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优秀12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欢迎阅读!
内容导航
十六年前的回忆 篇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2十六年前的回忆 篇3《16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4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5《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 篇6《16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7十六年前的回忆 篇8《16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9《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 篇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 篇12十六年前的回忆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
资源 投影片、小黑板、中号黑板 教学
方法 小组交流
讲解 课时
安排 2
拓展
延伸 1、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学生可畅所欲言,在品评之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读写结合,发展技能。 (鼓励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板书设计 2、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1927年4月28日 回忆 被捕时 4月28日
被捕后
首尾照应
忠于革命 对革命有坚定信念 不畏强暴
课节( 1 ) 2、十六年前的回忆
活动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活动重点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活动难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资源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中号黑板
教学活动设计 补充内容
活动一、谈人物
目标: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过程:
1、交流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2、师补充、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3、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回忆录)
活动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悟
目标:再读课文
过程: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补 充 内 容
第二段(第2—7自然段。)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第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第19—30自然段)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第31—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活动三:探究
目标:学习一、二自然段
过程
1.指名读第一段。
“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 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j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审 阅 意 见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课节( 1 ) 2、十六年前的回忆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活动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活动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资源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中号黑板
教学活动设计 补充内容
活动一、分析
目标:引导品味人物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品格
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①“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3、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补 充 内 容
②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6、李大钊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
a“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李大钊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
b“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7、“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
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活动二 整体评论
目标:围绕重点,学习前后照应的表达
过程: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审 阅 意 见
审 阅 人
年 月 日
教学设计(续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补 充 内 容
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报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3、师点评。
活动三 指导识记字形
目标:学习字词
过程:
1.集体学习小黑板上的 字 词
2.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3.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活动四、总结、拓展
1、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2、读写结合,发展技能。
(鼓励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李大钊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李大钊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警察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李大钊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平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李大钊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习,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 篇3
词
【解词造句】
[幼稚] 文中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例:你已经长大了,还这么幼稚,头脑还这么简单!
[被难] 遇难。本课指被敌人杀害。
[军阀] 指拥有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含糊] 指说话的意思不明确,不清晰。例:做事要一丝不苟,丝毫含糊不得。
[娱乐] 使人快乐。例:再往前走,就有好几个娱乐场所。
[轻易] 本课指随随便便。例:不能办的事,不要轻易答应人家。
[恐怖] 惊慌、害怕。例:小孩不宜看恐怖电影。
[宪兵] 本课指军阀手下特殊的武装人员。
[一拥而入] 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例:门被踢开了,几个鬼子一拥而入。
[怒气冲冲] 冲冲:感情激动的样子。形容非常愤怒。例:看到他怒气冲冲的样子,我吓得倒退了几步。
[苦刑] 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严峻] 特别严肃。例:张老师对我们的态度一直很严峻。
[纷乱] 杂乱。例:轮船刚靠码头,纷乱的人群就你挤我拥地把舱门口堵塞住了。
[会意] 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例:妈妈做了个手势,我会意地点了点头。
[沉重] 文中指“重”的意思。例:党和
[沉着] 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例:小姑娘沉着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无论……总是……] 这组关联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都有同样的结果。例:无论他是出于什么考虑,我们总是应当尊重他的意见。
【近义词】
严峻(严肃) 纷乱(混乱)
会意(领会) 幼稚(稚嫩)
【反义词】
幼稚(老练) 含糊(明确)
【词义辨析】
[严重 严峻]
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厉害”的意思,主要区别是:
“严重”指程度深,影响大,也指情况紧急,使用范围较广。“严峻”着重表示“严肃、严厉”,多用来形容人的态度和表情。
[沉重 沉着]
“沉重”指分量大或程度深。“沉着”指遇事冷静、不慌不忙。“沉重”是中性词,可用来形容人的心情,但不可以形容人的表情。“沉着”多用来形容人的神情,有时也可以形容人的表情。
[容易 轻易]
都是形容词,都含有不费力,简单的意思。主要区别是:
“容易”一般指事物内容的深浅和办事难易的程度,“轻易”除指简单容易外,常指对事情态度不慎重,随便,甚至轻率。另外,“容易”不能重叠,“轻易”可以重叠。“容易”可构成习惯性口语“好容易”“好不容易”“谈何容易”,表示不容易,“轻易”可构成“轻而易举”。
