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观后感优秀10篇》
《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感触和思考,许多隐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个人可能都有自我不一样的想法。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里是细致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0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内容导航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1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2飞越疯人院电影观后感 篇3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4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5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6《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7飞越疯人院影片观后感作文大全 篇8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9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10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1
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
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叫麦克墨菲的因厌恶监狱强制劳动而假装有精神病被送到精神病院(网上百度得知)。他是一个正常的人并且非常聪明。他狡猾且带着点痞子气,与史泰龙、斯瓦辛格这样既帅又有英雄气概的硬汉相比,稍逊一筹,但是看到他为了让众疯子们人性得到解放不懈地努力,又渐渐地喜欢上了他。
他的到来给精神病院带来了生机,“疯子”们真的疯狂起来。他开着船把一群疯子带去钓鱼,收获颇丰;他计划逃出,贿赂值班人员,让疯子们开派对,真正地嗨起来,其中一名卧床多年的病人喝了酒后竟然枯木逢春般开心地笑起来。事后,护士长利用比利的弱点威胁他,致使其割腕自杀。极度生气的麦克墨菲狠狠地掐住了护士长的脖子,差一点要了她的命。因为这件事,他被送去治疗。多日后他真正的变成了痴呆傻子(额叶被切除)。装聋装哑高大魁梧的酋长为了不让麦克忍受精神病院残酷的治疗捂死了他。最后酋长破窗逃脱。
看完这部电影,感受到精神病院在治疗中的冷酷、没有人性。其一,镜头中多次出现栩栩如生的病人形象,目光呆滞,动作单一,表情麻木。医院的护士们只是例行公事般地管理他们。保安们完全充当打手的角色,谁不听话谁情绪激动就打谁。其二,由于麦克墨菲的表现触动了精神病院的管理阶层而被迫接受电击,相当于对他表现的惩罚。对一个正常人进行高压电击,试想其残忍程度。其三,当大家狂欢过后,护士长看着一片狼藉的景象,让大家找病人时,保安把床推得哐当响,多名病人差点从床上摔下来,平常工作态度可见一斑。由此很自然地想到了中国前一段时间报道的有关敬老院虐待老人,幼儿园虐待孩子的事件,两者虐待水平不分伯仲。其四,护士长利用自己和比利母亲的关系威胁他,致使其死亡。
总结起来,精神病院对病人的虐待折磨不仅有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重点是在精神病院对精神病人的精神进行折磨。
教育学生讲究因材施教,医治病人讲究对症下药,像片中暴露出来的一刀切,简单粗暴,不讲究方法,机械重复地为了完成自己工作的方法没有起到一点好的效果,甚至加重病情,把正常人变成傻子。试想看过影片的观众谁会把家里的病人送到这样精神病院进行加重病情的治疗?精神病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围,但是如果把心理咨询中尊重、共情用在这些病人身上,我想很多病人是会有所好转的。
不得不佩服片中出现镜头不多但异常重要的角色--酋长,他也是正常人,但是他隐藏得比较深,通过隐藏保全了自己。最后他真正成功逃离精神病院,获得自由完成了飞 。同样佩服影片的导演,他这部电影描绘的精神病院就是美国当时社会病态、压抑的缩影。影片的题材是很少人关注的,揭露出来问题正是改变的开始。本片拍摄于70年代,在那个中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年代他们就考虑这样题材,与我们现在在小品中利用精神病院作为笑点形成鲜明对比。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2
两小时前,决定要看《飞越疯人院》,两小时后,我的头很痛,是“我”在非常强烈的想表达自己的观后感。首先想说,这是一部好电影,真的。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对着这一群疯子,从内心发问的。你们疯了吗?
