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论文范例【最新6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如下是细致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公关论文范例【最新6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公关论文 篇1
关键字:媒介公关误区;注意力经济;媒介形象;媒介公关理念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数字电视频道的大量扩充以及相应内容资源的开发生产,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乐观预言的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在比特流包围下享受着丰富而个性化的“媒体飨宴”。但是个人选择的丰富化伴随着的是信息爆炸、信息洪流,相对于以往信息资源的不足,如今的信息环境出现了另一种资源短缺——注意力。与其把1000个电视节目传送给每个人,还不如在1‰的实时瞬间,把某个节目传送给某个人。传播比特的速度与人类消费比特的速度并不正相关。注意我,才会认识我、了解我、喜欢我,如何在一个喧闹的空间里引起众人的注意成为这个注意力稀缺时代的关键,一切个体和企业,当然也包括媒介都跨入了注意力经济时代。
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介纷纷被迫“断奶”。有着舆论引导者和经济创收者双重角色的中国媒介在产业化运营要求下,为了确保社会效益同时实现经济创收,采取了种种措施。媒介曾经打响产品战略,开创厚报时代;也一度实行产品推销,发起“洗楼行动”;还借鉴了市场营销从受众出发的科学理念,一改以往居高临下的自说自话以迎合市场需求。然而媒介的经济运营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媒介是典型的二元产品市场,受众为内容产品市场买单,付出自己宝贵的时间资源,而广告商为受众的注意力购买媒介广告位,媒介经济说到底就是一种眼球经济。后信息时代,人们面对着太多选择而无从选择或逃避选择,学者疾呼电信带宽不是一个问题,但人的注意力的宽度却是个问题。2在这样的信息消费现状下,越来越多的媒介已经意识到自身品牌打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媒介自身也需要公关以塑造良好形象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凤凰卫视、央视这两家国内最著名的媒介品牌成为媒介公关案例的典型。但是,媒介对公共关系管理的认知远没有达到系统化、科学化的程度,更多的是零碎松散的通过一些活动和事件来发出一时的声音。由于对公共关系和形象塑造理念和理论上的尚不明确,导致媒介公关的策划和实施中存在着诸多误区。针对目前的信息环境和受众环境,本文通过对媒介公关所存在误区的分析,探讨科学媒介公关首先需要把握的基本理念,希望能对媒介的品牌打造和形象塑造有所裨益。
二、媒介的公关误区
媒介公共关系即媒介组织为改善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联系状况,增进公众对媒介组织的认识、理解和支持,建树良好的媒介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传播管理活动。可见媒介形象是媒介公共关系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不同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首先需要的就是发出声音,并且这种声音能够引起公众的注意并得到正确的理解。阿尔·里斯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核心的观点在于广告的主题应该重复由公共关系在潜在顾客心目中创造出来的形象。公共关系创造品牌,广告保卫品牌。 而媒介向社会提供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只有具有良好的媒介公关形象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得到社会各界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虽然,许多人还对媒介公关是否会影响媒介自身公信力持有怀疑,但是许多公关意识超前的媒介已经收获颇丰。凤凰卫视正如它那金光闪闪旋转着的台标一� 飞跃黄河的轰动效应、吴小莉被点名事件、凤凰卫视有限公司在香港的成功上市等一系列公关策划让在大陆尚未大规模落地的凤凰台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可见,公关作为一种媒介形象塑造的手段无所谓好坏,结果和影响取决于操作是否科学得当,分析媒介公关所存在误区的必要性也正在于此。媒介的公关误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一时一事,系统整体观念缺失
公共关系是为建立和维持一个组织的商誉及其与各个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进行的有计划的和持久的努力。2然而许多媒介的活动经常是应时或者一时兴起的发挥,活动主题和媒介形象缺乏统一,公关策划也欠缺连贯性。媒介良好形象的塑造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长期有计划系统性地规划和执行。媒介与一般企业不同,它有着与生俱来的话语优势,对日常一个个新闻事件的连续报道,尤其是在社会危机或者重大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发出客观公正的声音都是媒介形象的直接体现。媒介公关的整体观念要求媒介的公关意识应该贯穿媒介运营的全过程,并且它需要培养媒介的全员公关意识。只有频繁地、连贯地表现出媒介经过整合后统一的核心价值,才能让媒介良好的形象真正烙入人心。
(二)公关过度,公器私用
相对于一般赢利企业,媒介首先是社会公器。从公共关系角度而言,具有正确的公众观念是媒介良好形象塑造的前提条件。任何媒介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它的受众,媒介公信力和亲和力的打造必须依赖媒介以公众利益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所谓过犹不及,传媒对公关底线的把握不当,非但不能起到提升形象的作用,反而会造成一味炒作、公器私用的负面效应。例如凤凰卫视的女主播刘海若事件就由于有炒作之嫌,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社会效应。媒介公关的策划必须时时强调公益性,符合媒介形象并科学运作,以免价值贬值,甚至有损媒介的公信力。
(三)声势浩大,核心价值模糊
媒介军师喻国明教授说:“现在媒介已经从卖内容、卖广告发展到了卖活动的阶段。”3注意力是这个时代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但是吸引注意力并不是品牌建构的全部,而仅仅只是开始。许多媒介的公关策划仅仅是造大了声势,却没有注入媒介的核心价值,这样的公关活动产生的效应必然是短暂的。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它的效用是通过能和公众保持一种亲密持久的共赢关系来体现的。短时的关注只是得到一个让大家认识你了解你的契机,但是在这种时候却没有清楚地表明你是谁,只能说是令人遗憾的注意力浪费。英国公共关系协会对公共关系的一系列定义之一认为:公共关系的核心是声誉,即你所做的事、你所说的话以及别人所说的关于你的话所共同造成的总体结果。评价一次公关策划,可参考许多定性和定量的标准,注意力指标是其中之一,公信力和亲和力才是媒介公关形象的核心评价指标。因此,媒介公关的策划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一时的波澜壮阔,必须体现与其自身形象一致的价值观。
(四)娱乐公关,三思再三思
形象是固定的,它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的界限,但形象的表现形式是不断改变的。现今,媒体娱乐化倾向愈演愈烈,许多媒介为了吸引眼球总是策划一些选美、扮丑等形式雷同却格调低下的活动。一些活动看似另类夸张,实际上只是对一些哗众取宠的娱乐元素的重新拼配,并无新意。可惜,即使注意力在一开始看起来像是个性化的,敏感的受众也会迅速变得习惯于这个错误的个性化。3媒体使用娱乐元素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经济效益,但是无节无度带来的短时效应是以牺牲媒介公信力为代价的。其实,形象塑造可以采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味的娱乐化也会由于新鲜感的降低而失效。媒介的活动策划可以是文化的,也可以是服务性的、亲民的,只要有助于媒介良好公关形象的树立,它可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五)媒体本位,遗漏回路
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作为社会系统之一的大众媒介,也不得不接受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和利益原则,从“媒体本位”回归“受众本位”。但在媒介的实际操作中,根深蒂固的“媒体本位”观念仍然无意识地左右着媒介,使其常常从自己的利益、意志、兴趣出发,很少考虑到受众的实际状况和需要。媒介在许多事件报道和活动开展中并没有真正从受众角度出发,也没有很好地重视受众的反馈和互动,媒介传播依旧遵循着单向线形的陈旧模式。在传媒技术地不断革新下,尤其是网络传播的异军突起使得媒介与受众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实时的沟通互动,为增强和维护双方的良好关系创造了条件。媒介公关从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沟通管理,遗漏回路的公关操作是与市场法则不相容和的,这样的沟通方式必然造成双方关系的断路。高品质的公共关系沟通只能通过双向平衡模式获得,而平衡模式的核心就是对反馈进行高品质的管理。4受众永远是上帝,传媒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走下高不可及的神坛。[page_break]三、媒介公关的基本理念
