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方案设计(优秀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
内容导航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1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2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3有余数的除法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4三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5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6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方案设计 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计划 8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9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10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11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计划 12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使学生经历余数的形成过程,及把平均分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的含义。
1、有12颗樱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颗。
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12÷3=4(颗))――说说你想法?或这就是求什么数学问题?(就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2、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盘。
你又是怎样列式计算的?(6÷2=3(盘))――展示,强调:刚好摆完。板书:6÷2=3(盘)――说说你想法?或这就是求什么数学问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
3、师:实际上分樱桃和分草莓相当于我们前面学习的两种平均分,出示:平均分的意义:
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②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明确:都用除法计算。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出示例1: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想一想:这实际上是求什么?
2、找两个学生上台摆草莓。提示全体学生:请看看两个同学分的结果?
3、(我们再来一起分一分)演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还剩1个。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问:还剩1个还能摆1盘吗?(不能,因为剩下1个不够摆1盘,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
4、问:那“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怎样列式呢?(板书:7÷2=)问:分了几盘?(3盘)分完了吗?(还没有)还没有分完,还够分吗?(不够)明确数学规定:(平均分时,没有分完,不够再分了的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为了和商区别开来,中间用……把余数隔开,板书:……1(个))
5、指导读算式: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追问:“1个”表示什么?(还没有分完,还剩下1个。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
6、归纳比较:
我们刚才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不同点:一个是平均分后刚好分完,没有剩余;另一个是平均分后没有分完,有余数。)
7、揭题:在平均分时,没有分完,有剩余的,像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8、强调:有余数的除法也是平均分,只是没有分完,还有余数。
三、巩固练习。
1、我会圈。
17个,2个2个地圈。23个,3个3个地圈。
圈了()组,圈了()组,
剩下()个。剩下()个。
17÷2=□(组)……□(个)23÷3=□(组)……□(个)
2、我会分。
(1)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9÷2=□(人)……□(支)
(2)9支铅笔,平均分给4人。分一分。每人分()支,还剩()支。
9÷4=□(支)……□(支)
师明确:请观察一下余数和除数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我们需要在实际问题中来确定单位名称。
3、我会摆。
用小棒摆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和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
操作要求:
(1)小组先思考交流一下: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数学问题?
(2)各小组做好分工:1人说,1人看,1人摆,1人写。
(3)合作交流,展示。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2
讲有“余数除法”时,我让学生先复习了“4×<9,5×()<43,()里最大能填几”和“8÷4、40÷5”等能整除的竖式计算,为讲新课做好准备。讲新课时,我没有直接讲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而是先让每个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10根小棍拿出来,我带领他们做分小棍的练习:“有10根小棍,每2根1份,可以分几份?每5根1份,可以分几份?”当然,学生做这道题不困难。接着我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继续分:“每3根1份,可以分几份呢?”学生以为可以分完,可是分到最后,每人手里都剩了一根,这时,他们都发现了“分不完”的情况,于是我才开始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都能分完,而且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引出了课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在讨论到计算方法时,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结论。如例1:“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不少学生知道要用除法计算,可是又觉得9个苹果没有分完,还剩1个,好像用已学过的除法计算解释不通。然而,这正是学生将要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关键之处,我仍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算理,而是启发他们去想:“为什么这道题要用除法计算呢?”学生都愿意自己把这个问题回答出来,于是就都积极地思考起来。想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终于正确地答出:这题是要求9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这样通过讨论,既复习了旧概念,又学了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在讨论“9÷2”的试商方法时,学生都知道要商4,但对为什么商4的问题,不少人是这样想的:因为放两盘,所以商4。我问:如果书上没有图或者题目中数目很大,怎么办呢?这时,我努力激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说:你们想想过去学的本领,看哪个同学能够把学过的本领用上。一个学生很快举起手来,说:4乘以2等于8,最接近9。我说:有道理,谁能说得更明确些?黑板上复习的内容就有你们要用的知识。这时一个同学很准确地答出:因为4乘以2等于8,8<9,所以商2。
