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实习总结推荐3篇》
英语翻译实习总结(通用3篇)
英语翻译实习总结 篇1
将近一个月的暑期翻译实习课程即将结束。在这次翻译实习中,指导老师黄老师为我们布置了5篇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翻译资料。翻译资料内容丰富,涉及经济、高科技、实事新闻以及西藏文化保护等方面。
经过三年的英语学习,大家的英语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中很多人以后有可能会走上英语翻译的道路。这次学院组织的翻译实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专业笔译的机会,也让我们体会到一名笔译的亲身感受。翻译实习要求我们全面地将所学的各项英语知识结合起来,并在翻译实践中,进一步运用翻译技巧来提高翻译水平。在这次的翻译实习过程中,我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也收获颇丰。
以前,尽管知道自己已经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英语水平应该也提高很多,但心里总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英语不够好,对未来的一切感到忧愁。但这次的翻译实习之后,我感觉到翻译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只要认真分析句子结构,我们都可以翻译出来。虽然,现在我的译文用词不够标准,语句也还不够得体,但我相信只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也能翻出一篇好的译文来。
这次翻译实习除了使我增强了信心以外,更重要的是让我发现了很多翻译的缺点和不足。首先是炼词方面,用词不够准确、恰当。我记得翻译资料中有一个句子关于英国外交部的“travel advice”。单词
“advice”本意是建议,但建议用在这里总觉得不恰当。经过一番思索,我翻译成“旅行指南”,但后来恍然觉得“旅行指导”更恰当吧。其次是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翻译过程中,我明明对文章的意思理解,但真正表达时总觉得组织不好语言,翻译出来的句子不够得体。第三是知识面不够广泛。比如,对于翻译资料中涉及日本核辐射和英国皇室婚礼等材料,如果能了解很多背景知识,翻译起来会容易很多。另外,专有名词的翻译也是一个难点。例如,关于经济的材料中提及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和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如果平时做一个有心人,多积累一些常见的专有名词,翻译起来也会比较顺利。
翻译是一门必须亲自动手实践的课程。不亲自动手,翻译水平如何就永远无法得知,也永远提高不了。这次的翻译实习暴露了我在翻译上的缺点和不足,也为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针对不足之处加以训练,并且多读多看各方面书籍和新闻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不仅仅是翻译的要求,对于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也很重要。
这个实习过程暴漏了单词量不够,这点对我来说影响很大。
1、比如经常会遇到一些单词,感觉见过但有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只有查字典浪费了很多时间。通过这次实践在以后顶顶会注意多积累增加单词记忆量。
2、对句子的分析能力不足,包括具子成分以及语法的欠缺导致了在翻译中的困难并且犯错。英语句子成分只是英语语法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平时的考试也不会考,以前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3、我在速度方面的不足。在这儿我主要谈的是打印时的翻译速度因为看电子版本,首先是费眼睛时间长了眼睛会很花,所以会感到比较的疲劳总是不能坚持下去。其次,是我本身对电脑键盘的熟练程度还不够经常会打错字。不过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把自己的翻译速度尽最大努力提上来。
