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先生《月迹》教学设计(优秀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
贾平凹先生《月迹》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一)通过默读课文,借助《作业本》中的导图,用较快的速度梳理文脉,了解月亮足迹出现的地点和寻月的过程。
(二)通过抓关键词,发“朋友圈”,小组合作等方式,感受作者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体会寻月过程的趣味盎然。
(三)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对语段的欣赏、评价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1、千古流传,明月永恒。同样一轮月亮,却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有时候连足迹也各不相同。(出示诗句)月亮的足迹分别出现在哪儿?(群山、松林、海上)
2、你瞧,它的足迹又出现在了——竹窗帘儿上。这个画面出自——贾平凹写的《月迹》。(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其实作者叫贾平娃,从小生活在陕西农村。因为“凹”在陕西方言里读wa,所以长大后作者就自称——贾平凹。
4、这是一篇一篇略读课文,文前的导语给我们提了哪些阅读要求?用笔划一划,标上序号。(默读导语,标出阅读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出示自读要求:
快速默读课文,找找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些地方?找到一处圈一处,完成《作业本》第二题的这张图表。
2、交流反馈。
(1)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不同意见,请补充并说明理由。
(2)引导学生串联起来说一说月亮足迹的变化。这样介绍月迹,显得多而乱,你能按照地点的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自主分类:中堂—院中—河边)
3、结合这两条线索,再来说说月亮足迹的变化。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抓关键词梳理了月亮的足迹,并进行了归类整理。发现作者追寻月亮的足迹,从中堂——院中——河边(顺势板贴)。
(三)品读“家中月”,感受“有趣”
1、下面,让我们走进中堂去寻月。出示第二自然段和相应的学习要求:
默读第二自然段,什么地方特别有趣?圈划关键词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品读语段。
预设一:“溜”、“爬”等一系列动态词。
(1)学生交流,说感受。
(2)联系生活,理解“溜”所传递的月亮的调皮可爱。
在你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也会这样悄没声儿地溜呢?
(3)句子凸显,朗读指导(指名读)。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4)小结:“溜”这个表示动态的词,写出了一份浓浓的趣味。像这样表示动态的词,还有很多。
(5)预设其他动态词:长了腿、爬,学生交流感受,融情朗读。
预设二:描写月亮形态变化的词。
(1)引导发现:调皮的月亮会溜,会爬,还会变呢!谁找到了?
(2)随机圈划: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踪影(框起来)
(3)老师带来了一面穿衣镜,谁能根据课文提示,上台摆一摆“小月亮”?(学生摆,教师引导说出理由)
(4)串读:你看,在作家的笔下,月亮多调皮多可爱啊!它会——会——还会悄悄地发生变化呢!先是一个——再是——渐渐地便成了——后来,慢慢儿又——末了便全——。
(5)小结:像这样的描写,就是——动态描写。(板书:动态)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寻月的乐趣。
预设三: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1)学生读句子,抓“生怕”等词,说感受。
(2)演绎“屏住气”,看月亮爬窗格的视频,再次说感受,理解心情变化。
(3)带着感受读句子,读出心情的起伏。
3、小结:在家里,我们寻找月迹,作者不仅通过用具体的动态描写(相应文字变红)来展现这份有趣,还融入了细腻的心情(相应的文字变蓝)。(板书:心情)
4、配乐,师生合作读。
5、小结:刚才我们边读边体会,从不同的词句中有了不同的感受。如果把这点点滴滴的感受串在一起,就是一份很有价值的阅读感受。
6、分享“朋友圈”的阅读感受。
(1)对比阅读。
有同学读了这段文字,将他们的阅读感受分享在朋友圈里。(出示两则阅读分享)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更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喜欢左边一则的理由是,写得很具体,感受很深。
预设2:喜欢右边一则的理由是,虽然简短,但像诗一样。
预设3:都挺喜欢,它们各有各的优点。
(2)小结:这两则分享各有特色,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所以我们在分享朋友圈时,除了要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和流畅。如果有一些个性化的表达,就更吸引人了。
(四)小组合作,品读分享
1、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
(1)自主学习:在“院子里”和“院子外”选择其中一块内容,圈划你觉得有趣的。词句,将自己的感受分享在“朋友圈”里。
(2)小组交流:互相分享,推荐一个人上台汇报。
2、交流展示。
第一组交流后,教师示范评价,第二、第三组交流后,让学生评价。
(1)预设“院子里”(第3—20段),抓叠词感受静态美。
“满满”、“玉玉”、“银银”、“粗粗”、2个“疏疏”、“累累”,感受月光下,桂树的静态美。——读一读,读出轻轻柔柔的静静的美。(随机板书:静态)
小结:动中有变化,静中有享受,这就是贾平凹文字的魅力。
(2)预设“院子里”,感受“想象神奇”。
把桂花的骨朵儿想象成繁星变的,把自己身后的桂树想象成月宫里的桂树,想象月宫中有嫦娥,真是有趣啊!——组间补充——哪些同学想为这条朋友圈点赞?来说说点赞的理由。——就是这份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情趣所在。(板书:想象)
(3)预设“院子外”(第21—24段),发现文本隐含的哲理。
作者观察得很仔细,他发现月亮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月亮无处不在,月亮属于每个人!我也希望自己有个月亮。——不光是月亮,只要我们愿意寻找,就会收获更多的美好!
