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优秀14篇正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优秀14篇》

时间: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的14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1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陶行知读本》这本书,虽然看不懂陶行知爷爷那深邃的文字,却能深切感受动陶爷爷的那份心,他一生有过无数给我们的启迪、让我们感动的故事,他的故事不是用笔写就的,而是用其生命写成的。

陶爷爷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光辉一生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他改“小庄”为“晓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他的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让我想起了一年前发生的事。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正在和伙伴们嬉戏、玩耍。突然,一声清脆的喊叫声传来,哦,原来是包磊和吴世荣在找我呢!我应了一声:“我在这儿。”他们就赶紧跑过来,邀我去玩,我爽快地答应了。然后我就和他们来到一块草地上,四周花红柳绿,我们拿出卡片来打,不一会儿,我的卡片便输光了,我左掏右摸,把几个口待翻了个底朝天,也没一张卡片的踪影。唉,真是倒霉!真暗叹气时,我发现前方有一些卡片,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没看错吧?这些卡片难道是老天看我可怜,特地给我的?不管那么多了,先拿着玩再说,于是我拿起卡片,又投入了“战斗”。可没过一会儿,我和包磊都输光了,吴世荣拿着卡片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他想起口袋中还有一些“战利品”,就向口袋掏去,可怎么找也找不到,他问道:“你们看到我的卡片了吗?”这时,我才想起刚才的卡片是他的,可我怎么能说出来呢,于是我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说:“不知道呀。”虽然这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可我却仍然历历在目。

自从我读了《陶行知读本》之后,我感到十分惭愧。“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爷爷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我要时刻铭记陶爷爷的这番话,以实际行动来争做新时代的“小陶子”。

陶行知 教育名篇故事 陶行知的教书育人的故事 篇2

深度提示 ●惨剧发生在顺义区仁和镇军营村,在该村的民办学校——红星学校门口,只因一句脏话,3个少年将该校的一名三年级小学生殴打致死。 ●警方证实,3个打人者没有使用凶器。死者家属发现,孩子身上无明显外伤,但生殖器官已被踢破。律师认为,由于发生在校外,学校并不担责。 ●目前,3个打人者中,两个未满14岁的男孩被释放回家,另外一名近17岁的男孩被刑事拘留。死者家属表示将追究刑事责任。

7月8日中午12点多,顺义区仁和镇军营村,村民高先生气喘吁吁地敲开已经40岁的高志会的家门:“大哥,你家小东被人打了!现在就躺在校门口的土坡上呢!”话音刚落,高志会的妻子扔下抹布,拔腿便往外跑,而此时,小东——高志会两口子的独生子已经死在了自己学校的门外。小东今年15岁,半年前刚随父母从河南邓州的老家来京上学,被打前在红星学校(小学)读三年级。小东的父亲说,军营村里有几个问题少年总是惹是生非,平时他常提醒小东要离他们远一点。然而,小东正是因为和这样的3个男孩发生口角,才惹来了杀身之祸。

红星学校位于军营村的南部,这是一所类似于四合院式的建筑,6个年级加上学前班和教师办公室分布在东、西、北三侧,立在大门后面的影壁上还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条幅。学校正门前是一处开阔的土坡,前天中午,惨剧就发生在这片土坡上。记者昨日中午到现场时,现场打斗的痕迹已经被雨水冲刷得一干二净,只有十来个小孩子蹲在地上在弹石子、打弹弓。

除了两名已经被警察带走做笔录的目击者外,一名姓李的村民也称看到了事情的经过。“中午12点刚过,我端着饭碗刚走出门口,看见小东正推着自行车站在路边,一个男孩站在他前面,手握着小东的车把手,另外两个男孩也站在他的面前。”李先生说,小东长得要比3个男孩都结实,但是对骂了没有几句就不说话了。

随后,3个男孩不由分说拽开小东的自行车,冲上去就开始拳打脚踢,边打边骂:“你丫牛×,再给我还嘴!”此时,很多午休的村民听到叫骂声后都从家里出来了。“他们看了一眼就又进屋了,都以为这种半大孩子打架是小事,谁也没想到会闹出人命来”。另一位村民杨先生说,“斗殴大概持续了5分钟,而小东在整个被打过程中都没力气还手,那几个男孩先是打他脸,随后就踢他的腿和肚子,最后看小东躺在地上不起来了才离开。”

