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3篇)正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3篇)》

时间: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狐狸和乌鸦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就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朗读狐狸对乌鸦三次说的话。

2.理解课文的寓意。

3.学会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课文和教师的范读,初知课文大意,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生字,识记字形,抽读词卡。然后从整体入手,提出问题,以问促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接着部分深究,通过提问,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最后回归整体,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明白课文所含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导”,重在抓住重点词句段,以问促读,以读促说,以说助读,以此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出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过狐狸的一些故事吗?谁知道狐狸的本性是什么样的?(狡猾)你们见过乌鸦吗?它和别的鸟,如黄鹂、孔雀、百灵鸟相比,它的羽毛漂亮吗?它的叫声好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看看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把带生字的词语,看拼音多读两遍。)

1.检查自学情况。读下面句子,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1)乌鸦在大树上做了个窝(wō),狐狸住在大树底下的洞(dòng)里。

(2)狐狸对乌鸦说:“您的羽(yǔ)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就差(chà)多了,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jǔ))吧!”

(3)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唱起歌来。哇(wà)……她刚一张嘴,肉(ròu)就掉(diào)下来了。

2.抽读生字、生词卡片。(先带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指导学生学会生字词。

窝洞羽毛差多了

肉哇几句掉下来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讲了一只狐狸骗取了乌鸦嘴里一片肉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语:狐狸是怎样骗到乌鸦嘴里的这片肉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分段读讲课文,重点理解乌鸦上当受骗的经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段有几句话?从这里你知道什么?(两句话。知道乌鸦住在树上的窝里,狐狸住在树下的洞里。他们是邻居,彼此是了解的。)

2.默读课文2—3自然段。

思考:乌鸦与狐狸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找出最能说明原因的句子。(乌鸦找到一片肉,高兴地站在树枝上,狐狸见了直流口水,想吃这片肉。点拨“直流”的意思。)

3.重点讲读4—7自然段。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思考:

(1)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每次都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2)乌鸦每次听了狐狸的话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反应?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点拨,结合看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狐狸“想了想”,它想什么呢?(狐狸暗暗打主意,想鬼点子,让乌鸦张口把肉掉下来。)

狐狸对乌鸦说了三次话:

第一次:“笑着”是装出一副笑脸,“您”是“你”的尊称,为的是讨好乌鸦。

第二次:称“亲爱的乌鸦”、问孩子好,表示亲近、关心,再次讨好乌鸦。

第三次:“羽毛漂亮”、“嗓子好“,会唱歌,为了奉承,别有用心地吹捧——使乌鸦张口。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

第一次:“不作声”,觉得狐狸的话虽然好听,但嘴里有肉不便回答。

第二次:“看了一眼,还是不作声”,乌鸦有点动心了,但还是怕丢了肉,还有所警惕。

第三次:得意极了,高兴得把一切都忘了,也忘了嘴里的肉,结果乌鸦受骗了,狐狸的骗局得逞。

4.朗读指导:结合教师上述点拨之处,理解课文,体会狐狸和乌鸦各自的心情,读出不同的语气:

狐狸:第一次,尊敬、问候的语气。(讨好)

第二次,亲近、关切的语气。(献媚)

第三次,夸奖、赞美的语气。(巴结)

乌鸦:表现是愿听好话,越听越高兴,读“哇……”时,声音要适当放低、拉长。

第三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1.同学二人分角色朗读。

2.全班指名分角色朗读。

有条件的班级,可带头饰,进行课本剧表演。

二、理解寓意。思考:

1.课文中写了一只怎样的狐狸和一只怎样的乌鸦?

2.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什么道理?(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和一只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乌鸦。懂得别有用心的人做坏事,总要采用狡猾的欺骗手段,花言巧语,阿谀奉称,如果你只喜欢听别人的奉承话,就容易失去警惕,受骗上当。)

三、识记字形。

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16-17上】【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肉:共6笔,和“内”相比较记忆。

差:半包围结构,和“着”相比较记忆。

看了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狐狸和乌鸦教案的人还看:

1.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蓝色的树叶

2.二年级上册语文《风娃娃》教案

3.二年级上册语文《看雪》教案

4.二年级上册语文《欢庆》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人文教育 误区 对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W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然而,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课堂上的人文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无趣的“说教”上,甚至将人文教育作为“标签”一样“粘贴”在课尾,这样学生不但不会产生共鸣,反倒在某种程度上让他们反感。

那么,纵观今日课堂中的人文教育,又是怎样的呢?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误区

1.情感教育的尾巴

笔者曾经在某校开放日“同课异构”活动中,听过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第1课时)的公开课。上课的教师在语篇教学后,为了对学生进行春节文化教育,在快下课的时候说:Enjoy Chinese festivals(享受中国节日),Love Chinese culture(热爱中国文化),OK? 当听到学生整齐而响亮的“OK”的时候,教师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似乎认为这节课已经成功对学生实现了文化教育。由此,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就是在一节课快结束时的“情感小尾巴”吗?

