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护理护士论文范文【优秀7篇】正文

《护理护士论文范文【优秀7篇】》

时间:

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的课程,其学习效果与学生的临床工作息息相关。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护理护士论文范文【优秀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护理护士论文 篇1

1.1对象:调查对象453人,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0.24±9,大专学历占5%,中专学历占95%,其中主管护师占3%,护师占34%,护士占63%。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分四个方面,职业、学历、个人家庭,对管理者的要求共20个问题,其中三分之一为多选题,其余均为单选题。

2、结果

调查共发问卷470张。收回453张,问卷回收率96%,问卷有效率100%。

2.1对工作性质认知调查(表1)

表1对工作性质认知调查表

结果显示:87%的护士对职业的稳定性予以认可,但有47%的护士曾打算及很想离开护理队伍,说明护士队伍内部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2.2个人奋斗目标调查(表2)

表2个人奋斗目标调查表

结果显示:在个人奋斗的目标中,提高学历层次的迫切性最高占60%。由此可见,护士队伍中要求提高学历层次已成当务之急。

2.3生活、工作压力的调查(表3)

表3压力调查表

结果显示:认为工作有压力最高占70%,护士工作紧张占70%。

2.4对护理管理者要求的调查(表4)

表4对护理管理者要求调查表

结果显示:护士心目中的护理管理者安排序为实干型、开拓型、管理型、高学历型。

3.分析

3.1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兼并、减员增效,使一部分人员下岗待业。相比之下医疗卫生系统相对比较稳定,调查中显示,谋求护士职业主要为求稳定占首位。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护士学历不高,从事的是服务性工作,社会地位不高,重医轻护的现象较为普遍,与相应行业比较付出与收入不足,晋升机会较少,构成护士队伍内部的不稳定性,一旦护士达到一定学历,流失的可能性较高。院内医技性工作、办公室秘书、大公司销售员等成了流失的目标。

3.2在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普及与推广,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日趋完善。因此对护士学历的要求相应提高,各级晋升必需具有一定学历。另外,护士为胜任日新月异的护理工作,对充实新知识的迫切性不断增强,护士对提高学历的迫切性已占据个人奋斗目标的首位。

3.3护士工作集体力、与脑力与一体,长期翻班,编制紧缩,工作量大,又要确保不出差错事故,长年累月身心疲惫,因此70%的护士感到有压力,压力主要来自工作紧张。

3.4护士心目中对护理管理者的排序来看,实干型居首位,其次为开拓型。说明护士对管理的观念在改变,要求管理者除了以身作则,具有解决问题,善于倾听群众意见,与他们交流、沟通外,还必须具有敢于冒险,善于创新、独立思维、尝试变革的开拓精神。护理管理者只有实干加创新才能带领护理队伍走向21世纪。

4.对策

4.1提高护士社会地位,有利于护理学科发展护理事业的发展从南丁格尔倡导护理专业至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成为今天的一门日趋完善的独立学科。护理工作内容从功能制护理向整体化护理转变。护理方式由常规护理向科技含金量较高的专科护理扩容。护理范围由临床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性拓展。护理工作已逐步迈向现代化。然而,世俗的偏见依然存在,认为护士只是一般的生活、基础护理、单纯的打针发药。存在重医轻护的现象,社会对护士的尊重不够,一旦护士自身具备一定的条件,外流现象在所难免。因此,希望医疗卫生系统能真正确立护士在医院内的地位,有条件的医院设立护理副院长,或在二委班子中有优秀的护理代表参加,及时反映护士需求,直接参加医院管理。增加职称晋升的比例和相对提高报酬。在社会上加强宣传力度,宏扬无私奉献与爱心,树立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护士队伍本身应立足本职,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开展护理科研。我院护理部历年来注重护理科研工作,护理论文数量、质量逐年上升,二项课题先后获得全国护理科技二等奖、三等奖及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另外还积极参与院优青擂台赛,三名同志荣获院优青光荣称号。

4.2多渠道、多形式,尽快全面提高护理队伍的学历层次随着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理学在概念、理论、实质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因此对护士的学历要求也相应提高,护士本身对提高学历的迫切性十分强烈。鉴于目前学历教育现况分析,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护士的需要。为不影响临床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护士学历教育受年资、翻班等限制,见效甚微。如扩大求学面,又受到统一考试日的限制,每年2次考试日固定集中,为应考临床护理工作又受到严重影响,不得不缩小限量,严重影响了提高学历的速度,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中专护士,因受年资限制,白白浪费了大好的学习光阴,待轮资排辈到位时,又有家庭拖累,影响学习。因此建议有关教育部门,为尽快提高护士的学历层次,必须多渠道、多形式:①常设考场,通过自学随时应考,减少考试过于集中的情况;②对年龄较大的,有相当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建议医学院校举办一些短期相当于大专学历的培训班,也可通过护士继续教育形式,累积学分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③提高护士学历的起点,逐步取消中专制护士,尽快直接培养大专学历的护士,从而快速、有效地提高护理学历层次,完善护理队伍的知识结构。我院为尽快提高护士学历层次,对凡工作满两年的护士,采取三自,即自费、自学、自己业余时间的形式参加自学考试大专护士已达200名左右,两年来大专学历从原来的3%,增加至目前的7%。超级秘书网

