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参考【优秀9篇】正文

《电影观后感参考【优秀9篇】》

时间: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影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你知道电影的观后感有哪些吗?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电影观后感参考【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电影观后感 篇1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话,在我看完《圆明园的毁灭》后,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在看圆明园的时候,觉得圆明园的美丽是无法形容的,感觉走入了人间仙境一样,自己也好想去见识、去游览一下这座美丽的园林。她的美让人向往,也让人心醉。当看到毁灭的图片时候,有遗憾,也有悔恨,也有气愤,更多的是他的毁灭让人心碎。

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视频讲解了从开建圆明园的康熙帝直至圆明园毁灭时的咸丰帝的坎坷经历和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事件。一个多世纪才建成的圆明园,凝结了一个民族几代人的智慧和汗水,在加上超人的想象力,才造就了这颗矗立在东方的璀璨明珠,却被英法联军无情地毁坏掉。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圆明园在没有被英法联军烧毁以前,曾是那么辉煌灿烂: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圆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造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许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瑶台、武陵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犹如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景色,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正如法国文学家雨果所说圆明园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是亚洲文明的一个剪影。几乎是神奇的人民运用想像能力创造的一切,在这里都得到了体现。其中在影片观看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建筑,让我记忆深刻的场景就是那些喷泉,既有西方的浪漫也有中国的特色,感觉自己误闯入了仙境一般。在那个年代我国的建筑就已有如此高的造谣,不得不感叹我们先人的智慧。毋庸置疑,圆明园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我国建筑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中还珍藏着无数的无价之宝,更有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藏的历史文物、金银珍宝、宋元陶瓷、历史书画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

记得影片中马格尔尼勋爵的一段话:“大清帝国好比一只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没有沉没,完全是因为它的重量与面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管理的话,它就会沉入大海。”而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句话。1860年,英法两国狼狈为奸,一举入侵圆明园,虽说我们人多势众,但始终敌不过洋鬼子的铁枪炮火。没有先进武器的我们,只好眼睁睁的看着中华建筑的瑰宝被侵略者毁于一旦。歹毒的侵略者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后,为毁灭证据,就下令将圆明园烧毁。大伙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似乎在疼苦的呻吟:“救命啊,我要被烧焦了”,我突然感到极为心痛,极为气愤。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愤愤不平。我在想他们这些侵略者怎么舍得在这仙境般的园林里做出如此残忍的事,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放火烧,大火连烧三天,我国这一艺术瑰宝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他不仅是建筑史上的一大损失,也是世界园林史上的一大损失。记得法国着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

为什么圆明园会被毁灭?为什么这美好的一切不负存在?历史与现实双重证明,弱肉强食不只是自然界的生存规律,也是社会发张不可回避的问题。明主与和平这些文明的思想只是人类最纯粹的善意追求,在国家经济利益、政治权利面前显得异常苍白。否则,美国就不会以“世界警察”的名义在全球范围内东征西讨,就不会一一己之力颠覆伊拉克。镇压南联盟、打击阿富汗等等强权国际政治事件。当然,如果我国在强悍一点,也不会如今有和日本的钓鱼岛之争了。在一个半世纪以前我国的落后,导致的结果是圆明园被熊熊烈火锁焚烧,他留给中华民族的是血的教训。

圆明园,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与衰败。现在的圆明园只剩“西洋楼的有一些断臂残骸”,我们要以此作为一个警惕,为例不再让这段屈辱的历史重演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发奋图强,学好各项本领,让我们的国家更见强大。

电影观后感 篇2

今天观看了冯小刚导演的《只有芸知道》的提前点映。总体来讲,我认为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

看完电影之后,听到部分人对这部电影不是很感冒。可是这部电影是很对我自己的胃口的。这部电影是冯小刚对老朋友的纪念,也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眷恋。我觉得这是一部公路片。在人生这段公路上,我们总是在不断面对告别。告别小学,告别初中,告别父母,告别同学,告别大学,告别老朋友,最终告别这个世界。我们在告别中成长,在告别中迎接新生。

