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理想国》读后感优秀6篇正文

《《理想国》读后感优秀6篇》

时间: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爱岗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6篇《理想国》读后感,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理想国》读后感 篇1

断更了半个月,忙忙碌碌,不知道干了点什么(可能就是懒

今天把前段时间读完的理想国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也算给自己读这本哲学著作一个简单的交代。

前言:这本书说他热门,没有几个人没听说过这本书;说他冷门,却又有很多很多人没有读完过这本书;对我自己来讲,小时候看着犯困的书,长大了依旧看着犯困,但不同的是,这次时间很充裕,终于慢慢的啃完了这本书。

这部作品针对当时的城邦奴隶制危机时期的现实政治与社会文化问题,柏拉图用他的哲学理念去打造一个 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必须要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之上(开篇即围绕正义展开论述)因为

《理想国》里关于教育的论述也十分有趣,对于个人的教育,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包含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

理性部分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用来学习的”,这是人心灵中最高贵的因素,正是这部分,把人与野兽区别开来;激情部分是人们“借以发怒的那个东西”,根据它“永远整个儿地是为了优越、胜利和名誉”,可以称之为“爱胜”部分;欲望部分是心灵的最低级部分,是“无理性部分”,它表现为感官的需要,如物欲、情欲等,根据欲望主要为了利益、而“金钱是满足这类欲望的主要手段”这一点,可以称它为“爱利”部分。

反省自己、观看旁人,不得不感慨大哲学家对于人性的洞察如此的高明,可谓看透人心、时刻提醒自己。

其他部分也很好,有时间继续更,现在要打游戏去了哈哈哈哈

《理想国》读后感 篇2

这个故事来自柏拉图《理想国》中《盖吉斯之戒》中,一段柏拉图的哥哥格劳孔向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提问题的对话。故事大概的意思是,当我们有一个很牛的`盖吉斯戒指时,我们有什么反应?并由此引发讨论:道德的动机是出于什么?

这是我第一次学习西方哲学,所以写一篇文章复述一下以强化认知。

《理想国》中的对话,表达了三个问题:

正义的本性和起源人之所以按规矩办事是为了获得好声誉人这样做是对的吗?

我们 因为没人看见,所以可以不按道德行事来将这枚戒指占为己有;因为怕别人发现而名誉扫地,所以自认为道德的不占有这枚戒指。

格劳孔结论:在没人看到的情况下,人会按照不正义不道德的方式行事。

因此,事物存在两个价值形式:

内在价值:本身具有价值工具价值:手段来达到目的

因此正义与道德其实不具有内在价值,仅仅存在工具价值(获得声誉或者获得认同性),他们仅仅是看起来有内在价值。

同时另一个结论是:当事物只具有工具价值时,我们可以通过后果知道动机。

吃药:吃能够导致病情好转,如果吃不吃都能好那可以不吃药,相反吃药加重一定不会吃药(工具价值)

视力:有了视力就可以避免撞东西,如果没视力也可以避免撞东西你还是会想要视力,因为还要用视力去达到其他结果,相反如果没视力才能避免撞东西根据之前说的,我并不能选择。因为我不知道那些其他结果和撞东西哪个更有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

丹尼尔。巴特森的道德伪善性与英格兰咖啡自觉付费实验同样证明了,当有人监督时,你的道德和正义才会利于社会行为。也就是像工具价值这样判断动机,当不想名誉扫地时人们趋向于自觉道德与正义,当没有人与社会监督时,人们趋向于利己而忽视道德和正义。道德与正义仅仅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同的一个工具而已,仅仅具有工具价值。

《理想国》读后感 篇3

我想苏格拉底也不是一个傻子,不是色拉叙马霍斯所说的头脑简单看不到现实的人,而是认清了现实的黑暗之后仍心怀光明之心的智者。

1、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的争论仍在继续,面对苏格拉底的说法,色拉叙马霍斯给予了有力的反驳:

面对苏格拉底得出统治者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的结论,色拉叙马霍斯用现实中的真实情况予以了反驳,阐述了现实生活中不正义的事只要干的得大往往比正义更有力、更如意、更气派,而极端不正义的统治者就算肆无忌惮的巧取豪夺也会被认为有福气。

