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黄羊》教学反思优秀10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祁黄羊》教学反思 1
我们班孩子一向思维比较发散,教学设想中我预测到的事情果然发生了。
当学生都对祁黄羊推荐解狐和自己儿子表示赞成时,一个孩子站了起来说:“祁黄羊明知道解狐得了病,还推荐他,是想让他送� ”他说完,下面一片惊讶声,有的孩子感叹道:“祁黄羊还真是诡计多端呀。”有的孩子义愤填膺地说:“原来祁黄羊是这样个人。”还有的孩子举着手叫着:“我有不同意见。”于是我请了举手地几个孩子说说不同意见。一个孩子说:“祁黄羊又不是诸葛亮他不会算,怎么知道解狐病了?”另一个孩子说:“解狐要是病好了,祁黄羊岂不是会被解狐杀了,他怎么会这个傻推荐解狐呢?”还有的孩子说:“如果祁黄羊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当中军尉的时候就可以找理由杀了解狐,而不是辞去职务之后,还要想这么多办法。”“不同意”几个孩子又跳了起来。“解狐是祁黄羊的杀父仇人,他当然会注意他的情况,他生病一定知道。
他病的快死了也一定知道”“他当官的时候不好害人,因为那会别人抓,所以在辞去官职的时候,想个办法除去他的杀父仇人,免得以后解狐来害他。”“不对”有几个孩子说了话。“如果祁黄羊知道解狐都快要死了,祁黄羊还用得着去谋害他吗?你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祁黄羊推荐要死的解狐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上中军尉,他很狡猾,没有直接推荐自己的儿子,而是让主公以为他是个公正的人。”当这个问题提出时,我已经在网上朋友的贴在中看过了,我班果然也出现了。几个孩子说出了不同意。“如果祁黄羊这个时候推荐他的儿子,别人还不是要说的”“书上说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这一段又说了祁黄羊又想了想,郑重地说”说明他对待这件事很认真,不是早就想好了的。
如果他想好了就推荐自己的'儿子,他就会马上说。”此时,我的评价是“很会读书,能联系课文中一个细节,找出自己说话的依据。”为了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文本的价值取向,同时,帮助学生读书体会。我指导“你们联系祁黄羊辞职的原由,再想想,他会不 打了很多年的仗,能活着说明祁黄羊有着很高的本领,当他也受了很多伤。如果,他的儿子祁午没有什么本领,上了战场,就会被打死或者打成残废,那岂不是得不偿失。”“祁黄羊生活的时候,是诸侯争锋的时候,如果他派上一个没有本领的儿子做了大官,自己的儿子没有了,国家也保不住,那不就得国破家亡吗?所以他不会这样的。”有时候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出现质疑的时候,我们不能硬生生否定学生的质疑,也不能含糊其词的赞成他的质疑,因为,在学生成长其间,我们应该以较为“阳光”的思想来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较为正确地价值观。我们只有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步入文本,进一步展开思路,进一步读懂文本,进一步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样的问题就不攻自破了。我们借助的工具不是空谈,还应该文本。
祁黄羊教学反思 2
这一介绍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辞职,不计较私人恩怨,不避个人亲仇,两度为国举荐人才的事,从而表现出祁黄羊处事公正、出以公心的可贵品格。
通过故事表现人物品格,那么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故事了解。为此,我这样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步骤,自读文章,看看文章中如何评价祁黄羊的。让学生对人物有个初步的了解。紧接着,我的问题是:钦佩?说明什么?能换个词吗?钦佩的理由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那我们就来看看,如何不避仇,不避亲。这是在让学生朗读课文,深化两次举荐贤才,出以公心,一心为国。
文章结构清晰,学生轻而易举找到两次举荐,巩固了对人物的认识,尤其进一步明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能生动描写出人物的品格,提出要求,在以后的习作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当然,课堂中也因老师的预设不足,让学生给难倒了。在学习外举不避仇时,部分孩子也查阅了资料,知道祁黄羊与解狐是杀父之仇,我也仅仅查到这里,说说了在古代,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等等,这是一个孩子问我“老师,他们都是为官的,解狐杀他父亲,不是要杀人偿命吗?再说他是官,不是明知故犯,更该杀头的吗?”问的老师一愣,可又不能乱说,我只能把问题还给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好,那同学们� ”我想如果我课前在多细心一些,这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学生中再次“立威”。
祁黄羊教学反思 3
《祁黄羊》这篇课文,叙写了春秋时期,晋国中军尉祁黄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计私家恩怨,不避个人亲仇,两度为国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出以公心、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教学重点为:能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以公心”等重点词的意思。教学难点为: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国,做事公正的人。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研读对话,加强感悟。