我想有人也会跟我有同样的感觉,我们开始厌烦为了特效而特效,为了反转而反转的电影。电影应该回到故事本身,去掉浮夸特效,去掉反转炫技,剩下的东西才是带给观众的真正内容。好的故事有代入感。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代入的就是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我们忙于工作,疏忽了自己的爱好。我们遇到贵人,我们也遭遇劫难。最终,我们跟自己和解。

看多了美国大片,我越来越能欣赏平平淡淡的电影。这部电影的故事是平淡的,在平淡中我们看到了一对夫妻的相识,相爱,奋斗和告别。某种意义上来讲,冯小刚的这部《只有芸知道》跟宁浩的《心花路放》很像。同样是导演搭档的人生故事,同样是不断告别,不断上路,最终跟自己和解。

这样一部传记电影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爱情,自己的人生。珍惜眼前的心上人,流年似水,我们终会品到平淡的甜。

优秀电影社交网络观后感 篇3

2004年,马克·扎克伯格还是一个穷得一毛钱都掏不出的哈佛学生。靠着舍友的一千多美元,他把整个哈佛的社交网络都搬到网上。现在,马克·扎克伯格的“脸谱”(Facebook)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SNS网站,年仅26岁的他也成了全世界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时代》周刊年度人物。无敌最寂寞,现在,大卫·芬奇将Facebook创始人的故事搬上了银幕,拍成了《社交网络》这部2010年口碑最好、注定要拿奥斯卡大奖的影片。

第一幕 灵感来自意想不到的地方

现实中,马克·扎克伯格无疑是个失败者。跟那些精英世家相比,哈佛的任何一个高级会社都会将他拒之门外,他进不了任何一个社交圈子。他甚至连泡妞都泡不到:接触过马克的人都知道,他经常絮絮叨叨,更要命的是一分钟内他可能变换5个话题。没有任何女生能接受这一点,而他建立Facebook的灵感源泉,居然是女生拒绝跟他继续约会。

在上哈佛的第二年,马克又被一个叫艾丽卡的女生拒绝了。当晚,他侵入了学校的数据库,将女同学的照片拿来用在自己设计的网站Facemash上,供哈佛学生评估哪位女生的脸更漂亮,这其中也包括艾丽卡的照片。作为一个小学6年级就开始编程的天才,这对马克来说不是难事。不过他没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这么做,也许是为了泄愤吧——如同他在博客上写的那样,你艾丽卡也不是大美女,凭什么这么拽?

可以在网上给所有哈佛女生的脸打分!整个学校的男生沸腾了,大量点击很快就拖垮了网络。隔天,马克被校委会罚了个“留校察看6个月”,但他依旧骄傲地认为自己的入侵指出了学校的网络漏洞。对于大冬天穿着阿迪达斯拖鞋、沙滩裤上课、事事都特立独行的马克来说,他才不在乎这一切呢。固执而冷漠的马克,唯一在意的人是艾丽卡,他甚至有点后悔如此伤害对方。

第二幕 在网络世界中实现自我价值

现实中的失败者马克·扎克伯格,却能把一个创意在网上扩展成一个帝国。但他需要钱把这个创意搬上网上,他需要好友爱德华多的钱,不得不给他三成股份。后来的变故,却令爱德华多跟他分道扬镳,继而把他告上了法庭。马克的敌人还包括艾沃斯兄弟,这两兄弟是那种典型的哈佛精英,踌躇满志地提出让马克协助他们建立一个哈佛关系网。后来他们认为Facebook抄袭了他们的创意,也将马克告上了法庭。

“哈佛关系网”的意念对马克有多大的启发,外人不得而知。但从Facemash出发,马克正在发展他的Facebook,继而把“哈佛关系网”抛在一边。他完善了Facebook的很多功能,比如你可以从这个女生的主页上查到她到底还是不是单身等重要“情报”。爱德华多成为他的财务总监,投资了一千多美元租借服务器,两人股份三七开。爱德华多同时还是凤凰会社的成员,拥有很多有影响力的学生的电邮,而马克需要这些电邮地址,好将Facebook传播开去。

Facebook很快出名了。谁都可以上来看看朋友们在做什么,和朋友聊天、搜寻新朋友。这就等于是一个高级会社,只不过,是你自己来当主席,再也不用巴结那些哈佛精英了,网络世界中人人平等。

