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管理学学年论文范文【精选15篇】正文

《管理学学年论文范文【精选15篇】》

时间: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

管理学论文 1

全世界、研究机构内部、国家之间的科研合作程度均在增长,合作者通过合作开展了相互的学习并能在学术领域产生比个体更强的影响力。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合作确实能提升科研产出的质量,同时通过合作发文整合合作双方竞争力和技能,进而能攻克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升成功的机会。而两个地方之间的科学合作强度,一方面取决于互相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则由合作所需的时间与金钱所决定,如研讨会、学术会议、学习交流、研究室资源共享等形式的科研合作所形成的交通成本及耗时会随着研究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交通及信息沟通方面的技术进步通过简化科研合作过程,降低远程信息沟通的交通成本及耗时促进了科研合作这一增长趋势。Hoekman的研究假设指出不仅是物理距离,地区边界、国家边界、语言边界也会影响欧洲科研合作,但这一影响程度随着时间减弱。那么中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是否也如是?本文将沿用Hoekman的研究假设体系,形成本文的假设。假设1:对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而言,随着距离的增加,在NSFC项目资助下科研合作会随之梯级式减少。假设2: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研究主体在跨越不同边界时,科研合作会呈现出不同规律。

2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产出包括发明、数据库、专利、技术、专著以及发表的论文,其中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经过同行评议从而保证了最基本的质量及独创性,从而发表的论文作为研究科学合作的载体以及一个体现个人学术价值的指标,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产出形式之一。关于论文的统计数据来源有三种方法:其中之一是文献计量和数据库中所提取的已发表的论文。合作是指在科研项目中两个或更多学者之间的密切交互,这种交互是带有一个或更多目的的,如为获取资源而合作等。Cumming提出了五种科研合作行为:责任划分、资源共享、知识转移、学术会议、交互技术,观察Cumming论文中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五种合作行为与六种项目产出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中,知识转移与项目产出之间的6个相关系数均高于其他四个合作行为。进而科研合作可以看作在公开发表物上的成对出现的地区名称,所以对于本文所建立的数据库而言,是在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omKI)上发表的由NSFC项目资助下的共同发文的单位名称。本文研究团队于2013年7月5日-12日期间在comKI个人数字图书馆中,按照期刊检索条件为“支持基金”,并在该选项中输入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396名博导在1999-2012年间所获475项NSFC项目的批准号进行摘要式检索,共检索到8156篇论文。采集检索结果中的“作者”、“作者单位”、“年份”三项信息,所检索出的信息逐一录入“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基础研究项目数据库”。Katz总结了影响科学合作的十类因素,其中第十种就是空间距离的缩短。他提出分析位于不同空间位置上的合作关系应包括三个步骤,参照Katz所提出的步骤,本文在第一步中构造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科研合作面板数据库,同时对所使用的分析工具进行了扩展,如引入了引力模型开展静态面板回归和动态面板回归。

3研究结论

3.1随着距离的增加,合作是否会随之梯级式减少

3.2跨越不同边界时,合作是否会呈现出不同规律

4主要结论及展望

在推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中,项目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支持方式之一,作为学科发展状况的评估的一个侧面,科研合作尤其是项目资助下的科研合作评价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当代,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远程科研合作者之间互访的时间大大缩短、便捷性大大增强,而另一方面开展科研合作仍带有地域偏好。借助时空棱镜这一工具,捕捉中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活动中所隐藏的规律是本文的聚焦点。那么如何按照研究目的将时空进行不同类型的延展和压缩,以对该聚焦点进行逐步放大?这便形成了本文的研究路径。首先,在Hoekman所提出的两个假设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假设,然后分别从地区、省域两个层面相交叉的角度对这两个假设进行了验证,发现假设1部分成立,即合作会减少,但不是梯级式的,而是发生了主体的跃迁,即跨区偏好和同城偏好之间的偏好跃迁。其次,借助引力模型发现跨越不同边界时合作会呈现出不同规律,假设2成立,如科研合作在短期内存在距离效应、自我效应、寻他效应,在长期里则呈现出滞后效应等。特别是部分地区的面板静态分析结果缺乏稳健性,这一结果表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所形成的科研系统里能够为科研合作创造公平机会这一目标仍然尚远,从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开展项目资助中除了鼓励国际(地区)间合作,更应更应着重鼓励国内合作以形成良性运作的科研合作系统。另外,本文所用于揭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的思路体系及工具,也可应用于中国其他学科抑或总体层面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规律的探寻研究中。

管理学论文 2

重视和处理开采过程中的局部架前、架间漏顶、片帮是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学的重要工作,施工和技术人员所采取的措施要科学合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产生片帮冒顶事故的原因,总结后制定措施。如煤质松软破碎,要尽量少降支架,采用带载移架;安排工序中要尽量减小移架的滞后距离;若矿山压力增大,产生了一定片帮深度,可以采用挑伸护帮板进行临时支护;必要时可采用提前移架支护。因失误操作,会造成了人为冒顶事故的发生;降架过多或不正支架、咬架和倒架,没有按放煤工艺所规定的要求来放顶煤,也会使顶板状况发生严重的恶化。

(二)处理

当遇到局部冒顶,应及时用圆木护顶,如果支架的护板或延伸梁不能将圆木护到顶板上,则采用加长单体柱将圆木打到顶板上,防治冒顶范围扩大。采煤机割煤后新暴露出来的顶板短时间不会冒落而在支架降架前要冒落时,采取先移顶板完整处的支架,同时在支架前梁上方放置两根以上的木梁,然后再移破碎除支架托住木梁。若顶板破碎极容易冒落时,铺上笆片(不可以铺铁皮影响放顶煤)。当架前发生冒顶时,可及时采用超前扶棚接顶的办法处理,棚顶用厚度不小于80mm的半圆木接实,从而控制住架前冒落。打撞楔防治冒顶。当工作面沿煤壁发生冒落,顶煤顺煤壁继续下流时,采用撞木楔上铺芭片防治冒顶。在实际工作可以有预见性地在煤壁上方打入钻杆或钻孔内插入圆钢、竹竿等。另外还可采用垂直工作面煤壁架梁(棚)护顶处理冒顶,其使用圆木数量多,且圆木较长移驾后留在了支架上不仅使支架承受压力增大方,还影响放顶煤,应尽量少用,做到提前预防,减少冒顶。

(三)预防片帮冒顶事故措施

管理学管理论文 3

1)对学生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认识不足

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技术,但是其发展还有待加强,很多学校仍在采用落后的学生信息管理模式。很多高校管理者对学生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虽然在硬件设备和软件配备上达到了信息化管理的标准,但是没有充分的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很多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仅仅体现在提高了办公室的工作效率。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主要是为了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流程的简单化,因此高校要给予充分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

2)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水平低

国内高校普遍建立起了自己的信息网络平台,但是其利用率不高,信息处理能力严重不足,没有真正的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所谓实现了学生管理的信息化,也仅仅是在文字操作和处理各种报表方面,很多能够应用信息网络平台进行处理的工作仍旧在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在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很多高校对硬件设施的投入非常重视,但是对相应的软件使用和研发上,相对的重视不足,投入较少。一般情况下,高校采用的管理软件多是市面上普遍适用的,而不是根据自己管理工作的需要进行特制的。并且,高校的各个管理部门在选择软件是会自行选择,导致各个管理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不能统合在一起。在信息对接方面不能实现共享,不能进行信息的互相传送,这种工作模式不仅不能简化学生管理工作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加大了管理工作量。

3)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技能有待提高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实现信息化,必须有相应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但是就目前情况看,高校普遍存在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技能的人才。高校在引进管理人员时,对应聘人员的信息化技能不够重视,这是造成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低的重要原因。高校在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过程中,也在努力构建信息化校园。但是受限于没有设置专业岗位,导致没有专门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很多管理者都是兼职的,庞大的工作量给这些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们没有得到过专业的信息化管理知识培训,不能充分发挥信息管理平台的作用。因此,必须提高这些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能,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信息化管理的深入发展。

二、针对信息化管理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1)以前�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有前瞻性建设理念,要本着实现高效管理为目标,以适用为目的的信息化建设原则。

