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读后感(优秀10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演员帮助大家分享的10篇品三国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
内容导航
品三国读后感范文 篇1《品三国》读后感 篇2《品三国》读后感 篇3《品三国》读后感 篇4品三国读后感范文 篇5品三国读后感范文 篇6品三国读后感范文 篇7《品三国》读后感 篇8《品三国》读后感 篇9《品三国》读后感 篇10品三国读后感范文 篇1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那么如何让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呢?我认为只有认识语言,理解语言,并且能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学中指а生准确把握文章语言特点,找准品味语言的切入点,授之以品味语言的方法,尤为重要。这篇文章分别从品读,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品析,在品味分析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品写,在感悟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三个方面介绍了授之以品味语言的方法。【关键词】阅读教学;品味语言;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是这样定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明确指出了语言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宋学家朱熹认为,读书要“缓视微吟,虚心涵泳”;清人曾国藩更是对这一读书心得推崇备至:“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灌稻……”就是说读书必须沉浸在文章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如此才能体悟出语言背后的人文价值,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然而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却意外的发现:语文课堂变的“丰富多彩”了,却没有了“嚼” 劲,而没有了“嚼”劲的课堂,仿佛没有了灵魂的支架,从这样的课堂中走出的学生亦是浑浑噩噩,不知语文为何味也!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阅读题,考查学生语言品位的能力无疑成了重中之重,这也正体现出了新课标的要求。那么面对初一的学生又该如何培养他们语言品味的能力呢?经过摸索与实践,我觉得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进行培养:一、品读,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钱理群教授曾说:“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是这个道理。学生通过精彩语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品味语言所散发的无穷魅力,领悟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增强对语言的感知和鉴别能力。非诵读不足以进入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非诵读不足以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与熏陶。如在教授《紫藤萝瀑布》一课,文中有这样的两段话:“‘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语句短促,节奏明快。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紫藤萝花开的茂盛、热闹与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作者为每一朵藤萝花都赋予了生命,他们正正酝酿了一个寒冬,此刻它们终于开花了,满怀惊喜、满怀喜悦,它们要向世人展示自己的风采,于是他们笑着、嚷着这又是怎样的一副情景呢?假如你就是这些盛开的藤萝你会怎样呢?把你此时的心情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放声朗读入情入境!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朗读中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更是在朗读中体会到了藤萝那生生不息的生命与作者此时内心所受到的震荡。所以在语言教学中通过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字面背后的意蕴,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二、品析,在品味分析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著名语文教育家洪镇涛说: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师要灵活的运用语言赏析的方法,紧扣语言的“美点”,在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时,在学生思虑梗塞时,在学生无法言表时,授之以法,帮助学生深刻地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三、品写,在感悟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习语文的外延与学生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学习中,课内是基础,而课外阅读则是课内的延伸。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制定一定的阅读目标,并在每一学期确定阅读书目,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式欣赏、品味美文。从而让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向课外学习,在课外阅读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以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读书过程,把所读、所思、所悟写下来。在这一过程以圈点勾画作批注为主,以写读后感为辅,同时也可以仿写,可以续写,也可以扩写等等,以不同的方式来领悟文章语言的魅力,来领会语言背后那闪烁的精神品质。如学生在读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以后写的读后感:“我们应从这本书中学到更宝贵的东西:把每一个磨难都当做命运赐给自己的财富,让每一个磨难都成为磨砺我意志的磨刀石。既然磨难无法逃避,那么就请选择一个态度:勇敢的面对它!”学了《斑羚飞度》后学生有感:“我们不是地球的唯一,也不是地球的主宰,我们没有权利去决定他们的命运,更不能残忍的掠夺他们的生命!我们都是大地之子,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我们为何不能用一种爱护的、欣赏的、宽容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呀!”读着学生的读后感受,看见的却是学生精神上的成长!新课标不就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嘛。而这一方法正是学生由读到的、析到的而后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精神养料!余秋雨曾说过:“当你被一种很好的表述方式打动时,其实是语言背后的那个灵魂让你感到有魅力。”语文是文火细炖的慢功夫,只有通过咬文嚼字,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这才正真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参考文献】[1]黄厚江著《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年;[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3]刘海燕,赵永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第11期;[4]马思思,田海涛;初中语文教学,学周刊,2015年第3期。
《品三国》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一本易中天的书,叫做《品三国》。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不知道的事,比如说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老奸巨猾、大逆不道、谋权篡位”的曹操。他为什么被人们说成奸臣?难道就因为他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难道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这一本书中,给予了我们明确的答复。
先说说他的那句“名言”。虽然世人皆知,但却不是他说的,而是罗贯中改出来的。曹操原来说的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是针对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的事而说的,带有“被逼、无奈”与“歉意”。而“宁教我负天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则是狂妄的,自大而又自私的。所以说,曹操在这点上不算奸险。
在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天下大乱,他那么做完全都是出于迫不得已与政治需要。如果这时间,孙权、刘备称帝岂不更奸?
