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精选11篇】正文

《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精选11篇】》

时间: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 本页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精选11篇】。

《红楼梦》中的天人合 篇1

天人合一与生态平衡论

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和谐是古代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它强调的是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道德理性与生态实践理性的统一。天人合一理想的`实现也将是生态平衡的实现。它所反映的生态思想可以为现代处在生态危机严重困扰的人们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持资源。

作 者:王小健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辽宁大连,116622 刊 名: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YANG INSTITUTE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0(1) 分类号:B82-058 关键词:天人合一   生态平衡   道德理性

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 篇2

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有哪些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几乎是儒释道各家学说都认同和主张的精神追求。我们今天看待这个“天”,可以把它理解为世界万物、自然规律。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对于“天”有着敬畏之心、反观之心,人与天不是对立割裂的,而是相生相应的,所以人与天之间,才有了对照之心、合一之心。

天人合一论讲求天地万物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事物之间是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的。万物皆“天”所化生,因而与“天”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天人合一”这一观念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自然规律的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存。因此,“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对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会诞生一定的影响。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协调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把自然界当成朋友,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协调。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浅谈“天人合一”与“自然无为” 篇3

浅谈“天人合一”与“自然无为”

论文关键词:老子 生态伦理 内容

论文摘要:老子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自然无为”的生态方法论、“小国寡民”的生态社会理想。

生态伦理是指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从宏观层面来看,生态伦理问题与人类未来的生存问题关� 在资 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令天,研究生态伦理意义重大。早在25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老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当代意义上的生态伦理学的内容。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自然无为”的生态方法论、“小国寡民”的生态社会理想四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

“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老子构建了以“道”为最高实体的世界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1.天人相通。

在老子看来,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域”中有天地人,天地人三者并立。有天有地有人,有自然界,有人类社会,因此可以理解为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老子认为,人、地、天都要效法道,而道要效法自然。这表明了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致与相通的,因此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天人相通”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

2.万物平等。

老子提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模式和“道”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道”为宇宙本原,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而来二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是以“道”为其最大的共性和最初的本原的有机统一体。王泽应老师提出:物有万殊,“道”归一本。盖一本通于万殊,万殊由于一本。“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各适其性。天地万物作为“道”的产物均是与道为一、天然平等的。人与万物同质同源,天然平等,没有任何特殊权利以优越者自居。因此人类对自然万物要平等视之、平等待之,可以利用和保护,不能征服和改造。

3万物相系。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地万物自然平等,那么在自然之秩序中,宇宙万物是怎样维系的呢?老子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七十三章)老子认为,大自然之构造是由万事万物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而生成的一张生态之网,这张网虽然网眼稀疏,却没有缺失。这体现了一种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这种从普遍联系中来考察自然界、明了自然之生存法则、以确定人�

天人相通、万物平等、万物相系的思想构成了老子“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的基本内容。这些思想应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要破除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把人与天地万物视为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因此应该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

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老子“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决定了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

1.知足寡欲。

老子认为,人皆有欲望,一切社会冲突和人际纠纷都是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人们在争相满足欲望的过程中自受其苦,社会也因此而深受其害,解决这些问题,老子认为人应“知足寡欲”。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世界上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道自我满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只有知足知止这种知道满足的满足,才会永远感到充实满足。老子又曰:“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贪得无厌、过分地爱取某种东西必然招致重大的耗费,过多地贮藏也必然招致更多的亡失。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因此人类应该认清事物自身所固有的限度,适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知足、知止”,把开发自然资源同保护自然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

2.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认为人应“知足寡欲”,因为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故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主张戒除极端过度、戒除奢侈,回复自然常态,提倡过简朴的生活。老子认为过度的物质追求不符合自然之道,而且并不会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败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十二章)老子认为,沉醉放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因此应该舍弃繁华奢侈,选取醇厚朴素。老子的主张和现代生态主义者的消费主张是类似的,生态主义者认为物质消费只是达到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在满足基本需要之外追求过度的物质消费,不仅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也会大大降低人的'生存境界。

知足寡欲、去甚去奢去泰的思想构成了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些价值观思想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就是要养成积极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尽可能的低碳生活,即过简朴的、简单的生活。

三“自然无为”的生态方法论

在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的基础上,老子对生态系统的性质和规律所作出的适应性行为选择就是无为。“自然无为”的生态方法论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关键。老子曰:“道常无为而尤不为。”(《老子》三十七章)因而人之“德”作为对“道”的遵循,也必须无为。

1.依道而为。

在《老子》中“无”即是道,老子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可见老子把虚�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_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生一”,这个道就是“无”。既然在《老子》中“无”即是道,所以“无为”的全解应该是依道而为、“无为”是依道而为,那么“道”是怎样进行活动呢?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著名命题。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据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老子认为,人、地、天都要效法道,而道要效法自然因此依道而为即是遵守自然界的法则,循自然规律而为,不妄为

2.无为而治

无为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老子日:“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老子》四卜八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三{七章)可见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从本体言,“道”是无为,从作用言,又是无不为。得道之人从不张罗操办任何事情,却没有任何事情办不成。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为”的效果是“无不为”,在老子看来“无为”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而“无不为”是“无为”要产生的效果。正如《老子·六十四章》所说“辅万物之自然”,人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有所作为但是必须要顺应自然,“自然”和“无为”是联系的。由此可见,老子主张通过顺应自然而为来达到目标,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依道而为、无为而治的思想构成厂老子“生态方法论”的基本内容。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对待自然生态要 人的创造活动应当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不能不顾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为了一己之利破坏生态自然,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

四“小国寡民”的生态社会理想

“小国寡民”的理想生态社会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具体实现。老子曰:“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老子的这种思想曾被批为落后保守、复古倒退,当然从字面来看,老子好像是想回到“结绳而用”的原始时代去。但实际上这里老子只是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颇似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在这个小天地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兵战祸难,没有文化技术、没有人员交流,人们甘食美服、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精神上各得其所。老子描绘了一种美好的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如果稍作分析不难发现,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也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社会。

老子看到了人口增长、国土扩张可能会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人口增长如果超过自然环境对它的承载能力,国家的发展如果超过自然资源对它的支持能力,那么国大人多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他提出了“小国寡民”,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提倡要有计划的生育人口正是“寡民”政策。老子看到了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道德沦丧、环境污染等问题,主张“有什佰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老子》八十章)老子主张有而不用,即使发明了功效十倍百倍的器具也不用;虽然有船有车,也不去乘坐;虽然有恺甲兵器,却没有敌手布阵交锋。在今天,有而不用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自觉选择。我们提倡少用车多步行,6月1日国家推行“限塑令”,以减轻由于人类不自制的生活方式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