2.与教学主题无关

有位教师执教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 A语篇,接近尾声,教师结合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以“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主题,呈现了很多关于地震的画面,并通过课件打出如下文字:The world is a big family. Let’s help each other.这位教师通过再现地震中的一些场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熏陶确实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主题为“The English club”的语篇教学中,这样的情感教育显然与主题不相吻合,甚至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与牵强。

3.人文教育的形式主义

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1 Who is younger? A 板块主要围绕两对人物在年龄上的比较展开对话型语篇,课至尾声,有位教师呈现了奥运精神:The Spirit of the Olympic Games: Stronger, faster and higher. 由于句子中的词汇几乎全是生词,难度大大超过学生的英语语言知“形式主义”,是说给听课老师听的,而不是真心实意为学生而设计的。

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人文教育的落实存在着不少问题,那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呢?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对策

1.巧妙设计课堂活动,生教育

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快下课的时候有意强调几句“情感小尾巴”,这样学生不但不能产生思想的共鸣,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所以,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把教学内容和人文教育的渗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要善于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把人文教育巧妙无痕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诱导、启发、体验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案例一:

就在那次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第1课时)的同课异构活动中,另一位执教教师课前让学生玩猜谜游戏,得出谜底:春节的象征性元素“红包”,一下子就切入了本课的主题――春节。然后进入文本的学习,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把板书设计成一个鞭炮的形状,再次给春节这个主题加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在学生理解文本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人们过春节时做的一些典型的事情,如clean the house、stick the reversed Fu、stick paper cuttings、hang some couplets(贴春联)、watch Spring Festival Gala(观看春晚)、wear new clothes、visit relatives、say “Gongxi, Gongxi.” 然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过春节时做的事情,最后渗透Enjoy Chinese festivals(享受中国节日),Love Chinese culture(热爱中国文化)就显得水到渠成。

案例二:

某位老师执教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8 Our dreams(第1课时),在了解班级学生的梦想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To make your dream come true, what will you do? 有学生回答:I will study hard. 有的说:I will read many books. 还有的说:I will finish my homework every day... 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适时总结: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该做些什么。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活动大大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的语言环境,也为学生们梦想的实现栽下了一棵棵稚嫩的新苗。这样巧妙的课堂活动的设计符合了课程标准的思想,提高了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精神,在不知不觉间实现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凸显人文教育

在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中,人文教育的内容无处不在,有的却是隐性的。对于显性的育人元素,教师不能只看懂文本的字面意思,还须深入研究文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效解读文本中的育人元素,细化育人内容。而对于隐性的育人元素,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文本内容,产生相关联想,并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片,促使隐性育人元素的有效显现,充分体现人文教育。

案例三:

上海版牛津小学英语5B Module 3 Unit 1 Changes(第3n时)

教学内容:

The sky was black. Now, it is blue.

The leaves were green. Now they are brown...

本节课的主题是用过去式叙述“changes”。执教教师首先从南京的四季变化开始教学,播放了一个体现南京四季变化的视频,使学生对“the changes of the seasons”有个初步的认识。在呈现过程中推进语言的知识点,例如:It was winter. It was cold. Now it is spring. It is warm。引入春天,植物发芽、生长、开花(英文动画视频体现植物成长过程the changes of a plant),从这个植物一片叶子上的鸟蛋引出小鸟的成长过程(the changes of a bird),并推进语言知识点It was ...It could(couldn’t)...然后观看企鹅的生长过程(the changes of a penguin),并启发学生用语言点说出企鹅的成长过程接着过渡到《成长的烦恼》中人物Carol的人生变化(the changes of a person),阅读并理解文本,上升到the changes of life,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成长过程及姚明、林浩、贝多芬这三个人物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合作选择其中一个人创作新的文本并进行语言输出,最终帮助学生领悟“Life is full of changes. Changes make us change.”这一生命的真谛。从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执教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再构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了教材中的隐性因素,并将人文教育紧紧围绕“changes”这一话题“不着痕迹”地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整堂课学生都在享受着人生变化的“情感大餐”,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整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都是有益的,以及在未来的生活中,学生对人生的变化体验也是非常深刻的。这样的一节课,执教教师真正实现了在“课堂中提升生命的质量”。

