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的15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内容导航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1《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2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3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4《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5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6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7《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8《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9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10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11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12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13《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14《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15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1
一、异质就近组合
异质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人左右。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比较简便。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合,也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 开始实施时,教师要示范性地与学习小组一起制订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可由学生自己采用轮换制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的活动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另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状等。教师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搭出不同形状的桥,学生从中不仅理解了“拱形”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由此,学生理解了“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 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
教师还应注意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布置小组组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复述的练习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二、任务驱动组合
任务驱动组合是指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按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的合作学习组合。任务驱动组合学习一般以2~6人为一组。
任务驱动组合学习的目标可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小组学习的时间上可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学说明文时,要求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研究教室里的盆栽枯萎的原因,运用学过的说明文写作知识写一篇介绍植物的说明文。为了完成小组任务,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分头查阅资料和互相讨论,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语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小组交流时,教师要发挥好导学的作用,并要适时地引进竞争机制,对学生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积累有关桥梁的知识。
3.激发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课文内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决措施】
通过课文朗读、品味语言完成
【导入新课】
师: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生:学生观看与桥有关的图片。
(学法指导:营造氛围)
【整体感知】
师:中国石拱桥有哪些特点?文章介绍了哪些桥?
生:学生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国石拱桥有哪些特点?
(学法指导: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自主学习】
师:
1.指导学生如何默读。
2.找学生交流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引导学生把握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生:
1.默读
2.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概括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学法指导:默读探究)
明确: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找一位同学朗读第1、2段,其他同学找出说明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教师归纳。板书:出现—较早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在阅读中标注有关语句,看看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看哪些是石拱桥共有的,哪些是赵州桥独具的杰出之处?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杰作――卢沟桥。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已经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
【合作探究】
师:
1.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严密。
2.运用说明方法,目的明确。
生:
1.朗读语句,勾画喜欢的语句。
2.从说明方法赏析语句。
3.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学法指导:通过小组交流展示,师生点评,总结方法。)
【拓展延伸】
师:
仿照《中国石拱桥》的写作手法,选择自己最喜爱事物,进行介绍。
点评学生佳作。
生:学生自主写作。
小组合作交流。
佳作展示。
(学法指导:学以致用。)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道教 文化 石桥
道教是从唯一中国本土产生发展起来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在道教刚刚创立的时候,就将《道德经》奉为圭臬,并将老子奉为教主。从东汉开始,很多人一方面是老庄思想的研究者,一方面又是道教的信徒。《道藏》这部道教典籍丛书中包含了很多阐述老庄思想的宝贵著作,内容涉及广泛,比如包括很多炼丹的方法和方术等。中国古代的化学、医药学等科学技术都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这是因为道教思想提倡人要不断追求更高境界,不断求索,从而推动了发明创造,带动了古代科技发展。道教文化追求自然,以炼丹、养生等实践活动,影响着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历史表明,所有宗教的产生都与对生死的思考脱不开关系。道教也不例外,同样对人的终极存在进行了深入思考。但是道教更加重视实用性,倾向世俗化:追求得道成仙,尽情享受;对养生之道非常注重,希望实现长身不老,为此采取各种方术,所谓方术就是对外部和内部自然进行认识从而得道成仙的手段。道教信徒在方术的使用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为中国古代医药学、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道教崇尚自然的文化思想,在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道教文化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科技的起源和发展,比如古代化学、医药学、植物学和矿物学等都源自道教。同样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道教哲学对古代石桥建筑结构的影响
道教哲学思想中所谈论的“道”是非理性和非逻辑的空有无名之状,不再人类感觉范围之内,无法用语言将其传达出来,其所凭依的语言的意象符号系统,这使得它具备了抽象性和超验性的特征。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很多时候我们会用道教富有哲理性的话语来进行表述,比如“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进行古桥设计时,因为道教哲学思想,尤其是有无观念的渗透,使得古桥更具文化内涵。老子曾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玄妙难解的言论,正是道教哲学在表述存在于自然事物中的客观规律。将有无观念同古桥文化结合起来,能够暗合桥型结构。薄拱薄券技术让古代石拱桥的桥拱的空间得到了最大发挥,而且将自身重量降低到最小;而石拱桥的简支结构形式则充分的演绎了古桥的“有”、“无”之象。道教文化在石桥的材质、装饰、色彩等方面无不有所体现,让石拱桥呈现出祥和虚静之感,同时体现出开阔疏朗、恬淡谦和的人生追求。
对于水,道教哲学尤为崇拜,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教哲学主张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通过不争来达到无不争的目的。道教祀神、修道或举行宗教仪式都是在道教宫观进行,所以多将水引入宫观之中,使其环绕屋舍,而这必然要求修建很多石桥。这些石桥同其他地方的石拱桥相比,虽然尺寸相对较小,但是布局、形制却没有多少区别。石桥不仅能够让道观显得庄严,而且还能够起到改善风水的作用。在民间,道教阴阳术士常常用桥来趋吉避凶,使得桥带有了神秘性。
二、道教图案是古代石桥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题材
桥梁装饰多见于石桥,通常是在桥栏、望柱、仰天石、拱券石、抱鼓石、桥面横梁等这些人们容易观看和接触到的地方。装饰多用雕刻手法,题材众多,主要包括两大类,分别是动物和植物,动物类有龙、凤、狮、羊、马、鱼等,植物类有莲花、牡丹、蔓草绣球花等;此外还多见祥云图案。这些工艺精湛的石雕装饰往往同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吸水的石兽、压水的蛟龙和降伏水怪的图案等等,极大的丰富了古代石雕艺术,推定了独特风格的形成。中国古桥从清代中期开始,越来越不重视装饰,而强调其结构和功能;而在明代以前,对装饰较为重视。装饰能够有效的增加建筑的美感,而古桥的雕饰也是如此。
这些装饰存在于桥梁各个不同的部位,题材广泛,且多为群众所熟知的,一般表达工程竣工后的喜悦之情和祝颂吉祥之意。中国古代的木桥的装饰都十分简单,比如浙江泰顺的廓桥,在桥上的建筑,从其功能来看,有些已经是构成主体的重要部分,而我国古代石桥的装饰却非常丰富,而且还具有浓厚的民族趣味和人文内涵。
古代石桥的装饰直接受到的道教文化的影响,桥栏板上雕饰图案多是对道教学说的反映,或者寄予崇拜神灵的含义;道教文化中的“太极阴阳图、八卦图和暗八仙等标志图案往往会在石桥构件上出现,这些图案具有镇桥的寓意。古桥建筑中,这些反映道教文化的图案非常常见,在桥顶的定心板上往往会有“束带笛”等浮雕图案,而在桥底拱券的龙门石上往往会有阴阳八卦图的浅浮雕;比如浙江省德清县德武桥,阴阳八卦图雕刻于桥桥中央面石上,“八仙过海”图案雕刻于桥栏板上。这些反映道教文化的装饰是对造桥者精神祈望的体现。
三、结论
古代桥梁的建造需要高超的技艺和智慧,而造桥者往往被世人所尊重;同时由于信仰宗教,石桥往往会以“仙”字命名,来营造虚无缥缈的意境,让石桥富有禅宗意味,对鬼斧神工的造桥技艺进行宣传和弘扬,使能够世代流传,比如“望仙桥”、“驾仙桥”、“会仙桥”等。这是道教文化与桥文化相互融合的现象。中国古代石桥中与神仙有关系的故事或者桥名,数不胜数。本文对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石桥建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腾宝。 浅析花钱上的道教文化[J]. 安徽钱币。 2005(03)
[2] 胡诚林。 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中国道教。 2006(02)
[3] 余信昌。 道教文化初探――对道教的产生、思想体系和基本信仰的一些认识[J]. 中国道教。 1990(01)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和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别。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说明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实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绩,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干把事物说明白;而说明方法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点而选择的。在本文中,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典型实例,它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作用显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实质特点,因此,应把对实例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把实例与事物实质特征的关系讲明白。
学习说明文语言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语言来完成,也可以与略讲其他说明方法(如打比如)和学习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结合进行。
注意不要讲成有关桥梁知识的课。
布置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分析赵州桥这一典型实例。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解题
1、注音:弧形 拱桥 陡坡 和谐 饮涧 匀称 桥墩 郦道元
2、解释词义和字义:
惟妙惟肖 和谐 匀称 古朴 巧妙绝伦
(以上两项可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
3、讨论课题:
⑴ 分析“中国石拱桥”达个短语的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
几个定语──“中国”(的)、“石”材(的)、“拱”形(的)
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⑵ “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环绕”、“弧形”。“拱桥”,也是这样。
4、解题:我们要学的这将课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
请问:桥有哪几类?