诸如此类的事,在这一本书中还有许多,多读一读它,在生活中,你会更加机智,识破一些骗术:在学习中,会让你更加聪颖。总之,它不仅说了三国,评为三国,也讲了我们的生活。在增长知识的的同时,也会开阔我们的视野。
《品三国》读后感 篇3
读完了义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让我对三国故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但也有意见和分歧。
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具有汉室皇家血统,书中这样评到:刘备是胸怀大志之人。这本书对刘备的评价,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到刘备的一生。我很赞同作者对刘备的评价,我也认为,未成蜀主之前的刘备,浑身上下透露着高贵的皇室气息,虚心谨慎,重情重义,求贤若渴的刘备,在两个兄弟张飞、关羽和大贤诸葛亮的帮助下,终于打出了自己的江山,做了蜀国皇帝,有因一时冲动,想给两位兄弟报仇,而落了个病死白帝城的悲惨结局。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正如书中所说,诸葛亮乃一位奇才,神机妙算,足智多谋,鞠躬尽瘁,胸有成竹赞美他的成语多的不胜枚举。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要陷害他,可诸葛亮巧妙应对,使周瑜咬牙切齿,愤然而去。诸葛亮三气周瑜,使周瑜在城门前吐血气绝,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也就是丞相,为刘备出谋划策,初出茅庐时就新官上任三把火,打得敌人落花流水,狼狈而逃,扭转了张飞、关羽对诸葛亮的看法。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后出师表》中写到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可当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战时,不够外面百鸟稠鸣还是春风荡漾,他只关心军事,由于过度的操劳而不幸过世,死时年仅五十四岁。英明一世的奇才诸葛亮卧龙先生就这样的走了。
书中给予曹操的评价是个狡猾奸诈的小人,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的脑海里,曹操治国有方,教子有方,是个天生做皇帝的人才。他乃是一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多疑的性格塑造了这个“保守党”的魏王。而多疑不是在这乱世中处事的方法吗?三国人物中,我最钦佩曹操和孔明。
畅游在书海中,遥想三国人物,李白的《咏赤壁》写得好,只见滚滚长江东逝水,来到江边,那火海滔天的景象仿佛有呈现在眼前。《品三国》这本细品三国的书,令我受益匪浅。
《品三国》读后感 篇4
空闲之余,久闻易中天之《品三国》一书。阅之,作者用现代的眼光解读三国的历史,且让我对三国这段历史更加产生了兴趣。
易老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曹操。
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企业,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把这两样都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
品三国读后感范文 篇5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第一条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理想和信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除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外,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重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道德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
一、听
听,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若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爱国主义演讲。由学生或老师收集、精选感人的爱国故事,每天指派一名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代表,在每节语文课前的三分钟演讲爱国英雄的感人事迹,让学生学习爱国英雄的崇高精神。
2.借助多媒体播放优美的诗文。教师从网上下载优美的诗文,在每周一节的美文欣赏课上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高尚的理想与信念。
二、说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可以运用调动学生“说”的手段。各种形式的演讲、辩论活动是学生自我抒发,获得爱国主义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
途径一:演讲。可以由教师指定一些题目,如“我心目中的爱国英雄”“爱国英雄教育了我”等,由学生收集材料,做好演讲的准备。专门留出两节课时间,让学生代表走在讲台演讲,屈原、文天祥、这些古今英雄人物都是很好的演讲素材。在学生激情澎湃的演讲中,不仅演讲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全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得到升华。
途径二:辩论。如学了《木兰诗》一课后,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给出正、反论题,一个是“爱国英雄女子不如男”,另一个是“爱国英雄女子未必不如男”,交由两组学生进行辩论,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三、读
读,就是在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之中有许多表现爱国主义情感的文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或朗读,或默读,或分段读,或分角色读,在读中品析作品的内容,品味文中的感情,从而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1.读古代诗文,品爱国主义情怀。初中教材中的古代诗文,有大量写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杰出科学成就的。阅读《核舟记》,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人精湛的技艺,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方面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初中教材中的古代诗文,表现了一些不畏、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杰出人物。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可以让学生对唐雎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的精神加深认识,在崇敬与感动中陶冶情操。