《16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怎样描写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引导体会作者描写李大钊神态、动作、语言表现其革命精神的方法。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制作ppt 演示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首先知道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指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采用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来体现其精神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一)自主学习
1. 出示自学要求:自读第8—17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关键词句读出这些信息?(生自主学习)
2. 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3. 小组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大钊呢?我们一起学习18—29自然段。
1. 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相关的人物都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画出相关的词句,写下自己的感受。(生自主学习)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 展示汇报
4. 欣赏评析,点拨,指导读好句子。(相机板书: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预设句子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外貌和神态描写)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然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为了体现 “安定”、“沉着”,作者怎样评价父亲?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面对亲人也不忧伤;相反的,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 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课件出示)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 拓展练习
★必做:老师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尝试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
开头: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选做: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李大钊或李大钊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4. 展示交流。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4.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看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过去,学习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并口头组词。(师相机正音)
(2)重点指导。(“瞅”读“chǒu”)
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课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与回忆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法?
(课文第1自然段回忆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16年了,紧接着后面的内容都是讲述16年前的一些事情,可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法来写16年前发生的事。)
四、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第1—7自然段。
2.小组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27年的春天。过渡作用,承接第1自然段,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父亲早出晚归;②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③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④工友阎振三被抓。)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
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②烧掉文件和书籍;③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着革命工作。
3.通过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表现了李大钊同志怎样的精神品质?
(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品质。)
五、课堂小结
对于作者李星华来说,李大钊是敬爱的父亲;对于中国人而言,李大钊是个伟大的革命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借助作者的那些回忆,去感受这位伟人对革命坚贞不屈的信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复习本课生字。
2.明确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坚持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被害后家人无比悲痛的事。)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第8—18自然段)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恐慌?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学生自由研读这部分内容,思考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汇报。
三、学习“法庭上”部分
1.读第19—20自然段,用“_____”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同志神态的句子。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父亲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到,另一方面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样子。)
四、学习“被害后”部分
1.轻声读第30—33自然段,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2.“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两句表达了母女俩什么样的情感?(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革命到底。)
3.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前后对应,首尾连贯)
五、总结课文
1927年4月28日是个悲痛的日子,对于李星华一家人来说,在这一天他们失去了一个挚爱的亲人;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革命领导人。历史不会忘记英勇的先烈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李大钊同志一样的先烈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他们是祖国的骄傲。在和平的今天,让我们深深地缅怀他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
教学板书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留下(忠于革命)
被捕时——严峻态度处变不惊(坚贞不屈)
法庭上——安定沉着视死如归(充满信心)
被害后——无比悲痛化作力量(激励家人)
(倒叙写法按时间的顺序回忆前后呼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这一对比,深入体会李大钊镇定勇敢的形象。
在引导学生感悟李大钊的伟大形象时,我引导学生抓到一些描写人物伟大形象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仔细品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
《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深深地怀念中的第一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最后一册教材,是衔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桥梁。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语文阅读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中学语文学习有益,更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备能力。
本组课文共有4篇,都是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大义凛然的李大钊,有舍身引路的郝副营长,有日夜操劳的开国总理周总理,有舍己救人的张思德。虽然他们所处的时期不同,但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贞革命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这篇文章除开头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的面对危险,平和的面对家人的悲伤,以及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教给他们读书作文的方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给学生寻求“活水”的方法,他们才能够思如泉涌,妙笔生花。
二、说学情
本班62人,学习语文的兴趣都很浓厚,并且具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他们的朗读入情入境,他们的表达酣畅淋漓,他们的倾听全神贯注,他们的笔尖真情流露。在这样的课堂,教这样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只需要教师的“授之以渔”,“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即可呈现,当然这只是预期的效果。
