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论文优秀8篇》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该页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社会热点论文优秀8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时事评论文章 篇1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果从课程与教材等顶层设计方面反思,现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制订出高中学生思辨能力要达成的明确而系统的目标,更没有具体的实施建议。教材专家、学者们也乐得省去组织编写配套教材之烦恐怕是主要原因。多数一线语文教师无所适从,不知要教什么、该怎么教;大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和逻辑知识都少有接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确乎成了不少语文教师心中难以排解的伤痛。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专家乃至一线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正着手寻求解决的办法。但课程与教材等顶层设计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勇敢尝试。
从笔者的实践看,每周开设一节“时评鉴赏”课,不失为一种培养高中学生思辨能力,点燃学生思辨火花的有效抓手。
这里所说的“时评鉴赏”课,是指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时评,进而训练片段写作,逐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课型。
“时评”是指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对于新近发生的国内外热点事件的评论文章。之所以选择“时评”作为鉴赏素材,一方面是由于它所独具的有别于传统经典文本的时新性,能够让学生产生真切感、新鲜感,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和鉴赏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时评”作者一般都有较为深厚的议论文写作功底,文章处处充满思辨的智慧,易于让高中生乐于探讨并学习作者分析论证的高妙之处。之所以安排每周一节,是因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经过长期的、循环往复的体验和训练才能完成。
每一节“时评鉴赏”课,教学方式、步骤当然要根据实际灵活安排,以下是笔者“时评鉴赏”课的常规设计,供各位同仁参考:
【课前准备】
1.精选时评。教师从诸如《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等权威报刊挑选针对某一热点事件的一两篇时评。
注意几点:一是热点事件的时新性,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二是热点事件的贴近性,要尽可能贴近高中生的生活实际;三是时评文章的思辨要适度,必须有较为凸显的高中生“跳一跳”就可以借鉴的思辨特点;四是时评文章的篇幅要适当,一般1000字左右,与高中生作文要求的字数相当。
2.印制时评。教师将精选出的时评按学生数印制好相应份数。
3.预设鉴赏重点。教师反复阅读时评文章,预设学生可以从中借鉴的思辨特点,以此作为鉴赏重点。
【鉴赏步骤】
1.回放热点事件(视频或PPT)
2.评议事件行为
组织学生讨论(以4-6人学习小组为单位,下同),对于“事件行为”,可以有哪些不同的看法,某种看法可以从哪些角度论证,某一角度可以运用哪些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依据“事件行为”拟出一个辩题,在自选的基础上,将全班各组分为“正方”“反方”和“中立方”三方,要求找出支撑己方观点的理由并作简要阐述。
小组讨论后,抽查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或用实物投影仪书面展示)。
评议事件行为,可以有效地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多角度去思考、评议,为后面的“鉴赏时评文章”作铺垫,这本身就是学生的一种思辨实践。
3.鉴赏时评文章
①分发时评文章。
②学生自主阅读。与前面的辩论、交流相对照,找出文章最值得自己欣赏的地方或存在的不足,做好标记。
③小组集体讨论。小组成员逐一发言,小组代表作好记录,形成共识。
④提交班级交流。抽查部分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议。
4.点拨鉴赏重点
教师根据预设及课堂生成的情况,着重点拨文章凸显的思辨特点,适时补充相关的思辨知识。
5.熟读精彩句段
学生熟读自己认为精彩或凸显文章思辨特点的句段,进一步加深体验。
6.训练片段写作
学生根据交流、辩论及鉴赏情况,确立自己的观点,运用所学的思辨方法,写一段阐述性文字,200字左右。各小组推荐一精彩片段,全班交流。
社会热点论文 篇2
关键词网络热点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Hot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s
LIU Chijin
(Lijiang Teachers College, Lijiang, Yunnan, 674100)
AbstractWith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the life style and thoughts of modern undergraduates have changed a lot. This make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become difficult and face great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pays emphasis on the network ho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ries to find some new methods to solve these questions.