首先应明确分类规范。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建材分,有石村的木材的、钢材的;按形状分,有平形的、拱形的。这篇课文用三个定语对“桥”做了明确的限制。那么,这种“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介绍给大家的,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搞清的两个重要问题。
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这一点,我们在七年级学《大自然的语言》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已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同学们快速阅读,用三分钟时间找出各段讲的是什么事物,读时要用笔在课本上标注。
教师归纳。板书:
石拱桥
(1~2)中国石拱桥:古代状况(3~9)中国石拱桥:当展(10)
1、石拱桥的特点:
找一位同学朗读第1、2段,其他同学找出说明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教师归纳。板书:
出现──较早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作者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可组织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点明,视时间而定。
明确:神话把虹比作桥,诗人把桥比作虹。桥虹互比,既说明了桥的形状,也说明了桥的优美。打比如是为了说明,有赞美之意,但语言简洁,适度得体。
“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既说明了石拱桥出现较早,更说明它结构坚固。
第1段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第2段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体现了从外到内的写作顺序。“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准确体现并强调了这一点。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3段开始说明中国石拱桥。同学们划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看看,上两段提到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中国石拱桥是不是也有,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教师归纳。
板书:
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
几乎到处都有──多而广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多样杰出
从时间来看,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居领先地位。
根据:
⑴ “悠久”更强调了时间早;
⑵ “旅人桥”“可能是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从形式、结构上看怎么样呢?这一段中对中国石拱桥用“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做了肯定,而且标明我们的石拱桥是“惊人”的桥中之杰。除此之处,我们中国的石拱桥还有数量多、分布广,有的宏大,有的小巧,形式多姿多彩的独到之处。可见,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这惊人杰作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两座桥的介绍更好的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三、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
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在阅读中标注有关语句,看看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看哪些是石拱桥共有的,哪些是赵州桥独具的杰出之处?
教师归纳。板书:
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惊人的杰作一,它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对这一点,文章在第4段中先做了总体介绍。“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说明了出现早,“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还坚持着原来的样子”,说明了它的坚固和美观。同时,赵州桥又有它独具的特色,的确不愧为惊人的杰作。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事物的特征,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
2、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1)说明事物的特征。
(2)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课时安排:
两课时。
4、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自读相结合。
(2)比较阅读法。
⑶运用多媒体配合教学。
【教学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领会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提示:同学们读课文时,请注意领会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读完后给课文的前添加一些修饰语,即什么什么样的石拱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如仍有生疏字词,自查字典词典。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屏幕显示:生字
3、给课文前添加修饰语:
提示:发言时请对所添加的稍作解释,并注意以课文为根据。
学生可能添加的修饰语的情况:
(1)历史悠久的中国石拱桥
文中多处写到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如“旅人桥”等。
(2)“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赵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3)形式多样的中国石拱桥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形式不一样。
(4)巧妙绝伦(制造奇特)的中国石拱桥
“桥(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奇观”等。
(5)坚固的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卢沟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
(6)杰出的中国石拱桥
4、学生充分发言后,引导学生结合1、2、3、自然段归纳总结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三、再读课文,重点比较阅读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文字
1、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片。
2、讨论填写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
桥名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结构特点形式特点
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出的问题:
(1)“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看赵州桥图片,理解“两肩”、“各有”。
(2)“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一句如何理解?
屏幕显示拱圈排列简图,判断正误:
AB
明确:图A正确,图B错误。
⑶“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一句如何理解?
结合图片,联系作者与育才中学学生的信,“长度不一”一句,是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引用数字精确,是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一个重要方面。
⑷“每两个石拱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如何理解?
看图片理解。
3、学生讨论发言后,出示表格所应填的。(略)
4、引导学生归纳二者的共同点:二桥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5、进一步比较二者的不同点: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杰作,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杰作并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有纪念意义。
6、小结:作者在概述了石拱桥的特征后,以赵州桥与卢沟桥为例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那么我国的石拱桥为什么有这么多惊人的杰作,新中国的桥梁事业又有何发展呢?
四、三读课文,重点速读9、10段,抢答问题
1、作者写了几个原因,哪个最主要?
明确:作者写了三个原因,“首先”、“其次”、“再次”为标,第一个原因是主要的,有了勤劳智慧的人,才有合乎科学原理的设计和巧妙绝伦技术,才能开采富有的各种石料。
2、解放后,我国的桥梁事业有哪些“飞跃发展”?
