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优秀9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句子吧,在不同类型的文章里,不同位置的句子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句子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
内容导航
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1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2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3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4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5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6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7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8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9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培养点:
1.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情感体验点:
1.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空间、保护环境的习惯。
2.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词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解释(查字典或词典)。
②学生课外搜集、摘抄有关春的古诗文句(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
1.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边听边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3.听读之后,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4.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上面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理清本文写作的思路: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学生归纳)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四、研读与赏析:
1.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课文第1-3段的内容,思考:
①第1、2段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3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形象生动的词语进行描写的?有什么好处?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3.全班交流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来。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段。
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2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扫清文字障碍;能欢快而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讨论、赏析语言等手段,培养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通过朗读指导,训练朗读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步骤。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语言美,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2、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产生联想,学会赏析本文语言。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①《春》的作者是________,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并造句。
①酝酿:
造句:
②花枝招展:
造句:
3.选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静寂静)而和平的夜。
5.按要求默写课文。
①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1.考考你的修辞知识:请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A.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
E.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中静默着。( )
F.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3.检查一下你的理解能力:请写出下面词意所对应的词语。
(1)高兴的样子。()
(2)明朗润泽。()
(3)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黄色的光圈。()
(5)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4.积累精彩的句子,你会越来越有才华。请看下面的空,你会填吗?
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请带着感情读第一段,体会这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些词语最典型?
有何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3——7自然段“绘春”部分,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
5.体会最后“赞春”部分,分析其表达上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你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写“春”的总体思路吗?
2.文中描绘的图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吗?请说出理由。
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春天的景物、抓住能表现春天景物的主要特征、有层次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练习精读的技能,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来积累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难点:
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研读赏析
1、赏析春花图
师:在这一幅图景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方法,试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生:
①“赶趟儿”——拟人,写出花儿们争相盛开的情景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比喻,从视觉角度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
③联想——秋天果实累累,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听觉),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
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拟人,明艳照人。“散”:多,分散,面积广。
2、赏析春风图
师:春风图,着力体现春风的什么特点?如何体现?
生:春风的和暖与清新。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赏析春雨图
师: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哪些特点?
生: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多、细。
师:形容春雨的多、细,作者怎么体现?
生: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
师:接着作者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逼”字写出雨中小草怎样的特点?
生:将小草入目由被动化为主动,写出了雨中小草青绿的特点。
师:然后作者又把视线转移到了何处?
生: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安宁、悠闲,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展现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4、迎春图:
师:迎春图,作者着力写什么?
生:着力写春早人勤。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师:点出作者寓意的是哪句话?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师: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师:结尾三个比喻句,分别把春天比作什么?分别表现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
生:“刚落地的娃娃”——旺盛的生命力、充满生机,新;
“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各种新事物的到来,春天的美,生动活泼,美;
“健壮的青年”——充满力量,力。
师: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去”字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拓展练习
仿照结尾三个比喻句,试着用其他比喻来赞美春天。
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会写景的方法——抓住特点描写。
②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
③反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学习从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设想: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中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一年四季中的春天让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参考: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雨;春天的花……
2、想一想以前是否学过有关“春”的句子。
参考:《春夜喜雨》(杜甫)、《春晓》(孟浩然)、《清明》
3、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现代散文《春》。(展示课件)
二、作者介绍: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朱自清
2、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醒学生看P64注解①)
3、(展示课件)补充介绍。
三、初步感知课文:
课件展示:生字词。(要求学生找写在作业本上)
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⑵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⑵掌握课文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的写作特点。
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3、德育目标: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借鉴:
如在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打印好的“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的讲义资料、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在充分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词句,体味文章朴实隽永的语言美。理清盼春──绘春──颂春的行文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背景音乐。)
同学们,正如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的经典名曲《蓝色多瑙河》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到来的企盼、欢悦,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 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板书文题)
二、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
投影: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郁达夫)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发他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林非)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此时创作风格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三、感知朴实隽永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投影显示:
⑴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
⑵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舒活:舒展,活动。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2、感知阅读,要求读得顺口、流畅。请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1~2名范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本文是篇贮满着“诗意”的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诗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赞美春天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行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节奏感强,朗读时采用的基本语调是轻盈的,各部分因内容不同可有所变化,表达盼春天到来的欣喜的感情,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表达作者对春喜爱欣赏的感情,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朗读;表达作者对春天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的情感要到位,把自己的身心融汇到课文的情景氛围中。
针对朗读的情形,作简短的点评。
3、放多媒体课件的配套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循声朗读,进入情景,欣赏如诗如画的春景。
⑴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选请小组代表陈述,教师可作如下归结:
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短句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⑵请同学们浏览文章,找出文中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拟人来描写景物,你最喜欢哪些?谈谈看法,进而可仿例造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例句有: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教师可设置情景让学生充分想像:假如你就是一株小草,经历了漫长寒冬,当你刚从有些松软的土地里苏醒过来,你会做些什么?
