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2023年纪录片《中国医生》观后感10篇正文

《2023年纪录片《中国医生》观后感10篇》

时间: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23年纪录片《中国医生》观后感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中国医生》纪录片观后感 篇1

这是纪录剧集当初在央视首播的时候的名字。它相较于医疗题材的行业剧而言,没有更多戏剧性,而是更加的平淡真实。

它甚至没有过多戏剧性的拍摄,剧集到现在,也没有过多地去展现重疾,也没有用特别煽情的音乐,而是简单几句的解说词,点到为止。

团队深入全国六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整容烧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科室,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用返璞归真的叙述手法,去向大众全方面立体展现“医生”这个群体。

这群人值得被这个时代记住,尤其是在当下,他们不仅是天使,同样也是英雄。

过去1年里,我们用《烈火英雄》记住了消防英雄,用《中国机长》铭记了那群“空中英雄”。我们同样也需要用影像牢记这群“白衣英雄”。

每天新闻的滚动,都是他们冲在第一线的身影。

20------年非典时期,钟南山院士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

17年过后,年过八旬的他,坐在餐车,成为第一批逆流而上的人。在对抗着疫情同时,还实时亮相电视前,向群众解读疫情,让大家了解并做好预防。

有参加过非典抗战的医生,写《请战书》,“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有驰援湖北的青年医生,还在恋爱的他们,不约而同地报了名,选择成为家人,“回来后,我娶你。”这是两人把自己的爱,给了更多需要爱的人。

在这场战役中,正是他们的身影,时时刻刻在温暖着我们,感动着大家,同时给社会力量。

他们就是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2

有人这样总结,“时刻在依赖,时常在忽视,时而在抱怨,却从来不了解”是我国医患关系的真实写照。《中国医生》以医患为什么无法相互理解为出发点,以平视的目光,让公众看到去掉光环、去掉标签、去掉附丽之后的普通医生,试着从他们的经历与付出,去理解他们的艰辛与崇高;从他们的局限与无力,建立起对医生的正确期待。

理解中国医生,并不是要控诉中国患者。虽然《中国医生》聚焦于医生,但从纪录片的案例和细枝末节,我们也能窥见中国患者的众生相。在中国,难的不只是医生,需要理解的,也不只是医生;除了呼吁患者理解医生外,我们对患者们做得足够吗?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叫做穷病。”在《中国医生》里的多个案例里,我们看到的是被疾病拖累、拖垮的家庭,实在令人揪心痛心。纪录片中那个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儿子选择强行出院,他并非不孝顺,他花光了积蓄,但他也非尽全力,因为他采访中他谈到,前几年买了房子,刚开了个厂,现在卖厂亏大了。

笔者注意到,纪录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长都是砸锅卖铁、不惜一切,但年迈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权衡的是钱,是生活是否会受影响。就像徐晔医生说的,“有时候可能医术都还没有碰到瓶颈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人心的瓶颈了。”

网上有很多人指责烧伤患者的儿子。但恐怕谁也无权指责。在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牺牲上一代的基础上,然后供给下一代;当上有(不止一个)老、下有(不止一个)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问题,还是一个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分配问题。

因此,不要一味去指责困境中的人的选择,而不妨思考,人心够不到的地方,制度可以做些什么。纪录片中也透露出太多无解问题:有些病人既没有医保也没有农保,一旦重病就倾家荡产,该怎么提升基础医疗保障覆盖率?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救治,很多家属首选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家属千里迢迢地陪护身心俱疲,客观上也造成三甲医院负担过重,门诊医生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也显得奢侈,该如何均衡医疗资源?