明确: (1)1961年,建成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
(2)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
⑶新创造了“双曲拱桥”。
五、作业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本市区横跨在滏阳河上三座桥梁:安济桥(俗称“老桥”,省重点保护文物);人民桥;新桥。简单记下各自的特点,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讨论以下几个例句中加点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
屏幕显示: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⑶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⑷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明确:
(1)中“比较”表示程度;
(2)中“形式”是直观印象,F“结构”是对桥的进一步认识,“不但……而且”体现了二者的递进关系;⑶中“当时”表示时间,“可算”表示估计,对所下的结论不作绝对肯定,为了准确说明事物;⑷中“两肩”“各有”准确说明了小拱的位置与个数。四个例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都为了达到一个效果:准确。
2、让学生继续从文中找这样的句子,并加以说明。可能找到的句子: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⑶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⑷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⑸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石拱组成,每个石拱的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达到了预期的说明效果。
二、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提示:快速读课文,不讨论,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简要说明,看谁找得快。
1、举子:
(1)“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下文即对赵州桥、卢沟桥进行典型说明,以二桥为例充分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全知道”一例说明“在超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从而证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⑶“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说明了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以上三例可以说明举例子是本文最重要的说明方法。2、列数字:(略)3、打比方:
(1)第一自然段。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4、作比较: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
此外,还有引用、摹状貌等。5、小结: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说准确。
三、用说明文基本知识要点,印证本文知识,了解说明文特点
四、口头作文
1、要求:根据学习的有关说明文知识和自己实地观察滏阳河上的三座桥梁,以“——桥”为题进行口头作文。
2、提示:
(1)抓住桥的特征,用上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2)可介绍一座,也可都介绍。
3、附三座桥特征:
安济桥(老桥):卢沟桥工式、联拱石桥、有石狮子、有抗战纪念意义。
新桥:赵州桥式、独拱混凝土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七个小拱。
人民桥:梁式桥、近几年建成,有汉白玉雕栏。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中国石拱桥
久固美
赵州桥卢沟桥
独拱联拱
拱上加拱石狮百态
说明方法:说明事物准确性
作比较
方法举例子
列数字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6
一、语文训练的“应然”教学情形:钱梦龙的《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各种特长与技能的获得与科学规范的“训练”密不可分,如驾车训练、运动训练、军事训练等,所谓“训练有素”是也。现代汉语词典对“训练”的解释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照此理解,语文训练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具有某种语文听说读写的特长或技能,在达成语文有效教学方面应该是大有作为的。那么这种“大有作为”的语文训练的“应然”教学情形究竟是怎样的?让我们先来看钱梦龙老师的《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片段(下文简称“钱氏设计”):
钱梦龙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图1),然后说:“你们先不要看课文,请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个大拱和小拱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钱老师就按照学生说的位置关系来画示意图。
:学生1说:“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钱老师画图2。
学生2说:“大拱两边的顶都有四个小供。”钱老师画图3。
学生3说:“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钱老师画图4。
学生4说:“在大拱的左右两端各有两个小拱。”钱老师画图5
学生5说:“大拱的两端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钱老师画图6。
就在学生“心有所思,口不能言”的“愤悱”状态下,钱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体会原文“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中“各有”与“肩”字的使用:“你们看,这个‘肩’字用得多么准确呀!不是顶上,也不是两端,而是两肩。还有一个字很重要,是哪个?”学生回答:“各。”钱老师:“可见说明事物要说得明白,有一点十分重要,哪一点?”学生:“用词准确。”
上述钱氏设计通过老师“有目的、有步骤”的提问、点拨,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了“准确表达语言”的操练,在获得“准确表达语言的技能”方面有实质性的进展,属于比较典型的“语文训练”教学设计。这与那种仅仅依靠教师讲解,把静态的语言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教学设计,有着明显的差异。如下面一例《中国石拱桥》的教学设计片段:
老师:同学们,文中哪一句话准确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学生: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老师:你们看这句话写得多准确呀!仔细对照课文的插图看,“大拱的肩上”的“肩上”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准确地写出了小拱的位置,“各有两个小拱”的“各”用得好,准确地写出了小拱的具体数量和位置……
很显然,这个教学设计所预期达成的教学目标也是“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表达”。但是其达标的质量、达标的过程方法、达标过程中学生的情绪状态,与钱氏设计相去甚远!可以说,这种差异正是语文训练效果迥异的原因所在。下面将仔细品味钱氏设计,从中探索语文训练的真谛。
二、语文训练的内涵剖析:基于案例的理性思考
1.语文训练的本质:学生拥有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
钱氏设计最大程度地凸显了训练的本质特征――实践: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在钱氏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不是烘托教师教学艺术的点缀,也不是活跃课堂氛围的插曲,而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旋律。学生拥有了充足的时间来不断尝试语言表达,亲历“准确表达”的过程,体验语言表达的优劣。这种真切的语言实践体验是任何高妙的讲解都无法替代的,也正是语文训练所赖以存在的根本,如果失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也就无所谓语文训练。
2.语文训练的枢纽:教师的“教练员”角色
钱氏设计最为出彩的地方是:用高水平的语文修养指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语言实践。在钱氏设计中,学生在反复调整句式中所表现出来的“愤俳”状态是一般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难见到的!其中钱老师的“教练员”角色发挥了重要的枢纽作用――用高于学生的语文修养指挥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语言练习!恰如教练员靠过硬的专业修养来指导运动员训练。
假如出示图片后,钱老师扮演的是“填鸭者”的角色,不能有意识设计具有“认知冲突”的学习任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而是随随便便地说“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关键句子”,然后滔滔不绝地为学生讲解这个句子,那么学生就不会兴趣盎然地进入语言实践活动环节,下面的精彩也就难以预约;再假如在学生进人语言实践后,钱老师又扮演“放羊娃”的角色,听任学生自由发言,不作反馈,也没有足够敏锐的语感对学生的语言作出快速反应、画出图画,学生就得不到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刺激,也就感觉不到自己的语言表达原来是如此的不准!……可以说,在钱梦龙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精彩的语言实践正是踩着教师的语感“肩膀”一路走来,离开教师机智灵巧的点拨引导,学生是难以进入高质量的语言实践的。
3.语文训练的落脚点:在平凡的听说读写活动中演绎语言的绚烂多姿
钱氏设计中最惬意的地方是:在平凡的听说读写活动中演绎语言的绚烂多姿!整个语文训练的落脚点非常平实,没有煽情的导人,没有动人的音乐,也没有广博的资料引介,更没有炫目的动画图片之类,有的只是朴朴素素的、平凡而纯净的“说话”训练!
也许,依靠音乐、动画、穿插资料等手段我们可以获得一种精彩,但这种精彩不属于语文自己的精彩,只有在语言的听说读写活动中演绎的精彩才是语文本色的精彩!所以说,紧扣语言活动展开训练,这是语文训练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更是语文教学的自信心。借用哲语“只有内在的不足才用外在的多余来弥补”,我们可以说,语文教师只有在无力挖掘语言本身的魅力时才用外在的声、光、电、色来弥补。
事实上,当我们怀着这种理念翻阅大量优秀语文教案,如王春燕的《猴王出世》教学设计、郑桂华的《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贾志敏的《两个名字》教学设计等,就会发现:其实很多生动的语文训练片段都是落脚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而且正是在这极为平凡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语言在学生的身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1
4,语文训练的内蕴: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
钱氏设计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在朴素的训练中演绎着“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以往我们一直把语文训练看作是与新课程语文教学格格不入的、落伍的、陈旧的教学形态,至少我们也会觉得语文训练对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是无能为力的。可事实并非如此!
在钱氏设计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其中内蕴着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仅获得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也走过了一个精彩的语言表达之旅,采用了试误、自省等学习方法,兴致盎然地参与实践,体会了祖国语言的精妙,加深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这种植根于语言实践过程的三维目标达到了天衣无缝的高度融合,值得深思!
三、语文训练的教学价值:一种创新的教学形态
综上所述,所谓的语文训练绝不仅仅是一种练习手
段、习题形式等语文课堂教学的小点缀,而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符合“语文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的课程理念的教学形态。恰如李海林所说的:“语言训练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形态,这种新的教学形态,用新课标的语言说,就是‘言语实践’,通俗地讲,就是‘搞活动’。”
树立语文训练是一个“创新教学形态”的观念,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将有很大的改观。下面是同一篇课文两种教学设计,二者的最大区别是有无树立语文训练的创新教学形态。
教材:苏教版初一《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能够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教学内容:文中开头的母女对话片段。
教案A
改一改
教师对原文进行改写。原文中的母亲是盛气凌人、生硬尖刻的,“我”是胆怯、伤心、无可奈何的;修改后母亲性格温和多了,而“我”则语气生硬。修改后对话如下:
,
“孩子,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问我。
“怎么了?”我大声说。
“我想知道现在它在哪儿?”妈妈又说。
“我把它送给万方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有点不耐烦。
“我的孩子呀,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你去把它要回来吧。”
“不!”我坚决的说。
首先,让学生比较分析。请学生比较分析原文和修改文中“母亲”和“我”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其次,请根据学生和父母相处的实际情况想象,假如这件事发生在学生自己的家里,将会展开一段什么样的对话。请写出来,注意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最后,评析学生作品,总结对话描写的技巧。
充分依靠学生优秀作品提炼对话描写技巧,并借助表达有缺陷的学生作品作为反例,验证对话描写技巧。
教案B
首先,引导学生品味对话中的人物神态的描写。
重点讲解:
“妈妈突然问我”,“突然”表现了…
“我小声说”,“小声”表现了……
“妈妈的目光紧紧盯着我”,“目光紧紧盯着”表现了……
其次,引导学生品味对话中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重点讲解:
“……”,表现了……
两相对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教案A体现了语文训练的创新教学形态,以活动设计为主线,实现从“讲析知识”到“设计训练活动”的转变,为语文课堂的生机勃勃创造了契机;而教案B是以知识讲解为线索的,把课堂引向静态的知识讲解,注定了语文课堂的一片“死寂”!所以,教案编写能否有意识地从教学形态的高度出发,以活动设计为线索展开语文训练,是语文课堂质量高下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也是决定语文课堂“死”与“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会很遗憾地看到:很多教师辛辛苦苦撰写的丧失“语文训练”的教案,注定了语文课堂的一片“死寂”!比如下面一份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片段:
教学目标:学会识别意象与赏析意境
教学步骤:
①根据意象的定义找出文章中的意象,这些意象可以整合为几幅秋景图?