(五)写法归纳,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追寻月迹,不仅发现、欣赏那xx的月亮带给我们很多不一样的体验,还体会到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以及作者细腻的感受。愿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样细心观察、细腻感受,你会发现,生活真的很美好。
贾平凹先生《月迹》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追、嫦”等7个生字,理解“累”这个多音字的用法。
2、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思路,将文章分段,并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
3、学生能够欣赏文章中优美、富有童趣的语言,感受月亮的美。
4、学生能够体会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
1、将文章分段。
2、欣赏文章中的语言,感受月亮的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表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老师出示课件2,引入诗歌《静夜思》,并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诗中的描写。通过这首诗,引出孩子们对月亮美好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圈出生字词。
2、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解决生字词。
3、学生默读课文,将文章分段,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寻月之迹
1、在预的基础上,学生自由阅读文章,思考文章围绕月亮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里寻找到月亮,并将这些地方列举出来。
四、品读,赏月之美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镜中月的美在哪里,并解释为什么。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自己喜欢哪里的月亮,为什么喜欢。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月迹》,让学生感受月亮的美。课堂上,学生通过分段阅读,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路。通过品读,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表达。同时,通过自由阅读、思考和讨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整体阅读这篇文章就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的月亮是那么惹人怜惜。
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都能找到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我们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发现月亮无处不在。
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在文章中,有很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语句,这样的描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月亮的美好。
小练笔:院子里的白光,XX的、银银的,比灯光还要明亮。中央的那棵桂树,粗粗的枝条上,疏疏的叶子,桂花还未开放,却已经有了累累的花骨朵。(运用叠词和拟人修辞手法)
作业:摘抄文章中描写月亮的优美句子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
寻找月亮,月亮无处不在。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朗读的把握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借助工具书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整个段落的理解。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情画意。
贾平凹先生《月迹》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在理清文脉、把握课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诵读、品味语言、体会孩童的童真、童心、童趣;
2、分析祖母在文中的作用——奶奶形象分析。
3、探究作者的写法与构思——与古人写月的迥异。
教学重点
品析语言、练习诵读。
体会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教学难点
分析奶奶形象特点和作用;
探究作者此文的奇妙构思、独具只眼,在咏月作品中能超迈古人的高超写作功力。
教时安排
—课时
教学准备
(一)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此文至少读3遍。
第一遍扫除文字障碍,搜集咏月诗文名句与神话传说;
第二遍划分好层次,理清文脉,归结出线索;
线索:孩子——行动
—— 心理
奶奶——行动
第三遍:将每个镜头下的语句,自认为佳者,自己有启迪者划出,并试着写明启迪,以批点形式写出。
(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印发作者禅思美文名作:《天上的星星》《对月》《月鉴》《丑后》《地平线》《泉》《落叶》。
教学方法
品读批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赏月——五张月光华芒的美图,并放音乐古筝曲《水姻缘》
同学们,我们一直以来让月来表达我们的思乡怀人之情,却从没有人想过去探寻月亮的踪迹,今天就让我们在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引领下一起去探寻月亮投在人家、洒在大地的印迹。
亮出课题——“月迹”。
二、检月
层次厘清,请同学交流
线索整理:孩子的行踪
心理变化
奶奶的指引
三、寻月
(一)院中望月
1、赏:地上的玉银月、光亮光华→“疏疏的`枝、叶”的桂树→天上的明月
与奶奶的对话 争 执
其间的观感、想象
2、读:学生读(4人)先学生点评,老师适当点拨
老师范读
(二)杯中饮月
1、赏:奶奶的奇思妙想:甜酒→杯→酒中月→月入童心
2、读:2个学生读,学生先点评,老师适当点拨
老师范读
(三)河中寻月
1、赏:园中洁亮之处
河水上湾下湾 处处有月
2、读:先学生读(3个),学生点评,老师点拨
老师范读
(四)眼瞳见月
1、赏:弟弟妹妹眼中
自己的眼中
2、读:先学生读(3个),学生点评,老师点拨
老师范读
四、盼月
1、赏:月的印迹:爬竹帘格儿,白道儿→半圆→爬高→满盈 欣 喜
满圆→亏了→生没了踪迹→空境
2、读:学生先读(1个到两个)请学生点评(优缺点) 失 望
老师范读
五、议月
1、赏:掬沙赏——月亮光华
议月
拥有月
拥有天宇→月为证→按在天上的印章 满 足
相依相偎—甜睡
2、读:学生先读(2个),学生先点评,老师点评
老师范读
六、结月
(一)首尾呼应:由尾回首
首:什么都觉得新鲜
什么都不觉满足
尾:满足——甜睡
(二)质疑
月亮的印迹到底在哪里?
