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理科专业论文范文(精选7篇)正文

《理科专业论文范文(精选7篇)》

时间:

转眼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什么样的毕业论文才是好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理科专业论文范文(精选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理工科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硕士三年级学生 学业压力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20-02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已从1996年的59398人扩大到2011年的560168人,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扩招人数已成几十倍增长。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加之现在就业形势的紧张,硕士研究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硕士三年级学生,一方面面临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另一方面面临就业的压力。

笔者针对这个群体的状况,对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状况进行调查。以期找出影响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的主要因素,进而找出应对策略来缓解该群体的压力状况。

一 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参考了《大学生学业压力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等文献,又结合笔者自身的经验,编制了《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调查问卷》。

问卷涉及5个因子:学习负担、学习环境、他人期望、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学习动力。共有20个单选题目,每个题目有5个选项,程度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预测问卷的信度采用克伦巴赫ɑ系数,该问卷信度为0.869,可信度较高。

二 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一所高校的100名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状况进行调查。其中男生38人,女生62人;理工科64人,文科36人。

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调查问卷》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三 研究结果

下表为100名受试者填写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问卷的平均分与标准差:

将上述数据整理成图表,见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均分得分排名前5名的题目为:第七题、第二题、第十四题、第二十题、第十二题。这几道题目内容分别为:第七题“朋友们一直对我寄予厚望,我不希望让大家失望。”第二题“我担心自己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与找工作时间冲突。”第十四题“我担心自己本专业所学的知识,不能在未来个人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第二十题“我认为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第十二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对我来说有些困难。”从这几道题的类型来看,硕士三年级学生对自己的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方面较担心。

图2中显示,压力感很大的学生占6%,压力感较大的学生占38%,压力感适中的学生占32%,压力感较小的学生占24%。由此结果可以看出,较多数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感适中,不过仍有42%的硕士三年级学生存在较大的学业压力。

由图3可以看出,男生的学业压力的平均分比女生稍高一些,但结果不明显。文科学生的学业压力问卷平均分远高于理工科学生的平均分。

四 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的研究结果来看,硕士三年级学生的总体压力状况适中,不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学业压力。硕士三年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阶段,有些同学准备出国深造、有些准备直接就业,这个阶段又正值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申请国外学校的时间,多件事情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该群体的学业负担。

因此,问卷中的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这个因子的得分较高。

从男女生对比结果来看,男女生在学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学业压力稍高于女生。这个结果可能是由于男生在这个阶段面临的挑战更多。家庭因素、他人期望及硕士三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都迫使这个群体的压力更大一些。虽然硕士研究生经历了大学阶段的锻炼,要比大学本科生更独立、思想更成熟,但由于年龄阶段已在25~30岁之间,涉及要建立家庭、成就事业,加之撰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深度加大,使得其在学习之余,不得不受一些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文理科对比结果上看,文科学生的学业压力远远高于理工科学生的学业压力。这一点可能是由于学科性质所致。理工科学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关联,且理工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涉及实验、编程等,这些内容在其研一、研二阶段都有所涉及,数据会在论文中占相当的比重,同比之下文字方面的压力就会减轻很多。文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极少涉及实验处理,文字叙述性较强,且文献综述涉及古今中外的内容,因此阅读量较大,相对的学业负担会重一些,致使文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压力要大于理工科学生。

对于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笔者有以下建议:

1.对于硕士三年级学生

首先,要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正确看待三年级学业压力这个事实,勇敢面对,不要逃避。要了解每个硕士三年级的学生都要经历这段时间的忙碌,因此要正确看待三年级学业负担较重的现实。另外,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压力,加强体育锻炼可加速体内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而且可以培养我们的意志力、耐力,对于强身健体、发泄压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加强朋辈交流。多交流、多沟通,有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平时认为困惑的问题,在和他人交流之间可以获得灵感。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多和他人交流有利于我们多角度地分析事物,不至于因自己看问题偏激而将问题扩大化。再次,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缓解压力的方式。每个人缓解压力的方式和途径不同,每个人适用的缓解方法也不同。因此我们要多尝试,找出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如听音乐、看电影、旅游、运动等等。

2.对于高校

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出国留学指导的工作,尽早让学生们了解、明确自己将来的方向,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在毕业季的盲目性。此外,可以请往届优秀的经验丰富的学姐学长为毕业生做讲座交流,使大家充分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压力及应对状况。此外,我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3.对于社会

加强社会的支持度。首先家长要多和学生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此外,社会媒体可以加强舆论导向,减缓学生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陈江波、简福平。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2]臧玲。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2)

理工科毕业论文 篇2

关键词:论文;抄袭;检测;代码;判定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2

Code Similarity Detection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Plagiarism

Wang Minghao

(Putian College,Putian351100,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detection system,only the text part for the judge,can not determine the thesis contained in the original code.Thesi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usually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the code.Silent due to the current system code as the original,and ultimately affect the whole paper copy of the proportion for the judge,so that accuracy of the greatly reduced.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xisting detection system,add a test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module code,improv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determine the accuracy of the thesis plagiarism.

