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最新10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马上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版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最新10篇】,欢迎借鉴。
内容导航
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2022版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2体育新课标解读版的心得体会 篇3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4版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5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6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7版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8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9新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 篇10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紧密相连,教师应该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经验加入到学习内容中,使学生更愿意接受。还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怀疑、美丽和活泼的特性。数学教师应该在这个方面多加思考,如何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里创造一个玩和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玩,在玩中学习,这种创新课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主动探索学习的共同特征。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动手,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使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参与鼓励学生的感官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图纸测量、实验和其他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动手活动让学生参与各种感官学习,不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符合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征,也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022版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2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作为一个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
由于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具体过程不可预测,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针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对比新旧课程理念,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及因应策略,并将这一切尽量融入实验器材的准备及电脑课件的设计制作中等等。这些方法既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又能提高教师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
例如:在每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都特别加入了“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分析”及“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等板块。在这些板块中,有的教师写道:
1、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将本章后面的知识提出来。对于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并告知大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探究的课题,只是本堂课可能时间不够,需留待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并对学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
2、学生可能得到的有错误的认识和结论。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可建议学生反复实验、收集证据、查找资料以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让学生自己纠正前面的错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3、学生可能提出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赞赏学生的勇气,并建议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弄清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哪些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设计中这些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也都采取给予正面积极评价的方法,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对科学探究的神秘畏惧心理,减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压力,增强了探究学习的信心,从而确保了探究教学的顺畅进行。
二、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将座位排成若干单元,采用四人学习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等。在教学《运动与静止》时,教师用电脑多媒体播放夜空中的流星,暴雨前的乌云,小溪的流水等画面,让学生深切感受自然
界的运动。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
三、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
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这种探究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我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先预习新课,“简阅课文”“查询资料”“选择实验器具”等,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带至课外,课后布置学生写“探究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
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其次,教学过程中“运用《学案》”。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我想,《学案》的使用将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四、开发课程资源。
当前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单就我们使用的物理实验教材上所列的新增随堂实验器材就达百余种。这还不包括延伸至课外的学生自主开发的探究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倡导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学具。
改变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我们的物理教学功在今天,利在明天。不管教学评价体系怎样,作为教育者务必把握一点,我们必须要用活的思想、活的思维、活的方法、活的语言来面对一个个活的课堂,做到教学相长。
体育新课标解读版的心得体会 篇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于今年4月正式由教育部发布,对推进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作。新课标明确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落实“教会、勤练、参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其中,“教会”是实施勤练和开展常赛的基础,“勤练”是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质的过程,“常赛”是运用技能和培养品德的有效手段。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依存。下面将谈谈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教会”——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教会”是指体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发展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学生通过积极的课内外学练,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且能在特定的环境中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运用所学的知识、技战术,在行动中表现出良好的学科素养。每个水平段“教会”的标准不尽相同,应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呈现,最终达到学生在日常生活或比赛场景中灵活自如的运用。