尽管公共关系学科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媒介公关是在媒介生存环境变化下应时而生的年轻的学科子体系,许多理论尚未明确,仍需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喻国明教授曾表示,媒介的公关有两点原则需要把握:一、媒介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人不知道应如何面对媒体,媒体应该运用公关把自己透明化;二、媒介的公关诉求效果应该达致双赢,获得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保证公众利益。否则不叫“公关”,而是隐瞒欺骗。5媒介公关在应用层面的操作技巧探讨只有在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下才能体现出价值。
对应上文关于媒介公关所存在误区的分析,媒介公关有以下三大最基本的理念需要廓清和把握:
(一)媒介公关是品牌战略,而非营销战术
战略与战术的区别有三个:战略针对整体性问题,战术针对局部性问题;战略针对长期性问题,战术针对短期性问题;战略针对基本问题,战术针对具体问题。长期以来,公关仅仅被当作一种广告和宣传手段,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正是因为观念上的缺失,导致公关实践往往是一种短期而没有系统连贯性的操作,由此产生的公关效果不是转瞬即逝,就是前后矛盾。品牌形象是受众通过点滴的品牌接触逐渐形成的。1IMC理论的精髓就是要通过一切接触点的管理来寻求和顾客之间的一种长期共赢关系。因此,媒介公共关系实践作为一项追求声誉的活动,要真正帮助媒介塑造起稳定统一的良好形象,获得有利的生存发展资源,就必须上升为一种长期、整体、系统的战略考虑。
(二)媒介公关实践必须是从“受众本位”出发的互动行为
有一种办法可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那就是先注意顾客。2注意力经济时代,媒介不仅要通过各种手段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还要维持消费者的注意力,而依旧按照“媒体本位”的陈旧观念,孤傲地与受众进行没有反馈互动的单向沟通是不可能达到的。媒介要培养与受众之间和谐自然的亲密关系,它的公关实践必须是从“受众本位”出发的互动行为。媒介公关的“受众本位”理念具体体现在任何时候,尤其在发生社会危机的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负责地向受众提供充足的信息,以保证受众知情权;媒介的新闻策划遵循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可以借事造势,借题发挥,但要避免一味追随商业逻辑,过度炒作;媒介活动策划主题健康,弘扬文化,支持公益,而非仅仅强调一些低级趣味的娱乐性元素;注重受众行为数据库的整理和更新,分析归纳受众需求以更好地开发改进媒介产品等。
(三)媒介公关需要致力于多赢平台的搭建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社会的一个具有自我特点和结构的子系统,它自身的各种要素和资源之间,它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系统之间均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磁吸的互动关系。3媒介公关只有采用共生共存的竞合策略,致力于搭建多赢平台,才能创造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和谐环境。搭建多赢平台,媒介公关必须做到:(1)客观公正,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2)反映民心,支持公益;(3)引导舆论,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工作;(4)诚信待人,培养和谐创新的组织文化;(5)与一切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多赢共荣是维持长期关系的必要条件,也是媒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的要旨。媒介公关作为一种品牌战略,它理应是有远见的,是服务于媒介可持续发展的。
四、结束语
随着入世后相关体制的逐步放开,媒介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国外资本在媒介领域的渐进渗透,使得竞争由国内转向国际,激烈程度的加剧更加凸现媒介经营能力和品牌号召力的作用。此外,媒介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媒介产业的竞争环境。渠道霸权时代已经结束,传媒和传媒人不再是高枕无忧的资讯提供者,他们也经历着身份的转变。媒介要取得先发制人的竞争优势,就要不断保持对产业发展格局、发展环境的快速把握。未来,成就一个深入人心的媒介品牌将成为媒介竞争的又一制高点。
广告是让大家买我,公关让大家爱上我。媒介要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就需要培养起对媒介的声誉、形象以及公众关系进行全面科学管理的意识。在当前的营销环境下,通过媒介公关来完成与公众的情感诉求和关系建立是媒介形象塑造和品牌打造的基础,而媒介形象塑造和管理的成败必然直接关系到媒介的运营情况,甚至生存状况。如果媒介的公关实践不是在科学的理论体系下整体战略规划的,必然会走入误区。公关的运用不当,或运用过度,即使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所能带来的也只能是一场媒介的形象危机。因此,媒介公关理念不应只是精神层面的。理念是务实的,尽管如何运用公共关系来成就媒介良好形象的细化勾勒还需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修正。[page_break]参考文献
1、【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2月
2、【美】托马斯·达文波特约翰·贝克著,《注意力管理》,中信出版社,2002年3月
3、【美】达里尔·特拉维斯:《情感品牌》,新华出版社,2003年5月
4、【英】桑德拉·奥利弗:《战略公关》,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6月
5、【美】劳伦斯·D·阿克曼:《形象决定命运》,中信出版社,2002年8月
6、【美】艾·里斯劳拉·里斯:《公关第一,广告第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7、何春辉编著:《中外公关案例宝典》,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8、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新闻大学》,2001年第4期
9、《公关领域存在明显缺憾传媒公关的话题正当其时》,
公关意识论文 篇2
关键词:基层管理;公关意识;企业形象
基层管理者是企业中直接负责日常生产与经营活动的管理人员,与广大员工和顾客公众有着最直接、广泛的联系,是企业有效管理与企业形象建立的基础,更是管理层与员工、企业与顾客公众沟通的桥梁——企业基层“公关人员”。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形象的建立,员工对于企业目标和管理决策的理解都要通过基层管理者的工作来实现。企业基础管理的优劣也取决于企业基层管理者的水平。无论企业引进哪种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和模式,不重视基层管理工作,不关心基层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企业效率和企业执行力就无法实现。如果要真正提升基层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就不能单凭招聘阶段人才的选拔与有限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更要重视基层管理者公关意识的培养。
1公关意识在企业基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公关意识,即公共关系意识的简称,它是公共关系的原理和公关实践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内化,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传播沟通意识、服务意识、协调意识等。基层管理者不断增强自身的公关意识,(1)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公众关系,有效实现基层管理目标。一方面,基层管理者肩负着企业管理层需求与员工需求实现的双重任务,也是二者沟通的中介和桥梁,基层管理者的公关水平高,就能准确理解企业管理层的任务与要求并圆满完成,也能将基层员工的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向企业高层管理者及时传递。另一方面,基层管理者难免要经常与顾客公众交往,而当前市场的竞争性要求卖方必须以优质的产品、有竞争力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同买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基层管理者忽视员工的服务意识教育,漠视与顾客的沟通,就容易使顾客不满意甚至引发危机。
(2)基层管理者如果具备较强的公关意识,就能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有机整合,使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方向,让高层领导知晓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基层管理者良好的公关意识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就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综合评价后所形成的总体印象,它是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经营作风、管理水平、人才实力、经济效益、福利待遇等要素的综合反映。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让企业得到公众的肯定和支持,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发展机遇,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但企业形象的树立并非独属公关部的任务,企业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是企业形象的塑造者。企业要把公关思想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环节,开展全员公关,就必须先增强基层管理者的公关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指挥、协调和监督作用。
