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最新13篇》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最新13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内容导航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1《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2《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3《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4《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5《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6《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7《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8《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9《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10《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11《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12《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13《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1
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词。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自上初中以来,我们已学过20余首古代诗词,其中以唐诗宋词居多。我们对律诗和绝句的有关知识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律诗和绝句,说说二者有哪些区别。(只须说出最主要的特点,不必全面归纳。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请同学们翻到第30课,将这五首诗词浏览一遍,看谁能很快说出哪是律诗,哪是绝句,哪是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先看看阅读提示。(学生看完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第一首《渡荆门送别》
(一)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沿江东下途中所作。诗人乘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课文阅读提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但也有学者认为“诗无送别意”,“送”的主体是“故乡水”,即故乡水“送别”诗人远行。此说也并非没有道理。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这首诗,教师评点后再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此句写白天的情景。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
4.品析鉴赏。
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诗人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一望无际的平野,顿使人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问: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使学生领会:“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问:诗人已为荆门山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使学生领会: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赏析“万里送行舟”:此句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实令人称叹。
5.学生朗读全诗,当堂背诵。
三、第二首《秋词》
(一)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晶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第三首《赤壁》
(一)解题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前两句系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系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像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像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
背诵前三首诗。
二、第四首《过零丁洋》
(一)解题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见课文注释)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注意韵脚均为后鼻音,全诗应读出悲壮的感情(后两句宜读得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因注释较详细,不必在文字上多花功夫,可作如下补充:
一经:指《五经》中的一种,《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宋朝科举考经义,可在《五经》中选一经。“起一经”是说作者由科举出身。第三联(颈联)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前一个“惶恐”和“零丁”均为地名,后一个“惶恐”和“零丁”取实义。
4、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才相呼应。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答案不求统一,鼓励学生谈出新意。
5.学生朗读全诗并当堂背诵。
三、第五首《浣溪沙》
(一)解题
苏轼这首词写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虽然政治上失意,生活亦陷入困顿,但他仍对人生抱乐观的态度。他游蕲水清泉寺,看到眼前的自然风光,尤其是“溪水西流”之景象,不由产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词。
苏轼不仅在诗歌创作上首开宋代诗歌新风气,而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之一。其词作个性鲜明,风格豪迈,视野开阔,意趣横生。《浣溪沙》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正音:“少”音shào,年少之意。朗读“谁道人生无再少”句应铿锵有力,末句要读出其中的劝慰之意和昂奋之情。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尚:尚且。 休:不要。
4.品析鉴赏。
问:这首词就表达方式而言,上下阕有什么不同?明确:上阕为描写,状景中流露出愉悦之情;下阕议论兼抒情,写出了作者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这首词中的人生哲理绝非凭空产生,而是作者的有感而发。说说“谁道人生无再少”之感慨由何引发,二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谁道”句系由作者看到的“溪水西流”而引发。本应东去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人生为什么不能青春永驻呢?词中的“少”宜理解为精神之“少”,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的豪情,表现出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5.学生诵读全词并当堂背诵。
6.课堂训练。
按课后练习四的要求对“对子”。
朗读并背熟五首诗词。学生互查,教师当堂抽查。
四、布置作业
1.属对练习:古、生、前、浮
2.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嗾:数,使。
(设计者:杨先武)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2
重点:
① 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② 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观沧海》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归纳: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六)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朗读这首诗
(三)指导学生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5.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6.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你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当堂背诵。 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应当比较易于成诵。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泰山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5.“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7.“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项。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三)背诵指导。
第二课时
四、《如梦令》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教师领读这首词。
(三)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四)练习背诵。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五)继续讨论,深化理解。
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2.为什么会“误入”呢?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3.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4.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5.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六)教师再次领读。
(七)小结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三)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这时是什么季节?
3.“说丰年”的是谁?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5.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6.“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
7.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倒语?