案例四:

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2 A new student (第1课时),课文内容是中国学生杨玲带外国新来的学生南希参观自己学校的场景,课文中出现了there be 句型,这也是本课重点功能句型。单从文本看来,我们并看不出适合人文教育的地方,但执教教师在语篇教学之后,同样用there be 句型介绍了南希家乡的学校的各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Nancy学校的方式,不但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认识并了解国外的学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实现这样的人文教育,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隐性育人元素,并产生相关联想。

3.灵活把握教育时机,落实人文教育

一首乐曲之所以能震撼人心,往往是高潮迭起、激荡起伏。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未必是在课堂教学的尾声阶段,也可能出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课始、课中、课末。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活动,适时、适当、适度进行相关的情感熏陶。因为,人文教育不是为了展示,不能贴在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也不应作为一个环节拓展过远,更未必一定在课尾,而应结合学习进程适时引导,有时只需一句话,有时可以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悟。

案例五:

在教学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 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 A板块语篇,根据语篇信息:David speaks English. 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适时适当展开交流:Do you often speak English? Can you speak English well? 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多讲英语,并努力将英语学好:Speak English every day. Speak English as often as you can. I think you will speak English well.这里的情感教育是在课中进行的,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点睛之笔,而不是画蛇添足,是课堂的真正需要,而不是为了情感教育而教育。

案例六:

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第1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时候,提炼出语篇的重要信息:Mike is cleaning the table. Helen is washing the dishes.这正是情感教育的好时机,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语言拓展活动:Do you help your parents? What can you do for your parents? Try to do some housework for your parents after school and at weekends. 教师抓准契机,适时引导学生,以此培养学生和父母共同承担家务的意识,引导他们在放学后和周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由此可见,抓住情感教育的时机非常重要,我们要善于抓住人文教育的时机,落实人文教育。

4.贴近学生语言水平,实施人文教育

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一定要贴近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语言要浅显易懂,活动方式易为学生所接受。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七:

有位教师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5 Seasons(第1课时)时,引导学生对四季进行小结,并这样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Today we talk about seasons. What we eat/do/wear/... in each season. But please remember: take care of yourself. It’s easy to get a cold in spring.

@个环节是在学生学习完四季的内容以后进行的,教师用简单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总结,人文思想体现得自然、贴切、真挚,充满了为师者对学生的关爱,让听课老师觉得对学生的关爱落到了实处,而不是给听课老师看的。

案例八:

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第1课时),在学完文本――中国传统的四个节日之后,教师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What’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Why? 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节日的欢乐,加深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继而引发他们热爱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感情。这种方式非常贴近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于无形之中实现了人文教育的渗透。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不是教师简单生硬的“灌输”, 也不是装饰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美丽的“标签”,而是学生在教师巧妙的启发和诱导下“悟”出来的,是学生自发产生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无痕”上下功夫,抓住适当时机,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人文教育。同时,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也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人文因素,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知识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人文教育渗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达到随“语”潜入“课”,润“人”细无声的效果。?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钱希洁。英语语篇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3

【关键词】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策略

一、让呈现形式“巧妙自然”

随文识字的过程中,生字的呈现方式自然、简约,并且紧密结合文本,不露痕迹地自然流淌,要真正做到教育无痕,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随题识字

【案例】苏版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猜了很多谜语,这些谜语的谜底都是什么呀?生:动物。

师:这些动物又小又可爱,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生:小动物。

师: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写,第三个字没教过,左边是?生:牛字旁。

师:真准确!牛做部首一横变成提。右边这个字呢?生:勿。

师:请勿打扰的勿,这两部分合起来还读“wù”,齐读这三个字。生:小动物。

师:今天,这三个小动物就要陪着我们一起学习。

【分析】教“物”这个生字时就像和学生在聊天,自然巧妙地引出本课课题所要讲述的主人公“小动物”,从而引出生字“物”,既认识了本课的一个生字又自然巧妙地引出了所要讲述的一个重点,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看似无法,法在其中,“无招胜有招”。