老子还提出“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老子看到了现实社会的纷争,看到了交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老子这个理想的小天地里,一切依顺自然,文明的污染被隔绝。当今时代,全球化成为基本特征,但全球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美国学者罗伯特·塞缪尔逊提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有很大争议的过程。”因此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反全球化”的浪潮。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当今世界的“反全球化”的浪潮正是老子思想的发展。根据以上分析,可见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我们理想的生态社会。

论天人合 篇4

论天人合一

个人生命应与宇宙生命取得本质上的。融合无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自强不息,孔子提倡仁义与礼乐,主张举贤才,慎刑罚,薄赋敛、重教化。孟子进一步发挥民贵君轻的民主思想,把仁义礼智信看成做人的根本。中国人的最高道德是学做圣贤,理想的实现是由自己出发而关连着人、事和天三个方面关系的合理与调和;必须从自己的内省修德做起,先正德,然后才可以谈利用与厚生。

作 者:刘立介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100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5(6) 分类号:B21 关键词:天人合一   自强不息   仁义礼乐   悲天悯人

天人合一与汉赋创作 篇5

浅析《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周易》不只作为具有占筮之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多年来它也被作为一部美学意义上的重要书籍。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分为《经》《传》两个部分。据专家考证,《经》产生于殷周之际,而《传》产生于战国时期,是用以解释《经》的。长期以来,《周易》不只作为具有占筮之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因其中蕴含着较完整的美学思想,多年来它也被作为一部美学意义上的重要书籍。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其重要的美学思想之一。

一、天、地、人三才――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易传》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才指的是天道、地道、人道。它认为六画卦就是三才的化身,卦中的五、六两爻代表天,三、四两爻代表人,初、二两爻代表地。这说明一个道理,即天、地、人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但它们又各具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对人来讲,其行动是否能获取成功,关键看他的行为是否与天地之道相符合。当然,它认为,一般人很难能主动地去适应天地之道,去寻找天地之道的。所以他主张“圣人以神道设教”,“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上)。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境地。《易传》认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它是否与天地之道相合。《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所谓“先天”,是说先于天时到来而行动,即能预测天时的变化,为天时变化之前导;所谓“后天”,是说天时到来之后又按天时的变化而行动,即在自然变化既已发生之后,又注意适应。此种天人合德说,不只是顺应自然,而且是利用和控制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也即“裁成辅相”说。“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就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努力,对自然物的变化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以成就自然化育万物的功能。此说可

毫无疑问,《周易》没有看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处处把自然和人相比附,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都遵循着共同的规律,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而不是各不相关、互不相容的,两者之间绝没有不可超越的鸿沟。《周易》中“天地,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序卦)的这些看法,实质上都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产物。同时,作为自然的产物的人是依靠自然而生存的。“天地养万物”(颐卦),人不但从自然得到物质的给养,而且在他的道德精神和一切活动中,都能同自然达到最高的统一。不论其中的有多少简单的比附和神秘的幻想,重要的是,它素朴地意识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统一。人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范围内的一切活动,是属于人的,同时又是合乎自然的,同自然完全一致的。反过来说,一切出乎自然的必然性的现象同时又都具有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意义。如《周易》常讲到的乾与坤即阴与阳、天与地的关系,是一种自然的、必然的关系,同时这种关系又是男女夫妇之间的一种伦理道德的关系。乾坤两卦是天地,同时也就是父母,而八卦中的其他各卦则是父母所生出的六对男孩女孩。震得乾卦的初爻,为长男;坎得乾卦的中� 如法炮制,巽、离、兑各得卦的初、中、上爻,分别为长女、中女、少女。其中包含着这样一种思想,即自然的东西是合乎伦理的,合乎伦理的东西是合乎自然的。如果抛开《周易》所维护的奴隶社会的伦理道德来看,这个思想已经模糊地感觉到了人的自然本性与人的社会本性之间的不可分的联系。事实上,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正在于人身上一切原来同动物相同的属于自然的东西,都渗透了人的、社会的内容,具有了人的、社会的意义吗?马克思在讲到男女关系的问题时说:“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

《易传》以为,天地人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人与天是相应的,只不过表现不同。比如,“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及万民”(《易彖传颐》)。“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易彖传恒》)。这叫顺乎天而应乎人。《易传》认为,八卦、《周易》的造作,是伏羲等古之圣人仰观俯察,根据天地人之道与性“则之”“效之”“象之”而成的,目的在于“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体天地之撰”,以崇天之德,广人之业。它的理论前提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惟其如此,它才能“观变于阴阳”,“幽赞于神明”(《易传说卦传》),“彰往而察来”“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易传系辞上传》),从而“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易传彖传》)。

二、自然的合目的性――《周易》人化自然的思想

《周易》的天人合一,强调以人合天,以天为道德楷模,要求人效天之行。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不争而善胜,然而善谋;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为而不宰,功成而不居;天道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默默地成就万物。但更把主体的作用提到首位,认为人在自身的活动中又不断改变着自然。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作为自然的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是“自然向人生存”,而具有社会性的人同时是自然的存在,其显著的特点是“以天合人”,而不是“以人合天”,它把全部文明史看作是人类的创造史。

正是从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出发,《周易》洞见了天地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关系,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乾《文言》)。作为人文之美的标准的“大人”,在本质上是与天地阴阳之道合一的。正是因为人文之美体现了自然的合目的性,自然也就不再是自在的自然,而是为人的自然、人化的自然了,使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构成审美意象。

清代著名戏曲家、小说家李渔说:“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谈山水画时说:“大都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 ”事实上,进入审美情境中的自然,无一不是人的情感思想的化身,已与原妆的自然有了性质上的差异。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亦即这种天人合一、人化自然的美学思想。

由此可见,《周易》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表明了审美主体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时,具有选择性,有了人化自然的思想,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探源及其现实意义 篇6

“天人合一”探源及其现实意义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站在世纪的至高点上,如果我们想对中国传统美学人文智慧和价值内涵作进一步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当然不会忽视“天人合一”这样一个重要特色。本文将从“天人合一”的。内涵谈起,继而探索产生这个特色的历史根源,以思考和发掘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作 者:杨增菊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合肥,230039 刊 名: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ELECTRIC POWER COLLEGE FOR STAFF 年,卷(期):2002 7(4) 分类号:B20 关键词:天人合一   哲学   美学

天人合一思想室内设计论文 篇7

2.1注重生态美

从当前的技术发展形势看,建材市场可谓精彩纷呈,各种各样的装饰材料充斥其间,而有相当一部分人工合成材料都包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果在室内设计中大量使用,不仅会造成室内空气的污染问题,还可能直接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应该注重生态美,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的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加工。例如,可以通过对采光窗的合理设计,对自然光进行充分利用,减少人工照明,在强调人与自然联系的同时,也可以有效节约能源。而在通风设计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建筑所处区域的主导风向,尽可能实现设计与自然的有机结合,避免人工通风系统对于人与自然联系的隔绝,在设计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室内环境。