意象主要有:庭院清晨景观、秋槐、秋蝉、秋雨、都市闲人、秋果,分别组合成:庭院清晨图、落蕊轻扫图、秋蝉啼唱图、奇昧秋雨图、秋日胜果图。
②作者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观察秋景图,是通过哪些词语呈现出来的?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具体体现如:看天色、牵牛花的颜色、扫帚的丝纹、秋果等;听驯鸽的飞声、落蕊的声音、秋蝉衰弱的残声,都市闲人的语调;感受日光、脚踏上落蕊的感觉;闻落蕊的气味等。
根据这些秋景图的修饰词,说明所有秋景图共同营造的秋天的特点,从而体会文章所呈现出来的意境。
景物本身是客观的,它本身并没有情感意义,而我们之所以可以通过景物表达情感,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情感外移、投射到景物中去,使情与景融为一体。因此,在这篇散文中,从这些意象可以得出秋天的特点:清、静、悲凉,这也是本篇抒情散文的意境。
总之,基于上述的分析思考,我们不应该把语文训练庸俗化为简单机械的、低水平的反复操练,应该走出对语文训练的偏见,充分挖掘语文训练的内涵和价值,使语文训练在新时期的语文课堂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效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活力,让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可以说学科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了,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都能发挥出很好的功效。
一、信息技术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可以提供基于文本、语音、图形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教学支持。教师可以边讲解边引导,灵活地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互动,如讨论、辅导、质疑和答疑等,从而确保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另外,以前课堂练习教师只能我问你答的形式来进行,学生有时很难听清楚,而现在学生则可以很清楚的从大屏幕上看到习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例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童趣》等课文的时候,我通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内容:播放整合了音乐和课文朗读录音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享受优美的音乐;播放紫藤萝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紫藤萝的生态特点;播放小时候捉迷藏、钓鱼等游戏,让学生通过视频再次回味童年时代的种种乐趣,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课后还不由自主在回想上课的情景,很久都不能忘记,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而且因为综合调动了视觉、听觉等感官的活动,化虚为实,变静为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了,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学习环境的保证。将信息技术作为助学和促学的方式,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关键点是“课件”的使用。其中,制作优良的课件是关键中的重点和难点。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着很强的优势:
1.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在利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用演示效果可以解决文本的重难点,教学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教学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如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帮助我们实现图形图像的直观性,解决教学重难点。例如: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课文前,考虑到学生对美学认识的局限,可以先播放美学直观的影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美的效果,没给人带来的享受,美学对人类的影响和作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就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由此让学生自己讨论出作者要呼吁的是什么?很直观,是残缺也是美。
2.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复习课容量大大增加,教师写黑板的时间大大减少。比如我们复习文言虚词,梳理知识信息时就非常需要用多媒体技术。众所周之,单位时间内多媒体给我们展示的知识容量是传统教育教学无法相比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
3、利用课件,理解课文内容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制作特征。但是学生,甚至教师连石拱桥见也没见过,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课本上虽有一幅插图,却无法与其他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于是巧妙借用《中国石拱桥》的CAI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溶画、文于一体,此外还附加一些思考题。学生们一边听着缓慢的、充满感情的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比较、分析等过程,学生们终于得出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三、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融合。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雄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3、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学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4、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二、作者简介。
茅以升,江苏镇江人。桥梁学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三十年代即主持建造了钱塘江大桥,解放后培养了大批桥梁专家,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就是由他的学生担任总工程师的。
三、初读课文
(一)、解决生字词
弧形(hú)长虹饮涧(jiàn)匀称(chèn)
桥墩(dūn)惟妙惟肖(xiào)河堤(dī)洨河(xiáo)
雄姿:威武雄壮的姿态。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推崇:十分推重。
惟妙惟肖:形容雕刻的十分精妙逼真。
巧妙绝伦:方法或技巧灵巧高明,独一无二。
四、快速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多媒体显示)
1、找出说明对象和说明对象特征。
明确: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说明对象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找出作者主要以那几座桥为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
明确:赵州桥、卢沟桥
五、重点研读课文4~8自然段,深入探究。
1、本文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小组合作讨论:分组竞赛找出赵州桥、卢沟桥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语句,完成下面的表格。
代表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赵州桥赵州桥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形状像弓
拱上加拱
结构匀称
古朴美观保持原来的雄姿。
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卢沟桥修建于1189年到1192年间。
13世纪就闻名于世界。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相联而成。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发水时两岸河堤常被摧毁,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教师总结:赵州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桥梁,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即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迄今保存完整的大量石桥,是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4~8自然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请分别找出说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赵州桥卢沟桥
列数字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引用马可波罗的话。
打比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分类别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分成了四点介绍
下定义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叫联拱石桥。
作比较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
摹状貌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六、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有记载的”等词语能否去掉?)
明确:“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有可靠的根据。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明确:“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3、(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当时”和“可算”去掉行吗?)
明确:“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教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七、课堂总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是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及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说明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本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而说明方法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点而选择的。在本文中,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典型实例,它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作用显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本质特点,因此,应把对实例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把实例与事物本质特征的关系讲明白。
学习说明文语言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语言来完成,也可以与略讲其他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和学习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结合进行。
注意不要讲成有关桥梁知识的课。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分析赵州桥这一典型实例。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解题
1、注音:弧形拱桥陡坡和谐饮涧匀称桥墩郦道元
2、解释词义和字义:
惟妙惟肖和谐匀称古朴巧妙绝伦
(以上两项可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
3、讨论课题:
(1)分析“中国石拱桥”达个短语的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
几个定语──“中国”(的)、“石”材(的)、“拱”形(的)
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2)“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环绕”、“弧形”。“拱桥”,也是这样。
4、解题:我们要学的这将课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
请问:桥有哪几类?
首先应明确分类标准。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建材分,有石村的木材的、钢材的;按形状分,有平形的、拱形的。这篇课文用三个定语对“桥”做了明确的限制。那么,这种“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介绍给大家的,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搞清的两个重要问题。
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这一点,我们在初一学《大自然的语言》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已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同学们快速阅读,用三分钟时间找出各段讲的是什么事物,读时要用笔在课本上标注。
教师归纳。板书:
石拱桥
(1~2)中国石拱桥:古代状况(3~9)中国石拱桥:当代发展(10)
1、石拱桥的特点:
找一位同学朗读第1、2段,其他同学找出说明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教师归纳。板书:
出现──较早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作者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可组织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点明,视时间而定。
明确:
神话把虹比作桥,诗人把桥比作虹。桥虹互比,既说明了桥的形状,也说明了桥的优美。打比方是为了说明,有赞美之意,但语言简洁,适度得体。
“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既说明了石拱桥出现较早,更说明它结构坚固。
第1段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第2段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体现了从外到内的写作顺序。“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准确体现并强调了这一点。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3段开始说明中国石拱桥。同学们划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看看,上两段提到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中国石拱桥是不是也有,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教师归纳。板书:
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
几乎到处都有──多而广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多样杰出
从时间来看,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居领先地位。
根据:
(1)“悠久”更强调了时间早;
(2)“旅人桥”“可能是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从形式、结构上看怎么样呢?这一段中对中国石拱桥用“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做了肯定,而且表明我们的石拱桥是“惊人”的桥中之杰。除此之处,我们中国的石拱桥还有数量多、分布广,有的宏大,有的小巧,形式多姿多彩的独到之处。可见,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这惊人杰作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两座桥的介绍更好的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三、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
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在阅读中标注有关语句,看看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看哪些是石拱桥共有的,哪些是赵州桥独具的杰出之处?