第三幕 朋友一一出走最后剩下寂寞

马克·扎克伯意外得到了IT界传奇人物肖恩·帕克的赏识,两人都愤世嫉俗,从来就没把自己的网站看做是一盘生意,只是想让这个世界变得与从前有所不同。

肖恩·帕克的投资让马克的网络帝国更加壮大,业务突飞猛进的Facebook公司搬到了一栋漂亮大楼里,CEO马克一身T恤和便鞋的休闲打扮,坐在办公室大厅中间的一张大桌子上,跟普通员工之间并没有任何墙壁。

2004年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已突破100万。如同新闻中所说,马克曾经拒绝过10亿美元的收购价。这是他的孩子,他想一手把它带大,为此必须扫除一切障碍和不同意见。在肖恩·帕克的建议下,马克用财务手段摊薄了爱德华多的股份,以削弱他对公司的影响力。同时他也需要摆脱艾沃斯兄弟的纠缠。用一大笔钱,他摆平了艾沃斯兄弟和爱德华多。

现在,所有的敌人都消失了。有时,孤独的马克也会想想对朋友、校友做过的一切,想想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坏人。无人的时候,马克也会想起他曾经伤害过的艾丽卡。毕竟,他一手建立起来的社交网络,源自这位女生的拒绝。他决定重新找回艾丽卡。

想法和感受: 人说《社交网络》是一部非主流的传纪片,讲述一位大学辍学的80后,年纪轻轻的亿万富翁facebook网站的创始人,他正是马克。马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电影虚实交织,娓娓讲述这个天才的创业历程,自有一番吸引力。如果仔细品味一下主角内心的孤独,还有那些矛盾的挣扎,会有另番感叹。

如问二十世什么发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相信许多人会回答是网络,网络已经改变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方式。可很多人认为网络世界是虚拟的,这个观点值得探讨,世界没有分裂成虚拟和真实两个部分,世界从来是浑圆一体的,在所谓“虚拟”的世界里,都是“真实”的人在思考在争辩在分享在交流。现在,许多人真实地生活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网络世界就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网络生活就是整个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此时,这位青年俊才适时创出了一个社交网站,仅数年就风靡了世界,颠覆了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对此,谁都不得不叹服。

在《社交网络》里,马克像大部分的天才一样,极为自信又容易害羞,眼睛里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偶尔也掠过一丝冷酷的眼神。也像大多数的天才一样,失恋之后经过一番灵肉的磨难,最后把翻山倒海的苦涩情绪浓缩为理性思考的晶体。如歌德失恋了写就传世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马克失恋了却捣鼓出流行全世界的社交网络。

看《社交网络》,总觉得马克是因为嫉妒而产生社交网络的创意。在现实生活,他对女孩没有多少吸引力,他也从来不被那个社交群团邀请。既然不能在现实社交里被欢迎,那么重新塑造一种社交方式。于是,他真的制定出全新的社交方式。这好像毛泽东,既然不满意旧社会,那就创造新社会吧。在这一点,马克不仅是天才,还有着类似英雄的个性。真正的英雄总是制造新规则,然后大家遵守新规则而生活,顺理成章,英雄就成为“王”。

马克从一个失恋的小男生最后成为网络世界的“王”,这个蜕变过程,让游鱼不大喜欢,至少难以尊敬。马克是天才,但同时又是一个极具有商业头脑的年轻人。他的创业过程并不光艳,像绝大多数成功的商人一样,也存在道德上的欠缺。facebook网站创意源于他的哈佛校友——那两个双胞胎,说马克窃用了创意或许有点过分,但他至少背叛了承诺——答应帮双胞胎做社交网站,却自立门户。对此,马克辩解:“难道因为我做了一把好椅子,就得感谢所有做椅子的人?”而后来,随着网站越做越大,他有意无意地撇开另个facebook创始人爱德华,甚至欺骗爱德华稀释了他的股权比例,背叛了唯一朋友的友情。以至于,爱德华在对簿公堂的时候,悲愤地说:“我曾经是你唯一的朋友。”可是,马克把唯一的朋友都抛弃了。

