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经济类毕业论文(优秀6篇)正文

《经济类毕业论文(优秀6篇)》

时间:

摘要:相信很多读经济的毕业生正在苦找经济类毕业论文吧,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经济类毕业论文(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1

经济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一、题目:购物网站设计与实现

2.主要任务:以PHP为主要制作工具,实现购物网站的用户注册、登录、验证身份及用户数据的采集、物品的预览查询、搜索/查看物品信息以及站内最新物品信息发布并可进入在线下单从而实现网络销售。

3.研究目的:现在网购无法全面取代传统购物渠道,但是网购能够灵活调整运营政策,使它能够满足某一类人特别关注的侧重需求。我长久以来也是以此为出发点,关注网购商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几套网购运营模式,这些网购能更佳的满足某类人侧重需求,对他们来说有强烈的购买理由。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积累完善这类网购模式,实践这些网购,赚取利润并积累网购运营经验,在网上购物大发展时机到来时拥有先发优势。

二、调研资料情况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网络销售正在健康、飞速的发展,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了虚拟客户资源的竞争。从而找到一个好的销售平台、建立一个好的网店已经成为各个店主一项关键任务。同时,当今的市场环境又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客户的需求在变,对网上购物的需求也相应处于变化之中。如何能快速适应这一变化,提高网上购物流程的工作效率,进行快速定位,也就成为店主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铺天盖地的传统销售攻势中,电子商务以其方便、快捷、时尚、触角敏锐而初露峥嵘。在销售旺季宣传人员像蚂蝗一样铺满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行人丢弃的宣传单页时,网上销售却以其视觉冲击力强信息全面更加深入人心,也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网下购物是人们延续数千年的习惯,有无数书籍在讨论消费者行为,强调客户体验,并推荐用各种方式方法促进销售,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这一切都是基于消费者日常购物时先通过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来判断是否应该购买一件商品,然后要在对比不同渠道的同类型商品的价格和售后服务后再做出购买决定这一流程。

简单的说,第一步是感官体验,第二步是理性判断。

虽然传统市场中人们也强调货比三家,但姑且不说三家是否足够,仅是在物理位置相隔较远的不同渠道中找到三个同类型、档次的商品进行细致比较的成本就非常高。消费者理性判断的高成本就促使商家着重于满足顾客的感官体验,从而发明了各种营销手段并形成了完善的理论方法体系。客观的说,传统市场中如果消费者不考虑成本的在各种渠道对希望购买的商品进行细致对比并理性判断,大部分商家将失去现有客户。 所以网络上急需一个第三方平台来为商家和客户牵线搭桥,来应对网络购物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条件下、我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开发建立一个购物网站。

参考文献

[1] 宋尚平,李兴保。 PHP模板引擎Smarty的安装配置及应用实现[J]. 现代教育技术, 20xx : 9.

[2] 邹天思,孙鹏。 PHP从入门到精通[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

[3] Michael kofler. MySQL 5权威指南[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xx.

[4] 潘凯华, 邹天思。 PHP开发实战宝典[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

[5] W.Jason Gilmore. PHP与MySQL5程序设计[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xx.

[6] 仝戈, 张武装。 Smarty在基于MVC框架的Web应用程序开发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 20xx.

[7] 明日科技。 PHP函数参考大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xx.

[8] 赵鹤芹。 设计动态网站的最佳方案:Apache+PHP+MySQL[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出版社, 20xx.

[9] 陈湘扬, 陈国益。 PHP5+MySQL网页系统开发设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xx.

[10] Ben Forta 著, 刘晓霞,钟鸣译,MySQL必知必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xx [11] Elisabeth Freeman, Eric Freeman. Head First HTML with CSS and XHTML[M], O’Reilly Media, Inc, 20xx.