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吗?(教师归结:“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教师提示: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②“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请仿照这个句式造一个句子。
比如:
蝴蝶满天飞:五彩的,绚丽的,缤纷的,聚集在空中,像姑娘,像花朵,还羞答答的。
“野花散在草丛里”的“散”,是否可以改成“开”呢?说出你的理由。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解释为“炫耀”,含贬义。在本句中还可以这样理解吗?为什么?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句中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
如果将“不错的”� 其中第2段是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是以下5个语段具体描绘的背景。依次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可称之为“春之五图”。(板书加粗词)
2、提问:请同学们轻声诵读第1段,体会其中两个“着”、两个“了”动态助词在语气上的柔和亲切的感觉,思考它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
明确:叠用“盼望着”是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教师适机补充拟人手法的常识: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在于使事物人格化,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写盼� (板书加粗词)
3、朗读8~10段,思考这样的结尾与描绘景物时所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
明确:三个形象化的比喻各自成段,是按照喻体由出生──美丽──健康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强调春天的“新”“美”“力”(适机补充比喻的有关常识)。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颂春,着墨于意。(板书加粗词)
小结:文章以盼春落笔,中间以绘春续笔,结尾以颂春收笔,这是本文的思路。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⑴呼朋引伴()
A、指引
B、牵引
C、引申
D、招引
⑵欣欣然张开了眼()
A、然而
B、的样子
C、这样
D、对
⑶一年之计在于春()
A、计算
B、主意计谋
C、打算
D、策略
⑷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A、声音相呼应
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
C、和谐
D、和悦
2、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参考答案〗
1、⑴D⑵B⑶C⑷A
2、C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全文背诵。
2、试就春花图、春风图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进行品味赏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析春花图、春风图,选点突破,掌握课文写景特点。
〖教学步骤〗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集体背诵1~5段。
3、请语感较好的同学作背诵表演。
二、诵读赏析“春花图”
1、集体诵读。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⑴朱自清先生细笔细绘,把现实生活中的春花移到笔下,一幅春花图气息浓郁、春意盎然,读来仿佛使人置身于烂漫春花的美景中,哪些语句突出了春花开得热烈、色彩美丽、味道怡人?
⑵绘写春花,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⑶“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写野花之多吗?
⑷这段文字的立体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⑸试举出本段中选词准确精当的例子,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一字传神的诗文事例吗?
针对同学们的讨论和推举代表的回答情况,教师适时引导、点评、明确:
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⑵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花态;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具体生动;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
⑶这是用“眼睛”“星星”作比,写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⑷首先,这一段的行文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很有层次;其次,这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⑸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可用“叫”同义替换,但“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体现不出沸腾喧嚣的热闹景象。作者着一“闹”字,除了声响外,还有沸腾的热闹景象,内涵丰富,境界全出。
一字传神的佳话,同学们会举出唐代苦吟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故事,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踏花归来马蹄香”“天街小雨润如酥”“处处闻啼鸟”等。
3、模仿本段立体写景的手法,以“冬日雪景”为情景口头描述片断,尽可能地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三、诵读赏析“春风图”
1、教师范读。
2、无疑,在草、花、风、雨的`景致中,风因其无形、无味、无色是最难绘写的,而朱自清先生却以他细腻的观察静心体悟,抒写的和谐优美、有情有感,请问: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尽显其妙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又以“母亲的手”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3、学生集体诵读。
四、合作解读“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
把打印好的以上三幅画图的讲义资料分发给3个学习小组长。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结合讲义资料合作探究选定的画图的写景特点。然后小组长到讲台前交流本组的评述意见,限时5分钟,鼓励学生创新表述,鼓励用多种形式表现个人理解,如绘画作品、舞蹈(形体)动作等。教师予以点评。讲义资料如下:
春草图。先正面,后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问: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写小草的情态的?