这次的翻译实习对我来说是次绝佳的挑战。经过这次的学习后我发现自己的心静了很多,所以,什么都是一步一步来的,习惯和心态也是慢慢培养训练出来的。认真和努力了这就已经足够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刻意追求事情的完美一直加油努力就好。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我都会坦然去面对。最后对魏老师和张老师对我的帮助以及指导我要深表感谢。总之一句话这次翻译让我收益匪浅,一定会对以后的道路会有所帮助。
英语翻译实习总结 篇2
在说所有的话之前,我先要声明一下,接下来要说的话只是我个人对英文翻译的一些想法,难免有不正确之处,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就推理小说的阅读来说,我个人是偏向日系推理的,但是不懂日文,只能翻译英文小说,有点囧。我自己平常是不太爱看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小说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很难碰见翻译得好的作品。而且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越是专业的翻译,翻译出来的作品语言西化现象就越严重。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翻译作品,很多时候根本是读不下去,因为里面除了汉字是中文之外,语法和句式已经西化得相当厉害了。英文翻译的一些问题,接下来的叙述中我会竭尽所能地列举一下,也希望大家一起参与讨论。
英文翻译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不加修改的直译,这种翻译大概只比google或者金山快译好一点,句式和语法完全是英式的。这种翻译多出在社会科学的专业学术著作中,基本上意思还是看得懂,但是读起来味道怪怪的,而且一眼看出来是翻译文章。而好一点的译文,句式和语法也换成了汉语语法,但是不符合汉语的用于习惯。当然,习惯是比规则更难把握的东西,我个人认为在英文翻译中有几点汉语习惯是一定要注意的。如下:
1.长句尽量改短,语序调整为汉语习惯
英文中很容易就出现从句套从句的长句,这些句子读起来本身就很难理解了,如果翻译的时候还是不加改动,那读者读起来就更难理解。我在这儿举个例子吧,就拿我自己翻译的《钉子与镇魂歌》的开头部分:Theepisodeofthenailandtherequiemwasoneofthemostcharacteristicofallthoseinwhich,overarelativelybriefperiod,IwasprivilegedtowatchTrevisTarrantatwork.刚开始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自己也愣了好半天,因为这句话完全不是汉语的习惯,如果不假思索地直接翻译,那就是:钉子与镇魂歌的事件是最有代表性的案件之一,在短暂的时间里,这段时间是我有幸观察塔南特工作的那段时间。当然要合并成一句话,也可以这么翻译:钉子与镇魂歌的事件是我有幸观察塔南特工作的那段时间里发生的最有代表性的案件之一。天啊,阅读起来太累了,但是这句话并没有语法问题!我想在翻译的时候要牢记一点:最后形成的是汉语,阅读我们译文的是中文读者。所以在这里必须要调整语序,而且长句要改短,最后我给的译文就是:在我有幸目睹塔南特破案的短暂时光里,钉子与镇魂歌的事件应该是最有代表性的案件之一。
2.定语改表语
英语中常常出现中心语前面出现两三个形容词的情况,这儿我举《绿色危机》第一章的例子:Ahuge,squareenvelope,coveredwithahuge,squarehandwriting.直译就是很大的方形的信封上面写着大气的方正的字体。看到一句话中有这么多“的”,是不是觉得很烦?虽然说现在“的地得”好像是可以混用了,但实际上“的”一般用于形容词,“得”一般用于动词后,“地”用于副词。我不主张混用,而且还有一点:不要滥用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已经将汉语过分稀释了,影响了汉语的美观。老祖宗的文章里基本上不用这三个字,近代的文章中这三个字的使用频率也不是很高,但是现在这三个字的确已经被滥用了。我个人还是希望在翻译的时候能够控制这三个字的使用频率,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把定语改成表语。汉语不习惯长句,也不习惯中心语前面加上一连串的定语,除非是作者要刻意造成这种效果。所以这句话我最后翻译成:信封很大,呈方形,上面的字迹方正而洒脱。如果中心语前面有超过一个带上“的”的定语,那种翻译我个人是不太读得下去的。
3.词语的多样性
