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金融类论文(精选10篇)正文

《金融类论文(精选10篇)》

时间: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金融类论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

金融论文 篇1

但是,1980年代以后,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在全球再次蓬勃兴起。在“金融自由化”的旗帜下,各国纷纷拆除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之间的防火墙,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投资银行的证券业务在“发起-分销”等新商业模式下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如果这一模式的某一方面出现问题,融资功能完全丧失,整个经济体系都陷入危机,难以自拔,本轮次贷危机的演变过程正是金融自由化及混业经营的恶果。由此给我们的教训和警示是,我们必须反思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金融企业混业经营带来的风险控制问题,我们必须坚决反对那些食洋不化的所谓“市场自由主义者”鼓吹并推行的金融市场完全自由化的理念和及其做法。

第二,“金融创新”要与金融监管同步。世界金融业过去10年间的高增长率主要由两部发动机驱使:廉价信贷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一直是美国的长项。“次级贷款打包”、“次级债券”等都是美国的发明。在美国政府主权信用的担保下,全世界投资者都被“忽悠”进了美国通过金融创新设立的次级债市场,为美国房市提供了繁荣的动力。“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既孕育着机会,又意味着超高风险与之共存。华尔街金融海啸给我们的教训和警示是,金融衍生品是国际金融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能为了金融创新而创新,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的创新产品,更不能仅仅是为了满足大金融机构的赢利需要而创新,创新要更多地考虑中小投资者可接受、可操作、可控风险的需要。在发明、运用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之后,金融监管应立即随之跟上。

第三,金融市场开放要更加的谨慎。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钱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钱具有高度的流动性。通过计算机系统的瞬间操作,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资金交易就可以完成。随着中国开放的日益深化与扩大,金融领域受国际金融负面影响的传染机率大大提升。作为新兴加转轨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还有待健全,监管层管理金融市场的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金融企业国际化的经营能力还不强,在这样的条件下,金融市场的开放速度、开放程度必须与我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相匹配,与自己的市场发育程度相匹配,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自己发展的阶段性相适应,否则,只会陷入“全球化的陷阱”。

过去两年,美国政府应华尔街的要求在各种场合不断敦促中国加快金融市场开放。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帮助我们看到了华尔街的本来面目,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不要太快地实现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在监管制度不完善,会计制度不成熟,客户透明度不够高的情况下,过快地实现金融自由化,是很危险的。金融开放不能忘了保护自己,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有必要,但国际化不等于金融市场完全开放。对于一个金融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设置相应的市场准入很有必要,对试图进入本国市场的金融业务进行区分,加以限制,这不是封闭市场,而是必要的自我保护,也可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四,管理好国民财富,对外金融投资要慎之又慎。截至7月份,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178亿美元,为第二大持有国。事实上,在我国拥有巨额以美元计资产的外汇储备情况下,我国的投资方向似乎已被美元“绑架”。当下的情况是,所有以美元计价的投资产品都存在贬值风险,或者已经踏上贬值之路,几乎每天都在损失,如何管理好数以万计的美元资产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华尔街引发的金融海啸使得中国金融企业在海外投资的“真金白银”恐怕要大幅缩水甚至化为乌有。且不论中投公司之前投资美国黑石公司的损失有多少,到目前为止,公开披露的中资银行拥有的雷曼相关资产大约有5亿美元,除此致外,据《财经》杂志报道,中资银行还持有巨额表外资产,其中包含QDII理财产品在内按全口径统计的数字达数十亿美元。如今华尔街危机尚未见底,如果其他大型美国金融机构破产,中资银行最终的整体损失还难以估计。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住房、医疗、教育等人民生活改善的各方面都需要资金,此次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巨额损失应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境外金融投资的高度风险性,美国以其美元霸权地位对世界各国财富进行掠夺的本质。今后,我们要管理使用好来之不易的外汇国民财富,一方面,对外的投资要更多地倾向于购买我国缺乏的石油、矿产等战略性资源,对外金融投资要慎之又慎,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境外投资特别是金融投资的审查制度和问责制度;另一方面,要把有限的财富积累用到急需的国内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体系,并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结算业务和人民币的国际债券业务,要坚决顶住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压力,停止人民币单向的升值。中国需要稳定的汇率、需要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否则中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就可能会操控在投机资金手上,中国人民辛辛苦苦积累的国民财富就会不断的贬值。

第五,政府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要及时作为。保持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是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责无旁贷的职责。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完全的市场自我调节在应对危机时失灵的现象越来越多、层出不穷。在发达国家里,政府加深干预正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经济爱国主义”浪潮有所抬头,甚至超越了“自由市场”这一纯粹的概念。反而是在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对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盲目崇拜,食洋不化、照抄照搬所谓的市场化原则,“政府减少干预,让市场自我调节”占据主流,其恶果在一些国家已经显现。

去年以来,面对此次次级债危机的突袭,向来自称是市场经济规则捍卫者的美国政府却几乎毫不犹豫地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预,高调出手向市场投放货币,包括承担挽救倒闭金融机构的债务负担,稳定市场的信心。9月18日,美联储(Fed)与英格兰银行、欧盟银行、加拿大银行、日本银行及瑞士国家银行达成共同协议,表示Fed将以隔夜拆借和短期贷款方式向全球各大央行提供1800亿美元资金,从而保证这些央行能向各自的商业银行提供短期美元贷款。除上述涉及到与Fed签订共同协议的数间央行外,包括中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共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亦开始了向金融系统注资的“救市总动员”。

这充分说明,世界上没有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一般来说,当一个市场需要运用政府的行政资源来强行扭转市场运行轨迹的时候,总是这个市场出现了严重问题,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已经很难疗治市场的创伤,因此政府必须及时有效的进行干预。华尔街金融海啸用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市场并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分相信“放任的自由经济”的“隐形之手”,即使是在市场高度发达、市场主体高度成熟的美英等国家,市场机制依然存有巨大漏洞。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和自身金融市场制度不健全的内外环境条件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尤其要重视对金融市场安全稳定运行监控、干预和救助。中国政府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救市政策有助于资本市场重新恢复信心,以避免股市动荡对整个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的伤害。

