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优秀4篇)正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优秀4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整理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与性质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里,“人文性”被首次提升到重要的地位,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更是一种人文素养。语言实践活动是人文教学目标的基础和载体,反之,人文教学是语言实践活动的升华,是语言实践活动的“精、气、神”之所在,没有了人文教学目标,语言实践活动也失去了灵魂,成了毫无意义的“死训练”。

如何在语言实践活动与人文教学目标中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我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做了一些尝试。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单元组的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注重了文本的人文性。

【片段一】在品味语言中,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感受人文

师:知道“辗转”是什么意思吗?谁能联系上下文来说说。

生:就是说转了很多圈才找到。

生:我读了这段话觉得是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非常不容易。

师:是呀!几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生:一个。

师: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

生:谈何容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

生:在他的亲人朋友中找……

生:在美国……

生:在家乡杭州……

……最后找到了中国台湾

师:像我们刚才想象的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生:辗转。

师:我们来读读这几个句子,用你们的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生齐读句子。)

【片段解读】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文本是死的东西,它只有通过学生的理解、感悟,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能彰显它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学中,只有悉心推敲、比较、品味文本用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浸润在人文精神的海洋里,才能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辗转”一词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我马上引导学生在各大城市之间“辗转”寻找骨髓,学生很快理解了“辗转”不仅仅说明了骨髓难找,还蕴含着医护人员在找骨髓当中付出了多少艰辛啊!只有真正品味出“辗转”的含义,才能领会文本的人文内涵。

【片段二】在文本与心灵的对话中,体验感情的价值——升华人文。

出示:此时此刻,地震知识告诉我们,应该找一个空旷的地方保全自己的生命。

师:请大家细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想“此时此刻”还指什么时刻?

生:指海峡彼岸小钱与病魔作斗争的时刻。

生:此时此刻,指中国台湾青年与家人失去联系,不知家人如何的时刻。

生:此时此刻还指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仍旧坚持做着手术。

师:是啊,老师也想说,在大地震过后,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顾不上去关心自己的家人是否安然无事,他们仍在坚持捐髓手术。

师: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师:此时此刻——大地震刚过,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危险时时威胁着他们。但是——

生:李博士庄严地站着,青年人静静地躺着。

师:此时此刻——小钱静静地躺在杭州医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待着骨髓。为了小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生:李博士庄严地站着,青年人静静地躺着。

师:此时此刻——在灾难过后,还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时。

生:李博士庄严地站着,青年人静静地躺着。

【片段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的以情感人、以美育心的独特性;让学生亲密地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从而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在这一环节中,我抓住“此时此刻”这一关键词,一层一层如抽丝剥茧般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文字表面认识到文字深处,进而让学生产生共鸣:为了挽救大陆同胞小钱的生命,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献出了他们的一颗赤诚爱心。在学生交流出文本所存在的 “此时此刻”几种可能后,我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它们串联起来,让学生一次又一次朗读本文的关键句:李博士庄严地站着,青年人静静地躺着。在反复并富有层次性的朗读中,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了共鸣,学生在抒发自己内在情感的朗读中体会文字所传递出的那份深深的爱,那份浓浓的情。在这一环节中,我找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点,学生全身心注入在文本的人物身上,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等精神领域产生影响,感受到语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记人叙事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如六要素概括法,讲人物之间发生的事的方法),进而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2、通过独立学习或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全体学生能够把课文读正确、多数同学读流利。

3、学习在听读或朗读中抓住关键词体会文中包含的感情,并试着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

1、带领学生了解白血病、骨髓移植等知识。

2、让学生通过预习基本解决字的读音问题,画出容易读错的词、不知读音的词和不理解的字词。

一、导入。

1、直接导入,师生共写课题。

2、指导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1)、观察“跨、海、峡、的、桥”都属于什么结构的字,再观察每一个字的左右两部分,发现有什么特点。

(2)、学生书写,注意提醒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

(3)、展示学生写的字,学生提出建议。

3、提出问题,解决部分问题。

预设问题:海峡什么意思?生命桥是什么意思?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对于“海峡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如果学生解决不了,教师可以出示课件,直观了解。对于后两个问题,先暂时搁下,放到理解课文后再解决。)

二、读书闯关第一关。

1、介绍第一关闯关规则:下面我们要读课文了,对于读课文,我为大家设置了读书的六个关卡,请你试一试你能闯过几关。首先我们听一听我们读书第一关的闯关规则。活动规则是这样的:请你再次浏览课文,把易读错的词或确定不了读音的词写到黑板上竖线的左侧,把不理解的词写到黑板上竖线的右侧。如果哪个小组的每个成员能把所有的字音都读正确并能解释一两个词语,那么这个小组就算闯关成功,下面大家可以先往黑板上写词语。前面同学写过的,你就不要再写了。