学习重点段3——11自然段时,分成两个层次进行,重点指导学习3——7自然段,“外举”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用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8——11自然段,“内举”部分。学习“外举”部分时,我先挑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祁黄羊竟然举荐他的杀父仇人担任中军尉这一职位,老师非常不理解,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人。”学生表示不同意,“能说服老师吗?”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品味。 此外,教学这部分课文内容时,我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积累词语的方法,如“悼公听了祁黄羊的'话,明白了他的用心良苦了吗?我们可以用学过的什么词来形容?”“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最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习“内举”部分。
(二)交流分享,升华体验。
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层的感受后,进行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让学生交流,“如果你是祁黄羊的亲友,当你听说他推举了解狐,你会对他说什么?” “如果是你是朝中大臣,当你得知他推举了自己的儿子祁午,你会说什么?”再次点击中心。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反复诵读,以及巧妙的“与古人对话”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为突破课文重难点开辟了一条捷近。
祁黄羊教学反思 4
我不是沉默的羔羊
——一堂“节外生枝”的语文课的启示
苏教版教材第八册课文《祁黄羊》一文介绍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崇高理想境界。文中共有三处写到关于祁黄羊的“想”:
1、“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2、“看来只有祁午才能担当此任了。” 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3、“。。。。。。我压根儿就没有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前二次的“想了想,郑重”和“想了想,又郑重”,引发学生的想象,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掩藏于表面之下的人物内心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
师:祁黄羊在想什么?为什么要“郑重地说”?
生1:祁黄羊在想朝中谁可以担此重任。
生2:祁黄羊也应该想到解狐也曾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杀父仇人是让人不会忘记的。
生3:祁黄羊的心里很矛盾,到底举不举荐解狐呢?一面是血海深仇,一面是国泰民安。他在彷徨,结果想到了国家的利益,他舍小家、为大家。还是选择了举荐解狐。
生4:我给大家补充一下,前文悼公也“说”了,中军尉的职责重大,决定人选的事关系着国家的兴亡。祁黄羊前思后想经过了艰难的抉择,所以才显得很郑重。
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巩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然读的惟妙惟肖。有了对“第一想”的理解,“第二想”学生的思维一下打开了:
生1:祁黄羊可能在想,我举荐儿子祁午会不会有人说我偏心眼呢?可是,转念又想,解狐死了,除了祁午以外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了呀!为了国家,我只能举荐了祁午。
生2:祁黄羊很慎重,也很无奈。但他别无选择!
正当学生们说得正浓的时候,一位同学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看法:
生:我觉得祁黄羊什么也没想!课文中祁黄羊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悼公吗:“。。。。。。我压根儿什么也没想。”(“第三想”)
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我也感到很意外。这是我课前没有注意到的情况啊!稍作思考之后,我又把球踢给了学生,引导他们以“祁黄羊到底进行没进行思想斗争”为题进行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共分成三派:
1、祁黄羊当时真的什么也没有想。
2、祁黄羊举荐人才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但是最终, “公”战胜了“私”。
3、“压根儿没想”的“想”的意思是“计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想”。
紧接着,学生又围绕各自的观点阅读课文、搜集资料、论证、辩论。其中尤以持观点二的同学的表现最突出。他 最后为了国家的利益,他选择了唯才是举,把个人的恩怨情仇通通抛到脑后。但,在悼公面前,他撒了一个善意的谎,但撒谎并不能说祁黄羊是一个道德低下的人。正如医生可以向病人撒谎、将军可以向士兵撒谎一样,“望梅止渴”不就是大军事家曹操的一个美丽的谎言吗?祁黄羊在悼公面前撒了谎,但祁黄羊在我们的心目中还是一样具有胸怀博大、不计前嫌、公私分明的光辉形象!