2.情境识字

【案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第一自然段,“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这段话里新出现的认读字就是“鞭、宁、铺”,学生在重点读“鞭”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自己事先制好的教具(鞭子)拿出来,“啪啪”甩两下,学生会被鞭声吸引,感到好奇,在兴趣的激发下,教师可着重引导学生认识“鞭”这个字,先观察“鞭子”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再提问为什么是“革”字旁,在这种直观形象的识字过程中,学生不仅形象化地记住了“鞭子”,而且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识字效果显著。

【案例】“喊”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课《秋游》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生字。“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如何让学生对“喊”这个字印象深刻呢?老师可引导学生说说“如果是你,会向着蓝天喊什么?”学生顿时情绪高昂,“秋天真美啊!“”秋天,我要把你永远留在心中!”喊得多响亮啊!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明白“喊”时要用“口”,所以“喊”是“口字旁”。于是趁热打铁,指导书写,让学生记得更牢。学生置身秋游的情境之中,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喊”的声音响亮,内容多样。学生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生字,学会了运用。

【分析】教师精心创设与课文相融合的识字情境,往往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随文识字可以使学生对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有比较清楚深刻的认识,把识记生字新词和认识事物统一起来,加速了学生对字词的认识和理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二、让识字内容“丰厚肥沃”

1.随文记形

【案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教学片断:

师:你们愿不愿意帮助乌鸦一起找水?

生:愿意!

师:(出示字卡)瞧,这就是“找”,我们找东西都要用手,所以“找”字什么旁?

生:提手旁。

师:你还知道哪些提手旁的字?能做做动作吗?

生:捉、打、拍……(做动作)

【分析】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把教学和实践紧密相连,使孩子拥有学习汉字的热情,感受到汉字的无穷魅力,虽然这一教学环节很简单,但学生能够把动词演出来,并且还了解了字理,扩充了识字量,因此,这样的识字方法比较高效。

2.随文解义

【案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多”字,引读“我长得多高啊!”时提问,“你能把‘多’字换掉吗?意思不变!”学生的思路这时就被打开了:“我长得真高啊!”“我长得太高了!”……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还给学生补充了一些:“我长得特别高!”“我长得十分高!”经过这样的一“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多”这个副词的含义。

【分析】学习生字还要能体会字的意思,这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有难度的,随文解义,需要教师找准突破点,并巧妙适时地帮助学生搭建学习阶梯,让学生能循着阶梯渐渐深入,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感。

三、让巩固环节“扎实有效”

1.词卡(串)认读

【案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教学片断:

师:今天的课我们学到这,让我们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词语,记一记藏在词语里的生字,每个人在心里读一读,会了吗?开火车。(出示词串)

第一排词语:商量,暖和,哥哥,刮起来,接着(轻声)

第二排词语:钻到泥土里,飞到南方去,藏在蜂巢里(过冬方法)

第三排词语:第二年,明年,来年(近义词)

【分析】随文识字学得是否扎实有效,需要通过集中认字巩固识字效果。此外,也可以将生字新词做成词卡,让学生认读,然后再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认读生字,从而达到巩固生字的目的。实践证明,随文识字能让学生记得更牢固,学得更高效。

2.编写儿歌

【案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教学片断:

师:看,老师把三个小动物的过冬方式编成了一首儿歌,谁能帮这些生字找到家?

出示:刮、商、物、量、钻、藏

秋风( ),天气凉。

小动物,过冬忙。

好朋友,聚( )。

青蛙哥,( )泥洞。

小燕子,飞南方。

蜜蜂妹,蜂巢( )。

【分析】此片段是通^编写儿歌认读生字,达到巩固生字的目的。当然,巩固生字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组织多样化的有意义的字词句练习手段和方法进行巩固,如摘苹果、找朋友、配配对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里巩固识字。

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让“随文识字”充分发挥“随文”的魅力,可以让孩子的识字变得轻松,与集中识字相比,随文识字降低了学习难度,真正做到了“识字悄无痕”,这样的教学方法,让识字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件既快乐又轻松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波:趣味识字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

[2]朱莉:“随文识字”:回归阅读原生态[J],写作与阅读教学,2006年第4期。

[3]黄新艳:让随文识字也能形散神聚[J],教书育人,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