Keywords:Paper;Plagiarism;Detection;Code;Determine

根据09年年底,汤森路透集团的报告《全球科研报告:中国》(Global Research Report:China)中称,近年来,中国的科研论文数量呈爆炸性发展,仅次美国,高居世界第二[1]。而与之形成鲜明相比的是,中国论文的被引用率低,质量不高和原创性内容不多。这一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论文互相抄袭的现象。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这股学术不端之风更深深的影响了在校学生。学术浮夸和论文抄袭现象大量的出现在应届学生的毕业论文之中。现有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主要是针对文字的检测,对纯理论的论文的抄袭判定比较准确。但是与文科学生不同,理工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常会引用一定数量的代码,这些代码的独创性不被判断。致使部分理工科毕业生在毕业论文中大量引用代码,以减少文字部分引用率的百分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亟需在现有的学生不端检测系统中建立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程序代码相似性检测模块。

一、研究背景

程序代码相似性的检测最早是源于对重复代码的检测和对代码的优化。对于程序代码相似度的度量研究,国外起步的比较早,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多。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外就有学者开始研究检测代码相似性的理论,和基于理论构建的检测系统。目前常用的代码检测技术有两类:一是最早于1976,由Purdue大学的K.J.Ottenstein提出的基于属性计数法(Attribute Counting)[2];二是1996年,由Verco KL和Wise MJ提出的基于结构度量法(Structure Metrics)[3]。

二、代码检测在毕业论文中的应用

(一)相似代码的判定

代码抄袭定义为:一个程序在经过了若干常规性的修改得到的程序[4]。修改的方法主要归为十类,见表1。学生在毕业论文中的代码的抄袭主要体现在前8种。

基于这些常规的修改方式,以C语言代码的判定为例,常用的检测思路之一是,将代码视为一系列Token(标记)的集合,由词法分析程序将源代码转换为Token流。记录两份代码为x和y,两者经过分解的Token流集合分别为X和Y,抄袭的判定条件满足表2。

(二)系统的构建

1.设计思路。

对于学生毕业论文中代码抄袭的具体判定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识别,检测和确认。

(1)识别阶段:根据代码中的关键词进行比对,确定代码使用的何种程序语言。

(2)检测阶段:根据识别的结果,选定特定程序语言的代码数据库,进行检测,判定代码的相似度。

(3)确认阶段:根据检测阶段对相似度的判定,输出结果。

与现有的纯代码复制相似性检测,以及纯文字相似检测系统不同,针对理工科学生毕业论文的代码检测的系统必须实现以下功能:

(1)代码和文字的分离。将代码从论文中分离,对不同的代码段落编号,各段单独存储。将分离代码后的论文的文字部分,形成单个文本,统一存储。

(2)针对文字和代码建立不同的检测数据库。

(3)根据不同的代码类型,必须建立有特征识别功能,能针对不同语言分别检测的分析系统和相关数据库。

2.系统构架。

根据系统的需求,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在论文中代码分离基础上,包括两大部分:针对代码检测的模块和针对文字检测的模块。具体见图1

分离模块主要实现代码和文字的分离,根据代码和文字的不同特征,将其分离为代码部分和文字部分,并将分离后的文字和代码进行存储。后台数据库包括存储数据库和代码特征数据库两个部分。其中存储数据库用来存储预处理之后的文字和代码;代码特征数据库用于存储不同程序语言的特征,以C语言为例,代码特征数据库中需要存储的内容包括有代表性的操作符和关键字。代码特征数据库的主要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用于判定一段字母构成的文字是否为程序代码,以及该程序段由何种语言写成。第二,在代码检测时,用于划分代码的结构构成。代码数据库存储用于比对相似性的大量原始代码信息。针对中文论文的检测,分离模块以段落为单位,判定三种情况:纯中文,纯字母和中文字母夹杂。纯中文可以直接判定为论文的文字部分。纯字母的可以比照代码特征数据库,判定是否为代码。如果是代码,以代码的形式单独存储,否则,以文字的形式统一存储。中文字母夹杂的段落,可在去除了中文后,按照纯字母的情况进行处理。

