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三上《给予树》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30篇】正文

《三上《给予树》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30篇】》

时间: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

《给予树》教学反思 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很花俏的东西。我重视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课文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如愿以偿”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又如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也是以对“沉默不语”的理解来引入新课的。

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你能为陌生小女孩写几句感激的话吗?指导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是把读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一下子就写了四五句话来,既写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写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如杨洺是这样写的:“好心人,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多么感激你呀!是你给了我一个倾诉心事的好伙伴,是你使我不再孤单,是你让我感受到了爱的温暖。真的谢谢你!”从学生的话语中,可以充分看出,他们已完全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像朋友一样,可亲可爱,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如文章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指导朗读的部分。在指导学生地有感情地朗读金吉娅对妈妈说的话时,我以请教的姿态让学生教我应当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不仅积极思考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还乐于示范。

在这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我认真听他们的发言,对不同的回答我都尽量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如:让学生说说“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时,有学生回答:“沉默不语的意思就是说低下头不说话。”我便肯定地说:“你回答得真精炼。”另一个学生接着说:“老师,我认为沉默不语的意思是说因不高兴或心里有事而不说话。”时,我高兴地告诉全体学生:“原来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上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好吗?”这就无形中在对学生进行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渗透。

《给予树》教学反思 2

准备这节《给予树》前,我又重新研读了课标对于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力求使自己的教学环节设计科学简约,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教学效果突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我尽量围绕“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中心展开,所有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字词,自主质疑,个性化地理解,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具体的教学中,我从金吉娅入手直奔重点段,抓住一个关键词“沉默不语”,一个重点句,深刻体会出了金吉娅的美好品质。这是我尝试对教材大胆取舍,从中选取了能体现金吉娅美好品质的三个关键点,引导学生上下联系,通过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在学生理解、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发展了语文素养。

课文一开始,我抓住金吉娅给家人和陌生小女孩所送礼物的强烈反差,引发学生思考并质疑,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要给陌生的小女孩送洋娃娃?”这也是触摸人物心灵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这样的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三年级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思维有了方向,思维也就更加活跃,思考也会更加深入,理解也自然就更加深刻、富有个性了。随后抓重点词“沉默不语”——精选训练点,在训练中促进发展,实现个性阅读。既引导学生理解了词语,又学习了理解词语的方法,还透过神情想象了人物内心,体会了情感。从词入手,引导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东西,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读出词语背后的内容。落实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课标要求。最后运用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感情朗读,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这节课的教学,我还有很多不足,如抓重点句“可是……什么都没有。”的理解时,我意在挖掘学生的动情点,在体验中受到熏。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学生只是停留在文字浅层次的理解,缺乏感性认识。课后的反思中,我想到,抓住这一动情点,还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口、动脑、动心、诵读,联想、想象,凭借直观直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想象内心,才能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进作品的生命。如果能够创设情境,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入手的同时,就能帮助学生理解了金吉娅要送洋娃娃的原因,触摸到了她善良的心灵。

语文课应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当前小学语文研究的重点话题。我在以后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做到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有机结合,既不孤零零的训练语言,也不是脱离语言去凭空感悟,进行情感教育,而是真正让三个维度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充满情、趣、美、理的。在课堂上,我要有意识地营造有情有趣的教学氛围,如课前的游戏激趣,课中的创境激情,课后的写话释情等。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情趣盎然、充满自信。让学生在情趣中,不知不觉地享受了学习语文的幸福和快乐,在趣与情的完美结合中,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语文素养。

给予树教学反思 3

《给予树》描写了在圣诞节前夜,一位叫金吉娅的小朋友,用妈妈给她的为家人购买圣诞节礼物的钱为一位不知名的女孩买了个洋娃娃,完成了女孩在“给予树”上留下的心愿。而金吉娅的母亲由不知情到了解,到最后是激动万分。在文章的学习中,只要学生能抓住人物心理变化,并有所感悟,就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所在。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你能代妈妈说吗?

生:对不起,我的宝贝,妈妈误会你了。

生:你给妈妈送了一份多么珍贵的礼物呀!

生:你真有爱心,妈妈为你骄傲。

……

师:说得多好呀!让我们轻轻地写下来,作为妈妈的圣诞赠言,送给金吉娅,好吗?

(学生依次读着自身写的话)

师:假如你是那个在圣诞节受到梦寐以求的洋娃娃的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生:感谢你的馈赠,让我度过了最快乐的一个圣诞节,你那么关心他人,也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关心……

生:多么漂亮的洋娃娃,真谢谢你,我一定向你学习,努力去协助身边的每一个人,把快乐和幸福带给他人……

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让我们记录下这些感谢的语言,等会读给大家听。

……

【反思】

在教授《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时,这两个小练笔花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在这过程之中小朋友们一直在考虑、交流、书写,在两个小练笔完成之后,无须教师的点拨,小朋友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品格和“给予”后的快乐与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小朋友进行小练笔,但大多放在末尾,作为拓展,还有一些可以说是画蛇添足,是地道的点缀品。而这一课中的两个小练笔却实实在在的让我感受到了“感悟课堂”的魅力。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1.虚实有度。

充沛的“利用”文本,充沛“挖掘”文本,充沛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顺着主人公的话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可以顺着说,所以又务必要说顺,即让它符合“对话”的。要求。

2.细化过程

“练笔” 自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假如想让它达到预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让学生理解说话人的心态,掌握表达的正确方法。最好能在写之前与全班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不让“练笔”走过场。

3.追求实效

很多小练笔在时间上略显匆促,结果练笔活动浅尝辄止,成了课堂上的小点缀。真正具有实效的小练笔,要有足够大的“容量”,具有“具体”的过程,要有一定的“铺张面”,和流动的“线”。真正着眼于小朋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理的揣测和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并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情、入境。

