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精彩6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边城读后感精彩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边城读后感 篇1
天气已经转凉,虽然没看到满地落叶,但是秋天好像已经来了。广州漫长的夏天刚刚过去,晚上迫不及待到户外欢送。风吹起来确实很舒服,干燥而且温度合适。但是待得久了,慢慢也有点冷了的感觉。再后来,捂着衣服也觉得冷了。
沈先生笔下的湘西是清爽的,所有的东西都是那么的淳朴。在这种清爽的地方,有很多事情是现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坐船可以不给钱却有人一定好给,而且还扔下就走;摆渡的有人给钱却不收,人家硬给了还不好意思买点茶啊烟啊回馈坐船者。而关于爱情就更加不可思议了:唱两首好听的歌就可以让姑娘跟你远走高飞;水手和*女的约定,居然也比现代的很多爱情可信。就是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让生活在狂热都市中的我们,感觉到了一丝接一丝的凉爽。
天保的死当然不应该算是老人的错,只是凑巧老人暗示他应该怎么去求婚,而得不到结果的情况下出船淹死。当然我们不能肯定天保就是有心寻死。但是中国人对爱情的含蓄,在极端压抑的情况下,总是变现出极端的行为。翠翠的父母更是一个例子,两人相爱了却不敢私奔,最后居然选择殉情,一开始我真的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想想,正是一种极端应对极端的表现。可见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清新单纯的爱情故事,都不是咱过小日子的老百姓玩得起的。
家是温暖的港湾。如果没有辽阔的大海,明亮晶莹的水珠也很快会干涸;如果没有坚固的巢穴,羽毛再丰满的鸟儿也会马上死去。翠翠也有一个家,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她的父母在她牙牙学语时便已经双双离她而去,她和她的具有乡村人典型性格的老祖父带着一条忠诚的大黄狗相依为命。三年的端午佳节、中秋良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慢慢成长着的翠翠,看到了一个告别童年、迈入青春的翠翠,看到了一个从无忧无虑到初涉烦恼的翠翠。在她的身边,生活着一群人们。天保、傩送、老船夫、杨马兵……翠翠生活在茶峒,这是一个边远小镇。似乎与世隔绝,翠翠与老祖父在茶峒,似乎还有了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就是茶峒,有着几千家庭成员的茶峒。茶峒人是质朴敦厚的中国人的代表。在那个民风朴实的地方,生活着这样一群人。几十年来,老船夫默默地为东去西来,南来北往的人们用一根几十年的光阴已把他的手磨破的竹缆,摆渡到溪东,摆渡到溪西,在小溪两岸之间穿梭,在过渡人之间忙碌。这一条潺潺的小溪啊,见证了老船夫几十年来的辛劳。
让我们想象一下,在一处偏远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群人们。他们每天都各行各业,忙碌中带着劳动得到的喜悦;他们互不猜疑、妒忌,和睦相处;他们互相之间没有秘密,一壶小酒,一碟花生米,谈笑风生,分享生活的喜悦,共诉人生的烦恼;他们直率、坦诚,会大声地诉说心中的不满,大但地表达内心的爱慕;他们尽力地去帮助别人,别人也尽力地帮助他们,并不是为了帮助后的报酬或者是一声谢谢,只是在人与人互相帮助之中获得的快乐。这样的生活难道不好吗?这样的生活,应该就是陶渊明所说的世外桃源吧!边城,这茶峒小镇,不正是世外桃源吗?甚至可以说是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吧。光阴飞逝,与小说中相比,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架架天桥高速纵横交错。街道繁华,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灯红酒绿。现在当然不用再有一位老船夫拉着竹缆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摆渡了,也不用为翻了船,死了牛而伤心了。平心而论,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今非昔比了。但是,失去的仅仅是这些吗?这繁荣昌盛的城市真的是人间天堂吗?可是,更令人痛心的是失去了那质朴的民风,那美好的氛围。在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中,已经没有了那边远小镇中那木质结构房屋的古朴典雅了。