三、初步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1)学习并掌握网站开发工具EPP编译器、Dreamweaver网页编辑器、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

(2)进行网站需求性分析,包括网站的功能需求并设计流程图,网站的'性能需求以及建立网站需要注意的其他各项要求。

(3)进行网站数据库的结构分析,包括逻辑结构分析和物理结构分析(作图举例说明)

(4)进行网站界面的设计,把各个功能模块排列组合,其中包括对主页、用户登录界面、后台登陆界面、后台主界面、后台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5) 安装部署。检查安装环境并参照使用说明下载安装登陆

四、预期结果

对于网上商店,其最大好处是要能给用户带来最大的便捷,这种便捷不仅体现在网络之外的物流、商品的折扣等,更要体现在进行网络操作时的易用性,能够模拟用户的购书行为,营造一种尽量真实、贴切的用户购物过程。

五、进度计划

1-2周:认真阅读毕设要求,确定研究题目并查阅相关资料

3周:撰写开题报告脚本,进行必要修改并最终敲定上交报告

4-8周:学习网站建设所需软件的运用如EPP编译器、Dreamweaver网页编辑

器、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6-9周:绘制网站流程图并着手针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编辑和数据库的建立 10-11周:检验各功能模块的可行性,搭建购物网站基本框架

12-13周:设计购物网站页面,进行网站建立后期的修进和美化

14-15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16周:毕业论文答辩

经济类毕业论文 篇2

内容提要:近代中国农村劳动工资问题的研究,是认识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更深刻地认识近代中国土地问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本文在搜集整理大量相关经济史料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近代中国农村工资的形态和数量、农业工人工资指数变化以及城乡工资水平差距等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农村工资水平的基本状况。

?

关键词:近代中国;农村工资;指数?

许多中国农村经济学者,对于农业劳动问题的研究,往往比较忽视。

他们以为中国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不是劳动问题;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劳动问题的研究,是认识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更深刻地认识土地问题的一个极重要的关键。

?

一般说来,劳动力的商品化,即工资劳动者的广泛利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在农业中间,工资劳动者的利用,也是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必要条件。

不过农业生产由于它技术上的特性,尤其因为受土地私有制度的束缚,所以农业劳动的构成,往往保存下列几种特点:第一,农业中间因为小经营的广泛存在,所以家族劳动往往占有很显著的地位,甚至在数量方面压倒雇佣劳动。

第二,农业中间存在许多季节工人,他们一面出卖劳力,一面自己经营农业;这就是农业中所特有的半无产者。

第三,农业中的许多雇佣工人,往往受土地或债务的束缚,他们的出雇多少带有一点强制性质,因而成为半封建的雇役劳动。

?

在近代中国农村,因为农业生产的落后,上面所说几种特点自然更加显著。

仅从数量方面来说,晚清、特别是民国时期,全国雇农的数量及其在农户中的比重,究竟有多大,可谓人言人殊,没有一个权威性定论。

1927年谭平山在《中国农民经济状况》一文中估计农业雇佣劳动者占农业人口的6.86%,1931年由李育文所译、北平村治月刊社出版的日本学者田中忠夫的专著《国民教命与农村问题》推论全国雇农人数占农村人口的?16.23%?。

当代学者刘克祥“根据各项调查材料综合估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雇农人数约占农业总人口的10%,户数占全国农户的11%”。

虽然这些雇农的数量和比重不算多,但是它们包括了相当于十分之一的中国农民,是近代中国农村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劳动者群体。

雇农的工资水平变化直接影响农村雇佣劳动者生活水平的变化,所以对农村工资水平的研究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

?

一、工资的形态和数量?

中国农村中的雇佣劳动多少带有—点封建意味,这从工资的形态和数量上面也能表示出来。

农业由于技术上的特性,需要较大量的季节劳动,因此农业中的雇佣工人,一般可以分为年工,季工,月工,日工等等。

根据民国时期中山文化教育馆的调查,各省农业雇佣工人最高工资的平均数字如下表:?

日工和年工的每日平均工资收入相差很远,首先是由于上列日工工资乃是农忙时的工资,这时劳动异常紧张,而且受雇时期又很短促;不比年工包括农闲时间、生活又比日工较有保障。

其次是由于这些年工一般带着很浓厚的奴隶色彩;日工比较起来自由一点(因为上引数字全是最高工资,所以这种日工大多不是半封建的负债劳役),然而就连这种获得最高工资的自由劳动,他们所得工资一般还是低于城市中的产业工人。

例如1929年上海各业工人每日的平均工资计有七角一分,就连工资比较小的棉纱工业也有五角五分;这已高于农忙时的日工工资,比较年工工资更要高出几倍。

从这个对比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雇农如何过着比城市工人更惨淡的生活。

?