Key wordsnetwork hot problems; educ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ory courses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新情况
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全社会的活力,又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同时随着经济技术和思想文化交流的扩大,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也会乘虚而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对象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现实紧迫性;要立足教学内容的创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要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创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应不断进行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方式、方法和手段,形成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接受认可的新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地发展。国内,正处于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国际,趋向经济全球化;其自身又是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而成长,国际上的前沿信息、文化动态他们都可以很快获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语言风格必将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适应这样的时代变化,教师素质能力和人格魅力,必将被摆到更高的位置。
2 对网络热点问题的探讨
新兴媒体不断普及与发展,网络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刻。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新的工具,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碰撞平台及各利益群体发出诉求的空间。特别是当前网络上出现的一些网络热点问题深深影响着广大学生。
2.1 网络热点问题概念的界定
首先是如何下定义的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不少,但规范的名称不多。有的称作网络热点现象,有的称作网络热点事件。笔者认为用网络热点问题比较科学,它的内涵比较丰富。是指那些比较受广大群众关注或者欢迎的新闻、信息、问题、现象、事件、人物、词汇等。在网络上受到关切、讨论的问题。
2.2 根据性质、内容的不同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分类
从性质上划分,可以简单的分为良性、中性、恶性三类网络热点问题。如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就是社会影响较好的问题。如当前的朝鲜半岛局势问题就是中性的事件,它就是一个客观事实;如南京小学生惨遭杀害就是性质恶劣、影响较坏的一类。
从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文化现象、语言现象、时政事件、红人现象、网络暴力四类。语言现象如,“神马”、“浮云”,“杯具”、“童鞋”李刚门等等谐音词汇层出不穷地出现在网络中。 别具特色的网络热词热语,让人印象深刻。红人现象如犀利哥、凤姐、芙蓉姐姐。
文化现象如,11月3日晚间,腾讯发表了“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称“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下转第64页)(上接第43页)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例如:“麦当劳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如果发现顾客曾去过肯德基,将把顾客赶出去。蒙牛做了个艰难的决定:如果发现消费者胃里有伊利,将自动释放三聚氰胺。天涯社区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如果发现版友混过猫扑,将禁止其ID一年。”
时政类现象如,波兰坠机事件,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赴俄罗斯参加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活动,在斯摩棱斯克“北方”军用机场附近飞机失事身亡,共有96人在事故中遇难,其中包括总统夫人以及很多波兰高官。这引起了人们对国际政局的担忧及对历史的关注。
红人,跟现实名人、电影明星的意思差不多,应该就是“网络名人”的意思。 网络红人如,从痞子蔡到芙蓉姐姐到胡戈再到现如今的新一代网络红人林家小妹,网络红人太多太多,类型也丰富多彩,什么类型的都有。出名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出名的过程也颇具娱乐性,比如周正龙、周久耕、范美忠的成名过程。
3 网络热点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调节情绪的重要渠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个平台的恰当使用,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实时性极大地迎合了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主动把握网络热点的特点,积极寻求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契合点,通过开设网络课堂、网络主题论坛等,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答疑的交流平台。
将热点事件融入理论知识,寻找思想政治课与热点问题的结合点,其实就是寻找一个学生接受的合适载体。”本文初步进行了探索,拟形成行之有效的思路,有如下思考:
教材是一般原理,案例是现实;教材是理论,案例是实际;教材是一般,案例是具体;教材是骨架,案例是血肉。案例具有典型性、生动性和亲切性,可以帮助人们深化和理解一般,运用典型案例于教学中,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运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根据授课内容,及时加上涉及到各种难点问题的案例内容,能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重要桥梁,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在教材体系的框架下去选择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把教材与学生成长、发展、成长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意义及作用。具体做法有:第一,及时把握新网络新动向,对网络进行把脉。第二,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第三、教材知识点分类找准与教材契合点。第四、结合重点,六个为什么,四个重大界限。第五、形成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专题教育。
社会热点论文 篇3