电影最后,马克在facebook网站上,加前女友为好友,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网页,期待前女友能够加他为好友,眼睛里满是萧索的孤独。此时,游鱼突然觉得,他到底为什么要制作社交网站?即使他颠覆了传统的社交方式,创造了全新的社交方式,到头来他还是一个孤家寡人,没有女友,没有朋友,他还是那位从来不会被“凤凰社团”邀请的小男生。他名下的社交网络王国,促成千万人的交友恋爱的好事,却无法成就自己的爱情和友情,何其的荒谬!又何其的悖论!想想我们的人生,有时候也是如此的。马克从一个失恋的小男生,蜕变成网络世界的“王”,也终于把自己炼成了自负的混蛋。马克的人生成败得失,相信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的思忖。

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 篇4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去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看一部名叫《爱的钟声》的电影,可是里面的内容看了真让人纠心,让人深思。

电影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雨生的小男孩,他的父亲因为杀人进了监狱,母亲又因此狠下心来把他抛弃了。无奈之下,爸爸只好让他去爷爷那里和他一起生活,于是他便成了村里的留守儿童。来到爷爷家,雨生很是悲伤,他天天想着他的爸妈什么时候才能来接他。他不想去上学,于是在草丛边点上大火,烧掉了爷爷给他买的新书包。这时,爷爷急忙赶过来,不顾一切地用脚踩灭了火。

第二天上午,在爷爷的一再求情下,他终于可以重新去上学了。但是到了学校,有不少同学欺负他,打他,骂他是杀人犯的儿子、是小偷。看到这里,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想想看一个没有父母疼爱没有父母照顾的儿孩子,到了学校又被同学们嫌弃,在这种无依无靠的生活下,这种感觉是多么的难受啊!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爸爸妈妈给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环境。

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一个画面,在吃饭的时候,雨生的握筷方法不对,引来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而老师不厌其烦的教他如何拿筷子,并用水在桌子上写下了坚强二字。并告诉他,凡事遇到困难都不要退缩,一定要坚强。

电影看完了,但我心里还是久久不能平静,更为雨生打抱不平,他的妈妈怎么可以那么狠心,连自己的亲身骨肉都不要,这一部电影给所有留守儿童的父母敲响了警钟:快快回去陪陪你们的孩子吧,我们一定要关心留守儿童。

关于观后感的作文1100字 篇5

夏洛的烦恼,何尝不是我们的烦恼,夏洛穿越时做的梦,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日日夜夜梦中的期待,满满的惊喜与甜蜜。只是,当梦醒来之时,一切归零。听着那些曾经影响几代人的流行音乐,突然有着说不清的感动与难忘。夏洛的爱情与事业,穿越梦中时的叛逆青春与成长疼痛。影片用一种乏黄的色调,将穿越时的幸福感一一呈现,多了份浪漫与质感。  有的人缺铁,有的人缺钙,我最缺的就是面子。当这句充满哲理性的旁白拉开电影的序幕,听着旁白声莫名的喜感。突然明白,高品质的喜剧电影就是与众不同,《夏洛特烦恼》做到了。无需大牌明星与俊男美女,通过沈腾与马丽的表演,将国产喜剧电影诠释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影片诠释的青春情怀在穿越中真实呈现,激起无数观众的校园回忆,那些过往如发生在昨天,引发所有人的共鸣,看后毫不吝啬的给出最满意的分数。  影片从昔日校花秋雅的婚礼开始,学生时代就暗恋秋雅的夏洛看着周围事业成功的老同学,生活不顺的夏洛借着七分醉意大闹婚礼现场,甚至惹得妻子马冬梅现场发飙,而他发泄过后却在马桶上睡着了。梦里他穿越重回校园重走青春,可谓是情场得意事业顺利,追求到校花女神、事业上也一帆风顺甚至成为无所不能的流行乐坛巨星……  夏洛的面子在经历一场梦中穿越后来了个翻身农奴把歌唱,经历做梦情怀,主导自己的美梦,打老师,吻了秋雅,泡到了女神,自己甚至还成了红极一时的歌星。  篇4:关于观后感的作文600字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之一,今天下午,我校组织三至六年级的师生到市影剧院观看描述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地道战》。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熟悉的旋律又在耳边响起,一种冲动,一份渴望,一丝感动,爱国情结又一次在心中涌动。如今在文化冲击的浪潮中,青少年关注更多的是当红影星的新作,而很少再看抗战影片。这不是一种好现象,它意味着更多的人忘记了当年的困苦。观看《地道战》,让我们重温旧日残酷的历史,想起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地道战》主要讲的是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冀中人民们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步调统一、携手并肩地进行战斗,是我们的民族魂——爱国情。  爱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地道战》中所给予我们的精神将永记于心。