农业雇佣工人的落后,并不到此为止。

在中国农村中间,除掉货币工资之外,还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实物工资。

首先是谷物工资,这在各省都还相当流行。

例如山东有种长工,是在农产中间抽出十分之一作为工资;河南山西等省流行着的“二八分租”,也可说是谷物工资的另一方式。

谷物工资在短工中间更加流行:例如福建尤溪割稻一日给谷十斤作为工资。

广东从化农忙时期做工六十日,给谷二百斤。

有些地方支付一部分的货币,一部分的谷物;例如广西部林插秧女工,每日给米一升,另给毫洋一角。

?

其次就是用土地或是耕畜的使用权来抵偿工资。

例如宝山县的“脚塞”,租田一亩,每年要替地主工作二十五天到三十天;枣阳县的“赶工”,工作一年的代价,是租用四亩到六亩田地,和三四间的房屋。

至于用人力夫换牛力这种工作报酬之低微,可用“三天人工交换一天牛工”这件事实很明显地表示出来。

?

最后还有一种最特别的工资形态,就是用娶妻来代替工资,这在西南各省——尤其是云南都还相当梳行。

例如云南的川江新平等县,贫苦男孩从五六岁或七八岁起始受地主们的雇佣,不支工资;到二十多岁才由地主替他娶妻成家。

广西苏城等县,有些地主也同年青雇农订约,工作十年或二十年后,给他一个婢女。

?

工资形态也像地租形态一样,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外壳中间,包藏着许多不同的社会性质。

当然,货币工资是最先进的工资形态;所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工人,全部采用这种方式。

不过我们并不能够反过来说:凡是支付货币工资的,便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因为在这里面,还包含着许多半封建的负债劳役。

谷物工资盛行于商品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地方;它是一种较落后的工资形态。

用土地和耕畜的使用权来代替工资,大多是半封建的雇役劳动,比较谷物工资更加落后。

至于娶妻工资更是一种奴隶性的劳动力式,这是最落后的工资形态,它的流行范围远不如前面几种普遍。

?

工资的数量,也同工资的形态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是愈落后的工资形态,劳动报酬也愈加微薄。

这里我们虽然不能举出许多统计数字来互相比较;但从上述一切,我们已经不难看出:在这许多落后的工资形态中间,包含着怎样难以形容的悲苦生活。

?

二、农业工人工资指数及其变化?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指出,“劳动工资的上升,不受国民财富的实际多少的影响,它是因为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所造成的。

所以,最高的劳动工资不是在最富有的国家里,而是在发展最快或者说致富最快的国家里。

”斯密认为,高工资是由国民财富的增长而不是它的实际大小引起的,一个国家可能比另一个国家拥有更多的财富,但是如果这个国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它的工资就不会太高,如果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在不断地增长,那么它的工资水平也会不断的上升。

因此,根据劳动工资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正处于一种怎样的经济发展状态。

如果劳动工资(实际工资)不断上升,说明该国的经济正处于增长阶段;反之反是。

由此可知,观察农村工资水平的变化,便可以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以及农村生活水平的变化。

?

反映农村中工人的工资水平变化,可以采用工资指数这一指标。

工资可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即农业工人依账面记载拿到的货币工资的数量,而实际工资(又称为真实工资)是名义工资以物价或以工人的生活费为标准,并与之比较而计算出来的工资。

依据上述分类,工资指数也分为名义工资指数和实际工资指数。

名义工资指数由于没有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农业工人的生活水平变化,而实际工资指数揭示的才是农业工人的真实经济状况。

?

据张履鸾对江苏武进农工工资的调查,19至1932年期间名义工资呈上升的趋势,其指数由79上升为137。

但如果与当地农人生活费指数比较,则是明显下降的趋势,指数由98.9下降为74.9(均以1910—19平均值为100)。

较为系统地反映全国农业工人工资指数变化的统计,是卜凯根据中国21省99个县100个地方的调查资料所编制的中国农业工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指数(见表2),据此我们可以观察近代中国农业工人的工资水平变化情况。

?

如果只观察一首一尾,在1906—1933年期间,中国农村中雇工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有明显的上涨,但如果我们观察数字系列中的大部分时间,即1907—1932年期间的变动情况就会发现,农业雇工名义工资与生活费指数,几乎是同步上升的。

亦实际工资基本上保持原状或略有上升。

?