2)转变思想意识,做好统筹协调工作

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本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这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工作,要多个部门通力合作,还需要投入非常多的资金,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发挥作用,通过统筹协调各个方面的资源,才能实现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3)开发和使用适合本校特色的管理软件。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需要采用适合本校特色的管理软件。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和研制适合自身管理特色的软件系统,这样在管理工作中更能有针对性的发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项目多,要求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因此,在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时,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高校和开发商进行协商,对建立的系统进行调试,并做好后期的维护服务工作。

4)成立一支信息技术能力高的管理队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成立相应的职能部门,专门负责信息化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初步建成后,高校应当和信息技术服务公司进行协商,建立一支信息技术能力高的管理队伍,针对信息化管理工程中用到的信息技术进行培训,帮助管理人员掌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使用方法,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工作效能,而且节约了管理成本。

三、结论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实现信息化管理,就要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培养一批拥有较高信息技能的管理队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效能,真正实现高校管理的现代化。

管理学管理论文 4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收录了各高校的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按照严格标准收录的文章体现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论文中的优秀作品,具有很强代表性,能够体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川通过检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自l郊冷一2(X刀年收录的优秀硕士论文,在本研究中主要检索了工商管理类的优秀硕士论文,学科类别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发现全国8所财经类高校工商管理类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普遗较低。文中,1999一~2008年间共有626篇,其中实证类论文只有33篇,占总数的5.27%。在研究工具上,以SPss的应用较为普遍,结构方程软件应用很少,硕士论文的研究普遍还停留在实证研究的初级层次。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200斤一2008年该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三个专业的硕士论文中实证论文情况。虽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X哈一2008年的硕士论文中实证的比例逐年提高,而且总体的比例也超过了10%,但是实证论文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论文中,实证论文在专业分布上还不普遍,没有引起各专业的普遍认识;在实证质量上,实际调研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主要局限于因子分析,研究变量间因果关系论文较少,数据分析工具主要是sPss,能够用到结构方程软件的论文没有,这说明论文质量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学术水平一般。

二、国内主要期刊学术论文实证研究现状

虽然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实证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普及和应用,但是实证研究在国内到上世纪卯年代才受到重视并逐渐开始流行起来。与硕士学位论文实证研究层次较低相对应的情况是:国内顶尖的学术期刊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而且重视研究的深度和规范性。在此,我们选取了国内六种学术期刊做文献计量分析,分别为《管理世界》、《心理学报》、《南开管理评论》、《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管理科学》和《科研管理》,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归到工商管理学科大类,近十年有关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迅速,能够代表工商管理领域理论研究所呈现的特点。本研究中主要统计分析了1997一2加7年间在以上六种学术期刊中人力资源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截止2加7年12月这六种期刊上共发表人力资源管理类论文563篇。国内这6种重要的学术期刊10年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实证论文比例很高,在1997一2001年间,这些期刊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共146篇,其中实证论文56篇,实证比例为37.58%;2加2--刁(X)7年间,论文总数为414篇,实证论文233篇,实证比例为56.28%;1997一2007年间,论文总数为563篇,实证论文289篇,实证比例为51.33%。其中侧重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报》十年间共发表人力资源类论文%篇,其中实证类论文93篇,实证比例高达%.88%;实证比例较低的如《科研管理》,其实证比例也有23.6%,说明实证论文逐渐成为学术论文的主流趋势。就论文分析工具而言,以《管理世界》为例,1997ee2(X)1年间发表的16篇人力资源管理类实证论文中,仅有1篇用到了SPss,13篇用excel做了简单的描述分析;而在2002一2(X)7年间发表的53篇实证论文中,。用到SPsS的有41篇,比例高达80.39%,用到结构方程软件如LISREL或者AMOS的有20篇,比例为37.74%(sPss和结构方程软件一般配合使用,同一篇论文中可能同时使用两种分析工具),论文在分析的深度和规范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本处限于篇幅不再论述其他期刊的论文的分析工具使用情况),说明学术论文越来越重视论文的分析深度和规范性。

三、培养硕士研究生实证分析能力的模式的启示

通过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现状和国内学术研究发展现状的比较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中实证研究尚处在比较初级的研究层次上,而学术研究对实证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中的一部分将会继续攻读博士或者其他的科研岗位,他们是科研队伍的重要后备力盆,所以从硕士阶段注重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而言,实证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最和探索分析问题能力。通过与讲授实证分析技术课程的众多老师的沟通,并到相关课堂听课,我

(一)设里完善的实证研究方法课程

经济学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中一般设有(计t经济学),讲授计t经济学理论和计t分析工具如Eeeviews或者STATA的操作使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数理分析能力;与经济学类课程有所区别的是,管理类硕士课程应侧重实践操作能力,从管理类学术论文的发展趋势来看,应该设t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讲授问卷设计方法、文献处理方法和统计分析工具如SPsS的操作使用,虽然需要一定的统计学和计t经济学知识,但不偏要设工专门的课程,研究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山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开展实践调查以获取信息,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是与本科教学显著的区别,本科教学以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主,而研究生教学应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并启迪他们探索“为什么”。SPSS软件的操作应用的课程中包含三个主要部分: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其中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所取得样本中不同群体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原理和操作方法均比较容易掌握;因子分析分析部分比较容易掌握应用又较广泛,应着重讲述;回归分析部分对于部分统计或者计全基础不好的学生难度较大,如涉及到运用回归分析来验证中介变里或者调节变t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引导,讲述过程中重视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好的讲授方式是结合专业论文来讲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论文主题上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比较容易跟进;另外从专业论文引人使学生容易‘棋仿”,能够很快接受一整套研究方法。除了教师的鼓励和支持,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作业也是促进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提高。一般可以设工三种类型的作业,第一种是实证研究方案设计,可以很好检测学生对研究方法和逻辑的掌握情况,若采用小组形式,三人为宜,多于三人容易产生搭便车的情况,效果不好;第二种是实证研究论文综述,要求学生对一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脉络进行阐述,指出利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第三种作业是课程结业论文,鼓励学生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完成课程论文,并诺以高分,刺激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论文,有利于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积累经验。对于有余力的硕士研究生,鼓励其刻苦钻研,积极学习结构方程软件的使用和操作,应用较为广泛的结构软件如AMOS、USREL和EQS,但是结构方程软件对于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而言不容易掌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悟性和毅力。

(二)学校或者学院设t专项实践基金

管理学管理论文 5

此次会议旨在宣传“治国理政”系列管理思想,弘扬成思危的科学创新精神,传承振兴中国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方略,推动一流学院和特色院校建设。

会上,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研究所所长、《管理观察》杂志社总编辑李树林围绕“加强成思危管理论坛的院社合作与交流”这一主题作了会议主旨发言。该谈话首先阐明了创立成思危管理论坛的作用和意义,即更好地聚集管理界力量,加强院社之间横向联合,实现互利多赢,推动中国特色新型管理智库建设;重点探讨了目前我国管理界如何更好地集合在成思危管理论坛的品牌旗帜下,以南南合作多边框架为平台,向国际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新经验、新方法、新知识。

据悉,会议就如何办好成思危管理论坛达成了三点共识:

第一,在《管理观察》杂志上常年设立成思危管理论坛,并建立成思危管理论坛推荐委员会,该委员会为常设机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出任总顾问,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出任主任委员。论坛的主要功能是大力宣传特色院校“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就业创业和对口支援”以及“一流学院和一流学科”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成果;论坛推荐委的主要职责是:发现全国中青年管理人才、发现创新性管理成果;推荐研究生优秀论文在成思危管理论坛优先发表,推荐优秀院长和学科带头人入围影响中国管理进步100人上榜《管理观察》封面人物。

第二,启动中国管理智库(CMTT)合作联盟。CMTT是一个集“研究机构、媒体平台、顾问方式和国际化”等� 与会高校一致表示愿意参加CMTT,共建中国特色新型管理智库合作联盟,共享中国管理智库成果。

第三,汇集中国管理界力量,推动中国管理国际化,为南南合作新政提供最新智库成果。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表示:“这次会议非常及时,不仅表达了我们对成思危的追思之情,也将他的科学精神、创新品质、求实作风印在了我们心中,这将继续鼓舞我们在管理兴国之路上奋勇前进!”