2企业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公关意识
2.1形象意识
形象是公众对特定组织或某个人的总体印象或综合评价。形象意识指在决策和行为中高度重视声誉和形象,重视形象的塑造和管理,将树立和维护良好的形象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基层管理者的形象意识主要涉及到个人、管理者群体以及企业三个层面的形象。
(1)个人形象。对基层管理者个人而言,塑造良好的形象对获得事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良好的个人形象使基层管理者更易赢得内外部公众的信任和好评,促进公众对其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关心。基层管理人员要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不仅应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与技巧,更应该遵循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这一公关基本原则,对待公众客观、公正,工作中决策科学,正确处理员工之间、员工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这样基层管理人员就能充分展现其人格魅力,发挥其吸引力和凝聚力。
(2)管理者群体形象。基层管理者是企业管理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直接执行者,与员工和顾客公众的联� 公众对企业管理层的印象往往是通过与某个或某几个基层管理者的直接互动形成的,不可能与每一个管理人员交流后再做出总体评价。因此,基层管理者的一言一行不光代表着他个人,也代表着企业管理层的群体形象。
(3)企业形象。所谓企业形象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环境下,公众对企业及其日常行为产生所产生的各种感知、印象、看法、感情和认识评价的综合体现。对企业而言,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转化为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而良好的企业形象源于企业良好的行为,它离不开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较长时间的投入与积累。基层管理者是企业管理链承上启下的枢纽,是企业执行力的具体实现者,基层管理人员对企业形象的认识与理解不但影响着广大基层员工的认识,而且会通过其自身行为与基层员� 基层管理人员不但要重视自身的形象塑造,还要教育引导每一位员工自觉重视企业的形象与声誉,时刻注意维护本企业的形象。
2.2公众意识
公众指与特定的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意识就是指企业要自觉地将公众的意愿和利益作为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积极引导和影响公众,使企业与公众在长远利益上取得统一。公众对企业的评价取决于企业行为的好坏和公众需求的状况。为公众服务、让公众满意已成为任何一个企业存在的前提。企业要在竞争中发展,就必须获得公众的认可与支持,必须真正将企业的生存发展与自觉维护公众利益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服务,让公众满意。
对于员工,基层管理者一方面要敢于按照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等要求他们,身体力行,把规定转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共同遵守,并以自身高尚的人格、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术和创新精神赢得下属信赖,根据上级领导的指导积极引导下属参与管理;因才用人,处理问题公正合理及时果断,有效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不滥用权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从工作、生活等多方面了解基层员工的需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支持他们继续学习和创新,以关爱之心帮助员工认识自我,改进不足之处,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
对于顾客公众,基层管理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与服务,能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并满足消费者随时变化、发展的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要及时关注顾客的特殊需要和困难,尽力帮他们排忧解难,妥善解决顾客的产品和服务问题,加深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和好感,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
2.3传播沟通意识
传播是个人、组织、社会之间信息的传递、接收、交流、分享与双向沟通的过程。传播沟通意识指企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与沟通方式,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活动的意识。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必须通过与公众的双向沟通充分了解公众对本企业的评价,及时改进工作。因此,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与方式将本企业的目标、工作重点、宗旨、取得的成绩等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全面地传递给公众,进行广泛宣传,让公众对企业及其行为有良好的认知;另一方面,企业还必须时刻关注公众需求、建议与意见的变化,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以监测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为企业的科学决策与社会环境发展的趋势预测提供依据。基层管理者肩负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企业与外部公众交流信息的重任,是否具备传播沟通意识关系到企业与公众互动的效果,并会进一步影响公众对企业的评价。传播沟通意识要求基层管理者重视与公众的沟通,不仅要有主动与公众交流的意识,还要追求交流的效果。
(1)对内传播沟通,形成企业内部融洽的工作氛围。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企业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信息联系,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公共关系传播沟通是基层管理者与其部属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离开了传播沟通,下属无从了解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也无法了解员工。基层管理者与员工的传播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基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误解,也往往是由于沟通不足或信息失真造成的。对内传播沟通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层级传播和内部媒介进行,如会议、内部刊物、企业网站、内部广播、领导信箱、人际传播等方式,不但把管理层的决议、决定、计划等传播下去,而且要积极与员工交流,倾听员工的心声,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形成基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融洽的关系,提升员工对管理者、对企业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对外传播沟通,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也即任何一个企业都要与外界发生方方面面的联系,如消费者、新闻媒体、社区邻居、合作伙伴、政府部门等。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具有现代公关意识的基层管理者,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就应着力运用公关传播手段和方式,与公众建立联系、交流信息,使外部公众了解本企业,获得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效果。
2.4服务意识
公关意识中的服务意识,就是要真心实意地为公众服务,替公众着想,让公众满意,并 服务意识是企业赢得公众长期信赖,密切与公众关系,树立企业形象的关键,也是企业在竞争中形成自身优势,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基层管理者要做好公众的服务工作,一方面,必须增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关注外部公众,尤其要引导员工重视顾客公众的需求与困难,尽力帮他们排忧解难。