代码检测模块包括代码预处理、代码相似度检测和代码相似度判定三个功能。预处理用于去除代码中的冗余信息。根据表1中的定义,针对其中的2,3,9项,预处理模块消除了源代码中的注释,空格,换行和对程序输出效果无效的代码。同时,预处理模块还消除了常见代码段,如预处理命令和标准输入输出语句等。预处理之后的代码作为输入,由相应的算法进行检测,并得出相似度评判结果。

文字检测模块将分离的文字由相应算法进行检测,得出相似度判定结果。

输出模块根据代码检测判定和文字检测判定,输出最终检测结果:标记所引用或抄袭的部分的出处,以及所站论文总字数的百分比,最后给出综合的判定。

三、总结和展望

对代码独创性的判定是一项细化而复杂的任务。要真正形成完善的系统,还要大量工作要做,如对于代码判定的一系列数据库的建立,和更完善的判定算法的选择和实现,并在实际投入使用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Jonatha Adam,Christopher King,Nan Ma.Global Research Report ChinaCResearch and Collaboration in the New Geographic Science[R].Thomson Reuter,2009

[2]K.J.Ottenstein.An Algorithmic Approach to the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Plagiarism[J].CSD-TR200,1976,103,2:32-39

[3]Verco KL,Wise MJ.Software for Detecting Suspected Plagiarism Comparing Structure and Attribute-counting Systems[J].Proceedings of the 1st Australi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Sydney,1996,102,2:3-5

[4]Edward L Based Plagiarism Monitoring.The Consortium for Computing in Small Colleges.Vermont.2001:253,261

[5]史彦军,腾弘飞,金博。抄袭龙纹识别研究与进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45,1:50-57

[6]张鹏。C程序相似代码识别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理工科专业论文 篇3

>> 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分析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以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为指导构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 理工科院校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培养研究 理工科院校语言文化素质教学改革窥探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必要性研究 加强理工科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浅议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发挥大学语文在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议体育大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理工科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对策研究 论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本土资源与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研究 也谈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之路 美育视野下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浅析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人才培养视域下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0年11月27日。

[2] 阎大伟。论文化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J].江海学刊, 2007(6).

[3] 刘献君。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发展[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4] 黄婷婷。构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2).

[5] 唐黎。关于理工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4).

[6] 苏淼。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5).

[7] 本书编委会。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理工科专业论文 篇4

〔关键词〕竞争情报;教育;模块框架;教学内容;教学实践;高校;理工科专业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1.002

〔中图分类号〕G250.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1-0009-04

〔Abstract〕Based on summarize the current of educa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n Chinas universities and questions that there are of educa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n its disciplin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principle and basic demand of educa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n Chinas university of disciplin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its teaching content of educa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wa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in distinct disciplin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t was proved that it was essential and feasible what were offered the course of educa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n university of disciplin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ass through its practice and experiment in three year times.

〔Key words〕competitive intelligence;education;types frame;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practice;universities;disciplin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自20世o90年代中期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率先设置竞争情报课程,尝试着开展竞争情报专业教育( Specialized Educa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ECI)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SECI已在我国高校情报学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认同,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及不少专业博、硕士研究生争相选择的主修方向之一。并且还有一些尚未设立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也纷纷将SECI课程列为工商管理、财经学科或师范科等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或“通识”教育内容(如首都贸易大学2013年就为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工商竞争情报务实”选修课),希望通过开展竞争情报教育来不断提高在校师生的情报素质和就业竞争力[1],当前国内高校的竞争情报教育正逐渐走出“图书情报或信息管理学院/系”的高墙,成为许多专业学生热烈欢迎的选修课和创业培训内容。

然而,目前SECI这种蓬勃发展的态势却与高校理工科专业中竞争情报教育“屡遭冷遇”的奇怪现象形成了巨大反差[2-3]。据多年调查,即使在一些国内知名的理工科高校中仍有不少师生从未听说过“竞争情报”或“技术竞争情报”等名词,他(她)们在从事科研或毕业走向社会后,面对市场竞争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科技情报博弈情况时,往往束手无策,导致其技术创新或创业实践中不得不采取“反复试错”或延长开发周期等行为方式来克服自身“情报竞争力”缺失的短板,这不仅事倍功半,直接影响创新创业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丧失发展机遇甚至带来巨大损失。实践证明,竞争情报能力已经成为创新实践综合能力的重要部分,也是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需具备的一种素质[4]。因而,如何根据国内高校教育供给侧改革和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等实际,在理工科专业教育中有针对性地普及竞争情报知识,尤其是开展与其专业素质养成密切相关的“技术竞争情报”教育,尽快提高广大理工科专业师生适应科技全球一体化发展环境、驾驭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就成为我国SECI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为此,本文在近年来笔者对国内部分高校理工科师生“情报竞争力”及其存在差距的持续调查基础上,对高校理工科专业开展SECI的模块组成和教学内容设置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推动SECI在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中的健康发展。

