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读书笔记2000字_读狂人日记有感2000字精彩4篇》
《狂人日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即“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狂人日记读书笔记2000字_读狂人日记有感2000字精彩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狂人日记赏析 篇1
鲁迅先生是我个人比较喜爱的一位作家,也喜欢他说过的一句话:“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今日一读周先生写的《狂人日记》,看懂了一些俗世道理。
在夜间读这篇文章,不禁有些害怕。题目挺狂的,内容也疯狂至极。文中多次提到了“他要吃我”,把那个社会的人都形容成了可怕的吃人狂魔。他的哥哥,亲戚,村内人,都对他的“肉”虎视眈眈,青黑的眼,惨白的脸,没有一点人性。这也是让我感到发颤的。我怕那令人惶恐的外皮,更不想碰触那颗散发凉气的心啊!在狂人眼里,人的劣根性就这么冒出来了。
我不敢去想象那些脑里虚构出的场面,那样会让我头皮发麻。我可怜那些吃人的人,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被千百年来的封建礼教束缚着却不屑去挣脱,我可笑那些吃人的人,不懂得身体发肤授之父母,麻木如同行尸走肉。
文中的狂人也厌弃那些人,却只能无奈地不同他们一样。他们的脑子是混沌的,他们的双手是罪恶的,他们的嘴是污浊的。谁去救救他们啊?他们是沉睡着的,就如同当时的国民一样,他们的双眼看不到身边人,他们的耳畔也听不见自由的真谛。我痛惜晚清的腐败,也郁结于民国时期的战乱纷飞,人民的无家可归。
最后一句——“救救孩子!”让我体会到了一颗赤心在跳动,在黑暗中发出耀眼的红光,在不安与急切里交错着,感叹那个时代之下的浮华与苍凉,同时也为有鲁迅这么一位文学大师而感到骄傲。
我们有狂人的态度,却没有他们的精神。
狂人日记赏析(六)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小说,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鲁迅先生采用了日记体,让我眼前一亮,他通过对狂人形象的塑造,对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批判。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迫害狂”患者,有被害妄想症。狂人在日记中记到:“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有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那多疑的心理,走在路上看谁都觉得谁要谋划算计他,就连纯真可爱的孩子在他看来也是要害他的。狂人从那来自狼子村的佃户口中得知他们村里有一个大恶人被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那人的心肝用油煎炒了吃,再看看佃户和大哥的眼神,和外面那伙人一模一样,他惊恐得联想到自己可能也会被吃掉。狂人的大哥请来一个老头子来给狂人诊病,狂人自然而然就想到那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给他把脉是为了分一片肉吃。当他吃饭时,一碗蒸鱼让他难以下咽,因为“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看到这儿,我不禁对这个狂人产生同情之感,由于自己的幻想,他时刻活在对自己将可能被他人吃掉的担忧之中,睡不着,吃不好,那该是有多痛苦呀。
狂人的疯疯癫癫的话语其实是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制度迫害的表现。狂人为何会存在?我认为那是因为他处于一个狂世。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中国封建的“吃人”历史已有几千年了,“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看似不懂世事的疯子却恰恰道出了这一本质。在那个变态的社会中,连亲情都已消失殆尽了,“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我捏起筷子,便想起我大哥;晓得妹子死掉的缘故,也全在他……母亲哭个不住,他却劝母亲不要哭;大约因为自己吃了,哭起来不免有点过意不去……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想也知道;不过哭的时候,却并没有说明,大约也以为应当的了。”
