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释义与释疑(优秀10篇)正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释义与释疑(优秀10篇)》

时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释义与释疑(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释义与释疑 篇1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学情分析  :

学生平时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再加上这首诗是名家名篇,学生耳熟能详,绝大多是学生能够把古诗背诵下来,并且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能通过预习大概了解古诗的意思。对于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学生也能略有体会,但是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却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忆、异”等6个生字。会写“深、忆、逢、佳”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学准备  :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诗人王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家乡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对王维的了解,教师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3、学生质疑,理解题目中的重点词。(重点理解“忆”、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4、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指名说)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二、初通诗句,整体感知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生读女生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   佳   倍   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   遥   遍

教师范写三个字: “异”(不要把上部写成“已”,上面要封口)。 “遥”(要注意后写走之部)。“插”(要引导学生写好笔顺的笔顺)。

生练习书写。

5、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把你初步感受到的情感读出来。指名回答并读诗。

三、精读理解、读中悟情

(一)体会身处异乡的孤独之苦。

1、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齐读诗句。

2、这句诗中的哪些词深深地触动了你?(“独”、两个“异”)

3、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习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学生自由读诗句。

4、补充资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诗人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在长安创作的。

5、创设情境读诗句。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

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

(二)感受佳节来临的思亲之情。

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亲人,这种思念是那么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生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你们认为哪个字诗人用得最好?为什么不说“每逢佳节更思亲” “每逢佳节又思亲”,偏偏要说“倍思亲”呢?同桌讨论。(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王维平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思亲)

3、创设情境引诵: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多少个白天,亲人无数次出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如今——生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多少个夜晚,亲人无数次出现在自己的梦境中,如今——生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4、诗人在重阳节这天想起家乡的亲人,他只是在这个节日才想起家乡亲人吗?“佳节”还会是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生回答时,师补充相关习俗。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节日,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那么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说话,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情:      节到了,王维看到            ,想起家乡的亲人,          。

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都令王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配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5、拓展引诵: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呀,我们可以想象: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们,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每到国庆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深情地说:——

(三)体验不能回乡的无奈之绪。

1、王维离开家乡已经两年多了,此前每年的重阳节王维都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度过的,那又是一幅怎样其乐融融的情景呢?此时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坐在异乡旅店的窗前,看见长安街上的人们团团圆圆热热闹闹过节,他思绪万千,他的心已经飞到家乡去了。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回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静静地想一想。(指名汇报)

2、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吟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出示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又会想些什么呢?的确,家乡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啊!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对西方,大声喊出——(读) “遍插茱萸少一人”。

5、角色体验。

(1)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2)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四、情境渲染,背诵古诗。

1、配乐、教师范读。

2、配乐、教师引读。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诗人王维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诗人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佳节,诗人独处异乡,遥望蓝天,不由自主地高声吟诵起来:读全诗。

夜晚,明月高挂,诗人又一次低声吟诵:读全诗。

五、总结寄语,拓展阅读

1、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28个字,将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情感曲折有致地展在我们的面前,虽然间隔了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依然是那么感动,这就是经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2、老师还准备了几首思乡思情的诗送给大家(播放配有插图的几首思乡思情古诗)——王维《杂诗》、张九龄《望月怀远》、杜甫《月夜忆舍弟》、王安石《泊船瓜洲》),希望同学们课后找到这些诗细细品读。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释义与释疑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文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齐读课题

1、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忆,兄弟,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2、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3、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可是有一个人在这一天却是闷闷不乐的,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学了这首诗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4、下面我们就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学生自读,并画出生字

5、指名读,纠正读音,节奏

了解诗人。

你们说得真棒,看到大家掌握的这样好,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首诗吧。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谁来汇报你读后的感受?(诗人很孤独)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3.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先自己说一说

②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导朗读。(生读后总结)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2.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4.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 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思念着我呢。 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 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读这两句诗。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 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释义与释疑 篇3

【教学目的】

1.复习前两首古诗,能背诵并默写。

2.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上节课学的两首古诗。

1.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山行》,说说诗的意思。

2.默写两首古诗,纠正错字。

二、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引入,激发学习兴趣: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两首写景古诗,表达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你们听,教师所背诵的下面这首诗,与前两首有什么不同?