人们的心理
怎样的人才会拥有月亮留存的印迹?
童心、童真、赤子之心
七、问月
1、孩子的寻月之旅是自发寻找的吗?
是由奶奶的引领 :奶奶先发现月亮的出现
奶奶鼓励寻月
奶奶拿来甜酒,端来酒杯
奶奶仍鼓励再寻
2、孩子们中谁最后能受奶奶寻月迹的启迪,可以自己探寻月亮的印迹?
“我”
3、“我”在奶奶的启发下,又发现了哪几种月亮的印迹?
弟弟妹妹眼中之月
自己眼中的月
自己对月的畅想:月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从而证明明月是“我们”的,天宇也是“我们”的!
八、比月
1、�
你有吗?
九、读月
1、请阅读贾平凹的代表性散文名作《贾平凹禅思美文》陈子善 蔡翔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2、《贾平凹散文精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3、请读《月》散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十、写月
请写一篇学后记,字数400字,作文纸上
题目:《我也有一颗妙明本心》
教学板书
月 迹
贾平凹
探寻朗月之印迹 护持妙明之本心
教学后记
(略)
贾平凹先生《月迹》教学设计 4
设计:
xx市张甸初级中学七年级备课组
授课者:
xx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亮的别称;掌握有关月亮的古诗句。
⒉、过程与方法
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心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难点: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夜晚,一轮明月肆意的洒下皎洁的清辉,激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这悠悠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留下了许多的名篇佳作。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咏月诗句……
这些咏月诗文,或抒羁旅怀乡之情;或写睹月思人之意;或感人生短促、时光流逝,真是丰富多彩,以至于后人望月而兴叹,不敢随便再写这意蕴无穷的月。然而贾平凹却另辟蹊径——写月迹。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贾平凹(wā)先生的《月迹》,追寻作者笔下月的踪迹,感受他笔下月亮的独特魅力以及所寄寓的独特感情。
二、简介作者(校对一下所划横线)
三、初读课文,自主研学(自由地大声朗读)
学习方法小贴士:
1、标清节序;
2、大声读课文(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3、结合书下注释或使用字典等工具书给红体字词注音;
4、速读课文,划出表示时、地、人的句子,并归纳所写的事情。
1、给划线字注音或写汉字。(方法:结合书下注释注音,还可以查字典解决)
屏气()玉砌()锨刃()掬着沙儿()
踪迹()粗糙()袅袅()酥酥()
shū()忽jí()妒争执()面面相觑()
2、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晚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教师明确小结:本文以“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为顺序展开,并 (过渡:本文重点是“寻月”,文中许多地方留下了孩子们寻月的踪迹——月迹。)
四、合作探究
1、月迹是月亮的踪迹,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踪迹?说说每一处月亮的特点和孩子们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并思考孩童们追寻的仅仅是月亮吗?
学习方法小贴士:
1、速读课文,培养自己快速锁定“目标”的能力;
2、动笔勾画圈点;
3、只要在“学案”的表格里标注页号、小节号等或写上答题要点即可。
镜中望月--------惊喜----失望院中望月---------高兴—羡慕、嫉妒、争执
杯中饮月---------幸福河中寻月-------兴奋
眼瞳见月--------满足沙滩议月-------惬意、甜美
过渡:孩童们追寻的仅仅是月亮吗?