初中教材中的古代诗文还有许多描写祖国美丽河山的。阅读《望天门山》(李白)、《望岳》(杜甫)、《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等,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
2.读现代诗文,品爱国主义情怀。初中教材中的《我爱这土地》可以让学生品味作者艾青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沉痛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愈强烈的深沉情感;《谁是最可爱的人》记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的三个典型事例,赞扬了战士们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法国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这些作品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
四、写
品三国读后感范文 篇6
精读引领课。
【学习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藤野先生》,“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68页《我的一位国文老师》、21页《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2.精读品味,学习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
【课前活动】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文章《藤野先生》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废墟下的课堂》《零分之约》《汉明帝尊师》《我的几位老师》《金岳霖先生》《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掌心化雪等关于老师的文章。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
学习语文离不开阅读,下面让我们通过阅读来开启我们的学习之旅吧!阅读《藤野先生》和丛书168页《我的一位国文老师》、213页《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
温馨提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根据题目可以判断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线索、情感等,所以读到以上三篇文章的题目时问一问自己,作者可能写的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完成以下预习任务。
1.一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验证自己的疑问
2.二读主题,三篇文章作者都是通过回忆自己的( )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勾画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并初步体会。
3.三读故事,速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概括作者所写事件。(在原文中勾画总结)
阅读方法提示:如何快速筛选关键信息:①聚焦相关段落;②提取关键信息。
(1)《藤野先生》一文对藤野先生的刻画集中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2)《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和《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着重叙写了有关老师的哪些事?
4.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品味探究
一、走近《藤野先生》
导入: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先生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里的章太炎先生,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认识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一位老师,鲁迅离开仙台后就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但是鲁迅一直没能忘记这位异国的恩师,于鲁迅而言,藤野先生是他人生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盛开在鲁迅先生记忆深处的藤野之花吧!
1.不能忘却的记忆,找寻师恩难忘的原因。
请同学们快速回顾课文内容,用原文语句回答鲁迅先生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第37自然段)
2.记忆里的恩师,品读恩师形象。
(1)细读3-6自然段,结合具体事件里的语句说一说,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藤野先生让鲁迅时时记起,念念不忘?
用“我从(事件)里的这句话( )读出了一个( )的藤野先生”的句式回答问题。
(2)结合交往背景解读“伟大”,深化恩师形象。
以上内容都是围绕不能忘记恩师的原因展开的,品读赏析的过程中逐层推进,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
3.写法归纳。
(1)写人离不开事。
(2)事要有典型性。
(3)要在具体的叙述中加以细致的描写。
二、留在记忆里的恩师们
学习丛书中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和《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两篇文章,重点品读文章是如何通过具体典型的事来刻画自己记忆里的恩师的。