虽然名义工资有较为明显的上升,但是因为近代农村物价水平也是在上升的,因此,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真实工资水平基本没有变化,说明这期间工资对于有雇佣劳动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什么影响,仅以真实工资所代表的生活水平没有显著的上升或下降。

?

三、工资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雇农工资的增减,是由诸如商业性农业发展程度、农业集约化经营状况、雇农群体的多少、商品物价水平的高低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近代中国农村仍然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商业性农业以及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程度较小,其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不甚明显。

就后两种因素而言,雇工供大于求,必然导致雇农工资的下降;商品物价增涨,必然导致雇农名义工资上升,但如果名义工资上升的速度小于物价上涨,真实工资则会下降。

由于近代中国人口是在不断增加的,因而雇工的供给很充足,因此雇农的工资很难有大幅度的上升;但是随着近代物价水平的上涨,雇主又不得不提高名义工资水平,至少要提高到维持工人原有的生活水平,因此,名义工资虽然在上涨,但是扣除物价因素后的真实工资却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

四、城乡工资水平比较分析?

根据王玉茹先生在其著作《近代中国价格结构研究》中的分析,可知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中国近代化起步后的50年间,城乡劳动者的名义工资都在周期性的波动中程度不同的有所提高,其中近代生产部门工人的名义工资增长幅度比较大,而传统部门工人的名义工资增加较少。

在用生活费指数加以折算后,所得到的结果是产业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增长,而手工业和农业工人的工资则增长不多或略有下降。

?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近代化起步以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程度不同,其工资差距也将扩大。

即近代生产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其工资率亦增长较快,而传统生产部门则反是。

因此,中国在这一时期近代生产部门的工资增长较快,而传统生产部门的工资增长较慢是理所当然的。

对一个能发挥二元结构优势的后发展国家,比如日本,其成功之处在于其近代工业部门工资增长速度较慢,与传统部门的工资差距相对较小,中国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以城市中的制造业代表近代部门工人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而以农村雇工的工资水平代表传统部门,来进一步说明二者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

首先让我们用数字来说明一下日本的情况。

19以前日本农业工人与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比例虽然由于经济的繁荣和衰退不断变化,但总的看来比例较高,约在70%~75%之间,即如果制造业工人的工资为100,农业工人的工资则为70~75。

而1931年以后工资差别扩大,约在53%(1931年)至56%(1938年)之间。

?

中国农村虽然也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却未能发挥二元结构的优势,近代部门工人的工资水平与农业部门工资水平的差距大于日本。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上海工人的月工资一般在30元左右,而郊区农村农业工人的工资每月平均只有5元(不供食)左右。

前者约为后者的6倍。

另据巫宝三的调查,1933年时,全国制造业工人年平均工资为178元,而农村的劳动者平均收入只有26元,前者为后者的6.8倍。

而19世纪80年代据一些省份的统计,农业雇工的工资平均每年为12元左右,但供给饭食,如果将饭食计入工资,约为24元左右。

同一时期城市和矿区的非熟练工人工资平均每年为72元左右,约为前者的3倍。

造成工资差距扩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某些地区城市化的超前发展,那里的生存工资水平迅速上海,另一方面则由于中国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极为缓慢,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甚至没有增长,当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程度稍有发展,就造成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相比较大幅度上涨,从而使工资成本急剧上升(农产品构成工资成本的主要部分)。

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主要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农业劳动主要还是家内劳动,所以农村劳动工资并未同步上升。

此外,还有第三方面的原因,那就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直至20世纪30年代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所以城市近代部门的工资上涨并不能同步带动农村旧式生产部门工资的上涨。

新垦区移民的工资水平提高也不能使移出地区农业工人的工资相应地提高。

总的情况是城市工人的工资水平提高较快,而农村工人的工资水平提高较慢。

因此,那种以中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城乡之间、各产业部门之间劳动力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为基础,用城市非熟练劳动工人的工资增长来推论农村工资也相应增长的做法是缺乏根据的。

收集资料要全面、真实 篇3

经济管理类论文不可以在家里拍脑袋想出来,一定要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这才是科学方法。收集全面的资料尤为重要。许多学生选题之后,不知道怎么收集资料,这需要教师的指导。