教师归纳。板书:
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惊人的杰作一,它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对这一点,文章在第4段中先做了总体介绍。“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说明了出现早,“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说明了它的坚固及美观。同时,赵州桥又有它独具的特色,的确不愧为惊人的杰作。
第5段桥的长、宽数据,表明它惊人的雄伟。接着指出它设计科学,技术巧妙,这是从总体上介绍赵州桥杰出的原因。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它的科学与巧妙。同学们应注意,每个方面都不只介绍了特点,而且说明了这样设计施工的原理。这正是说明文的特点:就事物及其道理做解说。
1、一个“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当时世界之最的大拱,怎么保证交通便利?赵州桥的设计者打破常规,将桥洞做成弓形,桥面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可以说的确巧妙。
2、这样一座大桥,又是独拱桥,用石材多,对两岸桥基压力会很大,怎么办?牌河汛期暴涨,会对桥身猛烈冲击,怎么办?设计者创造性设计,拱上加供,不但一举两得,而且收到了美观的奇效,不愧巧妙绝伦。
3、桥如此长,如此宽,怎样保证它的坚固?怎样便于施工?设计者匠心独运,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弧形桥洞,真是制造奇特。
4、除了结构奇巧之外,赵州桥的形式也匀称美观,同四周的景色配合和谐,艺术价值也是不朽的。
值得注意的,还有:作者前引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构造奇特,后引张毅的话说明桥的形式美观,最后点明赵州桥是以李春为代表的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先总后分再总,把赵州桥的特点介绍得清清楚楚。
提问: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什么关系?
总结:赵州桥独具的特点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赵州桥是位于?河上的独拱石桥,接下来,文章又举出了永定河上的多拱石桥卢沟桥,这就印证了中国石拱桥数量多、分布广,形式多样的特点。
〖布置作业〗
1、将小黑板(或投影)上的字、词记入字词积累本。
2、完成练习一、二(其中卢沟桥的一部分作为预习,先不填入表格,但要在课文上标注。)
3、预习、思考三、四、五。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卢沟桥这一典型实例、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
〖教学过程〗
一、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杰作--卢沟桥。
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上节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找们讨论一下,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地点,在永定河上,永定河是比?河更宽的大河。时间,比赵州桥晚些,但距今也已八百多年,称得上历史悠久。桥比赵州桥长得多,略窄。桥面更平坦。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它是靠石砌桥墩联成整体抵御洪水的。它也很美观,尤其是柱头上千态万状的石狮子别具特色。卢沟桥在中外都享有盛誉,并且是抗日战争的纪念地。
归纳、板书:
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除了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出现较早,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之外,还只有历史悠久,数量多、分布广、多样杰出的更突出的特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典型实例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些特点。其中、文章介绍得最充分的是它们的杰出:巧妙、奇特和精美,因为这方面最能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方面的突出成就。说明事物时如何选择实例,如何运用实例,这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同学朗读第9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标注、归纳,原因有几个,是什么?
教师归纳:
原因有三:首先,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赵州桥、卢沟桥正是杰出代表);再其次,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民的勤劳智慧,才可能利用丰富的石料,才可能发扬优良的传统。
三、中国石拱桥现代的发展
同学齐读第10段:
提问: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呢?
归纳:长虹大桥,世界最长的独供石桥,拱长一百一十二点五米,是赵州桥的三倍。双曲拱桥,世界上仅有,全国造了总长20余万米,最长一孔一百五十米。这种钢筋混凝土拱桥继承发展了石拱桥的传统。
这种新发展,新成就,是因为一条新原因: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四、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
同学讨论课后练习,教师归纳。
这篇说明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清楚楚,是和它出色的运用了说明文语言分不开的。有四个方面值得同学们体会学习。
1、语言平实简洁,描写有度。
例如练习八绘的两段文字。一是说明文,它介绍了卢沟桥的有关知识,描写很少,只在介绍最突出的石狮时用了“精刻”,“姿态各殊”、“生动雄伟”等词稍加形容,因为它的目的是说明事物,介绍知识。二是记叙文,它记叙了夜宿卢沟观赏晓月的经过,记叙为主,有大量的描写,还有想象、抒情,因为它的目的是通过记叙描写抒发赞美之情。
这篇课文与《辞海》条目属同一文体,只是进一步说明了卢沟桥这种结构的原因。这篇课文也有描写,但是很适度。例如第1段把桥比作虹,是为了说明桥的弧形形状,赞美之清暗蓄其中。同学们看,介绍卢沟桥时,有没有类似情况?
归纳:说明卢沟桥的石狮,做了描写,体现了感情,但并没有纵情写下去,而是适度收止。说到卢沟桥是抗战圣地只有三句话:一句说明纪念意义,一句说明战争发生时间、性质,一句说明反侵略战争的颌导者和它的结果,言简意赅。
2、运用说明方法,目的明确。
文章为了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往往要用各种说明方法,练习三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练习。同学们要注意体会,无运用哪种说明方法,目的都是介绍有关知识,说明事物特点。除练习中的句子,同学们还能再举些例子吗?
归纳:
引用古籍──“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知其所以为’”。
列举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
使用比喻──“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加以描述──“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进行解说──“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十一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正是这些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达到了说而明的效果。
3、精心推敲词语,讲究分寸。
同学讨论练习四,教师归纳:
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文如对某些时间、程度的限制;有些词语则表示着一种估计。无论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个:符合实际。
例如说到“旅人桥”,在“石拱桥”前用了“可能”(表示估计),“有记载”(做了限定)“最早”(在估计、限定后对时间做了肯定的限定)三个定语,说明得一清二楚。
又如对赵州桥的说明用了这样两个定语:“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其中第二个定语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但它只有在第一个定语限定之下才是准确的。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到处都有”体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只有在“几乎”的限定之下才符合实际,才准确。
卢沟桥“每个石拱长度不一”,是核实了十一个石拱长度之后的结论。育才中学的同学曾就此事向茅以升询问,茅以升回信-一列举了十一个石拱的长度,的确无一相同。看似平易的一句话,却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说明文语言这方面的要求,在这篇课文中特别体现在定语、状语和补语的运用上,同学们在完成练习四和后面的语法练习时可注意体会。
4、注意词句顺序,周密合理。
我们先看一下练习五,大家讨论一下,可以畅抒己见。教师归纳:
第1小题,作者做了回答:“先写形式,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不但而且”,体现着一个合理的顺序,不能删掉,它联结的内容次序也不能颠倒。
第2小题也体现着一种合理的顺序,即由主到次,肩上小拱是赵州桥首创的主要特点,最能说明赵州桥的巧妙奇特,而拱圈也见于其他拱桥,比起肩上小拱相对是次要的。类似体现顺序周密合理的,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吗?