电影观后感600字 篇6

今天中午,班主任老师带领我们去和全年级学生一起观看电影――《战狼》。一看到电影的名字,我就眼睛一亮。前些日子爸爸也在家里看《战狼》的,虽然我只看到一个结尾,但还是觉得很不错。今天有机会看全部,我非常激动。

电影一开场就把我吸引住了:狙击手冷锋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士兵。为了受伤的战友,他无视军队命令,毅然狙杀了反派的弟弟。后来因为他过人的能力,被战狼队的龙小云拉入战狼队,并在第一场演习中崭露锋芒。后来电影进入下一阶段,反派为了给弟弟报仇,雇佣了外国的雇佣兵,他们闯入中国境内,还杀死冷锋的战友。为了保卫祖国,为了给战友报仇,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冷锋和战狼中队便与雇佣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战斗过程中,冷锋展现了作为一个特种兵该有的智慧与胆识。故事发展到结尾,虽然我已经知道了剧情,但还是很担心,在看到援军赶来的那一刻,我着实松了口气。

《战狼》这部电影非常精彩,抛开环环紧扣的剧情发展,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不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战狼每一位成员的傲骨,他们贯彻了每一个中国男儿该有的气魄。现在人们的目光都被荧幕上的男明星占据,在我看来那根本不是帅气,顶多那叫长得好看。而战狼的成员却不一样,他们喜怒于色,爱恨皆有,是敢拼敢冲的纯爷们儿,这样更能激起我对军人的崇拜。

看完《战狼》,让我在对于军人的敬佩之余又更能了解他们一点,他们每一分钟都在为了我们祖国做着斗争。“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我会认真对待这次军训,做一名小军人。

优秀电影社交网络观后感 篇7

以询问的形式展开所有的故事情节,新颖的形式在瞬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全片从扎克伯格facemase的念头产生的缘由开始,简简单单的几个穷小子,通过自己的才能成为亿万富翁,最终得到了什么,是诱惑?是背叛?还是人性?

一个混蛋也能成功。从我们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看,扎克伯格无疑是一个盗窃别人创意道德行为恶劣的人,毒品,性,都与他的人生有关。但是为什么他就可以成功,并且创造一个风靡全球的facebbook?扎克伯格的天才头脑是他成功的关键,枯燥无聊的编程代码被他当做普通语言一样用的那么流畅。同时不容忽视的就是扎克伯格的生活环境,一个美国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在学业与兴趣之间他的选择是凭兴趣走向成功。试问在中国一个清华或者北大的高材生是不是轻易地在自己的人生中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大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个曾经的同学,留在中国的大学里体验了整整一年,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还记得他走之前,非常真诚的跟我说,有机会的就出去体验一下吧,差别真的很大。

在整个影片中,还夹杂了背叛与朋友。全片以审判和询问展开,然而原告竟然是最初的唯一的朋友和对他信任的那两个合作伙伴,从一开始的患难与共,到最后的分道扬镳,反目成仇,扎克伯格经历的内心的纠结。从影片中我似乎感觉到了最后他内心的烦闷,自己一个人呆坐在办公室里,而其他的同事却去参加paty。当穷小子变成亿万富翁的时候,毒品,性,走进了他的生活,原本就放荡不羁的生活就更加面目全非。影片的结局以扎克伯格的退让,赔偿而告终。在金钱与诱惑面前,朋友,信任,有时候真的会变得那么渺小。虽然我在影片中对于他们之间纠葛我仍然有些模糊,但是,我感觉到他们一开始的那种真诚渐渐消失了。后来,肖恩的出现给了扎克伯格很大的帮助,在他的成功之路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肖恩的出现在他跟老朋友之间造成了很大的裂痕。在选择之间,总有一点需要放弃。