9.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10.由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间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结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设计思想
以朗读带动教学,在朗读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3
《诗词五首》
了解诗歌知识:
诗歌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从文学角度分,诗、词、曲都是诗歌。按体裁上分类,诗歌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辞赋、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五律、七律)和绝句(五绝、七绝)。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流畅地朗读各诗,归纳每首诗的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通过描写他本身的凄惨境况,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借以暴露当时人民大众的苦难,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南园》:此诗以国事发端,直抒胸臆,淋漓酣畅地表达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却犹思弃文习武,为国立功的思想感情。
《梦江南》:此诗以淡远清新、明快自然而别具一格。抒写一个思妇的惆怅、失望、凄楚、哀怨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人是在他六十八岁时在故乡所作。抒写自己深夜听得风雨之声,触景生情,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
《己亥杂诗》: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让人体味出他对京都的依依留恋,也隐含了仕途蹭蹬、不为世用的感叹,诗人心中自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思考: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无私的献身精神的语句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南园》中,表现作者急欲投笔从戎,杀敌建功的诗句是?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身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的语句是?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4、《己亥杂诗》中,被后人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语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如何理解《梦江南》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本词为读者刻画了一位倚楼待人、形神兼备的思妇形象。
测试
1、下列词语,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怒号(hào) 挂罥(juàn)
B、林梢(shāo) 塘坳(ào)
C、倚杖(yǐ) 俄顷(qǐng)
D、布衾(qīn) 僵(jiāng)卧
2、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老杨同志》一文的作者是赵树理。
B、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中的人物。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春夜喜雨》,作者是白居易。
D、“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唐朝诗人王勃写的诗句。
3、选出与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 B、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友人。
C、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 D、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4、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
B、诗中的茅屋是指作者在陕西所建的草堂。
C、“自经丧乱少睡眠”中“丧乱”的意思是“战乱”,指安史之乱。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一个抒情句,抒发作者虽身处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
5、默写
《己亥杂诗》中最能够体现主旨的两句是“ , 。”
参考答案
1、A
解析:对生字词的注音,一要注意书下的注释,二要勤查字典,多记忆,多积累,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A中“号”应该读háo,“怒号”就是大声吼叫的意思。
2、C
解析: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只能靠平时的记忆、积累,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无误。《春夜喜雨》的作者应该是杜甫。
3、D
解析:对于一些名句名篇,只能靠平时的记忆、积累。此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4、B
解析:诗中的茅屋是指作者在成都所建的草堂。
5、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此题除了考查诗歌背诵外,还考查了对诗歌的理解。
中考解析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南园》的作者是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朝的诗人。
2.《梦江南》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诗与________齐名,时称“温李”。
3.《己亥杂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近代_________,文学家。
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自号________是______朝著名诗人。平生做诗近万首有《_________》和《________》传世。
5.《梦江南》中的“梦江南”是_________名,又名___________。
解析:对古代名家和诗歌常识的掌握依靠平时的积累和记忆。可采用作卡片或记笔记的形式积累这些常识。并不断加强记忆和巩固,这样才能熟能生巧,牢固扎实。
答案:
1.李贺 唐
2.温庭筠 李商隐
3.龚自珍 思想家
4.陆游 务观 放翁 南宋 《剑南文集》 《剑南诗稿》
5.词牌 “忆江南”(“望江南”、“江南好”)
二、默写出下列古诗句的上下句:
1、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4、男儿何不带吴钩,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默写中的错误有时是粗心大意,有时是对诗意的误解。因而背诵时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并且注意“背音背字”,记住字形。
答案:
1、尚思为国戍轮台
2、安得广夏千万间
3、落红不是无情物
4、收取关山五十州
三、对下列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宁苦身以利人”。
B、《梦江南》写的是江南女人的幽幽离情、怀人之痛。
C、《南园》直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D、《己亥杂诗》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的坚强性格与献身精神。
解析: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中。要捕捉诗人切实的思想感情,要注意通过形象去体验。多愁善感的诗人往往在诗中描绘特定的环境,细加体会,多加联想定会接近或切合诗的真意。
答案:C
课外拓展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
绍熙三年(1192),山阴(今浙江绍兴),农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风声雨声叩响了陆游这位六十八岁老诗人的心弦。前此二年,他以“嘲弄风月”的罪名被劾罢官,归隐山阴三山故居,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此刻,诗的灵感,诗的激情又随风雨而至。
此时的诗人境遇不佳,罢官时两袖清风,归居后祠禄时断。经济上已是捉襟见肘,身心上又见衰瘁交迫。但诗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仍发出高亢之音。“卧”而“僵”,形体可谓衰惫;“村”而“孤”,处境也属艰难。但是诗人“不自哀”,并未沉湎于一己之否泰荣辱而顾影自怜,诗人系心不忘的是“为国戍轮台”。“轮台”原系汉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这里借指宋代北方边疆。“尚思”针对“僵卧孤村”而言,意含转折。诗人以穷困衰病之身,犹不失当初渴望马革裹尸的“平胡壮志心”,其拳拳忧国之心,何其感人!
