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语文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案(17篇)正文

《六年级语文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案(17篇)》

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 1

教学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在前一节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现在,我们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现在请同学们回答的是:一、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样能够避免这种局限性?

[学生想像、讨论]……

[学生回答]仅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节的影响,像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灾、旱灾等,可能生存就成问题;第三,由于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而这种场所的变更在实际中盲目性很大……

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

(问题回答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地加以引导)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回答了以“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处及解决办法,既然,我们提到解决局限性的办法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那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导入框中关于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学生回答]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出现了。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教师指导]下面,我们阅读一下课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学生阅读]……

[教师讲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所说的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发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是最早的。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师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

[教师引导]还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还能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识。

[教师讲解]对,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把干栏式房屋放大图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架子楼相比,对照讲解,这样,效果更好些)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从食物来源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生,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人则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会分工的情况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于最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写在黑板上:

[板书]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5.饲养家畜

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两目看一下,按照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目的模式把相关知识点列出来。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看过书之后,我们共同把这两目的内容填在黑板上(学生念教师写)。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7.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教师讲解]同学们,在填过后两目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把知识更加系统一下:我们学习过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时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的原始居民遗址,经科学技术测定,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历史。半坡遗址是原始农耕时期黄河流域的一个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等国家和地区。

现在,我们看课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这说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等,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屋呈圆形,但特别低。

其实,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遗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每间房屋的面积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

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课文中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图是“半坡出土的纺轮”,这是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它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教师可以边讲边用实物示范)。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想一想,再和同学讨论一下,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有什么影响,进而联系到在建筑房屋时,饲养家畜时,各有什么影响?(此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 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教师提问]既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回答]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该问题可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教师讲解]在大汶口文化遗址里,我们首先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大汶口原始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二、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其次,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选几个代表表述。

这几个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财产、阶级。

学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是指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它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当时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种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等技术。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原始社会中期阶段,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很大进步,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使答案更完整、准确)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参照“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问回答。

“私有财产”和“阶级”,可让学生对比前面学过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特点,得出财产的分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的结论。(具体答案略)

《植物的妈妈―土壤》中班教案 2

活动目标

1.让孩子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土壤中有水、空气、腐烂物成分,能供植物茁壮成长。

2.引导幼儿不能乱扔垃圾,应保护土壤,树立环保意识。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连根的干枯的白菜、花,一盆鲜艳的花,玻璃石棉网、酒精灯、废塑料、废电池。

活动过程

(一)植物离不开土壤

1.教师带幼儿用小铲在草地挖出一块带土的草,请幼儿观察小草的根长在哪里? (土壤里)是谁养育了小草? (土壤)

2.教师出示连根的干枯的白菜、花,请幼儿观察:"白菜和花怎样了?"(干枯了)"白菜和小花为什么会干枯?"(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

3.教师出示盆花:"这棵小花为什么开放得这么鲜艳这么好?"请幼儿观察,回答问题。(因为它的`根长在土里)

4、小结:很多植物生长在泥土中,离开了泥土,植物就会干枯死掉。

(二)土中有什么?

1.教师出示刚取出的泥土,请幼儿摸一摸,是干土还是湿土? (湿土)这说明泥土里有什么?(水分)

2.教师抓一把干泥土放入有水的玻璃缸中,边放边请幼儿仔细观察,"水中出现了什么?"(有气泡上升)"这说明泥土中有什么?"(空气)

3.教师抓一把干泥土,撒在石棉网上,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请幼儿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泥土冒烟了)"这说明了什么?"教师把泥块掰开,发现泥土中有腐烂的树叶、草等腐烂物,所以会燃烧、冒烟。

4.引导幼儿根据以上情况,讨论得出结果:植物能在土壤中生长,是因为土壤中有水、空气和肥料。同时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和土地、植物密不可分,(例如:粮食、房屋、家具、服装、交通工具等等)所以,土壤对植物和人类都很重要,我们要保护土壤。

(三)怎样保护土壤

1.教师:"土壤对植物和人类都很重要,我们要怎样保护土壤呢?"

2.教师出示塑料袋、饮料瓶、废电池等,教育孩子不要乱扔这些垃圾,它们会破坏土壤,影响植物生长。我们要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不乱扔垃圾,尤其是废电池。(因为雨水会溶解出垃圾里的有害化学物质,形成污染的液体,渗透到土壤里,影响植物生长。)

延伸活动:

1.结合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活动,鼓励幼儿不乱扔垃圾,将垃圾分类投放。

2.组织幼儿维护、照顾种植园地的植物,教育幼儿爱护花草、树木。

家庭教育家长和孩子共同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持之以恒,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

活动形式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刺激幼儿去感受美和表现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好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及时表扬幼儿的点滴进步,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树立自信心,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六年级语文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案 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3.理清文脉。

教学重点

通过初读,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理清文脉。

教学准备

投影仪,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出一道词语填空题:请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使得词语间能搭配起来:这片土地是()的。/(坚硬、黑色、充满希望、纯净等)

那么,我们的课题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

“神圣”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仅留作悬念,不必回答)

二、交流信息,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教师作简要介绍,为感知全文作铺垫。

三、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把课文读一遍,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四、自告奋勇,分段试读。

1.教师随机指导易读错的字词的`读音。

2.同桌对读,互相指正纠错,互相指导。

五、默读思考,理清文脉

1.默读课文,想一想西雅图的信中都讲了哪些内容?(土地是圣洁的──大地和人的关系──善待河水──保护空气──照顾动物──热爱大地)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什么地方读明白了,什么地方还没读明白,做好标记。