2.2倡导适度消费

在当前许多人的攀比、炫富以及追求“时尚”的心理下,室内设计尤其是室内装饰中,存在着过度奢华的现象,大量使用各种木材、石材以及人工合成材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影响了建筑整体的设计风格,使得建筑变得不中不洋,缺乏特色,对于室内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可谓非常不利。因此,设计人员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加强与消费者的而沟通,在室内设计中倡导适度消费,遵循简单、自然的设计理念,倡导节约,避免过度的铺张浪费。例如,可以以绿色盆景植物代替许多不必要的家具和装饰品,不仅能够有效减小成本,还可以改善室内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亲近自然的机会。

2.3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建筑结构多为砖混结构或者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拆除后,能够被回收重复利用的资源很少,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对此,可以结合“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生态观,在遵循自然管理,利用自然规律的同时,成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室内设计进行指导,尽可能减少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于可再生资源,也应该在满足室内设计方案的同时,尽量减少浪费,确保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也可以采用生态环保型装修材料,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室内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室内布局日趋丰富多彩,各种新型装饰材料的应用,也可以有效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各种需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盲目的追求时尚与奢华,也使得室内设计暴露出许多的不足和问题,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室内设计中应用“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及时更新观念,解决室内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更加健康的室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思想室内设计论文 篇8

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我国传统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几乎都讲究“天人合一”,将其作为建筑设计和室内布局的不二法则,并形成了具体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一方面,“天人合一”对于传统审美观的影响非常巨大,形成了以中为尊的审美要求、自由灵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以及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的审美理想;另一方面,“天人合一”对于传统室内设计文化影响巨大,主要体现在寓于伦理的严整布局、虚实相生的空间组合以及师法自然的创造意境等方面。可以看出,“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传统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从儒家方面看,“天人合一”的应用,成就出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伦理关系,体现出人对于自然的畏惧心理,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形成了以中为尊的审美要求以及寓于伦理的严整布局;从道家方面看,“天人合一”的应用,主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以及师法自然的创作意境。而从本质分析,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追求的都是人与自然的相容和谐,这种思想体现并且融入到了建筑设计领域,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天人合一优秀作文 篇9

天人合一优秀作文

共和国六十二年,岁在辛卯。仲夏之初,会宁二中学子邀师友,共游徐家山。

徐家山,陇中之名山也。斧劈断崖,怪石嶙峋,丛林掩映,云雾缭绕,黄沙之中一点仙气,荒原之上一株奇葩。然徐家山之名盛陇中者,非山石、非林木、亦非仙雾也。徐家山之所以盛名于陇中者,盖其为自烧自烤之烧烤乐园也。

晨曦微露,朝雾尤存。余廿八人出学府、乘车直奔兰州,再经西关、雁滩来到徐家山。曾想,如此浩浩黄沙之中,苍茫荒原之上,再有名之山也不过是文字中一种文化的符号,以艺术家之奇思之奇才渲染纸页上的名山秀水,剑山之浪得虚名,甲子之名不副实是为铁证。然初入徐家山,给人的。又是一惊,初入山口,便闻水声跌宕势如跃龙。过拐角,只见怪石屹立,孤傲与不驯吐纳内外;飞瀑急湍,柔情与刚毅汇通一气。

别瀑石,绕林间。苍翠之中一条青石小道蜿蜒陡峭,行走于这样的青石板阶,总会不经意被古典的诗韵袭击;被文化深处的淡雅醉倒。抚枯松,依红柳,余廿八人负酒水、蔬菜力攀青石板阶近千米,忽而眼前豁豁然开朗,山之巅峰却如万里平原。桃杏芬芳,飞鸟欢鸣;又闻金樽相撞,笑声朗朗。原来此便是声名远扬的烧烤基地。再回首,一条青色丝带,飘逸灵动,一头伸入山麓云雾里,一头紧牵自己脚下,其身若隐若现于浩茫苍山中。

租炉台,切蔬菜,生炉火,启酒封。余廿八人各持所爱之菜,于炉台之上自烤自乐对饮相娱。其中小伟之烤肉堪称廿八人中之一绝。十几串烤肉在其手中犹如玩物,火炉至上左翻右转,观者皆目不暇接;但见小伟手腕又是一抖,十几串烤肉奇翻身,油水抖落炉火中,炉火陡升,乘火势,各类调料尽撒其上,火落肉起,众料之味,已完全被炙烤进肉纹之中,浓香蔓延。观者皆情不自禁“妙!妙!妙!”脱口而出。

肉尽樽空,杯盘横斜;樽酒之声稍息,宫商角徵又起。酒后之歌,兴极之乐。笔者一腔秦音,大西北之豪壮苍茫涌动山谷;友人彦蓉亦不示弱,一曲黄梅戏大显抒情之灵动曲调之淡雅。其余各人皆显身手,或歌或舞,欢颜永恒。随行的二位老师亦引吭高歌,各展风采,歌声或沧桑感人或灵动婉转,皆调和声色,将歌舞之娱推向高潮。

未末申初,歌毕舞落,夕阳染色,清风醉人。但见远山尽头褐来紫,近林深处绿如墨。理杯盘,熄炉火,同入层林深处。一路枯松倒挂,红柳拔根。至一断崖之巅,面苍茫群山,视万里浩渺。山风掀起衣襟,陡然若有怀抱天下之感,胸中似有游龙腾跃,怀里似存天马驰骋。极目万里山河,余等齐声长啸:“奋发图强,护我河山,壮我国威!”声震层林颤群峰,气动山河囊星辰。

夕阳尽,照回还。又止山脚岩瀑前,余廿八人借夕阳将尽之余辉,身披霞光,影罩锦绣,以飞瀑为背景合影留念。至此徐家山之行落幕。

吾虽非道家之人,然此间天人合一之境着实令人神往。愿此行廿八人皆如满山之红柳,刚毅不屈,生生不息,坚持创建此番天人合一之和谐社会。

天人合一与生态平衡论 篇10

天人合一与汉赋创作

天人合一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汉赋的'创作,一是表现为汉赋作家大力宣扬对帝王的“一尊”和“一统”的思想;其次,还表现为汉赋作家对天子仁政的歌颂;第三,汉赋中细致地描绘了天子的祭祀活动,从中也可以看出天人合一观念对汉赋题材的影响;第四,汉赋在对建筑的描写方面,同样充满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作 者:李桂荣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中文系,山东,临沂,276005 刊 名: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NYI TEACHER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24(5) 分类号:B234 I222.4 关键词:天人合一   汉赋   题材   创作