上两句是叙述,诗是要形象的,诗人之所“思”应有具体可感的内容,下两句就是以形象的方式展示诗人的忧国之“思”。陆游长于以梦境表现自己一生孜孜追求而又终不获酬的报国理想。关于“梦的解析”可以演绎出很复杂的理论,但就陆游这首诗而言,却完全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 “夜阑”,即夜深,这标志了“思”的时间长度。夜深而不寐,不是因为老年人的夜长少眠,也不是因为风声雨声的烦扰。原来诗人是在专注地聆听那风吹雨打,在诗人的视听里,这恰如沙场杀伐之声,诗人是把它当作沙场交战的赫赫军威来体验的。只是这触景生情的联想,使诗人在思寐之际,恍然入梦,风吹雨打之声立时化作诗人置身其境的“铁马冰河”之势。从专注的“卧听”到梦境的出现,有着感情的深化。思之深,才有梦之真;梦之真,正见思之深、情之切。以梦写情,虽是陆游诗歌惯用的构思,但在这首绝句中仍不失为奇特之笔。
全诗顺势而下,一笔呵成,情感沉着,气势鼓荡。尤其是不说梦到“铁马冰河”,而是化宾为主,说“铁马冰河”闯入梦境,愈显出诗人一往无前的精神。
(选自《爱国诗词鉴赏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能力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目标
领会诗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体味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
二、学习《观刈麦》
1、作者介绍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2、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伺┟衩白攀钊刃燎诟盥蟮那榫埃⒔韪救说乃咚担从沉说笔弊馑鞍鞯牟抑睾团┟裆畹睦э唷2⒍宰约旱摹安皇屡┥!倍袄袈蝗偈鄙罡胁牙ⅲ泶锪怂耘┟竦耐椤?nbsp;
3、赏析。
全诗分四层: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4、合作探究
(1)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主题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总结扩展
《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7、堂上练习
以“你看:…… ”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三、学习《赤壁》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这首诗。
4、练习对对子
出:白 对:黑 出:来 对:去 出:美 对:丑 出:是 对:非
出:蓝天 对:白云
第二课时
一、背诵导入
二、学习《过零丁洋》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本文的主题。
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4、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5、合作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写出《过零丁洋》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的诗句。
(6)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朗读这首诗。
【注释】
①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③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④“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 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⑥“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⑦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三、学习《已亥杂诗》
1、作者简介
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王瑟人,号定庵。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得年五十岁。
2、赏析
这首诗是《已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是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力。
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这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马鞭报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之决心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的前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朗读这首诗
四、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2、诗歌赏析
前三句描写潼关的险要地形。第一名写山,一个“聚”字,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周围的峰峦起伏。第二句写河,一个“忠”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翻滚的气势。第三句,再次强调“山河表里”的险要。这三句描写组成一幅写意山水画。
中间四句,写作者抚今追昔的感慨。从潼关远望古都长安、咸阳一带,历史上秦、汉等许多王朝曾在这里大兴土木,而如今“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作者心中不免产生了无穷的惆怅。
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的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的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3、朗读这首诗
4、板书设计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聚
黄河怒
潼关险
望西都
意踌蹰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聚
黄河怒
潼关险
望西都
意踌蹰
百姓苦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聚
黄河怒
潼关险
古:宫阙万间
今:都成了土
五、知识拓展
1、诗歌的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六、补充资料
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璱人,号定盦,又名巩祚。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得年五十岁。
龚自珍生长在经济号称繁庶,文化也较为发达的东南地区,门第又可称得上书香世族。祖和父辈除了任官,还有著述;外祖父段玉裁更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父亲丽正有史学著作,母亲段驯也是诗人。龚自珍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文化传统的教育,对经学、史学、古典文学、诸子百家,或深入研究,或广泛涉猎,早年就打下相当扎实的学问基础。其时正当干嘉考据之学盛行,龚自珍的师友辈中,不少又是考据学者,加上祖父辈的熏染,所以龚自珍自幼便养成考据的癖好,懂得如何“以字说经,以经说字”。他十二岁开始习诵《说文解字》,十四岁考订古今官制,十六岁读《四库全书总目》,开始搜罗罕见古籍,致力于目录学,十七岁进一步收集石刻,研究金石文字,进行古文字学的研究。凡此,都说明他自小深受干嘉朴学的影响。假如不是“世变剧烈”,迫使他走上另一条道路,他大有可能沿着阎若璩、戴震、王念孙、段玉裁等人开辟的路子走下�
不过,龚自珍在仕途上是很不得意的。由此终于阻塞了他亲手施行改革政治的宏愿。
龚自珍于嘉庆十五年庚午(公元一八一○年)首次应顺天乡试,考中副榜第二十八名,那时只有十九岁。但在龚自珍自己看来,还是很不如意的。因为乡试的副榜贡生,在一般人心目中还不是正式举人,比秀才高不了多少。龚自珍不满意这个“出身”,因此他在嘉庆十八年癸酉(公元一八一三年)和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一八一六年)两次再应乡试,希望取得正式举人的资格,可惜都落了第。直到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公元一八一八年),第四次应乡试,即清嘉庆帝六旬万寿恩科,他终于中式第四名举人。那时不过是二十七岁。第四名举人是所谓“五经魁”之一,这使龚自珍大受鼓舞,以为科名从此一帆风顺,可望置身于卿相之列,实现改革政治的理想了。
不料事与愿违,龚自珍再考进士试,却连连落第。嘉庆二十四年已卯是恩科会试,不第;嘉庆二十五年庚辰是会试正科,仍不第,只好出任一名内阁中书的微官;道光二年壬午是道光皇帝登极恩科,会试仍未第。这样一直到道光九年,龚自珍已经三十八岁了。这年是第六次会试,才勉强中了第九十五名,殿试为三甲第十九名,连一个翰林院也考不上,只好仍旧回到内阁中书的老位子上。
我们知道,科举出身的高下,在那时是极关重要的。龚氏既无法“掇取巍科”,此后就始终被弃置在中书、主事的冷署闲曹之中,无从施展抱负。十年之后,终于迫得他不能不辞官而去。这就是龚自珍在官场上坎坷的一生。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5
《诗词五首》教案2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 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3、 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 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让学生反复2、 诵读五篇作品,3、 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4、 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5、 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 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同2、 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3、 也是张力很强,4、 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5、 有古诗,6、 有乐府诗,7、 有七言绝句,8、 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9、 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 10、 转入《采薇》的学习,11、 先范读,12、 再指13、 导学生朗读,14、 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 15、 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 (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 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16、 理解诗的意境,17、 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 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2、 范读《十五从军征》,3、 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4、 样描写士兵,5、 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6、 之处? 