管理学论文 6

教学过程除课上的教学环节设计,第二个重要环节便是课下的作业复习环节。管理学全英授课表现形式不仅限于教材的使用上,同时也表现在作业设计环节。管理课程学习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培养其独立思考、管理自己和团队的能力并能够与团队人员一起有效率完成任务。所以在作业设计中教师不仅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定出个人作业和团队作业,而且也可以设计定期的es~斌除大课之外的课外研讨会)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个人作业而言大二学生处于专业课学习知识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特定问题分析能力都有所不足,所以个人作业可以以essya晦论文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形式布置。通过完成一篇完整的essya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自学能力,而且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可以将字数定在1500至2住川英文单词左右。在首次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应该将需要解答的问题、具体要求陈述清晰,避免过于复杂的词汇、句型出现在题干中。此外教师还需要严格要求学生论文格式、用词以及文献参考从而养成严谨的学术写作习惯。团体作业可以采用assgln服nt和persnetatoin相结合的形式。所谓assgln服nt,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一起完成一次报告然后再将其报告做成幻灯片形式在课堂上做展示。在完成assgln~t和persentatoin的过程中掌生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搜索材料,挖掘信息,并最终形成一个高效合作团队。在此过程中不仅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更宝贵的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锻炼。

2有效的学生心理把握

陈映芝(0z10)在其研究中指出岸生对于全英授课课堂心理产生抵触情绪之一是对语言的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口语表达方面应尽量使用常见口语,避免复杂英语词汇出现。然而随着学生对于商科理论知识、语言学习的深入河以适当增加更为专业的词语。在相关辅助教学材料制作中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找到中英对照教辅材料,这样会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英语水平。同时池需要注意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较强的学生不易被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压制反而会凭借其强大内驱力克服困难。但是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消极的行为、情绪例如无故缺课,上课无精神。不自信既阻碍学生学习、身心发展还降低课堂效率因此授课教师需要坚持鼓励学生、积极给予问题反馈让学生从心内相信自己。

3结束语

由于“全英授课”模式不同于传统授课方式,所以从教材的选择上需要同时注意教材的可用性和时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双向互动教学形式和现代化多媒体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在作业设计环节教师需要注意将个人作业与团队作业相结合,同时可以加入se~ar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开展全英授课的同时,不仅仅要求教师自如地使用外语教学,同时也需要学生们有一定良好的英语基础才能真正实现英文授课。因此掌校可以在基础课程中适当安排一些商科英语的学习来帮助学生提高商业类英语应用能力。

管理学论文 7

探究式教学最初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20世纪初期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科学教育学家施瓦布将“探究式教学”确立为科学教育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并对探究式教学大力倡导,对探究教学的原则、过程模式及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美国科学教育的成果就是探究。1996年初美国推出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一书,将“探究”列于核心地位。诸多的专家都对于探究式学习及教学进行了广泛研究,包括从理论角度及从应用的角度。探究式教学,就是通过设置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 [1]它注重发挥问题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教学和学习都是围绕着诸多问题展开。这种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可以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2]

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探究式教学作为在国际上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以问题做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且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现实生活中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3](二)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教师较少讲述,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不但学习知识,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交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协作技巧。(三)教学双方应明确自己的定位。教师应明白自己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只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和信息的咨询者。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题纲,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同时,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而学生要改变观念,完成角色转换。由于中国的学生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赖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对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觉得太“花费”时间,所以,学生也应尽早意识到问题所在,尽快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四)教学模式中的各种教学方法一定要与评价考核相结合。各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跟考核挂钩,很难期望有好的效果。因为人本身存在惰性,如果没有考核,单凭热情,很难持久,也难免出现“搭便车”行为。所以,教师要花较多的时间设计考核方式和方法,并花费较多时间实施考核。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研究适于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的内容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完全不同,基于问题和资源的教学是它的重要特点。在完整的《管理学》的课程体系中,每一个章节都有诸多的内容,如果不分主次,也不考虑《管理学》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的衔接,那么在有限的课时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需要课程组教师之间以及与经管类其他专业的教师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对于内容重复的、在以后的课程当中会重点讲授的如财务管理、现代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内容,只做简单介绍即可,管理学课程的重点放在管理与管理者、东西方的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管理环境研究、决策、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领导理论及领导艺术和控制等内容上,同时这些内容也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开课情况进行适当增减,所使用的案例及问题也要根据不同专业进行筛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二)研究适于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组织形式

(三)研究适于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课程评价方式

以上所有的探究式教学组织方式如果没有跟相应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因为这些组织方式无一例外都要投入大量的课余时间,需要学生克服懒惰懈怠的毛病,如果不跟考核挂钩,不跟他们的切身利益挂钩,他们必然会敷衍了事,导致教师辛辛苦苦备好的课,准备的问题、案例和活动,由于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而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评价方式对于探究式教学非常重要。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笔者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由于探究式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而且探究式教学也是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共同研讨三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因此,评价要根据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的真实表现来进行。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认真观察和收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资料,如各种作业、记录及研究报告等。具体实施当中,管理学课程的评价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者的比例现已达到60%:40%,以后的目标是80%:20%甚至是90%:10%。因为大量的工作都在平时进行,所以要不断增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期末成绩只是一张试卷而已。平时成绩包括课前演讲、案例分析的参与度和效果、在所在虚拟公司的作用、读书笔记的质量及参与课堂案例讨论、辩论和回答问题的记录。其中,小组案例分析和虚拟公司的工作的评价一般由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强调对小组的评价。同时也注意把学生的探究过程、实践和合作能力作为评价的重点。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学生有搭便车行为,如小组讨论不积极不作为,很多任务都压在比较积极的学生身上,对这种情况,笔者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将课堂讨论的表现列为成绩评定的标准之一,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讨论情况,及时发现参与度不够的学生,并且给予特别的提醒;为了了解课后讨论的情况,在提交小组成果的同时,每个成员必须为本组成员对小组的贡献按照由大到小的方式进行排序,且不能出现并列,综合排序在最后的学生,教师还应追加面谈考核,以全面了解其参与学习的情况。通过近八年的探索,如今《管理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们的认同和喜爱。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探究式教学的主导者,整个课堂的设计至关重要;同时,教师要有足够的宽容度和容忍力,能够接纳不同的观点,并且不急于“纠正”学生的看似不合理的解释,而是要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及足够自由的空间,能容忍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犯错,在试错中一步步引导学生找到真正的答案。同时,教师应该意识到探究式教学不是完美无缺的,探究式教学并不适合所有的内容。[4]这种方式需要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做准备,如果每部分内容都通过此种方式来进行,时间上必然不易保证,还会导致该门课程跟其他课程抢时间的情况。又由于该门课程一般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刚进入大学,很多方面还没有适应,如果作业量过大,占用了太多的课余时间,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要受影响,同时也可能会对该门课程产生畏难情绪,这都是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管理学管理论文 8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校企合作的扩大,传统的人工档案管理突显出太多的弊端。使用计算机、网络、服务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籍内容进行管理,不仅能够将学生的各项档案信息转化成数据,建立起资源档案库,还能方便校方统计和调用。学籍档案内容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内容包括多种形式,对于学籍档案而言,主要包括元数据与数据的关系。内容管理的具体实施是在管理目标的要求下,进行内容建模、元数据提取、设定元数据信息、设定管理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学生体检表为例,其元数据主要包括学生姓名、学号、入学时间、专业、班级,数据主要有体检项目、体检结果等。另外,复杂的元数据可能具有层次结构,可以通过多个相互关联的表实现。由此可见,通过资源服务器进行内容的存储,并通过应用服务器向外提供服务。通过学籍档案管理系统还可以实现在线学籍管理系统的有机整合。具体做法是通过在现有的在线学籍管理系统中添加动态学籍档案生成模块(可以采用图片、文档等多种形式,其中PDF格式是目前比较常用的选择),然后利用从关系数据库中提取的元数据直接生成电子档案和元数据信息,再经由内容管理系统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在元数据服务器和资源服务器中进行存储。这一系统的整合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自动化处理效率。