这一点我也算是深有体会吧,因为我个人单词量不足,翻译的时候根本离不开金山词霸。相信很多朋友在翻译的时候免不了要查阅一些字典。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过这个问题:字典上提供的解释是没有办法覆盖汉语词汇的,也就是说,一个单词字典可能只提供了一个很普通的解释,使用的是最常见的汉语词汇。但是如果你就按照这个意思进行翻译,小说的魅力定会黯然不少。还是用2中的那句话,第二个huge是形容字写得比较大,但是如果就直接翻译成字写得很大,这个翻译只能算是普通翻译。我之所以没有这样翻译,一方面是因为前面的一个huge已经翻译成大了,一个大信封,这个翻译是很贴切的。接下来我不想再重复使用大这个字,所以我翻译成了字写得很洒脱,把大这个意思包含在洒脱里面。常常人们在讨论各位翻译的风格,我想这种词语的多样性就是翻译风格的最好体现。在翻译的时候,应当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小说的行文,这样才能更好地想到应该用什么样的汉语词汇来表达,而且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用一些典故和成语,译文定会亮色不少。这儿我也举一个例子吧,《绿色危机》导读中的一句话:Byitsnature,amilitaryhospitalisatheaterfordram专业英语翻译实习总结ndtragedy;oneisnotbroughtthereunlessthereisaseriousproblem.Thosewhoawaitfresharrivalsarepreparedonlyforbadnews.我翻译成:很自然地,这座战地医院成了悲剧上演的舞台。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期待着能够到这儿躲进桃源的人,最后都未能如愿以偿。这儿有王婆卖瓜之嫌,不过大家也就原谅我了吧。
4.人称代词的明确
在看英文小说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叙述中,人称代词用的特别多,称呼名字反而多用在对话中。想想在汉语中,平常的叙述中直呼名字的时候却占多数。在翻译《绿色危机》的时候,我很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花很大精力去寻找代词到底指代谁,很多时候必须要结合上下文反复推敲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有时候还会弄错。如果翻译的时候仍然原封不动地保留这些代词,读者的阅读观感必定会受到影响。《恶意》中有句话:讲得通和合情合理是两回事,那我现在也可以说:能够读下去和流畅的阅读也是两回事。如果读者阅读的时候,反而要花大精力去明确人称代词的关系,那这本书的翻译无疑是失败的。这儿我就不举例了,相信大家都有所体会。
5.押韵和双关
如果说词语的多样性可以体现翻译的风格,那么如何处理押韵和双关,则能够全面体现翻译的功力。这两项是最难翻译的,有的根本就翻译不出来。比如我就碰到一个利用you的单数和复数进行双关,想了半天实在无法翻译,最后只能加个注释了事,真的很惭愧。押韵嘛,也碰到一个,原谅我在这儿又王婆卖瓜一次,这个押韵自觉还是翻译的比较好。《绿色危机》第二章中间有一段一名护士的自言自语:forceps,retractors,scissors,knives.ButWoodshasmarvellouslegs(伍兹是另外一名护士)!这儿一开始我还没有注意到,看第二遍的时候才发觉这儿是个押韵。想了很久,大致翻译成这个样子,移动了一些词语的顺序:牵开器、剪刀、钳子、刀子,但是伍兹的腿美得不成样子!算是马马虎虎翻译出这种押韵效果了。这儿我推荐大家看看杨绛翻译的《堂吉珂德》,其中的诗句翻译相当纯熟,而且做到了押韵,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翻译的方法和用语习惯。
6.理解与适当的补充
总的来说,汉语比英语环保,翻译过来的汉语占据的存储空间一般都比英语小。但是有些时候英文只需几个单词,或者一个前缀,翻译成汉语却要解释半天,而且都不一定能有英语那种效果。这就要对原句进行适当的补充。又是举《绿色危机》中的例子:Sinceablowsytrollopoffiftycannotbee__pectedtocareforcompetitionfromane__quisite,self-possessedlittlecreatureoftwenty-two,thee__-widowwasnotsorrytoseehergo.这句话是说一个寡妇嫁给了故事中一名护士(弗雷德里卡)的父亲,然后后妈和继女相处不快,所以后妈巴不得继女去战地医院服务,眼不见为净。请注意最后的e__-,寡妇嫁给护士的父亲后,就不是寡妇了,但是作者使用这个前缀,明显有戏谑的味道在里面。翻译的时候要把这种味道体现出来。所以最后我花了一句话来解释:一个50岁面容粗糙的老女人,怎么可能竞争得过22岁的女孩,更何况还是一位高雅沉静的妙龄少女?所以弗雷德里卡离开家,这位寡妇高兴得很。对不起,这儿要更正一下,她现在已经不是寡妇了。如果仅仅翻译成前寡妇,我想在汉语中是体会不出这种效果的。
7.人名是否可以简化?