4.3注重行为心理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职业应激源。有调查认为,来自医疗工作的心理紧张与压力很多。如:工作的强度和紧张度,工作风险,高度责任性,多重人际关系,病人的病情与情绪对医务人员的情绪影响等[2]。加之女性的多重角色,教育子女、家务劳动,深造学历等。如何疏导和缓释工作紧张所致的压力,应本着从改善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环境,保持注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原则出发,在提高护理管理科学水平的同时,注重护理人员的行为心理管理。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和谐,注重护理人员的自身人文科学:心理学及医疗职业道德与伦理教育,使工作环境处于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为此,我院护理部专门为护士设立了知心箱,建立了护理部主任接待日,为护士创造倾诉、抒发、发泄的场所和机会。另外为减轻护士劳动强度,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合理的、适合国情的护理人员编配法。以改变由于护理人员缺乏而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专业的发展[3]。据报道日本现有护士编制120万,我国现有护士160万,但日本人口只是中国的十分之一。按病人所需的护理(PRN)来编配护理人员的方法是科学和可取的。

护理护士论文 篇2

一、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07年3月—2007年7月进我市某所医院护理专业实习的护生共200例。

1.2方法依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及省卫生厅有关文件要求,设计调查表。内容:对手消毒的态度;卫生手的概念;医院环境卫生学分类及手卫生标准;卫生手的洗手指证和方法;是否希望得到相关知识培训等内容。由护生以无记名填表的方法独立完成,并要求其真实填写在工作中的洗手状况和认识。本次发放调查表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结果

经调查显示,护生掌握相关知识及洗手现状中未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学习的占66.59%;熟悉卫生手概念的占知晓环境卫生学分类及手卫生标准的占26.92%;掌握卫生手洗手指证和方法的占43.51%;工作环境安置流动水洗手装置的占75.1%、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的占使用公用毛巾擦手的占76.68%;希望接受相关知识学习的占对手消毒持赞成态度的占90.11%,持不赞成的占持反对的占1.75%。

三、讨论

从调查得知护生洗手概念较差,洗手不使用肥皂,只用流动水冲洗3s~5s,操作前只洗1次;洗手方法不规范,洗手频率也较低。70%~80%的护生在护理过程中自始至终未曾洗手,有~30%在护理特殊或可疑病人后才洗手,只有20%~能按规定洗手;洗手范围合格的为34.75%,步骤合格的仅占。做不到在对2例病人操作之间用消毒液擦手,甚至有人还用自身工作衣擦手,造成再次污染。而实习护生在下班前却能作到较认真的洗手,洗手持续时间长,揉搓频率高。只有通过学习培训才能使广大护生认识到必须按照洗手指征、保证洗手持续时间、频度和范围、使用清洁干燥的擦手用具,才能有效去除手上的暂居菌。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护生忽略洗手的现象较为普遍,究其根源:①对洗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洗手设施不尽完善,使用不方便;③医院内常用的洗手方法是流动水肥皂洗手法,以往报道此法可使手上的细菌减少60%~90%。在目前基层条件还不可能达到安装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设施的条件下,首选的仍然是肥皂流动水洗手法,但不宜使用公用毛巾,一定要用洁净干燥的个人专用毛巾。建议应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制订更科学、适用、经济、快速、高效的手清洗消毒方法。医院感染不仅影响原发病治疗与康复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也形成一定威胁。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许多医院安装了高效、方便、价格合理的护手快速消毒剂,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说明只是单纯培训教育而不重视洗手设施的安装是远远不够的。

尽管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手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和病人免受感染,但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如不及时更换,仍可形成感染的途径,所以要按要求更换和洗手。当手污染严重时,使用普通肥皂洗手并不能完全清除手上的暂住菌、而消毒剂对细菌、病毒的杀灭率远远高于洗手。但消毒剂并不是完全可以替代洗手,因为它不能清除碎屑和污物,所以当手上有明显泥土或有机物污染时,仍需通过洗手达到手卫生。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举办培训班,为基层医护人员提供知识更新的机会各接受进修护生的单位也要加强岗前培训,从规范洗手抓起,确保医疗安全,保障所有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7-510.

[2]邢红霞,张红英,武建英,等。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9.

