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优秀10篇】正文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时间: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向沙漠进军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治理沙漠有感性的认识。课前,我制作了沙漠地形图的模型,作为道具在课堂上演示。并准备了沙漠风光图课件。

本课学习重点是学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解释事理,了解治理沙漠的重大意义。难点是对治沙方法的理解。整堂课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明白事理,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绿化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是——环保。一位记者在一篇题为《中国荒漠化警示录》中写道:“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荒漠化正向我们走来。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到,土地荒漠化正在由西北向内地扩展,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环境的恶化。”(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地形图画面)保护环境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家是否在生活中感到环境的恶化?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言:春天的沙尘暴天气、洪水的泛滥、地震、冬天里的热效应……

建立绿色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科学工作者正在积极治理沙漠,保护环境。我国著名的气象学专家、科学工作者竺可桢就是一位治沙能手。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曾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向沙漠进军》。(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点拨学习方法: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齐读标题:“向沙漠进军”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如何治理沙漠)以“向……进军”为题目,有何好处?(把沙漠比作敌人,把治理沙漠比作敌我双方战斗,更形象生动。)

3、理清文章思路。

沙漠危害人类抵御

《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 进攻

向沙漠进军的前途利用

三、模型演示,品读课文。

1、认识沙漠的危害性。

“沙丘”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教师出示了一个沙丘模型。“请同学们给沙丘定定方位,风往哪个方向吹?”——这问题好像书上并没有写,但同学们还是很有兴趣探讨这问题。

沙漠不长脚,会自己走路吗?——这个问题从来没想过!看看课文里有没有解释。同学们还是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经过探究——

(1)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2)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

(3)推动沙丘,沙丘波浪式前进。(品味语言:波浪式前进。)

(4)沙漠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研究治理风沙方法。

假如你是一名治沙工作者,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你该怎么办?——是个难题!学生们很快分组进行商讨。

问题的关键:

(1)挡住风,消灭沙患。树能挡风,多植树种草能挡风固沙。

(2)我这里有一些树苗,(教师出示模型)种树有没有讲究?——这可没想过。仔细读课文,才明白——品读: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3、你成为治沙能手后,很多人来找你谈经验,你用什么方法才能把你的做法写清楚?看作者是用什么说明方法把问题说明清楚的?——学生研读课文,体会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好处。

4、现在你已经成为一名治沙专家了。我要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你几个问题。

(1)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要想长效治理沙漠,达到绿化环境的目的,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得到水源。

(2)作为一名黄河三角洲人,你认为该如何阻止黄河两岸土地沙化?能谈得具体些吗?——提出治理方案,并用合适的说明方法阐述明白。

四、发挥你的创造力,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请你找出人类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利用沙漠的现实意义。

2、除了利用沙漠地区的日光和风力为人类造福,还可以怎样利用沙漠?说说你的奇思妙想。

《向沙漠进军》 篇2

阅读《向沙漠进军》选段,回答14——18题。(12分)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①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许多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②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③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④

向沙漠进军课后题

1.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抵御风沙袭击的办法是( )。

A.培植防护林B.种植林带

C.培植草皮 D.培植防护林和草皮

4.这段文字的说明方法中最主要的是( )。

A.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B.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

C.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

D.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

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A.从原因到结果 B.从主要到次要

C.从现象到本质 D.从概括到具体

6.培植防护林的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各组句与句之间的恰当关系是:

A.并列关系 B.解说关系 C.递进关系 D.因果关系

(1)第①②③④⑤与第⑥⑦句( )

(2)第①句与第②③④⑤句( )

(3)第④句与第⑤句()

(4)第⑥句与第⑦句()

9.文中加点词“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参考答案

1.A

2.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

3.D 4.

C 5.