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本细胞。他们每天要与许多顾客打交道,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他们在工作中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蔼可亲的微笑都会给顾客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员工在企业生存与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搞好员工关系,基层管理者就要力争了解员工多方面的需求,尽可能满足员工合理的需求。首先要重视员工的物质需求,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加员工收入,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使员工及其家属的生活有保障。其次,要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让员工共享有关企业的信息,唤起并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肯定员工价值,使员工产生归属感;通过鼓励员工参加培训、继续教育,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不断适应新的技术、工作的需要。
顾客公众是企业最重要,最不稳定的公众,也是基层管理者经常接触的一类公众。顾客的多少与评价,决定着企业的存亡与兴衰。由于商品的不断增长与同类企业竞争的加剧,顾客真正成为市场的真正主宰,充分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由此,要让顾客满意,有效吸引顾客,基层管理者就必须让员工充分理解“顾客至上”的理念,即除了货真价实、物有所值外,无论在何时,都要真诚服务、细心周到,满足顾客的需求;使员工知晓顾客教育的重要性,使其盲目消费变为自觉消费;还要妥善处理各种纠纷,及时、认真、耐心、诚恳对待顾客投诉。
当然,除了顾客公众,基层管理者还有可能会与媒介公众、社区公众、政府公众产生联系,也要尽可能满足这些公众的需求,正视他们的批评。对于内容属实的批评表示感谢,并迅速查明事件真相及其原因,及时上报企业高层,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对于失实之处,应诚恳地向他们提供真实情况,澄清事实。
2.5协调意识
协调意识即企业充分认识到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性,千方百计通过调整自身行为,以协调企业与公众的关系,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由于企业与公众在利益和目标追求上总是存在差别,导致企业与公众之间出现矛盾与隔阂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公众对企业的理解与支持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能实现。对于公众的需求,企业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让公众牺牲自己的利益,应该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对环境和公众的适应性,缓解双方矛盾,以较小的代价实现共同协调发展。
基层管理者要有效地开展工作,就必须善于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使企业内求团结、外求和谐发展。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关系善于运用公关策略,按程序与上级有效协调,对员工之间的矛盾恰当处理,与其他管理者要经常交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与员工开诚布公地讨论建议、意见,从而达成企业内部的共识,增强凝聚力。另一方面,对外部公众,要实事求是地传播企业相关信息,出现危机时,应坦诚说明事实真相,宣传企业的处理措施,引导公众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企业。
参考文献
[1]张克非。公共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纪华强.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谢玉华.公共关系教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公共关系论文 篇3
医院的社会属性要求其必须与社会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组织目标能否完成决定着医院的发展状态。医院的公共关系包括与上级政府与管理单位,与其他医院、大众媒体以及患者之间的关系。就目前看来,医院的公共关系缺乏明确的中心思想,缺乏明确的目标,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缺乏详细的规划,存在片面性。当前,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单位组织,为社会群众提供了许多实际帮助,但从媒体以及人民群众的角度看来,医院的组织形式仍然有待提高,由此可以得出,当前,我国的医院的公共关系需要更为周密的计划来有效改善医院的公共关系,以期与社会群众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二公共关系对于医院管理的作用
1公共关系有利于提升医院的良好形象
首先,通过公共关系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与大众媒体传播来进行对外的医院形象宣传,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舒适的医院环境,通过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医院的信誉与形象进行宣传,增强社会群众对于医院良好的医疗水平的认知,通过对公共关系的维护来有效推进医院的和谐发展。其次,通过对潜力较大的公关的挖掘,来提升医院的形象。当前,我国医院的核心内容是以病人的需求为中心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社会的人文精神,在进入医院进行治疗时,不仅仅希望得到较好的医疗救治,与此同时,也需要医院的工作人员给予足够的尊重与重视。因此,医院可以通过对能力较强的公关的挖掘,通过电话回访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社会群众的人文需要进行及时的了解,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对医院产生信任与认可。最后,通过为医院搭建公关的纽带来树立医院的良好社会形象。医院所服务的对象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具有多元性。因此,医院应当运用其较高水平的医疗手段,搭建与群众之间连接的纽带。积极开展多项活动,向社会的群众普及医疗的基本常识与常见疾病的风险,从而建立良好的公关基础,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医院形象。
2公共关系有利于增强医院的知名度
通过对医院的历史文化与发展历程、服务宗旨与医院制度进行一定的宣传,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具体的宣传方式可以通过网络、报纸与电视媒体进行对医院各项内容(包括医院先进医疗设备的引进、新建立的人性化医疗建筑以及救死扶伤的具体事例等)的报道,使得社会群众能够对医院有更深的了解,形成良好的印象。其次,通过公共关系中的传递职能,来对医院进行详细地说明与介绍,可以有效吸引社会群众对医院的观众度,激发公众的热情,从而引起公众效应。通过具体的公关活动对医院的特色进行宣传,加强特色宣传对于群众的影响,加深对医院的印象,从而有效提高医院的经济利润。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医院应当经常参加社会的公益性活动,尽可能地多次组织社会救助活动、开展学术型的论坛与讲座,对常见型疾病进行防治手段的宣传,提升医院工作人员的思想境界,从而有效提升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有利于促进增强社会群众与医院的彼此信任。
3公共关系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全面协调性
首先,在具体的医院管理过程中,运用公共关系可以有效处理突发性的医疗事件。当前,医院中的医疗事故屡屡发生,使得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家属在医院打闹的事件频频出现,可以说,有效处理突发性的医疗事故迫在眉睫。医院可以通过具有人性化与科学化的服务来进行对患者的治疗,使得患者在医院的救治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其次,在医院内部环境中,良好的同事关系是进行医院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在公共关系的维护方面,需要医院的全体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因此,医院应当运用多重手段并用的方式,来进行具有民主意识的管理与监督,从而营造出公平的、和谐的、具有人性化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公共关系有利于使工作人员形成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和谐的工作环境。最后,良好的公共关系有力于创建和谐的外部关系。大众媒体的传播功能之于医院具有双重的意义。因此,医院的高层管理者应注重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主动与大众媒体进行及时的交流,从而构建促进良好合作关系的桥梁。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生突发性的医疗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当出现此类事件时,医院应当及时与当地的大众媒体进行沟通,以求媒体能够给予该事件一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之后,及时寻求解决办法,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根据具体的事宜制定具体的计划,有效解决突发性事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关系对于医院的管理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应当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给予工作关系足够的重视,根据具体的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工作计划,来有效管理医院的外在形象,提升医院品牌的知名度与信任度。与此同时,医院应当增强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树立危机意识,并且,建立和谐的医院内部关系,有效推进医院的发展。通过对公共关系的有效运用,来促进医院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从而更好为患者服务,以人为本。