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 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1、 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 2、 学生诵读这首诗,3、 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送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2、 让学生朗读此诗,3、 并讲述诗的大意。 4、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形象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1、 认真读诗,2、 体会诗的形象性。 3、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4、 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5、 这时去为友人送别,6、 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7、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用心体会作者写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析《清平乐》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2、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1、 研析《清平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讲解词的基本常识。 2、 介绍辛弃疾的基本情况,3、 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4、 范读《清平乐》,5、 注意读准字音。 6、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 问: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1、 作好记录 2、 听教师介绍 3、跟读,注意节奏的变化以及词中的难字 4、体会作者怎样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
2、 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n
[1] [2] 下一页
《诗词五首》教案2bsp; 1、 背景知识介绍 (1、)散曲知识介绍 (2、)作者的基本情况及作品背景 2、 要学生诵读课文,3、 设置问题,4、 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5、 理清文意,6、 体会作者感情。 7、 组织课堂讨论:作者巧妙地借咏喇叭讽刺了哪些现象? 1、 仔细听,2、 了解相关知识,3、 作好记录。 4、 诵读课文,5、 理清文意,6、 领会作者巧妙的讽刺技巧和形象的语言,7、 并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 8、 积极进行讨论,9、 并品味这种讽刺产生的艺术效果。
3、 小结:《清平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4、 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把着家老小的不同5、 面貌和情态描写的3惟妙惟肖,6、 活灵活现,7、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的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8、 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9、 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朝天子 咏喇叭》是一曲讽刺散曲,10、 全曲用近乎口语化的语气,11、 借托对喇叭的嘲讽,12、 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13、 练习设计
1、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这几首诗词
2、个性练习设计:进行比较式学习,归纳总结诗词的特征
上一页 [1] [2]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6
设计:张瑛
一。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 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 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 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 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 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 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 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 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 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 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春望》
1. 听录音,自由朗读。
2. 简介背景,知人论世。
3. 指名读,思考:
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
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到底望见了一些什么?
4. 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
5. 联想、想象:
本诗最后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得十分传神?
6. 通过写所见,诗人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
7. 背诵。
三。学习《登飞来峰》
1. 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
2. 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3. 指名读,思考: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
4. 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四。学习《论诗》
1. 作者简介。
2. 题解:论诗是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写的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 自由读诗,讨论:
①赵翼对李杜等人的诗是持什么态度?
②赵翼主张什么?
4. 迁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诗,发人深思,还可如何理解?
5. 读《论诗》二、四,加深理解。
6. 结合课后练习四,训练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论诗》。
①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思考,用诗句填空。
初读四杰诗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们诗文轻薄之人______________。
②讨论:文学创作(学习)到底应该如何?
③齐读,加深理解。
第三课时
(习题课)
一。按要求默写诗句。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怀念朋友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总写望中所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属于心理活动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与“感时花溅泪”的“时”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恨别鸟惊心”的“别”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8.《登飞来峰》一诗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诗》中表明题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单车欲问边 城春草木深 家书抵万金 浑欲不胜簪
只缘身在层 各领风骚数百年 轻薄为文哂为休
三。课后练习二。
四。简答: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
2.“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这种艺术手法好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练习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次:长途中的暂留,这里指停泊。
归雁句:传说鸿雁可以传书。此言春天雁群北归,能将我的家书带到洛阳去吗?
(1) 颈联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具体阐释诗句描绘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笼罩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诗五首
唐——王维——《使至塞上》——气势充沛,景象宏阔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唐——杜甫——《春望》——感时伤别,忧国思亲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清——赵翼——《论诗》——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能力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目标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体味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一、导语设计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师补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3、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俄顷(一会儿) 漠漠(灰蒙蒙的)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突兀(高耸的样子) 洒(散落) 罥(挂)
忍能(这样) 向昏黑(渐进) 衾(被子) 何由彻(彻晓、到天亮)
寒士(贫寒) 见(同现)
4、本诗写了哪几个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求:能从文中找出由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的?可以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总结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四、诗歌赏析
1、赏析诗歌
逐层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想像每节情景。
⑴读第一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屋顶茅草被风卷走。
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⑵赏析第二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
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焦急而又无可奈何)
⑶赏析第三诗节
读此节你会想像怎样的情景?