金融论文 篇2

次级债是美国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贷款(即次级房贷),是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如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集合组成资产池,经打包定价后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特殊目的机构再将其以担保、保险等形式进行信用增强(CreditEnhancement),经过信用评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证券每月支付的本息现金流,直接来源于资产池中抵押贷款每月获得的计划偿还和提前偿还的本息金额。

作为近3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在于通过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设计,使资产的客观信用同原始权益人的整体信用相隔离,并提供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本身信用和衍生信用两个层次信用。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与发展。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在2007年2月引发世人普遍关注,到2007年8月则升级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次级债市场,已经蔓延至其他市场。在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下,道琼斯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都在下降。与2003年6月29日相比,道琼斯指数2008年1月30日的市值损失了3000亿美元,去年美国金融行业裁员15.3万人,而2006年整个行业裁员仅5.03万人。截至今年1月底全球因次级债危机而导致资本市场缩水约8万亿美元。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牛市步伐嘎然而止并调头向下,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上证指数下跌2000多点,许多股票被腰斩。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同样也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何稳健运行以防范金融危机的

发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金融投资从实物投资中分离出来并发展壮大,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之中的,并已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工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无论是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交易诸环节,还是资本市场现存的国有股症结、股市结构单一、吸收公司上市标准僵化等特点,以及证券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发育不全的金融市场环境和运行扭曲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严重地阻碍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但更现实的则是金融投资环境发育基础的薄弱与其环境要素组合体系的残缺不全。因此,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投资体系,发展金融投资的关键。

三、次级债危机给我国金融投资改革的启示

1.加强金融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在实践中自我完善金融体系。

(1)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2)应该警惕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

(3)谨慎加息,避免房贷资金成本过高引发的住房按揭贷款还款风险增加的金融风波;

(4)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前车之鉴,事先采取科学论证、试点推广、风险控制等手段,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进程,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

(5)严格控制并有效阻击银行资金尤其是境外资金非法流入国内资本市场。

2.立足于本国金融资本,积极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金融投资,鼓励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同时吸收国外金融投资为补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机构投资者进入金融投资领域的引导,降低其进入门槛,同时注意对其进行投资风险意识教育,树立投资理念。

3.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中介机构民营化,建立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和信用制度,强化会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完善证券交易所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建立严格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信用制度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

4.作为调控主体,政府退出对金融投资过程和投资行为的直接干预,成为整个社会金融投资活动的间接调控者。政府对金融投资的管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合理确定金融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2)管好、用好政府投资;

(3)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依法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参与金融投资各方的行为;

(4)防范国家金融风险。

5.从实际出发,以切实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为宗旨,既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物质因素,又灵活地运用各种政策措施,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非物质因素。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眼:

(1)保持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2)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成熟而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

(3)建立高效率的证券交易系统和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改进和完善信息传递系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4)建立和完善各种证券管理政策及法律,维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5)加快培训金融投资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必须在坚持金融投资渐进式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支持并鼓励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稳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合理控制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国内各类投资机构应从此次危机中汲取深刻教训,在对外投资之前深入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风险,合理防范和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易宪容。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对中国的警示[J].时事资料手册,2007,(5).

[2]王寅。美国房货风险警报[J].百胜,2007,(5):11-13

[3]张红梅。现代金融投资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论文关键词】次级债次级债危机金融投资

金融论文 篇3

[摘要]奥运经济必须与金融发展相互依托,奥运金融应正确选择支持奥运经济的切入点,以奥运会金融服务和金融环境的建设为重点,加强金融创新,确保奥运经济效应的整体实现。

[关键词]奥运经济奥运金融金融服务

目前,奥运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独特的现象,人们从聚合效应、裂变效应、辐射效应等方面表述了奥运经济的积极作用,但毫无疑问的是,奥运经济必须与金融发展相互依托。如果没有相应的金融支持,奥运经济效应则难以充分发挥。其实,从2001年7月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那一天起,中国的金融业就已经开始积极参与奥运,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那么,奥运经济与奥运金融有着怎样的联系?金融业又应如何选择支持奥运经济的切入点?为此,本文特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奥运经济给奥运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奥运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凭借自身业务属性的优势,率先搭上了奥运经济的快车。众所周知,举办一届奥运会是要大动土木的,除了奥运赛事所需的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包括奥运村、媒体村、会议中心,以及残奥会场馆的的建设等等。如此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强力支持,还需要一条畅通无阻的资金链条作为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但是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仅靠政府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这就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分享奥运盛宴的机会。2003年4月,中行与北京市政府签署了《金融合作协议》,根据《金融合作协议》,中行承诺在2008年之前,将提供1000亿元人民币用于北京市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所需的融资服务。可以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二、奥运金融发展的突破口

1.金融支付产业

如果将门票刷卡比作奥运催生的偌大金融支付市场的入口,那么与其相比与奥运相关的旅游、餐饮、酒店、消费等领域才是银行卡刷卡消费的重头戏。特别是在中国,刷卡消费所占比例还远远没达到预期水平,无论是签约商户数量、POS受理环境还是刷卡消费习惯都还未达标。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奥运倒计时的钟声将对金融支付产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金融支付将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

2.银行管理业务

我国银行业能否为参与奥运盛事的各界来宾提供全方位、立体化、高质量和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直接与网络、技术、资金和人员保障能力有关。当然信息技术是金融服务系统的基本支撑。中国银行正发挥奥运会合作伙伴的优势,在奥运村等奥运区域内设立营业网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奥运场馆周边网点布局,与VISA国际组织共同合作,在奥运现场安装ATM和POS机,携手拓展奥运会相关城市商户受理网络。从目前已经开展的奥运相关市场开发和运营看,中行总的回报和收益比较理想。从直接收益看,围绕北京奥运会筹备开展的各种资金管理业务,代售北京奥运会门票、代销奥运特许商品和开设非居民临时法人账户等业务。已成为中行业务收入新增长点。从间接收益看,北京奥运会在提高中行金融服务水平、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拓展客户关系,以及建立品牌差异化优势等方面作用日益凸现。