(一)用原文的话回答两篇文章的作者不能忘记恩师的原因是什么。
(二)根据情感里的关键词聚焦两位老师,品读人物形象。
1.《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里的恩师。
印象最深: 。
受益最多: 。
2.《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里的恩师。
品三国读后感范文 篇7
读是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传统方法,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它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换言之,诵读是学习文言文入门的唯一正确途径,舍此别无它法。朱光潜先生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一文中也谈到:“过去我国学习诗文的人大半都从精选精读一些模范作品入手,用的是‘集中全力打歼灭战’的办法,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着自己的思路和气势。这就要高声朗诵,只浏览默读不行。”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为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此,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地抓好以下步骤:其一,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读音障碍,并初步理解字词的含义。其二,通过反复诵读可粗略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其三,通过反复诵读后正确断句,正确停顿,把握好文章的朗读节奏,并体味文句的深长意味。其四,通过反复诵读可逐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把握文章的内在韵律,并逐步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对高中生而言,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既加深了对文言文内容、特色的理解,又培养了文言文语感以及顿悟能力,还积累了丰厚的文言文知识,对学习语文、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培养与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
根据不同的课型,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主要的有“范读”、“品读”、“悟读”三种方法。
范读——教师可以播放教学录音带,也可以自己范读。其优点:一是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字词读音;二是引导学生正确断句,在句读的准确处理中初步梳理课文内容;三是通过声音的轻重、强弱、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急促、延续,能够引领学生较快地进入到课文创设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荡,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四是教师在范读中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态、动作的外化,充分表现作品的内含意蕴及艺术魅力,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审美熏陶的同时,在作品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中,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探究课文内容;其五是可以营造一个积极、热烈、活泼、充满激情的教学氛围,为下一步学习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教授李密的《陈情表》时,教师通过范读可以“读”出作者的人生不幸、遭遇坎坷、尽孝情切、忠孝难全之境,在入情朗读之中,易唤起学生情感的波动,引领学生进入课文营造的情感、审美境界之中,使学生未学课文,已先感知课文骈散相间的文辞之美,感受到此文恳切言辞中祖孙相依的无尽亲情。
品读——就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其优点:一是学生边读边想,在扫清字词读音障碍的同时,初步理解人物、感受景物、体会意境、理解文意;二是可以让学生读出疑问,得出自己的判断或见解;三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其四是能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统一。 如在教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分小组品读不同的人物:让学生体会赵太后丧夫之悲、敌国加兵之愤、幼子远质他乡之痛、“大臣强谏”无人体谅之苦,体验赵太后在悲夫疼子之时由爱子心切而蛮横无礼、拒不纳谏——稍后的情绪渐渐好转、心态平和——与触龙在父母爱子情感上的共鸣——最终的恍然大悟、深明大义以及心悦诚服的“质子”态度及心理微妙变化;让学生领悟触龙作为一代老臣及老者对赵太后做为妻子、母亲、国君三重身份的处境的深切理解和赵太后心境的入微体谅,面见太后时表现出来的智慧、从容、婉和,体味到两位老人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话语以及言辞恳切、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的君臣之情;让学生感悟到触龙、赵太后的胸怀、气节以及为国解忧、为民谋利的情怀。学生既充分感受了以柔克刚、以情动人、能言善辩的忠贞老臣触龙的形象,又理解了赵太后作为政治家的风范与胸怀,还牢记并感悟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人生哲理。
悟读——就是让学生在理解字词、文言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诵读,读中悟,悟中读。其优点:一是在诵读中进一步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体悟作家的风格思想,感悟作品的艺术特色;二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领悟、理解、自读能力。如教学《秋水》时,在指导学生诵读寓言故事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着重体悟河伯的“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狭隘、自大,领悟河伯“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自我批评、内疚之情,感悟河伯“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由衷慨叹。让学生联想河伯由骄傲自满到自知谦逊的神态之变,悟出人的认知是有限的,而知识则是无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认识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生要敢于超越自我的生活哲理。