明确: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
设计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很硬,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⑷设计问题转入第四节的赏析:“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以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这是一种大胸怀,一副热心肠!如果这一理想变为现实,作者表示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⑸最后教师做陈述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2、讨论:
(1)群童为何“抱茅”?(也许是儿童的游戏,也许是自家茅屋上茅草也被风卷,想抱茅回家,总之如此大风决不是一庐独破。)
(2)诗人为何要“呼”,以致呼得唇焦口燥?(小气吗?吝啬吗?都不是。为了不甚至值钱的茅草而疾呼,足见诗人已是贫困交加。诗人尚且如此,寒士如何?黎民百姓又如何呢?可想而知。)
(3)娇儿为何“恶卧”?(风狂屋漏、冷衾破被谓之寒,被如此,衣又会如何?食又会如何?层层联想,就可深入理解诗人因国破而家亡,背井离乡,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处境。)
(4)诗人为何长夜难眠?(仅仅是因为屋漏夜寒吗?仅仅是因为个人之忧吗?更主要的应是天下之忧。)
3、设想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们普通的乡村老头,在这种情况下,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联想对照,方见诗人之高风亮节。)
4、思想内容
全诗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胸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五、概括创造
1、指导学生用四句话(每句不超过七个字)概括诗的情节和内容。(参考答案:秋风卷我屋上茅,群童公然抱茅去,床头屋漏夜难眠,安得广厦千万间。)
2、将娇儿的活动展开,以秋风卷我屋上茅,群童公然抱茅去为情节的开端,以床头屋漏夜难眠为情节的发展展开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完整的小说。(提示:娇儿争茅受人欺,归来父子相叹息,床湿衾冷儿伤风,四邻相助度难关。)
六、小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七、板书设计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现实 自己
群童抢茅 推 关 忧
无可奈何 己 心 国
及 民 忧
长夜沾湿 人 生 民
忧思不绝
理想 祈盼广厦 天下寒士
第二课时
《过故人庄》
一、背诵导入
二、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他比陶渊明晚了二百多年,只能算半个田园诗人。他早年隐居湖北襄阳的鹿门山,中年曾去京城应考,又去各地漫游,最后做了三年小官,死在任上,年51。他写了一些田园诗,但更多的诗与田园无关。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诗歌赏析
1、这首诗算得田园诗吗?有什么理由?
算。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
2、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 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什么?
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
主人待客 ,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
3、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下面两句(即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义。这两句承上文哪两个字? 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对这样的风景有什么感受?
“田家”,写田家四周的风景。
大意是,村庄四周有绿树环绕,远处可以望见城郭,郭外有青山横斜。
清新,淡远,幽静,色调丰富)这是写诗人初到时的观感。
4、第五、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说说饮酒中的气氛怎么样。
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把世间的忧愁都忘得一干二净。
5、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拢全诗。同学们读过诗人的《春晓》,它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这是用感叹方式收尾。这首诗的收尾方式跟《春晓》不同,用的是普通的道别语。“重阳日”是哪一天?(农历9月9日)现在是什么时候?(从“绿水”“青山”“桑麻”等语可以判定是农历三四月间)“就菊花”的“就”是到跟前来的意思,暗含欣赏之意。过半年再来欣赏故人家里的菊花,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再来做客)这个道别语好在什么地方?请大家各抒己见。(主人家很可爱,值得再来;主人待客热情,愿意再来;诗人率真,主动提出再来;主宾之间极其融洽;等等。)
6、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7、思想内容
全诗叙述了作者到农家作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四、总结
这首诗看起来也很平淡,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毫无夸张铺排之意,用的都是口语。我们平时说话用的,“淡而无味”“淡乎寡味”,都是把“淡”和“无味”看作一回事,既如此,这首诗是否无味呢?(不是)它的味在哪里呢?(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这当然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这告诉我们,读诗一定要反复地细心品味。
《游山西村》
一、简介作者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 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 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二、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三、诗歌赏析
1、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解: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2、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解: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3、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4、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5、这种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6、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7、思想内容
全诗写了农家的殷实好客,农村明媚绚丽的自然风光及古朴的风俗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第三课时
《渔家傲》
一、背诵导入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初二,两岁时,父范墉病故,母谢氏,贫无依*,改嫁朱文翰(当时任平江府推官),仲淹遂改名朱说。四岁随继父北归长山县(现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年稍长,继父让其学习商贾技艺,皆不喜爱,唯愿读书。因随母改嫁倍受歧视,加之家境贫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强不息的性格。1009年(大中祥符二年),范仲淹到长白山醴泉寺借读,刻苦自律,倍受磨难,每日'画粥断齑',笃学不辍。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河南应天府拜戚同文为师,继续苦学。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29岁,复范姓,改名仲淹。后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地方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三、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四、诗歌赏析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五、思想内容
《渔家傲》词通过写塞外秋天特异的风景,渲染了边塞悲壮的气氛,抒写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略、巩固边防的意志。
《浣溪沙》
一、题解
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时仗。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
2、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三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词贵有意境,词人又各具自己的风格。清代张蜒将宋词大致归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本课晏殊的《浣溪沙》是婉约词代表作,苏轼的《江城子》和辛弃疾的《破阵子》则被称为典型的豪放词。
二、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 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 县,追谥文忠公。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 受民众拥戴。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 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 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 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 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三、诗歌赏析
1、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2、下阙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4、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四、思想内容
《浣溪沙》上阕写景下阙抒怀,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的情怀,表达了作者达观、进取的精神。
五、作业
1、熟读五首诗词。
2、思考课后练习。
六、课后反思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8
《诗词五首》教案
长歌行-教案1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课件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 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 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 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 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 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 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 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 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9