公关意识论文 篇4
论文摘 要: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我国法治国家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应注重校园环境的制约及营造;利用课堂、实践活动等载体,落实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所处的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的权力和义务的认识,是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社会以及他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选择的反映,它包含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其内容主要有权责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主体意识等,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和现代化程度重要标志。大学生是祖国和社会的希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早日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公关论文范例【最新6篇】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各高校相应的出台了不少措施和对策。但是,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问题依然存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教育的内容上,表现为:空洞无物、照本宣科,不能吸引学生眼球,更不能将其内化为学生内心的信念,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内容,在公民意识教育内容中严重缺位。比起大道理的说教,带有现代化特征的内容是学生最缺少而又最有兴趣的;在教育的方法上,表现为:灌输式的、填鸭式,粗放型为主要教育方式,不考虑受教育者接受与否,教育者往往高高在上,与受教育者的身份不平等。人的思想教育应该体现在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中。在此过程中,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强调以人为本,突显公民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
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离不开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的成长包括生理上的成长和心理上的成长两方面。就心理成长而言,包括心智的成熟、知识的丰富和情感的健康。大学生要成长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人,就必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保证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公民意识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强调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对法律制度的尊重,强调守公德讲文明,要求大学生要注意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文化知识和能力水平等综合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知识和能力水平是 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知识是基础,能力水平是条件。大学生首先必须要具备的是道德素质,没有道德素质,文化知识再好,能力水平再高对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有害无利。有道德素质,无文化知识和能力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就起不到促进作用。而能力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知识文化丰富的基础上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正如人们所说的有才有德是极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不仅是社会和学校的事情,更是大学生个人自身成长的客观需要。
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条件。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方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一个现代化国家必定是一个经济发达、民主平等、文化发达的国家。而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人的现代化素质的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已成功的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观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竞争过程中,强调的是公平与效率、诚信与守法,要求每一个参与其中的社会人首先要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政治上民主平等,强调的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参与政治的过程必须是有序和有效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与其中的社会人具备法治意识和民主意识。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交织、冲突和融合,对人们的多元化影响日趋严重。用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引导人,强调爱国情怀,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可见,无论是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从民主政治的需要来看,必须要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2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坚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构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理论武装体系。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现有的情况看,公民意识培� 为此,公民意识教育必须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过程中,意识到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入心、入脑,从而构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理论武装机制。首先,在教学的内容上,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突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增强学生对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情、国体、政体、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情况的认识;其次,在教学的方法上,要结合时事,结合事例,避免传统的说教。比如,通过对时事热点问题的分析和阐述,以点带面,让学生对当今世界的格局与形势发展有所了解和认识,进而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的意识。