在讲第二个例题“43÷5”时,我就先放手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针对他们出现的错题,组织大家进行分析。例如,一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3除以5商6余13,我问大家:他错在哪儿呢?一个学生说:他的商太小。我问:你怎么一眼就看出他商小了?答:因为他没有取最大的商,13里面还有2个5呢。这样,学生对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做题时一定取最大的商,做完题后要把余数和除数比一比,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不仅理解得深,而且记得非常牢。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3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练习目的:
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47-28=34-56=48-24=
2、在里最大能填几?(略)
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列式:(略)
(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4、计算:(用竖式计算)
374496325257
5、完成教材P54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
(2)337=52()
(3)638=77()
(4)56+4=34
6、当师傅。(完成教材P54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7、把计算卡片分一份。(P54第7题)
8、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8边行,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二、全课总结。(略)
三、补充思考。(与家长同学习)
(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
(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四、下课。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4
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努力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x积极思维,认真讨论,让他们利用旧知识去掌握新知识
例如,讲有“余数除法”时,我让学生先复习了“4×()<9,5×()<43,()里最大能填几”和“8÷4、40÷5”等能整除的竖式计算,为讲新课做好准备。讲新课时,我没有直接讲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而是先让每个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10根小棍拿出来,我带领他们做分小棍的练习:“有10根小棍,每2根1份,可以分几份?每5根1份,可以分几份?”当然,学生做这道题不困难。接着我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继续分:“每3根1份,可以分几份呢?”学生以为可以分完,可是分到最后,每人手里都剩了一根,这时,他们都发现了“分不完”的情况,于是我才开始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都能分完,而且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引出了课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在讨论到计算方法时,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结论。如例1:“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不少学生知道要用除法计算,可是又觉得9个苹果没有分完,还剩1个,好像用已学过的除法计算解释不通。然而,这正是学生将要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关键之处,我仍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算理,而是启发他们去想:“为什么这道题要用除法计算呢?”学生都愿意自己把这个问题回答出来,于是就都积极地思考起来。想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终于正确地答出:这题是要求9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这样通过讨论,既复习了旧概念,又学了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在讨论“9÷2”的试商方法时,学生都知道要商4,但对为什么商4的问题,不少人是这样想的:因为放两盘,所以商4。我问:如果书上没有图或者题目中数目很大,怎么办呢?这时,我努力激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说:你们想想过去学的本领,看哪个同学能够把学过的本领用上。一个学生很快举起手来,说:4乘以2等于8,最接近9。我说:有道理,谁能说得更明确些?黑板上复习的内容就有你们要用的知识。这时一个同学很准确地答出:因为4乘以2等于8,8<9,所以商2。
在讲第二个例题“43÷5”时,我就先放手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针对他们出现的错题,组织大家进行分析。例如,一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3除以5商6余13,我问大家:他错在哪儿呢?一个学生说:他的商太小。我问:你怎么一眼就看出他商小了?答:因为他没有取最大的商,13里面还有2个5呢。这样,学生对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和学生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5
本节课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
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
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6
二年级下册的课本在计算方面是加、减、乘、除计算方法的进一步拓展。第一单元是“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年龄小,逻辑推理难力差,因此,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就成为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游戏激趣。通过“快速搜索”“快乐拼图”“艺术插花”三项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这三项活动在形式上具有游戏的性质,可增强对学生情感上的刺激,对于小学生来说,形式上喜欢才会有行动上的真正参与。同时这三个活动在本质上具有浓郁的数学味。“快速搜索”是为了在试商方法上作铺垫,通过“快乐拼图”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经历“艺术插花”列出多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2、自主建构。纵观许多本单元的优秀教学设计,都很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所有老师的共同选择,但选用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实践证明用小棒摆图形操作简单方便,学生比较感兴趣;数量太少会局限学生探究的空间,太多了则会花时太多,降低课堂的效率。所以我选择用10根小棒来平均分,如果直接放开让学生自己来分,会导致花样百出但价值不大。让学生根据要求和问题去操作、思考,既有空间又有方向。然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主建构意义。
3、行为跟进。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变换除数,会引起余数的变化,再引导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余数的出现是有规律的。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反思,在学生初步形成“余数出现是有规律的”这一认识之后,及时跟进,深化认识。当然,有些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时,因为受上学期除法的影响,自然而然地用除法算,而忽视了其他方法。让学生试着用竖式求,学生基本上会写,我着重让学生说一说每步的意思。课后学生出现以下问题:1.计算过程中回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或者这一类判断题, 2.应用题算完后不会答。一些同学把整题抄下来,一些同学余数的问题不会答,一些同学干脆不答。3.在做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时,一些同学商和余数的单位分不清。很显然,他是不理解题目的意义,还有部分学生不写单位。我想这些不足都是我们今后要克服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方案设计 7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余数,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和动手操能力、观察对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细心观察、仔细思考的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很高兴我们能相聚一起,在数学大本营里,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我们的口号是:数学大本营,快乐伴我行。(课件展示)