孩童追寻月亮的过程就是追寻美的过程。------本文中心
过渡:孩童追寻美的过程是通过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来表现的,也就体现了童心的纯真、无暇、有趣。
2、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来谈谈童心有什么特点。(两人讨论)
【示例】3:“月亮是长了腿的” ----可以看得出童心的想象力奇妙
10:“好像有了气息”“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 -----可以看得出童心感悟力深切
24:“月亮在每个人的心里” -----可以看得出童心的体验力独特
30:“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可以看得出童心的发现力敏锐
35:“月亮是按在天上的印章” ------可以看得出童心的创造力高超
五、巩固拓展
过渡:同学们能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出童心的这些特点,可见,同学们很聪明。同时,我还发现这么美的童心需要有人保护和引导,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一个人-----奶奶,那这个人物是否可有可无呢?谈谈你的理解。
1、奶奶这个人物是否可有可无呢?谈谈你的理解。(四人讨论)
奶奶这个人物绝不可缺少。在文中奶奶俨然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境地。总之,奶奶这个人物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奶奶这个人物,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过渡:由于有了“奶奶”这样一位重要的导演,引领孩子们去追寻了美,也让我们经受了一次美的熏陶。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用我们的双手书写属于自己的月亮吧。有人学完本文后当即想到了一个关于月亮的比喻句,也请你来试一试,好吗?)
2、请你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一句关于月亮的比喻句。
例句:月亮是一盏黑暗中的明灯,让夜行的人们明确前进的方向。
月亮是一束冬日里的暖阳,让寒风中的人们倍感温暖。
月亮是一曲思念的歌谣,使远在他乡的游子获得心灵的慰藉。
六、总结
刚才我们随着文中的几个孩童一起感受了寻月的美好,领略了童心、童真、童趣,感悟了美的真谛,仿佛让我们经受了一次灵魂的美的洗涤。希望大家能永远带着一份单纯的童真去尽情感受这个世界无尽的美!
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份美好复习一下本节课所讲,两分钟后进行课堂检测。
六、课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
(过渡:在一种温馨、融洽、热烈、紧张向上的氛围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我们的世界充满美好,不仅在孩子们那里,也不仅在我们的教室里,她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不仅在中秋月圆之夜,也不仅在我们这堂课的45分钟里,她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里,愿我们努力寻找,人人拥有。)
请同学们课后再读课文,品味孩童追寻美的情感。既然生活处处存在“美”,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用这双已经擦亮的眼睛来找一找身边的“美好”吧!
赏析语段
请你选择最喜欢的能够表现童真的语句进行赏析。
1、“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把万物拟人化,正是孩童的特点。
2、“玉玉的,银银的”把月光与“玉”“银”联系起来,符合孩童们的视觉心理感受,既有形象,也有色彩。
3、“累累的骨朵儿”仿佛就是“繁星儿变的”想象奇特而自然。
4、“清清晰晰看见里面有了什么东西”,“面面相觑”,“倏忽间”“好象”周身弥漫“一种气息”,有“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自己就在月中,月桂就是庭桂。孩子身临其境,月上、人间感觉沟通,进入了无比美好的境界。
5、孩子们把酒“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童心的体验极为独特。
6、“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长天为纸月为印,比喻形象贴切,表明天空是我的作品,天空是我的财富,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体,我们拥有宇宙,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童心的创造力极为高超,童心的气概可吞长虹。
八、品味叠词
老师发现从你们的发言中,频繁的出现一类词语。
款款地、渐渐地、慢慢地、匆匆的;
玉玉的、银银的、淡淡的、痒痒的;
小小的、酥酥地;灿灿的;白光光的。
品味叠词的好处:读来朗朗上口,带来儿童化的别样感觉。
贾平凹先生《月迹》教学设计 5
【三维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难点】
目标1、2
【课前预习】
1、文章以“月迹”为题,写的是童年的一个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往事。月亮本是可望不可即的,人人得而见之,却又捉摸不到。这一份奇妙的感觉,让人对月亮产生了无限遐想。偏偏作者以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娓娓道来,充满了童趣和幻想。“月迹”本来的意思应该是月亮的印迹,而月亮在课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月迹”作题目,实质上是暗示美好的事物所在的地方,非常含蓄,具有象征意义,阅读时要用心去感受。
2.《月迹》是贾平凹1982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中的一篇,也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你能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散文的这一特点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古诗句。
学生背诵
教师: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看看文中的孩子们是怎么去寻月的?又获得了那些认识?