课文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春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思考: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绘画面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景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言之成理即可)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第2课时《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一、导入新课
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教学新课
雁门太守行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明确: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具体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赤壁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3.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杜牧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渔家傲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词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笺注》。
在词的创作,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渔家傲》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目标导学二:理解词意,概括主旨
1.理解词句的含义。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阕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2.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反思
可取之处
反复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意和情感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不足之处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但有些学生还是难以通过诗词内容来理解。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10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 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学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朗读导入
1.学生试读。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诗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分小组朗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大意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远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首联总写汉江形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风景的赞美。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跳楼是南齐诗人谢跳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又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揽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3.《浣溪沙》
北宋初年词的创作主要承袭五代遗风,多为宴席间娱宾遣兴而作。所以要求协律,宜于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从内容看多是吟风雪咏花草,写离别道相思之作;在艺术上则以委婉浓丽为主导风格。
晏殊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其《珠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人�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每片三句。主要写作者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它的好处在于摆脱了代歌女立言的代言体,直接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地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下片进一步写这种生活感受。在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岁月的爱惜和对生命的珍惜,借助曲、酒、夕阳、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所以做到了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也深受后人的赞赏。
4.《江城子》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这首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抒情为主,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作者并不在意自己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表达了自己关心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5.《破阵子》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这首词上片描述军旅生活。这些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它说明已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这首词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揣摩诗句
1.简介五首诗词中出现的典故并讨论其在诗词中的作用。
(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明确: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跳,唐代时期,为把谢跳和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跳为小谢。谢跳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跳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明确:据《史记·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算差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 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明确:“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较”。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一脔便去”。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这里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2)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可怜白发生!
明确:
(1)一“浮”一“动”这两个动词,和前联的方位词“外”与“中”一样巧妙,“外”与“中”置于一句之尾,如袅袅余音,作用在引人联想;“浮”与“动”置于五言中关键性的第三字的位置,作用在于加强动态之美。
(2)这首诗一上来就用这两个极长的句子来写诗人骚动不安的心情,由此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将“弃我去者”和“乱我心者”突出地摆在句首,并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语气停顿。而后面的“昨日之日不可留”和“今日之日多烦忧”,则用了四个重复的“日”字,造成语言行进中的停滞,更加强了那种踟蹰彷徨、纷扰不定的心情。从意义上说,“昨日之日”中只要一个“昨日”就足矣。这两句如果写成“昨日不可留”“今日多烦忧”,意思上不仅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是更近于诗的凝练了。但是,这两句却因此失去了它们特有的散文式的节奏,而这散文式的节奏在这里原是有助于传达诗人纷扰不宁的心情的。因此,从感情的表达上说,这“日”字的重复和这散文化的长句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3)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来”与“去”的对比,“去”是主,“来”是宾,以“来”反衬”。“花落去”、“燕归来”,都是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落英缤纷,这是自然景象,冠以“无可奈何”,则惜春之情自现。落花飘零,春光将去,见景伤情,欲留不住,“无可奈何花落去”,表现诗人惜春的心理很形象。紫燕呢喃,也是自然景象。燕子秋天南去,春则北归,据说它隔年还能认明旧巢。现在,燕子又回来了,所以诗人说“似曾相识”。但是,这里写燕子归来不是目的,目的是用燕子的“来”,来反衬时光的“去”。是呀,燕子年年离去,又年年归来。现在,它又飞回来了,然而逝去的时光,以及随时光一同逝去的往事,却再也不能返回了!所以,这“似曾相识”的燕子,不仅没有给诗人带来什么安慰,反而增加了诗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心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很细腻、很生动,是非常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那样浑成,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也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表现了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是颇有盛誉的名句。
(4)一声浩叹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可怜白发生”。由梦境返回现实,情绪一落千丈。其实辛弃疾是不服老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这里的“可怜”有着另一番特定的意味,那就是投闲置散、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这一句与篇首失意英雄的形象遥相呼应,它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出以凝重深沉,从而形成一个特大跌宕。此为欲抑先扬之法,前为宾,后为主,一句逆转点化,化“雄壮”为“悲壮”,从而完成了失意英雄的心灵塑造。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煞,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