在影片最后那个叫做比利的男孩自杀了,看到这一幕,我得到了答案。比利,他是一个说话结巴的youngman,感觉他不是真正的疯,他只是被恐惧吞噬了,他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医院里的护士对他的死应该承担直接责任,我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她总说的一句话“为了更好的治疗。”再用麦克墨菲对她评价的一句话“她总是在撒谎。”他真的是在帮助病人治疗吗?在她的管理下,医院非常的安静一切都是我们正常人眼中的正常。但是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揭伤疤,就在比利死前,我印象非常深刻。
时代也总是这样,总在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送来了丝丝希望的曙光。我无法解释那希望出现的原因,但我却清楚的知道它出现的时间和方式。它硬挺挺地接下了时代的一击,以它的气节,用它的方式。没有摇晃、没有颤抖。
飞越疯人院电影观后感 篇3
今日是《飞越疯人院》上映的第一天,明明白在好莱坞大片面前,这样的国产电影只会成为炮灰,所以赶忙进电影院完成这次期待已久的飞越之旅。
电影院里面一共仅有六位观众,观影过程中都十分安静舒服,但空调寒风凛冽地肆掠着我,可是电影时而欢快,时而宁静,用笑声和泪水把整个电影院哄得热腾腾般的温暖。
话说起电影的老年人题材,算是我近年来经常碰到的电影焦点之一,也许这个话题已经去到了我们当代不得不正视的时候了。
去年在“先锋光芒”影展上头看到的《老那》,电影中的一对顽固老情人以新潮甜蜜的方式经营着彼此的夕阳恋,以坚强乐观的自治自救方式呐喊出他们无惧老去的勇气精神,很令人在笑声中沉思的电影。
少不了今年最火爆的文艺片《桃姐》,则是经过轻描淡写着一位老佣人的终老岁月,缩影出原生态的老人院生活,让人百感交集,让人鼻酸泪流,当然也让人感受着一份朴质的人文关怀。
前几天还看了一个短片《片刻暖和》,电影看似讲述年轻姑娘和年迈老人之间的生活矛盾,实则经过描述彼此内心的空缺与孤寂来反衬出矛盾两人给予对方的才是真正的温暖关怀。从电影的侧面,也能够看到一位思想保守固执但渴望带着尊严老去的老奶奶,她在无能无助中安详地死去了。
今日看到的《飞越疯人院》虽然表达着一个同样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用最青春烂漫、最动感欢乐的方式向现实社会发出嘹亮的呐喊。这群生活在老人院里面的“高龄团体”天天面临着让人心酸心寒的生老病死,可是他们进取乐观、顽强勇敢,捍卫着残存的点点尊严,自娱自乐向着梦想起航。
这不是一个关于老人被遗弃放逐、被剥夺自由、失去尊严的故事,即便在电影里面我们看着住在老人院里面的老人们都有着一个个让人心酸的被遗弃经历,即便电影反映出围在四面高墙里面的老人们等待着自我生老病死的无奈状况,即便电影用了最真实的镜头记录了老人们因身体机能失调而被迫出现的尴尬情景。但张杨导演还是在《飞越疯人院》当中大胆创新地另辟高见,以此为踏板,跳上了一个释放梦想、追逐自由的大巴,把千万斤沉重的话题承载起一颗颗未老的心灵跃上了高空飞翔!
为了寻找回即将消失的亲情,为了证明自我并非包袱,为了让生命终结前不留遗憾,这群活宝般的可爱老人瞒骗院长护士,淘金心思,精心设计,分工明确,刻苦排练,偷偷潜行,齐心协力上演了一出极其精彩动人的老人越院历险记。
在驶向梦想的路上,他们刺激飙车,他们齐心推车,一路上互相照应,互相鼓励,欢呼着与草原上的马儿驰骋,享受着河畔上的阳光野餐,用青春烂漫的活力向世界展现自我永不老去的心灵,为梦一搏,深深地感染着梦想路上的旁观者。
虽然老人们触摸到梦想的时候,有人还是病倒离去了。但很可喜,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无尽的悲伤痛楚和怨恨批判,反而是那些能够让他欣慰一笑的正能量——出色的表演、蔚蓝的大海、冉冉的日出,还有一群共同追梦的老友记。
电影故事精彩,推动流畅,动静完美结合,既有简便活跃的的欢笑时光,也有平缓沉寂的动情时刻,既有真切自然的写实镜头,也有绚丽梦幻的浪漫情愫,电影都能够柔韧有余地穿梭于其间,做到张弛有度,掌控到位。当然,电影的精彩完全不能忘记一群以往灿烂辉煌的爷爷奶奶级演员们,在多年后的今日仍能够摩擦出耀眼的火花,交出令人叫绝、令人敬佩的无懈可击表演水平。
还记得那个夜晚、那杯烈酒、那个舞蹈吗虽然在茫茫草原上仅有这个孤独的蒙古包,但火光下的人们心里都有着一个歌舞N平的夜晚,那里没有了困扰的高墙、没有了繁冗的束缚、没有了自我不愿意看到的老去年华,这个晚上他们带着永不老去的心灵到达了一个离星空、离大海、离梦想都很近很近的地方——在那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如此的靠近。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4
应对《飞跃老人院》这样的作品,我不得不佩服张杨的勇气,也相信他十二分的诚意。这样一部以老年人主角,刻画老年人群像的电影,在世界影坛也是不多见的。即使是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也主要把重心放在老年人的感情上,因为在这个轻易把“再也不相信感情”挂在嘴边的时代,看到有人厮守一生爱到了最终,纵然明白是光影幻象,也是令人触动的。例如让经典女星朱莉克里斯蒂再度绽放,提名20xx年奥斯卡影后的《柳暗花明》,去年韩国票房黑马《我爱你》,表现的都是老年人相濡以沫的感情。《飞跃老人院》舍弃了这个最容易吸引观众的主题,转而刻画了一群老年人群像,其故事内核更倾向于美国电影《遗愿清单》,一群站在生命末端的人,在告别前,给自我一个机会,完成最终的梦想。