4.不只仅是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不只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小朋友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发明、展示自我、体验胜利的平台。是学生健康生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是啊,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仅在于掌握它、运用它,更在于逾越它。

给予树教学反思 4

给予是快乐的,在语文课堂上,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了金吉娅带给我们的一切!有的孩子在语文课堂上感动得哭了,有的孩子在那小声地抽泣,因为有了共鸣,所有他们很感动。

将这个故事继续,让这份感动延续,这是我想要做的。在教学设计时,我以文中出现的援助中心作为故事继续的载体,利用语文课堂中积累的情感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体会到了幸福,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自觉的活动。

在这次整合课堂上,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一、利用课堂相关视频和音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故事是发生在圣诞节前夕,学生在欢快的圣诞节歌曲中进入教室,环境的给予让学生融合在这样的课堂之中。紧接着圣诞节视频的播放,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的心便自然地融入到了圣诞节快乐的气氛中了。所以说,音乐、视频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二、利用语文课创设的情景资源,碰撞学生内心情感

读陌生小女孩的心愿,这是一个很感人的环节,在语文课堂上,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当信息课上再次出现这个环节的时候,孩子们的心被再次碰撞,他们的心与文章中主人公的心再次共鸣,就这样碰触了他们的内心。利用情感教学,就必须有一个情感的触发点,而情景迁移正是一条好途径。

三、利用故事的可再生性特点,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故事性文章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任务设置上出现了一个难题。思考后,发现整合可以从学科特点出发的,故事性文章的特点就是——再生性,当想到这三个字的时候,灵感就油然而生了。利用“援助中心”这个部门,将故事再编,使得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又有了新的结合契机。

在这次教学中感受最深的是,我没有说:“今天我们要做是什么,我们要完成的是什么……”但是孩子们说:“我们要干什么……”新课程理念强调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也许就是一种变革吧!

给予树教学反思 5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充分联系了课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联系课文想象”,告知学生进行想象的方法。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错。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我还想说,一个课堂就是一棵给予树,这树上种满了师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讨的无穷乐趣;这树上也将结满师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累累硕果!

给予树教学反思 6

《给予树》是一篇有浓浓人文情怀的课文。围绕“给予”展开教学,从而体会“爱”是本躺课的教学主要特点。在设计教学时,我重点放在了凭借文本体验课文蕴涵的人文精神。

一、激趣导入

课前,我用说一个日子猜节日的方法来导入课堂,创设与故事北京想融合的教学情境。

二、紧扣课题,展开教学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这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对问题解决过程一层一层的感知文本,渗透情感。

三、层层递进,品位“给予”

品味“给予”的过程正是他们受到爱心教育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

(一)初品“给予”。理解“给予”这个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感知,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初品“给予”:一是凭直观感觉,揣摩“给予”;二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给予”;三是联系课文,理解“给予”。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展现人物间的相互给予。如从“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给予;从“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可以看出这是兄弟姐妹间的相互给予等等。最后学生自然初品出“给予”就是“送、给”的意思。

(二)细品“给予”。在解决问题“‘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给予树的句子。引导学生对“一直盼望”一词展开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因为小女孩很贫穷,买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为她喜欢。”“因为她很孤单,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从而感受小女孩那种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紧接着,我让学生再次想象“小女孩会在卡片上写些什么?”进而对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让人如愿以偿的树。”……同时也深一层地感受“给予”的另一层含义――让人如愿以偿。当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的心情怎样?我让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沉默不语”、“低着头”想象金吉娅此时会想些什么,体验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从而品味“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

(三)再品“给予”。这一环节,是通过精读最后一自然段来完成的。读完本段后,先让学生体会妈妈拥抱时的心情,比较妈妈前后的心情变化。接着提出了三个问题:小女孩得到了什么?金吉娅得到了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层层递进,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总结“给予”所折射的深层含义。

给予树教学反思 7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我把课文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指导学生书写上。学习本课时,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教学效果不错。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要读出妈妈生气,金吉娅的沉默自责,兄弟姐妹的兴高采烈。从对比中产生疑问,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怎么会乱花钱,她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请学生带着疑问再次阅读课文。

从第四自然段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再抓住“却什么也没有”进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们相比,她什么也没有。先说我们有的,然后用括号括起来,告诉大家这些小女孩都没有,把小女孩的可怜无助,与金吉娅的善良再次对比。 在文中出现了一些看上去简单,但是寓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如“善良”、“仁爱”,本身有很深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心地纯洁的”“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解释。而有的词语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深入体会,例如:学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享受”,但老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课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是分享了礼物,还分享了快乐,金吉亚还和一个陌生女孩分享爱。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时,我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学生对此问题回答的较到位,金吉娅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

最后我请学生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给予别人的帮助,这一环节的设计打开了孩子们心灵的大门。大家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曾经给予别人的帮助。趁机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树叶”做为礼物送给他们。孩子们都很快乐。通过这一课,让学生明白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需要人关爱的,不能只接受别人的爱,还要学着去爱别人,爱自已的爸爸妈妈,爱老师同学,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给予树教学反思 8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给予哥哥姐姐,给予我们什么"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透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潜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忙别人!"