关键词 社会热点;舆论引导;发展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6-0023-02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以及传播方式都有所改变,这也改变了原有的新闻宣传格局。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新闻宣传要“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指示为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指明了方向。社会热点的形成是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环境比如人的思想方式、认识能力、社会政策、社会风气、社会公平与公正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社会热点有正、负的双向功能,所以其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这也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发挥社会热点的正面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对舆论的发展趋势、引导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社会热点发展趋势
社会热点的基本特点包括热点产生的时代性、热点选择的典型性、热点关注的持续性、热点报道的纪实性、热点引导的科学性、热点群体的集中性、热点构成的复杂性等,可以说,社会热点就是某个时期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热点也呈现着不同的发展趋势,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社会热点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类热点将继续保持领先,政治类紧随其后,这说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没有改变,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缺乏显著突破的现状也没有发生较大变化,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经济类热点和政治类热点都将会呈现上升趋势;第二,群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逐渐由个体利益向社会的整体利益转变,可见人们的社会能力都在逐渐增强,对社会发展形势较为有信心;第三,群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逐渐由物质利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利益发展,可以看出来人们的关注范围在逐渐扩大,需求和素质呈现着同步增长的状态;第四,社会热点所产生的双向效应将会对群众的生活和情绪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所以说,社会热点舆论潜在的问题非常严峻。
2加强社会热点舆论引导能力的对策
2.1坚持四个“情”
社会热点反映的不仅仅是社会矛盾,还是社会心态,因此,在实施社会热点舆论引导工作时必须结合社会热点现状、特点以及成因,坚持四个“情”,使社会热点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首先,社会热点的形成与人们对社会形势、政策的知晓程度有着密切关系,每个群众都有维护自己利益的需求,因此,他们必然有知情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求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要求,但是由于信息资源输出与人们对信息获得的不对称,人们的知情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形势政策的宣传力度,使每个群众都能对社会形势、任务、困难、政策、前景知情。其次,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往往覆盖全社会,社会成员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那么他们就需要知道这些重大社会热点的基本状况、成因、解决方法是怎样的,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做好热点调研,为群众查明情况,给群众以明确回应。再次,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还要做一个陈情者,向群众说明事情真实情况,否则社会热点将会朝着负面方向发展,因此,对于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重大热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群众,向群众陈情,让群众能够有机会参与社会管理,共同进行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最后,对社会热点进行舆论引导时,应做出详细且周密的部署,保证知民情、顺民意,不仅要考虑到宣传的教育性,还要考虑群众的承受力,不断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禁止隐瞒、愚弄、随意、功利和炒作,真心对待群众,真正实现为民谋利、让民用权,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2.2把握好三个“度”
第一,辨识热点要准,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寻找政府、党以及群众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要抓住在群众中有较深影响且不进行引导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选择在公开报道后不会对社会和群众造成负面影响的问题,只有这样社会热点舆论引导才能发挥其正面效应。第二,反应社会热点的速度要快,应对群众生活、愿望、态度等保持高度敏锐性,做到对社会热点捕捉的及时性和快速性,不断提升对热点问题的策划、传播能力,尽量在短时间内对社会舆论做出有效引导。第三,对社会热点进行处理的时候,应把握好尺度,这主要是因为热点产生于不同范围,影响面也就不同,必须区别对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需要进行正面引导问题的影响力度,而有些问题则应保持适当的宣传力度,还有的问题应以“冷”相对,不给其提供评说市场。在做好三个“度”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与社会稳定、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正确舆论导向与宣传效果的关系。
2.3做好三个“力”
增强社会舆论引导能力其实是建立在媒体三个“力”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全力打造媒体的三个“力”。一个媒体的公信力对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力有着决定作用,只有有了公信力,这个媒体才具有话语权,它说的话才会有人相信,公信力越高,其优势意见的形成就会越顺利。当前社会媒体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严重分散了群众的注意力,这样舆论引导就无法发挥其应有效应,媒体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比如主持品牌、记者品牌、栏目品牌、频率品牌等,充分利用品牌力增强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另外,新闻媒体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是增强社会热点舆论引导能力的必备条件,这就需要个人加强素质学习,并建立起系统学习标准,使媒体的系统学习力不断提升,提高新闻媒体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社会热点舆论引导力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3结论
总之,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新闻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将舆论监督功能发挥出来。由于社会热点具有一定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和群众性,因此,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必须坚持四个“情”的原则和方法,把握好三个“度”和三个“力”,构建良好的舆论引导平台,增加社会热点的正面舆论引导能力,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秩序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良。增强新闻宣传舆论引导能力探析[J].石油政工研究,2013,4(1):43-45.