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因为外国人的名字有名有姓,有时指名,有时道姓。对中国读者来说,不啻是一项记忆力的考验。如果故事的主要人物有5个人,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记住10个名字,不,因为有的名字还有昵称,所以可能更多,有时候常常在上一句看到这个人的名,下一句看到这个人的姓,然后就晕了。阅读的流畅感肯定受到极大影响。我本来想的是翻译的时候改一下,全用名或者全用姓,但是好像国家对这些姓名的用法也有规定,不能这么改,所以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希望大家能够指点我。
以上陆陆续续说了这么多,欢迎大家讨论,最后我再阐明一下自己的翻译观,说一下自己的翻译方法,希望能对想翻译的朋友提供一下帮助。
翻译的信达雅,我个人最看重雅。我的翻译观是:我不需要忠诚于单词,也不需要忠诚于句式,我要忠诚的只是语素,只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然后我再用汉语将意思表达完全,最后对译文进行润色加工,除了人名地名之外,我希望我的译文尽可能地贴近我们平常使用的优美汉语,不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来是翻译文章,也不能让读者阅读的流畅感受到影响。如果是作者脑残,我不希望译文也像原文一样脑残,否则读者骂的肯定是译者而不是作者。英译汉的精髓在汉语,而不是英语。
接下来为了直观,我举例说明我自己的翻译方法。
克莱顿·劳森的短篇《奇迹尽在这一天》开头一段:
LieutenantDoranoftheHomicideSquadnearlycollidedhead-onwithTheGreatMerliniinthedoorwayofthelatter'splaceofbusiness.Doranwasonhiswayin;theproprietoroftheMagicShop-slogan:NothingIsImpossible-wasonhiswayout."Where,"Doranasked,"Areyougoing?"
首先直译:刑侦队的检察官多兰和某人差点相撞——这个人是伟大的马里尼。相撞地点是门口,是马里尼做生意的商店的门口。当时多兰正准备进去,而魔术店——店上贴着标语:一切皆有可能——的店主正准备出去。“哪儿?”多兰问,“你准备去?”
这个译文真是太混乱了,现在要做的就是调整语序。注意到文中有一个信息:魔术店上贴有标语。这种描述性的文字在汉语中,应该放在最前面,而不是夹在中间,否则读起来很难受。所以调整语序后就是这样:
魔术专营店门上贴着一副标语,上面写着:一切皆有可能。店长马里尼正准备出去,在门口却差点撞上正准备进来的刑侦队检察官多兰。多兰问:“你准备去哪儿?”
这个翻译已经问题不大了,但是再看看,有没有不是很流畅的地方?多兰的问题是在什么时候问的?是在两个人正好相撞的时候吗?原文没有说,但是我觉得应当补充一下,结合上下文可以推断,多兰应当是有急事来找马里尼,所以应当是在两人都刚刚站住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发问了。而且汉语中问一个人问题,最开始应当先称呼一下这个人,这样也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人名的记忆,保持阅读的流畅。所以最后我整理的译文就是:
魔术专营店门上贴着一副标语,上面写着:一切皆有可能。店长马里尼正准备出去,在门口却差点撞上正准备进来的刑侦队检察官多兰。两人刚刚站住,多兰就问:“马里尼,你准备去哪儿?”