[3]苗勤,张辉,刘晶岩,等。术前手消毒效能检测及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2(4):317.

[4]陶红,钱丽静,王为兵,等。护理人员手清洁方法的实践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7(3):226-227.

护理护士论文 篇3

1.1研究方法对医院入选护士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给予统一指导语,研究对象独立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本次调查问卷发放396份,收回有效问卷369份,有效回收率为93.18%。

1.2统计学方法原始数据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百分比等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son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本组研究对象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29.98±6.13)岁,工作年限1~27年,平均年限7.85年。性别:女365名(98.9%),男4名(1.1%);护士所在科室:内科91名(24.7%),外科24名(65.3%),其他科室37名(10.0%);学历:中专6名(1.6%),大专136名(36.9%),本科221名)(59.9%),硕士及以上6名(1.6%);职称:护士112名(30.4%),护师180名(48.8%),主管护师77名(20.8%);职务:护士359名(97.3%),护士长10名(2.7%)。

2.2报告意向情况对报告意向总得分进行正态性检验,P<0.05,为非正态分布。统计结果显示,报告意向问卷的得分范围为3~15,报告意向总得分的中位数为14,P25为12,P75为15。

2.3报告障碍情况

2.3.1研究对象的报告障碍得分情况报告障碍问卷的得分范围为25~80,对报告障碍问卷的各条目分别进行描述,将研究对象对报告障碍问卷各条目的认同度划分为三个水平,分别是不同意(包括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和同意(包括非常同意、同意),369名研究对象认为对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阻碍最大的五个因素,即同意率在30%以上的条目见表1。

2.3.2开放性问题描述报告障碍问卷中,条目23为开放性问题,调查其他可能影响研究对象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因素。归纳如下:①对于护理不良事件责任人处罚过重,如经济处罚;②没有意义,对今后的护理工作没有太大的积极作用;③怕记录在人事档案中;④怕同事或上级对自己有负面看法;⑤怕与患者之间产生纠纷。

2.4报告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2.4.1不同特征护理人员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比较报告意向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一般资料中的分类变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年龄、工作年限及职务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2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与报告障碍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惩罚性文化、报告意义与报告意向呈显著相关(P<0.05)。

2.4.3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多因素分析报告意向总分作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意义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惩罚文化和报告意义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为年龄、工作年限、惩罚文化和报告意义,见表4。

3讨论

3.1肿瘤科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现状本研究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总得分的中位数为14,对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较高,与田欢欢等的结果基本一致。一方面医院越来越重视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大多数护士都知道护理不良事件需要上报。另一方面患者及家属对肿瘤科的要求更高,使得肿瘤科护士更为重视护理安全。

3.2年龄、工作年限影响护士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和工作年限与护士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呈正相关,护士的年龄越大,工作年限越长,其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越高。另有报告[3]也指出护龄越高,护士对不良事件的认知度越高,上报率就越高。说明临床经验对不良事件识别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肿瘤科工作量大、重症病人多、专科操作多,较长时间的临床工作使肿瘤科护士的工作经验较为丰富,沟通能力较强,安全意识较强[5]。同时,大多高年资的护士为护士长或协助护士长做部分的管理工作,其报告认知高,感知的报告意义也高,促使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因此,开展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工作年限护士的护理安全知识培训,从而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和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

3.3医院的惩罚文化影响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研究显示报告障碍中护士同意率最高的五个条目均属于惩罚文化,护士感受的惩罚文化越重,其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越低。研究对象在开放性问题中也多次提到“惩罚”、“处罚”等关键词,再次印证惩罚文化影响护士的报告意向,与国内王玉艳、方良玉等分析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虽然医院已实施非惩罚上报机制,但研究对象仍受长久以来的惩罚性机制影响。哈佛大学Leap博士提出,发生错误后担心被惩罚是当今医疗机构内患者安全促进的唯一的最大障碍。建议医院加大力度推广非惩罚性文化,从而使相关管理者和护士正确看待不良事件的发生,避免对责任人的不同形式的惩罚。二是医院实行逐级上报的报告系统,这种系统外界比较容易获取报告者的信息,给当事人带来很多难题。Karsh等也指出,报告障碍之一在于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匿名性缺乏信心。因此,提供较少的个人身份信息,使得报告者的身份无法被识别是促进医护人员进行报告的首要标准。建议建立较强报告系统的匿名性和保密性,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报告意向。三是管理者在分析不良事件时,更多的分析个人在护理过程中的缺陷或个人责任等,很少研究当事者的心态、客观因素等。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认为因不良事件受到惩罚的配置不公平或不恰当直接影响其报告意向。因此,建议医院应用更为合理、科学的分析方法评析护理不良事件。

