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论语读后感600字汇总12篇正文

《论语读后感600字汇总12篇》

时间:

论语读后感600字(精选12篇)

论语读后感600字 篇1

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也被世界各国借鉴。而《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著作,书里的很多观点对今天的人们仍有指导意义。从学习到修身,从安家到治国,我们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真理。这里我想谈谈我对《论语》中的讲学的读后观点。 《论语》中首要呈现的一个观点就是人要学习,它从二个方面阐述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首先,要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论语》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后多温习是一件多么让人高兴的事情。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告诉我们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己乐意去学,这样才能得到最多的收获。这些学习的观点是最纯朴的学习的观点,它体现的是学习的最本源。人们以这样的心态来学习,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可以达到修身的目的。反观现代人的学习,更多的是脱离了学习的本源,体现的是学习的功利性。人们选择学习什么,往往是看这样的学习是否有用,是否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利,而忽略了个人爱好。所以,现在社会上才会有那么多高分低能的人,他们是学习的尖子,却是做人的矮子。所以,在个人学习规划中,不妨在有知识学习规划的同时加入让我们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是我们最乐意学的内容,它们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学习要有恰当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我们学习要多温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光学习不思考也不能光思考不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学习要谦虚,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论语》中论述学习方法的言论还有很多,在此不赘述。这些言论对我们的学习太有用了。学习之后要多复习,学习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习要多思考等等观点不正是我们常告诉学生的学习方法吗。在这些恰当的方法的指导下学习,学习必定更有效率。

《论语》中阐述的学习的观点,句句经典,字字值得回味。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在全民学习的热潮下,我们是否该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学习的目的,我们是否该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该如何学习。学习不该只给我们带来知识,我们要享受学习的过程,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和人生。

论语读后感600字 篇2

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 秋水》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

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奋力拉船的纤夫,是一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迁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终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将至德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为众人的分享、争抢和排挤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谈论理想时,那浅浅的一句:“吾与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叹?

《论语》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道理和,以身作则。细想身边

常有这些品格的展露,而习惯于淡漠的我们却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许华夏的血脉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经过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纳,将它凝固住了,现之以墨字,代代相传。

或许至德者从不抱怨,透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见孔子影影绰绰的无奈。记得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拥有一整部《论语》的孔子,留下的却只有无奈的隐忍。

论语读后感600字 篇3

2500多年前,曾有位先哲,他一生命运多舛,但是他的思想却很可贵。他有芸芸数千位弟子,其中又有72贤人。没错,他就是孔子。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到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儒家思想历经波折。然而,在2520xx年后的我再打开儒家文化的典籍——《论语》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碰撞呢?

我记得上个星期有位老朋友问我借一本很难买到的书,而我——一个对书籍和电子产品珍爱有加的人,是不会随意出借这两样东西的。更何况那是我5·1节一个人空着肚子挤着公交绕了一大圈才买回来的。我将书双手抱在怀里,站在房里来回踱着步子,时不时亲吻一下它,时而又仰头看着墙壁。经过一番思想较量,我决定将书出借,因为孔子教会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这位朋友比较粗心,所以我在借给他时,反复叮咛他要好好保管,这才放心的把书交到他手里。其实,我觉得这也是在传递一种信任,如果没有信任,又何来“施于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种思想,让中华民族变得慷慨,热情,大方;就是这种思想,让中华民族懂得彼此信任;就是这种思想,让中华民族站得巍峨,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论语》中有许许多多经典的言论,受益终生的句子。它交我的是人生的哲学,而且它以它独有的魅力渲染中华民族,更感染着世界。然而,我要进一言的是:“《论语》毕竟是孔老夫子的一言,也会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正如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仍然是这个例子,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真的不能借给别人吗?如果自己的东西恰恰是别人所需要的呢?自然界的生物链恰恰就是最好的反例:动物的废弃物不是植物最好的肥料吗?

我觉得言行就是我读完《论语》最大感受的体现,而人的感受可能也就那么微妙,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只能依靠行为艺术来传递思想。至于《论语》我就觉得它是我生活的一面镜子,我依照它来“三省吾身”,但也不被幻想蒙蔽,时而也要坚持自我。这就是我的《论语》!