3.自助服务市场

在银行的运营、管理和服务全面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金融服务将不断前移,企业也会更加关注自动化和渠道集成。奥运金融自助服务工程无疑会促进金融行业与产业链各方的联合,全面推进金融业技术的应用。将使我国金融行业系统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全球领先的金融自助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NCR公司宣布,快捷、便利安全的金融自助服务将成为中国成功承办重大赛事和国际活动的必备条件,而日益频繁的大型活动也将为金融自助服务市场营造无限的拓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单一的存取款功能的ATM机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通过一流的技术和软件实现集存取款、购票、充值、交费等全新功能的ATM将成为市场新宠,在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协助银行获取更多利润。

4.风险管理业务

筹办奥运周期长、规模大、影响远。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确保安全,是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重要基础。作为保险合作伙伴,人保财险将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为北京奥组委、中国奥委会,以及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充足的保险保障服务与资金支持。在最近的几十年里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受到各届奥运会组织者的高度重视。这次人保财险加入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行列为双方的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人保财险将通过赞助奥运。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加速企业的发展。

三、奥运金融发展规划的制定

1.构建健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结合北京特色,为举办奥运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与服务。第一,针对混业经营的趋势,可考虑成立北京金融控股公司,控股公司是商业银行、北京证券公司等地方性金融企业,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第二,加快开放实现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要有步骤地吸引具有先进管理经验、运行机制的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在北京开业或参股首都金融产业,提高服务奥运的能力;第三,构建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要着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推动奥运融资创新。

2.加强与改进金融监管,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与环境

建立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一是各分业监管机构继续加强协调合作,建立金融企业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将金融机构置于市场约束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二是应加强首都金融业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系统,完善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早期的风险预警系统;三是要整顿首都金融秩序,打击金融犯罪,提高首都金融业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邱晓德:奥运经济与发展中国体育金融市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1:28~29

[2]:奥运会与金融创新[J].广西金融研究,2008,1:58~60

金融论文 篇4

曾在解释金融市场现象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传统金融学,是以理性人和无摩擦市场假设为理论前提,以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为核心的一套金融学理论。20世纪中叶,随着Markowitz(1952)的现代组合投资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1958)的MM定理、Fama(1970,1991)的有效市场假说,以及Bloack、Scholes和Merton(1973)的期权定价理论的逐一建立,基于这些理论内容的传统金融学确立了其在金融投资领域的主导地位。Stephen(2002)总结了现代金融理论的传统研究范式,他认为,现代金融理论内涵包括:有效市场、组合投资、资产定价、期权定价、MM定理和委托成本,所涉及学科有经济学、金融学和数学,其理论逻辑是将复杂的金融市场现象抽象成为简单的数学模型。传统金融学的核心理论假设是有效市场假说,强调资产的市场价格可以迅速并充分反映所有与资产相关的外部及内部信息。传统金融学理论把投资者看作是理性人,即投资者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理性的,试图追求收益最大化以及成本最小化,并且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即面对不同资产的风险态度一致,投资者对价格收益分布的估计是无偏的,且满足贝叶斯过程,因此,证券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交易参与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认同;价格则表现为随机漫步,具有不可预测性,市场投资者无法获取长期稳定超额利润。Shleifer(2000)认为,有效市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不断弱化的假设条件,一是投资者是理性的,即能够理性地评估证券的公允价格;二是即使投资者是非理性的,但由于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具有随机性,因而能够抵消彼此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三是即使部分投资者有相同的非理性行为,同样不能够维持资产价格过大的偏差,因为理性投资者能够通过套利策略使价格回归理性。Shleifer还指出,理性投资者和完全套利两条假设缺一不可,如果投资者完全理性,就没有力量来扰乱最初的有效市场,价格也就不会偏离有效价值水平。而如果套利是充分的,那么套利者就可以及时调整无信息变化下的需求变动,因此,价格也会及时做出准确的反应,即使存在非理性投资者,市场仍然有效。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结合了心理学、决策理论、数学、经典经济学的金融学分支,旨在研究投资者为什么会在决策时产生系统性偏差,并试图解释金融市场中实际能够观察到的那些与传统金融理论相违背的异常现象。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行为金融学在解释证券市场收益的重要性方面获得普遍认可。行为金融领域开创者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该理论是从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它解释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必然导致投资决策偏差,进而分析了传统金融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际市场现实之间存在差异的理论原因。在Kahneman实验中,人们会选择确定性收益而不是回报率更高的不确定性收益,表明人们更看重可预测获取某物品的确定性,即为确定性效应。而反射效应则是指对每一决策问题的损失性预期偏好,是对收益性预期偏好的镜像,即以0为中心对预期的反射正好反转了偏好的顺序。也就是说,当面临股票亏损时,投资者更愿意继续投资并承担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风险,表现出更高的风险偏好;而当股票获得同比例收益时,投资者倾向于卖出股票获利,而不愿承担更多的损益风险。在不确定性下,投资者通常是通过启发式规则、经验和直觉来进行投资决策的,而不是对股票所有事实和信息进行深入调查。即使投资者能够对所有信息进行深入研究,也只能基于公开信息做出决策。显然,如果在现实市场中能够做到如此高效,则完全不需要设置内部交易规则来防范内幕交易。人们对同一经济现象可能会有不同且非理性的认知和反应,人们的认知属于主观判断,因此,面对同一事物,不同投资者的反应不同,并且这种不同可能会影响其他人的认知和反应。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同时表现出个体和动物群体的特征,因此,使得对复杂经济现象的简化变得更为困难(VanRaaij,1981)。随后,Edwards(1995)以前景理论为基础回顾了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文献,而Shefrin(2000)基于实践基础和现象讨论了行为金融学的逻辑学科,Shiller(1999)则利用心理学和社会学原理,从投资者行为角度解释了股票市场表现。证券市场中典型的行为偏差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非财富最大化行为”,现实中的投资者可能把最大化其他某些因素看得比投资组合的预期价值最大化更重要;二是“系统性的心理错误”,启发式偏差以及其他认知偏差导致投资者会出现系统性的心理错误,从而对所获信息做出错误的处理。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投资者认为已经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所获信息,以预期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进行投资,之后可能发现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认知上的错误。股票市场的价格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基本面,甚至可以说普通投资者对资产价格的正常水平并不知晓,且大多数投资者不愿花时间考察股票价格究竟是被低估还是高估,而是更情愿根据心理直觉预测股价的未来走势。Shiller(2000)指出,要理解股市价格波动的基础,可以考虑两种心理定位,一是数量定位,即人们以股市应达到的水平作为标准来衡量股市定价高低,而过去的股价、记忆中离现在最近的价格等参考方便的数字常被用作数量定位参考。这些特征能够解释股票价格波动趋同和股票市场涨跌幅度历史重现等市场“异象”的原因。二是道德定位是指投资者会在保持投资与财富消费的需求之间做出取舍,即只有当投资者认为有充分的理由不去消费新近获得的财富时,股票市场才有可能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总之,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非理性人,而是普通的正常人,不具有同质化特征,且不是风险厌恶型的,而是损失厌恶型的,因此,市场并不会有效。行为金融的理论基础是投资者实际决策模式,包含应变性、偏好多样化、追求满意方案等,主张对投资者心态与行为分析,认为传统金融学所主张的预期效用理论、贝叶斯学习和理性预期无法对个体行为人的决策过程进行有效描述。总之,由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行为金融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分析体系;而传统金融理论因过于简化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也难以解释现实市场中广泛存在的“异象”。

