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文秘知识 > 新闻报道 > 《桂花雨》评课稿(四篇)正文

《《桂花雨》评课稿(四篇)》

时间:

《桂花雨》评课稿(通用4篇)

《桂花雨》评课稿 篇1

《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浓烈的情感隐藏于朴实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叙说之中。这是一篇老课文,老版本中是自读课文,新版中是讲读课文,我想可能是他的文字太美了吧!

郭老师的课一如这篇文章,清新自然,带着浓浓的田园之气、思乡之情。

1、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郭老师运用了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郭老师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2、引经据典、深入感悟。

这节课,郭老师引入了许多思乡的诗句和名家片段,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如“月是故乡明”,《家乡味》《是水故乡甜》片段,读了思乡情怀让人油然而生。

总之,这是一节饱含亲情、乡情和柔情的课,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思乡情,还体会到了文字美,非常值得我学习。

《桂花雨》评课稿 篇2

瑶海区教学能手比赛(小语组)第一炮从我师傅的《桂花雨》开始打响。比赛前,师傅严重感冒导致的嗓子几乎失声曾让我担心对于如此重要的比赛,她将如何应付。担心是多余的,站在课堂上的师傅依然神采奕奕,声音洪亮。

时正值桂子飘香的季节,唐老师特意布置了一个萦绕着淡淡桂花香味的多媒体教室,在每一个学生面前摆上一小撮桂花,并精心搜索了许多精美的桂花图片,让学生认识了解桂花,激发学生喜爱桂花的情感。有了这一系列的铺垫,学生通过找重点词句比较容易感受作者“喜爱香味”这一情感。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唐老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去想象作者与母亲的对话:假如作者说外地的人好,母亲会怎么说?说外地的水甜,母亲会怎么说?……这样自然的引导,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一、语文的课堂首先要有语文评课稿评课稿的味道。

不管从工具性一头还是人文性一头来说,我觉得这是语文课的第一要素。它不该是思想品德课,也不应该只是讲故事。那么如何体现语文味呢,一是语言一头要有文学性,教师的语言首先要优美起来,跟学生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要引领学生在课堂口语表达上向文学性靠拢。二是要落实对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属性应该要比人文性属性更强一些,因为这是最基础的部分,设想错字别字连篇,课文读不好,话又不会说的学生怎么可能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呢,因此人文性必须于工具性为基础,语文课堂上不能只是一味的理解,还要有提升。

二、课堂要有一个主题。

我始终觉得,不管语文还是其他的课,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你这一课用什么主线来串连,如果把设计精当的环节比如一颗颗珍珠的话,那么这根主线就是串起这颗颗珍珠的丝线,没有它,课堂也是没有了整体感,全文的主题是一种淡淡的思乡之情,老师应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注意渗透,帮助学生感悟这种淡淡的哀愁。

三、语文的课堂要有一个气场。

因为不知如何表达,借用了气功中的一个词语,不知是否贴切。记得有次听课,无锡一位女教师上《白鹭》一课,上的那种美让人觉得这样课堂真是一种享受,那才是诗意的语文课堂,这个诗意从何而来,就是教师用语言,音乐,用情感去努力的创设一个课堂氛围,让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体会和感悟,也许这才是语文课堂人文性的最好体现吧。

《桂花雨》评课稿 篇3

聆听了xx老师执教《故乡的桂花雨》受益匪浅。

《故乡的桂花雨》是著名作家琦君所写的一篇对家乡、亲人充满深深眷念的美文,作家她通过细腻的文笔,以家乡的桂花雨为行文线索,以不长的篇幅将自己的一腔深情体现地淋漓尽致。

纵观这堂语文阅读课,费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

下面我就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节课体现的特点:

1、强调整体把握,抓主线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费建英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琦君感情的时候,老师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感动的地方,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爱桂花的词和句,这样一步步地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老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读,逐渐深入的读,文章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读的环节也是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的。如让学生自读、品悟“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让学生们以悟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

2、注意抓字眼,重扩展

语文阅读既要培养学生走进文本研读的本领又要培养学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如理解“魂牵梦萦”一词,学生先自己找到“魂牵梦萦”所在的句子,反复诵读理解,并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老师总结;作者琦君之所以“魂牵梦萦”,其中的原因正是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样一步步地让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在文章中的主旨。

我一直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万万不能急功近利的,更不能用浮躁的语文教学造就一批肤浅的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让他们能静下心来读文本,只有阅读好文本才可能让学生通过与文字亲近的过程获得新知,陶冶情趣,发展能力。而这堂课上,费老师就真正有效的以文本为核心进行了主旨的探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当然,费老师的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操练还不足等。但我想,作为一名素质优秀的年轻老师,费老师能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进一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更大的进步!

《桂花雨》评课稿 篇4

X月X日下午第一节课,XX小学的X老师到我校上了一节示范课——五年级的语文《桂花雨》。拉开了泰丰学区送教下乡教研活动的序幕。

对于语文学科,我是一个门外汉,因为自己一直从事数学教学。不过我也想,虽然学科不同,但很多地方应该相通的吧,所以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总的来说,今天X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

首先,X老师对教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下午我们1:55是眼保健操时间,X老师就走进教室,开始了上课前的准备。因为,第1节课是2点10分,这中间有10分钟的空挡,这时X老师就与学生开始交流互动了,相互介绍介绍自己,不知不觉课堂环境变得宽松多了,不知不觉上课铃声响了,自然地进入到了教学。

其次,X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都比较到位,能抓住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非常简洁明了地进入课题。在教学中,X老师通过“桂花香”、“摇花乐”的景和事,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逐渐上升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由“桂花香”唤起作者对儿时“摇桂花”的快乐的回忆,“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啊”从而引出母亲对故乡桂花和家乡的无比思念。

第三,X老师能抓住关键段、句、词,让学生深入理解,特别是通过创设情境——“摇桂花”、“桂花摇落像下雨”,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文本,一次再一次的读,读出作者小时候的兴奋与童趣,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了。

第四,X老师在教学中还注重了写作方法教学的.渗透,文中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写的?对比、比喻……这也是X老师教学的一大亮点。

至于商榷的地方: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是否应该多放手让学生独立的去理解,去交流,去感悟,教师讲解的是不是要略些。

2、整堂课学生读得不够。这篇文章并不长,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学生似乎读的很少,没有一次通读整篇课文,重点段落、句子学生读的也少,人们不是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吗?读的不多,读的不够,能理解文本吗?能体会深刻吗?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从何来?

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朗读水平整体都不好,在本节课中,能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学生很少,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