最后,在教学的主客体上,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把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与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通过分析、辩论、演讲等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进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与日常管理结合,构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习惯养成机制。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一般而言,高校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主体有三个部分的人员:一是直接从事学生日常管理第一线的教师,包括学生工作部门和学生所在系部的党总支书记、副书记、辅导员以及共青团工作者;二是在管理、服务以及教辅等部门从事的管理人员,包括后勤、图书馆等管理、教辅部门的人员;三是学生本人。要充分发挥这三个主体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首先,作为第一线的学生工作人员,处事要做到公正、公开,决策要做到科学、民主,待人(特别是对待学生)要做到公平、诚实,在大学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以德服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树立公平、公正、民主、诚信等公民意识。其次,作为管理、服务以及教辅部门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要做到执情服务,微笑服务,贴心服务,让学生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回报社会,懂得和谐相处,从而树立学生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尊重他人的意识。此外,作为学生本人,不管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还是普通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学生内部的管理以及集体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从而树立参与意识。最后,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营造良好的公民意识培养的环境,比如利用校园网、广播、报纸、宣传橱窗等各种各样的载体,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
以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外在手段。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它的学员,而且所有学员都要在这所学校里进行终生学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的延伸和补充,可 社会实践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活动和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活动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计划有指导的活动,如教学实习、军政训练等。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指大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等。
根据大学生接触社会不多,对国情缺乏了解,务实和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的局限性,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的同时,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接受实践锻炼是极为必要的。社会是复杂的,高校只是社会的极小部分,大学生迟早要进入社会,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总是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这对于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增加大学生的收入,逐步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感。
3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
3.1 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讲解,使学生理解相关公民意识的知识,分辨清楚基本概念,提高其公民认识水平。这是任何一种教育在目前都仍然会采取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长处是:以教师讲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够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并且在短时间内教师可以有计划地传递大容量的信息,加上教师的系统讲述,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思路,澄清思想上的混乱,提高分辨美丑、真假善恶的能力。当然,这种方法的缺点即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很好体现。因此,在运用讲授法时,教师要使语言通俗易懂,又要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同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运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讲述。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教育者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方面的讲授是必需的,要做到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全面觉醒,启发他们的自我意识教育是讲授法的根本。
3.2 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某个问题各抒己见,进行探讨、辩论,让大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公民意识。教师指导下的讨论并不一定要得出结论性的认识,关键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好讨论法的关键在于组织准备得当:讨论前,要确定好主题,一般要选择学生关心的同时在认识上有分歧的问题。讨论题目确定后,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准备,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如怎么收集资料等。讨论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谈论,并适时启发诱导学生拓展讨论的广度。讨论后,师生要认真总结,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但要明确公民意识的价值取向。如在关于全球化的讨论时注意对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引导;在关于民主的讨论时,让学生们了解到我们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帮助学生们了解如何行使和保护自己的民主权利;对各种有异议的伦理道德观点进行分析时,对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如诚信、爱人、互助等要给与充分肯定,对诸如安乐死、基因科技、贫穷、战争等问题进行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己做出道德推理和判断。
3.3 实践法
实践法就是指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行公民感体验,提高公民能力,培养公民意识。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动相结合的问题”。教育心理学也指出:人的个性形成只有在必要的生活与活动条件下才能出现,要想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就让学生参加什么活动。在公民意识教育领域,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服务学习”法,根据实际的情况,切实考虑社区的际需要,为社区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以公民的方式思考问题。因此,在进行大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活动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共同开展的教育活动;主体性,活动的各个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己的实践、体验、探究为主;社会性,面向社会现实生活,在观察、探究社公共生活中的现象、问题的过程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性,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体验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臧宏。公民意识的蕴涵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教育评论,2009,(1).