首先,教师要有一定的学术功底,能够告诉学生这门学科或者所选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课题的发展边缘在哪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使所写论文有一定价值。教师对学生应提供引导,图书馆的学术资料数据库和工具书一定要会用。查阅文献工作是写作论文必不可少的步骤,这个过程对学生提高科研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学术期刊数据库和网上资料也是获得素材的一个便捷渠道。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写作应鼓励学生利用毕业实习环节和社会实践机会做调查,取得第一手的数据和材料,这是最为宝贵和最有价值的资料。但要告诉学生,数据和材料一定要原始可靠,绝不能拼凑,这是科研工作的起点要求。否则,论文没有丝毫价值。经济管理科学是经验科学,如同自然科学是实验科学一样,结论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如果论文包含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论文是会有份量的。

经济类毕业论文内容 篇4

经济类毕业论文内容

一、知识经济现代化系统管理包括以下的科学含义

对知识经济实行管理的行政组织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目标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的总和。

2、知识经济管理系统是由绪要素组成的,要素构成知识经济管理系统的主体和基础,是发挥系统整体效率的细胞。

3、知识经济管理的结构。是指知识经济管理系统各要素的组织形式,是管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在时间或空间方面的有机联系。

4、知识经济管理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动态平衡性等特征。

5、知识经济管理系统之外存在一个更大的系统,那就是环境系统,知识经济管理系统与外在环境虽有界限,但具有渗透性,应保持互助关系,保持动态平衡。

其六、知识经济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二、如何对知识经济实行系统化管理 注意各要素功能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个体效应

知识经济管理系统要素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物质要素。二是精神要素。三是机缘要素。四是目的要素。所谓知识经济管理效率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取得较大的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行政管理效益。提高知识经济管理效率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是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是知识经济管理的目标。

2、严密管理系统的结构充分发挥系统良好的组合效应

知识经济管理系统各要素按一定的结构有机组成具有相关性,整合性。要坚持以科技为核心,以教育为基础,以信息为依据,以创新为动力,找准要素在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启动各要素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整合功能,发挥组合效应。

3、加强系统整体,充分发挥管理系统的整体效应与功能

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管理系统整体,便产生新功能,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的总和,不是1+1=2,而且大于2。

知识经济管理系统具有哪些功能呢?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种系统整体功能:

从静态来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四种功能。第一是政治功能;第二是经济功能;第三是文化功能;第四是社会功能。

从动态来讲,知识经济管理系统有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服务等功能。

4、遵循系统运行规律,使知识经济管理系统灵活高效的运转

知识经济管理系统按照输入一一转换输出反馈的规律运行,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此推动知识经济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1)首先输入(输入信息)

输入是指知识经济管理系统从外部环境输入信息,以调节系统内部的机构与功能。管理系统只有不断从外部环境输入信息,才能维持知识经济管理系统的'生存和发展。

知识经济信息是反映知识经济活动和管理对象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的信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知识经济信息具有以下特征:(1)新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将会越来越依赖于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2)在经济信息中劳动资料的信息属性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3)生产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式发生根本变化,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使生产组织的管理机构更具灵活性适应性:(4)知识经济信息进一一步具有国际性;经济信息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应用为基础。

经济信息是一种熏要资源;是知识经济管理决策的基础;是知识经济管理各层次,各个部门相互沟通的命脉和纽带;是管理监督控制的依据,因此知识经济管理系统要注意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使递信息和利用信息,输入信息是搞好知识经济管理的前提。

(2)其次转换

转换是知识经济管理系统将从外界环境输入的各种信息,改变形态,使之融化于系统之中,以增进系统的功能。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知识经济管理组织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改变,以便能动地适应各种新情况。这种从输入到输出的中间性作用叫转换。转换的主要形式是作出发展知识经济的决策。知识经济管理决策是政府知识经济管理机关及国家公务员履行国家知识经济管理职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出主意作决定的活动。知识经济管理决策的特点,除具有的一般管理决策的针对性、目标性、实施性、选择性、优化性、预测性等共同特点外,还有独具的特点:一是决策主体只是对知识经济具有管理权的组织或个人;二是决策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整个知识经济的一切公共事务;三是任何知识经济决策都必须代表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能只顾本地区本部门的狭隘利益;四是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路线,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九五规划目标来制订;五是约束范围广泛,凡在知识经济管理范围内的一切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科技开发区与信息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团体、个人、管理体系内部成员都必须代表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能只顾本地区本部门的狭隘利益;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知识经济管理工作成败。