2载体管理

我国高校学籍档案一般包括纸质材料、电子文档及其他各类特殊载体材料,按照规定应保持各类材料质地优良、无破损、声像清晰和干净整洁。在现实中,往往由于入学教育的缺失、学籍管理手段的落后以及学籍管理决策功能不足等原因,导致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轻视学籍管理、随意更改学籍信息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管理和学校的教学秩序。传统的纸质档案目前仍在大规模应用,如录取表、学籍卡、成绩表、毕业生审批登记表等,这些档案资料在经多次查阅、复印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甚至损坏。电子文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质文件,通过编码和解码进行数字形式的信息呈现,其生成、存储、读取的载体是计算机和各种硬盘、光盘、磁盘,并能通过网络进行异地传输,具有高度共享性,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保存技术到位,不易产生损毁,并能无限复制。可见,虽然纸质档案目前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但电子档案是今后档案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制作电子档案管理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将纸质档案文件转换成电子文件时,必须与纸质等文件之间建立起准确、可靠的标识关系;(2)采取严格的加密认证等措施,切实保证电子文件不被非正常使用和改动;(3)做好备份,存储于能够脱机保存的载体上,并对有档案价值的电子文件制作纸质或缩微胶片拷贝件保留;(4)收集用文字处理技术形成的电子文件时应注明文件存储格式和属性;(5)收集图形、视频电子文件时,应注意其压缩算法和相关软件。此外,还要注意电子档案保存的有效性:(1)每年对电子档案涉及的形成单位和档案保管部门的设备更新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登记;(2)按时进行抽样机读检验;(3)进行设备环境更新时应确认库存载体与新设备的兼容性;(4)每隔四年,对磁性载体上的电子档案进行一次转存。

3使用管理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服务越来越普遍,传统的档案服务方式应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应将过去那种档案查询的服务模式转变为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模式。学籍档案的应用者可以按照系统用户分为学籍档案申请者和学籍档案使用者,其中申请者主要是指学生本人,使用者指的是接受申请的单位。通过现代信息使用管理技术,可以分别进行使用,既方便申请者查阅和申请调取某些档案信息,也能方便校方进行查阅、统计和管理。档案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应转移到引导用户检索上来。首先,将档案信息设置索引编号,进行重新归档。其次,对用户进行检索培训和引导。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二维码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学籍管理系统中也可以进行开发利用,虽然在高校系统中二维码还属于一个新领域,但相信不久的将来将会有广泛应用。例如毕业生的身份识别模块,它是特别针对需要获取学籍档案的毕业生而设计的。由于学号是一一对应的,是学生的唯一标识,因此管理系统可以将学号作为索引检索学籍档案数据库,学生所输入的提示信息如果与数据库中的信息完全一致,则能生成一个属于该学生的唯一二维码,这个二维码保存了该毕业生的所有个人信息,还能连接到该生的入学名册、成绩单、毕业证、学位证等的验证界面上。要进一步推广二维码的使用范围,首先需要提高档案管理者和利用者对二维码的认可度,还要加强档案门户网站的建设。基于目前的学籍档案管理系统,以学生申请网上下载成绩单为例,学生调取成绩单的程序如下:(1)学生本人登陆学校网站,通过验证个人信息(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填写下载成绩单的申请表;(2)验证通过后,网络服务器向元数据库服务器申请访问令牌(包括档案地址和时间有效期等信息);(3)元数据服务器将访问令牌传递给网络服务器;(4)网络服务器按照申请者填写的信息将内容访问令牌分发给档案使用者;(5)档案使用者向资源服务器索取成绩单;(6)资源服务器将成绩单返回给档案使用者。同样道理,校方管理者如需调取档案信息也按照类似步骤进行,既方便又科学,尤其是现在新的教学模式和课外实践课程的增多给学籍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则能化难为简。

4结语

如何更加科学高效、安全稳妥地对档案信息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是档案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抓好落实高校学籍档案工作并非易事,除了统一认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外,还应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开发适用于各院校具体实际的管理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控制链。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增强信息服务意识,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开拓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与开发利用的新局面。

管理学论文 9

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该思想不仅强调人的理性的发展,更为突出的是强调人的身体和思想的自由不受拘束。美国的帕卡德教授最早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他认为,“通识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的内容。”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先驱们在早期就对通识教育有很好的见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1918年就曾提出:“为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习文科各门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之某种,习理科者,不可不兼习文科之某种。”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更明确提出了“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办学理念和“诸育并进”的教学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采用的是“专才教育”,专业教育占据主导地位,而其它方面的教育,如生活教育、道德教育等不同程度地受到忽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逐渐发现“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明显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通才型”人才。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逐渐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加强通识教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2独立学院《管理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通识教育大体起步于2003年,由于缺少时间的积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前还不甚完善。一是课程开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非经管类专业《管理学》课程没有统一的开课思路和科学的教学方案,甚至出现因人设课、因人开课的现象。二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大部分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传授知识为主,但忽视了管理学的实践应用,或重视程度不够。三是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理论不联系实践的教学,会阻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师倾向于使用常用的教学方法而缺乏创新。五是师资力量薄弱。独立学院本身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采取“引进+共享”的方式来完善自身的师资队伍,引进的主要是一些应届硕士或大学生,他们大多是“校门”到“校门”,往往缺乏实践经验,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

3《管理学》通识课程建设模式

为适应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这门通识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适用即可,够用为度”,立足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3.1教育观念的转变

《管理学》通识课程教学对象通常为缺乏社会实践背景的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必须破除重理论的传统观念,确立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宗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借鉴吸收管理学的新理论、新知识,重塑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2教学目标的定位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有课程教学目标都要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所以,《管理学》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为:一是通过对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管理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提高其管理素质,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意识,懂得如何正确地做事、正确地做人,为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通过专业管理知识的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造就融通型人才,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3教学大纲的制定

必须结合独立学院的院情、生情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来制定教学大纲,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同时大纲的内容必须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所以,《管理学》通识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不宜过细,而且要与时俱进。这样,既保证了大纲的稳定性,又能够给予教师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修订大纲细节。

3.4教学内容的更新

基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和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在选择授课内容时,首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基本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管理内容,而不是大而全,要有取舍。《管理学》通识课程的内容体系一般可分为两大部分,管理职能部分和专业管理部分。管理职能部分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等内容,注重管理基础知识的培养;专业管理部分可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沟通、运营管理、物流管理、创业管理等内容,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适当增加管理理论的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研究动态。

3.5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

(1)改革教学方法。第一,讲授内容层次、深度遵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做到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第二,实施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背景、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设计、分析、讨论,案例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适应性原则、能力相符原则、时效性原则。第三,采用双向互动教学法。教师在授课时不仅传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可采用管理情景法和师生易位教学法。第四,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在课堂上,学生围绕教师引导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创设的情境开展学习,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采用管理游戏教学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从未接触过管理知识的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如何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掌握管理知识,管理游戏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模式。管理游戏可以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达到让学生在“做中学”,掌握管理技能的目的。第六,开展拓展训练。可以尝试在《管理学》通识课程中进行拓展训练,激励个人挖掘潜能、了解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关心他人;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领导艺术和工作风格。

(2)改革教学手段。第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融计算机、声音、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和通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能够实现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第二,利用网络平台辅助课外教学。网络提供了开放的交流讨论平台,通过电子QQ、飞信、邮件、博客、论坛等,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对话,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第一,考核评价要注重结果考核评价与过程考核评价相结合。如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比较注重两者的结合考核,学生总评成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百分制考试(包括闭卷、开卷、实践考查、论文等形式)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一般包括作业和笔记等的评分)满分占40分,考勤在平时分中实行倒扣分制度,一次缺课扣2分,迟到、早退扣1分。还规定,期终考试百分制成绩低于60分,平时成绩(倒扣缺勤分后)低于24分或总评分低于60分都认定该门课程考核不合格。考勤倒扣分高于12分时直接取消考试资格,直接认定不合格,而且只能在第8个学期补考。第二,注重管理知识实践应用技能的评价。如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管理学》通识课程期终考试一般采用考查方式,学生就学到的管理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或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等写篇小论文,如学期、学年计划的制定、班级管理、院系活动策划等都可以,这样就将书本理论转化成为管理技能。将这些实践性活动引入管理学考核评价体系,不仅体现了管理学的实践应用价值,而且有助于学生培养多元智能,如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4)完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较高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空谈。如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的教学效果可谓是立体化的:一是学生评价。学生主要从知识需求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教表格不能设置得太复杂,简单易行即可。每个学期都有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评价,分为五档,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对应的分值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并还要有一句话评价。二是教学督导评价。督导通过听课、检查教案和大纲等形式,从专家的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采用5分制评价。三是教务部门评价。主要通过对教学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采用5分制评价。四是教师互评。教师通过相互听课、课程教学讨论等进行评价,采用5分制评价。