公关论文 篇5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于相关问题的探索主要是集中在3个方面,即互联网的传播特性研究,危机公关策略研究,以及前述两者相融合后的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策略研究。其中涉及危机公关的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分析对象,即政府和企业。相关成果包括多篇著作以及多篇论文,可谓成果丰富。例如,郭志台编著的《媒体公关:如何用好营销新利器》,赵志立所著的《网络传播学导论》,[美]哈特所著的《打造成功的新闻发言人》等等。
1.互联网传播特性研究
作为新媒体一员的互联网有着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显著特点。现今大多数学者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通过与传统媒介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网络在传播方面的新特征,从而更好的指导大众使用这一新媒体。戴黍在《网络传播特征、问题与对策》说道:“网� ”并且他总结了网络传播的6大特征:低成本、高速度、大容量、多功能、可互动、跨文化。赵志立在《网络传播学导论》中全面研究了网络传播的各项内容,也归纳总结了其特征:时效性、开放性、海量性、交互性、虚拟性以及综合性。陈维维和冯莉在《浅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中提到的多元性、否定性和反思性也是作为新媒体一类的网络所拥有的特点。当然还有其他相关内容,仅为举例,不再赘述。
2.危机公关策略研究
此领域的研究主要分为政府危机公关分析和企业危机公关分析,着眼于危机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危害研究,强调危机公关的重要性,并且针对主体的真实反映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两类主体所处的地位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其目的也不同,政府着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建设廉洁政府,以期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企业则针对可能出现问题的产品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状况、宏观政策环境等环节进行调控,以期树立企业品牌从而获得利益。但就应对策略而言则大致相同。吴亚涛和宋卫威在《浅析政府危机公关策略》中提出了公关的四项原则:时间性、真诚性、透明性以及维护政府形象(若主体为企业,则是维护企业形象)。鲁津和徐国娇在《论政府危机公关的效益》一文中则提出了公众至上、三T以及维护形象原则,强调了社会公众的重要性。郭震在《企业公关危机预警管理问题探究》中提出了危机压力表构想实施,将危及预测量化,形成直观感受,可以精确预测出危机的强度与爆发的可能性。美国学者哈特在《打造成功的新闻发言人》中指出“未雨绸缪至关重要。在危机环境中,你不能改变或减少所面临的事实,但是,你可以也必须控制由大众媒介传播给公众的信息。”等等。
3.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策略研究
该研究话题结合了上述两方面内容,针对网络传播的独特属性分析危机公关主体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解决措施。研究者们大多主张勇于面对,及时沟通,积极处理,反馈反思。郭志台在《媒体公关:如何用好营销新利器》中提到要像做好网络公关,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与网络媒体沟通合作、尊重网络媒体、平时多网络新闻、不能忽视评论&论坛等。潘黎和王其军在《网� 赵爱华和曹德胜在《网� 王洁在《试论公关危机的传播管理》中将危机传播管理分为预防时期的沟通管理,处理时期的沟通管理以及危机善后时期的沟通管理,并相应提出了应对措施,如模拟危机,重视意见领袖,妥善处理受损公众等等。彭赤兵在《网络条件下公关危机的防范》一文中提出了应当贯彻CS营销理念(企业针对顾客需求而采用的指导思想),通过树立自身优良形象,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可谓危机预防的首要战略手段,做好自己,不出纰漏,维持形象,也就把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
二、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新技术不断出现的今天,网络这一新媒体也在逐步的发展和变化,依据这些变化而带来的新特点必将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并通过新特性的研究为政府、企业等组织提供相关相应变化了的公关危机应对策略,使得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样与时俱进。对于网络传播环境以及相应的危机公关策略将会在时代的发展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前人的研究对网络传播特性以及相应的公关策略做出了系统的分析阐述,多方面概括了网络传播的特征,提出了多层次、多阶段的危机公关方式。但纯理论的阐述占多数,实际案例的穿插还不够到位,围绕一个公关事件引发相关思考的文章并不是很多。此外,这些文献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团体组织层面,即对政府和企业进行危机公关分析,涉及到个人层面非常少。自2008年年初的“艳照门”事件爆发后,明星的个人危机公关问题出现在大众面前,许多人关注这个问题但没有深入的探讨相关应对方法。可以说当前的研究在这两方面存在一定的空白,有待后人填补研究。这些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给与我理论上的指导,同时也为我在这方面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志台.媒体公关:如何用好营销新利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
[2]Hart•H著,卫五名译.打造成功的新闻发言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3]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导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2.
[4]叶皓.政府新闻学:政府应对媒体的学问[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9.
[5]Blair•M著,胡波译.360度品牌传播与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9.
[6]陆群,张佳昺.新媒体革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0.
[7]李伦.网络传播伦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8]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9]吴亚涛,宋卫威.浅析政府危机公关策略[J].时代经贸,2008,6:89-91.
[10]陈维维,冯莉.浅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3,2:81-83.
[11]杨舒.网络环境下企业公关危机管理新模式探究[J].现代商业.2009,20:140
[12]鲁津,徐国娇.论政府危机公关的效益——“躲猫猫”时间的媒介传播案例解析[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9,3:32-34.
[13]戴黍.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8,4:8-13.
[14]彭赤兵.网络条件下公关危机的防范[J].企业经营,2005年,10:66-67.
[15]王洁,刘学慧,杨媛媛.试论公关危机的传播管理[J].法制与经济,2008.9,179:126-127.
[16]赵爱华,曹德胜.网络时代的公关危机及处理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3,533:92.