1高校理工科中竞争情报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高校理工科专业的竞争情报教育需求

据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中提供的权威数据:截至2014年,我国大陆地区的高校数量已达到2 824所,居世界第二。其中,占总数60%以上的高校及其理工科专业作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高校理工科教育与人文科等专业高校相比,普遍要求学生要接触本专业的知识前沿,有效洞悉未来社会需求,因此学习难度大、学科交叉性强、社会实践性强,这对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提出了更高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5]。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加紧针对后来居上的新兴经济体国家高新技术控制的严峻形势,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能够适应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以及国内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逐步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的历史性发展要求[6]。新的形势要求我国高校理工科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需要能很好地掌握本专业前沿知识并应用到未来的科技创新实践中去,并且还要具备洞察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动向的广阔视野以及密切跟踪、研判其创新趋势等“情报竞争力”,以促进其专业知识或研究成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配合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这正恰好是当前理工科专业师生中普遍较为缺失的一种综合性创造能力,也是不少理工科学生对“竞争情报”等交叉学科课程抱有极大兴趣的内在原因[7]。因此,组织开设一定数量的竞争情报必修或选修课程,有针对性地向理工科学生(尤其是硕士学位以上的理工科高层次后备人才)传授“技术竞争情报”等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情报学知识,使他(她)们能够养成正确的现代情报观和基本的“情报竞争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毕业后将面临的全球化科技竞争环境,不仅有着巨大的教育市场需求,而且把SECI融入到其专业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还能根据理工学科各自不同特点,有效补齐目前我国理工科专业学生在人文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环境变化能力弱等方面的短板,也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1.2高校理工科专业开展竞争情报教育存在的问题

1.2.1缺乏与技术创新实践相适应的竞争情报理念

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理工科教育者由于长期受“学院科学”研究模式以及传统“情报观”的惯性思维影响,所持信息资源观仍停留在传统“学术文献”+“互联网信息”的阶段,对于情报教育的认知尤其是对技术竞争情报概念及其教育内容的认知不仅相对滞后,而且还存在着很多理解误区,如简单主观地认为科技情报(信息)工作就是到公共图书馆或上互联网等信息资源平台查找相关专业文献资料的辅助性活动[8],忽视了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专业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能力的非对称性和科技信息博弈性,情报竞争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全面创新能力,没有充分认识到SECI对于提高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情报素养和科学精神,尤其是提升学生面对未来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实际工作适应能力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1.2.2没有将竞争情报能力培B纳入理工科专业教育范畴

国内高校由于受传统学术情报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对主修理工科专业学生竞争情报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没有把SECI真正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尽管有的学校开设了信息管理(检索)/信息系统建设等选修课程,但也仅仅停留在对基于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公共信息资源的初步了解和利用基础知识的传授等相对狭窄层面上,对于贴近现实科技竞争环境的情报教育课程安排重视不够,导致许多高校理工科毕业生存在情报意识淡薄、技术竞争情报能力低下等素质缺陷,普遍缺乏对科学技术发展形势变化进行正确审时度势和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创新或创业实践中往往不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或教训,难以正确把握发展的前进方向,常常盲目“试错”甚至于碰到南墙也不会回头。例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失败率高达86%以上,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平均30%~40%的失败率水平[9]。这除了反映出目前国内创新、创业制度环境尚不够完善外,还充分表明高校师生自身缺乏必要的“情报竞争力”,其创新、创业大多仅仅是凭借一时的热情和勇气,不能客观理性地对其创新、创业等活动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变化和存在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或正确决策。

1.2.3缺乏与理工科专业紧密结合的竞争情报教育资源

目前少数高校理工科开展的竞争情报教育由于缺乏既懂专业又能从事SECI的教师,即使开设了信息管理(检索)/信息系统建设等课程,也因为教学内容设置陈旧,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而且教学活动中由于忽略竞争情报素质和能力养成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未来创新、创业实际工作中的相互促进作用,现有所谓的“情报学”素质(实际上即是图书馆学的内容)与其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存在严重脱节,同时教师对于如何促进竞争情报教学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都使得所尝试推行的SECI内容和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学校专业教学体系之中,普遍得不到师生们和管理部门广泛认同,进而难以充分体现出在高校理工科专业教育中开设SECI课程的必要性和真正价值[10]。