2、学生到台上写词语。

3、读词解词。

注意鼓励。

三、读书闯关第二关。

1、介绍规则。现在进行读书闯关第二关。规则是这样的,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可以读一到两个自然段,要求合作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完。组长和副组长不允许读错1处或有1处不太流利。其它组员可以出现1处。谁能按这个要求把课文读下来,谁就算闯关成功。现在请组长分配每人读的内容,并练习读。时间为两分钟。

2、组长分配任务,练习读。

3、在组内正式开始闯关读。

4、鼓励闯关成功的同学。

四、读书闯关第三关。

1、回忆以前学习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用以前教师教给自己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挑生讲,老师注意倾听,发现学生说的不到位的给以引导或纠正。

4、教给学生其它的方法。

五、读书闯关第四关。

1、介绍规则:听老师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在练习本上记下你心中的感觉并能把这种感觉基本上读出来,就算过关。现在请大家合上书,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

2、老师范读。

2、学生汇报感觉并读出这种感觉。

六、读书闯关第五关。

下面我们进入我们读课文闯关的最后一关:请你自由朗诵第2自然段,如能在最有感受的句子旁批下自己的感受,并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就算闯关成功。

七、谈收获和疑惑。

再次读课文,看板书,谈自己有哪些收获和疑惑。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感知给予的快乐

(吃蛋糕比赛。)

(出示大屏幕),有三块蛋糕,第一块5寸大,第二块7寸大,第三块10寸大。

1、现在要和你的对手比赛谁吃的蛋糕多,我们假设你们吃的速度一样快,你先吃哪一块?

2、下面进行第二轮测试,还是这样三块蛋糕,你的对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很饿很饿。你和他比赛谁吃的蛋糕多,你先吃哪一块?

3、总结:

你们让我很感动,因为你们不仅聪明,还很善良很可爱,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为此,我要送你们一句名言,是我从书中读到的──“给于是快乐的!”(学生齐读)希望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那么,假如需要你给予别人的不是蛋糕,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我们可以不立刻回答,但不能永远回避,我们要在学习中思考。

今天这节课,张老师想和大家共同学习一篇以“给于是快乐的”为主体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字要写得横平竖直,端端正正。

(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2、导语过渡: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和中国台湾花莲之间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字或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

凋零 绽放 辗转 步履匆匆 突如其来

空旷 暂停 身躯 白血病 同胞

3、学生自由读课文:

⑴ 小组交流:

对学习小组内的学习伙伴读几遍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

⑵ 全班交流。

(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

三、深入阅读文本,整合资源,深刻体会

1、导语:

故事发生在──1999年9月22日早晨

谁──小钱

什么事──患了白血病

2、重点句理解:

这个刚满18周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花朵,惟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⑴ 齐读;

⑵ 你读懂了什么?理解“白血病、凋零、绽放(反义词)。”

白血病就是血癌,只有骨髓移植才能治愈。

⑶ 18岁,如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没来得及开放,如初升的太阳还没来得及普照大地,小钱因为患了白血病而挣扎在死亡线上,年轻的生命危在旦夕,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刻不容缓啊。但是,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我们祖国的台湾找到了适合移植的骨髓。

3、全班交流?预设重点句:

⑴ 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① 理解“同一时刻”“步履匆匆”;

② 为什么李博士会步履匆匆?

③ 有感情朗读。

⑵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 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 理解“沉着”。

③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为什么李博士仍沉着地站着,青年还静静地躺着?他们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危险?

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 小结:

李博士和青年急小钱所急,想小钱所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的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啊!

4、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学习第七节:

⑴ 导语:

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中国台湾青年那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⑵ 齐读最后一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⑶ 教师小结:

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四、总结诗朗诵

祖国宝岛台湾同大陆被中国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读)。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在此,老师借中国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上课。钢琴曲伴奏,朗诵《乡愁》。

五、想象拓展,启迪心灵

根据国际上骨髓捐助的有关规定,骨髓捐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小钱会对那位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六、板书设计

杭州 中国台湾

骨髓

小钱────年轻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设计 篇4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到你们学校去的时候,一进校门,就被你们学校传达室对面墙上的一幅图吸引住了,猜猜是什么图?

(生……)

师:(课件出示中国版图),就是这幅祖国的版图,那上面还写着四个字,哪四个字——

生:(纷纷)爱我中华!

师:你们每天都会看到祖国的版图,那老师想考考你们。看地图,你们的家乡太原在哪呀?能找到吗?用手指一指。

生:(纷纷用手指屏幕)在那儿,在山西,

师:(地图上出示太原)对,是山西的省会。(地图上出示哈尔滨)再看这是哪里?(生:哈尔滨)这是老师的家乡。老师这次从哈尔滨到太原来坐了两天的火车。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我们之间的距离吗?