归纳:例如先总说赵州桥外形和设计施工的特点,再分四点具体说明,先总后分,给人清晰印象。又如说明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用“首先”,“其次”,“再其次”,表示分项说明,由人到物,由主到次,顺序合理,标示清晰。
五、总结、作业
在同学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2、本文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特点,并分析了原因,介绍了发展状况。
3、本文在说明语言的运用上非常出色:简洁、平实、准确、周密。语言风格与记叙文不同。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10
关键词:绍兴石桥水城
绍兴是江南闻名的水乡,不管是乡野或者是城镇,遍布如织的河道是绍兴最为与众不同的地方,那一座座跨立于河道上的石桥,或古朴厚重,或轻巧精致,形态各异。当你穿行在老屋、古桥、水巷之间,沿着缓缓的流淌的河水,和着的丝雨,不能不赞叹这座古城水韵的美妙与古桥的多姿。
中国最早的桥梁形式是木桥,出现在秦汉以前,有独木桥、木柱梁桥等形式。秦汉以后逐渐出现了浮桥、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但因为木材负重性欠缺,而且木质桥易受风雨侵蚀,不能耐久牢固。南北朝时逐渐被木石混合桥梁或石构式桥梁所取代。到了春秋战国,就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时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时出现了单跨石拱桥,宋代则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绍兴的石桥,能有实物见证同时有据可查的,最早也是从宋代开始。
一、绍兴的古石桥,是绍兴的城市印记
绍兴古称越州,越地多水,临河往往有路,有的是一河一路,有的是一河二路,更多的老屋却是临河而建,朝夕听闻乌篷船桨的唉乃之声。乌篷小舟是极重要的交通工具,于是少不了跨河过街贯穿河道的桥。那一座座联系着二岸的古石桥,是街与街之间的重要纽带。绍兴的桥多与建筑相傍,常常建于河流交汇处或通道街坊之间,设置便利以实用为主。桥不但是穿越河道的必经之道,也是邻里乡间老百姓们聚会谈天的好地方。有桥上建凉亭者,如绍兴西郭的会龙桥、斗门的钟秀桥等,有直接把桥栏板做成石椅式的,如城北的小江桥,城西的迎恩桥等。在傍晚的夕光中,于石桥上一坐一憩,谈天说地,老人们拥着儿孙,轻坐在石栏板上,水波中荡漾着光与影,在纯朴的乡语间飘荡着故事,流淌着风情。凡是到绍兴的旅游者,往往不经意间便踏过了十数座古桥,感受着“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触摸到了这座古城的历史印记。
二、绍兴是江南最具代表性的“桥乡”。
哪么,绍兴到底有多少桥呢,其实准确的数字很难说清,绍兴俚语“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镇,无桥不成路”,很形象的说出了绍兴石桥之多,有一种说法是整个绍兴的石桥曾有上万座之多。上世纪70年代未,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等人对绍兴石桥作了一个详细的调查,足迹踏遍当时绍兴所属城镇村乡的河流,调研得到的石桥数量是5000余座。我们现在根据清光绪时所绘的《绍兴府城衢路图》,可见当时城内河脉遍布,整个绍兴城就像一张用水脉织成的大网,潺潺的河水穿梭于城中的每一个角落,城内计有河流33条,桥梁229座,如果把没有标注在图中的小石平桥、二板桥、三板桥之类都收纳其中,数量将更多!在这7.5平方公里的城郭之内,桥拥有的密度之高,实在是举世无匹。因此,绍兴不愧为江南最具代表性的“石桥”之乡!
绍兴的河道,常常是每过一段路就会有一座桥。按《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城内现今解放路上的府河从城北到城南的这一段河道,河上就有石桥13座,可惜的是现在所剩的只有城北的小江桥、步行街的大庆桥、星郎桥及府学前的望花桥了。再如绍兴安昌镇大街的河面,从东到西,有各式石桥17座,或石梁桥,或石拱桥,从早期元代的寺桥,到民国时建的新桥,活脱脱一部桥的历史书。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绍兴城内的石桥多因填河建路而被拆除,被拆桥梁的石料构件常被充作修墙铺路之用,现在有幸能保存下来的石桥不过十之一二,多数是桥梁历史悠久而负盛名或者先一批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单的,实在是幸莫大焉。
三、梁桥、拱桥、组合式桥是绍兴石桥最常见的类型
绍兴的石桥大致有梁桥、拱桥、组合式桥三种类型。梁桥平实,以蜿蜒数里的古纤道桥、宋代的八字桥为著名。拱桥飘逸,拱分折边形、半圆形、马蹄形等形状,拜王桥、宝珠桥、广宁桥、永嘉桥是比较典型的折边桥。光相桥、古小江桥、灵芝桥等都是典型的半圆形桥。还有拱式与平梁式相组合的石桥,一般都建在较宽的河流上。拱梁结合的,最闻名的有泗龙桥、太平桥、泾口大桥、接渡桥等。在宽广的河面上如长虹卧波,颇为壮观。另有一种桥型,像华舍的云梯桥(也称元宝桥)是三折边单跨石桥,左右二侧的拱石长而内倾,高可与上面的石梁齐平,横系石与拱石紧扣,桥形似拱非拱,似梁非梁,形制在拱与梁桥之间,是比较特殊的类型。有人把这种三折边的桥归类于梁桥,笔者却认为这种桥应当是梁桥向拱桥发展的一种形式。究其有拱的构件形式,又有横系石与拱(石梁)的卯合,具有从石梁桥向折边桥发展的轨迹状态。之后,当桥的折边越多,能使桥的单孔跨度加大,要求的拱石的加工精度也就越高。拱券石加工的更圆整,从而能承受的荷载也就更多,桥身就会更加稳固。
绍兴古梁桥和古拱桥在明、清时代大多采用卯榫结构。绍兴古桥拱券石的连接有无铰拱石连接法(即拱石之间不用榫卯结构)和有铰拱石连接法(即用榫卯结构连接)二种。其中第二种方法在绍兴古石桥中应用的较为普遍,如绍兴市区的拜王桥、谢公桥、广宁桥。宝珠桥的拱石与横系石、与金刚墙之间等都用榫卯结构连接,使整座石桥更加坚定牢固,历经几百年而不倒。
拱形桥的形制因地域不同做法也有区别,夏履的寨口桥、新昌的落马桥,诸暨同山桥也是单孔石拱桥,拱圈却以小块石叠砌成拱,甚至外侧石也是由宽厚不一的块石叠砌,想是乡间匠人因地取材稍作加工而成。因为民间建桥一般都是自行募捐,这种因地取材乱石叠砌之法可以大大节省建桥费用,所以这种小块石叠砌成拱的桥形是山区乡间最为常见的做法,在城镇中则没有发现。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新昌迎仙桥,同样为拱形桥,其桥拱外形十分坦缓,呈半个横椭圆形状。该桥在明万历《新昌县志》有载,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建,清道光甲辰年(1844)时重修。桥位于“唐诗之路”通向天姥山的门户处,经历了数百年商贾的穿行,虽经几次修葺,但能至今安然,可见其结构的科学性。1999年6月,笔者和同事曾受该新昌县文保所的委托,在迎仙桥维修前对该桥作了较为详细的测绘,测得迎仙桥净跨14.0米,桥长22.8米,宽4.57米,矢高6.91米。迎仙桥拱外侧石大小不一,表面只稍作平整,桥拱内侧却以大块卵石叠砌成拱,其做法之随意、桥拱曲线之精巧、独特,是国内十分罕见的。其拱形近似于现代的悬链线拱式桥梁体系。而悬链线拱桥型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外才出现的。迎仙桥却远早于国外创造性的运用了这种桥型技术。可见,这些保存在田野乡间的石桥,对我们研究绍兴桥梁的历史和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四、“八字桥”应地制宜灵活布局的形制及工艺,体现了古代劳动者高超的匠心与智慧
绍兴城内最有名的要数“八字桥”,八字桥是现存绍兴最古老的桥之一,据宋嘉泰《会稽志》载:“八字桥在府城东南,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八字桥是梁式石桥,桥北侧主孔下第五根石柱上刻有:“时宝丙辰(1256)仲冬吉日重建”的铭文。重建二字说明八字桥的始建并非在宋宝年间,但具体建于何时,却并无确切的可考资料。至少是在嘉泰年间或更前一些。八字桥桥身高大,用的石料粗大厚实,完全符合宋时风格与作法,桥望柱与栏板(宋营造法式称作“钩阑”)均有雕琢,望柱之柱头雕重瓣覆莲,寻杖与栏板之间承托云拱,雕饰线条简洁,华板蜀柱方正平实,形式简朴。
八字桥地处二条河的汇合处,之所以称为“八字”,一方面是当我们站在桥的南面桥坡下往北望,二侧桥坡与主桥相合,其形如“八”字。笔者从事文物工作十多年,曾经对八字桥作了详细的测绘,桥南主河二侧桥坡相互平行,并无《会稽志》中所称二桥相对而“斜”之说,所以“斜”只是一种视觉的误差。至于“八士桥”的别称,也是绍兴方言口音传承导致。从测绘的平面图上看,八字桥更像是一个“下”字,形制修建较为复杂。据笔者分析,桥之所以不是通常简单的东西而跨,其实也是顺应地形,同时完美地解决了南北东西四个方向的交通问题。八字桥主跨一河二路的水街,西面桥坡正对八字桥直街,是由西向东的主要通道,但是过河后就是临街老屋,桥坡并没有向东伸展的余地,于是桥只能顺应南北向的沿河道路,一向北一向南分坡而下,与北面的广宁桥直街沿河道路对接,解决了南北向的交通问题。八字桥主河西边南端的桥坡也是根据现状,使东西向的小河从南侧桥坡下通过,巧妙的把二座桥合二为一,实在是巧构妙建!八字桥虽然从形制上脱离了营造规范,但应地制宜灵活布局的方法,却体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
绍兴因为多河,而且水运兴荣,除了多乌篷,还有比乌篷大一倍的白篷船,明瓦船等,大一点的货船浆橹无法在河面上伸展使用,于是除了竹篙撑船,必须有拉纤的劳力帮助船只前行,八字桥桥东面南北桥坡两侧设有纤道,因此有人说八字桥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但在主桥孔下纤道却不相连,说成是立交桥有点名过其实,作为纤道的功能却是不能否认的,桥孔下纤道虽然中断,但在拉纤过桥洞时,只要一脚便可跨上船帮,过桥孔便可踏上另一边的纤道,确实是明断实连,实用至上。
五、结语
水与桥相映,古朴与灵动交融。绍兴石桥形态之多样、遗存之丰富,确是独一无二。纵观古今中外有哪一个城市拥有如此多的河脉与桥梁呢?“姿容留得千秋貌,未把河梁一样形。”正是这些结构各异、千姿百态的石桥之美的真实写照!
绍兴的水,让古城绍兴充满着灵气,绍兴的石桥,却是抹不掉的城市印记,我们从水与桥的交融中可以品味解读出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当我们用王羲之的兰亭序、卧薪尝胆的句践和醇美的女儿红来品味绍兴的时候,怎么能够忘却这些仍和我们一起经历着风雨,承载着历史文脉的老石桥呢?
石桥,你是绍兴的美丽珍藏!
参考资料:
嘉泰【会稽志】
陈从周潘洪萱【绍兴石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绍兴市文物局 【绍兴文物志】中华书局出版社存在 2006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11
一、明确说明对象
当我们读到一篇说明文,首先明确它所介绍的内容是什么,如《看云识天气》讲的是云与天气的关系,《中国石拱桥》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绿色蝈蝈》让大家了解了蝈蝈的习性、特征等。我们意外发现了题目背后的秘密:大部分说明文的题目都揭示了文章的内容,但这并不是普遍法则。有一篇题目为《假如蜜蜂消失 人类只可再活四年》的说明文,第一个考题便是考查说明文的内容是什么,许多学生将题目抄上,然而文章后面讲的是生态平衡问题,蜜蜂只是其中一个案例。可见,题目不是万能的,前后理解才是硬道理。
二、明确说明对象后,我们就该分析它的特征