社会热点论文 篇4
时事热点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时事政策教育渗透到学生思想的深处,充分发挥时事政策教育的育人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将时政热点引入思想品德教学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途中的指路人。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抛弃应试教育思想,致力于改革课堂教学,充分挖掘、研究时政热点,创设情境,将之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之有趣、思之有味。
1. 课堂渗透。教师应将时政热点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时事政治内容相联系,使基本理论更具体、更生动、更具说服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如,在讲述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一节知识时,我将最新的时政热点――朝韩危机问题引入到课堂,2010年韩国“天安号”事件后,朝韩两国摩擦不断,美国不停搅局,以藉此巩固其在东北亚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而中国则呼吁在六方会谈框架内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各方关切,实现半岛和平稳定及东北亚的长治久安。这个事件给我们哪些启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兴致勃勃地列举出相关的知识点:A.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B. 但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的,各国人民仍然面临着争取与维护世界和平的艰巨任务C.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D.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2. 时政开讲。每节课开始时抽出2到5分钟,简洁、快捷地播报新闻。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做,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了知识。
3. 用时政热点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将具体的操作步骤概括为三步。(1)准备环节:搜集社会热点。教师应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信息。(2)基础环节:仔细研究社会热点,找到和思想品德教学的结合点。教师应将热点信息与教材知识点巧妙地结合起来,把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3)关键环节:课堂中运用社会热点创设思想品德教学情景。这也是时政热点切实走进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
4. 将时政热点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以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中佛山近几年中考命题的一大特色,因此,我们在中考政治复习备考中,力求体现这一基本特色,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复习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一节内容时,我结合佛山最近提出的“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文化先行”的热点,设置了一道问答题:
材料一:2010年8月17日,上海世博会佛山案例馆举行开馆仪式,50个红色CHINA功夫李小龙雕塑震撼亮相。活动期间,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未来城市馆”,以“文明传承的佛山模式――陶文化在佛山的过去、现在、将来”为主题的展示,受到了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
材料二:2010年11月29日,历时三载、由市政府斥资3000万元的祖庙全面修缮工程圆满竣工。千百年来,祖庙承载着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此契机,祖庙恢复传统的秋祭、乡饮酒礼活动,并赋予其更加包容的新内涵。
材料三:2010年10月14日,佛山召开“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工作会议,提出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适应“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战略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打造“文化魅力之城、文化创意之城、文化民生之城”。
⑴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您回答:祖庙的全面修缮对佛山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6分)
⑵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佛山在开展“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工作中,应怎样将佛山打造成为文化魅力之城?(4分)
5. 指导学生做社会调查。结合综合探究课,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点滴知识都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和升华。
6. 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政治小论文具有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在社会政治考试中也曾出现过这种题型。通过撰写政治小论文,教师可以促使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和把握时政热点
良好的氛围可以促使人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养成关注时政热点的习惯,营造随时随地关心时政热点的良好氛围,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和把握时政热点,逐渐形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态度和价值观。
1. 设置时政专栏。在黑板报设置“时政热点”和“时政热点点评”专栏,安排关心时事、有条件获取时政新闻的学生负责每天把时政新闻抄写在专栏里,无需太多,每天的头条新闻即可。学生可以固定,最好能够轮流。“时政热点点评”专栏,起初可以老师带头作一些简单的点评,带动学生作点评。专栏每天刷新一次。若学习时间太紧张,也可一周刷新一次。
2. 阅读报刊。学校、班级征订《佛山日报》《时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等报纸杂志,学生每日课余时间抽空阅读,养成爱读书看报的好习惯,积累时政知识。
3. 观看时政节目。学生每天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周末还可以看每周评论等节目,有兴趣的同学可做好摘记。
社会热点论文 篇5