(师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感情比前两首深沉,是写思念亲人的诗歌)

2.下面,我们就自己试着学习这首古诗,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自学)

3.你想向同学们介绍什么?(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介绍诗意或有语气地朗读。)

(1)作者:王维。唐代着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此诗时年仅17岁。(还可让学生多做些介绍。)

(2)题目:九九重阳节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

(3)第一句;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导: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独自一人?(板书:孤独、孤单)

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亲人?(板书:加倍、更加)

导: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4)第二句: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时少了我,一定很难过的。

(5)有语气地朗读。配乐朗读。

4.配乐背古诗。

5.十七岁的王维为什么远离家乡?过重阳节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想象,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思考后交流。推优给全班同学讲。(表扬学生的独特想象。)

三、阅读推荐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观书有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释义与释疑 篇4

一、导入新课(复习引入。)

1.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你们喜欢这样的节日吗?为什么?过年、过节你都是怎样过的?你和谁一起过呢?

2. 原来,同学们都想和自己的亲人一起过节,感受家人团聚的快乐,可是,古代诗人王维却在过节时有着另一种心情,并且写下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播放课件。

3. 他是谁?他的心情又怎样呢?为什么他会有这种心情呢?我们来这首。

二、自主学习

1.自由通读一遍,把诗读正确。

2.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3. 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4.  再读古诗: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从哪里看出来?

三、探究交流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     2、朗读。

3. 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4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

5.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6.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7.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8.指导诵读。

四、归纳点拨

1.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2.学写“佳、倍”5个字。

重点强调“逢”和“佳”的横画,“倍、插”与形近字的区分。

3.学生仿写,体会字体的美观、规范。

五、当堂训练

一。我国节日大家知。

赛龙舟,吃粽子 ——(           )

吃汤圆,闹花灯 ——(           )

放鞭炮,吃团圆饭 ——(           )

赏月,吃月饼  ——(            )

登高,饮菊花酒——(            )

二。我会根据诗句填空。

(1)这两首诗都是写的            ( 季节 )的事,表达的都是

之情。

(2)《夜书所见》主要通过描写          和             表达思乡之情,又通过孩子               的情景勾起对                  的怀念。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主要写的诗人              在                佳节对亲人的                。这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释义与释疑 篇5

师:同学们,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已经来临,知道它的来历吗?

生:不知道。

师: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决心出去访仙学艺。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师讲故事,生静听)

生:哦,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

师:关于这个节日,你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要观赏菊花。

生:我知道要吃重阳糕、

生:我知道要饮菊花酒。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电视知道的。

师:留心生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今天咱们一起去了解古人是怎样过重阳节的?(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看老师板书古诗,你们解决不认识的字。

生:(拿出字典,解决字音)

师:试着朗读,要求正确。(抽读)

师:谁来评评?

生:“茱萸”没有读准确。请大家跟我读。(学生跟读)

师:谁再来试试?(一学生自告奋勇来读)

师: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味道?

生:把声音放轻,速度减慢。

师:那咱们试试。(生自由练读)

师:如果你能读好这首诗,就请你举手。(一生读)谁来评评?

生:他读得慢,有一点诗的味道了。

师:在读诗时,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师:是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表达思念的千古名句。(齐读这两句)

师:诗人一个人冷冷清清地过着节日,心里更加地思念亲人。速度再慢一点,声音再低沉一点,把诗人的心情读出来。(生读)

师:王维思念亲人的同时,他发现故乡的兄弟在干什么?

生:兄弟在登高远望,还分插茱萸。

生:插茱萸时兄弟们发现少了一人。

师:那是谁?