一般来说,文章中会出现概括性的语言,例如《中国石拱桥》第二段就为大家介绍了石拱桥的总特征: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第三段为大家说明了石拱桥的历史悠久。相对于桥这种贴近生活的事物而言,克隆技术距离学生的生活就很远了,理解《奇妙的克隆》一文也就力不从心。其实说明文是一种比较容易把握的文体,它的写作目的就是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道理。在讲授《奇妙的克隆》一文时,我采用自学的方式,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虽然文章有小标题,但本文为事理说明文,学生却按事物说明文来理解,当然会南辕北辙。此文介绍的是有关克隆技术的知识,四个小标题如果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就是:克隆的含义、克隆的实验、克隆的发展与对克隆技术的思考,所以不要总期待作者直接告诉你哪句是中心句,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们还要用理解的眼睛来发现蛛丝马迹。寻找不是制胜的方法,理解才是有效的方向。
三、阅读说明文就要学习说明方法
对于初中生而言,接触的说明文越来越多。每学到一篇,教师可以让学生画表归类,找例句说明并揣摩其作用。例如《中国石拱桥》第五段介绍赵州桥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很明显运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那作用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列数字是为了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此事物的某个特征。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的特征而服务的,要揣摩关键语句。
教师在讲授说明文时自己要先读懂文章,做好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获得知识,才能如罗盘,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理念;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63-01
自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以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如在《犟龟》一文中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这样的问题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它吗?传说中,它背起了宇宙大地;它是动物界中的老寿星;它还曾跟兔子赛跑;它是谁呢?然后布置学生组成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准备动物片段的对话表演,可以上讲台,也可以在坐位上;并研究好该种动物的特点、劝阻内容和小乌龟的反应。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2.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我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3.用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这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年级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查字典理解文章词句的意思。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语文学习都要注意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老师决不能越俎代庖,把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师自己的认识强灌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读好教材,深入到课文中。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读书体会品味的自交给学生 。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的问题。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因势利导,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像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蕴含其中了。
语文课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让学生学会查工具书、查资料,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然后到篇章。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坚决反对死记硬背,特别是摒弃背词语解释、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做法。教师对教材要烂熟于心,要钻研教材,要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教活,让学生把教材学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6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13
今年有机会聆听了余映潮老师执教的《中国石拱桥》,又阅读了余老师《〈大自然的语言〉创新教学设计》、《〈故宫博物院〉创新教学设计》《〈苏州园林〉创新教学设计》等一系列说明文的教学设计,觉得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对说明文的教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于是在进行八年级第三单元说明文教学时效仿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尝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能力。下面就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教学为例,总结我对说明文有效学习活动的探索和尝试。
板块一:语言积累――挖掘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在学生的印象里,说明文的语言枯燥无味,无法激发阅读兴趣,这样的意识阻碍了进一步的深层阅读。“语言积累”板块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高雅语汇在说明文中的大量使用,找出并品析、揣摩这些语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感知文章内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长虹卧波”写出了石拱桥外形优美,“惟妙惟肖”写出了卢沟桥上石刻狮子的千姿百态,“巧妙绝伦”写出了赵州桥的设计独特。《苏州园林》中“盘曲嶙峋”写出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栽种也着眼于画意。“自出心裁”一次写出了作者对园林设计师们因地制宜设计的由衷赞赏。《故宫博物院》中的四字词语更是丰富,“龙凤流云”“青松翠柏”“亭台楼阁”等恰如其分地介绍了故宫建筑群的恢宏壮丽。
教学实施过程中,开展“美词大搜寻”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发现并品析这些美词,感受说明文的语言规范、庄重、简洁、雅致的特点。所有的课文都是典范的语言教材,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起来,将学生的语言积累做到实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既积累了丰富的典雅语汇,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学生们发现说明文不再面目可憎反而妙趣横生了。
板块二:段式分析――理清说明思路的有效抓手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有其自身的写作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段式分析学习板块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思路,发现说明文的写作规律。“所谓段式,就是段落的写作构思模式,就是段落的展开模式,也可以说是段落的结构模式。品味文章的‘段式’,既是阅读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训练的启迪。”(《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段式分析入手进而把握文脉,这是理清说明思路的有效途径,有助于让学生感知说明文严谨有序的写作结构。
例如《中国石拱桥》中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赵州桥横跨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一段的段式结构是说明文中最常用的一种写段模式:说明+举例。
再如《苏州园林》中第四段:“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这一段的段式结构是:说明+描述。
在这个板块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说明文典型的段式结构如:说明+观感,说明+评赞,分解说明,总分说明等。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逐渐熟悉并初步掌握了说明文基本的段式结构特点。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每一段的段式结构入手分析文章结构脉络,学生对说明文严密的结构层次和严谨的逻辑顺序有了初步的感知,提高了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板块三:类文阅读――拓展说明文阅读空间
学生初次接触说明文,仅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很难切实掌握这种文体的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广泛的阅读能延伸课堂学习的效果,提高说明文阅读的素养。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选材精当,与教材结合紧密,是很好的拓展阅读资源。
例如教学《苏州园林》后可延伸阅读梁衡的《晋祠》、叶圣陶的《假山》、陈从周的《中国园林散记》,引导学生比较四篇文章在介绍名胜古迹时写法上的差异。学习了《故宫博物院》后可拓展阅读林徽因的《故宫三大殿》,与《故宫博物院》里介绍“三大殿”的文字相比,由于作者林徽因是一位中国古建筑专家,她写作此文的着眼点与《故宫博物院》的作者不同,更侧重介绍“三大殿”在建筑结构上呈现出来的特点,如具体说明太和殿的横阔与进深,“三大殿”各自的殿顶式样,“三大殿”各自的修建时间等,对于殿内的装饰则一笔带过,不多费笔墨。