3.6教学团队的建设

在我国,通识课程的教学一般是一个教师“单打独斗”,但通识课程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甚至是跨了多个学科,凭一个教师的知识、能力、经验等往往是难以胜任的。因此,通识课程的教学应该要建立一个教学团队,互补有缺。要培训教师,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可以将实践经验作为教师准入条件,规定教师在一定期限内必须有一定的实践工作量。可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从社会请进有实际管理经验的专业管理人员到学校讲学授课,也可以把专业教师送到企业,参与企业管理实践,从而获得管理经验。

管理学论文 10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一、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水资源经济管理、水资源投资管理、水资源风险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三、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 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KennethF.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

3.2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四、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管理学论文 11

一、游戏揭示的六大团队要素

美国南加州大学管理学的游戏实验培训课,是一个团队合作力量的培训,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它并没有大量的理论阐述,而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游戏,在南加州大学,让人惊讶的是,在管理类教学上,它设有一个巨大的实验中心,专门用于管理教学中的实验,我们有时称之为游戏。实验开始前,一般把参与者四十余人分成若干个组,每一个组大约二十人左右,每组独立开展实验,实验由大学管理学院实验中心主任作讲导,具体还有二个助教在旁协助。实验内容大概如下:中心主任给每个人分发二块小方块的牌子,这些牌子共有三个颜色,每个人手上持有二种颜色。游戏规则规定,每个人都要与其他的人去作交换,在规定的时间中,如果手中持有二种一样颜色的牌子时,这个人就获得成功活下来,最后实验中心会统计每次时间段内共有多少人能够活下来。按照中心主任的要求我们开始实验,结果第一轮下来,在规定时间内有10人遭到淘汰,接下来重新玩第二轮,反而有18人遭到淘汰。这时,大家顿时醒悟,照这样下去,永远也达不到全部逃生的目的,大家一起想办法,认为必须要改变活动的方法,变各自为政为共同行动。自从改变玩法以后,效果十分明显,效率明显提升。总共玩到第七轮时,达到了22人在规定时间内全部逃生的目的。最后,中心主任作了详细的讲解,认为我们这个团队具有很强的合作精神,在七轮中取得了成功,最十分稀少的,她所指导的团队实验中,最快的用六轮就全部结束。在经历了长达二个小时的游戏后,中心主任才结合这个游戏切入课程主题。她认为,完成一项工作,必须要发挥团队的力量,然而,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团队的力量呢?实验过程碰到的每一个问题采取的对策已作了回答,那就是需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因素,它们是信任、目标清晰、角色明确、领导力、组织性、沟通交流。回顾这个实验过程,从一开始的淘汰最多18人,发展到第七轮,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达到全部人员过关,无一淘汰的程度,主要得益于边做边想,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打破个人主义的思想,共同合作,充分应用了上述团队的六个因素。刚开始二轮,大家仍然各自为政,分头去找交换对象,但很多人都为自己着想,只想得到自己有好处的牌子,谁也不肯让步,造成了近半人员的淘汰。到第三轮开始,大家就想到,这个游戏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求每个人一个人过关,而要求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成功逃生人员的总数,前面二轮的工作明显与这个目标不符,所以在目标不清唽的情况下,必然无法有效地去开展工作。在目标明确后的第三轮我们就把所有的牌子放在了一起,集中搭配统一安排,这样效率明显提升,但是缺点是仍然比较乱,大家没有分工,一哄而上,所以,大家再一次相互沟通,要求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以改变目前的无序列状态。第四轮就是在一个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各位都听领导的安排,效率又有较大的提高,逃生的人明显增多,但还有差距。这时领导就履行职责,主动召集大家沟通商量,决定改变工作流程,实行流水线作业,提高速度,在流水线上,每个人都做自己的事,只做流水线的一部份,不至于出现所有人都拥挤到前台的情况,还有部分多余的人干脆就不介入。在这个流程下开展第五轮结束,明显地感觉秩序好了很多,每人各司其职,效率又有一定的提升,到第六轮,主要在熟悉流程的基础上,更换一部分反应速度慢的人,大家重新组合,明确职责,结果战绩又有提升,只有一个人被淘汰。大家再一次分析,主要问题是出在了传递这个环节上还不够利索,所以大家再作一次统一的要求。明确了严肃纪律性与组织性,整个流程一定要严格按程序去做,不能因自己工作不到位去影响别的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确保最终在第七轮达到目标。所以,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商量、不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六大因素不断地被发现与应用,每一个因素的加入都提升了团队的效率,起到了叠加的作用。