春雨图。“可别恼”口语,显得特别亲切有情趣。问:江南春雨的妙处何在?三个比喻怎样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迎春图。全段用短句。问:为什么要引用俗语?
五、课堂练习
1、下面这首写春风的散文诗,同样是形象可感、形神兼备的,请学生试作分析。(投影显示)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梢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铧犁的镜面滑过去了。呵,那里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的啼啭?可有牛的哞叫?
明确:本诗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并动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将无色无形的春风写得形神兼备。
2、选词填空:
⑴风轻的,草软的。(绵绵悄悄)
⑵坐着,躺着,两个滚,几脚球,几趟跑,几回迷藏。(捉赛打踢)
⑶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着,大小的蝴蝶来去。(飞闹)
⑷……呼朋引伴地卖弄的喉咙,唱出的曲子……(宛转清脆)
⑸……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着蓑,着笠。(戴披)
〖参考答案〗
⑴悄悄绵绵⑵打踢赛捉⑶闹飞
⑷清脆宛转⑸披戴
六、声情并茂地集体朗读全文,体会文章蕴涵的情味美
七、课堂小结
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画图,赞美、抒唱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一年之计在于春”,同学们,让我们问一声自己: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准备好了吗?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可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可以写成作文,也可以写成片断。
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6
教学内容:
1.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鼓励学生背诵1-3段。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学第4—7段,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可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赏析好词佳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上述问题。
2.略读第8—10段,体会这三段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教者即给予肯定。)
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名称特征
春草图(草报春):嫩绿、多、软
春花图(花争春):繁茂、艳丽、芳香
春风图(风唱春):温暖、柔和
春雨图(雨润春):多、轻盈、细密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名称角度(顺序)写法修辞
春草图: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由高到低虚实结合排比、比喻、拟人
春风图: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多感官描写拟人、比喻
春雨图:由物到人由近到远动静结合排比、比喻
4.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意境和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
5.学生质疑交流:
①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②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③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三、拓展延伸:
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古诗文句互相交流,并加以整理、积累。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春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7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学情分析:
学生仍较多地沿袭了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准下列加点的词语
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应和(hè)、 嘹亮(liáo)
2、词语教学:学习“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请用简洁的语言,尽量完整的说出本文的行文脉络。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大师笔下春天的主要内容。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探究]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春天是幸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总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六、布置作业。
①掌握字词。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8
教学目的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写字。
②课前布置学生摘抄有关春的诗文,上课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内容
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具体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
a.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b.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c.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d.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教师小结]
1、2、3段的主要内容、写法。总结从四个方面来欣赏每幅图画:特征;角度(顺序);写法;语言。
点评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回春,草木争荣、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了春以感情和生命。文章文质兼荚,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设计了听读、齐读、自读、默读等方式,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而是以春草图为例,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其他图画;并设计了四幅图画之间的比较阅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有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听音乐想像作文的练习,注意锻炼学生的想象力。用珍惜青春、理想的启迪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本课安排学生做摘抄,就是启发学生多读书,养成积累词句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朗诵会的设想,则是对语文学习的延展,深化语文学习成果。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初一语文上册《春》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学会抒情的两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各种抒情方式方法,特别是托物言志这种抒情方式的把握。
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教学过程:
一、话题探讨:
1.美是什么?
美是一种感觉,美是一种心态,东西很多,需要人们去发现,去认识。
美是拂面的春风,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优雅的体态,美是动人的声音;美是勃勃的生机,美是高尚的品德……可以说,美无处不在。你发现这些美了吗?
2.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
预设各种可能:
美是一种潮流,美是一种时尚。
美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有“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的赞美诗句,对唐明皇的贵妃杨玉环大诗人白居易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名句。
美,是一道波,在心头滑过,从触觉进入心灵;
美,是一朵花,在眼前绽放,从视觉进入心灵;
美,是一首歌,在耳际萦绕,从听觉进入心灵;
小结:美离我很近,却无法触摸;美离我很远,却似乎又离心灵很近。既然美是这样的,我们就要捕捉美,创造美。方法之一——学会抒情。
二、学习抒情
这个单元作文训练的话题是“美的发现”。那么,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吗?你发现过生活中那些被人忽略的美吗?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
同学们,怎样才能发现美呢?