生:是王维。

师:通过古诗我们了解了古人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生:遍插茱萸。

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深情朗诵吧!让我们以诗传情吧!(生和着音乐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

师: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例如唐朝李白的《 九月十日即事 》、唐朝王勃的《蜀中九日》等。

生:那为什么退休老人特别重视这个节日?

师: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确立为老人节。

此时,让我们走进王维的思念,把这首千古绝唱送给家里的老人吧(生齐声朗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释义与释疑 篇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此诗很有名,因此诗的释义颇多,所以疑义也就难免。为加强探讨、交流,就做了点释义与释疑工作,写下了这篇小文。王维,字摩诘。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祖籍今山西祁县,后移至华山以东的永济县。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少年早慧,十几岁就在诗歌创作上显示出卓越才华。十五岁那年,赴长安游学经骊山见秦始皇墓,即兴作《过秦皇墓》诗,诗才便很有些不同凡响。

开元五年(717),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游学在外的王维,思亲之情陡长,回想到以前此日与兄弟王缙头插茱萸、登高望远的快乐时光,便提笔赋诗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此诞生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题目中的“山东兄弟”,是因王维的老家在华山东边,而他当时游学在华山西部的长安(或洛阳),故称兄弟王缙为“山东兄弟”。前两句,为“在异乡”、“为异客”的人们,概括出“人人心中有,但却笔下无”的情感体验。后两句,正如陶文鹏先生所言,“遥知”二字,是“诗人运用从对面落笔、避实击虚的写法,曲折地、加倍地抒发出自己对兄弟的怀念”,“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将想象中故乡兄弟重阳登高插茱萸忆念自己的情景真切展现出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除此正解之外,还有“另解”。我到河南焦作云台山旅游,在云台山茱萸峰准备登顶时,就见王维手不释卷栩栩如生的塑像立于山脚下。塑像底座上,刻有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注明:“公元718年……王维慕名而至,恰逢重阳登高之节,思胞弟王缙作之。”这个说明中,写诗之时,疑似有误;此处此时生“忆”,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诗的内容,未见谁做些解说。这里,不妨我斗胆作些推演:王维在此登高,王缙等在彼登高,总之是亲人不在一起登高,家乡亲人的登高少我王维一人了。想一想,此解似可成立,此说也就能圆:茱萸峰,俗名小北顶,海拔1300余米。王维登上峰顶,极目远眺,黄河如银带,群峰似浪涌,云腾山浮,犹如仙界。他忽然忆想起兄弟,不由得诗兴大发,提笔便写下了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一。

其二,仅是王维在此登高,忽然遥想到兄弟王缙知道不能一块儿“遍插茱萸”,少了兄弟一人,流露些许伤感和无奈的思弟、思亲之情。但此解也有一个难点,就是登高的“兄弟”是弟不应是兄,因为“兄弟”通常作弟弟解。或许,这里也有些“ 特事特办”的变通处理,“兄弟”也许就是兄长意……不过,“另解”虽多,我是更倾向于这一解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释义与释疑 篇7

教学目的: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从叶绍翁笔下的乡愁引入学习王维笔下的乡愁

2.提出初读要求:读四遍。前两遍把诗中的每一个字读准,     把诗读正确;后两遍注意诗中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巡视。

4.(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把字音  读准了。

5.齐读生字较多的两句诗。

6.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读的有板有眼。

7.齐读古诗。

二。再读古诗------读出诗味

1.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还不够,还应读出诗味。老师对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具体告诉学生什么是诗味。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三。细读古诗------读懂诗意,走近诗人

1.谈谈读诗后诗留给自己的印象。

2.带着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古诗。

3.诗人为什么这样的想家?这首诗讲了什么呢?仔细读古诗及诗下面的注释,努力把诗意读懂。

4.学生自己读诗学诗。

5.老师提两个问题检查读书效果:(1)诗人身在何方?(2)诗人心在何方?