三、说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天天看书,终生与
理念一:课堂书声琅琅,享受精神食粮
理念二:课前查找资料,课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学习表达方法,读写相得益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因此设计了:写一件令你记忆深刻的事情,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达到了学以致用。
四、说方法策略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从教学内容出发,朗读感悟。
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体验。
五、说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联想入题
2、整体回顾,理清脉络
3、对比朗读谈发现
4、自由朗读,品味其人
5、重点引导,加深理解
6、纵观全文,交流收获
7、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其实,语文很小,不过“字词句点”,语文很大,包罗“气象万千”,语文教学就是把大千世界缩小了给学生看,语文教育就是把小东西放大了装进学生的心田。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语文人。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16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7
一、 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四、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4、 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条例,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入手,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导: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并划出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导读内容,划出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2、指名说说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齐读学习目标。指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强调要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并学习运用。
二、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让我们首先一起走进《18.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回忆”重读)
2、“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回忆了谁呢?(板书:李大钊)
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师看情况补充)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检查预习
1、 检查生字读音,指导魔、等字的写法。
2、 本课的多音字非常多,看大家能否读准:出示:被难日 埋头整理 待了一会儿 含糊 着急 新夹衣 散步 便衣 披散 乱蓬蓬 沉着 蒙了一团云雾
3、同桌检查读课文。
4、用一句话概括李星华回忆父亲李大钊什么事?这件事是从哪一段到哪一段记叙的?
四、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这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留下印象很深刻的是什么?简单划句子,做批注。
(1)、交流: 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
理清条理,归纳小标题: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2)、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和哪一段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本文的叙述顺序是?开头结尾什么关系?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指导。重点解决:
A、被捕前,局势紧张。如果学生交流到“我看到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就引导,父亲为什么这么做,找出有关语句,同时点出,文章不仅首尾照应,还有这样的前后照应,这样的前后照应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介绍清楚了。并让学生找一找与“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的句子。
B、重点练习朗读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
C、通过交流,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在学生交流“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时,随机问学生,在交流完后,在回顾一下。是什么原因使李大钊成为这样的人呢?快速浏览全文,划出有关的句子。交流,齐读。
2、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李大钊的那些言行令� 学生自学。
五、回顾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搜集李大钊在狱中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2、领悟理想信念对英雄人物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李星华一起回忆了她的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后的经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李大钊呢?是什么力量使它成为这样的人呢?
出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齐读。
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他的那些言行给你留下 大家做好批注了吗?好,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自己做的批注,准备交流。
二、品读,理解写法,迁移运用。
(一)首先我们交流被捕前。
1、被捕前,品味重点句,体会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认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A、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抓住含糊的回答,理解什么是含糊的回答,为什么要含糊的回答?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进而体会到父亲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
(2)用对比的'手法写出父亲对工作的负责,对亲人的爱。
(3)谁愿意再读读这段话?(评价,要读出作者当时的疑惑)
B、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抓住语言描写表现李大钊对工作的负责,不怕危险。引:为什么不能离开?
(2)如果让你来读李大钊的话,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坚决)你从哪品味出来的这份坚决?(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给句子“我哪能离开呢?”换个说法:“我不能离开。”两个句子比较,体会父亲的坚决。试着读出父亲的坚定。
(4)、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设计情境读:
父亲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男生读)
母亲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女生读)
母亲和朋友多次劝他离开北京,父亲坚决地说:——(齐读)
教师小结:是啊, 正因为——引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二)、法庭上。法庭上父亲的那些言行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一神态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2)“平静”体会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无所畏惧,坚强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3)“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你知道敌人对李大钊都施了什么重刑吗?补充资料(如果学生课前有查到资料,可以让学生交流)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引导学生想象在此时,李大钊和敌人的语言、神态。但是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并没有介绍,我们在上一节课了解到,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是文章结构紧凑,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如果我们能够仿照我们这篇文章的写法,抓住李大钊和敌人的动作、语言、神态,运用对比写法,将李大钊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场面的补充上去,与上文形成前后照应,大家能做到吗?写的时候,可以运用上文中的词语。
A、学生练笔。
B、交流练笔,并及时评价。
C、通过刚才的练笔交流,大家对李大钊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D、是啊,正是因为_---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更是信念的力量。
E、既然狱中这部分内容的描写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质,那为什么作者没有写呢?