3.4护士感受的报告意义影响护士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研究结果显示护士感受的报告意义越低,其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越低。研究对象在开放性问题中多次提到“没有意义”、“无影响或影响小而不用上报”等关键词,也再次表明报告意义影响研究对象报告意向。分析原因可能有二个:一是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后,管理者反馈信息只是统计数据,没有深入分析如何规避差错,因此护士不能从反馈中提取到有效信息,不能获得学习与进步,进而对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的意义提出质疑。建议医院从护理不良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改进相关制度,及时反馈,避免类似护理不良事件的再发生。二是护士“认为对患者无影响或影响小而不用上报”。潜在漏洞或无伤害的护理不良事件具有隐蔽、动态的特点,当事人不报告,其他人事后很难发现。但这类不良事件可以挖掘更多的临床护理风险,也正是护理差错、事故的源头。护士未明确理解护理不良事件的范畴和报告意义而影响其报告意向。建议医院进一步明确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范畴的同时,对护士进行定期、定向培训或借助案例分析提高护士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水平、明确其报告意义,提高其报告意向。

4小结

肿瘤科护理不良事件风险性大,积极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可提取促进患者安全的信息,促进护理安全。医院应尽快深化非惩罚文化理念,明确报告意义,进一步完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提高护士的报告意向,从多角度、多层面有效地保障患者的安全,保证护理安全。由于时间、人力、经费等条件有限,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特别是仅针对一家肿瘤专科三甲医院进行调查,可能受到医院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后续的研究工作应增加样本量、扩大调查范围,争取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开展调查研究。

护理护士论文 篇4

1.1制定助理护士工作职责,规范助理护士行为助理护士在责任护士的指导和带领下完成患者生活护理、非创伤性或侵入性的护理工作,包括整理病床单元、更换床单,协助患者更换衣服,洗漱、洗头、擦浴、订餐、进食,协助患者服药,测量生命体征,陪送普通患者到相关科室做检查,到药房取药,同时负责护士工作站、治疗台、治疗车等及病区仪器、设备的清洁。

1.2制定助理护士技术能力要求和工作标准由护理部制定助理护士技术能力要求和工作标准,能力要求和工作标准以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连续全面的护理为原则。科室护士长或带教干事指导、督促助理护士完成基础工作。

1.3激励机制表现优秀者可在我院继续实习;实习考核优秀者,毕业后可被我院优先录取为正式助理护士。在助理护士期间,若考取大专,毕业后可晋升为我院合同制护士,按我院合同制护士管理办法实施管理。

1.4评价方法(1)护士长对助理护士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进行评价,填写助理护士考核评价表,考核内容包括:个人素质(20分)、护理质量(54分)、教学(6分)、护理安全(20分),总分100分;(2)病区向住院患者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入院宣教、健康教育、服务态度、仪表举止、基础护理落实、技术操作水平等18个条目,调查表总分为100分,得分在85分为及格(调查表中满意10分,较满意5分,不满意0分);(3)引入见习护士补充助理护士岗位前后半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特一级护理合格率、陪护率、患者满意度均以医院每月护理部检查结果为准。

1.5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2结果

2.1引入见习护士前后护理不良事件比较,见表1。

2.2引入见习护士前后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合格率、陪护率、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2。

2.3助理护士考核评价6个月后见习护士考核平均98分。

3讨论

3.1合理的护理人员配置是优质护理服务持续开展及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多数医院科室临床护士紧缺,卫生部对204所医院护士人力资源的调查显示[2],人力资源的配置在技术职务与岗位分配上存在脱节现象[3]。主要原因包括未实现分层级管理、岗位管理,一些高、中级职称、本科学历护士除承担科室护理管理和护理教学外,还和低年资、低职称、中专护士从事同一水平的护理工作,使护理人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发挥[4],从而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导致护士缺乏个人发展的动力[5]。工作细化、责任护士分管患者时,治疗工作量较大,护士力不从心,忙于完成医嘱、治疗而无时间认真完成患者的生活护理及健康教育,部分生活护理、低技术含量工作只有依靠护工来完成,专业护士从事基础护理的时间很少。护理岗位分工缺乏科学性,不能体现资历、学历、能力、职称的不同,未体现护士分层级管理,制约了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的发展,造成“一边在培养高等人才,而另一边高等人才却在浪费”的情况,威胁着我国护理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后勤及辅助系统工作未能为科室解决实际困难,部分护士仍耗在对账、领药等非护理工作中。年轻护士比例较大,各科室结婚、生育休假,造成病区护士在编不在岗。另一方面,患者自己高价雇用的护工未经过规范岗前培训,不能较好的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导致护理质量下降,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不满意。