在不断的争辩中越来越多的同学趋向于观点二。当然,也有部分同学坚持己见。
暂且不说答案与历史相不相符,但,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有丰富细腻感情的祁黄羊就这样在同学们的争辩中“诞生”了!学生们懂得了祁黄羊也是人啊!这是多么难得的发现呀!与以往标签式、脸谱化的英雄形象相比,祁黄羊这个形象无疑是更鲜活的也是更有生命力的。
几点体会
教材: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解读与表达,通过文本来实现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捍卫,文本不是知识的全部,勤奋的语文教师可以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但语感和写作是永远不能“教”出来的。把文本看成是实现文本和人本对话的一个话题,文本与人本的交融,就支撑起语文天地斑斓广阔的创造空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汲取更多语文养料的切入口、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探索未来的一个途径、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门坎。话题面前没有权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甚至也没有老师、没有学生,只有对话者——对话的朋友、合作的伙伴。教师要利用好这个话题,发掘这个话题中的资源,迎来源源不断的活水,通过开放话题、延展话题、迁移话题、超越话题,实现话题的可持续性发展,使课文成为理解语文的窗口、使课�
“杂音”:最美丽动人的音响
杂音也是一种音,正是杂音的存在,才可以看出乐音的优美。教室中就应该存在一分杂音、一分异质、一分叛逆。苏州市副市长、苏大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说过:“教育的叛逆就是教育的创新。”从这种意义上讲,一分杂音、一分异质、一分叛逆其实也意味着一分创新、一分超越、一分优美的乐音!“杂音”排斥顺从于任何一位权威、创新就应该鄙弃认同于任何一种正确答案、鄙弃定位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区域、鄙弃信奉于任何一个传统的规则。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校长charles e lane教授曾说过:“组织内部异质性的存在,都有利于事物的进化,避免组织走向衰退和死寂。”
争辩:课堂灵性飞扬的翅膀
争辩,相同的声音在这里交汇、激荡,使思想驰骋四海,翱翔云天;争辩,使不同观点在这里碰撞、闪光。没有争辩,就没有海纳百川的气势,没有争辩,就没有智慧火花在闪烁,就没有灵性的飞扬。争辩,还使许多沉寂的生命被击活、迟钝的心灵被开启,使他们也焕发出生命的阳光,重新找到自我。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发现就是在争辩之中产生出来的,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争辩的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话题中去,不仅要搜集论证自己的观点,还要时刻注意对方的观点。为此他们就要去读书,并且要把书上的东西搞懂,变成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他们乐此不疲。争辩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较为明晰的结论,还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祁黄羊》教学反思 5
《祁黄羊》一文介绍了祁黄羊举荐贤才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的崇高理想境界,表现了祁黄羊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
课文内容比较易懂,教学第一课时,我把重点之一放在让孩子们给课文分段,说说段大意,再用串联段意的方法,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对于中年级的教学,概括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
教学第二课时,重点之一是:结合文中的细节,深入体会祁黄羊的“出以公心”,怎样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我采用了阅读和想象结合的方式展开。首先,读读课文,把� 本课文的故事情节简单,人物的形象鲜明。全文紧紧围绕“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句话展开的。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国,做事公正的人。
教学一开始,我先通过复习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入手,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为切入点,接着回顾课文3——7自然段是“外举”部分,8——11自然段是“内举”部分。这样理清课文层次就水到渠成。
文章的对话比较浅显,学生也能在朗读中体会意思。在学习晋悼公与祁黄羊的第一次对话时,通过学生充分阅读了人物的对话,并注意人物的提示语,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想了想,郑重”,引发学生的想象,尝试透过文字体味人物内心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从而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之后,我创设情境,和学生穿越历史隧道,重回当年举荐场景:全国百姓得知祁黄羊推荐仇人解狐为中军尉时,朝野上下震惊了,议论纷纷,祁黄羊的亲人会说些什么呢?解狐会说些什么?激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并竭力拓展对话的时空,组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对话中逐步理解、体验、并有所感悟,再次感受祁黄羊“公私分明”的品质。指导研读后,充分激励和相信学生。