2理工科专业开展竞争情报教育的原则和要求

通过对上述高校理工科专业开展竞争情报教育需求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以及笔者多年探索和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国内高校理工科专业的竞争情报教育定位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2.1理工科专业开展竞争情报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是组织开展SECI要与我国高校深化改革和理工科专业发展方向调整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强调竞争情报教育为科技创新和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二是坚持SECI与学科专业教学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和共同发展,要通过竞争情报教育及其网络建设强化学生的创新驱动和科技竞争意识的相应能力;三是高校理工科专业的SECI要依托不同学科背景和发展特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注重发挥自身科技“比较优势”和坚持特色办学的方针,积极探索适合本学科发展要求的SECI模式。

2.2理工科专业开展竞争情报教育的要求

根据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培养人才的特点和就业市场需求,其竞争情报教育应当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分析的应用型人才”的共同目标和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通过组织开展与理工科专业教育相适应的SECI,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与竞争情报的“互补优势”,帮助学生结合专业发展趋势与各自特长,树立并养成正确的现代情报观和有效应用技术竞争情报的基本技能,重在培养学生科学运用竞争情报理念方法和本专业知识解决科技创新与竞争现实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国内理工科人才灵活利用专业知识及技能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造就具有国际竞争视野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理工科专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3理工科专业竞争情报教育模块和教学内容

根据上述原则和要求以及当前国内高校理工科专业竞争情报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们认为理工科专业的SECI体系应当由四大模块共同构成,即科技创新信息源与利用、技术竞争情报基础素质教育、能力拓展和项目实践提高。

3.1科技创新信息源与利用教育模块

该模块的教学内容作为高校理工科专业开展竞争情报教育的基础,是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由“学院科学”模式向“后学院科学”模式转变的大趋势[11],以及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教育由单一的“研发”能力培养拓展为“全面创新”综合能力的改革要求。可在现已开设的“科技文献检索”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学习了解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社会学理论创新成果(如“基于科学突破推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社会网络构建”或知识产权垄断等理论),开设《科技信息资源利用概论》、《科学社会学与技术竞争策略》等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发现-科学发明-技术创新-产业推广等各个环节的相互依存和促进关系,开拓专业知识学习视野,牢固树立起开放式创新,以科技创新需求信息来源多元化、搜集方法多样性和分析利用博弈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情报理念,从根本上克服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高等教育中那种只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传承与学科发展,不注重社会实践应用和跨学科解决现实问题综合能力培养的“学术象牙塔”式的传统信息观念带来的弊端,为更好地开展具有理工科专业特色的技术竞争情报教育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3.2技术竞争情报基础素质教育模块

该模块的教学内容应当结合理工科专业的特点及共性要求,通过对竞争情报的基本内涵和外延、技术竞争情报的功能作用、需求调查与流程、信息来源和搜集渠道选择、研究分析步骤、体系构建管理、人际情报创新网络构建、成果传播应用以及情报道德伦理和法律规范等技术竞争情报基础知识的教学,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竞争情报尤其技术竞争情报是什么,它们在知识发现-科学发明-技术创新-产业商业化等科技创新各个环节和理工科专业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是什么,技术竞争情报成果是如何形成、传播和应用的等过程[12],以便让学生逐渐形成在未来的科技创新实践中自觉应用技术竞争情报的强烈意识,懂得如何运用竞争情报的理念来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和研究中遇到的现实博弈现象,初步解决竞争情报素质与理工科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问题。

3.3情报竞争能力培养模块

该模块的教学内容是在技术竞争情报基础素质教育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即根据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会遇到的竞争情报现实问题开展教学,重点是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要求,通过对若干具体竞争情报案例的深入剖析和专题讨论,向学生有针对性地传授技术竞争情报搜集、甄别、分析和管理利用的各种方法及其理论,了解这些方法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及在竞争情报成果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受教育学生与行业专家和社会接触的机会,为营造创新为目标的特色人际情报网络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培养学生运用技术竞争情报识别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他(她)今后走向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情报素质基础。例如,根据机电一体化设计与制造专业特点以及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上尚处于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向该专业学生展示如何合法运用“反向工程”等方法对企业引进的新产品或先进设备等实物开展解剖测绘,从中进行其独特设计思想、关键技术性能和工艺控制参数等情报的搜集及其专利保护点评价分析过程[13],全面摸清竞争对手产品的优点和不足,合理规避知识产权侵权或进入国际市场的风险,并有针对性提出相应技术改进或自主创新策略,以推动国内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尽快实现“弯道超车”。