3.2随着按职称上岗、分层次使用护士的措施在全国逐步推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医学前沿医院设置了助理护士岗位,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医院科室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缓解了注册护士从事基础护理的工作压力,成为注册护士的得力助手[9]。根据护士的技术职称、学历、业务能力和临床经验,科学、合理地实现各级人员的分层次使用,使各级护理人员人尽其才,高、中级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带教、科研、质量控制等工作,以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另一方面,助理护士与护工教育层次、素质相比较更具优势,患者更愿意接受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护士为其服务,而且为患者节省了住院期间雇佣护工的费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专业的护理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

3.3将见习护士引为助理护士在病区补充助理护士岗位,逐渐取代护工,这无疑是对护工队伍的一种巨大冲击,这是我们在优质护理中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目前中等专业护理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通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模式的改革,引入见习护士补充助理士护岗位,培养中等专业护理院校学生具有良好的护理服务理念及职业素质,临床实践巩固了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基础护理技能,提高了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临床护理经验,成为实用型护理人才,提高就业机会。医院与中等护理院校一体化方案的实施不但为中专护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激发了助理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使护理工作更规范、高效,同时提高中等专业护理院校护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4小结

通过临床分析将见习护士引为助理护士补充助理护士岗位,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陪护率,提高了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合格率,人性化的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从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医疗费用。引入见习护士补充助理护士岗位,促进了护士分层管理,为实践护士岗位管理奠定基础,为中职教育改革探索新的模式,同时为医院了储备了护理人才,为中等护理专业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这种双赢管理模式值得在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中推广应用。

护理护士论文 篇5

1.1充分发挥36岁~40岁的护士长的中坚力量

表2结果显示:36岁~40岁的护士长占55.6%,但其中只有10人(28.6%)质控频率≤2次/周,比例最低,可见36岁~40岁的护士长很重视利用移动护士工作站进行质控,并且此年龄段的护士长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作用重大。

1.2加大40岁以上的专科护士长的培训力度

表2结果显示:50.0%的专科学历的护士长质控频次≤2次/周,比例最高,并且专科学历护士长中有58.6%年龄超过40岁。分析原因可能为:年龄>40岁的专科学历护士长或许因年龄、受教育程度、计算机应用能力、新事物接受能力等个人因素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工作重视不够,故需要加大对40岁以上的专科护士长的培训力度。

1.3加强低职称护士长的培训力度

表2结果显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士长中只有5人(21.7%)的护士长质控频率≤2次/周,比例最低,并且有10人(43.5%)的护士长质控频率>6次/周,比例最高。分析原因可能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护士长的知识层面较广,对于护理发展新理念及新趋势了解较多也较深入,因此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等信息化护理工具的期望值及依赖性也较高。

2护理管理人员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情况参差不齐,亟须实现标准化

卫生部及各专业学会对医疗护理操作技术有明确的要求,但对数字化条件下的医疗护理工作常规要求明显滞后,不能适应数字化医院管理的实际。有文献显示,在护理质量监控中,护理管理者应该利用移动护士工作站做管理系统界面,对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及时检查护理文书的录入、移动护士工作站执行扫描情况,抓好护理环节、终末的质控,及时发现护理事故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及时纠正并制定相应措施,使各项服务质量的技术、管理、过程和人的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12-19],从而提高护理管理的安全性,降低医疗风险,为护理病历质量控制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管理途径。另外,管理者还需要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实际执行过程中何时给病人吃药或打针,实际执行时间和医嘱要求的时间相差多少,如果该医嘱没被执行,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国内对于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量控制很少有科学的研究。此次调查对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了解,以期为护理同仁提供参考建议。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63名护理管理人员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量控制,其中36.5%(23人)护理管理人员平均每周的质控频次>6次,66.7%的护理管理人员平均每周的质控频次≥3次,可见护理管理人员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都比较重视。而质控内容显示,护理管理人员对工作量统计、跟踪控制及统计各项护理指标、进行绩效管理的质控人数比较多,均超过58%;而对于工作负荷加权及其他进行质控的人数较少,可见护理管理人员质控内容大同小异,而且还没有完全开发出规范标准的移动护士工作站质控内容。针对此次简单的调查研究,护理管理人员应积极开发研究适合移动护士工作站的标准化质控频次及内容,使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能够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3护理管理人员应规范使用移动护士工作站检查护理工作完成情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平均41.1%的护理管理人员能够做到平均每天1次使用移动护士工作站检查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平均19.8%的护理管理人员平均每天3次,平均18.3%的护理管理人员闲暇时间检查,平均12.1%的护理管理人员平均每天2次,最少的是平均8.7%的护理管理人员发现问题时检查。可见多数护理管理人员偏向于平均每天1次,据护理管理人员反馈,现在移动护士工作站虽然没有规范化的质控标准,但如果过于频繁检查会适得其反,一方面,如果一天3次有点过于频繁,早晨一上班要参加早交班与床旁交接班,还要检查与处理科室常规事务,而下午刚上班时部分病人输液等护理操作尚未完成,此次检查护理工作完成情况不完整,因此,一般都是下午床旁交接班前使用移动护士工作站检查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若一天检查次数过多,也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压力与反感情绪;还有护理管理人员反馈,除每天的常规检查次数以外,还可以将“发现问题时检查”与之同步,这样能够做到真正的环节控制、无缝隙控制,提高护理质量管理与控制。本调查还显示,护理管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也是参差不齐的,毫无标准与规范可言。常用的功能版块应该进行常规检查,而不常用的功能版块也不能忽视,我们要谨记切不能以1%的疏忽造成99%的损失与无法挽留的后果。因此,面对目前参差不齐、不规范化的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控与工作检查,护理管理人员亟须将移动信息化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化与规范化,防患于未然。护理管理人员可以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瞻性风险管理方法)、品管圈等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合成化应用于移动护士工作站质量控制的标准化建立过程中,以提高其科学实用性。此次调查研究由于时间的原因及涉及面较广,未对护理管理人员对移动护士工作站的质量控制做深入的研究,但仍然发现了不少现存的问题,将来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探讨出真正适合我区特色、适合移动信息化护理建设的信息化质控标准。