二、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的挑战

在传统金融范式中,理性投资者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主观概率更新规则的贝叶斯理性,是指投资主体收到信息后会,按照贝叶斯法则来更新事件发生的主观概率,在接收信息前,投资主体对不确定事件具有先验概率;而接收信息后,投资主体会按照一定规则对不确定事件进行概率修正,并由此得到后验概率。二是期望效用最大化理性,是指在后验概率给定的情况下,理性主体依照预期效用函数,在特定的风险厌恶水平下形成自己的期望效用,然后在财富预算约束下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得到最优的资产配置。因此,基于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投资者假设,资产的市场价值不会偏离其内在价值。也就是说,在传统金融理论的分析框架下,股票的市场价格在大多数时间等于其内在价值,反映了股票所有的信息因素,包括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产量、经营环境、经济周期、法律环境、竞争、发展前景、工业要素等等。显然,传统金融理论并未考虑投资者的心理因素,认为大多数人是能够公平估计到股票的内在价值的。在20世纪60—80年代的20年间,有效市场假说十分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实证检验方面的证据开始证明,一些有效市场假说和资产定价模型并不能够完全解释普遍存在的市场情形。Kahneman和Riepe(1998)对理性人假设提出三点质疑:一是投资者在考虑风险时,不会顾及整个投资组合的最终财富,相反会选取某一个参考点,以核算其投资的损益状况,而参考点本身是一个移动目标,会因时因地不同而变化,并且相对盈利而言,亏损函数的斜率比获利函数的斜率大,投资者面临决策时会受到参考点不同的影响。二是当投资者面临风险时,会依据经验法则来评估风险,而不是理性客观地依据贝叶斯法则考察概率分布和可能性。三是如果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投资者对相同的信息认知也会存在差异。Kahneman和Tversky在1973年提出了“框定”(frame)的概念,认为框架方式会影响投资决策,人们的判断与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框定,即便决策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投资者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和决策。

投资者的行为因素在证券市场中至关重要,如果不考虑人的因素,就不可能解释市场的全部行为。Shiller(1981)对股市波动的研究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他认为,股票价格通常过度波动,股价浮动幅度大大超出股息可以解释的范围,简化的“未来红利的预期净现值决定价格模型”远远不能解释股价的异常波动幅度。行为金融学在解释市场和股票表现时把投资者行为特征的作用放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其中,认知偏差可具体化为人类行为与投资决策经典模型的基本假设相冲突的三个方面,具体包括:风险态度、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人们的决策动机主要是躲避损失,而不是理性假设中的厌恶风险,面临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并不一致。事实上,涉及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而涉及损失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偏好,因此必然导致投资决策中的禀赋效应和短视偏差。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所在和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通过最小账户、局部账户和综合账户等三种心理账户对面临选择的得失进行评价。而且过度自信似乎是人类根深蒂固的特征,即人们往往会在别人认为其不该有信心的事情上采取行动,也会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假定将来的模式会与过去相似并寻找熟悉的模式做出判断,并不考虑这种模式的原因或重复概率(Shiller,2000)。事实上,如果投资者对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过度自信,其直接影响就是投资者会过分依靠自己收集的信息而忽略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而间接影响则是投资者会重视能增强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那些打击决策信心的信息,因此并不能对市场信息进行客观判断。结果就是:市场中的投资者会进行“售盈持亏”交易,并且对某些信息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显然,过度自信提高了投机市场的交易份额。群体行为是指因投资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而导致的市场整体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偏差。有效市场假说的支持者认为,即使投资者是非理性的,但因为大量投资者交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非理性行为的效果会相互抵消。但前景理论(Kahn-man和Tversky,1979)指出,非理性投资者的决策并非是随机的,他们通常向同一方向行动,因此,他们的非理性行为不会相互抵消,即与生物研究提出的“羊群效应”相一致。“羊群效应”是指在信息不确定条件下,证券市场投资者的行为常受他人判断以及市场舆论的影响。Shiller(1984)进一步证明了基于投资者非理性的社会化,驳斥了有效市场假设提到的随机性,他认为,投资者的情绪不仅没有抵消非理性行为,往往还会使这种情形变得更为极端。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1992)研究发现,美国的小公司股票交易具有轻微的“羊群效应”,可能是与小公司的公开信息较少、基金经理无法判断交易策略有关。Wermers(1999)指出,美国共同基金买入的股票更具同期与滞后收益,从而认为基金投资的“羊群效应”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并加速了信息在股价中的反映,因此有利于稳定市场。由于投资者具有不完全且不对称的信息,模仿他人行为可以节约自己的信息搜寻成本,选择与其他人相同的策略可以避免个人决策失误带来的后悔和痛苦,属于群体动物的人类一旦偏离大多数人会产生恐慌感,因此会导致金融决策中羊群行为的普遍存在。有效市场假说的支持者进一步提出,即使非理性投资者也的行为不能相互抵消,投资者应该能够从以前的错误中获取教训,避免陷入类似的非理性中,并最终达成理性行为。Mullainathan和Thaler(2000)提出了学习效应,对交易的随机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批判,指出学习成本非常高且学习的次数有限,因此会降低投资者趋于理性学习的效率。金融学是研究对跨期且具有不确定特征的现金流进行定价的科学理论。