教学后记

本课,我感受到了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信息,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印第安人的民族习性等,有效地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article/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默读全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与后面学习内容重复的,可留等后面解决)

二、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

1.提出问题:“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课文的哪些段落讲到了“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2、3自然段)

2.学生读2、3自然段。

3.共同交流难理解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学有余力的可以背诵下来。

《植物的妈妈―土壤》中班教案 4

【活动目标】

使幼儿发现土壤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长生活的地方,教育幼儿关心周围世界,珍惜土壤。

【活动准备】

1、挖土的小铲子,纸盒若干。

2、装几盒泥土放在桌上供幼儿观察。

3、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挖泥土。

“请小朋友拿上小铲子,我们到外面去挖一些泥土,挖的`时候要仔细看看泥土里有些什么?”教师和幼儿共同到户外挖泥土,引导幼儿观察上中有什么。

二、引导幼儿观察土壤,探索土壤里的东西。

“请小朋友看看、摸摸土壤,能发现什么?注意不要马上弄出来。”指导幼儿观察,倾听幼儿的议论,观察幼儿的态度。

“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土壤里有枯树叶、树根、死虫子、骨头……)

“另外,土壤中还有大家看不见的很小的微生物,它帮助把枯叶—……等腐烂成肥料,使土壤肥沃。”“土壤有什么用?”

(肥肥的土壤里可以生长各种植物、蔬菜、树木、花卉、水稻、草等。人们就有粮食和蔬菜吃,动物也有了食物。土壤还是蚂蚁、蚯蚓等小动物的家。)

三、小结。

“土壤很宝贵,没有它,植物就不能生长,人和动物就没有食物吃,有的动物也就没有家。我们要珍惜土壤,保护土壤。”

四、活动延伸

1、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土壤及土壤中生长的各种植物。

2、组织幼儿在土壤里种花或其它植物。

《我为你骄傲》第一课时教案 5

一、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老奶奶为什么写我为你骄傲?

二、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画一。(放反映贬义骄傲的动画。)

(1)提问:这种行为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指名说。)

(2)师:板书骄傲,让生齐读两遍。

2、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画二。(放反映褒义骄傲的动画。)

提问:这种动人的场面,我们也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让生说)

(2)让生再次齐读两遍骄傲。

3、小朋友我们刚才分别看了两种情景中的骄傲,你们喜欢前一种骄傲还是后一种骄傲呢?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是讲一个小朋友做了一件事,它属于后一种骄傲。小朋友们想知道是一件什么事吗?

(二)初读课文。

1、让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在读课文之前我们发现课文中有些字我们认识,有些字我们不认识。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会怎么做?(让生联系实际方法说。)

(2)现在用你喜欢的方法,把不认识的字学会,并在课文中连成词多读几遍,好吗?

2、检查识字情况,扫除生字障碍。

(1)师:出示生字卡片,让会读的同学自己站起来抢读。

(2)在大组中开火车认读。

3、让同桌小朋友互相读课文。(互读、互评、互纠。)

4、师示范读课文。

师:刚才小朋友们互相听了,也互相评了。现在谁敢跟老师挑战,跟老师比一比赛。

(1)师示范读前三个自然段。

(2)让敢跟老师挑战的同学站起来读后面几个自然段。

5、互相总结评价读得怎样。

(三)多读感悟,探讨研究。

1、带问题读课文。

(1)让小朋友再次自由读一遍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你读懂了些什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让生充分说。)

3、那课文中的小朋友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

(1)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男孩想的,做的?(指名说。)

(2)让生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

(3)动手画,请小朋友们用笔用不同的符号把小男孩想的和做的画出来。

(4)汇报交流小男孩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4、假如你是课文中老奶奶,当你看到小男孩写的信和送来修理窗户的7美元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让生充分说。)

5、课文中的老奶奶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6、让生自由读课文的6、7自然段。

(1)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小组)讨论

(2)汇报讨论的结果。

(四)渗透思想教育,拓展训练。

1、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我呀非常喜欢课文中的这个小男孩,你们喜欢吗?为什么?(让生充分说。)

2、师总结归纳:诚实、知错就改、自己的事自己处理。

3、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我们周围的小朋友有这种行为吗?说给大家听听。(让生充分说。)

(五)回归整体,再赏课文。

我们最后再来欣赏一下课文中的小男孩。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读一遍课文。(全班齐读课文。)

(六)写字训练。

请同学们在我会写那一栏里选2~3个你喜欢的字自己描红。

(七)总结下课。

《植物的妈妈―土壤》中班教案 6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知道土壤里有水、空气和各种养分。

2、了解土壤与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萌发对土壤的情感。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土壤里有水、空气和各种养分。

活动难点:了解土壤与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种植经验。

物质准备:土壤、烧杯、餐巾纸、挂图、托盘、毛巾。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出主题。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在哪里见过?(通过看、摸、回答引出土壤)

二、通过探索活动,认识土壤。

引导语:小朋友们喜欢玩土吗?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1、实验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土壤中有水分。

实验材料:土壤、餐巾纸

实验要求:

(1)每人拿一张餐巾纸

(2)取一块土包进餐巾纸里,捏一捏,你能发现什么?