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情绪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向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情绪。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资料。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给予树教学反思 9

《给予树》是新教材第八组课文“爱的教育”专题下的一课,课文主要讲了小女孩金吉娅把本用于购买圣诞礼物的钱为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买了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实现了陌生小女孩的愿望的故事。

我深入钻研教材,细细揣摩编者的意图,了解通过这篇课文所要达到的目的。目的明确了,再思考要设计什么样的内容,通过怎么样的形式来达到。最后,我确定了这节课的重点为:引导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明白帮助别人自己也快乐的道理。

上完课,自我感觉一般。这节课能完成教学目标,但未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课后,老师们也肯定了这课的优点,指出了不足之处。

一、突出了重点、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我们在上课时,始终不能忘记时刻要渗透道德情感教育,从小让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在上《给予树》时,我根据课文内容,确定了“引导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明白帮助别人自己也快乐的道理”为教学重难点。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破呢?我发现,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话:“卡片上写着:她一直盼望着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而这正是金吉娅把本用于购买礼物的钱为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的原因所在。于是,在教学中,我 然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纷纷想象卡片上的内容了。这时,我再出示一张设计好的卡片,卡片上写着:“圣诞老人啊,您在哪?又到圣诞节了,可是我还是什么都没有。我没有父母,没人亲人。我多么盼望得到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啊!我会做它的妈妈,不让它像我这样孤单。”学生读了这段文字,不禁被小女孩凄惨的生活所感动,从他们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可以看到,他们已完全进入到与文本的对话情境中去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这一教学环节的成功,更进一步地肯定了我“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的观点。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依据。但我们在教学中并不是以教材为唯一,而应当积极拓展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与自己的生活相密切的环境中理解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写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很花俏的东西。我重视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课文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如愿以偿”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又如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也是以对“沉默不语”的理解来引入新课的。

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你能为陌生小女孩写几句感激的话吗?指导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是把读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一下子就写了四五句话来,既写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写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如陈艳丹是这样写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多么感激你呀!我会好好照顾它,像它的妈妈一样。金吉娅,你真是个善良的小女孩!”从学生的话语中,可以充分看出,他们已完全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了。

三、亦师亦友,师生共同构筑生活化课堂。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老师不再是背着手在课堂上踱步,远远地观望,而是做为本次活动的参与者,参与其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就像朋友一样,可亲可爱,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如文章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指导朗读的部分。在指导学生地有感情地朗读金吉娅对妈妈说的话时,我以请教的姿态让学生教我应当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不仅积极思考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还乐于示范。

四、恰当的评价语,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上课时,我们老师都会犯一个通病,就是自觉不自觉地要去重复学生的答案。有时是不知道怎么含接,有时是怕其他学生听不清楚。其实,老师听同学回答问题,关键要对他的答案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问题在哪里,该怎么样改正。有时是回答不完整的要帮他表达清楚;有时是不正确的要引导学生给予纠正;有时是要对其看法进行肯定,表示赞赏。这样,学生的认识、表达等才能得到提高。

在这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我认真听他们的发言,对不同的回答我都尽量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如:让学生说说“沉默不语”是什么意思时,有学生回答:“沉默不语的意思就是说低下头不说话。”我便肯定地说:“你回答得真精炼。”另一个学生接着说:“老师,我认为沉默不语的意思是说因不高兴或心里有事而不说话。”时,我高兴地告诉全体学生:“原来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上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好吗?”这就无形中在对学生进行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渗透。

上完这节课,我的感受就是要上好一节课不容易。课前老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学生方面,要考虑得很细。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老师是不知道的。但是我们老师事先可以估计,列出几种可能,制订几种应变的方案,这样在课堂上我们才能应对自如,从容不迫。例如,我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理解完全失误的现象,有时是你如何也想象不出的低级的错误。所以在备课时,我就充分考虑了当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时,自己该如何引导。因此,在现场教学中,当学生真的又再现这样的现象时,我才能做到不急不燥,沉着地引导学生从另一个正确的方向去理解课文内容。

我认为,课堂上当学生对某一问题迷惑,出现冷场时,我们老师要想办法去引导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并不是每个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出来的课就是好课,现在的课堂关键要看当学生不懂时你老师如何去引导。当然,对于事先没有想到的,课堂上才生成的东西,那就要靠老师的机智了。所以备课时,除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五、不足之处:牵得太多,未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课后,很多老师提出了,在本课教学中老师牵得太多,学生缺乏主动性。其实,在教学设计时,我就意识到这一点了。但为什么还是实施了呢?我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此次教学过程的。因为:首先,《给予树》是一篇说理的课文,编排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这样的课文,如果放在高年段,我会设计主题教学。而在中年段,特别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我认为,牵一牵,让他们初步认识这种文章的特点,学会学习它的方法,在以后遇到同类课文的时候,再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效果可能会比现在就急于“放”会好。其次,更重要的是,我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已有水平。这篇文章,如果放得太多,过半数的学生学习效果会交白卷。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教学的最终,是我的教学工作的目标。但一味求新、求异,而不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接受能力,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很多优秀的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不应盲目使用,否则,可能会产生“拔苗助长”的效果。

《给予树》教学反思 10

篇一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给予哥哥姐姐,给予我们什么?”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

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篇二

《给予树》是本学期最后一组一篇有关“爱心奉献”以叙事为主的文章: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母亲把仅攒的100美元分给5个孩子每人20美元,让他们选购圣诞礼物。其中小女孩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陌生小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感受金吉娅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也是本课的德育目标。现今时代的孩子,他们一直在享受着被爱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爱别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娅是他们的同龄人,她的行为最容易被同龄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来唤醒沉睡于他们心中的爱。可上完课后,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好像忽略了很多细节,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了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有效地体会人物心情变化。

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有三个表达心情的四字词语“兴高采烈、生气”,我可以先是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其次,可通过孩子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事情来体会,还可以通过换近义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一言不发”等来引导孩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同,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自身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读得有更有滋有味。

二、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在金吉娅和母亲说没有给她们买礼物时:“妈妈我们已经有很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确什么都没有”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其中有位孩子说到我感到很惭愧,如果我能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对学生及时的激励性评价与反馈

课堂的调动也离不开教师丰富的评价语言,如果能每次在孩子们回答后不忘记给予一些不同的评价与反馈,对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要恰到好处。

今后教学中改进的措施:

一、创建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此刻,更多的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如果我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我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我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我们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发现这里的学生课外知识获取的途径太少,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平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当然作为一个教师,也要有自学的学习意识。如果不读书、不看报、不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只看课本,势必就会把自己圈在一个狭窄的生活空间里。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补氧”。

只有博学,才能多才多艺,才能娴熟地掌握教学技巧,成为学生乐学的引路人,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思考意识,思考的过程是知识转化与升华为素质的关键。如果学习中不思考,就不能很好地体会知识具有的精神;实践中不思考,具体的感知就不能得到升华,隐藏的真理也就无法领悟。

课堂是个包罗万象的空间,要不断地摸索、探讨、研究,才会成长。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坚信会更加成熟!