从直观上说,对资产定价的最基本原理就是无套利原理。套利机会可以被恰当地比作“钱泵”,即在无初始净投资且零亏损的条件下确保正收益的投资策略。典型范例就是,以低利率借用资金而高利率贷款的套利机会,显然每个人都希望利用类似的套利机会进行无限规模的投资,但两个利率之间的这种差距不能够维持很久,套利行为将促成两个利率趋于一致。因此,金融学基本定理的分析结论表明,并不存在上面提到的套利机会。有效市场假说的支持者们进一步提出,即使投资者非理性且影响不能相互抵消,投资工具的价格与内在价值存在偏离,理性投资者可以通过无风险套利获益,而套利仍会将资产价格在极短时间内拉回内在价格。套利是利用投资工具的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的差价进场交易,以牟取暴利的手段。假设市场上一种证券由于非理性投资者的存在而被高估,理性套利者将会发现这种价格的偏离,套利者出售或卖空这种相对“昂贵”的证券,同时购买其他相同或本质上类似的“廉价”证券,以此对冲套利获利。换句话说,只要这种替代证券能够获得且套利者能对其进行交易,就能够获得无风险利润,而卖空效应将使被高估或者低估的证券价格恢复到内在价值。因此,只要替代证券随时可得、套利交易迅速有效且套利者为获取利润而相互竞争,那么证券的价格将永远不会偏离其基本价值太远,而套利者本身最终也不会获取大量的超常收益。基于有效市场假说发展起来的一价定律是传统金融学范式的核心概念,即只要市场有效,价格必然反映内在价值,在剔除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后,同一资产不可能按照不同的价格出售。但在现实世界中,同一投资产品在两个不同市场上的价格截然不同。而“有限套利”主要探讨现实证券市场中套利行为的作用不可能充分实现的原因,解释了为什么价格对信息会存在着不适当的反应,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噪音交易者的干扰下市场会长时间保持非有效状态。著名的“孪生证券”(皇家荷兰与壳牌公司)以及Shefrin(2000)提到的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公司事件进一步挑战了套利有效性假说,即使存在完美替代品的证券,其市场价格与基本价值也会出现巨大偏离,在没有风险套利者进行修正的情况下,市场的非有效性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Mallainathan和Thaler(2000)指出,套利本身并不是无风险的,市场价格偏差越大,风险和套利成本则越高。大量的套利交易涉及卖空金融工具,理性投资者在构建套利组合时不仅需要支付各种执行成本,包括经纪费、买卖差价、卖空成本和发掘套利机会的成本,还要承担基础风险与噪声交易者风险。基础风险是指不能找到完美的替资组合来对冲证券带来的风险,只有在能找到近似的替代品情况下,套利者才能高抛低吸,纠正价格偏差,将市场带回到有效状态。由于不可能找到完全相同的替代组合,与股票的基本价值相关的风险将会对套利产生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噪声交易者的存在会导致理性套利者的行为发生变异,忽略对基础信息的分析,转向预测噪声交易者的行为,从而利用噪声交易者的反应来赚取所谓的“机智钱”,并使价格的偏离进一步加大。对于短期套利者而言,价格偏差进一步扭曲的时间跨度过长带来的风险,会降低套利者对噪声交易者风险的承受能力。如果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型的,那么过于自信的投资者会更倾向于将财富投资于高风险的资产,虽然理性投资者能获得一定的无风险收益,但非理性投资者总体上却因承担更大的风险而能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率(DeLong,1990)。因此,套利获得能使股价回归其内在价值的力量十分有限,即金融产品的不完全替代、套利者的风险厌恶,以及噪声交易者对价格信号的各种干扰使得套利者无法充分发挥其维护市场有效性的作用。

