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 > 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 > 公司企业工作总结 > 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总结汇总3篇正文

《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总结汇总3篇》

时间:

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总结(通用3篇)

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总结 篇1

为进一步组织实施卫生院在职卫生人员和在岗乡村医生培训,使医务人员的业务综合素质有大的提高,适应新形势下医疗卫生工作的需求,争取所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相应的岗位标准,特制定本制度及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为目的,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培训方式:

1.积极参加省级、市级、县级举办的各种培训班。

2.选送医务人员到各级医院进行进修培训学习。

3.利用网络系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

4.鼓励参加各种学历教育。

5.医院举办业务学习讲座。

6.订阅相关医疗专业知识的杂志。

三.培训要求:

要围绕教育、培训、准入、稳定等环节,探索建立卫生

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要制定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结合,统筹安排人才培养工作。强化能力培养,使医务人员适应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

要进一步组织实施农村在职卫生人员和在岗乡村医生的培训,建立定期进修学习制度。

加强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把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作为工作重点,开展全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全科医学人才。

要把适宜技术推广与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将适宜卫生技术作为基层卫生人员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确保各项技术推得开、有人用、留得住、起作用。

四.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原则

1.严格人才培训选拔标准,坚持德、智、体、技、能各个方面的要求。在选拔培训人员时,一定要选择政治素质高、品德优秀、身体健康、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或管理水平,并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去参加进修培训学习。

2.对外出进修培训学习人员的选派,应结合职工民主推荐、医院平时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选拔符合标准的人员。

3.坚持医院技术梯队结构合理。在培训科室带头人或后备技术人才时,标准及起点要高,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各专业岗位人才合理搭配培训,老、中、青技术人才结构合理,逐步做到整个医院技术力量结构合理,为使医院均衡发展提供人才力量。

4.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吸引人才应创造条件,使本单位象磁铁一样把人才吸住、引来。医院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应大力发展自身后备人才的培养,使医院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人才施展才华的基地。

5.加大乡村医生的培训,每月召集乡村医生到医院进行集中培训,使乡村医生熟练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常见急诊疾病的抢救技术,临床必须掌握的技能操作,防疫妇幼相关知识等,使乡村技术力量有很大的提高。

五.人才培训的考核

对选送到省市县等地举办的培训班人员,在单位工作中进行相关培训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考核,是否将所学技术掌握,是否取得了实际效果,并纳入年终考核和绩效考核。并将所学知识利用医院业务讲座时间对单位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授课讲座,将所学知识普及应用推广。

对选送医务人员到各级医院进行进修培训学习的人员,进修期间暂发放70%工资用于进修学习。进修学习结束时,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对进修人员所学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为期半年的不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其余30%工资的发放和相关费用的报销,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考核。

对医务人员平时参加的网络学习、继续医学教育、医院的业务讲座、报刊杂志等途径所学业务知识,医院结合“三基”考核训练对医务人员进行平时业务技能知识考核,使之所学有用,对平时学习长抓不懈,创造医院良好的学习氛围。

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总结 篇2

根据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近两年来,我校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大胆探索,尝试实施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校增强了办学活力,教学质量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但是,从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指示精神的需要看,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工学结合、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认真研究,加以反思,建立起更科学可行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一、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将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安排,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1、理论的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也对工学交替作了明确指示,这些政策规定,给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与保障。

2、实践的依据:职业学校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对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就需要职业学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促进了学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实现了资源互补。实施这种模式,企业成为了“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又能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设备资源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既解决了学校专业设备条件不足的矛盾,又解决了学生的专业实习问题、还使学生能掌握过硬的专业岗位技能,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了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2、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减轻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

这种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有帮助。学生入学经过一段时间知识学习后,通过参加企业的实习,学生了解和熟悉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特别是对生产的过程及技术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明确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加强有关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能提高学生专业实践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起基础;有利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要的“零距离”对接。采用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又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适应企业生产岗位的能力,为日后学生的就业发展和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习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能够解决学生的部分学费问题,再加上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减少因家庭贫困学生的流失现象。这对扩大职业学校招生和办学规模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是企业、学生、学校和社会“多赢”的好事。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情况