“授之以渔”,采用学法迁移,放手让他们自学第二次对话,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在交流“内举不避亲”时,除了抓“只有”“郑重”和人物对话外外,也同样创设情境,模拟当时情况,让学生感受当时祁黄羊所感受的压力,从而感受他的出以公心。
接着让学生思考:你想用那些词句或名言赞颂祁黄羊?学生们把一些能用在他身上的好词全搬出来了:出于公心、秉公办事、正直无私、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祁黄羊教学反思 6
《祁黄羊》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祁黄羊由于在多年征战中,腿脚落下毛病,无法担任“中军尉”一职,便向晋悼公请辞,推荐他的杀父仇人解狐接替他,但此人重病,不久就不治身亡了。祁再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接替他,表现了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的崇高品质。
教学这一课,我主要以“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这句话为切入点,先从理解句子意思开始,然后提问:祁黄羊为什么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后�
在学习重点段3——11自然段时,我把它分成两个层次进行。课堂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了3——7自然段,即“外举”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8——11自然段,即“内举”部分。学习“外举”部分时,我先挑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祁黄羊竟然举荐他的杀父仇人担任中军尉这一职位,老师认为他是一个很糊涂的人。”学生表示不同意,“想说服老师吗?”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品味。
最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习“内举”部分。效果不错。
《祁黄羊》教学反思 7
语文文本有着丰厚的人文内涵,学生个体有着敏感多变的内心世界。两者碰撞,势必会产生五彩缤纷的火花。正所谓“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形象。”教完课文教师问学生:同学们理解了课文,大家觉得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无论是学生将祁黄羊理解成奸诈之流,还是祁黄羊不同的事实在学生的心屏中折射出不同的形象,都充分印证了学生对文本感受的独特多姿。新课标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部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学生对文本材料的多元化感受,正反映了学生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语文学习的投入和热情。对此,教师没有将学生一棍子打死,也没有淡然了之,而是充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的智慧之花尽情吐艳,并且将学生引入了更为广泛的语文领域,只有这样,诸如“我认为……”、“我有不同的看法。”这样的句式才会如美丽的音符一样时时跳跃在课堂;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唤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充分的培养。
祁黄羊教学反思 8
《祁黄羊》是一则根据历史故事改编的课文。着重讲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崇高思想境界。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也是编者的意思。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意外:
片断一: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祁黄羊是一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了不起的中军尉。
师:你说得很好。
生:祁黄羊是对国家的兴亡、安危特别负责任的一个人。
师:你说得真好,祁黄羊对国家真的很负责任。
生:祁黄羊是大公无私的一个人。
师:是的,读完这篇文章,我们是能看出他的大公无私。
生:我觉得祁黄羊最终目的是为了推自己的儿子当中军尉,他知道解狐大病在身,就先推了仇人解狐,解狐死了,他就举荐了儿子祁午。(老师大吃一惊!但犹豫了一下后,他马上把问题抛给大家)
师:请大家仔细读课文,边读边认真思考,祁黄羊真是这样阴险的一个人吗?
(生再读课文并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讨论)
生1:我觉得说得不对,课本是不会教我们学习私心的。
生2:祁黄羊先举荐他的仇人,再举荐自己的儿子,这样别人就不会说闲话了。不过,从“当时,晋国的军事力量比较强大”和“多年的征战中”这些话中,我觉得祁黄羊不仅有军事才能,而且对国家是非常忠心的。
生3:“‘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又想,又郑重地说”中的“祁黄羊想了又想”说明祁黄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生4:我觉得中军尉是个有生死危险又关系国家安危的职位,祁黄羊举荐自己的儿子没有私心。
生5:老师,我的想法错了。祁黄羊推荐人,是拿才能作标准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祁黄羊是一个没有私心的人,我们反复读课文后,一定能感受到这一点的。
片断二: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祁黄羊是怎样一个人?