《品三国》读后感 篇8
首先我想说,在看易中天的课之前,我对历史、文学兴趣不浓。四大名著几乎都没看过,因为曾经在小学借来看了三国演义(小学版),但是没有细读;《红楼梦》借过,可是只看了几页就还回去了,看不懂。 “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袁绍是个绩优股的时候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绍是垃圾股,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刘备是垃圾股的时候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他是绩优股,这两个人现在要炒股票那不得了,我们就别干了这事,那钱都被他们赚了。”“ 你司马懿侥幸地得到了很多地方,你贪得无厌又来打我。你来打就来打吧,我现在都准备好了。我现在街道已经打扫干净,准备你来屯兵,我已经杀了羊,煮了酒,准备犒劳你的三军。你既然来了你就进城来嘛。司马懿这时候已经来到城下了,这哥们儿什么意思?邀请我上楼跟你一起卡拉oK,我上去卡拉,你把我oK了!我才不上这个当呢,撤!撤军了。”既然都是要学,我觉得如果能做到有兴趣的学,听着这些笑话学习效果不是更好吗?我为什么迷上了易中天呢?面对面节目问易中天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易中天的课呢?易中天的回答是“我肯定是恰好迎合了社会的某种心态,或者说某种需求。至于是哪一种心态和哪一种需求,让评论家去说三道四,让研究者们去得出结论吧。”我想易粉们一定是一种迫切希望了解历史,但又不希望于普通枯燥课堂的需求,由于原来没有这种授课方式,所以易中天非常受大众的欢迎。易中天给讲课的老师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尽管我还没有全部看完,但这里先谈谈我的总体收获。首先,我知道历史有多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我们想要了解就是那被盖了多少层民间形象和历史形象里面的历史真相。第二,在听故事的感觉下听完一节课,比看书要好。为什么不能用现在的流行词去理解古文呢?又能吸引住学生,又能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比如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一米八四,26岁,而且容貌甚伟,不叫帅哥叫什么?叫伟哥?第三,我可以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学聪明些。在待人和用人方面可以向曹操学习;规划要像诸葛亮一样仔细;出击要像孙权那样果断,不能像刘表一样守中立,当老好人。不能两边都占着,最后的结果只会是哪边都占不着。
我会继续关注百家讲坛,它能让我在听故事中深入了解历史,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
《品三国》读后感 篇9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到底是为什么呢?易中天在这本书里做了分析。
在赤壁之战前,鲁素和诸葛亮得知曹操要攻过来了,鲁肃便让孙权和刘备结盟,方可度过险境,于是孙权再三考虑终于和刘备结盟了。孙权给周瑜三万精兵再加上刘备的两万精兵加起来就是五万精兵一起去打曹操。因为当时曹操军心不定,虽然是“百万大军”,但周瑜还是把曹操打得落花流水了。但毕竟那是曹操也老了,他说,在赤壁之战那一年,孙权二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周瑜三十四岁,鲁肃四十七岁,而他却是五十四岁。这是在三国中有名的战争,后来用来形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刘备能请到诸葛亮为他效力吗?易中天认为他有诚意,所以诸葛亮愿意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有两位结拜兄弟,一是关羽,二是张飞。他们一起打天下,出生入死了那么多回,但他们还是像磁铁一样吸在一起。诸葛亮也是帮助刘备打天下的重要谋士之一,他为刘备献出了不知多少条妙计,让刘备起死回生了那么多次,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还继续帮刘备支撑着,直到地盘被消灭以后。刘备他也十分听从各位谋士即将领的意见,这才使他一次次的化险为夷。他也十分爱将,有一次,赵云为了救阿斗,差点牺牲,刘备知道后反而把孩子往地上一扔,吼道:你几亏损我一员大将!赵云见了吓了一大跳。从这么多的分析中,我感受到了刘备是个十分重情重义的人。
刘备和曹操一样,都是三国中的传奇人物,只可惜他的儿子阿斗整天游手好闲,最后把刘备毕生的心血都给毁了。
《品三国》读后感 篇10
《品三国》是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所著的一本谈论三国的书籍。《品三国》是由易中天教授利用许多历史所著,如:《三国演义》,《三国志》等。并结合自己的思想与结论,完成了这本议论三国的巨著。《品三国》分为几十集,每一集都讲述着不同的故事,任务。而且易中天教授的语言风趣幽默,一针见血,让读者很容易就能了解到读者想表达的思想与意思。
读《品三国》让我了解到了当年那个英雄辈的时代,那段历史。在《品三国》中,把每一个三国中的重要任人物都讲到了。比如:曹操,刘备,孙权,关羽等人物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把三国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行,谈吐,智谋等方面把人物分析得很透彻,让读者体味到当时三国人物的优雅,风趣,重情重义的品质。让我感受到当时三国英雄的'豪迈,有情有义,坚持不懈的优秀品德。我觉得我应该向三国人物学习,做一个有勇有谋,重情重义的好人。
《品三国》中还有许多著名事迹,如:“青梅煮酒”,“三顾茅庐”,“完璧归赵”等,让我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各种引人注目的事件,并且还加有易中天教授的独特的眼光与评论。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疑云笼罩的三国,所以读《品三国》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面,明白做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