在一个缺乏正义或说在一个失序的社会中,色拉叙马霍斯所表达的观点是实实在在的大实话,反映着客观存在的现实。正如色拉叙马霍斯所说的,极端的不正义就是大窃国者的暴政,把别人的东西,无论是神圣的还是普通人的',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肆无忌惮巧取豪夺,而现实的国家这样的现象是遍地存在,特别是独裁专制国家。人性是自私的、丑恶的,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很难能克制住自己那颗贪婪之心,即使你一人可以,也会被其他人的不正义所淹没,在缺乏监督的政权中,不正义的人更是遍地开花。政权的不正义,制度的不正义,必然造就人的不正义和社会的失序。这样的社会必然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信号,不正义的事只要干得大,是比正义更有力、更如意、更气派,因为不正义的独裁集团就是最大获利者。

2、社会中处处无不验证着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近观身边朋友的一言一行即可得知,不正义比正义吃得开,且在不正义者的眼中,不正义更是值得自我炫耀而不是见不得人之事。比如,有背景的学生无需高考即可获得名校的学位,有学生明言自己在公检法中如何潇洒,面无愧疚之色,社会亦无谴责倾向,而是羡慕。走进底层社会,更让我感到不正义的人活着是很快乐、如意和气派,而正义者未必一定如色拉叙马霍斯所说的苦恼的人,但却也无法逃避残酷的现实,得面对一个失序社会给他们带来的一切压力和各种问题。底层的农民、工人、商人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忙于生产、交换,无法也不必要去担任行政上的事物,底层人民每天劳作以供养着上层统治集团,自己得到的却是十分微薄的收入。接下来如果统治集团能够给底层人民办好教育、治安、文化,这倒是能够得到一个很好良性循环,如此便也是正义的表现,而现实生活中离这种正义状态却遥不可及。普通人犯了错误,查出来以后,不但要受惩罚,而名誉扫地,被人家认为大逆不道,而上层的统治集团不仅掠夺人民的钱财,剥夺人民的身体和自由,这且不会得到人民的臭骂不会被赶下台,反而还被认为有福。这就是现实生活中最大最极端不正义的表现。这些不正义者就是把不正义之事做得足够大,才能成为“欺盗杀人不用吃官司”的人。所以从我所处的国家和现实来看,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一点都不为过,而且正好是对号入座了。

3、人人内心住着天使和魔鬼

《水浒传》中的高俅尚未官运腾达之际,拒绝与市井泼皮去做要吃官司之事,而一心成为一个欺盗杀人不吃官司的上层人物,如此才能放心去做歹事而不吃官司。诸多英雄好汉、诸多百姓无不对高俅恨之入骨,但又能如何呢?在一个独裁社会,上层说的算,读书笔记下层百姓也无可奈何,这也是滋生这些不正义的肥沃土壤。当一群统治集团掌握着一个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权力得不到实质的监督,统治集团里的成员又是一些有血有肉的会犯错误的人,而一旦做出不正义之事,就像从紫禁城向中华大地放出数以万计的蝗虫一般,危害人民。下层人民供养上层阶级,不但没有得到回报,反而陷入窘境,被不正义所包围,这是极端的不正义。一个不正义的统治集团假如借助高科技,那这种不正义作风就像坐上了飞机一样,高速度地扩散到国家的每一个角落,人人以不正义为光荣就此成为社会的风气。

4、然而,即使在一个被不正义所包围的社会,她到底还是存在着一些追求正义理想的人士。有些人你要说他一厢情愿也好,你要说他拥有一颗赤诚的心也好,他就是会用自己的行动或言行来宣扬正义,默默地与正义一起活着。

理想国读后感:我想苏格拉底也不是一个傻子,不是色拉叙马霍斯所说的头脑简单看不到现实的人,而是认清了现实的黑暗之后仍心怀光明之心的智者。

理想国读后感 篇4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王权、军人、劳动者。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读后感 篇5

《志向国》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的代表作,它孕于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记得导师曾今说过《志向国》不是简简洁单的一本如其书名的政治着作,更是一部教化着作,拜读之后,倍感如此。其中本书阐述的对护卫者的培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想到当今现实,谨对此发表一点鄙薄之见。

在《志向国》构建的城邦里,作为守护这座城邦的人——守护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是须要更多的时间,“最多的学问和训练”来培育他们。培育这样的一个人须要怎样的教化呢?在此,我想用个别说明一般。