6.(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王维  身在他乡   心在家乡”)这种远离家乡却思念亲人的孤独感能体会得到吗?

7.带着诗人的孤独读古诗。(配《二泉映月》)

8.老师配乐读。

四。品读古诗------读出情意,走进诗人

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心里反复地读这两句诗,闭眼想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是如何度过的?

2.指名说说。

3.(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边读边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的家乡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4.指名说说。

5.这样热闹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幸福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这时,你们应该问问王维!你最想问他什么呢?

7.介绍诗作的背景。

8.齐读全诗。

五。诗外读诗------超越诗人

1.孤独、思乡的情愫似乎一直伴随着王维,后来他又写过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读读,说说大意。

2.(课件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读读,说说大意。

3.每当王维想家时,他就倍感孤独,每当孤独时,他又特别想家。这种相思的潮水挡也挡不住,就化成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齐读古诗。(配乐《牵挂》)

5.王维的心情就是众多远离家乡的人的心情。在《牵挂》的歌声中静静地结束这一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释义与释疑 篇8

人教版第五册第九课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练、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第五册教材,第三单元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安排了两首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了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在重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学习这首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体会诗人的感情在教学中有时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意思与当今意思有些不同如“山东”,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全句全诗的意思,通过资料了解一些节日的风俗也是这首诗的重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第九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重视根据古诗学习步骤来学习,培养学习古诗的能力,为第一首诗的学习又做了一次巩固。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在知识与技能上朗读背诵诗歌

2、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课文

3、在感情与态度价值观上要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这样可为后面要学的古诗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2、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并介绍写作时的背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介绍背景时引出一个节日“重阳节”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最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己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出示了资料后,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功点,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给予以正确的答案。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课件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有节奏的读诗、理解字词意思、根据字词意思,理解全句全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继续有感情的读诗、背诵古诗。

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的步骤,知道这堂课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怎样去学,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不要盲目去学习古诗,三年级学生毕竟接触古诗较少,根据上首诗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步骤,形成的基础,让他们小组去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够独立学懂的知识。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步:划出节奏、诵读诗句

学生在自己已读基础上,听老师范读全诗,并检查标的停顿的地方是否划对。读后课件出示诗中停顿的地方。根据符号让学生再次尝试读诗并敢于与老师挑战,读的好与否。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我挑战,与别人挑战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第四步:学习诗句、体会感情

这首诗字词的意思并不难,学生学习的难度应该不大,估计在课下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学会的人应该很多。

在学习古诗中,我采用的形式是“扶”、“放”、“半扶半放”式的学习。

“扶”学生学习题目的“山东”,因为这是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

“放”学生解释“独”、“异乡”、“异客”、“倍”、“遥”因为这些词的解释基本上没有什么难点。

“放”学生根据字词的解释来串讲全诗的诗意

“半扶半放”教师质疑为何要登高、插茱萸,检查学生收集的资料,这样检查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提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本首诗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最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为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以判断自己的对错。

“扶”师介绍今天的重阳节的习俗,又是老人节,从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尊老、爱老、助老。

课件出示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出示字词句的意思,不是为了局限学生思考的空间,为了让学生心中有个准绳,并且为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做铺垫。

体会诗人的思想的感情,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亲人。

第五步: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要使学生读好。

1、学生根据所划出的节奏,根据所体会的思想的感情,去尝试的朗读。

2、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带着含义去读、读出节奏感

3、反复诵读

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最后全班背诵。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理解句子含义”两个训练点,并突出了按照学习古诗的步骤去学习,注重了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释义与释疑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生齐读课题两遍。(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2、生齐读全诗。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 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

2、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逢:遇到。 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5、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五、 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六、总结。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释义与释疑 篇10

师:同学们,读古诗时,和着音乐的氛围来吟诵时,会更容易走进诗的世界。听。(音乐《寞》,师朗诵《静夜思》)

生静听

师:大家也一起来和着音乐的氛围来读。

生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说说你感受到什么?(学生举手)

生:感受诗人李白在深深的思念着故乡。

生:感受诗人心里的忧伤。

生:觉得诗人对故乡非常的思念。

师:是啊,每见月圆,诗人总会对故乡思念不已,每逢佳节啊,对故乡的思念更是深切啊。今天是(板书: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学生纷纷举手)

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师:关于这个节日,你了解多少?