3.4竞争情报项目实践提高模块

该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结合高校理工科专业教育的特点,将学生的竞争情报实践活动纳入到其实习或毕业设计项目/论文等教学环节中,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把毕业设计项目/论文中的“项目设计背景”或“文献综述”等背景部分的内容拓展为学生“竞争情报实践子课题项目”。让学生在竞争情报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运用所学的技术竞争情报知识和方法理论以及实习体验,巩固业以初步形成的人际情报创新网络,对毕业设计项目/论文中可能涉及到的市场前景、科技创新动向与研究发展趋势、主要竞争对手、项目/技术/新产品优劣势和可行的竞争策略等竞争情报相关内容进行全面搜集与综合分析,在不影响毕业设计项目/论文完整性的前提下,单独形成专门的“项目/领域动向竞争情报分析报告”,在毕业设计项目/论文答辩前进行验收评分,并且将其成绩作为毕业设计项目/论文总成绩的组成部分(目前仅作为参考),旨在提高学生应用技术竞争情报知识及其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借此检验他(她)们掌握竞争情报知识以及在本专业领域综合运用能力的水平。这样的教学模块不仅可为学生运用竞争情报解决实际问题提供难得的实践机会,而且对有效克服目前部分高校在业设计项目/论文等教学环节存在的“空对空”弊端,提高毕业设计项目/论文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开展情报搜集、分析研究活动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起到促进作用[14]。

综上所述,初步设计的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竞争情报教育的模块技术竞争情报基础素质教育结构如图1所示。

4教学过程及其取得的初步效果

4.1教学安排与实践过程

在有关高校以及专业教研究室领导和导师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本着学校、学生和导师三者均自愿的原则,我们选择了工程应用物理与新材料开发、机电一体化工程和有色金属冶金工程等3个理工科的2013届新入学的部分专业硕士生,作为开展上述SECI教学方案的实践对象,并且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在第一学年里根据学生在本科教育中初步形成的科技文献信息检索通识基础,把科技创新信息源与利用模块和技术竞争情报基础素质教育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组合成为“理工科专业的竞争情报基础理论与应用”选修课程,纳入到年度教学计划。第二阶段(情报竞争能力培养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教学方式则采取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系列专题讲座与实际案例剖析讨论的形式开展,以拓展和深化学生在第一阶段已学过的竞争情报理论及应用方法,使其能够逐渐与专业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应用技术竞争情报识别和解决本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第三阶段(竞争情报项目实践提高模块)的教学主要安排在学生实习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时间段来进行,并在征得导师、学生和毕业答辩专家委员会同意的基础上,将其作为评定相应毕业设计/论文水平成绩的依据之一[15]。

4.2教学实践取得的初步效果

通过持续3年的教学试验与实践,极大激发了相关高校理工科专业师生开展科技创新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强烈意识,使选择SECI的学生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成绩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其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内容普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更加贴近专业实际。据初步统计,接受过SECI的128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良率达到89.6%,与相同专业中没有参加过SECI的学生相比,不仅平均成绩分别提高了5.4~7.2个百分点,而且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或参加创业等活动时更加客观理性,显然情报意识和竞争能力明显高于其未参加过SECI的同学[16]。另一方面,经过3年的教学试验,上述专业的部分硕士生导师对于SECI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最初排斥、怀疑、观望逐渐转变为普遍认可、积极支持或主动参与,甚至有的专业教师还主动提出要旁听有关技术竞争情报课程或讲座,以便提升自己的情报意识和适应科技创新激烈竞争的能力。实践证明,在高校理工科专业(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一定学时的SECI课程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是可行的。因此建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在进一步扩大教学试验和总结SECI规律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理工科专业教育发展趋势和学生就业或创业的客观要求,尽快将SECI内容纳入相应的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1]彭靖里,Peter・陈,杨斯迈。中外竞争情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2):127-131.

[2]金丹,曾建伟。大学生竞争情报技能的调查与培养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12):116-118.

[3]吴旭,高宇童。工科大学生竞争情报能力培育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40-41.

[4]刘芳,朱沙。基于竞争情报分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1,(1):42-4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EB/OL].http:∥/s78/A08/,2016-09-24.

[6]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前期研究报告[EB/OL].http:∥/,2016-09-26.