给予树教学反思 11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结构比较清晰。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了课文的主要问题,从大家的发言中,能感受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较到位。通过引导,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那些建设者身上所具有的顽强、乐观的精神。

在教学时,我首先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然后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不容易。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到了阻碍筑路大军前进的困难所在,并纷纷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那么,这些困难,我们的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从文中找出答案,并谈谈你的体会。”这个问题较好回答,学生能轻松得从第6、9自然段中获取答案,并且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如“昼夜、反复、彻夜通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感受建设者充满智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堂课快结束时,我还补充了《生命禁区的早晨》这篇课外读物,在听到“科技人员为了测量的准备性,早早起床去唐古拉山腹,而到中午才吃“早饭”,在山中,张嘴吃到的是沙土,眼睛只能睁开一条线”时,他们不由得面容沉重起来,于是让他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去朗读全文,自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整体上看这节课,较好成教学任务。但有一些环节还很粗糙,比如教师的评价语、本课小练笔的安排、阅读材料的出示等,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较好地解决。

给予树教学反思 12

《给予树》是本学期最后一组一篇有关“爱心奉献”以叙事为主的文章: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母亲把仅攒的100美元分给5个孩子每人20美元,让他们选购圣诞礼物,

其中小女孩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陌生小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感受金吉娅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也是本课的德育目标。现今时代的孩子,他们一直在享受着被爱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爱别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娅是他们的同龄人,她的行为最容易被同龄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来唤醒沉睡于他们心中的爱。可上完课后,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好像忽略了很多细节,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了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有效地体会人物心情变化。

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有三个表达心情的四字词语“兴高采烈、、生气”,我可以先是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其次,可通过孩子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事情来体会,还可以通过换近义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一言不发”等来引导孩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同,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自身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读得有更有滋有味。

二、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在金吉娅和母亲说没有给她们买礼物时:“妈妈我们已经有很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确什么都没有”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其中有位孩子说到我感到很惭愧,如果我能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对学生及时的激励性评价与反馈

课堂的调动也离不开教师丰富的评价语言,如果能每次在孩子们回答后不忘记给予一些不同的评价与反馈,对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要恰到好处。

今后教学中改进的措施:

一、创建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此刻,更多的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如果我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我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我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我们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予树》教学反思 13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学习本课时,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教学效果不错。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要读出妈妈生气,金吉娅的沉默自责,兄弟姐妹的兴高采烈。从对比中产生疑问,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怎么会乱花钱,她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请学生带着疑问再次阅读课文,从第四自然段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再抓住“却什么也没有”进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们相比,她什么也没有。先说我们有的,然后用括号括起来,告诉大家这些小女孩都没有,把小女孩的可怜无助,与金吉娅的善良再次对比。

在文中出现了一些看上去简单,但是寓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如“善良”、“仁爱”,本身有很深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心地纯洁”的小女孩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的解释。而有的词语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深入体会,例如:学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享受”,但老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课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是分享了礼物,还分享了快乐,金吉亚还和一个陌生女孩分享爱。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时,我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学生对此问题回答的较到位,金吉娅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

其实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学习课文,还要教会学生们人生道理,这篇课文就是最好的契机,给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洗礼,让他们可以明白要做一个有爱的人。

给予树教学反思 14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争做到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一、 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

如在理解“如愿以偿”时,唤起孩子的经验储备:你有没有如愿以偿的时候?从而体会如愿以偿的意思,与小女孩产生情感共鸣。接下来以“如愿

二、 抓关键词语,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从“并不宽裕”和“陌生”体会金吉娅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能毫不犹豫

地给予陌生小女孩帮助,更能体会到金吉娅的美好品质。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三、 诗歌接力,感悟“给予”的真谛。

以诗歌接力的形式,孩子们用诗一样的语言,诠释出“给予”的真谛。孩子们的妙词佳句让人欣喜:给予是帮助、给予是别人摔倒时轻轻地扶起他、给予是一个微笑、给予是几句鼓励。.。.。.

四、课文留白处,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

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

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给予树教学反思 15

学生学得有效: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感染着学生、鼓舞着学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语言清晰、生动有吸引力,充分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问题得到合理、机智地解决,充分反映教师的基本素养,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的难点,如何设计实验?我用逐渐增高的管子,把无形的大气压的测量转换成液体压强的测量,学生轻松理解、掌握该难点。

多媒体使用合理有效:一个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水银,不方便在课堂上演示;另一个是大气压可托起多高水柱也是在教室中无法完成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达到与实验同样的效果。

不足之处:课堂上两个女生拉吸盘偶然拉开了,应及时让他们解释问什么拉开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两位同学在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时不慎将细玻璃管踢碎,给后面的讲解带来不便,我灵机一动用试管代替矮一些的玻璃管,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难得的有效教学示范课,充分展示了授课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教学素养。

给予树教学反思 16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金吉娅的内心。

通过哥哥、姐姐“兴高采烈”和金吉娅的“沉默不语”进行对比朗读感受金吉娅心里的想法,体会她对家人以及对陌生人的关爱。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最后一自然段是重中之重,让学生反复读,以妈妈、哥哥姐姐的感情变化为主,从而更加突出了金吉娅的给予,进一步加深对给予树的理解。通过情境创设、通过情感的共振,逐渐深入本。首先是,课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我注意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

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再就是,在《让世界充满爱》的背景音乐中,播放各种贫困、战争、灾难、无助的照片,让他们了解在这世界上,还有许多人要比这个小女孩更需要帮助,让他们把爱心送给他们,写在“爱心卡”上,升华了情感。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

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

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在关注学生这一方面我很欠缺,太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关注学生说了什么,对于学生的回答也没有进行很好地评价与反馈。这节课对于语文味和工具性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挖掘教材还需要进一步努力,课堂应对能力还需要锻炼。

给予树教学反思 17

〖实录片段一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呢?哪话让你也深深同情小女孩?