如果就连亲人都能吃,这样的人还是人吗?那还是个十分扭曲虚伪的社会。“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那些倍受欺压的民众不仅毫无反抗意识还同流合污加入吃人行列,真是麻木不仁,奴性根深蒂固。想吃人的人有着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他们还不惜颠倒黑白,歪曲事实,干着吃人的勾当却还企图以好人来自我标榜,“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真是可鄙可恶。和那些个丧失人性的吃人的人相比,狂人还是算善良的,他会劝他大哥别去入伙吃人,劝那些青面獠牙的恶人改好,“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在日记的最后一篇中,他发出呼喊:“救救孩子……”
需要拯救的是整个沉睡中的中华民族,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希望唤醒人们向封建传统挑战,推翻封建“吃人”制度,见解深刻,发人深省,令人佩服!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篇2
《家》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它曾激励了一代年轻的心反抗封建大家庭、实现人生价值、寻找自由爱情的勇气。《家》表面上是一部中国大家庭民族溃败的历史,其实是一部民族寓言,巴金用激昂、悲愤的文字抨击腐朽的封建制度,就像他在序言里所说的一样:“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在《家》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少人在这里作威作福、淫逸、堕落,又有多少人在这里受苦、挣扎、死亡。
巴金在《家》的第一章中就对高的宅邸做了这样的描述:“有着黑漆大门的接连地,寂静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没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正是这只怪兽的大口,吞噬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个巨大黑洞到底要“吃”掉多少人才能填满?这不正是鲁迅先生《狂人日记》里的吃人现象吗,狂人生存的家庭和社会都对他张着血盆大口,甚至兄弟也想吃他几片肉,在看似写满仁义道德的封建礼教里却横竖都是“吃人”的字样。被他人当成是精神病的狂人却用比任何人都还要清醒的头脑看到了从古都有“食子为食”、“食肉寝皮”的荒唐事例,五千年的华夏历史在狂人眼中是血淋淋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吃人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像一条吐着信子毒蛇,啃噬着狂人及高家年轻的一代。在《家》中表面上没有“陈年流水簿子”的种种伦理纲常,没有瞪着吃人眼睛的赵贵翁和他的狗,也没有吃过妹妹或喝过人肉羹的兄长,更没有写着吃人字样的历史,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家》中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鸣凤是《家》中最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鸣凤之死的有关章节也是《家》的及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字巴金写得情感饱满,凝聚着他对封建专制主义与一切摧残人的不合理制度的强烈斥责。鸣凤出身穷苦人家,九岁失去母亲后被送到高里做丫头。“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是她在高的全部生活,她灰色生命里唯一的寄托就是她对觉慧的爱情。她没有世俗利益的打算,决不是为了做“三少奶奶”,她只求一辈子服侍觉慧,做他忠实奴隶,一生一世陪在他身边。但是就连她这样卑微的要求也无法得到满足,阶级、身份是他们之间的鸿沟,在那个等级森严的高以及社会里,他们的爱情是不被允许的。“老太爷吩咐说,要你到冯家去,给冯老爷做小”,老爷就是高家人命运的主宰者,何况鸣凤只是一个丫环。她的哀求和眼泪没有人看得见,她就像黑夜的一盏孤烛,她知道觉慧没能力为她遮风,唯一能逃出罪恶控制的办法就是自我熄灭。在投湖之前她喊了一声“三少爷,觉慧”,她是多么的留恋这个带给她恐惧的黑夜,死是她没有选择的选择,她死的不甘心。是高老太爷这个封建制度的卫道士没有给她活路,如觉慧所说:“我们这个家,我们这个社会都是凶手。”
鸣凤的死让我们感动,她的死激烈的反抗了封建大家庭的制度,维护了自己尊严与爱情的完满。丫环只能任由主子践踏,小姐、少奶奶是不是能做自己的主人呢?让我们来看梅和玉珏。梅是高觉新的表妹,与觉新青梅竹马,两人早就心心相印,本来是让人羡慕的双飞燕,最后却被拆散成了苦命鸳鸯。他们之间没有阶级、身份的阻挡,但“父母之命”葬送了他们的爱情。由于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在牌桌子上发生过一点纠纷,梅的母亲“自以为受了委屈”,便“拿拒婚的事报复”,拒绝了高家的求婚,随意把梅嫁给了别人。婚后一年,梅的丈夫就死去了,她“青年孀居”,过着整日以泪洗面的“尼姑庵式”的生活。她“一生让命运摆布”,“不能做一点主”在专制礼教的毒害下,梅精神麻木,神志昏昏,再也无力自拔了,她只能在经受长久的精神上的摧残与折磨之后,在忧郁痛苦中孤独地死去,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梅的母亲就图一时痛快,而把自己的女儿推向死亡。在母亲理所当然的“父母之命”中,女儿的幸福与生命轻如鸿毛,在封建制度下女人无权言爱,梅的生命悲剧是母亲亲手策划的。她只能听命于母亲,自己的生命与青春由“父母之命“摧残、香销玉损。