(3)实验后,将纸和土壤分开,把土壤放回原位,把纸放进垃圾筐里,用毛巾将手擦干净。

提问: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纸巾变湿了,因为土壤里有水份。)

2、实验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土壤里有空气。

引导语:土壤里只有水分吗?我们再去玩一玩看看还能发现什么?

实验材料:烧杯、泥土、水

实验要求:

1、将泥土放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

2、说一说你看到的现象。

教师小结: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幼儿发现,土壤中含有水分和空气。

3、观察挂图,引导幼儿发现土壤里有各种养分,适合动植物的生长。

(1)教师提问:图上有什么?它们生长在哪里?它们为什么长的这么旺盛?(因为土壤里有各种养分)

教师小结:土壤中有水、空气各种养分,都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那么除了这些植物,土壤里还有什么?原来土壤还是各种小虫子的家。

三、土壤与人类的关系及重要性

教师提问:我们人类的生活能离开土壤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植物、动物都离不开土壤,我们吃的、用的、住的。都离不开土壤,所以土壤非常的重要,我们要好好保护土壤。

活动反思

幼儿对于这种动手操作的活动非常感兴趣,每一位幼儿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并且动手操作,唯一的不足点就是操作材料比较少,每一组的幼儿人数过多,有个别幼儿未真正的参与到活动当中来。

《父亲的菜园》教案 7

●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开出了一块菜园,但子女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是一种人生精神。是什么精神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出示自读提纲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②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小组内交流自读提纲中的2、3题

●全班交流,体会人物精神

①师生共同交流最受感动的语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a.第三自然段,通过“每天……就……直到……才”写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广三四分的黄土地。

b.第五自然段,“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为了填上,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上创造了一块菜园。

c.第八自然段,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表明了父亲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目光长远,不贪图眼前利益。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如,执著的精神,坚忍不拨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勤劳,为了理想竭尽全力地付出等)

●积累语言

选择你最受感动的语段摘抄下来。

《地球妈妈》教案 8

教学要求:

1、会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地球妈妈。认识新笔画“竖折折钩”和新偏旁“角字头儿”。

2、正确认读12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揭示课题、猜测了解课文内容

出示课题《地球妈妈》,让学生猜测:文章回写些什么?地球是谁的妈妈?

二、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带着“地球是谁的妈妈”?这一问题读课问。通过自主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

2、小组讨论“大大的家”“小小的家”分别指的是什么?

3、指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6、朗读课文,7、深化理解和感悟。

8、一边想象画面,9、一边背诵课文。

(让学生抓住“半空中的树杈上”“池塘里的荷叶下面”“地底下的泥洞里”“地上的小房子里”四组方位的转换,想象里面分别住着哪些小动物,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地球妈妈》。)

4、想象扩展,5、深化课文主题

再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改编或续编课文。

1、可以用其它的小动物替换文章中写到的这些:

半空中的树杈上,有喜鹊和小乌鸦的家。池塘里的荷叶下面,有小蝌蚪和小青蛙的家……

2、替换文中的方位词语:

冰冷的南极大陆,有小企鹅的家。深深的海洋里面有鲸鱼的家……

3、由课文中写到的动物扩展到植物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

宽广的南极大陆,有大树和小草的家。高高的天空中,有白云和春雨的家……

第二课时

一、识字教学

两个同学为一组,互相检查生字卡片上的字哪些已经认识,那些还不认识,全班交流检查结果。把不认识的字逐个写到黑板上,让认识的同学讲一讲是怎么记住的。

地球、真好、半空、松鼠、虾、兔、狗

二、写字教学

个字上面的“人”些地稍扁一些。

子的“弯钩”写在横中线上。

鸟要认识新笔画“竖折折钩”。

书写鱼时要学习新偏旁“角字头儿”。

《植物的妈妈―土壤》中班教案 9

活动目标

1.感知土壤的特点,知道有多种颜色、有干有湿和硬软之分、里面有空气。

2.了解土壤上面和下面的世界以及土壤的其它作用。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小杯子(里面有土壤)

2趣味练习:在土壤里生长,土壤里的故事

活动过程

1.请幼儿拿出每人带来的一小杯土壤。

请幼儿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是软的还是硬的?土壤上面有些什么东西?

2.观察后交流

(1)捏捏土壤,有什么样的感觉?

(幼儿感知土壤:软,硬)

(2)什么样的土壤是软的?什么样的土壤是硬的?

(湿的土壤软,干的土壤硬。)

(3)仔细观察,土壤有些什么颜色?

(让幼儿相互比较。)

3.了解土壤的作用

(1)感知土壤的`特点:有多种颜色、有干有湿和硬软之分、里面有空气。全面了解土壤上面和下面的世界以及土壤的其它作用。

(2)土壤上面:可以种植植物

(3)土壤里面有有许多的小生物

4.实验:

(1)呼吸的土壤

放块比较硬的、大块的土壤放进玻璃杯,发现什么了?

(有许多的气泡,得出结论:土壤里有空气,所以小动物不会死)

(2)实验:溶解的土壤

将水到入一个的小杯子里,然后缴绊,土壤怎么了?

(成了象冲剂一样的东西,得出结论:土壤会融解在水里)

讨论:怎样保护土壤,不被水冲走?