《易经》与天人合 篇11

《易经》与天人合一

《易经》文化系统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在古代被列为群经之首。其内容广博宏大,无所不备。既有天道规律、地道法则,也有人道准则。

经数千年来大圣先贤们的精研阐述,易经文化今天已成为内涵丰厚,静思善变,包含东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伦理学、决策学、管理学、中医学、植物学、养生学、有机建筑学等在内的大文化系统,发展起以易理派、象数派为代表,分化成科学派、气学派、心学派、理学派等众多学派和学说,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从官方到民间的思维方式、道德心里和风俗学习,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周易》一书分为《易经》、《易传》两大部分。“经”乃是卜筮之书,编于殷周之际,为上古丞史文化的遗存;“传”乃是战国中后期作品,为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反映新兴封建阶级的世界观。

一、《易经》里乾卦和坤卦就竟讲什么

乾坤两卦,为《易经》64卦之首,其他的62卦都是由乾坤两卦变化而来。乾卦为六爻纯阳,代表了阳;坤卦六爻纯阴,代表了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阴阳转化而来,或者说都离不开阴阳之理。所以,《易经》把乾坤列为首卦。

乾卦六爻为阳,是纯阳之体,具有一切刚健雄强、光明正大的纯阳秉性和功德,其中,元、亨、利、贞四项伟大的品性,唯有乾阳才完全具备。故乾卦为尊贵之象。所以乾卦代表天,代表阳,代表刚健,代表父。。。。。。

坤卦六爻为阴,坤是地,乾是天。乾德如天高,坤德似地厚。乾德性豪壮,坤德品坚贞。坤德是中华民族的又一种美德。她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乾德,甚至可以说是乾德得以实现的最基本条件。坤德为何如此重要呢?从宇宙演化、万物化生的全息观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辅相成的。有正就有反,有动就有静,有黑有白,有主有次,有生有亡,有长有消,有张有弛,有美有丑,有亏有盈,这正是世界得以存在,万物得以生息的主要原因。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就每个生命体而言,首先应该发挥乾德自强不息的精神,否则个人以致社会的生机就会窒息。从《易经》的卦理来看,64卦都要以乾卦为主卦,384爻都要以飞龙为主爻,各卦自身也只能 而如果要系统宏观来考察易理,那么在母系体系中,子系统里的飞龙,只不过是更大母系统里主卦爻的一个配角,一个“利见大人”的下属。所以,不论是在易理卦象中,还是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要知道,唱主角的只是少数人,多数人都是在唱配角。如果人人都要唱主角,不唱配角,岂不是天下大乱、万事无成了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修养坤德,培养自己敢当配角,当好配角的高尚品德,是为人做事的最基本要求。所以坤卦代表地、代表阴、代表柔顺、代表母。。。。。。

《易经》系辞上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系辞里面谈到的尊卑,是与时代分不开的。《易经》成书与古代,在中国的古代重男轻女,社会上等级制度森严,不像今天的社会人人平等,讲究民主。因此,出现了尊卑之分。乾卦为天,古人崇信天是最大的,所以称皇帝位真命天子,是奉天之命来领导众人的。是权力的象征,古人以乾卦代表权利与男人及力量、尊贵的象征,前面说了古代重男轻女,男人是尊贵权力的象征,而女人在当时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以卑贱为主。所以古人称妻子为“贱内”,这与当时封建制度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

因此,这段话里的卑高,卑是指大地,大地可以容纳万物,是一种包容之心,大地与万物在下所以叫做卑。天在上为高,古代的男人高高在上,女子没什么社会地位为卑,男为阳,女为阴,所以,乾卦为天、为阳,坤卦为地、为阴。

社会上有了阴阳、尊卑,就出现了善、恶。形成了:善与善聚,恶与恶聚。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常说“某某孩子太调皮,你少同他玩,别把你带坏了”。说明你要分清好坏人,不能什么人都接触、都交往,分清了这种关系,福祸吉凶自然就明白了。

在天成像,这个像指的是日月星辰。五行金木水火土我们大家都知道,古人用五行做出了很大的学问。包括行军打仗、为人处世、中医、建筑与风水等等都涉及到了阴阳五行。古人所说的五行就是根据日月星辰周而复始的运转变化对地球产生的磁场效应总结出来的。五行虽然冠以金、木、水、火、土的名字,但他实质是一种气,并没有实质。这种气是古人通过:对日月星辰不断的运转,这些星辰在运转中与地球的角度不同、距离不同,因此对地球而产生的引力、磁场效应不同而产生的,五行之气就是这种气场的代名词。

这种磁场效应,是由行星与恒星不同而不同,距地球的距离不同而不同。古人把太阳比作君,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通过角度不同距离不同而产生了四季变化,就是:春、夏、秋、冬;月亮为太阴,他的圆缺影响了地球上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因为月亮的盈亏而影响了海水的潮起潮落,国外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月圆之夜植物的生长要比月缺之夜植物生长的速度快。这都充分说明,行星与恒星对地球上动植物及自然景观的影响。其他的如:金星、木星、土星、火星、水星等对地球都有影响,都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气场(磁场),古人总结这种效应用金、木、水、火、土来代表,并根据气场性质不同而衍生春、夏、秋、冬四季。同时根据他们之间的距离不同相互交融而对地球万事万物产生微妙的变化不同,而推导出千变万化的自然规律。

由于日月星辰的运转角度的变化影响到地球上动物、植物、河流、山川都会有一种潜意识的变化。古人总结这些现象而创出了“预测术”。这也就是系辞上说的“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根据这些变化而推导出人与大自然的种种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来预知不同场态下人、事、物的吉凶祸福。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署。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做成物。

刚为阳刚之意,人们常用阳刚之气来形容男人。说一个男人很健壮“真有阳刚之气”。说女孩子以柔代表,柔弱女子。男女结合而产子,此时的男女结合而产子,这个男女也是两仪,亦可以叫阴阳;男女结合而生子即是两仪生四象、子女在衍生即是四象生八卦,八卦重叠衍生万物始成。

日月星辰运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不灭不绝,他不 所以,我们人类就要学着象动植物那样适应这种变化。比如说冬天是收藏的季节,到了冬天植物的叶子脱落减少了养分的消耗;有的动物到了冬天就会冬眠。其实我们人类自认为是世上最聪明的动物,但是,我们人类有很多地方不如动物会解读大自然。例如,海啸很多人遇难了,但是却没有一个动物的尸体。这就充分说明动物在接受这种信息磁场方面的功能要远远强于我们人类。

这也说明,乾坤两卦为阴阳的代表。为万物之母,五行之所出。也说明《易经》从天地阴阳相变开始,因此有了贵贱之说,刚柔之称。通过,阴阳、四季、八卦的变化而推演自然界的盛衰运行规律。人,生存在天地之间,秉受五行之气场效应,自然也要符合自然地运转规律,你违背了就要受到大自然的磨难。