生:读了“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我很同情她。“一直”说明她盼望了很久了。

师:是啊,她也许是从……就开始盼望了?

生:也许她从懂事一直盼望到了现在。

生:也许她已经盼望了好几个圣诞节了。

师:多么可怜的孩子,一个普通的洋娃娃竟然让她盼得眼都快穿了,心都快凉了。现在善良的金吉祥娅终于让小女孩如愿以偿了。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屏显填空: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反思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抓住了文中“一直盼望”、“什么都没有”两个句子进行感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潜意识里和小女孩进行比较,从而引起内心的同情,更好地感悟到文章蕴涵的情感,达到“以说促悟,以悟促读”的教学效果。

〖实录片段二

师:现在这位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学生想象回答后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的话让我听了想流下眼泪,你们在告诉我: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是吗?

师:所以,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

生:爱心树。

生:幸福树。

生:愿望树。

师:多美的名字啊!那么同学们,你们意在心里种下一棵给予树吗?希望这棵给予树能在你们的心中生根茂盛,让我们每个人都来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反思

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教师一番深情的话语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文章所蕴涵的情感,“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凝练了学生心中的情感,让他们心中的情感不只是停留在内化积淀上,而是通过语言进一步明确了,也是将文章“爱”的主题进行了提升。

《给予树》语文教学反思 18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已经让学生收集了许多关于圣诞节的资料,在第一课时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进行了处理,让学生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快乐气氛。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二、精读课文,感悟人物情感。

在设计这课时,我主要抓住“以妈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激动)”为主线,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金吉娅美好的心灵。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

1.从母亲的心情变化读“给予”

在这堂课上,抓住重点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用一个问题“金吉娅为什么会沉默不语”,引导学生找到了妈妈的情感变化:先是担心,而后又生气。为学习下文埋下了伏笔。金吉娅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用给哥哥姐姐买礼物的钱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尽管她知道她这么做,可能会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但她还是这么做了,初步显示出了她的善良。妈妈的心情变化,在里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2.从人物言行读“给予”

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有两个,一是金吉娅。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抓住金吉娅说的最后一句话,重点理解“得到许多礼物”和“什么都没有”,通过理解、想象、朗读,来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第二个人物是妈妈。通过“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动作,来体会此时妈妈的激动以及对金吉娅举动的赞许。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揭示中心的句子,“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个环节,我没有过多让学生谈理解,重点放在了引读上,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充分感悟。

三、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当读到&qut;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qut;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并结合《语文同步》中的小练笔进行了小练笔。课后,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把对金吉娅感谢的话写出来,还写出了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而且条理清晰。这中练习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不足

反思这节课,整体比较顺利,教学的目标也基本达成,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关于圣诞节的资料,处理得不够精炼。今后应多指导学生如何处理信息,从中抽取与学习任务有关的内容。

2.朗读训练还是不够,关于妈妈的心情变化的句子读得略少。

《给予树》教学反思 19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我在教学时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第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

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给予树教学反思 20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以妈妈的心情作为主线,一步一步带着孩子们走进金吉娅这个小女孩的内心,深入体会孩子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关联词的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金吉娅的矛盾心理,并用“如果……就……”来说句子;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通过对比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写的方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

上完此课,我总觉得学生虽然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在朗读方面,老师可以更多一点指导或者示范,让孩子们通过朗读来体会金吉娅的善良,让课� 这样,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给予树》教学反思 21

【案例】

人教版课标本第五册《给予树》。

一、导入新课,感受心情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给予树》,把题目齐读一遍。(生读)

师:圣诞节快到了,妈妈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分头去采购。两个小时过去了,圣诞礼物买好了,在回家的途中,大家的心情各是怎样?请打开书,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标出最能表现大家心情的词语。(生动笔)

师:谁找到了?

1、兴高采烈:

师:“兴高采烈”什么意思呢?能换个词吗?

生:是非常高兴。

师:那你为什么这么高兴?

生:因为我用妈妈给的二十美元买了很多礼物,所以很高兴。

师:那快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生读。)

2、沉默不语:

师:什么是“沉默不语”?

生:是心里很难受不说话。

师:是呀,那你为什么不说话呢?

生:因为我用二十美元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心里害怕妈妈挨骂。

生:因为我觉得很惭愧,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

……

3、生气:

师:可妈妈为什么生气呢?

生:因为金吉娅乱花钱。

生:因为金吉娅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没为家人买像样的礼物。

……

师:是呀,透过塑料口袋,妈妈发现了金吉娅用二十美元只买了五十美分的棒棒糖,她有些生气:(生接读)

师:可后来母亲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妈妈变得很高兴。

师:你是从文中哪个句子体会到的?

生: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动笔划出)

师:是呀,又是什么原因让母亲的心情有了这样的变化呢?

二、以读促思,感悟给予

师:请孩子们默读课文第四段,想想金吉娅为什么要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用“~~”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生默读并动笔找。)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陈老师发现不少孩子都说到了这句话:

出示句子:

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师:请孩子们反复地读,细细地读,不放过一个字,你觉得哪个词很难理解或你能从这个词中读懂什么,你抓住它,做个重点符号。

(生动笔。)

1、援助中心:

师:孩子们“援”是这课的生字,把这个词读两遍。(生读)

师:什么是“援助”?

生:援助是帮助的意思。

师:“援助中心”就是一个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

师:孩子们,想想生活中需要援助的人有哪些?