因为这部分内容不是作者亲眼所见,可见作者虽然对自己的父亲充满了崇敬与怀念,但是在写回忆录时,还是尊重了自己所看到的事实。这就也回忆录写法的一个特点。
F、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1)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亲人。)
(2)、父亲的表现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体会“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和哥哥受父亲的影响,成为革命青年,继续父亲未完的道路。
(3)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朗读时读出父亲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我”的机智、勇敢,敌人的冷酷与凶残。
三、引导朗读,情感升华。
1、导:李大钊被残暴的敌人执行了绞刑,你知道什么是“绞刑”吗?
(补充资料,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即在受刑人的脖颈上套上绳索,背上插上一根棍棒第一绞,把舌头勒出来,第二绞把眼珠子勒出来,第三绞,七窍流血而身亡。敌人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2、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但是李大钊同志还是面无惧色的面对这一切。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
3、学生根据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正是因为李大钊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
被捕前,他 ;
被捕时,他 ;
在狱中,他 ;
法庭上,他 ;
刑场上,他 。
小结:如今,84年过去了,李星华女士也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对英雄的回忆不会停止。在我们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向来都不缺像李大钊这样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革命的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这节课,我们除了进步的了解了李大钊,在写作方法方面还有什么收获?
必做作业:
1、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
2、整理课堂小练笔。
选做作业:
1、读革命题材小说。
2、办一期理想与信念的手抄板
十六年前的回忆
爱家人 动作 语言 神态 对比
忠于革命 对比
坚贞不屈 前后照应
回忆录 尊重事实
十六年前的回忆 篇8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 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J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6。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
二,深入理解课文
1.李大钊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 H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 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预习《夜莺的歌声》。
《16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
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
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后小记: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2)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4、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 篇10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弄清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三、四段抓住前后照应的句子。
(二)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三)体会开头、结尾呼应的作用。
(四)有感情地读三、四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二)认识开头结尾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写李大钊在敌人的法庭上,表现坚定、沉着、毫不畏惧。
(二)教师指名读第三段,找出与下面这句话照应的句子来。
“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从这两句话中,看出什么?(讨论)看出敌人在审讯中理屈词穷,只能使劲地敲着惊堂木,为自己壮胆。
(三)分析重点句:
1、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指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体会出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
3、比较三组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2)我看到了他那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脸。
从李大钊的外貌上看出李大钊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短短十几天头发就乱蓬蓬的,可见敌人多么凶狠毒辣。但李大钊的神情仍旧平静而慈祥,说明他对革命事业有必胜的坚定信念,不畏惧敌人,不怕牺牲的从容态度。
4、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段。大家评一评谁读得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四)学习第四段:
1、默读最后一段,讲了什么意思?
全家人得知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心情无比的悲痛。
2、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说优点、缺点。
(2)老师范读。
(3)跟读,体会感情。
(4)再指名读,评一评,议一议。
3、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1)读开头和后三个自然段。
(2)讨论问题。
(3)发言总结。
内容上首尾连贯、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谨严,表达清楚;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沉痛心情。
(五)练习设计:
1、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来?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4月6日早晨,妹妹换上了新衣,母亲带她去散步了。
答案:
(1)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2)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
2、课文围绕李大钊讲了哪几件事情?