教育新闻的收视对象主要是从事教育的人和关注教育的人。与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相比,受众群相对小众化,观众收视选择的随意性较大。淡化收视率,强化影响力,以此作为诉求之本,探索专业化和大众化的有机结合,寻求教育立场与民生视角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教育新闻吸引力、引导力与聚合力的有效途径。
一、改进报道文风,提升教育新闻的吸引力
新闻要实现有效传播,必须使用受众容易接受的语言。
1.符合受众变化之需
网络媒体崛起后,受众角色不再单纯,甚至更为挑剔,一方面成为了具有利益诉求与问政能力的公众,另一方面成为了自媒体时代的信息者。教育新闻必须适应这一时代特点,改变传统的受众与传播观念,改变新闻文风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话语表达官味较浓不够鲜活的弊病,以文风改进为突破口,改革新闻报道表达方式,杜绝会议报道程式化、主题宣传概念化、政策解读生硬化、典型报道扁平化、热点剖析浅表化等现象,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契合受众的收视需求,提高与受众话语体系的弥合度,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以新闻语言取代文件语言
教育政务报道多来源于官方会议和文件。出于政治正确和表述严谨的考虑,会议或文件使用语言都有程序化和标准化表达,并通过表述的些微差别和语境的不同变化凸显内容的实质和重点。民间背景和语境的普通受众,对文本的理解要困难得多。因此,教育新闻要将会议或文件精神准确传递给受众,必须把文件语言转换为受众能接受理解的语言,也就是新闻语言。新闻语言宜简明、扼要、新颖、具体、口语化。
3.平面化视角
教育新闻报道应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官方文本做出生动诠释,变俯视为平视,变公文式宣传为平民化传播,以公众视角报道教育中心工作和重大题材,把公众最关心的教育问题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放大中心工作与实现群众利益的共振点,找到政务报道与群众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有效引导公众认识、理解、支持教育的新政策,用入脑、入心的语言,让社会各界尤其是普通百姓听得清楚、看得明白、觉得实在。
二、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教育新闻的引导力
服务既包括提供丰富的新闻资讯,还涉及公平、生存、发展等民生问题的观点服务和舆论引导,力求做到把党和政府在加快教育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上的意见、举措与群众密切关注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汇聚成一个和谐的声音。
1.立场鲜明,从事实报道向观点引领延伸
舆论引导要靠事实,不能搞空对空的理论说教。在报道中要注意对新闻事实作分析与解读,从分析与解读中给公众提供认识和了解教育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育电视媒体要充分发挥教育新闻宣传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旗帜鲜明地表达教育立场,用主流声音瓦解噪音杂音,用正确导向消除误解偏见,用积极引领修正炒作跟风。对教育热点问题和现象,要善于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育改革和重大政策出台的时候,要积极契入社会,契入群众,从社会和公众的角度来审视这种变革和政策所产生的的深远影响,认清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对经验宣传和典型报道,要善于从发展趋势的角度去把握经验和典型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所在,防止就事说事的浅表化、典型经验的悬虚化和社会影响的微弱化。
2.巧借外脑,从记者评述向权威解读延伸
对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和新政策,既要报道“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受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和阅历经验的制约,一线记者在评述分析时,往往比较肤浅,力不从心,回答不好也回答不了。这也是很多媒体面临的人才瓶颈。破解的办法,一是培养专家型记者,二是借外脑出智慧,充分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力资源优势,用专家解读传达媒体观点。在遴选专家时,要强调权威性、知名度和专业化,为新闻报道提供“为什么”的分析解读和智力服务。
3.主动服务,从被动宣传向积极介入延伸
教育新闻必须把教育中心工作作为宣传的中心,把教育重点工作作为报道的重点,把教育热点工作作为新闻的热点,深度介入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与实践,及时把教育界涌现出的新典型、新经验、新举措传播到社会各界,把教育服务经济、文明社会、造福人民的巨大成就传播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在阐释政策、宣传法规、引导舆论、释疑解惑、推进发展、提高水平方面多下功夫,不断提高教育新闻的权威性、有效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引导性,适应时代新需要,满足观众新期待,使教育电视新闻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三、把握舆情特点,提升教育新闻的聚合力
社会转型期,舆情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化、复杂化和情绪化趋势。这种舆论现象在民间口头和网络上反映得比较突出。把分散的、复杂的、情绪化的社会舆论聚合起来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显得极其重要。
1.吃准摸透社会舆情
舆情不准,引导就缺乏针对性,就要说空话,说不对味的话,达不到引导的目的。舆论引导虚空化的根源是对社会舆情把握不准。一个时期社会舆论的焦点、热点是什么?社会情绪怎么样,对什么赞成,对什么反对?哪些问题属于认识不清、疑惑不解的?人们对哪些问题存有抵触或持反对意见?心中有数,新闻宣传才会有针对性,才能实现积极引导。当前,教育舆情的热点主要涉及公平、均等、均衡等问题,焦点是上好学与就好业,症结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需求。这就给教育新闻一个舆论聚合、舆论引导的指向,要把教育民生宣传作为重点,在贴近民情、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上做好做足文章,在贴近中去聚合舆论,在关注中去消解情绪,在反映中去引导舆论。
2.建立舆情收集制度
一是在主要新闻栏目中设立舆情沟通热线。由专人对社会公众反映的意见、呼声和问题认真登记,从中了解社会舆情的焦点和变化;二是建立社会舆情观测员制度。每一名记者都要注意收集社会舆情,在社区、农村、机关、学校建立舆情反馈点,及时掌握社会各阶层和百姓群众议论的教育热点;三是建立舆情定期分析会制度。邀请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专家、资深教育记者等方面的人士参加舆情分析联席会,提高舆情分析质量和水平,对舆情焦点所涉及的问题做出准确判断,拟定新闻引导方案。
社会热点论文 篇6
关键词:基层官兵;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引导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的同时,正如十报告所说,也“必须清醒看到,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多发。” 这些难题和困惑在“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 的作用下,极易产生各种社会热点问题。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大力发展,社会热点问题常迅速在军营中传播,引起基层官兵广泛热议。部分官兵把支流当主流,消极悲观情绪滋生;部分官兵美丑不辨,价值观有所偏移;部分官兵不考虑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等差异,一厢情愿的拿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的情况作比较,政治认同有所降低……凡此种种,均属认知上的误区,若不及时消除,短期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长期势必影响基层部队纯洁巩固。