论语读后感600字 篇4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论语读后感600字 篇5

读后感《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著作。至今已152年的历史了。它的成功在于它详细的内容,精彩的片段。在译序中,它还详细地介绍了《简爱》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从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许多事。她出生在一个年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器的穷乡僻壤;生活在革命势头正健,国家由农民向工业国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时代,这些都给她的小说创作上打上了可见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啬的塑造了这个天才们。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毁灭之手。这些才华横溢的儿女,都无一例外的先于父亲再人生的黄金时间离开了人间。惜乎,勃郎特姐妹! 《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不幸,在学习生活中,简.爱仍然是承受着肉体上的受罚和心灵上的催残.学校的施主罗可赫斯特不但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诋毁她,而且把她置于耻辱台上示众.使她在全校师生面前丢尽了脸.但简.爱仍坚强不屈,化悲愤为力量,不但在学习上飞速进步,而且也取得了师生们的理解. 不久,简.爱又陷入了爱情的旋涡.个性及强的她同样保持着个人高贵的尊严,在情敌面前显得大家闺秀,毫不逊色,对于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从容面对. 同样,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感到自惭性秽,同时对她肃然起敬,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后来,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现,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他,她对爱情的专一,让我敬佩. 最后,简.爱得知,罗切斯特为了拯救在活中的妻子不幸双目失明.躯体严重残疾,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时又妻亡财毁.简.爱全身心的爱再次投入了他的怀抱......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

论语读后感600字 篇6

这两天,班主任常老师带我们进入了文言文的海洋,我们学习了两篇文言文,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刚学的《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是由孔子的弟子们收集孔子等人的言行编制而成的,我们学习的十则,主要是告诉我们学习方法和学习的态度,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句话交给学习时面对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闪着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话教给我一个取长补短,就是取别人的长处优点来学习,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别人的短处,自己也要注意的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这让我明白了知识就要复习,要学会从旧的知识中练出新知识的道理。

孔子等人在几千年前就知道这么多的学习方法的态度,真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敬佩不已,然而古人都知道的道理,可现在很多的的同学都不懂得,比如说,有的同学学到了知识,学完就是学完了,他一不记二不背,老师说的话当耳旁风,有的同学,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作业完了就没事了,该玩就玩该吃就吃,既不复习也不预习,还有的同学,遇到难题就在那乱做,老师问他会不会,他就说会,一天蒙过去了,两天也蒙过去了,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傻眼了,都是以前的时候不会也装懂,分数一下来,就更呆了,20分30分,自己看着都脸红,这都是不懂学习方法与态度造成的。

学习《论语十则》,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也学会了学习方法,所以我要好好的学习。

论语读后感600字 篇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读后感600字 篇8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家别以为,孔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因为我想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我从书中得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他宣扬一宗刚整的人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已成仁。”孔子的思想中的精髓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也应学习古人的精神传扬仁爱,不是吗?

《论语》读后感[600字]作文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里的古文,里面有教人们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有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父母们总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绝了,他(她)们叫我去买东西,我也拒绝了.只要是父母们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没有完成.

有一次,母亲叫我去买面包,我没答应,这次她生气了:"只会吃,不会做,真是一个窝囊废."说完,还打了我.母亲从不打我,从不骂我,从不生我的气,这次她是真的发怒了.我伤心极了,躲到被子里去哭.

从这学期学了论语后,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学了论语对人是非常有用的!会让人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亲有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论语读后感600字 篇9

《论语十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十则》治天下之说。《论语十则》不仅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着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十则》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打开《论语十则》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应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用心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要有用心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论语读后感600字 篇10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读后感600字 篇11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xx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xx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 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 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之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 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 的标准:“仁者,人也。”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 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中华乃至世界必读之经典。

论语读后感600字 篇12

《论语》,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新的学期,我们学习了它其中的十二章,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它们的意思,当我再次读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想起了以前写作业时的场景:放假了,老师总会留一些作业,一开始还认真的在写,过了十几分钟,我就摸摸这儿,摸摸那儿,当我拿起课外书要看时,还在心里对自己说:就看十分钟。可是十分钟过去了,我仍然还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钟吧!反正作业也不多,我半天就能写完。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半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是没放下手中的书。直到书的最后一页被我翻过,已经过了两个小时了,我抬头看看墙上的钟表,才发觉已经过了两个小时了。我才埋头奋笔疾书,但作业还是没有在一天之内写完。第二天上午,我又坐到书桌前,下定决心要在上午之前把作业写完,可是我写着写着又想起昨天晚上吃饭时看的电影,里面的搞笑情节让我不禁笑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才认真地埋头写作业,当我写完作业时,已经是晚上了,本来今天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天的,可是因为我写作业时的不专心,这个计划才“泡汤”的。就这样,周末过去了。当我学了《论语》中的这句话时,恍然大悟:时间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浪费”掉的时间,永远也不会回来的。想想我看课外书,想电影里的情节时,那些时间用来写作业该多好啊!这样的情况每天都会有,都是因为我不知道时间的宝贵,做着这件事,想着别的事,时间就是在这不知不觉间流逝。

《论语》,这部书中的一则就可以给我们这么大的启示,别说整部《论语》了!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读《论语》的好处是多么大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我们一起珍惜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