生:有流浪的人;失学的孩子;没有父母的孤儿;贫困山区的人……

师:再想想看,课文中需要援助的小女孩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

生:也许她是一个没有伙伴的人;也许她是一个没有父母疼爱的孤儿;也许她是一个没有童年回忆的女孩……

师:你看,她多么需要人们的帮助呀!而有时谁援助了她?

生:金吉娅。

2、一直盼望:

师:一直盼望又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天天想,每时每刻都在想。

师:那你为什么一直盼望呢?

生:因为没有一个人陪我玩,我很孤独,所以我很想要洋娃娃。

生:因为我一人躺在医院里很痛苦,没有一个人愿意来陪我,我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如果有一个洋娃娃来陪我就好了;……

师:我们看看她有时怎样一直盼望呢?

出示句式:

晚上,她盼望──;梦中,她盼望──;早晨,她盼望──;

师:谁能读出小女孩急切的心情?

(生悟读。)

3、卡片:

师:(看课文插图)孩子们,你们看在商场中有一棵给予树,树上挂着──,其中一张就是一个──,

(生接读)卡片上还有她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你们快看看卡片上写了什么?

生:我是一个失学的孩子,没有东西吃,没有衣服穿,我希望有一个洋娃娃,能陪我度过每一天。

生:圣诞老人,您好!我是一个残疾人,别人都笑我,不愿意跟我玩,您能送我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吗?

……

师:是呀,金吉娅仿佛真的看到了这些情景,她被小女孩的心愿感动了。

(师生齐读。)

师:于是,金吉娅取下____(生接读。)

师:是呀,洋娃娃被寄走了,(板书:洋娃娃),但我知道小女孩她现在的心里一定充满了____。(生说)

师:我们再听听金吉娅又对妈妈说了什么?(生读)

出示句子: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没有。

师:发现了什么?

生:少了“什么都”这三个字。

出示句子: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师: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什么都没有”是什么意思?

生:一样东西都没有;一点一丝一毫都没有。

师:那她没有什么?

生:没有父母;没有伙伴;没有食物;没有房子……

师:一想到这呀,金吉娅的心里就──(生个别读)

师:圣诞节快到了,却没有一个人对她说圣诞快乐,一想到这呀,金吉娅的心里就──(生个别读)

师:你听,孩子们唱起了歌,打开了礼物,而那个小女孩却孤零零的,一想到这呀,金吉娅的心里就──(生齐读)

师:孩子们,现在这个八岁的金吉娅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她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我觉得她是一个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的女孩;我觉得她有一颗天使般的心灵……

板书:

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三、总结给予,升华情感

师:金吉娅的行动也深深地打动了母亲的心,你看。

出示句子:

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师:孩子们,“偿”是我们这课的生字,把这个词读两遍。

师:什么是“如愿以偿”?课文中将谁的什么“如愿以偿”了?(生说)

师:是的,母亲她知道了,她是怎样夸金吉娅的?(角色体验)

生:金吉娅,我为你感到骄傲!(生读)

生:金吉娅,我的女儿,妈妈觉得你做得对,之前妈妈还错怪你,对不起!(生读)

生:金吉娅,你的行动感动了我!(生读)

……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赞扬金吉娅!(师生齐读)

师:现在呀,陈老师知道孩子们对给予树都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你们能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吗?

生:幸福树、爱心树、天使树、快乐树……

师:是呀,一个洋娃娃,一棵给予树,却寄托了许多人的爱。(板书:爱)愿这样的一棵树永远种在每个人的心中!

师:孩子们,再读最后一段。

(师生有感情地读。)

四、课后延伸,感恩给予

师:孩子们,陈老师知道这个陌生女孩收到礼物后特别高兴,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女孩,你的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好,请同桌互相交流。

(同桌交流。)

生:我很激动,现在有了这个洋娃娃,我不在寂寞了。有人陪我一起玩,一起睡觉,我很快乐,我想对金吉娅说我很感谢你。

生:我想对金吉娅说,亲爱的金吉娅,谢谢你帮我完成了心愿,你使我感到很温暖,我现在很快乐,每天晚上都抱着它进入香甜的美梦。

……

师:可孩子们,这个小女孩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她一个忙,就是帮她写几句话感谢金吉娅,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不过你们写的时候要把自己当作谁?

生:金吉娅。

师:好,动笔。

(生动笔,师巡视。)

【反思】

《给予树》是一篇有关“爱心奉献”的故事。课文写了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孩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小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如“你在卡片上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一直盼望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通过体验告诉孩子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当妈妈被金吉娅的行动所感到时,我问孩子,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样赞扬金吉娅呢?”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的心情会怎样,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如有的孩子说:“亲爱的金吉娅,谢谢你帮我完成了心愿,你使我感到很温暖,我现在很快乐,每天晚上都抱着它进入香甜的美梦。”

三、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而这种情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我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抓住三个表达心情的词语“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生气”,引导孩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不同,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

一、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

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还可以通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心情的愉快。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有位孩子说到我很惭愧,如果我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课堂的调动也离不开教师丰富的评价语言,对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要恰到好处

课堂是个包罗万象的空间,要不断地摸索、探讨、研究,才会成长。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坚信会更加成熟!

《给予树》教学反思 22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老师在教这门课时如何设计教学的呢?今天,一起来分享下老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课文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课文中有多种爱:金吉娅给予母亲的爱,给予哥哥姐姐的爱,给予陌生女孩的爱。而课文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爱作为重点深入文本。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提出“这棵树除了可以叫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充分联系了课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联系课文想象”,告知学生进行想象的方法。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错。

三、说写延伸,升华情感

说的拓展和延伸,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写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阶梯。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些说与写的环节。当理解“一直盼望”这个词语后,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么时候,她盼望)”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从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我还设计了一个句式“当什么时候,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己说说自己给予了别人什么,然后将不同人写的内容连成一首小诗。学生很喜欢做。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我还想说,一个课堂就是一棵给予树,这树上种满了师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讨的无穷乐趣;这树上也将结满师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累累硕果!