在本书中,要对护卫者进行教化。首先,要选择有天性基础的人,天性即天赋,有护卫者的质地,要把爱好才智和刚烈、灵敏、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之后,才进行对后天的培育。从教化的内容上看:第一,有选择性,要选择善的、真的、主动的故事,解除恶的、假的内容;其次,有序性,先进行教音乐后教体操,教音乐以使其心灵达到对美的爱,教体操已达到身体健康、熬炼他心灵的激情部分。从教化方法上看,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励孩子们要仿照就仿照与他们专业有关的人物,仿照那些英勇、节制、虔诚、自由的人物,不要仿照坏人和鄙夫。当然,前提是故事的内容须要经过细心选择的。此外,在培育的过程中要留意加强监督,进行考察。

教化过程中,书中尤其强调早期教化,在此期间要重视教化内容的选择。“凡事开头最重要,特殊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简单接受陶冶,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好的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要解除丑恶的假的故事,因为它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简单变更。有些好的故事从小就应当讲给他们听。柏拉图提出“儿童阶段,文艺教化最关紧要,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反观我们现在,值得确定的是部分年轻父母会用美丽的音乐或好听的自然之声进行胎教以及父母为儿女的殷殷之心。然而一部分父母太过焦急,从小就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比谁早会认字、数数,比谁背的诗词多,谁说的英语好。于是,重点班、辅导班泛滥成灾,孩子弱小的心灵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失去了童真与应有的童年,与孩子的称呼不相称了。还有一些父母,不注意早期教化,忽视了家庭教化,不清晰自己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面前心情限制不好,一些不好的事务在孩子面前频频发生,给孩子心理留下抹不掉的阴影。

对于早期教化,我虽然不赞成柏拉图书中的教化确定论(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但其重要性也是很明显的。我信奉环境确定论,受教化者先天条件差别不是很大,而且很好满意。教化是一个特别的环境,在后天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早期的教化是后天教化的基础,尤其是孩子心性的培育,我认为一些技能的培育可以放在孩子稍大一些培育也不迟。我们的孩子们,早期接受的不应当是一串串的数字、公式,不是一首首拗口晦涩难懂的诗词,而是让他们的心灵得到自然的洗礼,和善的浸润,艺术的熏陶,这样才能与后天的培育相得益彰,让他们自然、健康地成长、成才。

理想国读后感 篇6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形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达到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必须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通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面就得品鉴这本“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二、“论财产与老有所福”浅析及现实意义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说到老人问题,与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长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却相反的拥有迂腐之年的孤独,了解了这一点,书中的“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 ”这段话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关键的是在于你的态度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又告诫每一个人,你应该对你的一切行为负责,到老来不要因为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但这对中国人来说效果是不怎么明显的,因为中国人是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由这一思中国也该是宗教精神回归的时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国人不会有多少反思与畏惧,相对而言,财产于老人的关系,中国人做得不错,早就传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现实中中国人又太经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当我们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写“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问卷时,她们会毫不犹豫的写下“金钱”,我们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来,中国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精神世界,中国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样”。

三、理想国与理想政治

柏拉图构建了自己的理想国家模式,并宣称理想的国家应该是有着学家莱领导的,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

首先,谈到了生产者应自觉的、全心全意为国家生产粮食服务;其次谈到了商人的贸易;最后阐述了战士应当勇敢的保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谈到了每个人应该掌握好自己行业的技能。归根到底,各个行业的人都应当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从而使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感到幸福,运用各个行业与国家的关系及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明: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我们应该服从于国家的需要。

这一章节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学意义,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近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同,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解放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四、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

上一章节仅仅是理想国的开始,这一章则继承了上一章对理想国的论述。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应该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为了国家的发展,每个人应该加强本行业得技艺。有趣的是柏拉图发现:贫穷和财富使人的技艺退化。“ 同时就以卫士为例,说了军事科学和素质方面的问题,并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明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施工民的集合体。

进而,就是一场精彩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国家用人要因人而异,全国公民无一例外。每个人的天赋适合什么,就应该派他去完成什么任务,以便大家都能发挥所长。”这段话与今天的“因材施教”(准确的说是古代孔老夫子的)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近似于马克思的“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联合体”得论述,这些足于说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也是很“摩登”的,“如果我们的我们的民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是成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们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没有现在我们还没有谈及别的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又“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的发展方向,这就叫做‘同林鸟效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改造社会应从教育入手,把每一个公民教育成为明辨事理的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么,我们的国家也就强大了。