B 6.⑤

7.①⑥

8.(1)A (2)B (3)D (4)B

9.不能去掉。去掉后,就不能表明防护林的作用中主要的是什么,就变成只有这一种作用了。这样表达不准确

《向沙漠进军》 篇3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征服沙漠、改造沙漠的方法。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其中第1~3段指出了沙漠与人的关系,沙漠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说明了的必要性,第4段分析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第二部分(第5段至第8段),说明征服沙漠的方法。其中第5~6段说明抵御风沙和沙丘的具体办法。抵御风沙的办法是培植防护林,以减小风力,培植草皮,以减少沙粒的来源;抵御沙丘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以固定沙丘。第7~8段介绍采取攻势的积极办法。7段强调“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8段说明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征服沙漠的治本方法。

第三部分(第9段至第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并向人们展示了征服沙漠、利用沙漠的美好前景。其中第9~10段介绍解放后征服沙漠所取得的成绩。第11~12段说明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第13段总结全文,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

二、层层深入的结构顺序

全文围绕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要,再着重说明怎样,从抵御、进攻讲到利用,最后说明的前景。全文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的结构顺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三、首尾照应突出中心

课文开头介绍:“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末段根据中间所说明的事实,得出“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的结论。这种写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严谨,同时内容上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出的深远意义,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文综合运用了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并逐个进行说明。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抵御风沙的两种方法),打比方(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用比喻进行说明。武器,游击战,阵地战,波浪式),作比较(摇篮和荒漠,过去没能征服沙漠和现在,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比较),列数字(沙丘的高度、速度、风遇防护林的速度的大小,湿沙层的深度,日照时间的长短)。

还有举例子,如课文在阐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先从人类“同沙漠不断地斗争”和“没有能征服沙漠”说起,举出国外、国内两个地区变成沙漠的例子加以具体说明。

五、巧妙][自然的过渡

如第7段中的第一句“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既是承接上一段的意思,又引出下文“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该段的末一句“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又起启下的作用。

六、修饰、限制词语的使用

例如:“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在“大风沙袭击”前用“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在“打死”前用“全部”限制,说明幼苗被打死的数量之大;“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若干成绩”中的修饰词“有计划地”准确地说明了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限制词“若干”说明有多项成绩。这些修饰、限制词的使用,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

七、语言学习教学建议

语言特点的学习,如学生有基础,可让他们自己到文章中去找典型的例子,从中归纳出特点来。如没有这个基础,可由教师举例,让学生来学习、体会。辨词和综合能力训练可请几位学生先作重点准备,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由班级学生集体讨论。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反映沙漠化问题的材料导入  。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初渎课文,提出如下要求。

①标记生字新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好。

②标记好段落序号,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提示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读者综合概括。

③理清作者的思路。

④明确作者思路,并请同学们按“为什么要,怎样进军,进军前途”这个思路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说出划分的起止。

三、具体妍习

1.细读课文(1--3)段思考。

①作者提出了要其原因是什么?

②第(2--3)自然段说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明确:的原因是沙漠长期以来危害人类,而第2、3自然段举了国外以地中海,国内以榆林地区为代表的两个地方受沙漠危害的情况,有根有据地揭示了为什么要的这一点。

2.沙漠危害人类极大,而人类是否能征服它呢?其前途会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重点研读

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讨论回答。

1.作者指导人们到底采用一些什么样的方法治理沙漠?(即怎样)

明确:从抵御、进攻到利用。

2.本部分又是按怎样的顺序说明的?请同学们采用摘录中心句和概括法相结合的方法,列出本部分的结构提纲,然后讨论修正。

3.这一部分的开头段说明了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明确:先让读者明白抄漠是怎样危害人类,即风沙的进攻主要是“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种方式,然后有的放矢地针对风沙危害的方式采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理。

4.揣摩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作用。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脊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明确:“刚”,限制说明禾苗出土时间很短。“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全部”,限制数量之大。“常常”、“两三次”、“点”,说明一次大风沙袭击给农民的生产和收获带来的严重后果。就这一点讲征服沙漠刻不容缓。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文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先说明了沙漠危害人类,揭示了为什么要。再着重说明怎样,而这一部分也是按层进式结构,先说明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然后针对危害的方式采用抵御、进攻到利用等治理方法;最后说明的前景。本文有很多段采用了中心句提纲挈领,逻辑性非常强。