三、投资决策模型方面的分歧

在传统金融理论中,绝大多数资产价格或交易行为模型均假设投资者评估风险的基础是预期效用理论框架。预期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始终不变,其效用函数自始至终为凹形,即默认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的,更愿接受确定收益,而不是任何预期收益行为的风险性期望,即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投资者会基于最终财富和结果发生的概率大小做出投资决策。Markowitz在1952年提出了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理论,考虑了投资者如何由多种单一资产构造资产组合,并从所有的资产组合中选择最优资产组合的问题,标志着现资组合理论(MPT)的开端。Sharpe(1964)首先提出单因素模型,简化了Markowitz模型的计算问题,其后又与Lintner和Mossin同时发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解决了资产在均衡条件的定价问题,给出了资产的收益、风险及期望收益率之间关系的精确预测方法。1976年,新古典主义金融学代表人物Ste-phen在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基于无套利定价框架或者风险中性的表述,突破性地提出套利定价理论(APT)。值得注意的是,新古典主义金融学并非是建立在普通意义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人的假设基础上,而是认同行为金融学家关于“多数人多数时间的行为实际上都是非理性的”的观点,在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上采用寻找套利机会的理性套利者代替理性投资者,致力于远离预期偏好假设,进而借助无套利准则分析市场。Stephen认为,即使在一个存在不确定定价的不完全市场中,任何资产都将存在一个确定的价格,也就是它映射到市场上交易资产的价值,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对残差进行保险。因为它会使资产不再具有对冲的可能性,从而扰乱现有的市场均衡。随着现实中系统背离独立性假定和概率线性效用的现象出现,有效市场假说普遍遭到怀疑,传统金融学的投资决策模型代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现资组合理论(MPT)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学者们尝试对预期效用理论进行修正,相继出现了扩展性效用模型、预期比率模型、非传递性效用模型和非可加性效用模型。最具变革意义的是Tversky和Kahneman于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论”,该理论对投资主体决策及选择偏好的实验结果给出了更为合理的理论解释,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和发展了预期效用理论。前景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用价值函数代替了作为传统金融理论模型基础的效用函数,认为投资者决策是基于某个可移动的参考点的价值结果大小,而不是依据财富的最终绝对水平,且不对称的价值函数包含盈利部分的凹函数和亏损部分的凸函数两大部分,即亏损导致的投资者满意度下降幅度远远大于相同数量盈利所带来的投资者满意度上升幅度,更加符合现实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心态和投资选择特征。兼顾人类行为特征和经典理论的行为金融决策模型逐渐发展起来。首先,Shefrin和Statman(1994)提出的行为资产定价理论(BAPM)作为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CAPM模型的改良代表,投资者被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两类,在强调理性趋利的同时也突出了价值感受的特性,以均值方差有效资产组合代替CAPM模型中的市场组合,证券的预期收益由“行为Beta”决定。在BAPM的一般均衡模型中,资产价格具有内生性,即投资者的最优决策行为不仅决定自身的消费水平和持有的投资组合,也决定了各个资产的价格。其次,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88)将代表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纳入投资者的行为中,提出了基于市场反应的行为资产定价BSV模型。同期发展的还有基于投资者有无信息分类的DHS定价模型(Daniel,Hirshleifer和Suhramanyam,1998)、假定市场由“信息挖掘者”和“惯性交易者”两种有限理性投资者组成的HS模型(HongandStein,1999)。上述三个模型涉及了不同的心理学基础和投资者心理偏差,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股价过度反应、滞后反应以及长期反转等市场异象。最后,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PT)则致力于弥补现代组合资产理论在理性人假设、均衡市场、投资者风险态度同质化等理论缺陷,否认了MPT强调的投资者最优资产组合配置应处于均值方差有效边界的观点,转而认为行为资产组合应是“金字塔”状,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投资者特定的投资目的和特定风险态度相联系,弱化了“金字塔”各层之间的关系(Shefrin和Stat-man,2000)。另外,行为资产组合理论在美国富勒—索勒资产管理公司和荷银投资基金运作过程中得以成功实践。

四、结语

金融学论文范文字 篇5

从1970年开始,伴随着美元不断贬值,国际货币体系制度由固定汇率转向浮动汇率。从上个世纪发展到现在,金融衍生品市场在发达国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量首次超过了1000亿美元,到了2008年达到了1263亿,而且每年增长超过20%。这些迹象都表明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规模迅速扩张,在金融市场上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金融衍生产品在我们国家发展历史十分短暂,商业银行在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应用金融衍生产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金融衍生品对我们商业银行以及企业在风险规避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加速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以迎合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因此,如何正确运用和完善管理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成为我国金融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及金融市场上的一个热点话题。尤其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给了我们关于如何正确把握金融衍生产品特点,做好风险控制,完善金融衍生产品管理及发展重要的启示。

1.理论意义

第一,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在金融危机这个大背景下的发展进行研究可以从理论上丰富衍生品及其市场的发展路径选择。

第二,有利于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在面对未来竞争更加激烈化!经济一体化,资本全球化程度更高的国际大环境中更好地发展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2.现实意义

第一,比较金融衍生品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在危机背景下受到的不同影响,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国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更加理性,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

第二,从金融危机对全球衍生品市场发展带来的影响中得到启示,为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为下一步金融衍生品种的推出选择!先后顺序,品种间的配套关系以及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金融论文 篇6

标准金融学有了比较长久的发展与研究,所以其理论基础深厚、应用广泛,在金融投资领域占主导地位。其决策行为主体的“完全理性”假设,包括:决策主体的行为一般的依照预期的效果进行的;决策主体在对未来的预知进行预测的时候没有认知的偏差。在假设之下得到的金融标准框架以及相关的理论可以对很大一部分的经验结果进行验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一部分的经验结果无法在这个框架内进行解释,这样也就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针对这一情况,众多的学者对发展新的金融学理论产生很大的兴趣,并开始探索金融市场更深层次的规律。行为金融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对于标致金融学不能很好的进行解释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且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行为金融学的假设更加的贴近现实,最先提出了预期理论的概念,更符合人们对金融市场进行研究的前提假设。而且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对个体进行的行为从心理、动机等因素来进行分析与解释,对于不同的市场主体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理念与决策行为进行研究,尽量的建立一个正确反映市场运行状况与主体行为的模型。

二、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对比

1.对研究内容进行比较。

1.1相同性。

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都是对不确定的资本市场环境下进行资源跨时间最佳分配进行的研究,而且其首要任务就是资本市场的定价,研究的理论目标与主要的内容都是为了资本市场的均衡以及金融产品的价格体系能够更加的合理。

1.2差异性。

标准金融学是以“理性”为主要的前提进行的假设,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因为其受到研究模型与传统理论框架的约束,使得很多的经验结果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另外,标准金融学对于市场理论与理性假定的预期效果为研究的重点,不能够准确的描述现实,而是建立一个让人们可以很好理解的现实标准,所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就遭到人们的质疑。行为金融学则是用价值函数代替期望效用函数,投资者一般不从资产的组合角度进行投资的决策,而是按照各个投资组合的损益水平进行分别的对待,一般的人们对于亏损带来的不快感比相同的数目盈利带来的快感要更加的强烈,即人们对于损失更加的敏感,行为金融学对于人们心理进行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很多标准金融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2.对研究范式进行比较。

2.1研究角度与重点发生变化。

标准金融学是以传统的经济理论为基础进行的研究,其分析方法相对古老,理论与模型框架都以理性为基础,受到很大的限制,重点也是建立一个规范的市场标准。而行为金融学是以人为研究中心,重点是从人的心理出发,突破了之前的标准金融学只运用理论性模型的方式,重点是对金融市场的真实性进行描述,对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决策的规律进行研究,与标准金融学相比视野更加的开阔,研究范围更加的广泛,得出的结论也更加的准确,从研究的思路来说,标准金融学是首先创造了理想然后走向现实,是研究在理想的情况下发生什么,而行为金融学是一种逆向思维模式,从实际发生了什么研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一种现实与发现的逻辑。

