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人教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精选4篇)正文

《人教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精选4篇)》

时间: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这次为您整理了人教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精选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1

1、 全班以3人为单位划分小组,小组实力平均;

每个小组中有三个角色选择

信息处理员:负责搜集整理所需的资料

信息发布员:负责将小组结论和作品发布到讨论区

创意小作者:负责组织语言,写好小组结论总结和课堂习作。

2、指导学生学习思想和方法:小组成员一起学习,交流协作,对自己和伙伴的学习过程都应该

真负责,积极合作。强调只有以小组为单位达到教学要求才算达到了学习目标。

3、预习课文

实验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因为在教学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更多可能。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1)为划分好小组,教师首先要求课代表根据班级同学的情况,平时表现划分小组,尽力做好能力平衡,因为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讨论协作更加实际(如果分组能力不平衡,则会导致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小组认真完成任务,而其它小组无所事事),而且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于探索。在小组的“代号”上也颇费了一点功夫,最后确定了“奋进号”、“挑战者”、“探索号”、“神州号”等20多个小组代号。在学习之前,利用心理暗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进入网络教室,学习课文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指导很重要。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了解为什么采取这种网络学习方式。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四位猎人去郊外狩猎,他们来到狩猎区,猎人甲突然兴奋的说:“看!那里有野鸭!”猎人乙是个身手敏捷的好射手,他定睛一看,屏住呼吸,举枪就射,清脆的枪响过后,一只野鸭坠落在远处的草地上。此时,猎人丙也带着猎狗前往那个方向找寻猎物去了,等了一会儿,他带着刚才射中的野鸭回来了。猎人丁则升起篝火,将野鸭做成了美味的佳肴。正当大伙分享今天的胜利果实的时候,猎人甲突然提出了问题:“今天我们四人谁的功劳最大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但都是集中在“认可某个猎人的功劳”这一答题思路上,经过一番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特别的想法:四个人功劳一样大,因为这件事是依靠四个人分工一起完成的。(我认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边听边在不断寻求与其他人不同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其它同学对这个回答感觉有点意外,小声议论起来。我暗喜,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教师:很好!同学们,合作交流是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可以让工作学习更有效率。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种能力来帮助大家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这堂课,2003年10月23日上午第一节,课前针对学生进行了充分指导。包括上课过程简介,操作方法和分组,角色等。课堂上,学生反应较快,大多数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入了讨论区,并留言。课堂教学得到了焦亚洲老师的协助。)

上课前,提前5分钟带同学们进入教室,按课前分好的小组坐好,告诉同学们课件主页的地址,简要介绍了学习界面,开始上课。

教学环境:(网络机房的基本配备:无盘工作站,学生机60台,配置:CPU—赛扬1G,内存—128M,整合主板。网络是星形拓扑结构,学生机自带100M网卡,教师服务器一台,WEB服务器一台,网络机房宽带接入英特网。这样的硬件设备保证了网络课件的正常运行和网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 创设情景,课堂导入  :

小说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读小说不仅能使人得到艺术享受,而且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这部小说的语言有着典型的讽刺艺术特点。

这节课,同学们就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揭开小说讽刺艺术的神秘面纱。在这,你不仅是学生,也是一位小小鉴赏家,或者一位创意写手,也可能是一个信息搜集、处理的行家。希望大家和自己所在的小组伙伴作为一个整体团队,通过合作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让我们开始吧!

课堂情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浏览课件页面。由于课前做了分工,小组能力水平较平均(学习能力、信息能力),此时每个小组都能在信息搜集员的操作下开始阅读、浏览课件内容。

教师此时应该注意要求学生按步骤开展学习即可。

三、 聚焦任务,指导学习

1、 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 分析确定本课主题——探讨小说讽刺艺术。

2、 明确课堂上要完成的三个任务:

l 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 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 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简要介绍学习过程中要用到的软件工具。

四、 循序渐进,交流协作

同学们在浏览完前两个内容基础上,按照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步骤,进行学习交流。

三人小组根据“学习步骤”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并将小组的结论用电脑记录下来(输入TXT文本)。在网络课件中教师已经给出了一些网上资源,供学生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与问题有关的资料。

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到各个小组的身边,指导学生讨论或者检查学习情况。课堂教学情况从表面看有些无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统一听课,而此时,学生分组学习,分组讨论)。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在阅读、思考、交流。

课堂学生情况:学生在课堂中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会有交流讨论,而且各个小组的学习进度会有不同。各个学习小组会将自己已经讨论出的结论发布在BBS上,供教师和其它小组阅读评价。

教师课堂指导:可在课堂上走入各个小组中,指导学生,也可以在BBS上对学生的回答结论点评,同时可将言之有理的小组结论推荐给同学们阅读评价(用BBS留言簿)。同时针对小组学习中碰到的普遍问题,在课堂上给出有益的指导。

五、 模仿创作,评价探讨

学生在明确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后,运用“对比、夸张”来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

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当堂创作,并将作品发布到BBS上,各个小组和老师会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这种探讨交流的气氛中,学生敢想,敢写,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最后,更据各个小组的表现,各组成员将按照“评价标准”里的内容给自己小组打分。

教师也会在课后按照课堂表现情况和发言记录,给予表现出色的小组以奖励。

教后反思、值得注意:

1、 阅读速度与课堂适应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不平衡,日常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

2、学生的合作能力要培养。

强调团队合作;计算机是工具,学习工具;在“协作学习”的7个步骤中,有难度的可以先到讨论区交流,然后一边讨论一边完成后面的任务。或者向老师请求指导。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2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黄河中学   刘春英