患者的“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生的“医生苦、医生累”,共同指向的是医疗体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医生和患者只不过首当其冲,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国医生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医生的手术费、诊疗费很低,医生的劳动价值没法体现。医院为了维持“生计”,常常是通过药品和医疗器械创造利润,这就造成了药价虚高,大型检查、检验价格偏高,没必要的检查太多,由此加剧了“看病贵”。

医生的苦、医生的累是真实的,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焦虑与无助也是真实的。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做圣人,同样也不能要求患者和家属做圣人,永远通情达理、永远临危不乱、永远笑对苦难。相反,我们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弱点,然后不断通过制度去化解人的难题,让每一个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都尽可能地保持尊严和体面。

但体系的调整总是滞后的,当下仍需要医生和患者去承担不尽完善的体系的代价。医生依旧会很累,患者看病还是会觉得“难”和“贵”,此时医生和患者能做的、应做的,就真的是多一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

疫情终究会过去,祝愿奋战一线的医生平安归来。但我们对医生的尊崇不应是局限于一时,而是日常;医院对于患者的救治与关怀,也不应只有经济的考量。无论是爱护医生还是怜悯患者,说到底是对人的本质性关怀,这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底色。

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步,就像朱良付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 m. 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望。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3

近日上映的纪录片《中国医生》获得热烈反响,引发社会思考。这部电影呈现出真实动人的风格基调,医务人员们逆行出征、白衣为甲、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的举动让人为之泪目,疫情之下举国同心、协同配合、彼此鼓舞互助的人情温暖令人动容。

电影中张涵予演的院长,正是以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为原型。为了让自己的表演更接近原型人物,张涵予赶到武汉,按照张定宇院长的日常那样每天开会、 查房,以一种“较真”的方式还原出真实的生活状态,力争在神情、做事风络等细节中体现真实的角色原型。

袁泉饰演的ICU科主任文婷,虽然饰演的这个角色语言不多,但是袁泉却用坚毅有力的眼神和态度传递出医护人员不同凡响的气场,刻画出抗疫一线人内心的无奈与背后的牺性,令人动容。电影里有一个镜头给我印象很深,就是张子枫出演的3分钟的片段。这段短短3分钟的片段将我的情感带上一个高潮。她代表所有在疫情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发出的呼唤。“一个人没有了爸爸妈妈该怎么办”一句台词令我感同身受。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4

敬畏生命,勇敢奋斗

太阳高照,万物复苏,春天来临,花儿绽开笑脸,鸟儿唱着欢快的歌,经过一场风尘仆仆的“战争”,一切都恢复了宁静,这让我不禁想起了那部电影……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正好闲着没事做,听爸爸说《中国医生》刚前一天上映了,于是我和表弟、表姐就迫不及待地献上了我们“宝贵”的三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疫情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医生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太高大了!

《中国医生》中的医生们不睡觉不休息,一直在努力,不让任何一个生命逝去。停电了,医生们还是坚持坚持不懈地抢救那些病人。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中国仅在几天的时间里就造起了3。39万平方米的火神山医院。医生们的这一些所作所为让我十分感动,从帮病人插管到拔管,一系列动作都小心翼翼,仿佛病人的生命已经和他们自己的生命合为一体了,看着一个个医生忙碌的身影,一刻也没得休息,让我感动地流下了泪水,心中暗暗想着:医生们,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一些医生们在这一场风尘仆仆的“战争”过去后,躺在床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还有一些医生从遥远的地方赶来支援,心中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勇敢地奋斗着,不让自己逝于这场“战斗”中。突出了这场战役的严重性,也更突出了医生们救死扶伤的精神。

电影中有一些医生小小年级就来到了这场“战争”之中,他们失去了双亲,可他们并没有太伤心而是更加勇敢地站起来向前冲去,他们令我非常敬佩,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如果没有这些医生,也许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健康的体魄和美好幸福的生活!

《中国医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医生非常伟大,他们敬畏每一个生命,不怕苦不怕累,勇敢地奋斗着,为我国人民救死扶伤,我的心中不觉充满了更多的敬意!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5

自2019年12月16日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无数的白衣战士前赴后继,勇敢地冲到了抗击疫情的一线,打响了与病毒斗争的持久战。

为了感激这些白衣战士们的努力、辛苦,一部名为《中国医生》的电影应运而生。我看了这部电影后非常感动,电影中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叙述了我国医生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时的过程。疫情爆发后各地的白衣逆行者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争分夺秒、浴血奋战在武汉前线,不顾自身安危守护国人生满分作文网命安全。他们全副武装,不争名夺利,尽全力为病人治病,因为在治病过程中,他们深知即使是小差错,也有可能会令病人丢了性命。他们废寝忘食,就连晚上睡觉时都只是随意地往地上一躺;有的护士为让自己的行动方便,把自己美丽的长发剪成光头;有的医生在抢救病人时自己也感染上了新冠,甚至丢了性命,但他们中从来没有一个逃兵。