随后,红星学校的老师和校长闻讯赶了出来,看到小东已经失去知觉后,便急忙拨了120和110,差不多10分钟以后,急救人员赶到现场,而此时小东已经没有气息了。

小东的母亲跑到现场时,急救人员和民警已经围在了尸体旁,周围站满了围观的村民。“让我去看尸体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20分钟以前还活蹦乱跳的儿子,转眼就躺在地上了!”小东的母亲说,她被人搀扶着走到儿子身体旁发现,儿子身上并没有出血的迹象,本想问是不是真的死了,可是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我当时根本不相信,连哭都哭不出声来了。”小东母亲说着,眼泪哗哗地开始往下掉,“没有容我多看一眼,急救人员便把小东抬上了急救车,我上了救护车后,大夫为了安慰我,让我喊儿子的名字,试试能不能喊回来,我喊了好几遍,儿子没有一点反应。”

小东的伯父高志国向记者证实,家属赶到现场时看到,小东身体没有明显的外伤,当时都怀疑不是被打死的。由于从外表判断不出致命伤的位置,最后只得由法医进行尸体解剖。昨天中午,警方安排小东的家属去太平间看小东最后一眼。

“中午我们去看尸体时发现,孩子的后脑和颈椎部位有淤血,生殖器官也被踢破了,法医现在只是怀疑这两处伤有致命的可能,但是结果还要等到尸检之后。”昨晚9点,记者电话联系死者家属时,他们尚未接到尸检报告。

一句脏话引来杀身之祸 记者在小东的伯父高志国处了解到,小东是弟弟家里的独子,由于老实懂事,亲戚们都把他当做宝贝。小东的母亲说,由于自己和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从小就没有人管,因此上学很晚。“他前年才开始上小学,上了两年后,我和他爸觉得不能再让孩子长期脱离父母,所以今年过年后特意把他带到北京,到红星学校上学。” 昨天下午,小东的伯父高志国家里坐了十余名亲友,小东的母亲坐在蜂窝煤前的一张小板凳上,哭着对记者说:“昨天是他最后一天考试,本来今天就可以放暑假回家了,哪想到孩子就„„” 小东的母亲说,事发当天中午小东回家吃饭,因嫌母亲做的饭不够可口,于是提出想吃饺子,母亲也觉得儿子考试很辛苦,就给了小东5元钱,“犒劳犒劳儿子”。 “我还告诉他,家离学校这么近,即使出去吃饭也不用骑车,可是他偏不听。”15分钟后,小东骑车回到家,把吃饭剩下的1块5毛钱交给妈妈后便骑车去了学校。事后,知情人对她说,小东骑车到学校门口时发现脚蹬子坏了,于是推车调头准备修理,可是刚推了没多, 远就发现走在前面的3个男孩挡住了自己的路。“他和那3个男孩都不认识,嫌他们走得慢,于是要求对方让开道路,可是3个男孩拒绝让路。”于是,小东就张口骂了一句脏话,3个男孩马上围了上来要求小东道歉,可是小东没有照做,而这样的举动激怒了3个男孩,直接导致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骂人是他不对,但是不管他骂的什么,也不能往死里打啊,他还只是个孩子,怎么这么忍心下手啊!”小东的父亲坐在妻子旁边,一边安慰着悲恸欲绝的妻子,一边哽咽着对记者说。

3个打人者两人也是小学生 记者随后从多名军营村村民处了解到,3个打人致死的男孩是村内另一家私人小学——育英小学的学生。记者在村内看到,育英小学离红星学校不到200米,校舍同样是由两排平房组成。

校长席女士向记者证实,3名伤人者中,只有两名是该校的学生。“其中一个姓李,另外一个姓杨。”她向记者介绍,小李在育英小学已经读了3年书,今年已经毕业,而另一名学生小杨还在校内读5年级。“打人的第三个男孩,警察说是一名十六七岁的小混混,但是不知道这名男孩的身份。”席校长说。

席校长还告诉记者,打人的李同学是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连家长的话他都不听。她说,小李的老家在河北,四年级的时候转入育英小学,和小杨的关系一直不错。

“我根本无法想象他会做出这么大的事来,他看上去瘦小枯干的,就像个小不点!”席校长说,她眼中的小李和小杨并不算坏孩子,“他们都很聪明,对老师也很懂礼貌,小李平时非常大方,在校内还有不少好哥们”。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3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想要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对事不对人,设喻服其心。凌驾他人对立斥责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育孩子更是如此,逆反心理就是这样累积而成的。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4

这段时间在读陶行知名篇,我把这本书时时放在桌面,放在床头,放在随手可即的地方。我不是一定要去读,只是随时,随手翻翻看看。这些名篇就像一杯名茶,你要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咀嚼,需要你细细品尝,方可领悟其中的芳香。吸取其精华。陶行知名篇是教育理论的精髓,每篇篇幅短小精悍,阐述着教育的真理,真不愧是浓缩的精华。他讲的“生活即教育”,令我观为叹止。

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阐述了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数学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陶行知 教育名篇故事 陶行知的教书育人的故事 篇5

【雪花】

天寒地冻,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在田野上。躲藏在麦田里的害虫们冻得受不了,个个咬牙切齿地咀咒着雪花。

“你这该死的家伙,怎么不远离我们些呢?”害虫们骂不绝口:“知道你的罪孽多么深重吗?你给大地带来可怕的严寒,给我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你永远不会受我们欢迎的。”

“这正是我的光荣和骄傲,可怜虫们。”雪花微笑着回答说:“如果受到你们欢迎,我可就糟了。你们危害农作物成长,我就是要置你们于死地,为来年夺取农业大丰收提供保障,这于我又何错之有呢?”