六、作业

阅读课后《沙尘暴十袭京城》的短文。在此基础上,收集资料,了解沙尘暴袭击中国部分省市的情况,并整理,准备在下一节课在班上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让学生在班上充分交流自己收集并整理好的材料。 形式:分组交流,然后请代表向全班公布交流情况及内容。

二、回顾本文的结构和内容

三、具体研习

作者要说明除了用清晰的思路,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层次外,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善于恰当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要谈谈其好处?可相互讨论。

讨论后,明确:

1.举例子:(例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课文中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例子很多。请大家重点掌握。)

2.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二类。又如: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②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二:类等。提示学生注意:分类时要使用同一标准。并以"人"为例,说明采用的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

3.打比方:(如:①将地中海沿岸比作西方文明的摇篮②把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比作“游击战”、“阵地战”。)

4.作比较:(如:文章开头说:“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而结尾处:“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又如: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

5.例数字(略)

四、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程度的限制性的词语,更可准确的说明事理,做到表达严谨周密。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这“敌人”的性质就模糊不清;去掉“之一”,在阐述事理上就显得有些绝对。试指出下边各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是不能去掉的。如果去掉,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1.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2.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3.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4.所以要取得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5.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五、总结

像这样的事理说明文,作者巧妙地采用层进式结构,恰当运用中心句和多种说明方法,在语言上准确使用表数量、程度、范围的修饰限制语,使文章语言准确严密,无懈可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布置作业 (略)

《向沙漠进军》 篇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巩固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

(2) 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

教师启发提问,学生自行分析、讨论,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拔、归纳、小结,师生互动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4.重点、难点

分类说明、举例说明等方法以及恰当的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

二、教学策略

1.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自主、合作的讨论式教学方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学习,在进一步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教具:幻灯

4. 课堂资源开发利用:通过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向沙漠进军》 篇5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根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有条理地分类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领会恰当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准确解说事物、剖析事物或事理的特色。

二、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征服沙漠的角度说明人和自然的关系。其重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4—12):怎样。

教学难点 :

是两个自然段解说事理的说明。

教学关键:同难点。

教学方法:整体——局部——整体,边讲边导。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预习:

1.明确字形

汲 磴 榆

吸 澄 瑜

圾 橙 愉

2.注意字音字义:

竺 桢 沛 榆 逞 涸 噶 馏

3.理解词语:

充沛 肆虐 城郭

绿洲 葱笼 俨然

移居 逞强施威

不毛之地

二、导入  新课:

本文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写的一篇说明文。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如何征服沙漠提出了改造沙漠的办法。

三、分析课文。

1.范读,要求在正音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练习一,具体划出文章的三部分,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2.提问明确:

本文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说明。紧扣“进军”二字:一、(1—3)为什么要;

二(4—12)怎样;三(13)的前写。

3.讲读第一部分:

文章一开头就明确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1段),道出了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

为了说明沙漠是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提出了“进军”的艰巨性;

接着列举了两个典型事例:“文明的摇篮”——“变成荒漠”;“天然的草原区”——“变成沙漠”,具体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更进一步突出“最顽强”三个字。

小结:第一部分的大意是: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

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沙漠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有哪两种进攻方式?”

——沙漠作为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它向人类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它用风沙作为武器,采用了“游击战”和“阵地战”的方式向人类进攻。

提问一:对照课文,请同学指出作者选用哪些动词来突出“沙漠特征”的?

提问二:作者遣词造句很有功力,请举例说明作者为了力求准确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恰到好处。

师生共同分析(5—7)段。

提问:人类征服沙漠主要采取哪些办法?