一、基层部队在对官兵进行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基层部队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引导中也存在着许多矛盾,需要全面分析找准矛盾,为积极寻找方法解决矛盾创造条件。一是教育者权威弱化。课堂内外不一致,部分教育者课堂上慷慨激昂,课堂外却牢骚满腹;举止言行不一致,道理讲的很好,干部战士周围的环境依然如故,教育也就谈不上什么信誉了;想当然空许愿,部分教育者为了增强官兵信心,在开展教育引导时想当然,许下承诺,结果放了“空炮”。二是教育引导慢半拍。有的单位在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发生后,往往等着上级发通知、发提纲才搞教育,使教育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和官兵的思想变化。社会热点问题发生后,基层官兵议论纷纷,在官兵已经形成了基本看法之后才进行教育引导,则官兵先入为主的已有观念难转变,教育引导效果不佳。三是回避矛盾与问题。报喜不报忧,只讲那些对官兵有积极影响的社会热点问题,对于涉及敏感问题、把握不准或是对基层官兵有消极影响的社会热点问题则是视而不见、见而不讲;大话空话套话,在教育引导时一厢情愿的按照老套路,命令式的告知官兵需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回避问题本身,基层官兵感觉索然无味,反而激起了找寻事情真相的浓厚兴趣,进而易为网络上的偏激言论所误导。四是方法手段不灵活。营连在开展社会热点问题教育时,还没有走出“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对于高新传媒用的少,不能满足基层官兵尤其是90后官兵的需求,抑制了官兵的主观能动性,使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引导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官兵兴趣不大。
二、加强基层部队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引导的对策思考
一是提高教育者能力素质,强化教育者理性权威。教育者的能力素质直决定着教育引导的末端落实,必须下力培养提高。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和党史军史的学习,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完善学习制度。二是规范言行举止。搞教育,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教育者特别是教导员和指导员,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形象大使,是纪律原则的执行官,朝夕与兵相处,其言行对官兵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增强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引导实效的有力保证。三是提高说理能力。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引导道理难讲,讲深了战士听不懂,讲浅了又怕说不明。要理论联系实际,把讲大道理和讲小道理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的阐明道理,让战士信服。
二是充分准备快速反应,把握第一时间引导。
三是统筹协调快速反应。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多手准备、随时应对的观念;改进方式方法,合理分工形成合力、深入一线跟进指导;提高理性分析能力,面对错综复杂局面能够迅速明辨是非,提高信息运用能力,面对网络复杂环境能够及时做出反应。
三、不回避问题,坚持全面客观引导
社会生活的光明面是主流,但问题和阴暗面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是要敢于正视,为官兵打开思想交锋之门。网络时代,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各种言论如流水般无孔不入,早已于不知不觉间沿着广泛的信息渠道渗透至军营的各个角落,要正确面对、深入分析、摆上课堂、引导讨论,在思辨中明理,传播正能量。二是深刻剖析,为官兵点燃引领思想明灯。要结合具体社会热点问题,针砭时弊及时析;认清事件的本质,由表及里深入析;抓住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归纳概括系统析。三是因势利导,为官兵构筑主流思想堡垒。要引导官兵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盘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基层官兵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热点论文 篇7
舆论引导的动因
英文“舆论”(Public Opinion)一词,直译即“公众的意见”,向来被视为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马克思将“舆论”看成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1};梁启超在《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一文中写道:“凡欲为国民有所尽力者,苟反抗于舆论,必不足以成事。”{2}美国政府学著名学者D.B.杜鲁门认为:“舆论在美国生活中的地位十分突出,作为巨大的权力来源,就像仆人面前的主人一样。”{3}也就是说,舆论在美国充当的是“权力之母”的角色。这说明无论在何种意识形态下,舆论都是政治、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舆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客观上有对其进行引导的可能。舆论的主体(公众)在表达意见时,往往缺少完整性、系统性和深刻性。这一特性给舆论引导带来极大的空间。所谓舆论引导,是指政党、团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设置议程,构建框架,提供主流意见,从而使社会舆论按照预期的方向流动的动态过程。在保持舆论开放性的基本条件下,将社会舆论引导到正确的渠道,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
舆论引导的主体是大众传播媒介、舆论领袖(意见领袖)等。在我国,党报在主流媒体中占据着权威的地位,因此是引导社会舆论的主体。舆论的特性决定了对其进行引导的必要性:
首先,舆论有正向和负向之分。项德生认为:“舆论的正负性就是舆论的质,用舆论的方向性来表示。确定舆论方向的标准是真假、善恶、美丑。真的、善的、美的,或真善美相统一的舆论,是正向舆论;反之,是负向舆论。”历史的发展证明,正向的舆论可以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负向的舆论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破坏和阻碍的作用。李瑞环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一文中提到:“新闻舆论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一条新闻,可以启迪人民奋发进取,也可能混淆视听,涣散人心……因此,正确发挥新闻舆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导向作用,既是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是反对敌对势力反动宣传的需要。”{4}