雪花并不理会害虫们的咒骂,继续飘落着,小麦在厚厚的棉絮下温暖地过冬,害虫纷纷被冻死。

来年春天冰雪融化了。雪水给小麦增加了养份。由于没有害虫的侵扰,小麦茁壮成长,这一年又是个好收成。

——有时候被人反对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关键要看是被谁反对,以及所被反对的是否有益于多数人。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6

前几天我读了《陶行知的“四块糖”》,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陶行知先生当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室去。

陶行知先生连续掏出了四块糖给了那位男生,但是,陶校长先生掏出的不是区区一块糖,而是四块糖。原因是第一块糖是那位男孩比陶行知先生先到办公室,第二块糖是陶行知先生令他不要打同学,他立即住了手,第三块糖是因为他打同学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女生,第四块糖是因为那个男孩已经认错了,奖励给他的糖。

陶行知先生以“发糖”为奖励,而且这四块糖有着的宽容之心,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有什么理由,也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正如结尾: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改变,无知可以变成有知,单纯可以变成复杂,莽撞可以变成老到,粗鲁可以变成细腻,怯懦可以变成勇敢,小气可以变成大度,蛮横可以变成理智。变与不变,大变与小变,既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会创造无数的奇迹。因为宽容是一服灵丹妙药,能够在关键时刻,矫正学生的人生之舵。

陶校长的那“四块糖”,虽然很渺小,也很微不足道,但是,让那位男孩吃在了嘴里,更甜在他的'心里。

男孩自己犯了错误,得到的竟是表扬。

陶校长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正是因为他的宽容、理解与教导有方才矫正了一个学生的人生之舵。

陶行知 教育名篇故事 陶行知的教书育人的故事 篇7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一)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二)“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

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陶先生“六大解放”的思想,有助于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中的渗透与运用,会让课程改革更好地发挥出实效,促进新课改的推进。

陶行知 教育名篇故事 篇8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

‚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姚老师教了10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叫花子在亲热地交谈。陶先生和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这是我从南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让蛇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姚文采没说话。

‚只要击中要害,蛇并没有什么可怕呀!‛大家还懂得了蛇没有脚为什么跑得快,蛇没有耳朵怎么听得见声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克星等知识。姚老师终于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带领学生采集辬本;把挖草药的老农请来教认草药;请种花木的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中国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陶行知身为高等学府的教授、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却没有一点架子,时时注意拜普通的劳动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9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们早已熟知的陶行知老先生的经典名言。在这个假期读着《陶行知教育思想》,希望自己能更深入的学习他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理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理念。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对教育的观点。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引导学生向着创造生活的方向前进。提出了育人的基本方针——迷、悟、爱。

迷:“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个字强调了我们的课堂应该是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让学生在“迷”中学,从而由“迷”引出许许多多的“谜”。

悟:体现出了启发式教育的真谛。教师应该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去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悟”出知识,“悟”出真理。

爱:对学生的爱首先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作为教师,我们要谨记:“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

这三个字可谓是浓缩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读来细细品味,慢慢消化,就能深刻体会到陶行知求真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他用最简单,最准确,最深刻的教育思想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育人的规律,用简明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内涵,让人易学,易懂。

陶行知 教育名篇故事 陶行知的教书育人的故事 篇10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陶行知的教育让王友明白了,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换个角度想想问题。可见,父母应该教育孩子经常问自己:‚要是我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想呢?又会怎么做呢?‛‚我现在应该为他做点什么,他的心里会感觉好受一些呢?‛这样,孩子往往会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从而产生宽容的品格。

陶行知 教育名篇故事 陶行知的教书育人的故事 篇11

快乐晚会

森林里贴出一张通知:订于月亮很圆很圆的晚上,举办快乐晚会,欢迎大家参加。

大象看见了:“噢,开快乐晚会,唱歌很快乐,跳舞很快乐。唱歌跳舞是小动物的事,我可不参加。这样吧,我去帮他们布置会场吧。”大象想到这里,就去为晚会做准备了。

大象把河边的草地打扫得干干净净,拔去杂草,搭起架子,挂上彩纸,还在四周种上了鲜花。他整整忙了两天,看看布置一新的草地,很满意,同时也感到很疲劳,便打了一个呵欠,躺下来睡着了。