5.趣味练习

(1)在土壤里生长

请幼儿观察图片,找出有哪些东西是在土壤里生长。

(2)土壤的故事

请幼儿排序图片。编出土壤的故事。

八年级语文教案我的母亲 10

胡适(1891~1962),近代思想家,现代诗人、学者,提倡。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曾任教于国立青岛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四岁时便读父亲所作的诗。五、六岁上私塾,学习古文。大概在十一岁时,已经能够自己看古文书。

关于本文:

本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它的体裁是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既可供胡适研究者参考,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

文中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了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管理和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现出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一、词语积累(给加红的字注音并解释)

文绉绉(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翳( yì ):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龌龊(wò chuò):不干净,脏。比喻人品质恶劣;或形容气量狭小,拘于小节

下流:这里指卑鄙、不道德的意思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轻薄:言语举动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二、分析课文,然后思考:

1、 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1) 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2) 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3) 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4) 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5)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1)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

2) 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

3) 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4) 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三、课外探索。

1、母亲往往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产生重要影响?同学们,你们的母亲,哪一点给你们的印象最深?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事情,把它们写一写。

《我的第一本书》学习要点

你的第一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随着记忆,与作者一同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理解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书”对我们共同的意义和给我们的启示。

关于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全文承载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我的第一本书”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把关于亲情与友情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令作者终生受用,更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掌握下面的词语

1、 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马鬃(zōng) 搀和(chān) 调教(tiáo)

2、 注意下面字词的书写。

幽默  梦幻  红薯  稀奇  奥秘  苦楚  崇敬  欣慰

3、 成语积累

翻来覆去  磨磨蹭蹭  哄堂大笑

二、课文内容分析。

1、 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我的第一本书",而是通过“前几天一位诗人的来访”自然引出本文的话题。

2、“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它还有什么其它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还表明了这第一本书在作者人生中的分量。

3、“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是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有怎样的理解?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它也指作者人生的每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4、“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如何理解这句话?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艰辛和沉重。作者自己家的生活是困窘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5、 如何理解课文的最后两句话“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人不能忘本"的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既是作者的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6、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现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三、思考问题:

文中有哪三个人物最让人难忘?自选其中之一,虚构一篇小故事。

提示:二黄毛、乔元贞、老师"弄不成"。注意理解文中对这三个人物的描述。

四、牛汉创作过很多的诗歌,请同学们阅读牛汉的《悼念一棵枫树》,体会一下牛汉诗的特点。

悼念一棵枫树

我想写几页小诗,把你最后

的绿叶保留下几片来

——摘自日记

湖边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枫树

被伐倒了……

在秋天的一个早晨

几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

都听到了,感觉到了

枫树倒下的声响

家家的门窗和屋瓦

每棵树,每根草

每一朵野花

树上的鸟,花上的蜂

湖边停泊的小船

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是由于悲哀吗?

这一天

整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上

飘着浓郁的清香

清香

落在人的心灵上

比秋雨还要阴冷

想不到

一棵枫树

表皮灰暗而粗犷

发着苦涩气息

但它的生命内部

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

芬芳

使人悲伤

枫树直挺挺的

躺在草丛和荆棘上

那么庞大,那么青翠

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

还要雄伟和美丽

伐倒三天之后

枝叶还在微风中

簌簌地摇动

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

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别

哦,湖边的白鹤

哦,远方来的老鹰

还朝着枫树这里飞翔呢

枫树

被解成宽阔的木板

一圈圈年轮

涌出了一圈圈的。

凝固的泪珠

泪珠

也发着芬芳

不是泪珠吧

它是枫树的生命

还没有死亡的血球

村边的山丘

缩小了许多

仿佛低下了头颅

伐倒了

一棵枫树

伐倒了

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我的母亲》复习资料

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mn先生 庶sh祖母 吹笙shēng 抽屉t 眼翳y

舔tiǎn 宽恕sh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n) 蛮 (chu) 绰号 (wǔ) 侮辱 牢(sāo) 骚 (pi) 赔罪

点拨:“赔”不要写成“陪”。

3.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作者胡适,字适之,是现代著名的学者。他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2.人物传记分为自传和小传。自述生平的文章是自传;记述他人生平的文章是小传。

《我的母亲》赏析

《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中的《四十自述》。作者写的是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往事,字里行间突现了母亲对作者深深的爱和严格的教育。

选文一开始即写道“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母亲不准作者和其他孩子一块儿玩,一方面是基于作者身体弱,另一方面是担心作者和这些“野蛮”的孩子一起会学“坏”,母亲对作者的爱已可见一斑。更让人感动的是,作者害了眼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当母亲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她竟真用舌头舔作者的眼,母爱何其伟大!

母亲是慈母,母亲更是严师,她时时关注着作者的学习、生活,教育作者成长。“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母亲对作者的教育是那样的细致,小错误也要说得一清二楚,更不用说犯较大的错误了。“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对于学习,母亲“要我用功读书”,催“我”早起上早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书。才回家吃早饭”,母亲是严师。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母亲不仅有言教,同时还以自己做人处事的实际行动影响着、教育着作者。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一生受了许多生活的痛苦。除夕时,不仅要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发压岁钱等等,最为烦难的是还要打发大哥因吸鸦片、赌博而招致的一大群债主。因为是新年,母亲“从不骂他一句”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大嫂、二嫂生气摆脸色,打骂孩子出气,母亲只装没听见。母亲一味的“忍”和“让”,“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的性格,深深地感染着、影响着、教育着作者。

母亲也“很有刚气”的一面,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当五叔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母亲“家中有事总让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时”,母亲“气得大哭”“当面质问”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母亲的“刚气”给作者上了难忘的一课。