2、学生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3、检查字词(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孩童们寻月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心理有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学生自行讨论并回答
A.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B.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滩之月寻月--赏月
C.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孩子的心理:失望--争执--人人拥有--处处都有--竟是这么多--满足
小结:寻月的过程正是童心升华的过程,是寻找美的过程。
(要求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不强求唯一答案)
2、品味语言:说说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
(三)深入研讨课文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质疑。
分组讨论课文内容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4、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奶奶”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传说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
(让学生自己发挥)
教师:无论哪种理解,最后都归纳到一点--“月迹”是美好的,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5、这篇文章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和美感,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提示:贾平凹的散文以朴挚著称,不但寄寓的情感是朴实、真挚的,语言的运用上也毫不矫饰。
①儿化音的使用。全文共有二十多处用了儿化音,使文章语言有了口语化、方言的特点,读起来亲切自然。
②叠词的大量运用。全文共有十多处使用了叠词,写,出了各处的月光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如:“玉玉的、银银的”: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疏疏的”: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酥酥的”:既有形状上的“碎”,又有触觉上的“软”,一个酒杯中荡漾着的月影被写得似乎可以触摸到,q-以感觉得到。“款款地”:仿佛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袅袅的”: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
6、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感悟?
提示: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四)拓展迁移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展开讨论
(五)总结、作业
1、收集整理有关月亮的名篇名句。
2、小练笔:我眼中的月亮
贾平凹先生《月迹》教学设计 6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的知识等。今天我们一起谈谈对月亮产生过的奇妙想法,发生过的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好不好?
2、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文章《月迹》
[板书课题]
课件:月亮
二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月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全文,思考:孩子们在那里寻到了月亮?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板书:
中堂竹窗帘儿里穿衣镜上
院子里沙滩上上湾下湾
3、小组交流。对照课文,看看自己说的是否合理,并且能概括说出来。
4、全班汇报。
三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理清了顺序,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月亮的特点,从而感受月亮的美丽。
1、默读全文,想一想:作为一名讲解员,你将怎样把月亮介绍给大家?你喜欢月亮,为什么?你会向讲解员提出什么问题?请标记在书上。
2、放声自由朗读全文,特别要多读读自己喜欢的句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月亮的。美丽。
3、讨论课后思考练习
看图,读课文,孩子们在那里寻到了月亮?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吗?
4、全班汇报。
四、回到整体,扩展延伸。
老师小结:
本次讲解我们就进行到这儿,请各位讲解员回去后,查找一下有关月亮的相关资料,明天我们接着讲解。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了解月亮的特点。
二分组研讨总结观察方法。
按照空间位置变化的顺序
[板书]
中秋之夜我们在院子里听奶奶讲故事,盼望月亮出来。
我们盼望已久的月亮进了中堂,然后又匆匆走了。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了进来先后出现在
全班汇报。
这些变化其实是月亮的什么的结果
三口头、习作练习。
1、把你知道的有关月亮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2、选择自己喜欢的按一定的顺序和观察方法说一说,再写下来。
3、各组选派代表,和全班同学交流。
检查字词。
利用词语卡片认读,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说清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识记生字。
把你喜欢的描写月亮的词句摘抄下来。
老师小结
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2自然段。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写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三、学习第3段。(3-23)
这一段篇幅较长,我们把它分为
[板书]
望月、议月、寻月
月亮没了踪迹,激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奶奶的提示下,追出了屋子,追进了院子。看到了另一番情景:
奶奶的讲述勾起了孩子们对月亮上事务的无尽联想。
思考:孩子们在哪里寻找月亮?
葡萄叶瓷花盆爷爷锹刃
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吗?
四、再读课文,读中体会;每个人心里的月亮其实就是每个人心里对月亮充满的喜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读课文,预习课文后半部
第四课时
一、复习学法,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半部,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24-29)
1、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课文。
思考;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吗?
[板书]
大家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了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在去找吧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月亮是我们要的
月亮是个好
月亮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那月亮不是我们印在天上的印章吗?
三、小结谈话:
孩子们在院子外的小河边,看到了映照在沙滩上、下湾里的月光。当孩子从彼此的眼睛里看到小小月亮时,他们突然明白了: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只要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不但能拥有美丽的月亮,而且能拥有美好的整个世界。
联系课文内容,谈谈各自的体会。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