护理护士论文 篇6

1.1存在问题

1.1.1分级护理医嘱的准确性肖小文[2]调查发现:一级、二级护理所占比例高,达43.2%、50.4%,比相关资料[3]高;一级护理符合率仅27.8%,二级护理符合率仅36.2%,护理级别实际评定符合率低;从入院到出院一直是一级护理者占38.5%,一直是二级护理者占40.0%,护理级别大多未能客观反映病情变化;医生下达的护理级别整体向一级护理偏移,而且多数护士认为医生确定的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毕慧敏等[4]调查结果是52.55%,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的护士持这一观点的比例更高。毕慧敏等[5]将医嘱护理分级和标准护理分级作比较,发现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王淑琴等[6,7]将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护理分级作比较,也得出同样结论。

1.1.2护士落实分级护理的随意性较大由于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和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使医嘱逐渐失去严肃性和应有的权威性[4,8];护士淡化分级护理并形成思维定势,对不按相应护理级别护理司空见惯,对确需按规定执行的护理也敷衍了事,结果是分级护理对部分病人只是一种形式[2,8]。

1.1.3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魏畅[9]调查发现,分级护理执行人员中有9.01%~58.57%是由分级护理服务体系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提供的;2.21%~87.96%是由低于规定的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1.83%~41.68%是由超过最低资质标准人员执行的,这说明临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1.2原因分析

1.2.1医学教育要求与分级护理制度不相符医疗与护理相辅相成,但在医学教育中很少涉及分级护理的相关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不甚了解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10]。王淑琴等[6]调查发现: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75%的人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25%的人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由于临床医生对分级护理的知识了解有限,医生往往根据主观经验或以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造成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不规范[6,10]。

1.2.2医生认识上的偏差如有些医生对护理级别从思想上未引起重视,下达的医嘱存在随意性[2];有些医生对新入院病人倾向于开出一级护理医嘱,以提醒护士注意[5];有些医生从经济考虑,认为把护理级别开高1个或2个等级可增加科室的收入[2];有些医生为自我保护,在病人病情变化时不及时更改护理级别[9]。这些原因也导致分级护理制度执行的不规范。

1.2.3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国家卫生部曾调查了全国210所医院,结果显示,护士缺编的医院占被调查医院的93.3%[11]。有些护士认为人员缺编是分级护理不能落实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观点在学历、职称高者比例更高[4]。现有护士很难满足分级护理的需要。

2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2.1由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部级重点教材《护理学基础》及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护理理论》都对分级护理的标准和要求作了详细的阐述,护士对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的适用范围、护理内容极为熟悉,而且能熟练掌握操作规程[12],理论上说,护士是有能力下达分级护理的。

2.2由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20余年来,已形成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13,14]。高等护理教育的年招生量已经超过护理专业年招生总量的30%。据教育部统计,至2005年,我国已有4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博士教育,3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硕士教育、133所学校

设了本科护理教育,近250所学校开设了护理高职教育,40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中职教育。除学校教育以外,成人自学考试专科和本科段均开设了护理专业,加上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14]。

完善的教育体系使护士掌握了大量护理专业知识,在理论上,护士具有分析病人病情、了解病人疾病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做出决策,对病人进行分级护理,组织安排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15]。

2.3由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我国已经培养了大批护理人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理队伍不断壮大[12]。至2004年底,全国护士数量为130.78万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达25.6%[13]。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的要求:到2010年,护士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三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50%,二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30%[13]。