咱们一起做个“猜手指”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数至小指,依次往下数。当你说到一个数,孙老师就能知道这个数会落在哪个手指上,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挑战,教师应战。)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快吗?这个游戏中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学完这节课,答案自然就揭晓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学习例2
(1)收集信息
师: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同学们准备用一些花来装扮教室,这样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课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收集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谁会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自主做题)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组,还剩下几盆?
生:这是再求23里有多少个5,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23÷5。
生:我还会列除法的竖式(师板书算式)
(2)动手操作:(课件展示)师: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呢,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还余几根?(独立完成,再展示结果。)
(3)汇报评价:在小组内说摆小棒的过程,再汇报。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组,最多分成了4组,还剩下3根。(师同时板书答案)
师:看来,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4组,还剩余3盆。剩下的还能再分吗?为什么?(课件再次展示,进行着重强调。)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够摆一组的。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候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在数学上,我们把剩下的不够分的数就叫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4)认识余数
边板书边讲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员——余数。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
(5)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读法。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个成员?每个成员各表示什么?这个算式怎么读?
强调:老师查字典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来的,余数就表示剩下不够分的数。
(6)竖式计算
师:有了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把这道竖式计算出来。
生进行竖式计算。
师:你列的竖式是否正确?数学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我们走进课本,用心阅读51页例2图。
边读边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几?怎样知道的?B、23下面的数是几?它是怎么得到的?C、余数是几?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数表示什么?(课件依次展示)
小结:我们可以得出除法竖式计算三部曲:商、乘、减。(课件)
(7)展示竖式。
2、练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1)小试身手
(2)知识城堡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学习例3
(1)探究关系:如果刚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2)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题目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得越来越快啊?有什么窍门吗?
(4)小组合作:
师: A、请观察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B、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同桌讨论,再互动交流)
追问:为什么余数是依次增加了?(一个量在变,所以改变了另一个量。原来被除数在变,会引起余数的变化,被除数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归纳总结:所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反过来怎么说?
3、智慧冲浪:
(1)下面这样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2)知识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四、课堂总结,交流释疑: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
五、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开心小游戏:猜手指
猜手指游戏是几个数字在循环?列式就是:( )÷5=( )…,这个游戏主要看余数:如果余1,这个数会落在大拇指上;如果余2,会落在食指上;余3,落在中指上;余4,落在无名指上;会不会余5?如果没有余数,就落在小指上、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快速进行猜手指游戏了吧?(和同桌互做两个,学生根据结论,做游戏验证。)
2、智慧小博士。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计划 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表内除法竖式。
教学准备:主题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导入: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同我们一块儿学习数学知识已经有两年多了。今天,他们又要带我们去哪儿呢?请同学们跟着去看看吧!(出示第49页主题图的挂图)原来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啊!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学生充分自由地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分小组解决主题图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主题图,解决数学问题
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具体。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情境场面。根据这个场面来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把它解答出来。
(2)小组活动。
(3)分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二)教学例1
(1)创设故事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5=3(组)
(4)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①除法算式除了15÷5=3这种横式的表示方式,还可以用竖式表示。
②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③让学生联系横式认识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④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⑤想想:上面的15和下面的15是同一个意义吗?