我校于20xx年分别安排08航空、08电子,08计算机应用,09经管,09电子专业学生到北京航空公司和富士康实习。尽管事先反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告诉他们工学结合的意义、作用、时间安排和学生管理等。但是对质量要求、安全观念和考核制度教育不够。部分学生难以适宜紧张的工作,出现中途退岗现象。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学校的声誉也受到了损害。

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发现其中的工作时间长、报酬不满意以及水土不服、想家等诸多问题反映较为突出。为此学校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纪律、责任、安全等方面的教育。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教学见习纪律和实习工厂的规章制度,认真体会“从学生到员工、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抽调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带队,处理实习期间发生的一切问题。

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所涉及的政策性较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为使这项工作能得以正常开展,我们必须注意处理解决好有关的问题,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1、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

开展这项工作,我们要积极争取政府重视与支持,在实践的基础上,要为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提出符合实际的具体办法,以吸引更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学校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要选择好合作的企业

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模式,必须选择好有关的合作企业,得到一个需求稳定、实力雄厚的企业支持,才能确保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从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中表明,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该考虑:

(1)是与学校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

(2)是安全度高、劳动强度不大的企业;

(3)是效益较好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大的企业;

(4)是诚实守信的企业。

除寻求相关企业的支持外,我们还可利用国家对职业教育支持的政策,开展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起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基地,如果学校能结合专业与企业联合,在校内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或生产的实体,定期请企业技术人员指导,更有利于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将会更好。

3、要认真研究制定并落实好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要和企业共同讨论,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要保证学生接受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总课时得到保证与落实。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按照“文化知识够用,专业知识实用”和“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中心”的原则。分配好有关课程的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时间。并且要认真处理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课程学习的关系;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专业技能训练与行业岗位技能培养的关系。在制定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时,还要根据企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分段的方法安排好教学和实习的时间,完成好教学的任务。要有利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需求结合,使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得以进一步创新和落实。

4、要建立相关的制度,加强管理工作

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生产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有利于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和具体办法,确保工作有章可循,顺利进行。

(1)是申请制度。申请参加“工学结合”模式学习的学生应由个人提出申请,学校审批,必须年满十六周岁,取得家长或监护人同意,并与学校签订协议书

(2)是安全教育制度。在学生未进入企业工作岗位前,学校和企业要安排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帮助学生熟悉工作防护设施,对学生进行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受到身心伤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3)是带队教师管理制度。学校组织开展“工学结合”活动,必须要安排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管理和服务,一方面是沟通、协调学生在实习中与企业的联系;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解决好在实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再就是配合企业开展对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工作与学习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为满足工学结合对教学团体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学校根据“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结合”“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原则。建立一支适宜工学结合需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体。

(4)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综合考核评价系统

在工学结合中对学生的考评应坚持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考核指标包括①遵章守纪、爱护财产、尊重师傅、文明礼貌和熟悉岗位等常规要求;②工作业绩。这两项由企业指导老师确定。专题报告及实习总结等内容由带队老师确定。

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总结 篇3

一、20xx年宣传文化人才工作总结

20xx年,市委宣传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人才工作文件精神,紧紧围绕20xx年全市人才工作重点目标任务,紧密结合宣传文化系统的实际,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积极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着力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不断创新人才工作,全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总体实力显著提升。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工作组织领导。市委宣传部始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越强多次召开部务会议研究全市宣传文化系统的人才工作,并在年初的全市党建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作出部署。及时调整充实了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市级新闻媒体充大力宣传省、市有关人才工作文件精神,宣传我市人才强市战略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全市经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努力在全市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为各类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紧密结合根据宣传文化人才特点,积极探索构建宣传文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拓展宣传文化人才来源渠道努力优化人员结构。20xx年全市宣传文化系统通过各种方式招聘选录引进优秀人才9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及高级职称以上人员10人;市委党校重点引进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行政管理等专业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市文化局既组织人员赴外地招聘高校毕业生,也把眼光瞄准本地,注意加强与市级机关、县(市、区)兄弟单位的人员交流,采取公开遴选、公开选拔等形式吸收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突出、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到文化系统工作。