二、阴阳变化与人生:

目前一提《易经》大部分人都认为是预测术、是算命术、是迷信。其实把《易经》看作是预测术只是小道而已。大道非此,大道是指点人生,顺应时世,进退自如。一句广告语说的非常经典:进需要勇气,退彰显智慧。这就像《易经》乾卦说的那样:亢龙有悔,飞龙在天;该你蛰伏你不蛰伏是必要碰壁,该你腾飞你不腾飞是必要浪费机会。就好比现在股票天天在跌,你非得进去买,不赔你陪谁?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两块板,我们要知道自己的长板与短板,也就是阴阳。可能有的人会说“这谁不知道,你还有我了解我自己么?”其实错啦,我真就比你了解你自己,因为这时的预测术就会体现出他的自身价值。通过预测术而知道你的长板与短板,然后再用这个参照你的人生轨迹,指点你取长补短。

因为人都是高级思维,他不象动物思维那么简单。所以,就难免有这样那样复杂的思维。俗话说人心皆向“善”,这个“善”是好的意思,是说人做事情总爱往好了想,尤其是自己的事情。人生就像下棋一样,局中之人总没有旁观者看的透彻;不有这么句话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俗话说“事不关己关己则乱”,这些都说明当局者迷的道理。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说做事情、成大事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道理。

有人曾经问过我:李老师知道自己的命运后怎样做?李老师你现在是按命运走还是刻意不走?我告诉他:都不是。为什么这么说呢?例如:我以前是公务员,但是我的种种素质注定我工作怎么做也很难出类拔萃。另外,我的命局伤官太重,不利仕途。做公务员我可以有稳定的收入,可我只是一个小小的职员而已,不会有太大的前途。因此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放弃。而来从事我比较擅长的《易经》,这样我的命运还是以前的命运,每一步大运都不变。变的是每一个好的流年如果因为我是公务员,可能好在工作顺利一些而已,得点奖金什么的。而我选择了我擅长的《易经》则不同啦,可能这个相同的好的流年,会是我事业的起点,比如说我这次到这来讲课是一次很好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果我是公务员这可能只是我工作上有一种机会而已,而我并不擅长公职,所以,机会也会转瞬即逝,或者说变化不大,这就是变化,一种质的变化。也就是《易经》说的:穷则思通,通则思变,变则久;做人做事都要申时适度,墨守成规只能是注定不会有大的发展。在预测的角度来看我的大运流年五行喜忌都没有发生变化,可我确确实实变化了。这种变化是按照命运在转变,也不是按照命运在转变。这就是矛盾,也是阴阳观点。

有人对我说过:做人要行善积德,好人自有好报。在座的各位可能谁也不会否定这个观点。但是当时我就反问这个人:请问什么叫善?什么叫恶?他说了一大堆佛家、道家、儒家的说法。我当时用《易经》上面的“阴阳鱼”来解释了这个问题。

阴阳鱼大家都知道,大家看看,那个黑鱼里面是不是有个白点?白鱼里面是不是有个黑点?我们把这个白鱼假设为“善”,把那个黑鱼假设为“恶”,那么就会明白,这个“善”里面的那个黑点是不就是“恶”呢?那个“恶”里面的白点是不是就是“善”呢?这就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以,孔子说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善恶本在一念之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知道。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小和尚,从小跟随老和尚修行,但是他非常想成佛,所以天天追问老和尚自己什么时候可以成佛。老和尚就让他做善事做好事。小和尚一直照着老和尚说的去做了。有一天老和尚告诉他你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到一个悬崖边上跳下去,就成佛了。

他照着做了,可是到了悬崖边上,他犹豫了。正在这时,一个杀猪匠从此路过,忽然彻悟,觉得自己罪孽深重,他放下手中的杀猪刀,纵身跳下悬崖,这时,悬崖下面升起一朵莲花,载着杀猪匠往西天而去。杀猪匠成佛得道了,而小和尚却傻了。这个故事不充分说明善、恶的关系么?

杀猪匠,一生杀猪,小和尚一生吃斋念佛做善事,但是最终得道的却是杀了一辈子猪的杀猪匠。

学知识、做人、做生意、做政治也是一样,你可能天天看书学习,天天的努力工作,可你天天不懂、天天不出成绩,不过这没关系,只要你坚持,总有一天你学习的东西和你所做的事情会彻底的迸发。如果� 但是当你的道路选错或者说你选择了一条不适合你的道路时,你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也许你通过努力会成功,但是,这会浪费你很多的经历与物力。这就像你非得要把轮船弄到陆地上行驶一样,可不可以?通过改装当然可以,但你怎么没考虑把他直接放到海洋里岂不更加省力呢?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无从考究真伪。但是他阐述出的哲理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的是这种哲理,而不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这个故事也充分的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阴”什么是“阳”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也充分说明机会是转瞬即逝的道理。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再把阴阳鱼上面的那两个小点比喻成白鱼与黑鱼的眼睛,他的精华所在。我们民间有句话叫做“画龙点睛”。这个睛不就是这两个小点么?白鱼的善再大,一但体现的是黑点眼睛这个“恶”你岂不是前功尽弃了么?就好比我们有些政府官员,确确实实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是因一时的贪念而毁了大好前程。这个“贪念”不就是白鱼里面的那个小黑点么?因此古人说:“福之祸之所伏祸之福之所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从阴阳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中庸》上有这么句话:君子居易挨命。这个居易挨命并不是有些人想的“宿命论”,而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之意。告诉我们要合理的、科学的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有这么句话“我改变不了你就要学着适应你”这也是一种“变”。

我们说了,阴阳是阐述大自然规律的,人也应该尊需大自然的规律。现代人在科技“人定胜天”的理念之下,展示人类美好明天的同时,逐渐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能为”和“不能为”。在文化界、科技界同时出现了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潮,将我们这个地球视为人类共有的“地球村”。社会上出现了冠以“生态”、“绿色”、“文明”等字的种种科学产品。建筑界也不甘落伍,出现了以批判现代主义建筑为目标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什么“生态建筑”、“绿色建筑”、“人文建筑”,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在五六十年代,现代科学技术突破发展的初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兴起人造产品热,什么“尼龙袜”、“的确良”、“迪卡”、“塑料”、“人造毛”、“人造革”等等。最近几年中国人也随着西方人的观念,又开始反追求“纯天然”产品,例如:“纯棉袜”、“天然矿泉水”、“纯天然绿色食品”等等,从中可以看到人类思维观念的巨大变化和反思。在目前社会上“回归自然”的呼声中,人类转来转去,又回到了中国老子的墓碑前,忽然我们发现在几千年前,老子就已经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思维,是西方人为之惊叹!