[17]刘惠文,杨彩霞,周洪博.试论网络传播与公关形象[J].科技论坛,2009,2(下):81-84.
[18]潘黎,王其军.网络时代的公关危机[J].科技创业月刊,2004,8:87-88.
[19]刘德杰.网 www. 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探析[J].新视窗,2009,4:88-89.
[20]干勤.危机管理及其相关概念探析[J].商业研究,2001年,4:138-140.
[21]杜岩,程永运,张玉恒.企业公关危机管理新思维化“危”为“机”——以康师傅“水源门”事件为例[J].价值工程,2009,4:106.
[22]林育祯.网络环境中的企业危机公关策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23]中国互联网络中心.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07.
[24]新浪新闻中心.中国网民数达3.84亿继续居全球首[EB/OL]./c/2010-02-03/132419620921.shtml,2010.2.3.
公关论文 篇6
1.1公共关系变得更必要
互联网的出现,由于它具备的巨大的优势,短时间内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通。尤其是在中国,近些年网民数量急速攀升,计算机、互联网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企事业单位中的普及率也大大提高。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逐渐向网络转移。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资源管理等发生的变化,公众需求的改变,使得图书馆需要更多地借助网络来开展公共关系显得更紧迫,更有必要。
1.2公共关系变得更主动
图书馆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本身的思想及所采用的策略方法决定了公共关系活动的特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普遍应用,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迅速性等特点,从而使图书馆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时变得更加主动自由。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主动性就大大地加强了,图收馆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站、网络论坛、电子公告等工具信息,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性,图书馆可 1.3公共关系变得更高效网络具有传统的传播媒介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使得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更加高效。从传播范围来看,近些年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网络等的普通使得图书馆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极大地提高传播半径,扩大影响面。从传播时间上来看,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全时地信息,打破了诸如广播、电视等时长、时段的限制。而且,信息的及时更新或重要信息长时间的关注,可以使信息更具连续性、突出性。从传播方式来看,这里体现的不仅仅是从传播媒介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图书馆与目标公众的互性的增强。总之,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传播方式、内容更丰富、更具体、图书馆公共关系的效有显著提高。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公共关系的策略
既然网络信息技术的给图书馆公共关系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图书馆的传统的服务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图书馆有必要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提供全新的服务,提高自己公共关系的效能。具体策略如下:
2.1利用图书馆网站建立良好形象
塑造良好形象是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目的,而图书馆的网站是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建立良好形象的重要工具。它的设计思路、设计风格、体现了图书馆的精神和文化,同时也向公众传达了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和价值。读者对于图书馆网站的评价很大程度影响着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意愿以及对其服务的满意度。因此,图书馆网站不仅是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重要媒介,而且也代表着图书馆的形象,是图书馆借以向当前和潜在读者乃至全世界推销自己的工具。
2.2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全面沟通
网络信息技术山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的方式,网络论坛、电子邮件、新闻公告与读者评论、FAQ、手机网络甚至在线不聊天室等多样的网络工具方便了图书馆与公众的沟通。网络交流具有互动性、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用户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来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并可以向图书馆提出要求、提供建议,图书馆也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即时地得到读者的反馈信息,从而有效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自身所需要改进的方面。图书馆可以根据视频的点击观看量实时地了解读者的兴趣需求,以便在今后的资源提供上做到有的放矢。像这样的服务方式,通过资源共享不仅提供了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率和价值的充分发挥,而且广受公众的欢迎,赢得了赞许。
2.3通过网络方式提供全新服务
2.3.1读者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建立。
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允许读者建立专属于自己的个人数字图书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时事热点、问题疑惑等自主地收集图书、期刑及学术论文等。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的设置,建立读者档案,向读者推荐相关的读物和最新的知识更新。类似于商业领域推销商品一样,不仅是读者自己去寻找所需的内容,图书馆也可以将自己的资源“推给读者”。
2.3.2建立图书馆网络社区。
网络社区除了我们熟悉的网络论坛(BBS)之外,还包括贴吧、在线聊天、个人空间等形式的网上交流空间。图书馆关键是要为读者提供一个环境,鼓励用户进行信息和思想的交流。网络社区的参与者不仅包括图书馆读者,还包括图书馆服务人员、图书馆行政人员、图书商等等。根据讨论的主题和兴趣的异同将网络社区设置不同的板块,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可以进行交流沟通,具有问题疑惑的读者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提问寻求解决。
2.3.3提供图书馆网络咨询。
如今咨询行业发展迅速,而图书馆作为一个图书资源和知识的聚集地,理应成为行业咨询业务的重要场所。不同于商业咨询行业涉及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推广、形象塑造等内容,图书馆开展的咨询业务主要面向的是一些专业知识的参考咨询。当然,图书馆要做到真正的专业咨询,不仅要完善自己的数字资源,有些时候还需健全自身的专家系统,这样才能提高咨询的效率和质量。
2.3.4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FTP资源的建立如今已成为各个图书馆资源服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用户可以通过FTP查并下载图书馆提供的丰富的数字资源,如学术论文、各种软件、公用文档、电影和音乐等。图书馆还可以开辟PtoP的资源共享方式,用户不仅下载享受图书馆因有的资源,也可以参与到图书馆的服务当中。经过注册认证的用户可以上传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不仅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还可以极大地调动读者的参与性、积极性、接近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服务方式真正实现读者与读者、读者与图书馆之间互动的交流和资源共建共享。需要注意的是,图书馆要做好其中监管的角色,完善共享的机制,避免一些诸如版权方面的纠纷问题。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