生:我知道重阳节要登高吃重阳糕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过别人过重阳节

师:会观察,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有谁知道?

生: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

师:你又怎么知道?

生:我从注释里知道的。

生:我还知道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是啊,登高插茱萸是古人过重阳节时的习俗。古人啊还要在这天带上全家,登高插茱萸避邪求平安呢。继续看老师写。(板书:忆)忆就是思念。(板书:山东兄弟)重阳节诗人在思念谁?(学生纷纷举手)

生:诗人在思念山东的兄弟。

生:诗人在思念故乡的兄弟。

生:诗人在思念远在故乡的亲人。

师:题目中的山东就是?(学生举手)

生:山东就是王维的故乡。

生:山东就是华山以东的地区。

师:现在指?

生:现在的山西永济。

师:诗人在思念故乡的兄弟,(边说边圈出“忆”),那么这个题目应该这样读呢?

生:应该读得慢一点。

生:应该要把声音放轻一点。

师:好,谁来读?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谁来评评?谁再来试试?

生:读还是要放慢速度。

(生放慢速度,沉下气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把声音放轻,速度减慢,古诗的味道可以读了出来,思念的感觉也就读出来了。我们今天就用这种方法去读读这首诗。要读正确流利。

生自由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如果你认为你能读好这首诗了,就请你举手。

生读

师:谁来评评?

生:他读的慢慢的,有一点诗的味道。

师:在读诗时,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诗人在思念着故乡。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诗人对故乡的亲人非常的思念。

师:是啊,整首诗里都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啊(板书:思)。这思念是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的叹息,又是诗人在熙熙攘攘人群中的刹那间沉吟。读读诗的第一、二行,想想你看见诗人在作什么?

生默读想象。

师:你看见了当时诗人正是怎样的处境啊?(学生纷纷举手)

生:诗人当时一个人在异乡,心里觉得很忧伤。

师:你很理解诗人的心情。你还看见了什么?

生:我还看见了诗人独自一个人在旅店里举杯消愁,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朋友,心里在加倍的思念着亲人。

生:我还看见了诗人一个人冷冷清清的过着节日,因为诗里说他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因为思念,诗人的心是那样的忧愁,那样的冷清啊,谁来读读这两句啊。(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已经懂得了诗人的忧愁了。还有谁?把声音再沉下来一点,速度再慢一点。谁还能读,把诗人心读的更加沉点,愁一点?

生:

生齐声读

师:佳节重阳,诗人身边的人们正在干什么?

生:异乡的人们都在团团圆圆过节。

生:他们带着全家登高插茱萸,高高兴兴。

生:他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重阳糕,和着美酒,非常快乐。

师:而诗人这一刻的心情却是怎样?读。

生:诗人的心充满了忧伤。

生:诗人眼前总是充满了母亲的影子,他在思念着母亲。

生: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去,与亲人团聚。

生:在他的心里都是孤独,寂寞啊。

师:而事实他却只能是……。

生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独在异乡王维,忧伤凄凉的王维啊,不能不回想起在故乡的兄弟亲人们过节的情形啊。此时,在他眼里又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啊?一起读第二句。

师:随着王维的目光,你看见故乡的兄弟在?

生:兄弟正在登高插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人。

师:兄弟登高插茱萸,却发现,读——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王维的兄弟朋友们结伴分茱萸,分到最后,手里还剩下一枝总是分不出去。

师:那就是谁的?