⑥让学生快速记忆各部分名称。
(三)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操作探究“篮球比赛”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篮球比赛”中有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看可以正好分完吗?
2、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
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4组后,分不完了,还剩1人。这种现象就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3、你能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种现象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请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336÷425÷5
2、我会算
你会写、会算哪些竖式?在本子上愿意写几道就写几道,同桌相互检查。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9
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10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草莓图、小棒
一、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很快说出得数并说出所应用的乘法口决。
2.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3.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4.交流摆的结果,并板书:摆正方形可以摆2个余3个;摆三角形可以摆3个剩剩余2个;摆五边形可以摆2个剩余1个。我们用11根小棒摆了这三咱图形,每次摆都有剩余。板书:剩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平均分时并不是都能整好分完,有时也会有剩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剩余的平均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1)小组交流,自主列式。
(2)学生板演,共同交流。强调用省略号表示剩余。剩余的个数叫余数。
出示算式:7÷2=3(盘)……1(个)
(3)齐读算式。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2.用算式表示课的伊始学生摆图形的情况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籀籀
被除数除数商
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11
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努力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x积极思维,认真讨论,让他们利用旧知识去掌握新知识
例如,讲有“余数除法”时,我让学生先复习了“4×()<9,5×()<43,()里最大能填几”和“8÷4、40÷5”等能整除的竖式计算,为讲新课做好准备。讲新课时,我没有直接讲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而是先让每个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10根小棍拿出来,我带领他们做分小棍的练习:“有10根小棍,每2根1份,可以分几份?每5根1份,可以分几份?”当然,学生做这道题不困难。接着我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继续分:“每3根1份,可以分几份呢?”学生以为可以分完,可是分到最后,每人手里都剩了一根,这时,他们都发现了“分不完”的情况,于是我才开始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都能分完,而且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引出了课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在讨论到计算方法时,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结论。如例1:“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不少学生知道要用除法计算,可是又觉得9个苹果没有分完,还剩1个,好像用已学过的除法计算解释不通。然而,这正是学生将要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关键之处,我仍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算理,而是启发他们去想:“为什么这道题要用除法计算呢?”学生都愿意自己把这个问题回答出来,于是就都积极地思考起来。想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终于正确地答出:这题是要求9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这样通过讨论,既复习了旧概念,又学了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在讨论“9÷2”的试商方法时,学生都知道要商4,但对为什么商4的问题,不少人是这样想的:因为放两盘,所以商4。我问:如果书上没有图或者题目中数目很大,怎么办呢?这时,我努力激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说:你们想想过去学的本领,看哪个同学能够把学过的本领用上。一个学生很快举起手来,说:4乘以2等于8,最接近9。我说:有道理,谁能说得更明确些?黑板上复习的内容就有你们要用的知识。这时一个同学很准确地答出:因为4乘以2等于8,8<9,所以商2。
在讲第二个例题“43÷5”时,我就先放手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针对他们出现的错题,组织大家进行分析。例如,一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3除以5商6余13,我问大家:他错在哪儿呢?一个学生说:他的商太小。我问:你怎么一眼就看出他商小了?答:因为他没有取最大的商,13里面还有2个5呢。这样,学生对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做题时一定取最大的商,做完题后要把余数和除数比一比,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不仅理解得深,而且记得非常牢。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计划 12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材中的“主题图”是每个单元数学知识信息呈现的“窗口”,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和丰富和背景资源。本单元的“主题图”以学生最熟悉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场景,呈现了“用盆花布置校园”、“篮球比赛”、“跳绳活动”等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的身边,密切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这部分知识的亲切感。同时,把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购书、郊游、买花等等,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2.创设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摆图片、探索规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内容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且形式多样。
教材应当满足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内容的设计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弹性。本单元教材选取每个学生都熟悉的素材来开展教学,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参与学习的经验和基础。在教学素材的组合上,既充分考虑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呈现方式的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同时又照顾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需要,使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突破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2.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教学。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5课时进行教学。
2xxxx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