其次,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报纸的性质决定了其必然会对舆论进行引导。马克思曾说:报纸“只有能使多期之间出版间隔缩短,这个企业才会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持续不断地影响舆论,在经济方面也才能有很大的希望。”{5}列宁在1901年写道:“我们需要的报纸还须是政治报纸……没有政治机关报,就绝对实现不了我们的任务――把一切政治不满和反抗的因素聚集起来,用以壮大无产阶级革命运动。”{6}
第三,任何在经济上占有决定地位的政治集团,为了阶级的利益,必然争夺舆论的控制权和引导舆论。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甚至提出根据现实的斗争需要“制造舆论”,即组织对革命有利的舆论的必要性。他认为:“‘自由报刊’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样,它也制造社会舆论。”{7}1901年,列宁提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著名论断。{8}
值得指出的是:舆论引导并非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专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也非常重视舆论引导的作用。美国政府学著名学者D.B.杜鲁门认为:“在美国,所有政治利益集团,首要关注的是社会中存在的公共舆论”。“领导者必须估计公共舆论的方向和影响,而且,或多或少应该引导和控制舆论。实际上,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一个利益集团正式组织的首要目标是从事其宣传计划,旨在影响关于新集团的利益与要求的舆论”。{9}
舆论引导价值
舆论引导(舆论导向)属于舆论控制(舆论调控)的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舆论观,舆论控制的目的或者说总目标“是使舆论保持一种状态或发生一种变化,这种状态的维持和变化的发生有利于控制者实现某种愿望,或有助于决策的做出和实施。{10}”就我国党报的使命来说,舆论引导就是要把人民群众引向正确认识真理,正确改造世界的方向上来。
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着重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讲了5点意见,其中的第一点就是强调舆论导向的重要性。他指出:“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
在党报舆论引导的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众多的社会舆论和媒体舆论中,哪些需要进行重点的引导?哪些需要一般的引导甚至不需要引导?这其中涉及一个“舆论引导价值”的问题。
一般说来,在阶级社会里,所有的舆论都是有导向的。但是,由于舆论的属性、强弱不同以及主流媒体的人力、物力的限制,就需要对社会舆论进行分层,合理分配宣传资源,重点引导那些具有舆论引导价值的舆论。
所谓“舆论引导价值”,即社会和媒体舆论具有予以引导的意义和价值;它同时也是判断一种舆论是否需要引导,引导价值大小的内在素质。正确地判断舆论引导价值,是舆论引导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具体表现之一。
毋庸置疑,只有那些具有舆论引导价值的话题,才应该成为舆论引导的重点。
舆论引导价值的决定因素
舆论引导价值的大小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1.舆论的主流性和全局性
影响全局的新闻事件往往会成为社会舆论持续关注的热点,进而形成主流舆论,即那些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舆论。在分散、多元的社会舆论中,主流舆论并非都是正面舆论。比如,那些在某一时期突出呈现的非理性、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热情”与非理性的“全民炒股”等舆论。1996年,中国股市在连续3年萎靡不振后全面回升,社会舆论对股市发展普遍看好,社会各界纷纷入市。这时的社会舆论被一种非理性的情绪所主导,凸显了它所具有的内在引导价值。12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希望“中国的股民,应从全球多次股灾中汲取教训”,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舆论。
又如,2005年4月,日本右翼势力再次通过修改教科书来篡改历史,网民的反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等地还出现了反日游行并有一些过激的行为。与此同时,海外的一些媒体则大肆散布这些游行是官方和媒体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造假游行”。人民日报从4月中旬开始,16天发表近60篇(件)报道进行舆论引导,彰显了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关键时刻把握形势的舆论引导能力。
2.舆论的热度
虽然舆论引导贯穿于党报日常报道的方方面面,但是,舆论引导的重点应该放在对热点问题的引导上。无疑,那些社会矛盾集中,公众关注度高、解决起来较为复杂的社会焦点、难点最具有引导价值。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又会带来一些观念上的冲突,决定了有些舆论必然成为热点。
就热点问题的“热度”而言,可以分为“流行热”和“焦点”两种。前者“往往是基本矛盾的间接反映”;后者“常常是基本矛盾的直接表现”。{11}比较起来,属于“焦点热”的当然更具有引导价值。
例如,2008年的热点话题有:十七大、劳动合同法、艳照门、冰雪灾害、全国两会、胶济铁路脱轨、拉萨“3・14”事件、汶川大地震、燃油涨价、奥运、三鹿奶粉事件、经济危机、改革开放30周年等都属于全国人民关注和热议的大事,无一例外都是当时的舆论热点,从而成为党报舆论引导的重点;而汶川大地震引起的地震短期预报问题、中小学校建筑质量问题、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媒体采访道德问题与灾后重建等问题;以及经济危机引起的股市下跌、制造业不景气和就业困难等话题,则属于社会的“焦点”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舆论无疑也最具引导价值。
3.舆情的复杂性
有些舆论既非事关全局,也非某一阶段社会的热点问题,但是因为舆情复杂而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对于这类舆论如果不加引导,同样会激化社会矛盾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这类问题也具有较高的引导价值。
例如,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而产生的“养狗热”问题,在社会上引起的争议比较多,社会舆论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2005年9月28日,人民日报第14版以《这里人养狗不扰民》为题,重点报道了上海市花城小区人与狗和谐相处的典型经验,还配有言论《养狗者当自律》,该版同时还集纳了国外在犬类管制方面的经验。对此加以肯定,认为这组报道引导有力,“对于化解矛盾、促进实现人与宠物的和谐相处,对营造一种依法、文明、科学、健康养犬的社会风气将会产生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4.舆论的问题性
舆论的“问题性”与舆论学中的“舆论问题”是两个概念。后者是指“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有一定价值冲击的、新异性的、能引起人们争议的社会公共性问题。”{12}“舆论的问题性”则是指舆论的发生、发展和传播具有一定的问题,其传播效果对社会呈现出或隐或显的负面、消极影响。按照涉及的具体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影响社会稳定的谣言。