讲了四件事。第一,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李大钊被捕经过;第三,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的坚定与沉着的意志品质;第四,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3、李大钊的表现怎样?
李大钊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六)作业:
有感情地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 篇12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的一篇回忆录,由于属于离学生实际情况比较久远的事情,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有很多的不明白,军阀是干什么的,和李大钊有什么关� 这篇课文内容比较长,拓展的材料也十分丰富,如果仅靠课堂,可能不能完全交代清楚,所以,课前一周我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相互交流,使之对文章背景和人物事迹有大致的了解,为理解文章内容和感悟人物精神品质做好铺垫。同时,学生在搜集资料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资源共享意识。
这篇课文本来计划两课时上完,由于课文实在太长,学生经过了两次的通篇阅读后,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在后面的分析句子,塑造人物形象就显得比较仓促,没有那么深透了。鉴于这种情况,经过与师傅讨论以后,决定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已经在读通文章,解决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李大钊生前的几件事情也有了了解,并让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带着问题进入对人物形象和篇章的进一步理解,发挥了其学习的主动性;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习“焚烧文件”和“被捕”两部分,感受李大钊的英勇不屈,二是体会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革命事业高于一切的精神品质。第二课时着重强调的是人物的革命精神,而第三课时更偏向于让学生体会李大钊对家人的爱,虽然二三两个课时按照课文顺序被分成两部分教学,但所要让学生感受的人物精神品质是不因课时而分割的,在体会人物革命精神的同时穿插着父爱,在体会父爱、夫爱的同时也贯穿着人物的革命精神。课时分工较明确,在课文内容的解析上按照“焚烧文件”和“被捕”两部分的顺序进行,但课堂教学并没有按照自然段逐一解析,而是从整体上进行理解,对重点问题有机地解决。对于这一点,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都在不停地反思、不停地考虑,怎样避免纯粹的对课文段落的逐一分析,而要让课堂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自然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呢?怎样才能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自然而然感受人物形象,而不是我以告知的方式交给学生“李大钊是这么一个人”呢?在与同事反复讨论,并对教案进行反复修改后,我决定以最简单直接的问题入手“为什么要焚烧文件?”,开门见山地把学生引导到这节课要学习的其中一个事件上,而着重从对父亲的细节描写上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焚烧文件”
师:思考:为什么烧?
生:因为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
师:这是母亲告诉我的。这个原因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怎么跟我说的?
生:“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出示ppt“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生齐读
师:平时父亲是慈祥的,总是耐心地回答我提出的各种幼稚的问题,为什么此时却这样含糊地回答我?【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中提出的疑问,也是理解的难点,答案不唯一,大致可以归纳出“①复杂,对孩子一言难尽 ②局势紧张,不是谈心的时候 ③ 保护、关爱孩子”这样几点,但是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提示:含糊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回答“模模糊糊、吞吞吐吐”。我会接着问那为什么不讲清楚?又为什么要对女儿吞吞吐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答后,我对可能的原因做个归纳】正如课前预设,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上有一定难度,开始他们对我的提问没有做出明确的反应,我急于引导他们说出答案,因此忙着抛出课前预设好的问题“含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模模糊糊、吞吞吐吐,而不讲清楚?”结果个别学生说出了我想要的答案,甚至还有一点是我补充上去的。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我没有处理好,这本来就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我何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提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而“� 如果说,我在提问的时候能够强调让学生 “联系生活实际、� 另一方面,我认为还可以尝试另一种思考方式。当让学生从几方面谈谈事情发生的原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事物的多个角度去分析。如这个问题,为什么父亲会这样含糊地回答我?首先,可以考虑外因,即当时的局势;其次考虑内因,即父亲的心理或其情感因素;第三,考虑事物本身属性,联系这个问题即事情本身的复杂性,一言难尽。总之,在提出这一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的时候,如果教师的引导能使得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出问题的答案,并且对类似的疑难问题加以反复训练和巩固,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慢慢掌握其中的思路和规律,从而提高阅读水平,而急于求得个别优秀学生的一个完美答案绝不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目的。课堂上,我对这个问题的处理过于匆忙,如果花多一点的时间和精力和提示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可能就会有更好的理解。然而这样做在这堂课上是否合适?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受李大钊的英勇不屈,二是体会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革命事业高于一切的精神品质”。如果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处理这个问题上,那么“李大钊对于家人的爱”这部分的比重就会加大,而这原本是第三课时的重点,如此,又该如何处理,还是说在分配课时和教学目标的时候就欠妥当,值得继续思考和探索。
师:可能是因为事情复杂、对孩子一言难尽, 可能是因为局势紧张、不是谈心的时候,也可能是出于保护、关爱孩子,所以父亲含糊地回答“我”,所以“我”问父亲为什么烧掉,父亲没有立刻回答我,而是……?