晚上,月亮出来了,很圆很圆。噢!快乐晚会要在今夜举行。小动物们穿着漂亮的服装,纷纷来到小河边。

呀!他们发现大象睡着了。“得让他醒来,否则就不能参加晚会了。”小白兔着急地说。

“大象还没换衣服,他身上多脏。”松鼠说。

小动物们急坏了,现在到哪儿去为大象找一件特别大的服装呢。

“动动脑筋,我们会有办法的。”小狐狸边说边用他那毛茸茸的大尾巴,掸去大象身上的泥土。大象呼噜噜地睡得正香。

“我们为大象准备帽子。”小鸭们嘎嘎叫着,下河摘荷叶,扎一扎,把它戴在大象头上,大象还是睡得很香。

“我们为大象准备衣服。”小鸟飞进森林,衔来一片片绿叶,把它贴在大象身上,大象仍然没有醒。

小动物们商量得喊醒他了,就齐声大喊:“大象大象快醒来,晚会就要开始啦1”

大象扇扇大耳朵,醒了。看看四周,是一群小动物;瞧瞧天上,圆圆的月亮正挂在当空。噢,今晚要开快乐晚会的呀。

“大象,你穿得这么漂亮,一定准备了很精彩的节目。”小动物们调皮地问。

大象看看自己身上,果然穿戴得很漂亮。啊,一定是小动物们帮他准备的。

“我不会演节目。”大象不安地说。

“没关系,和我们一起跳舞吧。”小动物们说,“只要你跳得开心,感到快乐就行,谁也不会笑话你的。”

大象真的和小动物们跳起来了,他扭着粗笨的身子,感到很别扭,可心里却很快乐。

陶行知 教育名篇故事 陶行知的教书育人的故事 篇12

三只小猪上幼儿园

牧场里开满了花朵,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就在这个时候,三只小猪——木木、花花和嗡嗡出生了。

三只小猪每天在牧场里跑来跑去,调皮捣蛋。三只小猪也想帮忙做家务事,但是你看,就是这样子!猪妈妈和猪爸爸商量道:“送孩子们到幼儿园去吧,怎么样?”“恩——”,猪爸爸说:“那样也好!”

第二天早上,木木、花花和嗡嗡就跟着妈妈到小猪幼儿园去了。“哇,这么多小猪呀!”三只小猪吓了一大跳。来,大家先来打个招呼。“老师早!”“小朋友早!”忽然,木木大声哭了起来:“妈妈不见啦!”于是,花花和嗡嗡也跟着哭了起来:“妈妈——”小朋友们很开心地做体操了,三只小猪却一直向着牧场那边看。

“嘟——”老师吹起了哨子。“木木、花花、嗡嗡,来!跟大家一起来赛跑,要摸一下白杨树,才能跑回来喔!看看谁能跑第一!”“来!站在我旁边。”“排在这里。”“这儿有空位呢!”小猪们排好了队。“预备——跑!”“真快!真快!三只小猪都跑得好快。大家都休息了。看!三只小猪精神抖擞地又跑了一圈。

放学了,妈妈来接三只小猪啦。“老师,再见!小朋友,再见!“三只小猪告诉老师和朋友们:”我们明天还来玩,我们喜欢上幼儿园了。“木木、花花和嗡嗡,三只小猪一路赛跑回牧场去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篇13

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

“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

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联想到了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宽和问学、校训——向着大海起航、校风——行思合一、教风——做学教合一、学风——问学合一。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校领导已深刻领悟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并付诸于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

作为一名老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每一次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对教育的认识思想都会得到升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先生永远是我们教育者的榜样。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14

近期,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故事》一书,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受益匪浅。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显示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

通过读《陶行知教育故事》这本书,我真正明白了不要做井底之蛙,要认真做学问,“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陶行知不仅在教育上严格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孩子,同样严格要求。他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的学历。为了到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晓光便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回一张毕业证书。陶行知知道后严厉阻止了晓光的这张证明,并告诉他的儿子:“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他主张追求真理做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从此“追求真理的人”便成了晓光生活中的座右铭。通过这件事,陶行知先生不仅仅教育了他的儿子,更使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讲究诚实,不要弄虚作假!

陶行知显示不仅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还教会我们学习的方法——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光学不问只是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学问。现如今,我们大部分的学生只懂得死啃书本,而不懂得去问老师,所以在用的时候便会发现不灵。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们。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位巨人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激励着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陶行知教育故事》虽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故事也相对普通,但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却是让人不可忽视的。我想每一个认真地阅读了陶先生的教育故事后,都会像我一样被他坎坷而伟大的一生深深感动,更会被他身上的那些崇高精神所凝聚的人格魅力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