嘉报集团面向全国招聘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职业新闻人队伍。二是创新宣传文化人才选聘机制。扎实开展了第二批嘉兴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选拔、表彰工作。在全市宣传文化系统选拔表彰了20名在社科理论、文化文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新闻出版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认真做好了全市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的挖掘、选拔工作。全市有82名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入选第二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并受到省委宣传部表彰和奖励。细致做好全市宣传文化系统20xx年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推荐选拔工作,经过磷选,有2名人选入选申报省委宣传部。积极在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开展干部竞岗选聘工作,让有能力的宣传文化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一年来共新提任中层干部24人,其中正职12人。三是完善育人体系提升人才素质。积极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短期学习培训、挂职锻炼、学术交流、学历提升等方式,助推宣传文化人才成长和能力提升。20xx年举办了全市镇(街道)党委委员培训班、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班和文化产业专题培训班,全市300名宣传文化干部参加了培训。嘉报集团继续通过举办文化素质提升大讲堂、与高校合作点评、组织培训和异地采访等活动,提高采编人员和文化产业经营骨干业务素质。嘉广集团通过“以评带训”及“请进来”、“送出去”等活动,分层次、分类别、形式多样,抓好人才培训。市文化局对全市现有的镇(社区)专职宣传文化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创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针对培训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提升服务能力,全年共举办队伍培训1100次,参加人数6367人次。

3、树立大宣传理念,统筹宣传文化系统人才工作。坚持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作精品力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与加强宣传文化人才工作有机结合,在开展宣传文化人才培养的同时,兼顾高级人才推荐工作,倾力打造适应我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一是做好高级政工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根据省里文件,在全市开展选拔推荐报名工作,指导好有关人选的材料准备,并组织他们参加培训,组织专家对各地推荐的人选进行认真的评审,今年有9名同志被省委宣传部评为高级政工师。二是做好新闻人才的选拔工作。扎实在全市宣传系统开展新闻职称评审工作,举办好新闻人才培训班,有120名新闻人参加了培训,组织专家评委对今年申报的110人新闻专业人才进行认真的评审,有108人通过了评审。三是做好政工人才的选拔工作。在全市从事政治工作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全市共有78人申报了政工职称,有72人通过了严格的评审。

二、20xx年宣传文化人才工作思路

1、壮大人才队伍。加快培养人才,组织实施好“嘉兴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做好国家级、省级奖项的`评选推荐工作,加大对文化创新项目和科技成果的奖励,努力形成发现一批、培养一批、评选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格局。加快引进人才,坚持多渠道多领域多方式引进人才,实施重点人才引进工程,着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宣传文化人才,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引进和培养,着力引进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

2、提高人才质量。抓好领军人才培养,通过业务研修、资助专著出版、举办作品研讨和成果展示等方式,对骨干人才进行超常规培养,提升领军人才创新创作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抓好青年英才培养,通过给项目、配导师、搭平台,每年重点扶持一批青年英才。加强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引导广大文化人才扎根人民群众,坚守职业道德,追求德艺双馨。

3、优化人才结构。加大优秀文化企业家培养力度,依靠他们的引领,把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建设一支既熟悉文化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大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新型专门人才和政治过硬、外语娴熟、懂国际宣传规则的对外宣传文化人才。

4、落实人才待遇。充分用好奖励扶持政策。落实嘉委[20xx]34号《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进一步细化考核奖励办法,完善文化扶持政策和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文艺创作,促进精品生产。利用嘉兴市文学艺术成果奖、嘉兴市文化发展工程重点特色项目扶持资金等政府奖项,加大对文艺人才、文艺创作和文化特色项目的扶持力度。同时,发挥专业技术带头人、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市“十佳文艺工作者”等人才选拔平台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提升广大文化工作者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营造文化业务工作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4、夯实人才基础。牢牢抓住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的有利契机,把强化镇(街道)、村(社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作为重点,配齐配全专兼职宣传干部队伍,确保宣传文化工作在基层有分管领导、有专兼职队伍、有阵地、有活动、无盲区。倡导和支持名家名师通过组建工作室、举办培训班、拜师收徒等,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扶植,广泛开展文化创意团队创建活动,积极抢救高龄民间文化传承人,充分发挥文化领军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