生:那就是王维的。因为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就是王维啊。

师:你来做王维的兄弟,把当时你分茱萸的样子说给大家听听。当时你手拿着一束茱萸,

生:我手里拿着一束茱萸,一棵一颗地分给我的兄弟亲人们,可是最后了,手里还剩下一棵。

师:此时,你的心里啊?(引导学生说完并读诗句3、4行)

生:我手里拿着茱萸,心里很思念王维。(读)

生:我手里拿着……心里很凄凉,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师:过节少了一个你,王维。读第四行?——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故乡的这一切都是王维所遥知的,故乡的亲人的思念,王维更是明白,这时王维的情如何啊?

生!:王维的心就更加思念家乡了。

生:王维的心被思念折磨了。

生:王维的心里充满了寂寞,连眼泪都要留下来了?

师:所以王维在节日时候,他只能说……(读全诗)

生齐读全诗。

师:我是王维,独在异乡的我的心里也是那样的忧伤啊,我只能以诗传我情啊。(音乐凄恻婉转。师深情朗诵)到此刻,你们已经懂得我对故乡的思念了吗?你懂得吗?(学生在音乐声中吟诵)

生:我懂得了。

师:还有谁懂得?

生:我懂了。

师:你们都懂得了吗?(生点头)请你们一起来读。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和着音乐声)

师:谢谢我的兄弟亲友们。我以我诗传我的心的时候,我还是那样的期盼能收到你们的只言片语,好让我独在异乡的时候,展开那信签,轻轻读来,有一点点安慰啊。请你拿起你的笔,给我写一封信吧。(音乐《远方的书信》)

学生动笔。

师描述:你是王维的兄弟,请你告诉王维…….你是王维的老母,请你告诉王维……你是王维的好友,请你告诉王维…….告诉王维家乡近来的人事,告诉王维你们对他的期盼与鼓励…

学生写信,师巡视。

师:谁把家书念出来给王维听听,注意你的称呼。(学生举手)

生:哥哥:你什么时候回来才能回来啊。家乡的茱萸开了,有蓝的、白的、粉的,真美。你不要记挂我们,我们的母亲现在安好,有我们几个兄弟侍奉着呢。重阳了,深藏着你年前戴过的茱萸还是那样芬芳四溢。母亲、亲人、兄弟日夜盼望你的归来,等你归来,我们还是一起去赏花,吟诗,归来吧!(掌声)

师:我会归来,我一定会归来!我会等到那枝茱萸插到我头上的那天的。还有谁能把家书念给我听听?

生:弟弟,你在异乡可好吗?你知道吗,每当佳节,每个人心里都深深地思念着你,牵挂着你。母亲每到节日吃饭时,总时要做你最爱的饭菜,然后给你留个空位。母亲每天都在等你,等你忽然有一天回来,像小时候一样,偎依在母亲怀里说‘娘,您做的饭菜真好吃。’弟弟,家乡的每一个人,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在想你。你不用牵挂,我们还留着今年的茱萸,等你回来,等你回来过下一个重阳节。(掌声)

师:我懂得,我懂得兄弟亲人的牵挂啊,但是我也是在牵挂啊,我多么想回乡一趟,只是这一刻,我只能以诗寄我情啊……一起读。

生齐读

师: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可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仍然是那样的深沉。总想见到来自故乡的亲人问一问故乡。那一天,年少时的老友来到长安与我一见,在激动之余,我挥笔写下这首《杂诗》听……

(音乐《杂诗》),在前奏部分,师吟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生边听音乐边轻声和。)

师:我等啊,盼啊,终于盼到了故乡来人了。我心里有千言万语要问啊,问出口的却是“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们也来帮我问问故乡的老友吧。

师:你来问。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那寒梅就是故乡,所以当我“独在异乡为异客”时,要问: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 那寒梅就是我对故乡的思念,所以当我“遥知兄弟登高处”要问: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到此时,,你可走进了王维的思念了吗?你明白了王维在异乡时候那深深的牵挂了吗?(生点头)

师:请你,请你们一起来吟诵我在九月九日写下的思念吧。

生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