(2)有关封建迷信的舆论。例如,“天上扫帚星,地上动刀兵”、“十羊九不全”等迷信舆论。
(3)反动的舆论。例如反对改革开放的极“左”观点、“”言论以及“中国”等舆论。
(4)价值观错误的舆论。例如网上炫富、“傍大款”、“无商不奸”等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舆论。
(5)错误的历史观。例如:丑化民族英雄以及美化汉奸的舆论。
(6)落后、保守的舆论。例如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人怕出名猪怕壮”等。
(7)违反科学常识的舆论。例如“不干不净,吃了不生病”等舆论。
针对问题型的舆论,既要利用主流媒体对受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也要注意对敌对的舆论进行斗争。在当前,尤其需要加大舆情分析和研究的力度,区分不同类型的舆论,制定不同的舆论引导对策,优化舆论引导的效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载1902年2月《新民丛报》1号。
{3}[美]D.B.杜鲁门著:《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236页,陈尧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4}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0年3月3日第一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60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列宁全集》第5卷,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列宁全集》第5卷,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美]D.B.杜鲁门著:《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231页,陈尧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0}项德生:《舆论与信息》,111-112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11}同{10},71页。
社会热点论文 篇8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 马克思主义
随着党和国家经济、政治包括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对于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备加关注,这就要求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使思想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有效实施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可以概括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的,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的教育功能与优势,增强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方法,正确观察、分析、认识和理解现实生活中重要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
一、坚持构建教育理论体系与探索教育规律相一致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又是大学生形成科学意识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在开展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中,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基础和支撑,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定重大方针和政策的基本原理教育,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别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为此要根据大学生群体普遍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及其教育方式,并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内涵。要及时研究伴随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而生发的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探寻实施有效教育的规律,引导大学生把握我们党和国家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内外形势,使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价值的取向和行为走向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理性思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捍卫者,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二、坚持教育内容体系与完善课程架构相结合
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具体性和动态性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方法上必须强调时效性、理论性和政策性相结合。其内容体系由稳定部分和动态部分两部分构成。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为稳定部分;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态势、格局及策略,即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动态部分。相对稳定的部分是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基础;动态变化部分是大学生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教育的内在规定。把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教育,科学、合理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将其稳定部分和动态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精神相一致的,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系统的规范的课程内容与架构,方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使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其特点。建立起系统的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框架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坚持热点难点问题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