生: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
出示ppt: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师:父亲对我的回答是含糊的,然而母亲劝他离开的时候,他的态度却是坚决的
出示ppt,生自由读,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会对人物形象有一个模糊的认识,但也会答得不够准确或者冷场。这里我设计了一些提示:“轻易”什么意思?现在离开 “轻易”“随随便便”吗?(不是,局势严重,阎振三被捕)为什么还说我不能轻易离开?(工作紧张、工作重要)前面能找到体现工作越来越紧张的句子吗?(每天早出晚归,干什么工作?确实很紧张、很重要)� 并板书“革命事业高于一切”。 这样连续的追问,不仅在内容形式上把前面的第二自然段也分析掉了,虽然没有点明“前后照应”,但让学生建立了前后联系的一种感受,而且让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概括】这个问题抛出去以后,好几个学生都小声念道“读懂了什么?”我猜测,他们对这个“读懂了什么” 没什么概念。其实课文讲到这里,结合第一课时的讲解和课前学生对时代背景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学生要说出李大钊的精神品质并没有太大困难,而此时难住学生的、让他们愣了一阵子的可能正是这个不明不白的“你读懂了什么?”课后,我也问了几个学生,好几个学生都说,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回答,不知道老师要他讲些什么所以不敢回答。我想,这个问题太大是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这样的提问方式我平常不用,我只是借用了他人的提问方式。现在想想,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问题,恐怕也不知该往何处下手吧;如果事先意识到这一点,把问题设计成“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你体会到了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那么学生应该更容易接受。
生齐读ppt上父亲说的话【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强感悟,也把他们的理解和感悟通过阅读的方式输出】
第二部分“被捕”
【第一部分是从是件引入话题,而这部分内容我从寻找对父亲的细节描写的句子入手,直接进入到体会人物形象的环节,因为之前对人物形象已经有了认识,这一部分学生能在较少的引导下通过反复朗读对人物进行分析。前一部分,教师的“导”占了较多的比重,那么这一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且上一部分中,学生的感情刚刚达到了一个小高潮,顺势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让人物更加丰满,让学生对人物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也让形式上看似两部分的内容在内部形成了一个整体。】
师:默读“被捕”部分(8-17),用横线划出描写父亲的语句。
生:交流划出的句子。
出示ppt:“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师:自由朗读这几个句子,告诉我们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一句话,谈谈感受,并要求其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得好的,要求全班模仿朗读,不到位的,给予提示,要求其再次朗读,或鼓励其他能读得更好的学生朗读,也鼓励对于同一句话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大胆发言。这里朗� 学生的理解大致有“不慌不忙、沉着、勇敢、镇定、严峻、英勇不屈……” 板书“镇定、英勇不屈”】在这一部分中,朗读是体会人物精神品质最主要手段,同时它也是检查学生对这一片段的理解的工具。虽然教学步骤按照预设一一完成,然而,效果并不好。学生朗读的不够到位,本来想要让一些朗读得比较好的学生带领大家一起朗读来提高整体的朗读水平,但是,站起来读的学生读得都不尽如人意。当然我本身在上课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激情也不够,可能这也影响到了学生,无意中给整个课堂定了一个情感的基调,以至于学生在朗读时也不能充分表达感情。此外,当学生在朗读上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示范,以让学生模仿朗读。可是由于我自身对朗读这几个句子也没什么把握,因此这部分的教学成了我本堂课的较大遗憾。
生齐读ppt上三句话
师:从这三句话中,我们都感受到了父亲的镇定,文章写了镇定、严峻的父亲的同时,还用大量篇幅描述了一群魔鬼(军阀),从哪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简直是一群魔鬼?