母亲对作者的爱和言传身教的严格教育给了作者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文中宇里行间所体现出的母亲对作者的深切关爱和严格教育,彰显了母亲的伟大。

八年级语文第一课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bēn)丧(sāng) 差(chāi)使(shi)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妥(tuǒ)贴(tiē) 踌(chóu)躇(chú) 迂(yū) 蹒(pán)跚(shān) 箸(zhù) 拭(shì) 琐(suǒ)屑(xiè) 晶(jīng)莹(yíng)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 12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和同学交流。

3.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所选事物,并写下来。

4.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线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5.朗读、背诵古诗《鹿柴》。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2.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所选事物,并写下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重点)

2.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和同学交流。

3.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所选事物,并写下来。(重点)

一、交流平台

1.激趣导入,谈话入题:同学们,请认真听下面的录音。(播放清晨树林中鸟儿鸣叫的录音)听了这段录音,你们想到了什么?(指名说)

2.这段录音能引起我们的联想,唤醒我们的想象。同样,很多优美的句子也能引起我们的联想,唤醒我们的想象。

3.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几个优美的句子,看看你能联想出什么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2)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

(3)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

4.任选一个句子,读一读,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并把想象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

5.学生读句子,并交流发言。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预设:读《观潮》时,我们通过读潮来时的文字进行想象,仿佛看到了大潮浩浩荡荡奔腾而来的场面,体会到了大潮雄伟壮观的样子。

6.师总结:我们在读文字的过程中,可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来想象描写的场面。“边读边想象画面”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要不断运用这种方法,形成习惯。

二、字词句运用

(一)第一小题

1.(课件出示课本中的8个词语)在预习时,我们了解了每个成语的意思,请同学们把预习成果展示出来。(学生交流成语的意思)

2.第一行和第二行中的成语各有什么异同?各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同:都是形容声音的四字词语。

异:第一行形容声音大,第二行形容声音小或者没有声音。

3.结合“交流平台”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在小组内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是什么?读词语想到了什么画面?(点拨:先交流“鸦雀无声”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想到的画面,可以是安静的图书馆、冬天的山林、考场等。)

4.全班汇报交流。可以交流想象到的画面,或是用什么方法想象的。

5.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词语,并交流自己知道的其他形容声音的词语,如“声如洪钟、振聋发聩、絮絮低语”。

(二)第二小题

1.(课件出示第二题)认真观察加点词语,找出这些词语的相同点。学生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些词语都表示时间很短。)

2.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绘它。(教师启发学生先想象与某种事物相关的场景,再进行描绘,并及时作出评价)

预设:忽然,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它是那么绚烂夺目。一阵风吹过,烟花忽然发生了变化,顿时,天空中更美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2.朗读、背诵古诗《鹿柴》。(难点)

一、书写提示

1.直接导入:俗话说“字如其人”,写一手好字能让人终身受益。那么怎样才能写得一手好字呢?

2.(课件出示课文中的范例书写)看看这段文字的书写,� )

4.教师选择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个小片段让学生练习书写,并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结合书写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并根据评价再次练写。

5.展示学生书写作品,进行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二、日积月累

1.导入: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素有“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写的《鹿柴》。

2.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教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点拨:“柴”在这里读“zhài”,同“寨”,是栅栏的意思。)

古诗大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只偶尔听到有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晖射进幽暗的深林,又照在青苔上。

3.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幽静。指导想象时,可引导学生调动听觉,仿佛耳边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调动视觉,仿佛看到夕阳返照进深林里,又照到了青苔上。

4.布置作业: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反思]

从读到赏,再到拓展延伸,本节课的教学遵循了教学应循序渐进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将课内的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由于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词句段运用”这一版块的内容还需要我进一步点拨,逐步引导,才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这堂课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该如何去想象,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魅力。学生在感知、体验、思索、理解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地球妈妈》教案 13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培养幼儿从小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2、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懂得“地球只有一个,人类要保护她”的道理。

相关领域:综合

适用对象:大班幼儿

教学方法:PPT、游戏、讨论

活动准备:

课件,红、黄、蓝、绿小旗,贴贴纸等。

活动过程:

1、出示地球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你们看这是谁呀?它怎么啦?”(引起幼儿对图片的观察与讨论)

2、讲述故事《地球妈妈生病了》。

师:地球妈妈生病怎么会生病的呢?它生了哪些病呢?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

提问:

你知道地球妈妈怎么会生病的呢?(幼儿回答)

地球妈妈生了哪些“病”?

人类让地球妈妈生病了,造成了地球妈妈什么样的'后果?

你有什么好方法来帮助地球妈妈,治好地球妈妈的病?

3、观察图片,了解被污染的地球,并总结日常生活中防止地球污染的原因。

4、游戏:我是环保小明星。

1)介绍游戏规则及玩法。

2)看图片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3)听问题回答对错的理由。

我们来看看图片中的内容,他们做的对不对?对在那里?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觉得错的应该怎样做?

5、小结。

师:教师知道小朋友还有更多保护地球妈妈的方法,我们可以用绘画的方法告诉我们周围的人,尽自己的力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大家都做环保卫士。

《地球妈妈》教案 14

活动目标

1、了解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

2、知道保护地球的方法;

3、体会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活动重点

了解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并知道保护地球的方法。

活动难点

体会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活动准备:幻灯片、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大胆思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小朋友们,你知道我们生活在那里吗?