可是原谅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过犹不及,是我看完电影的最大感受。张杨把一个本应当去繁从简的故事,讲得流于煽情了。可能为了增强可看性,电影强化了父母和子女的冲突,也时不时让老年人“卖萌”。主角之一老葛出场没多久,就是一场情感强度很大的哭戏,他向朋友哭诉自我的不幸遭遇,可是老人院的同伴立马就治愈了他,他有了自我的床,有了自我的枕头,还有了自我的花,而这一切几乎是没有情节铺垫的。这其实是在刻意引导观众的情绪,而不是让观众自我在情节中体味到情感的变化。这个问题一向延续到电影的结尾,很多时候导演是经过主角把道理说出来,而不是经过情节表现出来。例如老人院院长讲述自我这辈子和父母的相处其实只剩十几天的时间,老葛向孙子讲述麻雀的故事,而电影中的听众就必须若有所悟甚至痛哭流涕。电影是影像的艺术,它模仿现实,又高于现实,因为它能把生活的哲理浓缩在影像里,优秀的电影和文字的区别之一就是它是不说教的,它让观众自我去思考。所以《飞跃老人院》显得过于直白反而阻断了观众思考的维度。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5
电影中的疯人院里,时刻带着一种被遮蔽了的压抑。不经意的看起来气氛似乎是和谐的,光线也是柔和的,连吃药治疗时都放着轻柔的音乐。病人们充分自由的在医院里四处活动,打牌抽烟。表现良好的人,甚至有机会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外出。但仅有麦克默菲看出了这看似完美的静谧世界里隐蔽的脆弱环节。
影片开始,他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在音乐里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药片。而这样的举动对于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而麦克默菲其实也并不是刻意的去做出这样的反叛,他的行为仅仅是出于天性。他无拘无束的性格必然和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撞击下,原先安稳守纪的“疯人”们也开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们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齐的乐趣,享受争取自我反抗后从未感受过的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6
影片故事发生在一九六三年间,美国某丛林旁坐落着一所国家一精一神病院,那儿住着各种各样的一精一神病人。一天,一个名叫麦默菲的中年男子,被武装的教养院军官押往国家一精一神病院。麦克墨菲是一个身强力壮、一性一格豪放的青年,为了逃避在教养院的责任,在教养院的人面前表现出异常,而被送进一精一神病院。麦克默菲进院后,他原以为可自一由轻松一点了,哪知处处受到限制,主治史贝菲医生找他谈话,因为他在教养院有一系列"反常"言行,因为教养院送来的资料说这中年男子在教养院一胡一作非为,经常打架。
《飞越疯人院》一片根据坎·凯西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拍摄。影片上映后,不仅获五项奥斯卡奖和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两项奥斯卡奖提名,而且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飞越疯人院》也是继《一夜风一流》(1934)之后,又一部获五项主要奥斯卡奖的影片。
本片是美国70年代社会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出色的表现力一举夺得了1975年第四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一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等五项大奖。影片虽然采用了好莱坞电影中经常涉及的一精一神病患者这一老题材,却因为其注入了新的社会意义和内涵而大获成功。影片中的一精一神病院实际上是美国病态压抑的工业化社会的缩影。影片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锐的讽刺力。影片表面上是在叙述一个一精一神病院中所发生的悲剧故事,实则却展现了那种为了个一性一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而最后为社会所吞噬的悲惨命运,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影片以一精一神病院为舞台,着重反映了一种在当时所谓现代化管理的社会中,人们被紧紧束缚而动弹不得的恐怖景象。