一是多多投入审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发现美的能力;
二是扩大知识面,渊博的知识无疑有助于我们发现客观事物的美;
三是丰富生活阅历,阅历越广,体验越多,就越能发现美。如果我们发现了美,又怎样将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和大家分享呢?那就要学会用“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当然,学习抒情不仅仅是个学习技巧的问题。尤其要紧的,应在日常生活中陶冶熔炼自己的感情。“人生经验愈丰富,事理观察愈深刻,情感也就愈沉着,愈易融化于具体的情境。”(朱光潜语)
抒情的关键在于把感情融化于具体的形象。或寓情于事,如“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好,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不言惜别而惜别自见;或寓情于景,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言悲凉而悲凉自见。同学们应认真体味、学习。
抒情,特别要注意下边几点:
情要真实。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感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白居易说: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根情”,“情”是文章的根本。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震撼人心。
情要健康,向上,能鼓舞人心。消极颓废的感情不应该写入文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抒发的都是健康的感情,因此感人至深,使人读过后久久不能忘怀。因此,同学们写作文要抒发那些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反映当代中学生进取精神的风貌,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感情,消极颓废的思想不应该写入文章。具体地说,应特别注意:谩骂老师、家长,谩骂高考制度,揭露中国社会腐败、黑暗,自己如何不学习,抽烟、喝酒、逃课、泡网吧、早恋等等,在平时作文、考试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中绝不许出现。
三、怎样抒情:
1.什么是抒情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是抒情诗、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记叙中运用抒情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2.抒情的方式方法:
从上述表述中可见,抒情分为两类: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抒情往往不会单独出现在文中,它常与记叙、描写、议论等结合在一起。一般来说,直接抒情一般要与议论结合在一起,而间接抒情一般与叙述、描写结合在一起。这“结合”,要求自然,不能牵强,切忌空泛、虚浮,无病呻吟。
3.各种抒情方式方法概述:
(1)直接抒情法
又称直抒胸臆法。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2)间接抒情,具体又有如下几种:
①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②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如刘白羽的《急流》就是一篇运用触景生情法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写景,作者首先是描写闽江江水的绿,再写江中急流的险,然后笔锋一转,重点描写急流中的飞舟。写“绿”,写“急流”,写“飞舟”,都是为写船上的勇士作铺垫。面对这幅急流飞舟、惊心动魄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在那紧急关头,是急流勇进,还是急流勇退呢?结论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为“只要你稍微一怯弱,一动摇,那船便会撞碎在尖厉的岩石上”。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情怀。情从景出,扣人心弦。
③咏物寓情法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流沙河的《藤》,就是运用了咏物寓情的手法。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咏物寓情,将思想感情化作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画面,不仅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而且文章也因此而显示出情意深邃、韵味隽永的艺术魅力。
④咏物言志法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然后“言志”,说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咏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显得具体,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
⑤融情于事法
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一段叙述文字,朴实无华,把慈父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⑥融情于理法
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一篇融情于理的美文。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为一炉,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⑦托物言志
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 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也即间接抒情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如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通过记述荷花艰辛的生命历程,表达出对生命顽强、坚韧的赞美。作者寄情与物,将纷繁复杂的人生感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予以体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所谓“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
四、布置作文
课本“写作练习”写作指导:
第一题要求写出自然美,在自然美中融进自己的感情。小路、流水、山峦、森林、天空、大海……都是实体事物,因此首先要求用写生的办法把它们表现出来,要写得准确,写出它们的特点和个性,尤其是写出它们的美。同时,也要把赞美之情不落痕迹地融化在描写之中。
第二题是写一幅风景画或一张风景照片中的自然美景,以及美景中的一些细节,同时把自己心动的感觉写出来。在这里,关键是找到画或照片中的美,找到心动的感觉,如果找到了,再用文字把这美和感觉表达出来。当然,写风景美和写自己的感觉应是乳水交融的。
第三题是用动情的笔墨把自己的一种经历写出来。这些经历似乎都是细节,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是细节,就容易碰到,在题目列举的四种中,学生不难找到。即使不在这四种中,也可以,只要这种经历给了自己心灵以震撼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题是要求写关于美的名言在自己心底留下的印象,或者引起的情感的波动、思想的升华。在这方面有体验的学生可以完成这道题。
第五题要求写“我青春的色彩”,应该说这道题每个学生都能写,都能大大抒发一番关于青春的情感。要注意的是,切勿写得空泛。要把情感融化在具体的形象之中。
教后反思:
当前学生的作文中流露消极颓废思想很严重,这是应试作文的一大忌,我们必须加以纠正这一现象,为此在这节作文课上我反复强调这一点,我想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整个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使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