——地球妈妈现在生病了,我们一起去看望地球妈妈吧。

二、活动组织

1、教师播放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图片和视频,邀请幼儿认真观看,组织幼儿进行讨论。

——这幅图上的河水怎么了?

——为什么会这样?你在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你觉得这样的河水我们还可以使用吗?

——这些叔叔在干什么?

——桌上剩下的是什么?

——你觉得这样做正确吗?为什么?

2、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针对这些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妈妈?

——小朋友们,看来地球妈妈病的很严重,那我们应该怎样帮地球妈妈治好病更好的保护她?

——请大家开动脑筋,每个小朋友都来谈一谈。

3、教师总结归纳保护地球妈妈的方法

(1)节约资源

(2)垃圾分类

(3)预防环境污染

三、活动延伸

教师请幼儿将地球出现问题的。图片和解决办法的图片进行一一对应,巩固所学的内容。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主要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就近发展区,主要是围绕幼儿对保护地球环境入手,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巧妙的链接,引导幼儿了解了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探索保护地球母亲的方法。

在活动中,重点列举了幼儿常见的一些环境污染现象,和小朋友们一起开展了讨论,引导幼儿了解这些环境污染的危害。同时,和小朋友们积极探索保护地球的方法,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

优质课《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附反思 15

教学前思: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总分结构是本文构段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感受景美来体验情美。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客观景物所带来的物境之美,通过理解、想象感悟主观情感形成的情境,情景相融,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完成意境再创造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3、学习第4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4、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本课词句,展开想象意境,训练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导入: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就来了。(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北大荒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美)那就美美地再读课题。

二、复习字词。

出示词语:

第一组:

北大荒 转眼间 哗啦啦

锦缎 明镜 波纹 脸庞

大豆 顿时 映照 抖动

演唱 银灰 挺拔 赞美

自由读,指名读(正音),小老师带读。

第二组:

山岭 摇铃

fān yùe yǎn dào

翻 山 越( ) 掩 耳 盗( )

读后选字填空。齐读。

第三组:一碧如洗 清澈见底 热闹非凡

齐读。用这三个词语说说北大荒的秋天具体美在哪儿?

指名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天空、小河、原野 ……

(设计意图:总分结构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对文本内容的一个梳理过程。抓住课文的关键句,更能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三、理解课文,感悟意境。

自读二、三、四自然段,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儿呢?选一处最喜欢的景色多读几遍,找找美的语句并画下来。

交流汇报:

预设一:

(一)北大荒的天空

1、一来到北大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儿的“天空”,天空美在哪?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

(1)“一碧如洗”这里的“碧”指碧蓝,天空一片碧蓝好像洗过一样干净。

(2)欣赏图片,指导朗读。

2、现在去欣赏只有在傍晚时分天空才会出现的那几缕流云吧。读读这段,你能找到哪些表示颜色的词。

(2)、流云有哪些颜色?“银灰、橘黄、血红”这三个词的特点是什么?

指导读出流云的多彩。

(3)想象一下流云还会有哪些颜色?学习这种构词方式,前一个字代表什么东西,后一个字表示颜色,出示图片欣赏后,也来说说你想象中的流云的色彩。

3、这么多的颜色,书上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五彩斑斓。还可以用什么词来说?这么美的流云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4、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那似锦的流云。指名读,指导读好这个句子,注意顿号的停顿和“转眼间”这个词语的指导。

5、指导背诵。

6、小结:听了你们的背诵,我仿佛看到了北大荒那如锦如洗的天空。难怪作者要感叹道: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齐读)美在-----------(板书:流云似锦)

预设二:

(二)北大荒的小河

1、静之美

(1)哪句话写出了小河的美,你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理解“如同”。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3)小河静静地流淌着,这是一种静静的美,指名读、指导朗读。

2、动之乐

(1)活泼的小鱼游来了,它打破了这样的宁静,带来了另一种美。

出示句子: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小鱼多调皮,它顶着水游过来,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点击变红:顶 漾)漾在这里指什么?换成“荡”字比较。看着欢快的小鱼,荡漾的河水,你的心情又如何?

(2)小鱼的出现,使小河有了勃勃的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指导读出欢快的语气。)

3、动静相宜

(1)如果说,小河躺在大地的怀抱中,那是一种静静的美!那自由活泼的小鱼则是一种灵动的美,这一静一动我们该怎么读好呢!先自己试一试。

(2)小鱼、小河,一动一静,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他们在一起是那么和谐。我们一起来读:(女生读静静的小河,男生读快乐的小河。)

4、小结:就在这一静一动中啊,我看到了小河不同的美,作者也看到了,所以作者要感叹道--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齐读)美在---------(板书:清澈见底)

(设计意图:写景文的意境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其情与景之美是通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推敲、比较进入文章的意境,从而来理解内容、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语言、品味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预设三:

北大荒的原野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要求:这段话围绕那句话来写的,画上“~~~~~~”,分别写了哪些事物,圈出来。

2.这段话中哪个词能概括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特点?(板书:热闹非凡) “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是热闹非凡的呢?

原野热闹非凡,到底热闹在哪呢?你们听到声音了吗?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这几句话,能从课文中“听”到声音吗?

3.交流:你读到声音了吗?

(1)预设1:(我听到大豆在欢笑。)能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吗?。

出示图片及句子:大豆已经长出了豆荚,还发出声音,这说明--豆荚已经成熟了。难怪这里的人们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秋天,(大豆摇铃千里金。)

这里的“铃”指的就是豆荚,大豆摇铃摇来什么?(丰收、喜悦、快乐、财富)

带着这样的感觉谁来读读这一句?