“勤练”——质量兼并,寓练于乐
“勤练”是指尽可能地多练、经常练,时间是前提,主动性是关键。体育课是“勤练”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练时间的重要性,要多法并举地为学生赢得足够的课堂学练时间。不过,“勤练”也不只是量的积累,还要注重质的保障。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练积极性,综合各种教学要素,有效设计教学,确保课堂具有吸引力,寓练于乐,乐不知疲。新课标强调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不同数量、时间、形式、场景,以及个人与小组间的各种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练习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爱上体育与健康课,能够真正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常赛”——赛中检验,赛中成长
“常赛”是指通过比赛对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和体能发展水平进行实战性检验。它能展示学生的运动风采,给学生带来荣誉感和自豪感,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爱上运动。同时,竞赛还是实现体育特殊育人价值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遵守规则、责任担当等良好体育品德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可以利用体育课组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与魅力,有助于学生学习、巩固和运用运动技能,还能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教会、勤练、常赛”是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当下的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是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同时反映出国家对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未来体育工作的重点方向和工作特征。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我们更应该将“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新模式落实到位。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4
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生成性课堂”
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共同探讨”
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学生多说”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版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5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增强情境性、实践性是新课标对课程理念实施提出的主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标准)颁布实施,相信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会发生改变,语文课堂对“教”与“学”双方要求也会有所改变,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习评价,学习任务群由这些学习项目组成,结构呈现更为全面完整。
新课程标准强调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立德树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进一步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开冬》为例,谈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完成语文学习群的组建。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在文学体裁上属于游记散文,全文以有“西藏的歌者和行者”之称的马丽华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雪域高原中冰塔林的神奇与壮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从课程标准看,这一单元所选课文皆为游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采用移步换景法的观察角度,继上一篇《壶口瀑布》定点观察法之后的文章,它的意图很明晰:学习两种不同的写景角度。我想了解这些之后,为建设学习任务群有更好的帮助。
一、注重主题,以文化人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组织原则:在加强语文基础的基本上,坚持文化人,构建学习任务群。“以文化人”之“文”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日常生活科技进步文化,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通过长江源头雪域高原的各拉丹冬雪山的雪水向前流淌,从而缔造了长江,而长江一路向东奔涌,养育了两岸的万千子民,孕育千年文化,它不仅是生命之源,开启长江生命之旅,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它所能表达的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赞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作者情感感受体验的任务,可以在导入环节设计关于长江的歌曲,或是播放关于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纪录片,在音频或视频中首先得到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对各拉丹东的初印象,感受长江源头的壮美。
二、贴切文本,找准任务。
新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学习任务群,追求少而精,实而活。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课前不仅要熟读每一个单元提示说明,同时还要认真揣摩每一篇文本前的课前预习,文本后的课后思考探究以及积累拓展,从中独具慧眼去找准教学目标,整体规划学习内容,从中建立不同的学习任务群。本单元为游记散文,可以根据游记散文的特点:所至、所见、所感,从方法,语言,情感三方面去构建学习任务。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游踪的寻找任务,完成“所至”:提示地点词语,让学生掌握根据重点词语,去了解作者行走痕迹,从而区别定点观察法和移步换景法的不同之处。同时在对所见的景物中独取冰塔林的描写组建任务,完成“所见”:寻找文本中对冰塔林的描写句子,判断其观察角度,以及不同观察角度中呈现的不同特点,从而掌握景物描写中不同的描写角度,除俯视、仰视、平视之外,还有远看、近看、细看,体会在不同角度中相同景物的不同点:高处俯视的晶莹连绵,近处平视的壮美奇特,细致观察的熠熠生辉。当然,在感受观察角度的过程中组建对冰塔林描写语句的赏析任务,感受本文语言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用词很“日常”,实际上不乏精心锤炼、准确传神之处。
三、创设情境,感受情感
新课程标准建议在构建学习任务群中要注重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注重评价和资源。根据这一要求,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变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一学习资源,同时还可以利用跨学科融合,把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联系,去构建情感体验学习任务。
如何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文中多次写到作者的身体状况堪忧,她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在此环节中可以通过资料助读的方式,或是学生自由讨论的方式,展现各拉丹东雪山自然环境的艰险,人在原始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应该存在的哪些心理状况,将抽象的学习具体化,从而达到与作者同行,与作者同感的情境,感受作者在困境中的那份乐观与坚强。
四、做好评价,提高能力
当下语文教学中,针对单篇学科知识逐“点”解析的方式依然存在,语文教学依然在“刷题”和“死记硬背”中挣扎,这样的教学很难适应初中学业水平评价方式。而当前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作业设计中注意这方面的综合性: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游览美丽的家乡风光,利用观察的不同角度,写下观后感,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游中玩,在文中游,很好的诠释学生对文本知识点的掌握,同时贴近初中学业水平评价要求。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能主动进行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那么,作为“教”一方的我们,认真领会课程内容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的突破,在学习任务群的驱动下,把静态的课堂过程变为动态的课堂过程,从而实现学生的“学”的突破:自助、合作、探究学习,达到师生共学,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引路人”。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6