城市里的人们似乎变得像凝固的水泥一般一成不变,变得市侩。在城市生活中互相挤兑,人与人之间充斥着秘密。由于繁荣,所以有了利益冲突;由于繁荣,所以有了谄媚溜须。这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带来了飞黄腾达,斩去了质朴和睦。我们在一艘艘疾驰的快艇上看到了锦衣玉食的人们,在一条条渡船上看到了勤劳坦诚的人们,我们更应该上哪一条船呢?其实读到最后,我们不禁会叹息,这样的边城,这样的纯洁小镇,还是会有无人可救的悲剧发生。
正是这种坦诚和睦的心理,促使了悲剧的发生。在城里,当两个人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时,他们可以毫不顾忌地采取各种手段,各种策略取胜,结果自然是“成者王侯败者寇”;但在边城,因为处处替他人着想,所以处处有顾虑,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时,往往一让再让,一忍再忍,最终都为失去理想而失望哀恸,则会产生两个深深地恨着自己陷入无边苦海中的失落者。正是边城,促成了天保、傩送二兄弟的悲剧,促成了翠翠的悲剧,也促成了翠翠妈妈的悲剧。凡事都有两面性。边城,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名词了。也许,生活中处处存在边城。也许,边城只是一个浮云一般的梦吧。
边城读后感 篇2
淳朴是否也是一种罪过?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川湘边境的茶峒县。一位终守渡船的老船夫,两位体力强健的年轻人,在绵延悠长的民歌声中与一位妙龄少女产生难言的情愫。书中巧妙的将时间浓缩,安排各种美丽的“偶然”,牵动读者思绪。
女主人公翠翠的诞生就是偶然,十五年前翠翠的母亲和一位军人偶遇并私下有了孩子,在翠翠出生后,便自觉有违道德,双双自尽。一个先天带有悲剧色彩的孩子,却在茶峒青山绿水的氤氲美景里充满对生活的乐观与自然之美。小说的地点背景是一大亮点,作者运用较浓重的笔墨描写一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人与自然真可以说是和谐相处。正如翠翠和她的小黄狗,书里没有点明小黄狗从何而来,但它一直伴在翠翠身旁,形影不离。即便如此亲近的伙伴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其实它并不需要名字。两者心灵上的默契业已超出种群的界限,人和自然在此处达到了和谐,达到了统一。在这里,人能和动物一起安详的活着。如此令人神往的世界,却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悲剧。欢乐的景象衬托出的是深深的悲凉。
第二个偶然是翠翠与傩送的相见。在端午节的傍晚翠翠独自在河边等待迟迟未来的祖父,正好与刚刚上水的二老碰个正着。翠翠的童真羞涩与傩送的粗犷能干强烈碰撞。两人各说各话,但都认为对方正回答自己的话,更是都曲解了对方的意思。这样一来并没有疏远他们的距离,反而还萌生了爱情的冲动。傩送喜欢上了翠翠!这是小说最奇妙又最甜蜜的一幕,现在看似老套的剧情,仍焕发独有的魅力。美好的背后是其带来的青春期的烦恼。翠翠进入青春期的表现被真实充分的展现,心中的秘密开始不和亲近的祖父诉说,在渡船上望着新娘发呆,脑子里充斥着奇奇怪怪的念头……为后文的发展添上一分神秘气息。
第三个偶然是祖父的错认,我认为这是全书最精妙耐人寻味的转折,它直接导致了一个个悲剧接连爆发。祖父暗示翠翠的爱情由她自己决定,大老和二老只能通过自己努力争取。而茶峒县最传统的提亲方式是通过山歌。兄弟俩决定轮流唱,公平竞争,看谁能真正令翠翠动心。为了爱情,不善于歌唱的大老也决定放手一搏,当然,必败无疑。二老动人的歌声飘进了翠翠的梦乡,也飘进老头的心房。祖父对这一晚的山歌甚是欣喜,但却误认为是大老的嗓音。翌日,祖父便亲自去恭喜天保,得到这个消息,他没有告诉弟弟,而是死心放手,独出外做生意了。而后不幸遭难,不明不白的死在外地。傩送以为是因为祖父,哥哥才会出意外的,就渐渐疏远了渡船人一家。这就直接演化为最后翠翠独守空房的悲剧。
几个偶然环环相扣,整个故事从头到尾清晰而自然。照常理,两情相悦,终成眷属应该才是他们的结局。茶峒县环境优美,渡船人朴实善良,不曾收别人一分钱入自己口袋,除了文末的大雨,县城中又没有大的变故像是天灾或是战乱。有喜到悲这种对立面的转变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又出在了哪里呢?