《易经》讲究“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易学思维是在“自然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由中国古代先辈们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而建立的人与自然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思想信念。这一理念贯穿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造就了中国文化,也造就了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建筑景观、为人处世、地域风情。而现代西方的“回归自然”,是由于人类的现代行为严重的破坏了自然平衡,进而威胁道人类自身生存的时候,所采取的一种“反思”。

中国老百姓做什么事都讲求个“顺其自然”。这种观念在中国的古典名著中随处可见。《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段讲到:贾宝玉不喜欢大观园中的稻香村,因为“此处设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正是因为稻香村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便是造的百般巧妙,与自然景观也不相符。说白了,就是他违背了古人所追求的“天然图画”中“天然”二字,远远不如“有凤来仪”等处的建筑“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这话虽然出小说自主人公贾宝玉之口,实际是反映了大文学家曹雪芹对中国建筑的环境美学、建筑景观“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易学思维和审美观点。

在古典小说《狄公案》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宝观山势浑圆,位坐高深,三峰壁立、四环云拱、内勾外锁、大合仙格”。这是作者通过易理风水学对建筑选址环境作出的具体评价。古人的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例子很多,充分说明古人是非常重视自然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的。今天的风水学也是源自于此。

三、五行对人的影响:

阴阳交合变化出五行,古人通过五行,把地域分为四方,把季节分为四季,又细分为五德、五脏、五味、五色等等;东方属木,五德为仁、五味为酸、五脏为肝胆、五色为青;西方属金,五德属义、五脏为肺、 因为,人所处的地域磁场不同从而影响到人的种种变化不同。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中国的老百姓常常根据物类及人的形态个性,就能区分他们来自于东西南北的那个方位。例如:对属于南方人、北方人、两广人、新疆人、东北人等等一般都能辨别的八九不离十。新疆的西瓜、海南的西瓜一吃就知道是哪里来的;四川的桔子、两广各地的桔子味道都不一样,在北方他们只能是盆里栽的观赏物。这在《易经。系辞传》中就叫“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北京的中山公园有个五色土坛,把天下东西南北中五方五色之土集中在一个石台之上,一般老百姓都知道这是象征着旧中国封建统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其实,这里面是中国易学思维的宇宙阴阳五行模型,是中国人五千年认知宇宙的“天人感应”“天地全息”的易学易理的实物例证。

大家都知道,北大荒是含腐殖质高的黑土,东北土地肥沃,中国最大的商品粮食基地就在那里;南方广东广西等地则是含矿物质的红土,那里是一片片的红土地;东方山东、苏北的土是青色的,类似水泥的颜色;西边是白色带些浅显的黄色,类似牛奶的颜色,如:新疆到处是雪一样的盐碱地;中央河南、河北则是黄土地。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观察和体验到天地人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周易参同契》中叫做“考三才”,现代人叫感应、相关关系。现代的科学证明宇宙已经存在大约150亿年,太阳系及地球大约存在50亿年。天地人在这个漫长的年代里,通过前面所说的“气”,现代叫做“辐射”或者“气场”、“磁场”的作用,相互影响和作用,形成了地球东西南北中因方位不同物种不同及形态之间的差别。这就是前面谈的“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地球上的生物与天体有关,在地成形,也就是有形质的关系。换句话说,地球上万物的变化,乃至于人与物的生长,都与自然天体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变化见矣”。在中国的罗盘上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见化成天盘、地盘、人盘。我们的先哲把天地人这样大的三个复杂巨系统纳入一个小小的罗盘之中,供人排布推算事物及人,包括建筑的优劣吉凶,实在不能不说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北方为水,在人体水主肾;南方为火,在人体火主心脏;东方为木,在人体木主肝胆;西方为金,在人体金主肺。人体的内脏对应五色是:肾黑、肝青、肺白、脾胃黄、心赤。中医认为“肾主骨骼,技巧出焉”。肾脏强健则骨骼必发达。北方人身高体健,出力量型的运动员。南方为火,为心。中医人为“心主神明”,既大脑聪明,思维敏捷。所以,南方人生意灵活、靠聪明漂洋过海,闯荡世界,世界上华人富翁多半是南方人。西属金肺,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所以从鼻子可以可以判定肺的病变。中国的新疆人,乃至西方洋人的鼻子很发达。“肺又生悲”,西北的秦腔悲悲切切,是中国地方戏曲中少有的“悲腔”。 东北、山东人胆子大,性格直爽。从令外一方面讲,东北、山东人也善战好斗,历史上水泊梁山好汉就在山东。《易经》上讲,气场随着地理分布变化,人的身体和秉性是天地气场影响塑造的。天地之间在宇宙150亿年间的相互感应过程中构成了地球上东西南北中的地理条件差异,也造就了人的身体和秉性的各具特色。

我们再来看植物,南方热带有一种树----芒果树,他一年四季结果,结出的果子四周颜色不同,南边的果子熟了,显深黄色;东面的果子熟了是浅黄色;西面的是青色;北面的果子很小,未成熟。这种树泄露了宇宙气场的分布规律,能量是从北往南逐渐增大的。通过这种树我们能够看出八卦的符号,宇宙的气场尽管我们用肉眼看不到,但是是按照这个规律分布的。

白天黑夜、一年四季、人的一生兴衰,都是这个规律。这也是天地人万古不变的规律。所以,古人讲:物物一太极,也就是说,无论事物的大小都是一个太极,一个天体,其中的变化规律均包含在阴阳运转五行之中。

我们了解了阴阳五行对人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那么在日常生活着,怎样来利用《易》为我们服务呢?

五、春、夏、秋、冬

春、在《易经》里面春代表为木,为生发之机,是万物刚刚开始生长之时。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到了春天,万物开始复苏,开始抽丝吐芽、生长。此时的生长是要按照自然之规律来成长的,不能拔苗助长。乾卦中的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九二的爻辞,众多的注者都解释为:九二,龙出现在田野上,有利于大德之人出来治世。这个“大人”在卦辞和爻辞中出现多次,不知道看过《易经》的朋友注意到没有,这个“大人”都是出现在二爻位和五爻位,这不是巧合。因为在六十四卦中,分内卦和外卦,内卦是由三个爻位组成,外卦由三个爻位组成。分为天 中间的为人爻,而 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这个“大人”所体现的含义也不相同。

内卦为小太极,外卦同样为小太极,这两个小太极就像阴阳一样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大太极,而内外卦就“阴阳”的标志。“阴阳”各有三个爻位,各分阴阳,这就是道家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通篇在用阴阳来阐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阴阳变化事物随着也在变化,有着千姿百态的结果。《易经》正是这种结果的使踊者。人分男女、事有正反、天分黑白、物物皆阴阳,懂得阴阳之道自会顺理成章的去做成任何事。