一、   设计依据

1、         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的传统名篇,作者以及漫画式的笔触,塑造了范进这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的腐儒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众生相,在讽刺科举制度的同时揭露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首先要将人物放回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第一课时主要和学生一起分享资料,了解《儒林外史》、吴敬梓、科举制度等,分析其社会背景。第二课时从探讨范进中举的悲喜剧入手,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学生基础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小说学习,基本了解小说的三大要素,并能够自行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对于人物的深层把握还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

3、教学任务分析:《语文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我对本课的把握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文中人物形象,把握情节,联系小说的写作背景去认识小说的主题,认识社会。

新课改还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因为班级中学生层次存在的差异,我在设计问题时也照顾到各层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个人都觉得有话可说,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字词

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2.能力目标

分析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典型意义。

掌握文章所运用的讽刺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德育目标

认识科举制的罪恶,了解其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

教学重点

1、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性。

2、欣赏本文的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认识范进所处的典型环境。

2、探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人格的解构。

教学方法

文献法    讨论法    点评法    赏读法

学法指导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科举制度,《儒林外史》及其创作背景,阅读《儒林外史》其他章节,与课文联系起来思考。

课时安排      3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设计

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资料介绍相关内容,互相补充。

学生概括,互相补充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学生从文中找出人物前后变化,分析众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注意人物刻画的方法以及精彩之处不同表现手法的运用。

学生将片段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发现艺术手法上的共同之处。

(二)相关资料

学生介绍吴敬梓、《儒林外史》,老师补充。

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科举制、八股文。

(三)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1、听读课文,正音正字。

2、概括故事情节

概括故事时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即可,一个中心事件: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两类人物变化:范进和周围的人们,包括胡屠夫、众乡邻、张乡绅。围绕范进中举,讲述中举前后个人的变化。

3、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读一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范进中举,是喜还是悲?”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二)感知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1、范进中举,是喜,还是悲?

喜——经济状况好转、社会地位提高

悲——35年挣扎的悲哀,受科举摧残至深

总结人物形象,范进是一个迂腐而又虚伪世故,被科举扭曲了灵魂的读书人。

(多媒体显示,补充“周进”片段)

※不仅范进中科举之毒,封建社会的读书人都被科举所戕害。

2、我看众生相

(1)小说中,范进喜极而疯,仅仅是读书人的范进“失常”吗?他周围的人是否都是“常态”呢?

分析众生相

胡屠户:前倨后恭

众乡邻:漠不关心——热情帮忙

张乡绅:不识范进——送银赠房

(2)补充“周进中举后”片段

※不仅是范进周围的人变化大,而是整个社会太功利,反映的是社会的悲哀。

小结:病态的科举制度,病态的读书人,病态的众生相,病态的社会。

(三)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赏析讽刺艺术。

1、你认为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刻画最为精彩?

2、小结:文中作者都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学生列举)

对比,夸张,细节——讽刺艺术

(四)拓展延伸,感受名著魅力,充分认识科举制度的危害,体会讽刺的艺术效果

多媒体显示“严监生将死”片段。

作者刻画严监生主要从动作、神态两个方面进行描写,严监生临死时念念不忘的是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这件事充分揭示了他吝啬的本性,使他成为文学画廊里一个不朽的形象。

和《范进中举》一样,“严监生片段”主要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五)课堂小结

文章为我们展现了范进等人的丑态,鞭挞了封建社会期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事态,对我们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有重要意义。科举制度促成了中国古代文人人格的解构与重构,是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对社会文明的严重侵害,值得我们深思。

(六)布置作业

1.请设计一个场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反映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征,并且用到本文运用的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300字左右)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文章,感受名著魅力。

范进中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2、形成多重对话,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得的世风。

【教学重点】

1、体会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句导入:

高明的《琵琶记》里有这样一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家看是什么意思呢?(早晨还是耕种在田的乡野村夫,晚上已经平步青云,登堂入室拜见帝王,贵为人上。)

是什么有如此大的神力能让人的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科举制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考中举人的范进的生活变化。 板书课题:《范进中举》。

二、解题:

强调题目对文章里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文题的理解,这样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快速高效的阅读效果。

㈠解析“范进”:

“进”的意思前进、进取,科举中又有进士一说,文中第一句也说:“范进进学回家”。这样看来,你估计范进的名字里有他的什么愿望?

(补充范进从20岁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经历了数不清的希望与失望,参加科考已成为范进年复一年的机械行动。可以说,范进把大半生的精力都耗费在了科举追求中!科举使他变得思想麻木、精神萎顿,除了“起承转合”、“子曰”“诗云”,他几乎别无所知、别无所能。他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尊严;苦苦挣扎在社会底层,靠嗟来之食养家糊口。然而就在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之时,命运之神猝然光顾。54岁的他不但考中了秀才,接着又一步登天变为了举人“老爷”!)

㈡解析“中举”:

举人和昔日的秀才不可同日而语,一但中举,其父为(老)太爷,其人为老爷,其子为少爷,故有“一世中举,三世为爷”之说。中了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三、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四、分析“范进中举发疯”

⑴读了课文,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预设:“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⑵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学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⑶怎样治疗这种疯病呢?

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这一个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

⑷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看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①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②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预设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预设2:“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⑸齐读“范进发疯”语段

⑹(布置作业)请大家结合课文,试分析下列问题:

㈠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㈡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你从中能否看清并且理解了“好”的内涵?

㈢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欲知详解,下节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⑴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预设: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⑵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预设1: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预设2: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⑶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预设: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人教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

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6、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9、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课堂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四、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授新课

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

说明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讽刺。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三、课堂小结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香菱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