高学历护士的加入是医院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却存在着高低学历护士、不同等级护士同等使用的问题[16],这不仅大大挫伤高学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极易造成由于不能体现自身价值而流失的现象;而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就是体现自身价值、展示护理工作独立性的一个尝试。

2.4由护理专业的自主性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专业自主性是指个人有权利自由的独立作业且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说明,负完全责任[17]。目前,尽管护理专业在不断发展,但护理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未被社会乃至被医院的管理者所认可,护理工作仍被看作是从属于医疗工作之下,甚至有人认为在医院是“以医养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医生是医院的主体,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决策权,护士没有权利参与真正的决策和决定[18],护士的工作自主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束缚[19],工作满意度也受到影响。有研究[20]认为,对工作环境缺乏支配能力、参与机构决策机会过少是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之一。

弗莱德森在他著名的《医疗职业:应用知识的社会学研究》(Freidson,1970)一书中认为:将职业与其他行业区分开来的唯一标准在于“自主性的事实”,即一种对工作具有合法性控制的状态,一个职业只有获得了对于决定从事其职业工作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权力的时候,才具有稳固的地位[21]。但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由医生确定病人护理级别,护士被动执行的现象,如此下去护理专业自主性将如何体现?护士的专业知识将如何综合应用?

2.5从护理伦理角度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护理伦理是以医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范为指导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控制和调整着护理人员的思想感情和形态。护理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支持维护、行动负责、互助合作、关怀照顾。

分级护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常常使护理人员陷入了“伦理困境”,出现专业伦理与专业角色要求的冲突[22]:一方面在护理专业的伦理规范中,护士应该支持维护病人的利益和权利,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另一方面,在专业角色上,护士应配合医嘱的执行。护理伦理学指出,护士对自己所做的行动负有责任,即行动负责,指在护理领域内有关护理决策由护士做出,可见护理业务范围内如分级护理的问题应由护士自己决策并采取措施[19]。2.6由学者观点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胡斌春等[8]通过了解香港地区部分医院的分级护理情况发现:香港地区的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值得借鉴。肖小文等[2,4,5,19]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理人员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这样既可避免跨专业指挥带来的问题,又可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各级护士主观能动性,体现责权利和专业价值[23]。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医疗与护理是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两个专业。护理当然要根据医嘱进行,但不等于说护理工作没有相对独立性;护士与医生是平等的分工合作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因而在如何护理病人问题上,应该由护士做出决策,进行组织安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树立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19]。护理人员若能取得下达分级护理的权力,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必能提高,我国护理事业必将翻开进一步发展的新篇章。

论文关键词:护士护嘱病人分级护理可行性

论文摘要:阐述现行分级护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从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医院护士发展现状、护理专业的自主性、护理伦理角度等分析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护嘱的可行性。

分级护理是按照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和要求,对不同病情的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和照顾的制度,通常是在病人入院后由医生下达、护士依据医嘱实施[1],目前已成为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在规范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从而引发了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郑雪梅,郑水利,车文芳,等。医院护理活动时间分配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7.

[2]肖小文

基层医院护理级别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9-20.

[3]杨英华。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1-63.

[4]毕慧敏,吴箭,史雅轩,等。护理人员对分级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6A):966-968.

[5]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6]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15-17.

[7]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病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A):1014-1015.

[8]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7-58.

[9]魏畅。军队三级甲等医院分级护理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军区进修学院,2005:32-33.

[10]霍丽杰。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3,20(1):77-78.

[11]胡玲,欧阳山蓓。我国护理人员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31-33.

[12]杨俊兰,于洪。浅议护士处方权[J].包头医学,2006,30(3):38.

[13]杨英华。护理教育现状与反思[J].上海护理,2006,6(4):1-2.

[14]沈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护理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8-9.

[15]郑洁,郜玉珍。浅淡现代医护关系中的护士角色[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6,15(2):143-144.

[16]郑丽芬,陶慧娟,诸永莲。不同学历护士的组织管理及专业自主性的研究[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10):1193-1194.

[17]苏丽智。最新护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1-49.

[18]刘玉馥。护士压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4-5.

[19]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17-419.

[20]张立红,韩英军,朱月珍,等。部队医院护理科研开展现状的调查[J].南方护理杂志,1997,4(1):36-37.

[21]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1:197-221.

[22]尹裕君,林丽英,卢小珏,等。护理伦理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19-131.