二、六大要素的现实应用

游戏中得出了团队高效工作的六大因素,这些因素总结得相当具有深度,每个因素也富有内涵。在现实企业管理中,企业的经营班子就是一个核心团队,虽然有不少企业突出个人英雄主义,企业名字就是老板的化身,如宗庆后与娃哈哈,万向与鲁冠球等,彼此不能分离,企业家在团队中一枝独秀,左右形势,企业发展过程更像是领导在唱独脚戏。但是,随着市场分工的越来越细,差异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机会主义的时代已逐渐远去,现在,竞争更多的是管理与创新,而不是机会,市场的瞬息万变要求更多的团结协作,所以,英雄辈出的情况已经改变。现在,企业中更多的需要团队,依靠团队中各具特长的人物来独当一面。那么,团队的建设也是一门艺术,不是人才的简单总和。游戏中揭示的六大要素就是团队高效的钥匙。这六大要素可以分成结构与能力二大部分,第一部分属于基础要素,即团队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及构成,包括信任、目标清晰及角色明确;第二部分是行为要素,包括领导力、组织性及交流。这二大要素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团队精神的提升。关于第一方面,首先是讲到信任。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在对《金融时报》100强公司的合作创新方面做了一个调研,结果得出,信任是排位靠前20%的公司和排位垫底的20%的公司之间的第一分辨器,名列前茅的企业能够充分发挥信任的力量。在学习班中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曾这样表达自己的独到观点:“在这次模拟游戏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缺乏信任是我们的问题所在,我苦恼每件事情进展都不顺利,但是我从来没有真正懂得为什么人们不能够同舟共济,有了这次经历,我相信问题会解决的。”可见,在团队建设上,信任是基础性的要素,是所有合作的动力源泉。团队内建立信任要做到注重以下二点,一是制胜的法宝是“基于我们而不是我”,作为领导者,在团队内要多多在倾听与述说之间更偏重于倾听,而不是自己居高临下,总是以信息者自居,有关专家作过研究,二者之间合适的比例是2:1,这样团队效率最高。平时要常说我们,突出团队的合作与贡献,要更少地用“我”来表达问题。二是在一个团队里,每一个人都要想着先行一步,特别是领导者,在要求他人信任之前先证明你是值得信任的,只有这样在组织内才能建立起一种信任的氛围。而要得到别人的信任,比较好的方法是表达诚意,展现自己薄弱的一面,这样有利于促进合作,增进团队之间的相互信任。其次是目标清晰,作为一个团队,方向是关键,像航行一样,假如方向错了,那是越驶偏离目的越远,同样,对一个没有方向的航行来说,也永远是没有顺风的。对企业经营团队来说,要取得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是企业战略、公司愿景、使命与核心价值观,这就跟航行一样要先确定方向,这就是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企业管理方向错了,目标错了或模糊不清,再多的努力也是无济于事。当前,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吴晓波写的《大败局》中很多失败企业就是发展方向不明确造成的,众所周知的柯达公司的破产与诺基亚的困境最能说明问题,当数字化浪人力资源潮席卷全球,他们却没有把数字化的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而是津津于当前的市场占有率,这些全球巨无霸被表象迷惑,也很快无情地被边缘化了,成为了人们的记忆。第三是要角色明确,也就是团队成员结构要合理,能力要互补,结构性能力强才是团队的能力。有这么一则裤子短四寸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角色分工的重要性,据说有一个学生的校裤长了四寸,回到家里跟家人说了,要求把长的四寸给去掉。一到学生休息后,他的妈妈理所当然去把长的四寸给剪掉,但同时,他的奶奶与阿姨都十分牵挂这个学生的裤子,对长四寸裤子放心不下,分别都在半夜起床,奉献一份爱心,每人都偷偷地给学生裤子剪短了四寸,结果,到早上,学生发现自己裤子短了八寸,已无法穿着。这是一则笑话,但反映出分工不明确的巨大隐患。企业管理千头万绪,更加要注意角色定位的明确,各司其职,互相补位但又不越位,否则也会出现裤子短八寸的类似情况。第二部分属于行为要素,包括领导力、组织性与交流。首先是领导力。一个团队中处于团队管理位置的人必须要具有领导力,他才能带领其余人明确方向,激励成员,清晰愿景,实现目标。所谓的领导力,按著名领导力专家,曾经出版享誉世界的专著《领导力》的詹姆斯这样总结:领导力就是动员大家为了共同的愿景努力奋斗的艺术。现实中,不少专家把唐僧的西天取经团队作为一个优秀团队的代表,而唐僧又是一个具有优秀领导力的管理者。这个团队充分发挥每一个角色的作用,才克服了千难万险到达西天。四人分工明确,唐僧是团队管理者,他起到指引方向,坚定信念的作用,同时给团队人员搭设发挥能力的舞台,孙悟空能力非凡,是个执行任务的好手,猪八戒是个人际关系调际的高手,也是各位的助手,沙和尚是后勤管理的高手,任劳任怨,配合团队的工作。设想这个团队纵有四个有天大本事的孙悟空,也不能到达西天,可能没走出多少路,没吃多少苦,他就回花果山当山大王了,其余几位更是不可能。所以,这个团队取得成功,关键的人物还是唐僧,其柔弱与仁义的背后,隐藏着其优秀的领导能力。他首先信念坚定,目标明确,百折不挠,耐得寂寞,抵得住诱惑,平衡能力强,有控制力等,正是他有效地搭设了平台,凝聚了每个人,统一愿景,矢志不移,这才完成了取经大业。其次是要有组织性,所谓组织性实际是指团队的执行力,组织内部要有制度,有纪律,有奖罚,工作流程清晰,各司其职。一个团队犹如一群南飞的大雁,飞向南方是他们清晰的目标,但是跨越千里对雁群来说,都是一次艰难的长征,所以,雁子南飞时总是一个团队一起行动,在飞行中,还为了减少消耗,大家统一行动,采取了人字阵形飞行结构,据研究,这种人字结构在空气动力学上来讲,是阻力最小的阵形,同时,雁阵内部似乎还有很多规定,如因飞头阵的雁子付出最多,不可能长时间飞,所以,雁阵领头的位置是轮流的。另外,据观察,雁阵飞越千里总有达不到要求的,所以,每当雁阵中有雁子无法继续飞时,总有一些同伴陪同降落,待有能力时再一起飞越。这个动物界的现象只不过是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雁子要横跨千里,必须要有内部的组织要求,发挥团队的力量,正合上述一句话,雁子要飞得快,就单飞,但要飞得远,就必须大家组成阵形一起飞。在企业管理上,也如雁子南飞,既要强调个人素质,又要强调集体的纪律性,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组织效率。最后一项是交流,这是一个团队内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了解团队的情况,才能融入了团体整体目标,如果不交流,我行我素,那么团队就会划块,团队内部产生边界,产生摩擦与内耗,这是团队的大忌。所以,交流才有了解,才有信任,最终才有动力。这六个要素是团队成功的必备要素,是经无数的实践得出的结论,这里只是通过游戏这个形式来表现出来,而且是在著名学府内得出的结论,让人更能相信,更能记忆深刻。我们要记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一名话:“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所以,在企业管理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团队的力量,有效运作这六个要素,参与打造好自己的团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

作者:都跃良

管理学管理论文 12

肖海林,1962年5月出生,湖北省仙桃市人。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企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央财经大学成功申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建设学科和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国市场学会、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和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首批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0年获中国管理学最高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专家提名,2012年受邀为海尔集团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重大颠覆性管理创新“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提供专业咨询。

1984年和1987年分别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曾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旭教授指导下从事学位论文研究。2003年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企业管理专业管理学博士学位,是该校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以来首位提前一年毕业博士和2004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两位博士之一。200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全优出站,同年9月按高于知名学者的人才引进政策调入中央财经大学工作至今。1987年至2002年先后在湖北省科委、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等单位工作,从事战略情报研究、外资引进与管理、企业管理等工作,担任过四家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

二、研究领域

2001年进入学界以来,一直致力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颠覆性创新管理、企业持续发展、管理理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跨国资本与中国传媒市场等研究。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规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市知识产权软科学研究等部级和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同时主持和参与各类企业委托项目近40项。

三、研究成果

在学界首次提出并论证:企业管理的主题是企业持续发展而不再是成本导向的效率的观点;企业持续发展的三维特征论;企业持续发展的LCT模型;三个基本维度全面管理的统一与共生论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三叶草型企业模型、三叶草型管理模型、三叶草型控制模型、三只眼型企业家模型等观点;长青企业的特殊性质论与三种资本构成及其缪尔达尔循环论;现代企业粘性管理论;企业最优产权安排的逻辑转变论、竞争力导向论及动态变化论;超级竞争下最优业务组合战略的逻辑转变论、企业业务组合的乘除效应论以及应当是归核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统一与共生而孰优孰劣之争是伪命题的观点;以核心能力、产业平台、制度平台和市场权力为核心要素的持续竞争优势四面体成长管理论;创新行为对宏观经济整体发展与微观企业个体发展的价值差异论;现代企业要发展思维不要生存思维的心智转变论;不连续技术创新的风险特征、风险结构和风险核对表;中国传媒市场境外资本的分布与行为特征等。

四、主要论著

1、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生成机制和管理框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2、企业管理范式转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3、不连续技术创新产品的消费者感知风险与购买意向――基于市场化初期3G手机的实证研究,载于《中国管理思想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

4、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要径和工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5、破了定律企业必败――中国十大失败企业的反思,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7月5日。

6、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四面体结构模型及成长管理,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7期。

7、企业增长、企业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企业持续发展的生成机理模型――基于海尔案例的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8期。

9、长青企业――经济学视角的分析,学术月刊,2004年第11期。

10、韦尔奇时代GE的产业平台战略,经济管理,2004年第13期。

11、以竞争力为导向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

12、企业管理:主题演进与范式流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11期。

13、超级竞争条件下企业整体管理的基本维度与共生型控制模式:一个描述性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14、管理心智的十大转变,企业管理,2008年第7期。

15、企业最优业务组合战略的一个理论廓清:以格兰仕为案例,经济管理,2009年第10期。

管理学管理论文 1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022-03

1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分析

近几年,国内很多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进行了文献分析。崔波等(2008)选取了2001~2006年7年共208篇文献,对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成果的数量、研究专题、外国思想的引进和评介以及变量关系情况进行了总结。杨艳等(2009)采用内容分析法收集了十种管理学核心期刊2000~2008年以来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文献共777篇,就文献的研究数量、研究类型、研究行业、研究主题、研究质量等进行了分析,描述了近9年来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研究的发展动态。以上学者研究的文献均在2008以前,已不能反映国内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为进一步掌握国内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动态,本文拟对2007年以来国内的核心管理学期刊上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进行分析。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文献来源