这种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使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恐怖。主人公麦克默菲的对自一由的追求和最终的悲惨遭遇深深地体现了人们所受的压抑和悲剧命运,使影片具有了一种感人至深的效果。影片的结尾是全片的点睛之作,充满了使人一毛一骨悚然的恐怖气氛,却也是最为感人的一个段落。在昏黄的光线下,“酋长”来到麦克默菲的一床一边,呼唤着他,而麦克默菲却只能报之以白痴的喃喃自语。“酋长”一边说着“我会把你带出去”,一边用枕头闷死了他。这一场景令人不禁潸然泪下,同时更令人感到了一种深重的难以名状的压抑。“酋长”逃出令人窒息的一精一神病院,也正象征着人一性一的回归。导演以一个印第安人角色来完成这一行动,也正喻示着人只有回到大自然中才能得以真正的自一由。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对压抑人一性一的现代工业化社会的重重一击。
以商业片而言,《飞越疯人院》表面上对疯人院制度的控诉,是大众所能理解与接受的,而剧情中的欢笑、愤怒等,更是可以吸引住观众至结尾。
就哲学片而言,它更是深刻的反映了人类社会制度、公理、法规的缺陷。她让我沉思:到底什么为“疯”?个别的人的个一性一行为如果超越社会所能接受就是疯?就如我们有时候会不自觉的抓后脑勺,但当一个人经常抓,他就被定义为疯。凭什么人类能如此“五十步笑百步”地对他人进行裁判?所谓社会共识、社会公理、社会秩序,是不是应该从这片中得到反思?
所谓“疯人”,乃是天生;西方有谓“天赋人权”,然而掌权人甚至社会中大部分所谓“正常人”却以“公理”为由去扼杀一切小群体,或者美其名曰地说:纠正。人类何时起权力竟然大至觉得自己应该改变一个天生应该与他平等的人的行为呢?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7
当我看完《飞越疯人院》走出教室的时候,脑子里一向沉浸在伤感与思考中。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美国最好的电影之一。平静的表面下,有一种疯狂欲待爆发;令人窒息的环境中,潜藏着对压抑人性的`现代工业社会的重创。一个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找不到正确的道路而最终为社会所吞噬,悲惨的命运令人潸然泪下。
拉奇德护士长简直就是一个教条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麻木不仁的心灵,这和麦克墨菲丰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疯狂的心态构成了一个十分强烈的比较。护士长就是这个人群的统治者,就是这个工业社会的代表。如果动摇她的地位,或者违反了她所规定的体制,就要受到严格的惩罚。被打,被电激。在这种暴力的统治下,使病人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反对意见。电影中有一个经典的镜头,当麦克墨菲提出以民主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是否收看一场重要的橄榄球赛时,被护士长断然拒绝。麦克墨菲发起投票,当后一票产生的时候,护士长却以投票时间结束为理由拒绝了他们的提议,这使得麦克墨菲极为气愤,就像是民主被专制扼杀了一样。可是麦克墨菲并没有气馁,他用唐吉-珂德的精神胜利法,对着毫无影像的电视机发出疯狂的呼喊,并现场解说起了球赛,这让其他的病人都振奋了,都在疯狂的呐喊着。这是精神民主的胜利。
麦克墨菲已经成了一个废人,他的小脑已经被医生破坏,彻底成了废人,所以眼前的麦克墨菲只是一个没有思想的躯体而已。酋长用颤动的双手把麦克墨菲活活捂死,而后搬动了水箱砸开了铁窗,跑到了属于自由的大地中去。麦克墨菲的死,其实并不让人悲痛,一具没有任何思想肉体死亡,代表了灵魂的解脱,酋长的逃跑,实际上已经把麦克墨菲的思想民主和自由主义所带走,传播到远方去。当一个病人被巨大的声音所吵醒,看到酋长的逃跑,从心底发出了真正的呐喊和尖叫,那种叫声就像威廉·华莱士在就义的时刻所发出的呼唤——为自由而战!从这个结尾当中,我们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会的最终一丝光明。
麦克墨菲最终死了。他的死在当时这个社会是必然的命运。我在看电影时,对影片前半部分感觉十分压抑,直到最终结尾的高潮,突然豁然开朗,找到了全剧的意义所在。影片借酋长之手宣告了独裁、暴政的末日,宣扬了自由、民主的重生。正是酋长砸碎了禁锢的窗户,才使整个疯人院里受到痛苦折磨的人们重新寻求自由的价值。也唯有如此,麦克墨菲才不会白白死去。
《飞越疯人院》将成为我记忆中不可抹去的光辉。
飞越疯人院影片观后感作文大全 篇8
我看完了《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它主要讲了,有一个叫迈克·默菲的男主角,他为了逃脱监狱的折磨,装成有精神病,来到了精神病院。他看到病人们每天都被闷在精神病院里,决定给他们些自由,为此他闯了很多祸,受过很多惩罚,最后,他被一个病友杀死,因为病友不想让他再受折磨了。
这部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迈克·默菲偷偷带病人们出海捕鱼,病人们开心地欢呼起来,看他们的笑容,是多么的灿烂啊!