明确:根据沙漠的活动规律,人们用“培植防护林”“培植草皮”以“减小风的力量”和“沙粒的来源”——对付“游击战”的办法;用“植树种草”的“固定沙丘”——对付“阵地战”的办法。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理解分析一。

2.试归纳本文的中心和写作特点。

第二节

教学目的:目的二。

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关键:同上。

教学方法:同上。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 。

二、继续分析第二部分(8—12)。

在第8段里,作者根据积累的大量资料,详细地说明寻找水源,利用水源是征服沙漠的主要方向。并例举出在我国已具备这方面的条件,说明我国是完全可能的。

在9—10段主要讲沙漠是可以征服的,说明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有计划地改造沙漠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这两段说明了在中国这一古老的土地上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极大鼓舞人们的决心和信心。

11—12段,指出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说明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大意:针对沙漠的特征说明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和光明的前景。

三、师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13段)。

总结全文,点明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鼓舞人们的信心和斗志。

四、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本文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征服沙漠的办法,并揭示了的光明前景。

2.写作特色:

①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说明事物;

②科学的分类说明;

③恰当使用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解说事物、剖析事理。

五、布置作业 :揣摩,运用三。

六、板书设计 :

向沙漠进军教案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2、学习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有关知识。

3、了解人类征服沙漠的业绩,树立改造大自然的雄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分类说明、举例说明的方法以及恰当的使用词语准确说明说明事物。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手法导入,并利用此法使学生理解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以及人类防御沙漠、向沙漠进军的方法。

(2)比较阅读,体会恰当使用词语,准确说明事物的写法。

(3)借助于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4)开展演讲的形式,让学生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观看录像,分组讨论,开展演讲比赛

五、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之地,经济繁荣之所,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只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六、参考资料

沙漠,一是对荒漠的通称;二是指沙质荒漠,即地表面为流沙覆盖、沙丘广泛分布的地区。

全世界沙漠面积达1535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10,撒哈拉沙漠为世界之最,面积为800万平方公里。我国沙漠表面109.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11%。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2.7万平方公里,为全国沙漠之最。

沙漠气候干燥,蒸发量大,降雨量少,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沙漠地区温差大,年温差在30℃~50℃之间,绝对温差达50℃~60℃,日温差(夏秋午间)可达60℃~80℃。地表植物稀少、矮小。风力强,最大风力达10~12级。虽地表水少,但地下水资源丰富,全世界储量可达400万亿立方米。

《向沙漠进军》 篇7

《向沙漠进军》教案

(2003-04-26 13:51:12)

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陈钟梁

教学目的

一 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 掌握本文结构严密与语言准确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 在教师启发下组织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二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分析本文严密的结构。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新课。

(一)我们学习任何一篇说明文,都需要准确地理解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要点,这些要点是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本文而论,主要是说成因、方法、特征、本质和规律性。下面想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在阅读时自己划出一些能答复问题的句子来(培养作阅读笔记的能力):

①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什么?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是什么武器?这种武器主要用什么方式来袭击人?

③抵御风沙袭击有什么方法?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④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什么?(注意“抵御”与“征服”的不同。)

⑤我们是怎样征服沙漠的?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彼此纠正或补充一些内容,教师巡视以后让学生举手,读出有关语句(语句可以有变动):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②沙漠逞强施威,用的武器是风和沙。这种武器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有二:第一,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量愈强。第二,风推动沙丘缓慢前进。

③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第一是培植防护林,(这主要是防风),第二是植林种草(这主要是防沙丘)。

④征服沙漠主要的武器是水。(“抵御”只是消极的防止,“征服”才是积极的消灭。)

⑤我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是“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林”,这就“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州”,而且起了防护交通线路的作用。而且,制造风力车,“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使风“为人类造福”,而且用半导体把沙漠上长时间的日光变为热能,来发电,取热,煮火,做饭,等等。