编辑老师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经济类毕业论文。更多详情内容请点击经济学。

经济类毕业论文 篇5

摘要: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做好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林业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可以有效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分析林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的措施,促进生态林业的进步。

关键词:林业;问题;生态林业;产业结构

一、林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分析

1.1林业第一产业结构问题

就我国林业情况来看,全国林业用地面积为31259.00万hm2,林业总产值为3902.43亿元,相较于20,林业用地面积没有增加,林业总产值比年的3447.08亿元有所增长(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由此可知,在我国林业第一产业结构中,林木的培育与种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却持续增长,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无法满足林产品加工的需求。

1.2林业第二产业结构问题

一是缺乏明确的主导产业;二是亚产业之间关联性较差。首先,从林业亚产业关联曲线来看,彼此之间形状类似,没有突出的亚产业,也就是说各个亚产业均不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从企业产品来看,产品趋同性严重,缺乏足够的创新与科技含量。在这种情况下,林业产品竞争力、经济效益都受到损伤,林业资源也被大量浪费和破坏。其次,就林业亚产业而言,各种亚产业的加工制造基本都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但亚产业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各种亚产业无法协调发展,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产品市场竞争力也难以提升[1]。

1.3林业第三产业结构问题

林业产业第三产业结构问题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专业人员的缺乏。林业发展在过去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林业资源管护、社会经济等方面严重缺乏专业人员,加上许多林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对专业人员队伍的稳定也造成影响。二是林业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旅游是林业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在林业旅游中,对自然保护区依赖较大,旅游服务仅限于森林自然景观的欣赏,缺乏合理的附属旅游服务,受季节、区域限制较大,对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多为一次性旅游行为,降低了林业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林业产业结构具体优化措施

2.1林业第一产业优化措施

森林资源栽培是林业第一产业优化的重要内容,是第一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优化过程中,需要重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增大林业用地面积,为林业资源丰富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还要建立资源培育长效机制,对森林资源的培育模式、使用方式等进行明确规定,避免资源利用过度造成森林资源缺乏。此外,还需要鼓励多种形式的造林育林,以合作、租赁、个私等方式,将民间资本引入到造林、育林中,促进森林资源培育的良好发展,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2.2林业第二产业优化措施

第一,开发非木质产品作为主导产业,在传统林业第二产业中,多以竹木资源、林副产品大的加工为主,对资源的需求量较大,产品附加值较低,并不利于林业资源价值的发挥。因此,开发非木质产品,迎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将林果深加工、创意花卉等非木质产品作为主导产业,可以降低对森林资源的消耗,提升附加价值,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加强林业产品技术创新,形成完善产业链。在传统林业第二产业产品中,产业链短、企业规模小等问题较为突出,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在当前人们消费结构个性化、时尚化不断强化的环境中,应当加强林业产品的技术创新,加工制造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产品,形成完善产业链,将产业重点放在家具、装饰用材等方面,在提高林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带动家具配件、涂料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2]。

2.3林业第三产业优化措施

首先,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林业管理服务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中,不仅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容纳林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信息数据,还需要建立良好的网络平台,为林业电子政务、资源地理信息和管理、林业信息公开和决策等提供有效支持,提高林业管理效率和水平。其次,开发旅游业服务。在林业旅游当中,在景观欣赏基础上,还需要开发文化娱乐、野营活动、避暑疗养以及休闲度假等多种附加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多旅游选择,增强林业第三产业的整体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其基础产业和生态功能都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在当前林业产业结构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林业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对此,采取合适的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措施,实现林业生态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若霖,程宝栋。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我国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分析[J].林业经济,(12)

2李大伟,翟印礼。辽宁省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要有自己的.观点 篇6

所谓论文,要包含在某一领域内的新的发现,即有新的事实或数据,或者提出创造性的结论,这才称其为论文。许多学生常犯的错误是把论文写成读心得体会,这样的文章不能算作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当然,要求大学生的论文有新的发现或者创造性的见解要求过高,但要求学生有自己的分析,自己的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应该可以达到的。教师虽不要求学生论文有多高的学术水平,但可要求学生有创造性思维,这对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培养创新素质具有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