本研究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指定的重要期刊目录,并且综合考虑CSSCI收录的管理类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选取了6种刊载了较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刊物,它们分别是:《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科研管理》、《管理科学学报》、《管理评论》和《心理科学》。以comKI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为检索工具,以期刊名称为检索词,检索2007~2012年发表的文章,依据文章标题、摘要、关键词和内容判断文章是否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共检索到534篇文献。

2.2 研究内容

对检索到的534篇文献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数据:期刊名称、文献发表时间、文献类型、研究方法、数据类型、研究设计、统计工具、统计方法、研究层次和数据收集情况。文献类型主要是判断文献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组织行为学领域,文献采用问卷调查、二手数据、实验法、访谈、综述、案例研究还是其他方法研究问题。数据类型分析文献使用的数据时横截面数据还是纵截面数据,文献研究变量的中介作用还是调节作用,或者两者的结合。文章使用哪种或哪几种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用到数据分析中的哪些统计方法,文章研究的是个体、组织、群体还是跨层次研究,若是变量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是同源数据还是异源数据。

3 数据分析

3.1 各期刊文献数量统计

根据的期刊统计,各期刊近6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如图1所示。《管理世界》、《管理评论》和《心理学报》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主体文献数量相近,《管理科学学报》与其他期刊相比有较大差距,《南开管理评论》的文献数量也较少。这六种期刊均是管理类的期刊,文献数量的差异源自期刊性质的可能性较小。可能的一个原因是篇幅的限制,《管理科学学报》每期收录的论文只有10篇左右,而其他期刊收录论文每期在20篇左右。其他期刊均为月刊,而《南开管理评论》为双月刊,每年收录的文献较少。剔除掉2012年的数据(数据收集时间为2012年11月,部分期刊没有刊出,comKI期刊数据库电子期刊更新有一段时滞期),图2统计了各期刊每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的数量和所有期刊每年的篇数,《管理世界》、《管理评论》和《南开管理评论》平均每期2篇,《科研管理》和平均每期1篇,《心理学报》平均每期1.5篇,而《管理科学学报》平均每年才有2篇。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各期刊每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的数量比较稳定,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学研究中占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比重,是管理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方向。因此,以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发表学术论文,在考虑论文类型、投稿周期和各期刊论文选择偏好的基础上,可根据各期刊每年发表的论文篇数选择发表机会较大的期刊投稿。

3.2 文献收录类型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学术领域研究的两个主体。本研究将人力资源管理文献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进行归类。统计显示,共有342篇文章属于组织行为学领域,占所有文章的比重为64%,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章共有192篇,见表1。由此可见,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行为学领域。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点,如积极组织行为学,学者可根据研究兴趣和热门领域选择研究点,以提高研究的价值和连续性。

各期刊的侧重点不同,其收录的文章类型有一定差异,各期刊文献类型对比(见图3)。《心理学报》有104篇属于组织行为学,占组织行为学文章总数的30%,是组织行为学文章的主要来源,这与《心理学报》的期刊性质有关,其主要收录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管理世界》和《管理评论》收录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论文数量比例相当,两期刊收录的人力资源管理文章占其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6.5%和27.1%,这两种期刊是人力资源管理类文章的主要来源。而《南开管理评论》和《科研管理》两者的文章总数接近,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文章的比例相似,此两种期刊在收录文献的数量和类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管理科学学报》收录的文章较少,但组织行为学文章仍多于人力资源管理文章。

3.3 论证方法分析

从总体上看,使用最多的论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占论文总数的63%,其次是文献综述,占论文总数的26%。案例研究使用的次数最少,仅有26篇文献用到了案例研究的方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访谈法都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目前国内的研究者更倾向于做实证研究,文献综述也是研究的重点。

从不同的期刊来看,这六种期刊使用的论证方法都是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管理世界》的论证方法最为多样化,其中使用二手数据的文章为42篇,是二手数据文章的主要期刊来源。虽共有9篇文章使用案例研究,但占案例研究文章总数的35%。《心理学报》收录的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明显的偏好,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文献综述,这三者占其使用方法的比重高达92%。使用最多的仍然是问卷调查法,是所有期刊中使用问卷调查法最多的期刊。而使用实验法的文章有46篇,虽少于问卷调查法,但占期刊文章总数的40%,占使用实验法的文章总数的82%。文献综述共58篇,占所有文献综述文章的42%。《管理评论》收录文献的主要论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综述。同时也是所有期刊中使用访谈法最多的期刊,共有18篇文章使用了访谈法。

从年份上看,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和二手数据的文章篇数每年没有太大变化,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2011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章共有30篇使用实验法,占实验文章总数的54%,其他每年的篇数保持在5篇左右。同样,2011年文献综述的文章共有53篇,而其他年份保持在15篇上下。由于2012年部分数据的缺失,无法看出实验法和文献综述文章的发展趋势。但根据2012年目前已有的数据,实验法和综述法分别已收录7篇和21篇文章,与2010年以前的最高数据持平,我们不妨假设在2012年未做统计和还未刊出的文章中,仍会有相当数量的实验法和综述法的人力资源管理文章。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猜测:近两年以来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正尝试改变以往的以问卷调查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实现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同时,由于近年来国际学术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点,国内学者将国外的研究进行整合将这些新的研究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引进中国。

3.4 数据来源和类型分析

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来源可分为同源数据和异源数据。在本次研究的534篇文章中,变量数据同源的文章比重为65%,变量数据异源的文章比重为19%。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收集时间的不同可将数据分为横截面数据和纵截面数据。使用横截面数据的文章共有332篇文章,占总篇数的62%,使用纵截面数据的文章有129篇,占总篇数的19%。说明目前国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收集的数据倾向于数据收集和处理较为容易的同源数据和横截面数据,这既与研究的主题有关,也与研究者选择研究主题和数据收集的风险规避性有关。

3.5 研究设计和层次分析

在研究设计方面,有21.7%的文章有中介变量,14.4%的文章有调节变量,10.9%的文章研究设计为有中介的调节或有调节的中介,无以上三种情况的比重占了文章总数的52.8%。没有用到中介或调节变量的文章包括只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使用二手数据、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文章等。

在研究层次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层次、组织层次和群体层次。个体层次研究的文章共有214篇,比重为40%,组织层次研究的文章为126篇,比重为23.6%,而群体层次研究的文章有116篇,比重为21.7%。从以上的数据分析表明,国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组织和群体研究,缺少跨层次研究。因此,学者以后可以更多的进行跨层次研究,丰富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从各期刊来看,《管理世界》收录的文章内容较为全面,其中个体层次和组织层次文章占其文章总数的71%,群体和跨层次的研究虽比重较小,但篇数与其他期刊相比有较大优势。《南开管理评论》是跨层次研究文章的主要期刊来源,共收录35%的跨层次文章。个体和组织层次的文章比重也较大,但群体层次的研究文章较少。《科研管理》更倾向于选择群体和组织层面的研究,这两类文章占其文章总数的84%,相对来说个体和跨层次研究文章较少。《心理学报》选择文章的偏好是个体和群体层次的研究成果,90%的文章属于个体和群体层次的研究,这和心理学研究的特点有关。《管理评论》收录的文章有一半属于个体层次的研究,群体层次和组织层次研究文章较少。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可根据各期刊的文章选择偏好投稿,文章投其所好被录用的机会更大。

3.6 统计工具和方法分析

从统计工具方面来看,使用的最多的统计工具是SPSS,其次是LISER和AMOS,其他的统计工具如SAS、EXCEL、STATISTICA和EVIEWS使用频率较低。除《管理科学学报》收录的文章较少,难以对统计工具的使用进行判断,其他期刊收录的文章使用SPSS、LISER和AMOS的频率相近,没有很明显的区分。

在使用的统计方法方面,本研究统计了每篇文章使用的所有统计方法。使用的较多的是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这些方法是实证研究的常用方法。均值比较和T检验和方差分析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而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和非参数检验使用的次数较少。统计方法的使用,在期刊之间和年份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2。

4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在管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个稳定的比例,表明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研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方向。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更倾向于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缺乏。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对国外先进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统计工具的引进较多,但是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实证分析和文献综述的比重较大,其他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案例分析类的文章较少。数据类型方面,倾向于收集同源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异源数据和纵截面数据的使用那较少。在研究层次上,个体和组织层次的研究较多,而跨层次研究较少。今后的研究中,学者应扩大研究方法、研究层次和数据收集的选择范围,使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更为丰富。

在期刊方面,国内权威的管理学期刊在收录文章的类型、数据类型、论证方法和研究层次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偏好,研究者可根据研究内容选择恰当的期刊投稿,以提高文章被录用的比例,缩短因退稿造成的投稿周期和研究成果迟滞期较长的问题。

本研究数据的收集要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学识和判断能力,因此研究者的人为误差可能会对研究结果带来负面影响。另外,由于本研究只选取了6种学术期刊进行检索和研究,没有涵盖收录了人力资源研究主题的所有重要期刊,比如学术水平较高的各大学学报就不在研究范围之内,这样势必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因此建议后续的研究应该扩大文献搜索的范围。

参考文献

[1]崔波,白茂林。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项文献的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6):60-61.