⑥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

(二)问:根据以上答题,能否说出哪是成因、方法,哪是特征、本质、规律性?(注意:只能作大体上的划分,很难执于一端。)学生讨论以后,明确:上述答题之②既是说明特征,也是说明方法。③是说明方法。④也是说明方法,但是更加主要的方法。⑤是进一步采取的积极进攻的方法。①和⑥是本质:①说明沙漠的本质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⑥说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征服沙漠,并且使沙漠变成为人类服务的绿洲,等等。所谓规律性,指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比方沙漠向人类进攻所用的两种方式决定于“风”和“沙”的关系,风大沙小就是“游击战”,沙粒很多就是运动战。又如征服沙漠的几种方式是由沙漠袭击人类所用的武器来决定的。“风沙”、“植树种草”、“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说明了征服沙漠的规律性。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征服沙漠,又说明了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关系,这中间也有一个规律性问题。

二 分析结构。

(一)提问:在再默读过一遍以后,看看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充分思考以后,明确:划分为两个部分。

问:依据是什么呢?

沙漠这个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怎样危害人类的?人类是怎样征服沙漠的?也就是,人类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

(二)第一部分由四个段落组成。这四个段落又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呢?

1、2、3自然段是一个层次,第4个自然段是一个层次。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沙漠对人类危害的后果及其危害的方式。

(三)1、2、3段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第1段是“总说”,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然后,分别举出国外(地中海沿岸)、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这个自然敌人的危害。

(四)根据人类对沙漠的认识与改造是逐步深入的,第二部分又应该怎样划分呢?

划分为抵御与进攻。第7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呢?

过渡作用。从“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采取守势到采取攻势。

(五)5、6两段都是写“抵御”的,为什么分为两段?

一段写抵御风沙袭击,一段写抵御沙丘进攻。

“袭击”与“进攻”有什么不同?

“袭击”是偷偷地打击,就是指上面的“游击战”;“进攻”是明目张胆地进攻,就是指上面的“阵地战”。

(六)从第8段到第12段(第11、12段也可以理解为对风和对日光的利用)都是写“攻势”,寻找它们互相间关系似乎比较难。如果一分为二的话,怎么分法呢?

改造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第8段写在我国广大沙漠地区尽管地面上缺少水,地下还是有水的,这就具备了相当有利的条件,说明是“可能”的。9至12段以实例说明这“可能”已经变成了“现实”。

(七)9至12这四段,还能够一分为二吗?

9、10两段写征服沙漠,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

既然9、10两段都是写对沙漠的征服,为什么不合为一段呢?

合为一段当然可以。分为两段的理由是一段写对农田的“保护”,一段写对交通线路的“防护”。

先写对交通线路的“防护”,再写对农田的“保护”,行吗?

不行,征服沙漠的作用首先在于保护农田,开辟绿洲。

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各写了什么?

11段写利用沙漠地区“风力”,12段写利用沙漠地区“日照”。

这两段次序可以调换吗?

不可以调换的,因为利用沙漠地区风力,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工作;而利用沙漠地区日照,还只是远景。

(八)结尾一段总结全文,“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就是指沙漠对人类危害的情况以及人类对沙漠改造的情况,整篇文章紧紧抓住沙漠这一事物的特征说明,结构严谨,条理分明。

(九)请一位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把全文内容有重点、有条理地复述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本文准确的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向沙漠进军》一文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等等,也分析了结构层次,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沙漠对人类的各种危害以及人类对沙漠的改造。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语言的准确性。

二 新课内容——分析语言。

(一)文章题目是《向沙漠进军》,进军,就是比作为军事上一场战斗。文章选用了哪些动词表示这场战斗的激烈、你死我活的呢?

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部分,找出沙漠对人类侵犯的动词:

并吞、侵占、侵入、袭击、进攻、肆虐、打死、摧毁、埋葬、逞强施威。

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二部分,找出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动词:

抵御、防御、固定、收复、保护、防护、开辟、征服。

(二)语言准确性不但表现在中心词上,还表现在对中心词的限制上。由教师读第一部分四个段落。在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漏掉一些词、句,请同学们在听教师读时,注意把漏掉的地方作好记号,然后研究漏掉了一些词、句会给说明带来什么影响。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达起来的。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逐渐变成荒漠了。

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风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的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都变成沙漠了。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才能有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份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被摧毁,田园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引导学生一一研究上面漏掉了“若干”、“有些部分”、“还”、“多少”、“许多”、“三十公里”、“一次”、“全部”、“点”、“全”等限制词语对准确说明的影响。