《给予树》教学反思 23

《给予树》是本学期最后一组一篇有关“爱心奉献”以叙事为主的文章:在圣诞节到来之前,母亲把仅攒的100美元分给5个孩子每人20美元,让他们选购圣诞礼物。其中小女孩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陌生小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感受金吉娅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也是本课的德育目标。现今时代的孩子,他们一直在享受着被爱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爱别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娅是他们的同龄人,她的行为最容易被同龄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来唤醒沉睡于他们心中的爱。可上完课后,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好像忽略了很多细节,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了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有效地体会人物心情变化。

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有三个表达心情的四字词语“兴高采烈、生气”,我可以先是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其次,可通过孩子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事情来体会,还可以通过换近义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一言不发”等来引导孩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同,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自身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读得有更有滋有味。

二、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在金吉娅和母亲说没有给她们买礼物时:“妈妈我们已经有很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确什么都没有”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其中有位孩子说到我感到很惭愧,如果我能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对学生及时的激励性评价与反馈

课堂的调动也离不开教师丰富的评价语言,如果能每次在孩子们回答后不忘记给予一些不同的评价与反馈,对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要恰到好处。

今后教学中改进的措施:

一、创建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此刻,更多的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如果我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我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我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我们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发现这里的学生课外知识获取的途径太少,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平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当然作为一个教师,也要有自学的学习意识。如果不读书、不看报、不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只看课本,势必就会把自己圈在一个狭窄的生活空间里。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补氧”。

只有博学,才能多才多艺,才能娴熟地掌握教学技巧,成为学生乐学的引路人,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思考意识,思考的过程是知识转化与升华为素质的关键。如果学习中不思考,就不能很好地体会知识具有的精神;实践中不思考,具体的感知就不能得到升华,隐藏的真理也就无法领悟。

课堂是个包罗万象的空间,要不断地摸索、探讨、研究,才会成长。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坚信会更加成熟! 《给予树》教学反思篇二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忘掉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要做到扎实,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给予哥哥姐姐,给予我们什么?”为重点,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如有同学说:“亲爱的金吉娅,你送给我的洋娃娃,我已经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我也要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

上完此课,总还觉得学生虽能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有爱心,但并不很受感动。细想一下,并非我们的学生不懂感恩,只是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而要让学生有较深的体验,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完全进入到文本,与文本、人物进行三维的对话,应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自己走进,而不是被老师拖进去。如在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从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卡片上的内容。这时再出示卡片,也许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思维就可能一下子打开了。此后,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金吉娅为什么会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和同情了。

给予树教学反思 24

本篇课文,我用了一节课和同学们学习,学生参与度较高、教学目标达成度却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在于我把两课时的内容融在了一节课里,就像姬燕老师所说的课堂容量大,是一节很完整的语文课。但正因为如此,哪一点都想接触,可又难把每一点都体会透彻。

在这堂课中既有《铃儿响叮当》的情境导入,又有字词的识记、课文朗读检查,还有课文的整体感知,更有人物的解读,在最后还有情感的升华。但是对于三年级三班的学生来说,这几点要想在一堂课上全部掌握却很难。本节课我的生字实际环节就用了将近10多分钟,检查课文朗读又用去将近10分钟,加上课前的情境导入、课文链接,那品读课文时间就只有10分钟左右了。因此在品读课文时我把自己的位置放错了,学生自主品读的时间少了,我说的多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少了。

因此,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设计我修改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梳理那个脉络,分享初步阅读感受。第二课时:学习全文,练习朗读,在朗读感悟中体会金吉亚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另外要有金吉娅的爱延伸到文中的`母爱、手足之爱。还可以展开想象,联想陌生的小女孩的生活境遇、愿望卡上的内容、收到礼物后的来信等,进行说和写的训练。

给予树教学反思 25

《给予树》是第五册第八单元一篇“爱心奉献”的故事。课文写了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孩金吉娅把原本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玩具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渴望玩具娃娃的小女孩。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本课从孩子们购买完礼物以后的画面入手展开教学并结合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目标有效结合,让学生体会爱,感受爱。

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而这种情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我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抓住三个表达心情的词语“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生气”,引导孩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不同,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

二、注重读说思结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又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在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那个陌生小女孩,你的心情会怎样,你想对金吉娅说什么?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这是把读说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如有的孩子说:“亲爱的金吉娅,谢谢你帮我完成了心愿,你使我感到很温暖,我现在很快乐,每天晚上都抱着它进入香甜的美梦。”

《给予树》教学反思 26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该组课文主要教会孩子们如何去爱别人。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也将着力点放在引导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悟情感,而忽略了语文教学应“指向表达”,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此外,我所执教的这节课也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刻,导致问题设置流于表层,缺乏课堂生成。两三次的试教,每一节课时间都有剩余。再反复翻看教案,我在上公开课前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课堂教学的深度、厚度不够。自己只是把课文支离破碎地解析完了,而且还是停留在表浅层面的分析。由于教师自身对教材解读不够,因此设置的问题也比较简单,很多问题其实也是无效的(这点刘老师虽然没说,但我过不了自己心里那关)。譬如,孩子们通过阅读已经能够知道金吉娅把钱用在了哪里,可我还故作玄虚,提出疑问:“金吉娅的钱到底去了哪里?谁来告诉我们?……”记得上大学教育实习那会就已经听过天河区某位教研员评课:书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就不要再讲,要挖掘一些孩子们不明白、不注意的表达细节。对文本解读不够、问题设置流于表面,最直观的课堂效果就是孩子们很快就能答出我所提出的问题(用刘老师的话说,就是一切都太顺了),师生之间缺乏思维的碰撞,课堂生成不够。对此,刘老师给予了我非常中肯的建议和提醒,我的确应该多多吸收、采纳。例如,对于妈妈担心的原因以及如何激起学生情感体验、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我只想到借助图片和音乐等教学资源达成目标,却忽视了文字本身的力量。文中的“攒”以及100美元5个人分、还要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这些细节挖深了、解读透了,金吉娅的形象自然呼之欲出,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情感也能更充沛、更真挚。