中国医生他们坚强,从不退缩,坚持不懈,迎难而上!我要向他们学习无私奉献、坚强、勇敢的精神。

《中国医生》纪录片观后感 篇6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战斗中,医院就是战场,医护人员就是战士。连日来,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中国,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第一线让人动容。《中国医生》系列纪录片受到广泛关注也在情理之中。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宣传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所传递,无数中国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传递正能量。

《中国医生》引发关注,首先在于它所蕴含的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既来自于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也来自于医生与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出的诚挚情感。疾病是对人类生命最严酷的拷问,它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身体和经济上的,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中国医生》充分利用纪录片这一形式,对现实生活展开近距离地精准描摹。在第四集中,一位老年患者在手术前一天恰逢生日,儿子担心引发父亲的心理负担而忍住没有庆祝,原本预计8小时的手术进行了10个小时还没结束,家属的情绪也濒临失控……影片反映的这些现实常常能够唤醒观众自身生活的体验,进而引发情感共鸣。然而,疾病也教会我们更好地珍惜生命、直面困难、积极生活,这也是整部影片一直呼吁的。虽然题材足够吸引眼球,但创作者在拍摄和剪辑的过程中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煽情,尽量通过对一个个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共同努力的展示,鼓励人们坚强面对疾病,展现出文艺创作的态度和温度。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7

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时常会想到底是什么让这些白衣战士在万家团圆的时候毅然决然地离开父母爱人和孩子?是什么让你们在生死较量面前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和病毒过招,和死神抗争?大概是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敬畏生命的坚定信仰,还有人性的光辉。所以,在义利冲突的时候,你们自觉舍小家为大家,舍私利取公义,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援鄂期间,你们用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身心压力。为了节约防护服,你们可以坚持8个小时不上厕所不喝水;为了从死神手里抢人,你们可以不眠不休连轴转。很多医护人员因为长时间佩戴护目镜和口罩,脸颊变得布满压痕,双手也因为反复消毒变得红肿皲裂。然而,身体上的“折磨”还只是次要的。害怕被感染的恐惧、对病毒束手无策的无助、对死亡难以接受的心痛如影随行,百般无奈像石头压在心口。

可即使是这样,你们还是要默默擦干眼泪,继续浴血奋战。因为,在病毒面前,你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仅是病人生命的守护者,更是希望的使者。你们坚信有爱才会有希望,坚持才会有奇迹。在方舱医院,你们拿出自己的零食和病人分享,教病人跳舞打太极,用无微不至的关爱抚慰每一颗“受伤”的心灵。每天的新闻中,我都看不清口罩后面你们的脸,但我看得到你们的勇敢;看不清你们防护服上的名字,但我记得住你们共同的名字——最美逆行者。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8

暑假里,我们全家一起去看了部电影——《中国医生》,它讲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专家在武汉和当地医护们一起抗击新冠疫情的故事,再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里面充满着紧张、无奈、痛苦,但更多的是感动、温馨和希望。

让我们把目光追溯到去年1月份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门诊大厅里、医院走廊上、ICU病床上都有突然死亡的肺炎病人。医生们查看胸部CT片,发现竟然都是“白肺”,而且此病极具传染性。人们开始紧张了、害怕了、恐慌了,纷纷涌向医院求治。院长伯伯已经顾不上自己有渐冻症的腿、顾不上也患上了新冠肺炎的妻子,全身心扑在医院。要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中国医生和病人参加的战斗,是武汉人民和其他各地志愿者们参加的战斗。武汉封城后,人们自觉居家不让疫情外散,全国各地志愿者们纷纷送来满分作文网物资和爱心。