1、2、3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说过了头;而第4自然段漏掉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话又说得不够份量。过头与不够,都不能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

(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但表现在限制上,还表现在整句的判断上。譬如说,“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那防护林是什么呢?请同学仔细把防护林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防护林是并行排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林木高度二十倍的林带。(从培植方法上讲)

防护林是为了减少风的力量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作用上讲)

防护林是抵御风沙袭击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目的上讲)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在沙丘上植树种草怎么会成活呢?那我们就要研究湿沙层是什么。请同学仔细把植树种草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湿沙层是沙丘在四十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百分之二以上的沙层。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那沙漠中到底有没有水呢?一想到水,人们容易想到滚滚的黄河、滔滔的长江。沙漠地面上缺水,地下有没有水呢?请同学仔细把地下水一段钻研一遍,然后用完整句子回答地下水是什么。

地下水是沙漠中地面上的降雨与径流渗入到土壤岩隙中的水。

附:教学参考资料:

1.叶苍岑:《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教学》(一)见《中学语文》1981年1期。

2.叶苍岑:《说明文的结构》,《教学通讯》1981年9月号

向沙漠进军教案 篇8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和征服沙漠、改造沙漠的方法。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其中第1~3段指出了沙漠与人的关系,沙漠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说明了向沙漠进军的必要性,第4段分析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和方式。

第二部分(第5段至第8段),说明征服沙漠的方法。其中第5~6段说明抵御风沙和沙丘的具体办法。抵御风沙的办法是培植防护林,以减小风力,培植草皮,以减少沙粒的来源;抵御沙丘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以固定沙丘。第7~8段介绍采取攻势的积极办法。7段强调“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8段说明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征服沙漠的治本方法。

第三部分(第9段至第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并向人们展示了征服沙漠、利用沙漠的美好前景。其中第9~10段介绍解放后征服沙漠所取得的成绩。第11~12段说明利用沙漠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第13段。总结全文,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征服沙漠的可靠保证。

二、层层深入的结构顺序

全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从抵御、进攻讲到利用,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全文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的结构顺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三、首尾照应突出中心

课文开头介绍:“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末段根据中间所说明的事实,得出“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的结论。这种写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严谨,同时内容上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出向沙漠进军的深远意义,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文综合运用了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并逐个进行说明。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抵御风沙的两种方法),打比方(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用比喻进行说明。武器,游击战,阵地战,波浪式),作比较(摇篮和荒漠,过去没能征服沙漠和现在向沙漠进军,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比较),列数字(沙丘的高度、速度、风遇防护林的速度的大小,湿沙层的深度,日照时间的长短)。

还有举例子,如课文在阐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先从人类“同沙漠不断地斗争”和“没有能征服沙漠”说起,举出国外、国内两个地区变成沙漠的例子加以具体说明。

五、巧妙自然的过渡

如第7段中的第一句“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既是承接上一段的意思,又引出下文“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该段的末一句“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又起启下的作用。

六、修饰、限制词语的使用

例如:“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在“大风沙袭击”前用“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在“打死”前用“全部”限制,说明幼苗被打死的数量之大;“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若干成绩”中的修饰词“有。计划地”准确地说明了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限制词“若干”说明有多项成绩。这些修饰、限制词的使用,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

七、语言学习教学建议

语言特点的学习,如学生有基础,可让他们自己到文章中去找典型的例子,从中归纳出特点来。如没有这个基础,可由教师举例,让学生来学习、体会。辨词和综合能力训练可请几位学生先作重点准备,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由班级学生集体讨论。

《向沙漠进军》 篇9

《向沙漠进军》第一课时教案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  包秀虹    2000/10/17

教学目标:

1, 简介作者;

2, 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 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结构;

4,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 掌握新的生字及基本词语,如竺,逞,肆虐,

6,感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快了改造自然环境的步伐。

一。 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常大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都有气象预报,那么你

知道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是谁吗?竺可桢。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竺可桢不仅是气象学家,而且还是地理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竺可桢老人写的一篇事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

二。 学习题目

大家首先来看一下这个题目:进军,本意是军队出发向目的地前进。如红军渡过乌江,向川滇边境进军。今天竺可桢老人却响亮地提出了“向沙漠进军”的口号。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你在读了课文后,觉得这个题目中用“进军”,包括了哪几方面意思呢,或者说说明了什么呢?