生:千里迢迢。

生:路程遥远。

生:……

师:我们之间可以说隔着千山万水,好远啊!如果,请你在哈尔滨和太原之间架一座大桥,让老师直接通过这座桥来太原,你有什么想法?

生:不可能的。

生:绝对不行!

师:看来,跨越这么远的距离架一座实实在在的桥,是不可能的。再看地图,(地图上出示杭州)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地图上出示中国台湾)这里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茫茫的海峡。如果要在它们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

生:那就更难了。

生:……

师:好了,关于桥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准备好,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上课铃响)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会有生命桥?

师: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生:生命桥怎么跨越的海峡?

师:对呀,生命桥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        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也可以查查字典。(生自由读书5分钟,师巡视时提示学一些词语的读音,帮助一名学生查字典。)

师:都读好了吗?

生:读好了。

师: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生:(自由读了一遍,纷纷举手。)

师: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生:我想提醒大家“凋零”的那个“凋”不要读成“调”。

师:你领大家读。

生:凋零。

生齐读后继续举手。

师:不着急提醒下一个。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枯萎了。

师:对,凋零是花凋谢了,草木枯萎了。屏幕上有一个词正好与它意思相反,哪个?

生:(纷纷)“绽放”。

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花的。课文里还有一个写花的词语,是——。

生:“含苞”

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写花吗?(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自己读读看。

(生大声读后纷纷举手。)

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指他的是那个青年的生命。含苞是说他的生命18岁,刚刚开始,凋零是说他患了白血病要死了,绽放是说骨髓移植能让他……绽放……就是能……

师:……能挽救他的生命。看来同学们真的读懂了。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词语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暂停”,不要读成zhan停。

师:非常好。平舌音,第四声,跟老师读——

(生齐读后,又指2生读,读得很准。)

师:谁来用“暂”组一个词?

生:就是那个,(很紧张) 暂时。

师:好!读得很准确,回到句子中还能读准吗?(出示课文中出现“暂停”的句子)请一位同学来读。

(一生读,不太流利,并且把“间隔”的音读错了。)

师:这位同学很努力,暂停读准了。不过这句话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首先,这句话里有一个多音字,(课件中“间隔”变红,出现“间”字的音节)是“间隔” 的“间”,要读第四声。男声读——(男声读:“间隔”)女生读——(女生读“间隔”)还有这一课出现的生词“骨髓” (课件中“骨髓”变红,出现“髓”字的音节)“髓”要读第三声。每个人自己练习三遍——(生自由练习三遍。)再看这里(课件“大地震动”变红)该怎样读?(生自读一遍)现在这句话能读好了吗?谁来自己读一遍?

(一名学生读,准确、流利。)

师:真不错。还有要提醒的词语吗?

生:“辗转”都是卷舌音。

师:很好,大家跟他读。(生齐读)

师:知道“辗转”是什么意思吗?(举手的学生很少)知道的同学不多……刚才有一个同学读书时查了字典,我们请他读一读字典上的解释。

生:(读字典上的解释。)

师: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

师:懂了吗?这两句都是在说什么意思呢?

生:这两句话都是说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非常不容易。

师: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生:一个。

师: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

生:谈何容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

生:在美国……

师:哦,都找到国外去了。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

生:可能在中国台湾找。

师:哦,课文后一句告诉我们在中国台湾找到了。不过,请你想象一下在中国台湾找到之前在哪些人当中寻找过?

生:在他的亲人朋友中找……

师: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最后,在哪里找到了?

生:在中国台湾。

师:像我们刚才想像的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生:辗转。

师: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生点头举手。)不用说出来,读第三句话,用你们的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 (生齐读句子。)

师:好,其他词语我们可以到课文中继续学习,现在我们一起再读读这9个词语。让老师听到每个人的声音。(生大声读词语)

师:好极了!词语都能读准,长句子也都读流利了,现在我们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定比刚才读得好,有信心吗?谁愿意来分自然段读?(指一列4生分别读1、 2自然段,3、4、5自然段,6自然段,7自然段。)其他同学别着急,有更重要的任务,注意听他们读,一会儿,老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生读课文。)

师:读的准确又流利!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了吗?现在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1999年9月22日,小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师:哪里的小钱?

生:在杭州的,(师板书杭州)

(生继续很具体地叙述,师随即点拨学生概括地说,并板书词语:杭州、小钱、白血病、中国台湾、同胞、余震中、捐献骨髓)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清楚。老师在听她叙述的过程中把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一些关键词记了下来。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看着黑板上的词语说成一句话:杭州的小钱患了白血病,台湾同胞在余震中为他捐献骨髓……)

师:怎么样?一句话就把课文内容说得既明白又完整。那么,(换方位指板书)从这边开始,还是用这些词语只说一句话,还能说明白么?谁来试一试?