下面则是法律问题,柏拉图认为法律应该更多的参考以往的蓝本来制定,并在很多方面给人们的行为做了一个限定,凡违反法律的人应当受处罚,法律是正义的,违法必然是非正义的,“任何公民有违反国家制度的行为都要被处于极刑。”可见柏拉图对于法律的作用是赞成的,�

柏拉图关于教育及法律的观点至今还是经典,虽不可以全套照搬,但这些思想对今天的中国也是十分有益、有用的。

五、论“安邦定国”和中国稳定

这一节的辩论更为经典,开篇就是一句:“对于一个欲求安定的国家而言,能有什么比团结更为善,比分裂更为恶呢?柏拉图认为:国家要存在和发展,必然欲求稳定,而稳定必须团结并结束核打击分裂。

他首先论证了国家与个人唇亡齿寒的关系,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公民遇到任何一种遭遇,不管是好还是坏的,他的国君都会说:“受苦的都算是国家的一分苦,有福的自然也是国家的荣耀。”柏拉图如是说,同时柏拉图认为国家不应有私心,而应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者应该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

中国向来是:“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基调,我们首先求得了稳定,所以我们才可以发展的很好,我们追求的是和谐的发展。总之,一个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是:有稳定才有存在和发展。

六、论希腊内讧与战争

这里柏拉图说明了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我们的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外忧内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卫国者使国家的每一个公民幸福,柏拉图写到:“守卫者是要求他 ”从中可以看出柏拉图的一个信念:为了我们的理想国,每一个人应该恪守本职,为国效力。而且为了保卫好国家,应该用勇敢的精神来激励或影响下一代人,同时,那些勇敢的英雄还应该得到下一代的敬仰。倘有人在战场上牺牲就应该为其设烈士墓,以供后人瞻仰,这样也就能够保证公民会为国家而尽自己的本职,推而广之,每个行业都这样,那希腊就会强大,也就不怕战争的到来,希腊的一切生活才会有保障,希腊才会强盛。

内讧问题旨在说明:希腊人必须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抵抗野蛮人入侵,自己的同胞不应相互争斗,“希腊人不应当巴西拉人当作自己的奴隶,并把这个积极愿望成为希腊人的各城邦之间共同遵守得法则。”这是柏拉图构建的希腊民族在关系上的合理规则,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史,在近代中国受列强入侵,内有各种势力间的斗争,正是按柏拉图所说:内讧没有了,外族的入侵就不容易了,国共合作就是消除了内讧,即便这是暂时的,但我们的确是推翻了小日本的入侵;说到当代,内讧又起,xx、xx、xx势力兴盛一时,一霎间,国家又面临了内讧,只有中华民族内部消除内讧,一个强大的中国才会崛起。

七、从寡头到无政府的政体形势

震撼,绝对的,这一章节让我明白了很多,因为我也发现自己有些无政府主义的倾向,通过这一章,我的观点也潜默化得改变了。

柏拉图首先说明了寡头政体的弊病,很形象的把寡头政体下的人形容为“叫花子”。进而通过对金钱追求例子来展开辩论,最终确定为:那些吝啬无比的、只想攥钱而不花钱的人,和国家的寡头政体相类似,寡头政体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专政政体,在这种体制下,只有这个寡头会拥有的愈来愈多,他的任何方面都没有限制,从而对国家产生危害,于是我们必须消除寡头政体,并找到一种适当的体制取而代之,那么,我们应该用何种政治体制呢?

于是,人们转向了无政府主义,冰过上了他们的自由生活,那真的自由了吗?言论也好、行为也好、都可以随心所欲了吗?这样的日子不是很美好?于是每个人随心所欲的过上自己锁认为的美好生活,自由成为这个国家的总称,他包括了一切制度,于是一切就将混乱,本来的罪犯 因此可以说这是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它无法区分人的平等与不平等。由此可见,这种制度虽然有宽容精神,但缺乏建设理想国家得原则,这种状态是人类社会的倒退,因此,寡头政体和无政府主义都不是我们的追求。

对中国而言,我们得政治文明还不够高,我国自古皆专制,偶有民主,却终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那在今天中国政治面临了一个大的变革瓶颈,我们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今天的西方民主已是今非昔比,中国只有在原有的框架下积极探索,最为主要的还是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中国一点会追寻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政体,同时,也希望我国政治文明能够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柏拉图《理想国》到处是经典,特别是在其中篇,

这并不是结束,恰恰相反,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间或是尚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