一个荒谬的想法引发的成功,仔细想想,为什么中国就没有一个比尔盖茨,没有一个扎克伯格?首先,像我们这些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经历过了高考那般严厉的训练,怎么舍得轻易放弃自己寒窗苦读之后好不容易才走入的象牙塔呢?同时除了学习方式的保守之外,还应该有瞬间想法的把握,也许它产生的很怪诞,也许是来自不经意的一瞬间,也许它有时候看起来只是儿戏。在中国经常听到的是神童,年纪小小的就考入清华,考入北大这些在中国名列前茅的好学校,在中国年轻人的成功首先要看的是学历。认认真真看完这部电影,给自己最大的启示就是一定要抓住瞬间的想法,千万不可以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卑微就放弃。最后,要善于运用自己的优点。扎克伯格的天才头脑,那些枯燥的编程语言对他来说是那么简单。如果不能对自己的优点进行最好的利用,这就是一种浪费。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扎克伯格当初不是利用了自己的天才头脑,而是选择了其他的行业,那这个世界上就缺少了一个天才。虽然我们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自己天才一面,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一面,一定要善于发现自己,要学会认识自己。

扎克伯格从黑客做起,侵入同学的私密空间,进而在他所有的同学和朋友中臭名昭著。可是他还是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大胆的进行自己的创作与网站的开发。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跟生活中,我们在确定自己目标是正确的情况下,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目标。或许我们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是不要让这些无谓的评价成为我们的拦路虎。对于别人的评价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要善于从这些评价中学会自我反省。所谓空穴不来风,别人的评价一定会有缘由的。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走向明天。

电影观后感 篇8

正值夏日,天空中却有雪花在飞舞。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城里冰封大地。银光闪闪的宝剑就要插入女王艾莎的胸膛。生死攸关的一瞬间,公主安娜用尽最后的力气冲向自己的姐姐,赫然变成一块冰雕。宝剑段在地上,女王抱着妹妹失声痛哭。大地沉默了,冰雪消融了,寒冷从安娜身上褪去。整个王国终于恢复了夏日应有的温暖。

爱别人与做自己

没错,这正是电影《冰雪奇缘》中最感人的一幕。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姐妹的传奇故事。艾莎从小便有冰雪的魔法,但自从一次玩耍时伤到妹妹安娜后,变产生了恐惧。她强迫自己把能力抑制起来,不敢接近他人,生怕伤害到别人,从此她与妹妹也产生了隔阂。随后,父母双亡的艾莎在正式成为女王的加冕仪式上失控,一直多年的能力爆发出来,冻住了整个王国。恐惧的她逃进了深山。于是勇敢的妹妹安娜踏上了寻找姐姐的旅程。找到姐姐后,混乱中,安娜不幸被姐姐的冰魔法击中心脏,生命正在一点一点削弱,只有真爱才能融化冰雪而拯救她。在这一些列的冒险中,通过把一件钟情的王子汉斯与始终陪伴她的山民克里斯托弗的比较,安娜也终于明白了什么事真爱。结局当然是美好的,在姐姐与克里斯托弗的真爱感化下,冰雪消融,安娜也重获生命。

这部电影,最明显的主题显然是“爱能融化世界“。原味对方牺牲的姐妹之情,克里斯托弗甘愿付出一切的爱情,一个让魔法受到了控制,一个令冰冻的心融化。自习想想,姐姐艾莎自始至终都真真切切地爱着妹妹,生怕她受到任何一点伤害。也正因为如此,她努力地抑制自己的能力,不敢让妹妹接近她。

但是,这有用吗?因为真爱,因为艾莎处于保护妹妹而做出的举动,安娜变得孤单,甚至整个王国都被冰冻起来。艾莎爱自己的妹妹,也爱王国里的人民。明明是因为真爱,艾莎开始压抑天性,开始恐惧,最后带来了灾难。这听起来真的很奇怪。这不是违背了电影的主旨吗?