[7]董素音。河北省理工科院校争情报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J].现代情报,2005,25(11):193-195.

[8]刘鸿。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74.

[9]王盐生,杜奕欣。我国大学生创业失败率“超高”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5):414-415.

[10]龙青云,吴晓伟,易艳红。竞争情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1):51-58.

[11]邢佳妮。学院科学与后学院科学的比较探究[J].理论观察,2014,(1):134-135.

[12]彭靖里,Jeanne・杨,可星。从技术进化史看技术竞争情报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发展[J].现代情报,2014,34(8):3-6.

[13]王雪利。论反向工程的技术获取与后发优势[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32-36.

[14]谭海霞。关于在某高校理工科科部分专业(硕士生阶段)开设技术竞争情报课程的可行性报告[Z].重庆,2012:6-8.

[15]杨斯迈,彭靖里。某高校有色金属冶金工程等专业硕士竞争情报课程(选修)教学实施方案[Z].昆明,2012:14-17.

理工科毕业论文 篇5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理工科专业论文 篇6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理工科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艺术教育

一、我国应着力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已是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我国高校应该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实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首先要“学做人”,学会正确的与人相处,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热情,怀有助人为乐与先人后己的良好品德以及孝敬父母与长辈的传统美德;其次是“学会生存”,既要有有这独立自主的个性,又要有团队的合作精神,锻炼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最后要“学会关心”,不仅仅要学会关心身边的小事,还要有一颗随时关注国家大事与国家发展的心。

二、我国应加强理工科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

如今,纵观我国的各大高校,无论是强调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大学还是主要建设理工科方向的理工科大学,学校对于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始终不够关注。理工科大学教师人文素质教育之所以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有主观与客观两个因素。首先,客观因素是:理工科老师的教学任务就是教会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熟练各种技术本领,为大学生今后从事相应的技术岗位而做出自己的奉献。即使客观因素的确制约了理工科教师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教师依然有义务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合理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工科教师也应当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将其视作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三、理工科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艺术教育牵涉到许多的知识领域,它包括了美术,戏剧,歌剧,表演,音乐以及电影鉴赏等多方面的艺术知识。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而言,虽然艺术不是他们的专业课程,却对他们的成才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假使我们忽略了对于培养人感情有重大帮助的艺术教育,势必会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全面发展,无法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假使我国的教育界还不加紧关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教育,那么我们未来的工程师与技师就不能够与国际接轨,无法完成祖国复兴的使命与重任。

四、我国理工科院校的社科学报发展

理工科院校往往注重对于科学技术论文的发表,而常常容易忽视对于社科类论文的发表。其实。理工科院校完全可以刊登一些介绍一些我国优秀的科技公司的发展与我国理工科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论文,因为作为理工科的大学生依然需要踏上社会找工作,不可能一辈子只在学校这么个小环境里,所以也是要知道些社会方面的知识,从而充实自己的阅历,使得以后能够在就业岗位上迅速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田洁。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

[2]丁楠,眭国荣。探究理工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3]何翔。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内容及对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4]景春友。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

[5]王福先。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

[6]李凤琴。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7.

[7]梁菊花。基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

[8]陈映。新型综合性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

[9]王慧琦。河南省高校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1.

[10]付子芳。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

[11]洪舜华。理工科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2]马世娜。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辽宁大学,2012.

[13]王楠。我国理工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0.

[14]于晨旭。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2.

[15]王旎。论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融合[D].成都理工大学,2010.

[16]王静。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07.

[17]代荣荣,周思柱,冯进。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刍议[J].现代农业科学,2008(06).

[18]桂署钦。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之一[J].教育与职业,2008(32).

[19]王凤梅。试探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之举措[J].山西科技,2008(02).

理工科专业论文 篇7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教学;课程设置

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越来越多的理工科高校力求把本校建设和发展成为国际型和研究型的大学,这就要求理工科学生在英文期刊中发表更多的学术论文。因此,理工科公共英语教学,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即在注重对研究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更应该突出培养研究生掌握用英语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阅读、翻译英语专业文献以及用英语撰写、陈述学术论文。

1 研究生英语教育现状分析

1.1硕士公共英语课程设置

“国际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对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上述目标,2010年,我们对5所理工科高校公共硕士研究生英语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进行了调研。其中研究生英语课时最多达到128学时,最少60学时,3所高校采取了两学期英语课程设置,第一学期为英语必修课, 第二学期为英语选修课。从调研结果看出60学时在所调查的高校中处在末端。但是,从2013年开始,很多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做了重大改革,有的学校研究生英语课学时从原来的60学时压缩至32学时。这种课时剧减的形势迫使未来的英语教学模式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更具有针对性,即强调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