指名回答。
师引读:当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警察,一拥而入,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父亲……
生: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师引读:当粗暴的敌人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时,父亲……
生: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师引读:当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仍……
生: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师引读:当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父亲依然……
生: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通过引读加强学生对人物精神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引出“反衬”,使学生对“反衬”有一定的认识】
师:从中我们了解到了一群残暴的魔鬼和一个严峻、英勇不屈的父亲,这种写法叫“反衬”,用军阀的粗暴反衬了父亲的严峻和英勇不屈。
文章中有否其他反衬?
生:回答
(“我”的惊恐和父亲的镇定)
找出写“我”的句子,交流
师:面对军阀的闯入,“我”是如此恐惧,反衬出父亲的镇定、英勇不屈
【加强对“反衬”的理解】在对反衬的理解上没有处理得很好。此处,学生极易把对比和反衬两个概念搞混,事实上我自己也常常搞不清楚。其实我应该对反衬做出一个清晰的解释: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而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要强调的是:在反衬中,存在相互关系的两个事物是有主次的,写“次”是为了从相反、相异的角度衬托出“主”;而对比中,两个事物并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在给出解释之后,再举出一个例子让学生辨别,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把“烘托”和“反衬”搞混。虽然学生找出例子时,我能纠正她:这叫烘托而不是反衬,但是我却不能对她的回答作一个更细致更能让她接受的解释,这也是因为我的准备不够充分。如果我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把这两个概念搞错,那么当她提出这个例子的时候,我就可以告诉她,烘托是通过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在烘托中,存在相互关系的两个事物并不是相反或相异的;而在反衬中,他们是相反、相异的,反衬的“反”字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接着再给学生一些例子,如凄冷的环境烘托穷人的悲惨命运,而大年夜的幸福美好反衬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等。
师小结:究竟是什么力量让父亲毫不顾惜自身的安危,不听劝说,坚决留在北京?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面对军阀的包围时能这般的沉着镇定、英勇不屈? 【通过追问,引导学生重新梳理人物形象:对革命事业的信心、革命事业高于一切的信念…】
师总结人物形象:他就是这么一位革命者,一位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革命者,一位革命事业高于一切的革命者。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生:)李大钊。
师:出示ppt,展示李大钊像,同时播放音乐。【感情升华】
板书
镇定、英勇不屈 革命事业高于一切
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情感的投入表现得不够充分,教师激情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投入到文本内容中去,但是我语言起伏不够明显,节奏感不强;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不够到位、过于单一;经常性地重复学生的答案。原本最后一张ppt在课堂上要出现两次,即开始一次,结尾一次,后来把开始的那次删去,现在想来,课前音乐的播放,容易把学生带入本篇课文的情境中,还是应该加上。原本在“焚烧书籍”这一部分后面有两下枪声的多媒体音效要播放,以此引入第二部分,后来听同事建议,采用了简洁风格,直接说“我们来学习‘被捕’这一部分”,现在想来还是应该适时“花哨”,以创设情境,而且是中午的课,音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要感谢这个新教师课堂展示和评比活动,让我在反复试教和不断修改教案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课后观看了课堂录像并且进行了反思,让我对自身教学上的不足之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让我明确了改进的方向,也使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更有信心了。
总之,各种教学技能、教学理论的获得,都是在不停的实践和不时的反思中提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