(一生独自连词成句,生鼓掌。)

三、再读课文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师: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注:后一部分的课堂实际呈现与我的预设相差很大,我处理的不够机智稳健,有一些有效的训练亮点没有展示出来。这是我这次赛课的最大遗憾!

三、再读课文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师: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生:我最感动的是中国台湾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给杭州市的小钱送骨髓。

生:我最感动的是李博士在危险的情况下来给小钱做手术。

师: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

(生默读画语句,师巡视。)

师: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谁先来说说你划下的语句,然后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划下的是“此时此刻,……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在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没有跑,那么沉着的站在病床旁让我感动……。

师:李博士很“沉着”让他感动,他抓住了“沉着”这个词语谈出了自己的体会。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生:这句话中,我还感受到博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这位同学更会读书,能把“沉着”这个词语和这一自然段中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体会,体会到了李博士的精神。我们像这两位同学学一学,把“沉着”这个词和整个自然段中的其他句子联系起来读一读。一起来,都看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首先,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找一找,读那一句?(指名,生读“针头向皮肤刺去……”)

师:余震都能把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多么强烈!那个词与表现了余震的突然和强烈?

生:“突如其来”。

师:这个词找得准!强调这个词,再读一遍这句话。(生齐读)

师: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着?

生:沉着地站着……

师:现在什么地方最安全?读哪一句?(指名,生读“此时时刻,跑到空旷的……”)

师: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

生:不是!

师:想像一下,手术室还有什么在摇晃?

生:手术的器具在摇晃……

生:还有那些瓶瓶罐罐在摇晃……

生:人也在摇晃……

师:多么危险啊!可李博士怎样地站着?

生:沉着地!

师:他沉着地站在这充满危险的地方等什么啊?

生:等余震停下来继续抽那位青年的骨髓……

师:是不是这样啊?读一读相应的句子……(生齐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句。)

师:一个“沉着”写出了李博士的品质。再找一找描写青年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生:“一个青年人正躺在……”读这句话,我感动这个青年不像一般的人,它是各有爱心的人。一般的人在地震的时候都会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可是他还来捐献骨髓……

生:“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青年正满希望……”地震了,他还像着别人……

师:你读哪句话知道了地震很可怕?

生:读“此刻,大地还在余震中摇晃。”(学生很紧张,句子没读通,老师鼓励再读。)

师:这位同学真会联系前面的课文体会自己的感动。还有谁联系了哪句话感受到青年心里想着别人让你很感动?(生读“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句”他感受。)

师:不清楚并不等于不牵挂,他虽然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心里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牵挂自己的家人。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看这句话(课件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生齐读)

师:注意红色的词语再读一遍。(生读“希望、期待着”)

师:那么,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听老师朗读,我们一起来感受小钱哪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配乐,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小钱就是,就是那个……那个……快要死了。

师:你很伤心,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

生:我很想小钱能活下去……

师: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生:要找到合适的骨髓多不容易!

师:是啊!多不容易!你在为小钱担心!

生:小钱是幸运的,他在中国台湾找到了又适合骨髓的人。

师:你也为小钱高兴!那么小钱在中国台湾找到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也在想着小钱?再读“但是,他知道……”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前三句话,其中五个词语变红。)

师:看着这些红色的词语,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者几个,说一说“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

生: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脸红润起来。

生: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

师:正是因此,即使是在地震的摇晃中,中国台湾青年也会这样,读课文“……他知道有一位青年正躺在……”(生读相应的段落)

师:现在,再读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涓涓流出……”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指名:爱心、希望……)

师: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间表,师读。)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5分钟就是12个小时。

师:这是怎么样的12小时?

生:紧张

生:漫长

师:第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12个小时的紧张与漫长?

生:“奔波”!

师:(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艰辛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漫长的感觉!(齐读奔波)

师: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出示时间表后半部分)第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

生:“连夜”

师:(板书连夜)多么令人感动!读这个词,读出你的感动!(生齐读连夜)

师:把我们内心的全部感动都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

(齐读这一段)

师:小钱这样得救了。故事读到这里,关于课题的疑问,你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指两岸同胞相互救助的爱。

师:是什么让这座生命桥跨越了两岸?

生:爱心

师:正是两岸骨肉同胞的爱心(相应画板书“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生命桥!

师:有没有谁想再读一读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

师:你看到这个结果,你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句!

生:……

师:最后一次机会,再来读读令你感动的句子。

生:……

师:让我面对祖国的版图,用心来读读这两句话——(配乐出示课文最后两句话“也许,小钱和这位中国台湾……”)

师:同学们,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也许,有一天小钱会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见面了,小钱会怎么感谢他?这位台湾同胞又会 www. 说些什么呢?下节课,请同学们在你们的班级里讨论交流吧。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