(2)预设2: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我听到高粱在唱歌。)

出示图片及句子:挺拔的高粱,它们乐呵呵地在演唱,会唱些什么呢?它们多快乐呀!谁能像它们一样乐呵呵地读读这句。

4.在作者的笔下大豆会欢笑,高粱会演唱,这是把它们当作人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拟人,这样写多有意思呀?我们一起来读。

5.而这时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又是怎样的景色呢?

出示图片及句子: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引导:其实把人们的心燃烧起来的并不仅仅是榛树叶子,那还有什么呢?出示丰收图,说感受。

看到那么美的榛树,看到原来的荒原变成了良田,人们的心情怎样?(高兴、激动、兴奋)这种高兴快乐到了极点就说心也燃烧起来了。(点击变红:燃烧)让我们满怀激情的读读这一句。

5.这一段话先概括写了原野的热闹非凡,再从大豆、高粱、榛树具体展开写出了怎样热闹。有总有分,条理很清楚。师生合作按总分结构读。

6.真不愧是东北的大粮仓啊!难怪作者要感叹道--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齐读)

7.北大荒的原野一眼望不到边,作者无法把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的热闹景象一一写出。看!原野上还有哪些热闹景象呢?出示课件,欣赏田野里、草地上、果园里、花园里的各种景象,而后学着写几种景物,做到有拟人、比喻、声音、色彩或动作。

(设计意图: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人一般地都是用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他觉得大地上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与欢乐相连的。”北大荒的原野是一派丰收的景象,隐藏在这丰收景象后面的是一代代北大荒人的辛勤劳作,文中的自然美、景物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美、劳动美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景中有情、景中有理。在教学中透过自然美感受情感美是重点。)

8.小练笔点评。

四、总结。

处处皆风景,美景看不完,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扎根荒原、辛勤劳作,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美,用他们的双眼发现了美。使得昔日的茫茫荒原变成了今日的塞北江南,也让北大荒的秋天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写字课堂》。

2、背诵一到四自然段。

3、课外自由阅读《可爱的草塘》。

板书设计:

天空 流云似锦

北大荒的秋天 美 小河 动静相宜

原野 热闹非凡

教学反思:

《北大荒的秋天》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4段:秋天来了、景色真美、物产丰富、赞美之情。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通过对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和原野的描绘到秋收的喜悦,写尽了北大荒的美丽富饶。根据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课件,展现情境

儿童喜爱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调动儿童积极性的契机。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北大荒的天空图,一下子带学生走进了北大荒,感受到了天空的一碧如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绚丽、丰富,而流云不断地流动、变化更让人感到它的奇幻与神秘。接着,我又通过课件出示了流云的图片,看着“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学生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甚至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然后,结合教学过程,我将北大荒的小河、原野等图片及文字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以此丰富学生对于北大荒的感性认识,在具体可感的画面面前,进一步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二、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饱满的感情和浓郁的色彩,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教材。本堂课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比赛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并由此欣赏和品味作者那种简练而又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河的文字极其优美,我很希望让学生将这段话读好。小河美,美在它的清澈见底,更美在小鱼欢快的逆水而游。精读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小河的清和静,小鱼的出现,使我们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这时,如果说静静的小河躺在大地的怀抱中,是一种宁静的美!那自由活泼的小鱼则是一种灵动的美,这一静一动我们要在读中细细品味。首先,我示范读。接着,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我再指名读。最后,全班齐读。这一段,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丰富想象,说写训练

首先,我让学生轻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北大荒的原野美在哪?这时,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到了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还有的说听到了挺拔的高粱扬起了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大豆为什么欢笑?高粱为什么唱歌呢?榛树叶子为什么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呢?体会原野之美不止在于风景,更美的是辛勤劳动带来的丰收喜悦之情。然后展示图片,展开想象,你能不能也学着文章中的比喻、拟人方式来说几句呢?通过这样的训练,既训练了语言表达,培养了想象能力,又能进一步巩固课文的内容。

四、段式训练,感知结构

段式训练是三年级的一个重要的学段目标。而课文中的第四自然段为段式训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载体。我让学生在段中找出中心句,并且围绕这句话写了哪几种事物,就是为了体会总分这种构段方式。

不足之处:

1、课堂时间没有合理安排好,导致拖课了。原因有几点:课堂容量大了一些,抓的点过多;复习生字词太细,费的时间太多;有几处细节反应不够机智,例如,在教学2自然段中,指导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学生气氛比较沉闷,没有给足学生朗读的空间。这也导致延误了时间。

2、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比如要求学生用三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课文的内容,在我备课时以为这会是很容易的,结果卡壳了。比如要求学生写写秋天原野上的热闹情景,还要求有拟人、有比喻、有声音、有动作、有色彩,结果发现好多学生无从下笔。是不是该先示范一下呢?毕竟这些孩子课外积累的语言少得可怜。

3、从课堂反应中看,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还很弱,也许这是我今后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强化的一项训练。

《地球妈妈》教案 16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十二个生字。认识新笔画“竖折折钩”和偏旁“角字头”会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热爱我们共同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会写田字格里的四个字,正确认读要求会认的十二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文中“大大的家”和“小小的家”各指什么,进而了解我们伟大的地球家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2、师:这是一首什么歌?在你的家里,谁最亲你?(谈到妈妈时,说一说自己的妈妈。)是啊,妈妈给了我们生命,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每个人都有疼爱我们的妈妈,在自然界中,像:小松鼠、蚯蚓、小鸭子等等太多太多的小动物也有自己的妈妈,他们的妈妈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妈妈的文章。板书课题地球妈妈