是的,艾莎的确是真心爱着妹妹与臣民。但是,她没有掌握到恰当的方式。失控的冰雪魔法会伤害到他人,艾莎面对事实,她压抑,她恐惧,但她没有想到,她也可以用这样的魔法造福他人。这样,既没有强制压抑天性,又以好的方式关爱了大家。就像电影的结尾,女王用冰雪点缀王国,大家欢乐迪在城中唱着喜悦的歌谣。

说到这里,我想起生活中一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父母无时无刻不关爱着孩子,什么事都包办,生怕自己的心肝宝贝出什么事儿。结果呢,孩子变得娇生惯养,不懂得感恩,长大到了社会也无法独立生存---父母分明是爱着孩子,最后却反而害了孩子。这与艾莎的故事有些相似,却也不太一样。这不又牵扯到方式的问题上了吗?加入父母不是如此溺爱,而是适当放手让孩子成长,就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再比如,有的动物爱好者为了保护某种乌龟,从贩子手中买来然后在附近的水域里放生,结果这些乌龟却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而死亡。

爱要真,方式却更重要。

再回到电影,我们可以发现,艾莎在独自逃入深山时,终于毫无顾忌地释放出自己的能量。她在山里用冰雪的魔法建造了美丽的冰桥,奇迹般地该处宏伟的宫殿,整个热焕然一新。这个世界只有她一人,她本来可以独自生活在这里,不用伤害到任何人。但是她不能够---她的国家还被自己的魔法冰冻着。她必须舍弃刚获得的自由,拯救自己的王国。迫于无奈,她为了自由而做出的努力抗争没有了力量。但是,加入她没有勇敢地追求自由、做自己的话,她就只能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完全无法拯救人民。通过压力的释放,通过对自由的追求,通过对自己独特之处的另一种审视,她终于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带来灾难的怪物,发现自己的能力可以带来许多美好。

于是她说,“ 随他吧,随他吧。我不会再回去,过去已成往事,我就想旭日从地上升起,那个完美女孩已不在;我就站在这耀眼的日光下,寒冷再也不会烦扰我了。我的力量,我的灵魂,我的思想,早已挣脱了束缚的牢笼。”

要爱他人,但别因此丢失了自己。或许,寻找爱别人与做自己之间的平衡,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吧。

电影观后感800字 篇9

上周五,我们一起看了电影《金刚川》,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去攻打美国的英勇事迹。本以为战争片,会用浓墨重彩描绘战役的大场面,但影片却把重点聚焦在了一座桥。随着旁白切入,娓娓道出这段实力悬殊的战争往事。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最终的决战阶段,为了确保金城前线的充足战斗力,志愿军战士必须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金刚川!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火力悬殊的情况下,一次次以血肉之躯修补战火中的木桥,“通过那座桥”是他们的共同目标。看电影的时候,你问了我,你说:“妈妈,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过桥呢?”这道桥有多重要?用片中的一句话:通过了,敌人的地狱;被阻挡,我们的地狱。敌人当然不会放过这条生命线,轰炸机、榴弹炮、延时炸弹、燃烧弹轮番上阵,日夜攻击,来来回回炸了七次,志愿军也反反复复修了七次。电影通过不同视角,从修桥的工兵连,到敌方空袭的美国飞行员,再到掩护修桥、抗击空袭的高炮班,最终这一切又都回归到了桥面。

“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为了保家卫国,前赴后继,冒死修桥过川。关键时刻,在炼狱般的战火下,湍急的河水中,扛起一座炸不垮、冲不散的生命之桥、英雄之桥!你看,这道“人桥“多么令人敬畏和感动啊!任何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都是靠众多人上下同心、并肩参与、相互影响、相互激励,最终才成就出历史的。

玉米地中的高炮班感动了我,张排长的哨子和关班长的呼哨,是传递信息,传递情感的方式。在敌机准备炸桥时,他们选择暴露自己,点燃明火,让敌人的凶猛炮火朝着自己攻击,炮位上的每一名战士都目光坚毅……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打赢这最后一战,然后回家。但在这场异国他乡的战斗中,我想,无论是回家,还是牺牲,他们都准备好了。

一个个让人揪心落泪的画面,时刻提醒着我们,曾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因为有了这些不屈的脊梁,才可以傲然挺立。松柏长青,英雄常在。是你们让祖国边疆不受侵犯,让鸭绿江畔的山水一色!

孩子,你一定要自立自强,好好学习,笃定前行。长大了努力建设更好的中国,是对先烈最好的缅怀!

最后,向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