2、对学生的回答缺乏指导性的评价,评价语言贫瘠。这是我个人教学非常明显的缺点。我总是习惯于重复学生的答案,不知如何接话、评价。有时候过于着急,不懂得引导,还直接用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如何锤炼提升课堂评价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是我短期内要着力提高的教学技能。

3、讲学过程,教师过于冷静、生硬,情感上无法带动、感染学生。这其实跟我临时修改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紧张的情绪支配下,我绷紧了神经,只是在讲教案、教教材,把课按部就班上完就好。当时脑袋瓜子总是想着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我该说些什么了……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设若教师都未尝进入角色、挨近人物灵魂,试想她又该如何去感染和带动自己的学生?!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不一而足,内心的失落感和挫败感难以详尽。总而言之,感谢刘敏老师以及教研室,为我们提供了如此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让我们对自身专业成长状况有了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把准了脉,接下来该是寻医问药的时候了……

给予树教学反思 27

《给予树》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家里并不宽裕的八岁小女孩金吉娅,在商场的给予树上发现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渴望得到洋娃娃的心愿卡,便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小女孩。展现了金吉娅善良、仁爱的美好心灵。听完洪老师的课,我想谈以下几点:

1、这是一堂朴实、扎实、情趣盎然的语文课。张教师充分解读教材内容、准确定位年级特点、紧紧扣住语言文字,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展开心灵对话。寓教于思、寓教于情、寓教于法,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境地,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习得方法、自主实践的同时,激发求知欲望、获得情感体验、推动心智发展。

2、以妈妈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教学。在品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中,张老师请同学们读课文,发现妈妈心情变化,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妈妈美的情感。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尊重。接着,根据妈妈的心情变化,担心、生气、激动,组织教学。学生紧紧抓住“担心”一词,品读课文的重点词句,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心灵的美好,用美好的亲情去感受亲情的美丽,用对母亲的爱去感受母亲对子女的爱,从而真切地感受到“担心”一词所折射出的仁慈、关爱、奉献等美丽的品质,使词句段篇都诠释出人类的文化精神,流淌出滋润生命的情感之水。

在生气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重点在于通过妈妈的情绪变化,引出对金吉娅内心世界的探求。引导学生关注金吉娅走在回家路上的神情──“沉默不语”,“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让学生咀嚼体味、交流碰撞,感受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人文情怀,触摸人物丰富的情感领域,让学生真切感受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因没能给家人买像样礼物那种担心、愧疚、难过的复杂心理。张教师用这些富有实效而又了无痕迹的指导,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关注语言,关注情感,并且调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积累的语言。

3、深入研读,引导学生个别读、齐读。一开始,深刻理解为什么“妈妈说金吉娅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以愿以偿的笑脸。”这样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又使学生在理解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方法,升华情感。

4、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离不开师生的互动合作。一切的努力都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场。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灵魂的熏陶。教师就是那个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那个带领学生走向高尚精神世界的引路人。

给予树教学反思 28

今天,我听了张老师在三(2)班上了这节课。教师以文中妈妈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在课上尽可能用一些生动、能调动他们兴趣的语言来授课,学生能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中来交流学习并采用大家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了金吉娅的心灵。学生发言很积极,从他们的回答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能理解金吉娅的行为,他们体会到金吉娅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这篇课文“爱”体现在以下几处:

1、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2、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3、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课看起来似乎很完美,但我觉得张老师没有抓住“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为重点,让学生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设身处地)感受金吉娅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的举动。所以,在情感教育上的不足,甚感遗憾。以后,我们还应该在备课时对文中词句要多研究。

给予树教学反思 29

张老师教学《给予树》第二课时是围绕着爱心的展开语文教学,没有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教师对学生读书的指导,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变换词句进行比较,进入角色进行体验,创设情境进行表达……教师独具匠心的引领,让学生在真正学习语文,同时又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在《给予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能紧紧抓住主线。抓重点词,如“仁爱、体贴、兴高采烈、沉默不语、如愿以偿。”抓重点句,如第4自然段和最后一句话,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感悟、理解文本,去感受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这同情体贴之意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之中,成为学生的精神基础,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能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和学生思考“她明明做了好事,为什么还要难过?”探究人物背后的内心。故意省去“什么都没有”,让学生体会可能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而反映出来的。最后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感激金吉娅的话。把读、说、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朗读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朗读不是简单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而这种情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抓住三个表达心情的词语“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生气”,引导孩子们思考他们的心情的不同。在第四自然段时,抓住金吉娅当时的内心感受,通过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创设下,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让孩子们读出感情。

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习语文,没有毫无意义的空谈。听别人朗读,听别人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去评价;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听说”实践中锻炼听说能力。一堂课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浓厚。在默读,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具体词语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学生无形中学会斟词酌句,有利于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安排了简单的写的练习,作业是那个陌生的小女孩会对金吉娅说:“__________”给学生训练,老师的板书很有特色,在黑板上画了棵大树,通过写上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表现了女孩是个怎样的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在老师、同学的富有情味的语言中,度过了美好的一节课,学生是有很大收获的,内心是充满快乐的,我是听课者也感受到快乐的。

给予树教学反思 30

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朗读课文,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在朗读练习略显不够,而且不到位。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当中有设计如: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地朗读,但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实施与落实,造成了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没解决的尴尬局面。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习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愉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使朗�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春天的特点。

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更加明白了知识目标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会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