回答后归纳:

1.标题表明治理沙漠难度很大,因为如果是轻而易举的事,就无需进军了。

2.表明治理沙漠行动规模很大,因为“进军”指的是众多军事人员的行动。

3.这个标题表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们的敌人一样。因为进军是去攻击敌人。

4.标题表明治理沙漠的行动是有计划的。因为“进军”都是有计划的行动。

5.还表明治理沙漠的目的是征服沙漠,使它为人类服务。这就像“进军”的目的是征服敌人一样。

看来大家昨天预习的不错。

三。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由第3点引入课文学习。)

刚才有同学说了 “这个标题表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就像是我们的敌人一样。因为进军是去攻击敌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98,看看沙漠对人

-1-

类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又是怎样危害人类的,人类该如何治理沙漠,向沙漠进军呢?

我们课文一开头就说:“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大家划一

下主干会发现是“沙漠是敌人。”因为沙漠是敌人,所以我们要向沙漠进军。一开头就点题。

1) 问:去掉“之一”行不?有何作用?(你能否举个例子?)

说明除了沙漠是我们的自然敌人外,还有其他的自然敌人。这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如地震,桑美台风。

2) 问:这个自然敌人作者用了什么词语加以修饰?“最顽强”为什么说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范读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从哪些词语可看出“最顽强的敌人”。

(“有史以来”)“不断地斗争”“没有能征服”,(“反而”)“并吞(将别人并入自己)”

小结:这段总说了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这段中心句就是这一句。

3) 为了说明沙漠是人类的敌人,作者还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增强说服

力?举例子。举了哪几个例子来说明沙漠的危害?请一个同学朗读2,3两段,其他同学用简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所举的事例。

明确:a,曾是西方文明摇篮的地中海沿岸两三千年来不断受到风沙的侵

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西方文明摇篮——荒漠)b,曾是天然草原区的我国陕西榆林地区由于风沙侵入,关外三十公里变成沙漠。(由天然草原区——沙漠)

小结:为了具体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作者举了“地中海沿岸”和“我国榆林地区”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个是两三年前古代

西方的事例,一个是几百年前中国的例子,时间久远,地域跨度大,充分说明

沙漠对人类危害由来已久,处处存在。从而突出了它“最顽强”的特征,唤起人们征服沙漠的紧迫感。

第一部分其实告诉人们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如何征服沙漠

沙漠既然有如此的危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防御沙漠侵袭,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呢?我们要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首先必须了解沙漠进行危害的特点,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敌人,才能征服敌人,只有了解了沙漠这个敌人的特点,才能采取针对性的科学方法,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

(1) 听课文录音(第4,5,6段),思考沙漠侵袭进攻有什么特点,采

-2-

用何种武器和方式,作者采用什么样说明方法作具体介绍,人类如何防御风沙侵袭?思考完成下列表格。

沙 漠 侵 袭                           人 类 防 御

说明方法:                                    方    法

武器进攻方式特点

明确:1,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2,风沙进攻方式主要有两种:“游击战”和“阵地战”。

( 这里的“武器”“游击战”“阵地战”都用了引号,起什么作用?表示特殊含义。)

3,按风沙不同的进攻形式和造成危害程度定义:

游击战:风沙飞扬袭击禾苗。

特点: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阵地战:狂风移动沙丘埋葬田园。

特点:风推行动沙丘,缓缓前进,造成危害。

问:课文中提到: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如何理解?它是怎样移动的呢?我们用文字结合图示说出狂风推动沙丘前进的过程。