还有一次,默菲在一个晚上为病友们开了一场派对,喝酒、唱歌、跳舞……开心极了!
这部电影反应了美国当时的社会,有些人限制了别人的自由。人是向往自由的,我敢说,全世界人们都向往自由。对人类来说,自由真的很重要,就比如我们喜欢运动,喜欢大自然,喜欢玩耍一样。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9
该片获得第四十八届奥斯卡(1975)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所普通精神病院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实际上是把病人当成了医护人员的实验物,成了非人制度的牺牲品,男主角麦克墨菲为了解放精神病院里的病人而孤军奋战,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最后还 是无情地死去。疯人院里的病人性格不同而且样貌也各有特点,让人影响深刻。这种带有一定夸张的表现人物手法法在影片的开头让人感到怪诞奇特,犹如一部喜剧,但是它却由让人意想不到的悲剧收场。
病院中的这批可怜、怯弱、无望的病人,被护士长定制的各种制度所洗脑,终日在护士长的管制下“安分守己”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甚至当麦克墨菲询问他们是否自愿呆在疯人院里的时候,他们竟然说愿意,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被控制以至于认为留在疯人院是理所当然的事。麦克墨菲的到来让他们感到对自由的渴望,麦克墨菲甚至带领他们逃跑出去钓鱼,开派对。在影片的末尾,那个口吃、胆怯文弱的青年比利在麦克墨菲的帮助下找回了自信,但是却被护士长当众刺激他的弱点从而再次逝去自信最后自杀身亡。
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深刻的反映了人类社会制度、法规、公理的缺陷。剧里的护士长就像某些政府一样通过各种制度抹杀人们的对自由的向往、对不满的反抗。生活在这个权力极度集中的国家里我与麦克墨菲产生共鸣,让我沉思:到底什么是“疯”?个性行为超越社会所能接受的人就是疯子?掌权人以“公理”为由去扼杀这一小群体并明其名曰“矫正”。所谓的公理是不是应该从这片中得到反思?当人们失去对自由的向往或对扼杀个性的行为失去反抗的时候,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就会毁灭了。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10
当我看完《飞越疯人院》走出教室的时候,脑子里一向沉浸在伤感与思考中。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美国最好的电影之一。平静的表面下,有一种疯狂欲待爆发;令人窒息的环境中,潜藏着对压抑人性的现代工业社会的重创。一个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找不到正确的道路而最终为社会所吞噬,悲惨的命运令人潸然泪下。
作为一部富有内涵的政治片。《飞越疯人院》有它的时代背景,代表了一个特定时代的事情,代表了那一整代人。本片是根据美国作家肯克西于196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所改编。作者借助疯人院,来讽刺当时的美国工业化社会,全文充满了浓烈的反教条化主义,提倡个人自由解放思想。我深知西方世界在二战后在思想界出现的自由主义、追求个人幸福的潮流。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二战带给人民的创伤还未消退。紧之后就是东西方冷战,出现了麦卡锡主义、黑人民权运动、肯尼迪遇刺、泥潭等等。随着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社会矛盾,在美国的文学界诞生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所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在这种大时代的背景下,就催生一种追求个人主义思想的潮流,这种思想体现就是这部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于1974年拍摄的电影《飞越疯人院》。