以往人们的注释都是以“儒家”的思想为蓝本在解读《易》,我前面说了“孔老夫子耽误了《易经》的发展”,他把《易经》的无限空间给有限化了。实际,六十四卦的爻辞是有一定的连续型的,非常有逻辑性和哲理性,如果你单单的看每一句爻辞,就会进入一个误区“用字面含义去理解他”。

二爻是由初九的潜龙勿用进化而来,龙离开潜伏出现在地平线上,开始崭露头角,具有了跃跃欲试的心态。但是,此时毕竟年轻,还不很成熟,经验欠缺。就好像是少年象青年过渡时期,“青春”就指的这个时期。

由于青年人冲劲有余而经验不足,所以需要,有人指引把舵,才可以进行到下一爻位。自然界中这种现象也是如此,我自小在农村长大,每当春季到来的时候,家乡的成年人都会拿一种特制的工具去给树木剪枝。为的是去掉杂枝减少养分的消耗,使他茁壮的成长。所以,那些经过修剪的树长的会很直,容易成才。而田间那些没有经过修剪的树,由于枝桠旁生很多副枝时间长了都长成了主枝。变成了主次不分,都不成材。这个给树修剪枝叶的人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大人”呢?从而说明,这个“大人”并不是孔子说的“圣明贤德的人”。要看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来调节你的人生,什么人就是“大人”。

反过来说,这些树木没有经过修剪,他也不会立马就发现问题的,主要是时间的积累。这就好比企业,开始做的很好“枝繁叶茂”,决策者被眼前的“枝繁叶茂”障目,没有及时的发现细微的变化,长久下来就会酿成大患。

中国有个“针纺皇帝”。5月6日,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河北承德帝贤针纺股份有限公司涉嫌私运一案。当时谁能想到,这个一度是中国最大的针纺企业会以这样的方式轰然倒塌呢;而掌管这个“帝国”以“皇帝”自居的董事长王淑贤,更是徒留一段悲情唏嘘。

王董事长80年代初期,背井离乡只身来到承德,凭借一次偶然的'机遇改变了他的一生。80年代初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不也正是我国发展经济的“春天”么?王董事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捡到一家军工纺织企业的一种废料,用这个做短裤起家。成了那个时期的“中国针纺裤衩的创始人”。此时好比是龙出现在田野上了,是改革开放的大田野上。只可惜他以后的进程中没有利见大人啊!没有人来给他修剪枝叶,表面的“枝繁叶茂”造成了后天的一种假象,他只看到了树木的枝繁叶茂,而忽略了这些杂枝会耗尽它的能量和有限的资源。

经河北政府批准,王董事长的公司改制为中国第一家民营B股企业,在香港上市。顿时巨量的资金涌到这个企业的帐面上。开放交易B股一周内帝贤股价最高涨幅达97%,其个人的财富每天递增3千万。个人身价从3.68亿迅速涨到7.26亿元。不可不为“枝繁叶茂”啦!

然而在这繁华的季节,他只要“葫芦不要叶”的思想出现了。他不停的扩建厂房进设备,进入他不熟悉的领域造纸业,最终几年下来,看似繁花似锦的企业到了秋天,杂枝主干都不成材,最终因欠银行贷款而被起诉。

这种现象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上很多,用乾卦九二来说明,是阳长到了二爻,龙离开潜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但是毕竟年轻,驾驭能力有限,需要集思广益,小心行事,不能盲目。

自然中的事物发展都包含在《易》里面,如果在鼎盛时期,王懂能够像乾卦上九爻辞说的那样“亢龙有悔”讲的那样,也许不会有今天的惨败了!

夏、夏天是阳之极一阴生之时,最具变化性,也最难与掌握。夏至的时候相当于一天的午时,午时一阴生,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时的阴阳变化比较大,阳中含阴气。所以,老人们常说“三伏天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夏,在《易经》里面为火,是生长到收敛期间,很多植物的果实都趋向与成熟。火,在《易经》里面是文明的象征,火在人体内代表心脏,是睿智的体现。夏季为生长之时,是从少阳到老阳的过渡期间。这个看似繁花似锦的季节却蕴含着阳之极反阴之象。《易经》上说的好“午为一阳生阴,午为阳之极也,极者反象生,阴从阳中出。子为阴之极,为一阳生。”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被古老的《易经》用阴阳关系结合星体运转阐述的淋淋尽致。因此来说“夏季是变化的季节”,有阳之极而转入阴,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谁占到了先机谁就更加主动。这个先机靠的是“火”的本性“睿智”,一种文明之象。

冬、《易经》对冬天讲的很清楚,冬天,为收藏;对于万物来讲是一个“厚积、蓄藏”的季节。是一种寂静,是一种战争前的寂静。其实这种静是一种假象,是大的动作前的蛰伏。这种假象有很多人或事物按耐不住或者是考虑不足就会出错,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面对这种“静”的时候会手足无措,往往忽略了他的本意,而贸然行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们都有相同的感受,就是日常忙忙碌碌,都很期盼能够有点闲暇时间静一静,但是当我们真的静下来的时候,却有很多人举足无措,会感到很茫然,对着突如其来的“静”有些难以驾驭。此时不但不静反倒会造成一种烦躁。而正是这种烦躁使一个魔鬼出现,那就是“冲动”。提到“冲动”他有一个孪生兄弟我们不得不谈,那就是“勇气”,很多人分不清或者说很难分清他们谁是谁。

正是这种不清楚造成了“寒冬”时节,该藏不藏的噩梦,就好比是耐不住寂寞的野兽,忘记了危险跑出来觅食,结果是“食没觅到却撞到了猎人的枪口”。

这个“冬”我们可以把它比喻做乾卦里面的“潜龙勿用”。《易经》给我们做了很确切的答案,只是我们在日常中没有发现罢了!乾卦中的“潜龙勿用”,是潜伏,潜藏的意思。这一卦爻虽然是阳爻,但是他的位置在最下方,初爻在下,所以有“潜龙”之意,龙是指六十四卦中的阳爻,在古代中华民族的图腾就是龙。是古人崇信想象出来的动物,人们相信他具有神灵的作用。所以,现在世界上的华人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勿用”原意是不用为好,因为这一条,是说力量在潜伏中,应该等待时机,不要随意行动。