管理学论文 14

1.加强制度管理,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制定一整套符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对学校各项工作任务、完成目标、工作措施、注意的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并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建立起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一种人人能做事、事事有人管、事事能做好的良好氛围。

2.严格考核管理,提高办学质量

科学化的考核方式是检验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农村学校要严格考核管理,一是要认真研究制定考核细则。二是在严格落实考核上下功夫。三是执行考核公示制度,提高考核透明度。四是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挂钩。真正使考核科学化、制度化,提高办学质量。

3.校长需以身作则与教师共担教学任务

当一个好校长,必须先当好一个好老师。校长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其言行和举止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教风与学风,其信心和干劲是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前进的原动力。校长身体力行,教师才会与你同心同德,共同战斗,出色地完成任务。此外,只有校长将学校教育的发展作为学校综合实力提升的前提工作来做,在教学上应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实践,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才能最终规范完善学校的教育体系。

4.要有切实可行的办学思路,找准学校发展的目标

学校管理工作量大面广,要求具体,学校管理者只有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才能有力推进学校管理建设。因此,校长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办学思路,找准学校发展的着力点,找准学校发展方向的突破口。校长一定要善于设计学校办学的计划,学校的发展远景,从管理关键环节入手,把握计划,抓住时机,对学校发展问题做认真分析研究,做到学校发展心中有数,在办学过程中碰到重大问题校长要亲自解决。在实际工作中,校长应列出每年、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工作重点,把主要精力用在抓计划抓落实中。

二、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1.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使广大教师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教师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好师德行风建设,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使广大教师严于律已,勤奋工作,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2.训练教师的基本功,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建立教师培训制。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教育方法,以此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完善全员听课制度。校长、中层干部深入课堂,采取听、说、评、研等方法,促进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三是积极主动申请教学研讨课。以此开阔教师视野,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四是要采取请专家进来讲学,走出去参观、学习、培训的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三、校长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1.校长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做教师的榜样

首先要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教育,拥有一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才能当好一名掌舵手,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引导教师对党的教育方针从理论高度到具体实践的清醒认识,确保教育方针的贯彻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校长要有过硬的业务管理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作为一名校长,在学习上除了参加上级主管部门正常的业务培训外,要坚持写好业务学习笔记。平时在校内多听课,管理中要尊重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校长要有全面的沟通协调的能力,做好各方力量的协调工作

作为一名校长,要学会沟通的技巧,除了协调好学校与社会、家长的关系之外,还要处理好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使学校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4.校长要有积极的开拓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创新是发展的载体,校长要带动教职工创新,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站在高屋建瓴的高度,管理要有新办法,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运用新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管理学校。在学校的管理中,校长就像是一位大家长,不仅自身要有过硬的能力,做他人的的榜样,还要洞悉学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研究和制定出适合本校发展的规章制度,协调好、调动好各方力量,以确保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进行。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校长还要不断在实践中优化管理的方法,使自己的管理方式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才能使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进而提高办学的质量。

管理学论文 15

班主任是班集体学习生活的引导者与监督者,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升班级管理质量。

1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

机制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沟通指导。在目前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根据高职学生对网络、移动通讯软件的熟悉和喜好,建立起班级QQ群、飞信群,开通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平台。这样做,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班级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无缝隙交流。此外,班主任可以定期宿舍走访,比如说每周走访一至两个宿舍,深入学生内部,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并及时的给予学生指导与帮助。

2定期与任课教师沟通

许多任课教师忙于教学,不会向班主任反映所任教班级的纪律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班主任,应该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和交流,认真虚心听取他们反映的班级问题,采取适当的办法处理相关问题,并真诚地邀请任课教师协助管理班集体。

3因材施教

重点关注特殊学生、问题学生通过多方面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生活学习态度、家庭等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说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对于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的学生,可以采取单独谈话、先表扬学生的优点再指出错误进行批评的方式使之认识并接受批评;对于大大咧咧、性格开朗的学生,则可以直接批评。此外,家庭困难的学生,要给与额外的关注,因为这样的学生往往会有自卑心理,要对他们加以鼓励,并给他们创造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的机会。

4实行周班会制度

每周召开班会,班会应当有多样化的主题,比如说“规章制度学习”、“我的大学计划”、“如何增强组织管理能力”等等。通过主题班会的召开,一方面增进学生、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班级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班会传达学校、系部的要求或通知。此外,班会也应当有固定的内容,那就是对每周考核结果的公布与分析,针对周考核结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整改方案,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嘉奖。

二加强班委管理

优秀的班委组织,必须要有能力把班级支撑起来,给全班同学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学习生活,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一个班委组织成员都是班级的顶梁柱,都承担班级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失误,直接影响着班级的管理风格、班级的凝聚力。因此作为班主任,就一定要把班委团队打造成一个高协调、高效率、高执行力的人才集合,让班委各个成员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做最有利于班集体的事情。

1设置班委竞选考察期

新生入学后,应当在班委竞选之前,设置一段考察期,此段时间大致建议两个月左右。由于在考察期间,班级也会有各种事务要处理,可以从军训时开始通过自荐的方式选取班级临时负责人。根据自荐新生的人数,将其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两个周左右的班级事务管理,充当班委的角色。在考察期间,班主任有意识地观察临时负责人平日表现及处理事务的能力,与之进行沟通了解。待考察期结束后,进行班委竞选。班委竞选的方式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由班级学生投票选出心中最理想的班委成员,最终由班主任根据投票结果最终确定班委成员。

2班委团队的培养

班委团队工作能力与服务意识水平的高低,左右着班集体能否养成良好的风气,直接影响到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有效性。要及时地对班委团队进行定期以及不定期的培养。培养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①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的培养。班委队伍应该是一支为班级同学服务的团队,而不是享受特权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的特殊群体。在服务班级的过程中,班干部得到的不是有形的财富,而是无形的财富,也就是管理的经验和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他形式的奖励,只代表他人对其能力及奉献的认可。所以,班委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必须要做到,对待班集体的服务要热情周到,要有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这是担任班委职务的前提条件。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促进班委能力的提升。班委面临着各种事务的处理,既要维持老师与学生、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又要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还要完成老师交待的任务。由于这些学生之前可能没有做过班委,很多事情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这就需要班主任耐心的辅导,告诉他们该如何去做。举个简单的例子,期末要统计、整理班级学生的分数,如果学生们之前没有接触过EXCEL,此项工作就会很麻烦。此时,班主任应当对其加以培训指导,尽管此过程会耗费一定时间,但是一劳永逸,之后他们就可以顺利地完成类似的工作,他们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再比如说,可以向班委讲授与学生沟通谈话的技巧,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班委与学生之间言语之间的不愉快。

3制定班委考核制度量化的学生考核机制中

要特别制定班委的考核制度。根据班级整体某一方面的情况,比如说卫生情况、纪律情况,酌情的给负责该项事务的班委加减分,予以表彰或惩罚。考核制度中,要明确班委“能上能下”制度,对班委的委任设置最低要求。目前,有不少学生干部因为投入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专业成绩不及格,这与培养学生干部的目的和出发点是背道而驰的,此时就可以设置考试成绩最低要求;如果班级在本年级考核名次中屡次倒数,就可以设置班级考核最低要求等等。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班委予以撤销,以增进班委的上进心、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