1.2硕士研究生招生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研究生不断连续扩招,扩招比例曾经达到20%~30%。即便在最近3年,扩招比例还保持着2%~5%的增长。硕士研究生现状是人数多,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硕士研究生每年入学人数基本保持在3 000人左右,这给英语教学带来极大问题,即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2011级硕士入学英语分级水平测试中,最高分数和最低分数相差55分。因此,单一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英语听说读写基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所有研究生的要求,这就须要我们探索出一种新的多元化的英语课程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所以,不论是从理工科高校“国际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还是从硕士研究生人数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硕士英语课程学时剧减的现状,开设具有实用性的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课程,已经势在必行。可见,突出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不再是博士研究生的要求。目前,我们急须探索出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来满足理工科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即用指定选修课程的形式建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学位课课程模式。

2 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英语教学改革这个话题,教师不断与学生探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对3所理工科院校2011级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的反馈调查中,我们发现:95.2%的学生认为无论在英语学习方法还是在内容方面,硕士阶段应该与本科阶段存在不同;89.5%的学生认为对于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其主旨是提升学术交流(包括但不限于)方面的言语、书面表达;课堂上教师可以多进行一些与学术论文写作和学术会议等比较相关的、并且对研究生来说比较实用的英语教学;测试方面,应着重加强口语报告和学术论文写作两方面的考核。

而且,近年来我国高校根据自身特点,针对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各高校明确自己的定位,进行分类管理,制定出各自的分层次教学要求,并且按照学生的需求设置多元化的学位课程。很多理工类高校把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为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的课程。其中研究生英语必修课包括听说、读写等综合型基础类课程和英语实用口语等语言交流类课程;研究生英语选修课程包括英语技能型和学术英语运用型选修课程。技能型选修课程包括英文写作和翻译、英语口语、英文阅读和翻译等课程;学术英语运用型选修课程包括跨文化交际课程、国际会议英语、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英语高级口语与交流等。通过上述语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应有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根据理工类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可以把上述学校多元化的研究生英语选修课的这种教学形式应用到理工科高校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的课程模式建设中,增加英语课程的多样性。针对绝大多数研究生都是理工科学生这一特点,我们的重点应放在增设一系列和学术英语相关的硕士英语课程上,从而使学生经过该阶段有的放矢的英语学习,能用英语撰写研究报告或实验报告、学术论文及摘要,甚至能在英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英语宣读自己的论文以及与其他专家交流。

3 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分析

3.1《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早在1992年,《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就明确规定: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提倡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从实际出发,探索设置出一套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在之后2005年制定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也提到:各所高校应开设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生英语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学习平台。这个等同于教学大纲的、具有指导性的《要求》为全国各地高校其中包括理工类院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依据,使理工类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改革和创建适合自己学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模式和教学内容。

3.2学习者为中心课程设置理论

David Nunan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中提到诊断学习者的外部需求,即客观需求,是课程设置的重点。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也就成为这种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另外,理工类院校是培养国家科技人才的重要机构,该类院校应该把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定位为利用外语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把学习内容制定为与理工科相关的学术英语交流与写作等,以适应理工类研究生未来工作的需要。

3.3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为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的可行性提供了认知学和心理学基础。图式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如何被表征、被分类和被有效应用的认知理论。图示不是各个部分简单机械相加,而是在以往经历的旧知识与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化”而形成的,是对以往经验的积极组织。因此,四年本科阶段的学习使研究生具备了一定基础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使他们在听、说、读、写、译与其专业有关的英文学术文章时,感觉到实用和自如。

终上所述,无论从我国研究生英语教育背景、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还是从《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图式理论等方面,我国理工科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针对上述理论和现状分析,我们提出了“用指定选修的课程形式建构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学位课课程模式”,这是对课程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利用目前有限的英语课时,把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针对理工科高校英语必修课是一种大胆的实验;同时,对以后理工科高校硕士英语选修课的设立是一种初步尝试。从硕士研究生的角度,这种课程模式的改革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既保持了原有的对学生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可以在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模式下,强调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有的放矢。

从我国理工科高校未来发展的视角,这种课程模式正符合很多高校“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这种课程模式必将推动部分理工科高校“国际化、学术型、研究性大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何福胜。清华大学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C].大学英语创新与发展――首届四大名校大学英语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12.

[2]教育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 (试行稿)[OL],1992.

[3]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研究生英语教学基本要求[OL],2005.

[4]Nunan,D.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