爻辞上讲:“初九”位置在最下方,阳爻。占卜,自下而上,故 潜龙勿用,为周公所系之词,以断一爻之吉凶。

冬天来了,万物收藏。初九以阳刚居卦下,是抱润泽一世之猷,而未济风云之会,他的象为之潜龙,他的占卜辞为“勿用”,是以观动静,以待时机之意。

这里的“勿用”,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路和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方式,如果我们站在学术的角度上来解读可能会得出一致的含义。“勿”是不可以的意思,“用”是行动、作用,就是不可以行动作用。比如今天我们看见宾馆有人不愿意被人打扰而挂上的“请勿打扰”的牌子一样,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我们要知道,《易经》成书以前,是没有产生现在的古汉语的,现在的史料记载,古汉语词汇是晚于《易经》的,所以我们不要拘泥文字表面的含义。用今天的汉语去解释远古的东西,多少会有些偏颇的,这一点点偏颇,就会产生“差之毫厘拗之千里”的。所以,读《易经》我们不要拘泥词汇解释上面。如果我们站在人事、民俗、时代、政治等不同背景之下去解读,就会有不同的含义出现。也就是说,抛开文字表面的这道关,它本身的含义就会千变万化。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读不懂《易经》的原因所在。

这个勿我们可以理解成一种变化,动是变化,静也是变化。动静阴阳反复千变,虽万象之纷纭,需一理而融贯。这是《黄金策》上的话。是说明事物虽然变化万千,结果不同,但是,他总有一定规律存在,也就是有一个主动脉。我们今天经商、从政、士、农、工、商皆是如此。“冬”相对“春”的生发、“夏”的生长、“秋”的收敛来说广义上是一种静。而这个静,并不是老老实实的呆着,而是要有他“静”中的“动”。就好比阴阳鱼图案上的白鱼,他虽然为阳,但是他里面还有个小黑点,这个小黑点就是阴。我们如果把阳鱼看做是动的话,那么那个小黑点阴就是静,这是一体两面的问题。科学家说过“没有真正的静,也没有真正的动”,这些都是参照条件不同造成的。所以,这个“冬”是潜龙勿用,但并不是“潜龙不用”,关键在于你怎样选择这个动、这个阳。“冬”为阴,而阳自阴生,这就是关键。所以这个“冬”字是一种蓄势待发,这个发就是“勇气”是睿智的勇气,而不是她的孪生兄弟“冲动”。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玄妙,动中取静、静中取动都是一种智慧,那句经典的广告语说得好“进需要勇气,退彰显智慧”。这个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退,而是为了进而做的准备。就好比我们劈柴,应该是斧头向下才能将柴劈开,而我们都会先将斧头向上扬起,为的是更加有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是自然现象,在“易”上体现的淋淋尽致!所以这里的“勿”是一种动的体现,而不是观望、等待。

著名的杂志《商界》月总第265期,有一篇文章叫“马云给阿里巴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在这封公开信里面,马云将这个“冬”用易理阐述的非常好。

他在信中说道“冬天要来了,我们要准备过冬!”听到这句话很多人当时不以为然,因为当时他们的股票上市一路飙升,已经炒到超过发行价的三倍了。而在此时,马云在喝彩声中已经意识到了背后的乌云和雷声,他知道这些已经越来越近了,因为 这是一种古老的自然现象,也是,《易经》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自然道理。

这种情况也正是乾卦的“潜龙勿用时期”,那么马云又是怎么对待这个“勿”字呢?他在对待这个“勿”的时候并没有象有些书上解释那样“不动,静观其变”。而是提出“面对冬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是一种准备是一种动的前奏。他在此时提出“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准备,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这个冬天有多长,有多么寒冷。他认为,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谁准备的充分谁就越有机会生存下去。能提到这个观点,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动的前奏。

马云同时提出:一个伟大的公司绝不是因为抓住多少机会,而是能扛过一次又一次的灭顶之灾!在----间,他们抓住互联网的寒冬,大搞阿里企业文化、组织构架人才培养建设。这是一种静中的动,阴中的阳,这也是一种退彰显智慧。

在网络的冬天,阿里巴巴人没有选择文字意义上的“勿”,而是变相的解读了“勿”,可能今天的马云自己都 《易经》存在世上五千多年了,甚至更长时间。中国的道家、军事家、儒家、历代的王侯将相都在研究他,就说明他对这些人都有研究价值。这些人也并不是用他来占卜。《易经》可以说是各行各业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宝藏,他不会像地下铁矿、煤矿、油矿等等地下资源随着开采量的扩大而枯竭,反而会越来越丰富。我们前面说了,读“易”的人由于地位不同、地域不同、民俗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不同可切入的角度也会不同。我个人发现《易经》太有意思了,就拿乾卦潜龙勿用这个“勿”字来说就很有学问,要看你用什么方式解读它,古人简直是太聪明了,他只扔下一句“潜龙勿用”四个字,其他留给你自己去解。这给了我们多么大的拓展空间啊!如今的教学如果按照这个方式进行的话,会有多少人才出现啊?

如果你用古文字的角度去解读的话会有一种意境,但是,如果你换个思维去考虑,就会有另外的意境,真是玄妙啊!

今天我们妄自托大,不客观一点说“孔子,他真的曲解了《易经》”。可能在座的有人要说“这小子是疯了,太狂妄了,敢批评文圣”?

我谈谈我的看法,大家给与指正。《易》他是就是传说中的“龙”,龙,是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潜藏能腾飞,变化万千。而孔子却给他下了一个定义“《易传》”。实际他是没有定义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解读方式。孔子的“《易传》”左右了后人的“思维”。浅显一点说,《易》就好比是枪,他放在正义者手里是武器,放在邪恶者手里是凶器,放在礼品店里是玩具。。。。。。。,而孔子是用一种“中庸”的思想去解读立传的,所以,今天学易的人们都在采用这种方式解读它。这是大大的缩小了他的使用价值,缩小了我们的思维空间。是把一种无限的空间变成了有限的空间。

而《易》本身,就五千多字,并没有些什么,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只是一些阴阳符号,这些符号相互交感而产生万事万物万象!你说玄妙不玄妙?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是阴阳,就是矛盾,只有这样,社会才会进步,人类才会发展。那么就给我们另一个课题,“怎样去突破这些规矩,要成为怎样的方圆”。这个问题《易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他变化多端却不失规矩。呵呵,就好比我们谈的一年四季的冬季,看过曲黎敏教授讲的《黄帝内经》都知道,“冬”是收藏,也代表动静中的“静”,那么,难道说真的是“静么”?肯定不是。潜龙勿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前面说了,这个“勿”字解释很关键,如果你用古汉语的意思去解释,就是“不可以,不能,不”的意思。但是古人写这句爻辞的时候未必是这个意思,他并没有说不可以。所以我说,解读《易经》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什么立场去读,你所摄取的内涵也不同,就像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他的弟子子贡曾问道“夫子亦信其筮乎?”孔子曰“吾观其德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好一句“同途而殊归”,这句话说出了孔子读《易》的初衷和本意,“同途”是都在看同一部书,看同一样的内容;“殊归”是说明从中摄取的知识和最终目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