我并没有找到答案。
或许,根本就没有答案。
沈从文先生对环境的描写把握细致:山里的日夜春秋,从万里晴空到星汉灿烂,都不感奢华。而是让人觉得书中的景物是亘古不变的存在,他们不是为了要博人眼球而故意待在那个地方,他们只是为了生存,为了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而我们很容易的就会把景物和人结合在一起,茶峒县的县民们也如山水般不慕求荣华富贵,善良朴实地生活着。就像在上文提到过,天人合一可以很好的诠释这个自然与社会环境。这是一个不失真实的世外桃源,可我认为最妙的,是身处这桃源中的翠翠竟落的如此下场。
我利用倒推故事分析一下结局。离结局最近的是祖父的死,但老人去世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情,他们只是执行了自然规则的最后一环。要说祖父去世直接导致了结局难免过于迁强。再往前看,是天保的死,傩送的心态转变就是从这里开始。天保是在外出做生意时遇险,做生意也难免会出一些意外,船总顺顺一家应该是很清楚的。二老对渡船人的心态不应因为一次意外的事故而彻底转变。要弄清其中的缘由,还要把故事继续往前看。书中的一个细节十分微妙,老人在错认歌唱者为天保后,私下里告诉他“成功”的喜讯。他知道老人是错认弟弟为自己时,并没有告诉弟弟。这是人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封闭自我常见的表现。正是这种普通而又自然的性情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悲剧的伊始浮出水面。
但悲剧的造成并无孰是孰非。茶峒人淳朴忠厚的性格终导致了桃源里的悲剧。它是深沉的,更是无解的!旁人无力改变,唯有叹息、叹息。作者很巧妙地利用这个矛盾,构建出茶峒县清纯的故事。田园牧歌的笔法令人向往,结局又令人痛心。无解的矛盾,无解的故事,留下了我无解的思考:
淳朴是否也是一种罪过?
边城读后感 篇3
短篇小说《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写于1933年的一篇作品,这座《边城》,最为浓郁地飘绕着沈从文先生的湘西风情。
《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河街上,就连风尘女子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船夫”、“风尘女子”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边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美好的灵魂:“爷爷”老船夫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一方豪杰绅士。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受父亲江湖风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锤炼,皆成为江湖“岳云”式聪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鸭”的竞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与翠翠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二老”傩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与翠翠提亲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马路”,“车路”推辞中,决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执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边城》是一幕爱情的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先生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爷爷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那个暴雨雷鸣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终于倒塌,翠翠唯一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杨马兵等人述说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那如歌的岁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边城》的结尾也挥洒的十分悲壮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先生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边城读后感 篇4
从文的《边城》初中便有所接触,故事女主人翁翠翠的清纯可爱形象一直深深印在脑海里。但其中的韵味,之前并没有对它产生任何自己的想法,仅仅把它当一篇普通的课文,糊弄过去了。现在把《边城》通篇读下来,我读出了沈先生对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愁。
再次读完《边城》,展现在我面前的是这样一副清晰的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是多么美丽宁静动人的小城啊,让人顿时心生向往之情。在如今,城市的高楼 大楼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现代城市的问题也随之悄然而至,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交通堵塞,汽车尾气以及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空气在我们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了严重污染,近年来,雾霾在我国多个城市出现,大街上很多人都是戴着口罩在行走,人们都行色匆匆,不敢在外面多逗留。当我看到这些,再看看边城里面人们的生活环境,我便会深深沉醉在边城里所描写的生活环境里。我想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其中一个思路。
在现今这个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尔虞我诈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歹人的闯入,但同时也限制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而在《边城》里面我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美好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在写到主人翁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情景,而更多的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意外溺死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灵魂轻轻浮拖起的悠扬的歌声了。
直到最后,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泪的苦涩不堪的,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就凋零的爱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来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还没有出现。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来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遗憾就像白塔一样,永远地耸立在她的心中。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
我觉得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我认为除了欣赏文章中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也应该以翠翠的爱情作为教训。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己遗憾或悲剧。
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边城里面不断地寻找,掌握主动权,而不是等待。