护理护士论文 篇7

1.1录取择优,把关严格

凡应聘护士必须具备下面条件:正规院校毕业;中专以上学历;获国家承认护士执业证书。认真核对有关证件,查看在校表现,临床实习情况及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情况,以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考试途径实行考核。由人事科、护理部组织、院领导参加,通过公开公正原则择优录取。

1.2展开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是新护士成长重要环节,是培育合格人才重要阶段。培训内容包括: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护士礼节礼仪、护士礼貌用语等,培训由专业人员严格培训,期满后考核验收,不合格者不上岗。

1.3强化在职教育与法制教育

鼓励聘用护士自学成才,支持聘用护士参加各项培训学习,帮助自学护士提升自身素质。医院设专职人员对聘用护士进行强化和连续在职培训,紧密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制定短、长期培训计划,培养各方面能力综合提升,定期展开法制教育讲座,增强聘用护士法律意识。

1.4强化三基训练,定期考试与考核

护理部每年对聘用护士进行至少4次业务考试与考核,包括三基理论考试、法律法规考试、核心工作制度考试及专科护理操作考试等,并采用明确奖惩制度。

1.5采取激励机制,稳定护理队伍

提高工资待遇,逐年增加绩效工资,促进她们工作积极性;享受公平政治待遇;办理社会保险,让聘用护士安心工作减少人才流动;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资奖励;实行推优进修培育与岗位竞聘制,对重点岗位采取公平竞聘制,让聘用护士实现自我消除错误思想。

1.6创造和谐工作环境及人际关系

聘用护士与正式护士同样从事担负复重且精细繁琐护理工作,在人格和尊严上是平等的。关心、体贴、尊重聘用护士,使其感到集体温暖并有归属感。

1.7完善管理制度,采用有效途径

在大量聘用护士情况下,如果没有合理完善管理制度进行约束和规范,会严重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医院制定《聘用护士管理规定》并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规范聘用护士从聘用到解聘各阶段,使医院聘用护士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2聘用护士的应用

2.1情感激励在聘用护士中的应用

2.1.1激励关怀

管理者应从“对人关心”和“对工作关心”两个角度综合考虑。出于护士要求不同,在实施情感激励前要有针对性。如:新毕业护士年龄小、经验不足、工作压力大,应体察其情感变化,关心其工作和生活,帮助她们解决困难缓解工作压力;聘用护士产后哺乳期应在岗位上给予调整,让她们在不值夜班直至哺乳期过后为止。通过各种方式让护士体会到组织关心和温暖,在精神和情感上得到安慰和满足,才能激发工作热情、营造团结协作发展。

2.1.2激励荣誉

荣誉激励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达成的激励目标。主要把工作成绩与晋级、提升、选模范、评先进结合起来,主要表现在表扬、奖励、经验介绍等,要善于发现先进思想和事迹,进行宣传和表彰。如:特选一批聘用护士作为技术操作示教老师,增加她们自信心和责任感。荣誉可成为不断激励荣誉者保持和发扬成绩力量,还可对他人产生感召力,产生良好激励效果。

2.1.3激励榜样

榜样是理想人性模式规定与张扬,榜样可让人得到前进动力,榜样引领人加速社会化,提升人们成熟水平。领导以身作则也是激励人的动力,护士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护士形象,营造和谐温馨工作氛围,使护士对护士长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为护士长分忧,自愿为工作繁忙加班,也减少护患矛盾发生。

2.1.4激励资源

好护士长调动护士积极性前提必须是公平公正。护士长可利用激励资源,善于使用语言赞美,对工作、学习上有进步护士给予表扬,使其产生成就感和激发积极性作用;在奖金分配制度上要平等对待聘用护士,建立切实可行绩效考核办法,公开透明地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切忌论资排辈,充分激发聘用护士工作热情。派出进修(学习)、评选先进时也要一视同仁,公平竞争产生,使她们产生主人翁精神为工作尽心尽力。

2.2人本化在聘用护士中的应用

2.2.1以人为本强化护士素质培育

人员素质在以人为本管理中起重要作用,应注重对聘用护士观念教育,树立以为人本护理观,多进行护理学习及文化素质培养,使聘用护士素质提升、行为规范、激发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定制实际训练计划,深入培训尺度,创立奖励体制,激励投入工作,体现自身意义。

2.2.2以人为本营造温暖人心工作环境

要留住聘用护士要讲理论教育,还要从各方面真诚关心她们、体谅她们工作繁重和不规律,要进行情感战略,常与她们谈心,发掘聘用护士内心需求和心中所想,创造温暖工作氛围,尽量帮助她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她们产生被信任、尊重的安全感,在工作热情中找到自我价值,心情愉快自然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品质。

2.2.3管理严格应与关怀人文并重

每个人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而聘用护士人本化就是要抑制懒惰激发积极,以公平公正、严己宽人的原则,处理违纪要一视同仁不能一带而过,谁犯错谁承担,不能存有侥幸心理,以此为戒让她们遵守规定,也积极听取她们意见和参与权。

2.2.4强化聘用护士自身素质,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我培养品格,勤于动脑,加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严于律己,加强业务学习,做出正确工作决策,保证医务工作顺利完成,提升医护品质。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