首先,导演的用意很明显,把疯人院比喻成一个小社会,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把那群疯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统治的阶级,而护士和医生则是统治者,医院的规定就是教条,就是法律,丝毫不允许任何人违背,这和当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很相似。在教条的规定下,你必须要严格的服从,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当片中的这些疯子,就像机械一样所不停的重复着每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时候,片中的一位主人公出现了,他就是麦克墨菲。
这个人物的到来有两个意义,首先他不是一个疯子,他是一个正常人。他不是疯子当中的叛逆者,他本性中就有一种不受约束、向往个人自由的精神。他的到来,能够说很严重地动摇了统治者的地位。同时把自由主义的精神传播给了每一个病人。一开始,麦克墨菲就不停的启发这些病人,鼓励他们做一些正常的人的事情,让他们每人找到自我的闪光点。比如片中打篮球一幕,麦克墨菲就很好的利用了酋长的身高优势,带领一群疯子赢得了胜利。从这些疯子的表情上,体现出了一种自信和高兴,因为他们在教条主义的管理下,早已经失去了自我和自信。然后麦克墨菲又带着他们去钓鱼,让他们去享受正常人的生活。渐渐的这些人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正常人的思维。当回到疯人院中,这种自由思想的体现,就于教条的管理产生的巨大的矛盾和冲击,首先就影响了拉奇德护士长的统治地位。
拉奇德护士长简直就是一个教条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麻木不仁的心灵,这和麦克墨菲丰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疯狂的心态构成了一个十分强烈的比较。护士长就是这个人群的统治者,就是这个工业社会的代表。如果动摇她的地位,或者违反了她所规定的体制,就要受到严格的惩罚。被打,被电激。在这种暴力的统治下,使病人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反对意见。电影中有一个经典的镜头,当麦克墨菲提出以民主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是否收看一场重要的橄榄球赛时,被护士长断然拒绝。麦克墨菲发起投票,当后一票产生的时候,护士长却以投票时间结束为理由拒绝了他们的提议,这使得麦克墨菲极为气愤,就像是民主被专制扼杀了一样。可是麦克墨菲并没有气馁,他用唐吉-珂德的精神胜利法,对着毫无影像的电视机发出疯狂的呼喊,并现场解说起了球赛,这让其他的病人都振奋了,都在疯狂的呐喊着。这是精神民主的胜利。
虽然处于护士的高压控制状态,可是那些疯子为了争取自由还是不断挑战她的权威。片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甚至出现了在反抗无效的情景下,几个疯子采取了精神胜利法的方式来到达满足自我欲望的目的。这从反面点出了疯人院的专制统治的可怕,影射出一个更令人感到恐怖的社会现实。试想,在这样充满着束缚和捆绑的社会条件下,又能出现多少个真正正常的人。在我看来,这样的条件,只能培养出一大批麻木者和一些为了自由而奋斗的可悲的“疯子”。
电影中的酋长也是导演刻意安排的,他在本片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负责传播麦克墨菲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的作用。这个作用在本片的结尾所体现。当逃跑失败后,影片到了最终的结尾,结尾充满了暗寓,也很巧妙,导演没有刻意的安排一个戏剧中常见的完美结局,而是编排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寓言。酋长来到麦克墨菲的床前,此刻的麦克墨菲已经成了一个废人,他的小脑已经被医生破坏,彻底成了废人,所以眼前的麦克墨菲只是一个没有思想的躯体而已。酋长用颤动的双手把麦克墨菲活活捂死,而后搬动了水箱砸开了铁窗,跑到了属于自由的大地中去。麦克墨菲的死,其实并不让人悲痛,一具没有任何思想肉体死亡,代表了灵魂的解脱,酋长的逃跑,实际上已经把麦克墨菲的思想民主和自由主义所带走,传播到远方去。当一个病人被巨大的声音所吵醒,看到酋长的逃跑,从心底发出了真正的呐喊和尖叫,那种叫声就像威廉·华莱士在就义的时刻所发出的呼唤——为自由而战!从这个结尾当中,我们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会的最终一丝光明。
麦克墨菲最终死了。他的死在当时这个社会是必然的命运。我在看电影时,对影片前半部分感觉十分压抑,直到最终结尾的高潮,突然豁然开朗,找到了全剧的意义所在。影片借酋长之手宣告了独裁、暴政的末日,宣扬了自由、民主的重生。正是酋长砸碎了禁锢的窗户,才使整个疯人院里受到痛苦折磨的人们重新寻求自由的价值。也唯有如此,麦克墨菲才不会白白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