作为少奶奶的玉珏,从某些方面来说她比前面两个女人幸福,至少她有过一段不算完满的爱情,有过一个看似和睦的家庭。玉珏是《家》中我最爱的形象之一,她善良、柔顺,即使以封建大家庭对媳妇的要求标准来看她也是无可挑剔的好媳妇。她知道丈夫爱梅花,不仅在家里的桌上插着,连帐檐上也费心画着,她不知道这梅花在分割她的爱情,我想即使她知道她也还是会那样做,因为“爱屋及乌”,因为贤惠,因为温婉……后来玉珏见到了梅,对梅如对挚友,两人推心置腹感情甚好。梅死后她更是为梅伤心落泪,同为女人她同情梅的遭遇,而不是装模作样的表现自己的宽容、善良。
《家》中没有狂人,没有人喊出我们的世界在吃人,但是这么多人的牺牲究竟换来谁的幸福?吃人的人还继续残食鲜活的生命,甚至自以为没有吃过人的人竟发现自己也像狂人一样无意中“吃了妹妹的几片肉”。封建礼教这张巨大的网,搜捕着每一只想逃出去的鱼,它要吃掉每一个对他说“不”青年,封建纲常名教扼杀的不仅仅是狂人和《家》中的年轻一代,它的毒浸染了每个嗜睡的国人。封建制度虽然在走向腐朽,但是这匹恶狼还在捕获更多的“食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死是封建统治者屠戮、奴隶、刑辱、最直接的方式。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篇3
初闻《狂人日记》大概是在5年级的时候吧!那是小姨还在上学,寄宿在我家,一次学鲁迅的文章有一词不知所云,便去请教,她解释的很多,但是没懂,小姨看我迷惑,便撂下话,以后鲁迅的文章很多你会头疼的,《狂人日记》 《呐喊》……很多暗喻,那是第一次听《狂人日记》一词。
小姨终究没能上大学,理由很简单,偏科厉害,文章写的一流好,可理科却一窍不通,工作后的她经常来我家辅导我,中学记得鲁迅的《长妈妈与山海经》 中间有些地方些许不了,便解释,后来又听她默念,要是数学多考5分就能上大学,眼中瞬间的期待变成了失望,看着课本依旧着看我写那些看着对仿佛又不对的字。一会儿,又说,看过《狂人日记》吗? 我说没有,她便不再做声,那是我第二次听《狂人日记》。
初中毕业始终没有再学鲁迅的文章,许是太过深奥,学生都懵懵懂懂,
高中后,家里买了电脑,通了网线,一次小姨在网络上找近代文学作品,不知是故意还是无意,到了《狂人日记》,也巧,刚开网页,电话招呼她回去了,我也就无心看着这篇以后成为我读后感的文章。今引其文章段落言句 做读后感之片断。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鲁迅先生的文笔实在太模糊,不知何人,不知何事,月光引入,看似没有真实的人物却又让人能以“我”的角度来看,“我”在抱怨,
鲁迅先生的文笔实在太犀利,人喻作狗,讽刺与谩骂却无形中表露无疑,只是可有人能知否。
二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先生无形中讽刺历来社会的制度以及当时时代的状况,也充分说明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厌恶的态度或者是憎恶,让人憎恶的社会可想而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也从另一侧说明了社会的腐朽和颓败!
三
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鲁迅先生句句言语中带出来的讽刺和谩骂是众人所周知的,文章模糊且深刻表现出社会 制度 人与人之间充满的互吃现象,也许作为俗人,鲁迅先生是一个狂人,是一个患者,但是从革命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历史上很多背叛旧传统 的人都被称为“疯子”。如孙中山,鲁迅先生通过狂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对立,也成功的凸显了狂这一本性!
《狂人日记》的现实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念念不忘对封建道德的批判、对愚昧国民的同性和鞭挞。在作品中,除了现实主义的方法外,象征主义也时常可见。无论是“很好的月光”,还是“赵家的狗”;无论是狼子村的炒吃心肝,还是李时珍写的人肉可以煎吃,都既可以看作是现实主义的刻画,也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结合。狂人的精神病状的描写是逼真的,而他的几乎所有语言又都是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
文言文曾是我感觉中最难懂的,但是拜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后,我感觉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攻击力很强大,中国汉字的真正意义得以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展露无疑,也成功的凸显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深恶痛绝!