2.2研究决策与判断过程。

标准金融学的决策与判断是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基础上的,而行为金融学进行的决策与判断是以人们的心理为研究对象的,人们依照经验来进行金融决策可以简化判断过程,但是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人们的心理又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当金融市场发生变化时,这样很容易产生误差,所以这种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人们心理变化是因为人们特殊的认知方式使自己产生认知的偏差,比如:后悔、讨厌、过度自信等情绪的影响会导致人们的判断发生错误,我们要尽量的减少这些因素对人们决策与判断造成的影响,保证人们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所以行为金融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投资者的理性是有限的,会发生错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市场中理性与有限理性的投资者都是有作用的,并不是理性的投资者才最终决定价格。从心理学与社会学研究对金融行为决策与判断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特性:一是在金融投资中造成的损失比获得的利益更受人关注;二是人们对于一个金融行为与另一金融行为之问的差异的关注高于其后果本身的关注;三是在人们的收入不够稳定的情况下,人们的敏感性会呈递减的形式;四是在不稳定的条件下,存在有高概率损失风险追寻、低概率随时风险规避、收益风险规避与收益风险追寻四种风险态度;五是人们的金融行为不能够单纯的用利己来进行解释,因为其存在很大的公平意识与社会动机;六是人们的金融行为没有绝对的稳定与偏好的定义,周围的环境等会影响到人们的偏好。

3.对研究体系进行比较。

标准金融学是在有效的市场假设为基础进行的研究,以资产的组合理论与资本的定价理论为研究的重点,在假设理性的条件下价格变化所引发的金融市场的一系列问题,其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条件,将人看做是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实行金融行为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假定了人们可以无成本的获得信息,个人偏好以及决策也可以遵循预期的效果。在假定理性人的基础上构建的市场机制过于完美化,人们的意愿与投资能力都是完美的,所以取代了非理性投资者的主导市场,使得市场最终有一个好的标准,将非理性投资者淘汰,金融市场逐渐的呈现出了无套利的均衡状态。而当人们没有达到这样的预期效果时就会对均衡的模型有所质疑。行为金融学是对个体进行的分析与研究,个体相互影响或者个体决策行为对市场的作用为基础,然后扩展到整个金融市场,与标准金融体系的框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行为金融学是以人为本的非理性或者理性有限的研究模式,更加的科学合理,虽然是替代了标准金融学的研究,但是行为金融学也承认标准金融学的理论范式在一定的情况下是正确合理的。行为金融学更突出以人的心理变化进行建模研究,突出了人们整个认知过程中会出现的偏差,个体的决策也可以说是对期望及风险结果的一种选择,所以我们遵循的是人类特有的心理规律与心理过程,而不是假设的预期效果。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模式的产生是由于人们有缺点,一是理性决策对自我控制的要求很高,而人们总会受情绪的影响无法做出理性的决策;二是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或多或少会遇到自己无法理解或者不完全理解的问题,即认知困难,这也就限制了人们的思想,人们无法对不理解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决策。所有的问题决定了金融体系的复杂性,行为金融学会对整个群体进行研究,加入决策者心理变化的多样性研究,尽量的得出相应的金融市场的规律与价格变化,使得金融市场规律与模型研究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同时要将标准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在采用标准金融学合理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不同视角不同方面的研究,使得行为金融学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三、结语

金融论文 篇7

1979--1992年的市场自发模式一,国有银行自发发卡二,经营管理分散三,开放国内收单品牌市场1986年发卡后,中行就在1987年3月,10月加入MASTER国际组织和VISA国际组织,并成为MASTER亚太区董事会成员,发行了长城MASTER国际卡。四,市场供求不平衡1,市场需求不足2,市场供给不足3,商户开发是重点4,创新是主流1993--2001年金卡工程实施后的政府推动模式一,政府出面改善收单环境1,明确目标2,狠抓重点3,统一标准4,联网通用水平提高。一是系统内联网,二是系统间联网二,宏观管理加强1,政府重视2行业管理加强三,微观管理加强1成立专职管理部门2,增加机具设备投资pos机近30万台,1996~2001年年平均增长38。2%四,创新活动增多1,借记卡迅速成为主导产品2,准贷记卡迅速步入成熟期3,贷记卡进入摸索阶段4,储植卡昙花一现5,外卡收单规模扩大五,国际化程度高1,国内卡走向国际2,国际性收单品牌垄断国内市场六,国产机具设备制造业实力壮大2002年以来的政府全面主导模式一,政府主导收单网络建设1,中央政府重视。银行卡联网工作得到中央政府重视。2002年,中央政府出面成立中国银联公司。2,地方政府支持二,产业监管加强三,信用卡发行全面起步四,国际化全面展开1,向外资开发国内市场2,进军国际卡市场。一是在境外发卡,二是在境外建立收单网络和推广收单品牌五,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六,增值服务增多

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优化的必要性:一,产业竞争力低下1,发展水平较低2,竞争力较低3,面临外资挑战

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优化的优势:一,产业基础好1,规模大2,市场集中度高3,银联网覆盖率大二,结构合理1,产品结构合理2,组织结构合理三,技术含量高1集中式处理2,自动化服务3,高技术大量运用四,产业经营管理经验丰富1,管理经验丰富2,监管水平提高3市场化程度高

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优化的潜在优势:一,经济快速发展二,大国市场优势明显三,国家大力支持四,劳动力资源丰富五,调度全球化产业资源的能力高

促进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优化的政策建议:一,制定以信用消费为核心的中长期产业发展政策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三,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四,加强政府监管力度五,加快商业银行的股份化改革六,大力推广银税pos机七,积极发展卡外收单业务八,巩固银联网的地位九,推动银联品牌的国际化

本文结论:通过对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演变历史的比较分析,结合当前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产业发展模式的地位重要。2,政府在信用卡产业发展的作用巨大。3,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4,新形势下我国采取“政府领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打造输出型收单品牌”的优化发展模式。5,提出了促进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优化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虞月君著中国金融出版社