3、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2、录音中的小朋友读得好不好?你想不想也像他一样?清同学们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在这篇课文里,还有许多生字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屏幕出示生字,教师领读。)

4、请认识这些生字的同学读一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利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认字的兴趣更浓。)

5、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师:认识了这些生字后,我们读起课文来,就能读得更流利。(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就会更主动地读好。)

2、再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地球是谁的妈妈。(小鸟、小鱼、小虾……)

3、让学生在课文里找一找,这些小动物都住在哪儿?读一读相应的句子。

4、想一想:课文的开头说“地球妈妈真好,她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小小的家”,结尾又说“她让所有的。孩子共有一个大大的家”,“小小的家”指什么?“大大的家”又指什么?

四、思维扩展、延伸

1、地球妈妈只给了这些小动物一个家吗?它有没有给其他小动物一个家?(有,其他的书上省略了没有说。)

2、除了书上提到的,你还知道地球妈妈给了谁一个家?同桌说一说。

五、小结:

1、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你们表现得这么好,老师想送一些小礼物给你们,看,它们漂亮么?这些山山水水、花鸟鱼虫一切一切美丽的、可爱的、活泼的,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地球妈妈不仅养育了我们,还让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让我们带着对地球妈妈的感激再读一读族后一段吧。

2、地球妈妈真好,给了我们所有孩子一个家,我们应对她做些什么呢?(激发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地球,热爱地球。)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 17

一、教材分析

《回忆我的母亲》曾是一篇老课文,如今重新出现在部编八年级的教材里,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篇很有年代感的文章,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读到朱德母亲的形象,品到朱德对母亲的深情,并理解文章对劳动人民的赞颂。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典型事例、细节描写、真实内容。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母亲一生的经历。

2、通过作者回忆的母亲的典型事例,通过抓住细节,展现母亲人物形象。并通过母亲对作者的影响的解读,加深对母亲形象的理解。(重点)

3、通过圈画、朗读重点词语,品味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母亲的深情。(难点)

二、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通过自主阅读和主问题的设计,简化教学头绪,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文章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根据本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力求通过整体感知、比较阅读(老舍《母亲》)等深入理解文章主题;通过多媒休的运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从而催生学生情感,缩短师生、生生间的心理距� 在学习方式上,主要通过学生预习、自主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能力。从而在渔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让学生实践“整体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延伸-体验反思“的阅读模式。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课教学分为四个步骤,即“走近母亲-认识母亲-感恩母亲-善待母亲”。

母爱是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说她熟悉是因为每位学生都享受过无私的母爱,说她陌生是因为许多学生很少对母爱进行过认真的咀嚼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挽联导入,走进母亲

1、由课本中的两对挽联导入,引出朱德及他的母亲。

学生朗读:

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提出疑问: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可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学生带着“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的主问题阅读文本,从而完成对文中母亲的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回忆性散文,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初步认识母亲形象。

二)、抓典型、抠细节,认识母亲

提问:说说作者回忆了母亲的那些事情?怎样写的?

1、抓煮饭这一典型事件:

朱德的母亲是一位农村妇女,煮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请大家以跳读的方式迅速找出关于“煮饭”的句子。

学生活动:跳读文章,分享发现。

屏显:(“煮饭”相关句)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板书:贤母

设计意图:《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作者选择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作为重点来写母亲的一生。文中所记的事情看来极为平凡,实则非常典型。诸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穷人等日常小事,体现出母亲作为“中国干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而在这么多典型事件中,我选取

2、抠细节:

(屏显)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屏显)母亲生我前还在灶上煮饭。

在这里运用:删词法,品味细节之妙

细节的描写不仅仅是形象思维的一个展现,而且对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性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在品读、鉴赏叙事性散文时候的一个关键点。

3、按照老师教的“抓典型、抠细节、悟品质”这一方法,品悟8—12节中母亲的形象。

学生活动:活学活用

【设计意图】

学生在第一环节中只是进行了快速阅读,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而对于本文而言,母亲形象的探究是一个重点,这需要通过学生细读产生。因而,我给学生们更多的时间阅读,希望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体会,抓住典型事件,建立人物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

三)、抒情议论、感恩母亲

师: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无论是家,还是国,朱德的母亲都兼顾得很好。面对母亲的逝去,朱总司令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感觉?

学生自由发言,体会作者情感。

屏显: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指导朗读:“永远”一词承载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母亲的年老是生命的必然,但是爱却是永恒的力量;用近乎对称的方式述说母子间相互牵挂的情感,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份感激、怀念之情。(教师范读)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男)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女)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齐读)

语言:质朴而又深情

伟大的母亲,培养了伟大的儿子,那么朱德又是如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文中是怎么说的。)

屏显: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分角色朗读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一步步到达语言的内核,通过朗读体会把握作者的情感,突破难点]

四)、情感延展,善待母亲

师:假如此时此刻你也在现场,你想对朱德母亲说。

我想对她说:_________

师:如果朱德的母亲在天有灵,听到我们同学写的,一定会非常欣慰的。不知同学们是否会想到自己平凡但也一样伟大的母亲?

意图,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谈感受更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感受母亲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