我认为,《狂人日记》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崭新而完美的艺术相结合,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绩,对其也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4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写道:“我横看竖看都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吃人。”而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中写道:“这是个吃人的社会,他不让好人生存。”两者主题相比,都充分的批判了旧社会,唯一不同的是老舍笔下有一个力图靠自己辛勤奋斗而改变命运的“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时在各种恶势力的压迫和政治的剥削下,百万破产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而祥子正是其中一个。
全书叙述了骆驼祥子在经历人生的三起三落的打击下精神崩溃从而变成一个慵懒自私的庸人的故事。
整个故事令人回味的同时也饱满深思:“在旧社会的压迫下,人的精神承受程度就仅此而而已吗?” 文篇开头有一段这样的记叙:“祥子本来生活在农村,18岁是丧了父母和丢失几亩田便到北平当人力车夫。
咬牙苦干了3年,凑足了100块钱买了辆新车,这使他几乎激动的哭了出来,他幻想着照这样拉下去赶上两年,就又可以买辆新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厂子了。”这段故事情节细腻的描绘了祥子的远大理想,这同时也使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小生产者积极进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是残存在旧社会中。
而文末又有一段这样的记叙:“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儿,有气无力的慢慢蹭。
只是他走他的,低着个头像做着梦,又像在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这段文字也细腻而生动的描绘了祥子陪人送殡的一个场景。
由文篇和文末的两段描绘而形成的强烈对比中,我感到痛心,一个拥有远大理想的勤人竟变成这样一个慵懒、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小老头。
合上整本书,我的心交错纵横。
此刻饱满着心酸、同情与深思。
我同情,那是因为像祥子这样的人的遭遇太过悲凉;我心酸,那是因为祥子由一个正气之人变成充满歪风邪气的用人;我深思,难道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中,中华儿女就只能被失败搓倒吗?不仅在旧社会,今时今日,也存在着许多类似祥子这样的事情。
我有一个小阿姨,最让她引以为傲的就是她的儿子。
表哥是一个异常优秀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在他的身上都能充分均匀的发展,而且他经常在各项国家赛事拿奖,对于我们旁人而言他简直就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典型的好学生。
那时高考刚刚结束,在我心中以他的资质清华北大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所以我便趁这个好时机回老家恭喜他。
一份心意始终抵不过命运的安排,一个噩耗从别人的口中传来:表哥因3分之差无缘清华,精神崩溃后遂自杀而逝。
这无疑对我来说是个极大的霹雳,我先是极大的震撼,然后便是莫大的叹惋。
我感叹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此而逝;我感叹祖国未来的栋梁就此消失;我感叹这样一个饱读诗书的聪明人处事怎么如此极端。
近年来,全国各大媒体不断报导出有关“考生压力过大精神崩溃或者自杀这样一些恶性的事件。
据统计,我国因考试而造成的恶性的事件的发生率以每年5%的百分比在持续上涨。
面对这些噩耗,难道我们只能为他们叹惋?难道我们只能熟视无睹?难道我们只能坐以待毙?不,我们是完全有机会去阻止悲剧的发生。
如果我们能够细心的去看待这些事件,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精神上的承受极限从而促使极端的处事方式。
让我们换书包范文个角度来思考,假如祥子乐观点,咬牙再苦干,那么他早已是一件车厂子的老板了;假如表哥尝试心胸放开点,培养好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复读的话那么凭他的资质早已在清华的学堂里“两袖清风”了;假如全国成百上千的自杀考生也和表哥一样,那他们也早已实现各自的理想各奔东西了。
所有的假如,不是存于脑海的泡影,不是嘴上的不切实际,更不是耳上的危言耸听,它是可以实现的,唯一的前提是:放飞心情,积极乐观。
青春是一道绚丽的彩虹,稍纵即逝。
青春是一艘急流而下的航船,不可回头。
青春是一样别致的礼花,美景难有。
让我们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在青春的蓝天自由翱翔;让我们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沐浴在理想的春风中;让我们把握好自己的思想,乘着青春,绽放出人生最美好的礼炮。
社会固然没有百分百光明的,但是如果我们改变态度及社会观去适应这个环境的话,命运的改变一切皆有可能。
保尔·柯察金曾说:“人生是一条船,在生命里旅行,没有不受伤的心灵,坚持住,不要沉默。”因此,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开好人生的小船,切勿做那只潦倒的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