提示:沙丘的移动

1. 客观条件:风速达到每秒5米以上,

2. 沙丘移动部位:迎风面的沙粒

3. 移动的沙粒数量:成批

4. 移动方向:随风移动

5. 移动过程:从底部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

小结:沙丘向前移动过程一起来叙述一下。可见这篇说明文语言非常简洁,明晰。沙丘前进不是整体移动,而是波浪式前进。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速度虽然不快,但所造成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表现在哪里?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这段文字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先总说后分说。

说明方法:分类别,举例子, 列数字

-3-

(2)针对风沙袭击和沙丘进攻这两种沙漠侵袭方式,人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防御。

问:防御风沙袭击可采用什么方法?培植防护林。

它的作用是什么,效果怎样?针对风的。

那么防护林培植中有什么要求吗?并行排列,两列距离有要求。

除此之外,还可采用什么方法?培植草皮,

它的作用是什么?针对沙的,减少沙的来源。

问: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什么?植树种草。

课文中有两句话中的“固定”充当什么成分大家必须先理解:1,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偏正短语)2,湿水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动宾短语)

由于沙丘可分为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根据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对一部分(已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的)固定沙丘: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过度和任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对流动沙丘:植树种草。(湿水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需要)

上述方法的确能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但是用课文中的话来说,还只是采取守势,是被动地防御风沙袭击。我们应该是主动向沙漠进军。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主动地向沙漠进军,并且使沙漠为我们所用,在向沙漠进军中取得彻底的胜利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思考一下。

如有时间,先朗读课文,后课后练习二中3小题分析。

五。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

向沙漠进军(事理说明文)

竺可桢

一。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最顽强:有史以来,不断斗争,没有能征服,反而并吞

举事例:1,西方文明摇篮变成荒漠。

2,天然草原区变成沙漠。

-4-

二。怎样向沙漠进军?

沙 漠 侵 袭                           人 类 防 御

说明方法: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方    法

武器进攻方式特点

1, 培植防护林(减少风的力量)

2, 培植草皮(减少沙粒来源)

沙游击战

(风沙飞扬

袭击禾苗)沙粒随风移动,风愈大,沙打击力愈强

阵地战

(狂风移动沙丘埋葬田园)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造成危害。1,妥善保护草皮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抵御固定沙丘)

2,植树种草(抵御流动沙丘)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寻找中心句的方法把握说明中心。

2、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植树、节水、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前置学习

1、找出中心句和重要提示句概括段意。

2、梳理文章结构提纲。

二、研读课文

(一)为什么向沙漠进军?(1~3)

1、学生找出段一中心句: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2、分析段二段三与段一的内在联系。二三两段举例说明“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明确两段段意。

3、说明方法点拨:举例子

(二)怎样向沙漠进军?(4~12)

防御——进军——利用

防御阶段:

先明确中心句。

主问题: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本文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沙漠危害人类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这一段既是第一部分的深入阐释,又是第二部分展开说明的前提,只有弄清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对付它的办法。所以首先要强调这一点。

1、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是采用了哪些方法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的。分类别、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

2、如何对付游击战?如何对付阵地战?

抵御风沙袭击——培植防护林和草皮

抵御沙丘进攻——植树种草。

3、回扣主问题。

进军阶段

1、明确中心句,理出结构提纲:

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若干成绩(8、9)

2、明确第7段的过渡作用。

利用阶段

主要是利用沙漠中的____和____为人类造福。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三)、前景。

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后练习二。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之一”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说明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中的一个,其他还有火山、地震、洪水等,如果删掉,则变成沙漠是人类唯一一个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了,这与客观事实不符,表达就不准确了。

2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

“还”在这里是“程度上勉强过得去”的意思,指出了榆林地区有一定的降雨量这个事实,如果删去,则变成榆林地区雨量充沛,这与客观事实不符,表达就不准确了。

3、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

“必须”在这里是“一定要”的意思,体现了植树种草,“充足的水分”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如果删去,这一条件的重要性就体现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