再如学习《说‘屏’》的同时欣赏姚伟钧的《中国古代的茶具》,比较两篇文章中多处引用古诗的不同目的。
板块四:读写结合――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板块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句话道出了读写结合训练的目的所在。因此课堂教学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每教一篇说明文,都可以结合阅读活动设计适宜的写作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说明结构的把握,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到多重功效。
例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关于太和殿介绍的语段段式:“说明+描述”。可以设计让学生以“我们的校园”或自己居住的社区为介绍对象,学写生动的说明语段,尝试由开始部分的简洁说明紧接着生动描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模仿借鉴文中的段式结构,并在写作成果交流中及时评点优劣。又如在分析《桥之美》中作者写到桥在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美时用到了。“说明+观感”。“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有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一段的写法介绍一个景点或者一件工艺品。
这样从课文出发,依托阅读教学设计生动活泼的读写训练实效性强,将学生的课文学习引向更为深刻、更为广阔、更为自主的境界。
以上是学习余老师的板块教学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初步尝试,老师和学生的收获颇多,但是教学创新之处尚少。力争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的教学实践中能研读文本,积极探索设计更为有效的学生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一、自行预习解决课文生字难词,自读单元导言,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二、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赵州桥的特点;
三、感觉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的第七单元的单元标题是什么吗?——《记叙中的说明》。说明是一种表达方式,谁还能说出其他几种表达方式?
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可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或阐明某种事理,如果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写成的文章就是说明文。
现在我要求同学们把我当成一个事物介绍给你的家人,哪位同学能勇敢地站起来说说看?
如果我这样说同学们听一听是否可以。
板书: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
二、 很显然地要把“中国石拱桥”介绍清楚,就必须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板书课题)。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来说明的?
简介作者。
请班级朗读最好的两位同学朗读课文。并加以评点。
同学们平时是如何解决生字语的?——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抓住特点来说明的?
分三组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前三节各用四个字概括出中国石拱桥的一个特点。
形式优美打比方
结构坚固——如何体现的?“雄跨”
历史悠久“大约”“几乎”——用词准确
文章到此结束可以吗?——不可以。这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就如我们开始上课时我的描述与同学们的描述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特点,每座石拱桥也有每座石拱桥的特点。作者还列举了我国著名的两座石拱桥加以说明。
四、 我们先看一看赵州桥,阅读四五两节,找出写赵州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语句。
赵州桥还有自身的特点:
1、看图说说大拱和小拱的关系。哪个字非常重要?“各”。
————用词准确
2、写了赵州桥的几个特点?能不能把第四个特点移前作第一点?为什么?
3、拱桥最大的特点的“拱”,没了“拱”就不成其为拱桥了。可见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
4、文章说了赵赵州桥的特点,先写大拱,第二点写小拱…………你们看这四点写得有条不紊,从这里,我们懂得说明事物还要怎样?——注意顺序。
小结:从这一段的阅读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结论:说明事物一要抓住特点,二要注意顺序,三要用词准确。
五、 下面我们请我们班里画画画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根据赵州桥的四个特点把赵州桥画出来。
其他学生同时进行。
下面我们一起当解说员把赵州桥介绍一下…………
六、 作业:
1、练习二——今日完成;
2、课外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著名的大桥有哪些。
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篇1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筛选关键信息,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介绍说明对象(教学重点)。
2.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教学难点)。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赏桥,了解桥之义
师:(展示各种各样桥的照片)这些桥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桥”吗?(学生交流)
明确:架在河上、陆地上、峡谷上的连接两岸可供人们通行的建筑物,就是桥。
(二)说桥,领悟桥之理
生: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既是对文本内容的熟悉,也是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为小组探究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准备。
明确: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形式优美,而且非常坚固,历经成百上千年仍在发挥作用。
2.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几乎到处都有,且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如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等。
3.为什么中国石拱桥会有如此光辉的成就?一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二是我国石拱桥建造技术高超,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三是各种建材丰富,便于就地取材。
4.桥梁建设已成为我国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如武汉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等。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角度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放在初中阶段第一个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可从四个角度思考。
(1)说明方法:通过组合关键句已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其他内容是不是可以删除?为什么?
(2)说明语言:本文语言准确严谨,但文中有一些不确定表述,如“大约”“可能”“几乎”等词多次出现,你如何看?请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分析。
(3)说明顺序: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能调换先后顺序吗?为什么?文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4)说明结构:开头两段讲石拱桥的特点是否多余?最后一段又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以上四个问题涉及重点不同,但是包括了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顺序、篇章结构等重要知识。在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说明文知识,并在文本讲解中穿插重点字词的积累。
(三)游桥,欣赏桥之美
学生活动:文中重点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二者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特征的?分小组开展活动。
(1)绘制说明图: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或卢沟桥的示意图,在相应位置上标出数据。
(2)整理导游词:根据课文内容,有条理地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导游词。
(3)赵州桥(卢沟桥)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导游词以及自己的合理发挥,有条理、有重点、有详略、有趣味地为大家介绍一座桥。
设计意图:该活动是要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特征的?”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重要字词字音词义的积累。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题。
3.文中还有哪些没说全的说明方法?课下批注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