来了,全国各地的医护队来了!全体医护们无所畏惧、没日没夜地守护在病人身边。有一位护士阿姨的父亲染病去世了,她没能照顾,那一刻的泪水,是苦涩的;有一位看传达室的赵爷爷生前连发了好几条语音求助,收听的正是一直在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的文医生,那一刻的泪水,是无奈的;有一位医生骑车捎带了生病的路人一程,虽然明知自己有可能被传染,但那一刻的行动是坚定的。早已记不清当时电影院里,我身边的人们有多少次偷偷擦去泪水;电影情节里好多的人和事,我已不愿再提,因为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武汉新冠肺炎患者最终清零了。医生抱起奋力救治的初生小宝宝,仿佛拥抱着疫情阴霾下的一缕希望之光;医护们摘下口罩露出满脸的沧桑,那是展现着光荣的勋章!向白衣天使们致敬!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9

今天,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电影院观看《中国医生》,看完后我深受感动。

印象最深刻的是金银潭医院的张院长,他自己得了渐冻症,不顾自己的安危救治病人。有一次,他在开会时候向全体医生坚定地说:“同志们,我们要加强防范意识,减少病人的死亡率。”会议结束后,他马不停蹄的去诊治奄奄一息的张先生。张先生的各项指标也曾慢慢变好,可惜他最后还是死了。看到这里我想到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在病魔面前也是无能为力。另外一个情节是,金仔的老婆怀孕还生病,金仔同时也住院了,对他们的打击真是雪上加霜,幸亏文主任不顾一切安危,成功的挽救了他们一家人的生命。电影里医生和护士手握“钢枪”,与病魔举行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医生和护士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品质,同时也看见了中国人在危难时刻总是相互团结,一方危难,八方支援,最后疫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以后我也要认真学习,把这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用在学习上。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10

《中国医生》这部电影大腕云集:张涵予、袁泉、欧豪、李晨、朱亚文、易烊千玺、梅婷、宋佳、李沁、倪虹洁、果庆林、张子枫,还有很多很多我不认识的演员加盟。他(她)们在这部电影中,角色各异。有医护人员、有政府官员、有外卖小哥、还有其他行业角色。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张涵予。他在影片中饰演金银潭医院的院长,武汉抗疫期间的英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这场疫情来的非常突然。很多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这种疾病前所未见,传染性极强。突然来到医院的病患众多,医疗物资储备不足、病床不足、医护人员人手不足等各种问题。

医疗物资储备不足:向别的兄弟单位请求帮助。病床不足:先将一些不重要的病人,分流回家隔离。医护人员人手不足:自己带头,共产党员先上。并向上级单位申请支援。

当这些问题被压下去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前来支援的人员与原来的医护人员需要磨合。在医疗方案上有分歧、老医生对新医生看不上眼、指责医院硬件设施不配套。

在电影中,张涵予饰演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经常拍案而起,脱口而出武汉市著名特产汉骂。他通过汉骂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委屈。但是每一次骂人,都是在督促底下人,去解决问题。

很多病人家属,不理解医院的难处,经常打骂张定宇。张定宇受到了委屈,却从来没有对病人家属发脾气。他将所有的委屈都忍在心里。

医护人员也有家,有亲人也染上了这种疾病。但是,他(她)们必须留在医院里,照顾病患。将所有的牵挂压在心里。张定宇的妻子也染上了这种病,他不能以权谋私,在医院给妻子安排病房。

泪水不属于医护人员。当他(她)们看到自己的亲人因为这种疾病离世的时候,他(她)们不能悲痛。因为与病魔抗争,除了积极治疗之外,还需要愉悦的心态。医护人员,是所有病患的心理后盾。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很多孩子都是不速之客。一位染病的孕妇,如果不马上将孩子生出来,孕妇和孩子都有危险。但是,这非常危险。很容易发生事故。院长是一个医院的领头人,同时也是发生事故追责的第一责任人。很多领导都不愿意负这个责任。

作为医生,张定宇遵守了尊重生命这一原则,主动扛起责任,在外援妇科专家的帮助下,孩子顺利出生。新生命顺利诞生,也预示着希望。

除了医护人员的奋斗,武汉市、湖北省政府官员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外卖小哥为了武汉市一千多万市民的需求,在城市中穿行。

这部电影播出后,深得当年很多,参与到武汉抗疫行动中,人员的肯定。各位看官可以去电影院,去感受电影给人的带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