3.学生齐读这些名句两遍。
要求一边朗读,一边背诵。
4.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有的描绘如画的美景,有的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有的歌颂作者的人生渴望,内容各不相同,风格各异,请在朗读中仔细体会这些诗词的不同风格。
二、朗读比赛
方式:男、女生对抗赛。
1.自选本课中的两首诗词朗诵。
2.指定本课中的一首诗词朗诵。
三、布置作业
1.默写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一。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11
教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
[1] [2] 下一页
《诗词五首》教案课件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 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 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着有《范文正公集》
二、 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 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 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 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 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 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上一页 [1] [2]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12
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青年时以三卫郎事唐玄宗,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绍熙进士,曾任筠州推官。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和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和诗歌都有成就。她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今人辑本有《李清照集校注》。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其作品艺术风格多样,收集在《稼轩长短句》中。
二、作品信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滁州西涧》选自《韦苏州集》,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约客》选自《清苑斋集》。约客,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有来。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如梦令是词牌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选自《稼轩长短句》,菩萨蛮是词牌名。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当时,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住在赣州。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和郁孤台有相当远的一段路。诗人把这首词书在造口的石壁上,是赴任所书,还是后来游经此处所书,不得而知。据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山勿 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劫掠,情形极惨。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诗。
融入文本
一、整体解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滁州西涧
约 客
如梦令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此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写闻收复之喜,后四句写急欲还乡之情。
本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得知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时喜极而泣的心情,刻画出作者急欲归乡,兴奋欲狂的形象。可见诗人的赤诚的爱国之心。
本诗描写了滁州西涧幽寂的风景,给人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
本诗通过写景,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
本词以白描开头,结句着色浓艳,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及其雅致的性格。
上阕由怀古到叹今,四句话写尽了近五十年来的惨痛的历史和自己的无限悲愤,完全借山水来表达。
下阕紧承上阕,表达了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
二、问题研讨
1.“即从巴峡穿巫峡,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
2.反复诵读《滁州西涧》,仔细体味该诗独有的意境,并体会其高妙之处。
本诗作者通过平常、平静之事,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对恬淡幽静意境的追求和向往。
3.反复诵读《约客》,体会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
4.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李清照的词,并用你那漂亮有力的字把它们抄录下来,然后,分析鉴赏一下李清照的词的特点。
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论词强调音律,崇尚典雅、情致,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词慷慨,与其平常词风不同。
5.仔细诵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下阕,理解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这也是诗人的心志。“愁”是愁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下阕内容表达了作者哀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受难,愤慨南宋统治者不抵抗侵略和自己报国志愿不能实现的真挚感情。
6.归纳这五首诗词的作者、生活的朝代、诗歌的体裁、出处、主题和写作特点。
题 目 作 者 朝代 体裁 出 处 主 题 写作
特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唐 七律 《杜工部集》 收复失地,
无比欣喜 爽朗、
明快
滁州西涧 韦应物 唐 七绝 《韦苏州集》 恬静幽邃,
淡淡感伤 烘托、
衬托
约 客 赵师秀 南宋 七绝 《清苑斋集》 约客不至,
集虑不安 字简、
意深
如梦令 李清照 南宋 词 《漱玉词》 雨后花残,
多愁伤感 婉约、
细腻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南宋 词 《稼轩长短句》 北方沦陷,
极度哀愁 豪放、
慷慨
三、名句鉴赏
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描写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听到政府军队打仗胜利,收复失地时的欢欣喜悦,意象极为明快、可爱。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从“春潮”、“野渡”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好像在急剧变化的潮水中寻求一种自由和安静。作者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心迹融于写景之申,给人一种妙不可言之感。
3.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描写春日深闺的情趣,但从文字里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寂寞,情思幽渺,感怀无限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两句词,现今引用来比喻任何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说明了正义之心是不可挡的。
四、靓点点击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修饰和矫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 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装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2.《如梦令》运用借代手法,以色(绿、红)代物(叶、花),又用俗词(肥瘦)形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体验活动
1.请阅读辛弃疾报国有心、请缨无路、无限悲愤的《破阵子》,然后联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研讨一下辛弃疾词的特点。
2.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李清照早年和她四十四岁以后的词,比较她前后两个阶段词的特点,从而了解其思想及性格特点。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练习全解
一、反复诵读课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不同的心情,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是杜甫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大胜仗收复了蓟北的喜悦心情,这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句可看出,高兴得纵情饮酒放声歌唱,想象着在春天和家人一起回故乡。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则是辛弃疾在江西造口抚今追昔,想象着金人当年的残酷,表达了自己忠于南来坚决抗金的决心,这从“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句可以看出。
2.想象《滁州西涧》描绘的画面,并说说所配插图和你的想象是否一致。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很平常的景色:隐蔽沉静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岸上茂密的树林里有黄鹤啼鸣。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更急,无人问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摆横。这给我们创设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诗的寄寓是作者对那些无声息者抱有一丝同情,这从“独怜”句可以看出;作者还似乎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这从“春潮”、“野渡”句可以看出。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却不动声色地蕴藉着自己的心迹。
3.《约客》和《如梦令》反映了诗人怎样不同的心境?