金融知识论文 篇8

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交易的频繁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传统的金融学注重研究货币的流通问题。而现代金融的实质则是经营活动的资本化过程。近些年,金融学的发展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各大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以及资产管理企业都缺乏专业性的金融学人才。伴随市鼍济的不断改善。金融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深入研究我国金融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探讨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对促进金融学的稳定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金融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金融的概念和定义不明确。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持续加快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强烈。西方国家的金融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对于金融学的概念并不统一。一部分金融学界人士指出。融资服务即是金融。还有一部分学者对金融的概念做出了详细的划分,这些学者指出金融学者中心点和方法论,其中中心点即是指市场经济的运行,而方法论是指为金融寻找一种代替物,从而给其一个工具定价。在国内。针对金融的定义和概念并不明确,我国的金融理论界的专家和学者通常将金融学和经济学归为两类学科,其中经济学是一类学科,而金融学则是二类学科。

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落后。金融学是研究价值规律和价值判断的经济学科。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金融学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广,包括物理、数学以及工程学等多学科的有关知识。金融学人才要具备金融学科和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具备较强的理性思维意识。并充分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分析方式和专业技能。如今,我国金融学的师资力量薄弱。高校培养出的金融学人才的专业素养不高,此外,绝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理解金融学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学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就显得日益落后。对金融学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金融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关联度不强。金融学是一门和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金融学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有利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学的发展却存在着滞后的问题,并逐步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这就导致无法在市场经济遇到困难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如今,我国的金融学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度不强。无法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做出有效的管理。制约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成长。

我国金融学的发展趋势

明确中国金融学的概念。科学合理的概念是推动我国金融学发展的重要基础。金融学有关专家和学者。要充分考虑我国的金融时间,并根据我国国情、金融制度以及金融理论基础,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金融学概念。从而有效引导我国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作出有益贡献。

拓展金融学的深度和广度。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金融学理论知识逐步眼不上时展的步伐,显得日益落后,不利于引导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学的从业者和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拓宽金融学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健全金融学的内容。增强金融学适应千变万化市场经济环境的能力,从而有效应对各种发展挑战,充分发挥金融学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增加金融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近些年,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及和应用。但是。纵观我国各大高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水平,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良问题。尤其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金融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因此各大高校要注重金融学教学中的实践课程,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利用。增强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从而提升金融学人才的实践能力。

金融的论文 篇9

一、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现状、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科技化、信息化世界的到来,农业对于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逐渐弱化。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占了较大的比重。目前,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不足,进而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过程中,部分学者认为农业是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其他工业产业的发展会弥补农业发展的不足,进而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实际上,其他工业产业的发展会使得从事农业的相关人员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发展,导致产业经济发展不*衡。因此,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通过计算分析可知,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虽然存在不*稳现象,但总体来说,是一种*衡关系。也就是说,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金融是否发展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金融的发展并不完全呈现正比例的关系,但是前者的增长会对后者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与农村金融发展相比,农业经济的规模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并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的需要,且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性,从而**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若想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解决现有的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

(三)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关系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较为落后,以至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够完善。农村的金融机构最初是由*扶持与当地**相结合的金融体系,但由于农村经济以及金融观念的落后,导致当地*的扶持力度减小,农村金融机制的稳定性失调。加上农村金融服务形式单一,金融发展偏向边缘化,这些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农村金融机构与农业经济结构不协调。农村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区域化特点,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较为密集,西部较为稀疏。同时,不同地区不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进程以及发放条件没有**。

二、加快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由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金融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目前农村金融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落后的问题,需要做一些合理有效的方法用以解决。在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善时,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只有构建好农村金融体系,才能保证农村金融有较好的发展。因此,在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构建时,要通过一定的**如利用金融机构、金融**等,对于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定期进行规划整理,形成一种相互扶持的体制,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从而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实现金融体系的现代化、科技化目标。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台,搭建农村金融体系,将信贷等金融业务与网络相连,达到构建信息化农村金融体系的目的。

(二)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

在对农村金融机构效率进行提升时,尤其要关注区域问题。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能够有效的落实。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根据农村各地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从而有效的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同时,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的投入,让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提升其内部的管理水*以及金融业务的处理水*,这对整体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水*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科学合理干涉

加强*科学合理干涉,主要是让*采用合理科学的**,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干预,而不是忽略市场因素和农村实际金融情况,让*进行**性的干预。在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干预时,要充分考虑到*干预的优点与缺点。在清楚*干预的特点之后,要尽量避免其弊端,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活化农村金融资本,顺应世界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从而提高整个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四)加大农村金融信用**

在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的同时,要充分的带动当地农民的生产力水*以及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加以肯定。在推动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时,要对农村金融信用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是否增长对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信用****的资金以及****,不断地对已有的农村信用**进行完善,使农村信用社与农民之间具有明确的债权关系,完善金融信用机构的内部管理**,实现我国农村金融信用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金融论文 篇10

【金融危机论文英文题名】FinancialCrisisComparisonandEnlightenment

【金融危机论文作者中文名】张静;

【英文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崩溃;资本流动;危机预期;汇率制度;

【金融危机论文英文关键词】FinancialCrisis;Collapse;CapitalFloating;PsychologicalExpectationsforCrisis;SystemofExchangeRate;

【论文中文摘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今天,我们对经济的迅速发展不能采取全盘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而是应当认真研究其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尽量防范并消除其消极影响。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中国家陆续开始推行结构性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和宏观经济稳定计划,以试图打破传统体制的僵化,并保持国内通货的稳定。但所有的这些尝试都未曾在短期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问题,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绩效、国际收支状况与国际外部经济环境之间表现出日趋复杂的关系,特别是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地区性的危机通过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传递迅速向全球扩散,给国际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人们不禁要问:金融危机因何产生?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透彻地进行金融危机的因素分析---资本流动自由化的利弊、待机而动的国际投机资本、经济基础的衰败、国内居民对危机的心理预期。接着将分析和叙述的方法相结合,着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英镑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等发生过的金融危机事件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从案例中归纳总结出结论:危机最初表现为固定汇率的瓦解,而后呈现出外汇市场、银行、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出现崩溃的复杂症状。最后根据前。

参考文献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