另外再说一下标语的翻译,原文是双重否定,但是如果直译的话反而觉得很拗口。标语这种东西,就是要琅琅上口,所以我改成了肯定句式(虽然和李宁的广告语重了……)。
就写到这儿吧,一口气写完这么多话,真的很累,希望大家能够一起来讨论翻译的问题,让我们能够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英语翻译实习总结 篇3
发现居然已经快要领第的工资了,每月一千块钱的固定收入的确让我的开销宽裕很多。我在广美老师那里实习已经四个月了,这应该是我大学阶段唯一一段实习赚钱的经历,收获颇丰。
1、固定收入比非固定收入要好。凭我的资质,其实很容易找到一分作礼仪的工作,而且这个收入也高很多,一个展会每天都有200元进帐。但是发现,每份礼仪的工作都只是几天的时间,而且每次都要先面试再做事,收入是不稳定的。收入不稳定就会造成心里的不安定,稳定的收入就能让内心有保障。起码不会为下个月的买衣服啊,买化妆品阿大宗消费而担忧。这才发现,有固定收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哪怕收入不高。
2、老板是一个监督并爱护员工的角色。我在广美帮张老师做邮件翻译,我发现其实自己工作是否尽力,老师是很难百分之百了解的。老师只能看是否需要翻的邮件已经翻译,只能看得出数量,但是不可能一五一十去了解质量。那么,工作质量如何完全靠员工的责任心来决定。我自己很清楚,如果老师说话客气点,布置的工作量不会太多,我就非常详尽得翻译信件,把意思尽可能得表达到位。但是如果今天老师让我感觉不爽,比如在临下班之前布置任务,我就只会用最简单的方式把意思翻译出来而已,绝对不会想是否到位,工作质量自然达不到最佳。自然而然扩展来说,老板爱护员工,员工就会拼命。要想因为付点工资就感觉员工做事认真是天经地义的,那老板就是失败的。其实这条定理对于做领导也是适用的,做社团干部也是适用的。
3、赚钱不容易。要想领工资就得做事情。时常,张老师会打电话过来有些要紧的邮件要翻译。一个电话一谈就要半个钟,然后就会打乱我自己原先的计划,临时插进来要先把翻译的事情搞定。然后一周还要上三天班,从早上九点半到晚上五点半,中午还没得睡的哦。我通常白天上班,那晚上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了,只能看电视休息。这样,我才发现原来赚钱那么不容易。而且为私人老板打工,还得调整自己适应她的工作习惯。这对于时时刻刻想随心所欲的我,简直是折磨。
4、任务化能让自己静心做事。最开始为了得到这份工作,一个晚上我居然能够翻译出一篇长达七八页纸的艺术类论文,简直是奇迹。后来,一个下午我居然能把一本英文艺术家传记了解的七七八八。因为翻译是工作,工作有指标,所以我能够静心把完全没有概念的文献很快熟悉。
实习翻译心得体会二:实习在翻译公司的实习心得(691字)
今天是20xx年2月10日,我在以琳翻译公司实习的最后一天。一个多月的实习经历让我收获良多。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职场规范,都有在学校里无法得到的感悟。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翻译,到以琳之后的主要工作也是翻译和校对,在专业上完全对口。原本以为凭我的翻译水平这份工作应该很容易上手,但经过实际工作才发现自己要学习的地方有很多。
首先是格式问题。在这方面,我不但所知极为有限,连意识也很欠缺。学校里从未学过,我也一直以为翻译仅限于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但作为一种职业,这却远远不够。我们交给客户的应该是跟源文件各方面都一致的成品,而不是只转化了语言的半成品。比如一份幻灯片文件要我们翻译,那译稿应该是格式完全一致的幻灯片,而不是仅仅翻译了文字的word文档。
然后是行文规范问题。即便是纯文本文件,也有其行文规范,如字体、字号、行距以及标点符号运用等。这些内容我们在学校里做翻译练习并不如何重视,但对于专业翻译公司,这类细节问题就像公司的门面,门面不好,公司实力再强形象也会受损。
就是对翻译本身,我也有了新的理解。我在学校里所学所练主要以文学为主,讲究翻译技巧,追求辞藻和句式变化等修辞手法。然而在公司,虽然也有文学方面的订单,但业务方面还是以科技和法律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为主。很多时候,客户需要的是一份表达清晰、行文简洁的译文,而非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真正做翻译时,就需要以客户的要求为准,而不是信马游缰地行文。
以前我虽然有过一些兼职,但那些主要是课余时间赚取生活费,顺便了解社会的一种途径,工作本身对专业知识要求小,我也很少全心投入。但在以琳的实习不同,这家专业公司让我找到了真正步入社会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