《约客》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如梦令》反映了诗人在少�
二、解释下列诗句中的粗体字词。
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歌:歌唱。青春:春天。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怜:爱。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枝叶繁茂,花儿凋零。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可怜:可惜。
三、背诵课文。
本课编选了唐宋五位作者的作品,展示了不同的风格,同学们可以在背诵中多角度地领略唐宋诗词的精粹,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自主实践
一、语言实践
1.填空。
(1)白日放歌须纵酒, 。 (2)春潮带雨晚来急, 。
(3)黄梅时节家家雨, 。 (4)有约不来过夜半, 。
(5)知否?知否? 。 (6) ,毕竟东流去。
2.解释下列诗句中粗体字词。
(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3.想象一下《滁州西涧》描绘的画面,并说说本诗所配的插图和你的想象是否一致。
4.《约客》和《如梦令》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二、阅读实践
(一)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此诗选自 ,作者是 代的 。
6.解释粗体字词的含义。
(1)涕泪 (2)却看
(3)漫卷
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二)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8.反复诵读,说说本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9.理解“染柳烟浓,吹梅笛怨”这一诗句的写作特色。
参考答案
1.(1)青春作伴好还乡(2)野渡无人舟自横(3)青草池塘处处蛙(4)闲散棋子落灯花(5)应是绿肥红瘦(6)青山遮不住
2.(1)歌:歌唱。青春:春天。(2)怜:爱。(3)绿肥红瘦:枝叶繁茂,花儿凋零。(4)可怜:可惜。
3.略。
4.《约客》反映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无奈和凄苦;《如梦令》反映了少女对美好事物的关切,以及作者对闺中生活的怀念。
5.《杜工部集》 唐 杜甫
6.(1)眼泪。(2)还、再。(3)随便。
7.表达了作者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胜仗收复了蓟北的喜悦心情,这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句可以看出:高兴得纵情饮酒放声歌唱,想象着在春天和家人一起回故乡。
8.上阕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阕着重写作者南渡前在汴梁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9.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 13
第一部分:
1.原文填写。(4分)
⑴大漠孤烟直, 。
⑵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⑶无可奈何花落去, 。
⑷ ,千里共婵娟。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字词。(4分)
⑴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笼: )
⑵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殷勤: )
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 )
⑷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恨: )
3.常识填空。(3分)
⑴《水调歌头》选自作者 是 朝著名诗人。
⑵杜牧是 (朝代)诗人,与 并称“小李杜”。
⑶《浣溪沙》的作者是 ,他是 (朝代)著名词人。
4.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4分)
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⑵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5.下面对《望岳》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4年遂宁试题)(2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所见所感。
b、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情景交融。
c、颔联前句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峦应有的\'神秀\',而后句则形象的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
d、全诗意境开阔,形象鲜明,格调高昂,气势磅礴,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第二部分:
(一)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说说词前小序的作用。(2分)
7.词中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结和美好愿望的句子是哪一句?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表达了什么思想?(3分)
8.词人把“天”、“月”都人格化的目的是什么?(3分)
9.词中表达时间变化的句子是 。(2分)
10.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写月抒怀的诗句,你能举出两例吗?(2分)
⑴
⑵
(二)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1~13题。(2004年宾州试题)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3分)
1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3分)
13、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3分)
(三)
品读下列古诗,按要求答题。(2004年泸州试题)
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4、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3分)
15、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生的?(3分)
16、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7、这首诗中描写的主要景物有哪些?选出正确的几项( )(2分)
a、残阳 b.真珠 c、江水 d、弓 e.夜月 f、露珠
18.“一道残阳铺水中”一句如果把“铺”改成“照”好不好,为什么?(3分)
19.这首诗描写的是从 到 这段时间里的景物。(2分)
20.诗的前两句描写 ,诗的后两句描写 。(2分)
21.为诗中“可怜”一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2分)
a、可爱 b.可惜 c、值得同情 d.怜爱
2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
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那些不朽的诗作,都是作者对当时生活和自己心态、思想的反映,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感触很深,所以才能有感而发。请你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自拟题目,写一篇反映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的诗。(不少于20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