7月25日,曹安玉教授给我们上了关于“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听了曹安玉教授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收获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理论。
首先教给我们柯尔文手势,反复练习中,我深深体会这个手势在我们对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有很大作用,特别在合唱队中的训练。曹老师详细的为我们解读了新课程标准,并对原标准与新标准进行对比,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前做好了铺垫,曹老师具体举例低段的歌曲进行了示范,让我们亲身参与到她设计的活动中去,教授我们的新的教学方法。
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曹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新的课程理念。音乐是用听觉来感觉音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提倡科学综合,不流于形式,应注重通过综合在综合的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通过此次培训,我体会到山区老师与城市老师的差距很大,要学习音乐教学中的知识,方法,技巧。非常希望能有更多的像这样的培训机会,让我们在各方面的素养全面提高,我也将本次学习所得,运用到以后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尽自己最大努力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2022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7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
版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8
今年5月我参加了在瑞景中学进行的《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活动。通过专家的解读,让我对《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这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本次的学习,本人有以下几点深刻体会。
一、课标修订的基本框架,转变课堂教学。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能活,活而不乱,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建立健全的学习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新课标的实施又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学习的平台,对于已和课程改革一起走过十年的我,更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篇9
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例如内容要求,以数与运算第三学段(5-6年级)为例:
(1)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了解奇数、偶数、质数(或素数)和合数。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悟计数单位,会进行小数、分数的转化,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4)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新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 篇10
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根本的依据,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为使一线教师深刻理解“2022版义务教育课标”内涵,5月10上午,学校安排我们学习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解读直播。看完三位专家的讲座,我获益良多。
王崧舟教授的讲座从新课标修订背景、一个核心、五大课程主题、五大课程主题、六个学习任务群和四条教学建议等多方面对新课标进行解读。与2011版的课程标准相比,此次修订的力度之大,变化之多,有目共睹。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从课程目标来看,新课标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意味着大语文时代正式到来。“文化自信”首次在语文课标中被强调,原小学阶段要求学习的129首古诗文增加到了160首,从课程改版上践行“文化自信”。课程将“文化自信”作为要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王崧舟教授也提到了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使用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作为教师,我们要立德树人,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我围绕“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个中心句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语言理解、语境熏陶中体会雨来的爱国之情,起到了深化主题,浸润核心素养的作用。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浩瀚的文化海洋,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立足于课本,积极开展诗词大会、书法、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多元化教学时,也通过课外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度了解,树立起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豪感。语文书上的文言文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人教部编版《囊萤夜读》这篇文言文,塑造了一个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形象,展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奋学习、艰苦奋斗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文言文中是蕴涵很深刻的,弘扬这种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上是很重要的,这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基础。
新课标从课程内容设计来看,提出了学习任务群,主要设置了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第一层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基本覆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融合问题导向、自主合作、个性化与创造性学习等因素,促进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每个语文任务群在实施的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的梳理与探究,更加突出实践性。学习任务群的第三层提出的的整本书阅读,我觉得应该着重阅读过程的落实,只有学生真正读进去了,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才会有自己的感悟、思考和收获。经典对阅读者的熏陶,是在阅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慢慢体现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觉得学生阅读不应该是为了考到高分才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读,而应该是去享受阅读经典的过程和阅读体验。也只有这样的阅读经典,才能真正以经典熏人,到达立德树人的目的。
讲座中王崧舟教授向我们提出语文教学的四点建议:立德树人,彰显教学目标的育人导向;整体规划,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创设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特征;智慧学习,探索新时代教学方式的变革。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我们就应该要明晰“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坚持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智慧育人。在新课标指引下,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和学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