边城读后感 篇5
沈从文的《边城》的确写得很漂亮,把小说当散文来写,意境十分美。
看过《边城》的一些介绍,其中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有必须的象征好处,把整个时代都写出来。但作为一般的读者,我承认自我没有办法看得太透。
《边城》所展此刻我们面前的就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能够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就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就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就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就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就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这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就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就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就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我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我的职务对于本人的好处,只就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就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情绪……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就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
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美丽总就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应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就应就是圆满完美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就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就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透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期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就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向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读后感 篇6
沈从文先生的大名早已听闻,其成名作《边城》却是最近才买来看过。边城描写了发生于沈先生所熟悉的湘川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的风土人情: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性的纯粹。与众多小说如出一辙,爱情也是《边城》故事顺沿下去的主线,主人公就是那有双清澈大眼的翠翠女孩。
翠翠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忠贞于爱情的母亲生下翠翠后,便追随已服毒死去的父亲而去,留下嗷嗷待哺的幼儿给了翠翠的外公,虽然沈先生得寸进尺下一句“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转眼间便十三岁了”带过,可事实上,既少母爱又缺父爱的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不易,谁又能想像的出来?让一位年长的外公将她抚养长大,又是何等的艰辛?说她是幸运的,是因为不仅有亲情无限的外公陪伴着她长大,更是因为这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在那个不大却如世外桃源式的小镇上,拥有了自己的爱情。
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都喜欢上了翠翠,也愿意娶她做自己的妻子。只是,翠翠心里只有傩送而非天保。即便顺顺托人向翠翠爷爷表达天保喜欢她的意思,爷爷也明里暗里询问翠翠自己的看法,可翠翠如她母亲那般,忠贞于内心的爱情,忠情于傩送,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她喜欢傩送,因为只有他那“又软又缠绵”的歌声才能让翠翠做上个“顶美顶甜”的梦,还可以“飞到对溪悬崖半山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只是,世事难料。因为天保意外遇难,顺顺对爷爷变得冷淡,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傩送也因此远走他乡。更大的打击接踵则至,最亲的外公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安详地离她而去,维系两人生活来源的渡船也不知所终。翠翠的依靠也似那屋后的白塔倒去,一夜长大成人。
她为了她的爱人,翠翠决定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可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翠翠的爱情从美好中开始,在等待中进行着,结果如何,不得而知。
倘若要我说结局,六个字——“最爱,非最适合”。也许,沈从文先生与张兆和女士的婚姻便是最好的注解。
叶圣陶说过:“九如巷中张家四个女儿,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那么家境远远不如张家,又没什么受过教育的沈从文娶了张家的三女儿,自然应该是幸福一万年的啰?再说,她又是他的最爱,“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听起来不错的结局。
沈从文是在上海做老师时认识自己的学生张兆和,从现存的资料来看,沈先生当初追求张家三小姐时,确实用功不少,情书绵绵不绝,甚至用上了“用嘴吻你的脚”这种有伤自尊的言语,可见他是对她一见钟情,不能自拨了。他将她当做顶礼膜拜的女神,顽固地爱着她,虽然她那时依然“顽固地不爱他”。
尽管温柔富贵乡里长大的张家三小姐,不太看的上来自蛮荒之地的沈家男人,但在沈先生锲而不舍的情书和自登家门求婚的持久战下,她也慢慢投降了。“我本不喜欢他,可是,他追的厉害了,他那么爱我……”。从中可以看出张家三小姐的心已然被文学家的沈先生俘获了,他终于可以抱得美人归。与自己最爱的人结婚,沈先生应当心满意足了吧!
我不知道沈先生是不是张兆和的最爱,但反之肯定成立。既然沈先生已然有了世上最爱的情人,是否就获得了他最幸福的婚姻生活呢?非也。
爱情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美好,也包含着平常过日子油盐酱醋的不易。两位出身不同,受教育程度也不同的人儿,走到一处,时间久后,自然而然生出诸多的矛盾。结婚后的生活如何,可以从张兆和女士近年来写过的一段话中,窥视一番。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直至沈先生生命终止,张兆和也不曾真正走进他的心窝。或许,那么疯狂爱上张兆和的沈先生,也未必真正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只可惜,当我们对爱情有了答案时,却是没有重来机会的那一刻起。
沈先生在《边城》里给读者留下一个谜:翠翠会等到她心仪的傩送回来,一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吗?
我一直觉得,这种谜语式的结尾是小说最美好的结局,倘若再写下去,结果可想而知。正如沈先生与张兆和女士间的爱情是如此浪漫美好,可婚姻却一直是磕磕碰碰,最终都不能相融于一体。似一张原本白如雪的纸,是那般的洁白无瑕,可一旦沾上了写字的墨汁,就会被涂鸦的折皱不堪,让人唏嘘不已。如此,最爱之人,不一定能相儒以沫一辈子;以白头偕老衡量夫妻恩爱程度的标准,可能也过于片面了。
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那雨是翠翠久等傩送不归后的落泪,那雨更是沈先生与张小姐婚姻不幸的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