生1:我觉得祁黄羊这个人做事出于公心,很值得推崇。
生2:“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祁黄羊这个人很有谋略,他在军中多年,他对每个人的情况都很熟悉,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解狐大病在身。他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讨晋悼公的欢心,以达到顺利推荐儿子的目的。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很独到。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然后结合自己知道的春秋战国方面的故事对这位同学的说法展开讨论。
(全体学生继续阅读这篇课文,许多学生停留在第3自然段,特别是“你在军中多年,心目中一定有合适的人选”一句。)
生3:祁黄羊应该知道军中的事情,特别是解狐的事情,因为解狐是一个有名的人,能杀祁黄羊父亲的一定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生4:如果我是中军尉,我肯定知道的,解狐有病也是一件大事,作为一位中军尉应该清楚。
(此时老师好像被这些学生同化了,越来越感觉这些孩子是有道理的)生5:我看过电视剧《春秋》,看到许多人太阴险了,会用计谋杀人。
生6:我星期天与爸爸到新华书店,看到书架上有一本《厚黑学》,爸爸说《厚黑学》就是写厚脸皮黑心肠的一本书,其中很多是春秋战国时的例子。读这篇课文我发现祁黄羊可能真有这种预谋。师:你阅读面真广,说得有一定道理。
生7:老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史书上所说的是不是全部是真的?
(看得出这位老师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想了好久才回答。)
师(犹疑地):应该说大部分是真的。
生5:那么这件事全部是真的吗?
师(诚恳地):这个问题我真的回答不出来,课下我们一起研究,好吗?今天每个同学说得都有道理,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片断三: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则历史故事。大家先读几遍课文,然后到网上查找有关资料,再与课文对照自学,怎么样?
生(齐答):好!
(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辅导,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学生很快从《吕氏春秋·去私》找到下面一段文字: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师:请同学们将这段资料与课文结合起来阅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全体学生进行新的阅读并讨论)
生1:课文怎么与《吕氏春秋》中所写的不一样?生2:《吕氏春秋》中的这段记载没有说解狐大病。生3:晋平公是不是晋悼公?
生4:祁黄羊是推荐解狐为南阳令,课文怎么写成了中军尉,到底课文正确还是《吕氏春秋》中所写的正确?
生5:课文中“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晋悼公说的,《吕氏春秋》中则是孔子所说。究竟是谁说的?
生6:两篇文章中的祁黄羊好像不是同一个人。
师:为什么?
生7:我感觉吕氏春秋中的祁黄羊真的是一个大公无私、一心为公的人。而课文中的祁黄羊好像是有计谋的。
师:你为什么说课文中的祁黄羊是有计谋的?
生7:因为课文中写到祁黄羊在军中多年,又是中军尉,解狐卧床不起,他肯定知道。所以祁黄羊应该清楚解狐身体不行无法胜任了,他的'儿子自然而然就能顺利当上中军尉。师:你的意思是说课文中的祁黄羊也公也私了?
生7:是有点这样。
(全体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该老师没有对这些答案做出结论,却对学生的思考给予了鼓励。)
写在后面:
这三位老师的教学片断比较成功,可以说是不同教学理念之下三种类型的课堂形式。
片断一中,虽然孩子产生了那种与课文不一致的想法,老师也没有打击这位同学的思考,但最终却将孩子们引回到课文的中心内容上。这也是大多数课堂严格遵循教材思想的一种模式。
作为一个没有结论的讨论,片断二是一节敢用自己的思维去评判文章的课堂。虽然课堂上,老师的为难使得课无法进行下去,但这是一节十分真实的课,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课上到这里,我们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努力,才能搞清楚课堂上一个又一个问题。片断三则迸发了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思维,体现了一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我不敢说,所有的课文都要这样教,也没有这种必要,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利用信息来思考文章内容,一定会使学生具备传统教学所培养不出的素养。但许多老师认为他们是不会这么上的,也没有这种心理准备。
我感觉前两个片断是深入的过程,第三个片断是浅出的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说,只有跳出前两种教法,我们才能运用好第三种方法。在简单可行的第三种方法中,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浓,他们主动的参与也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需要的。这也许是素质教育的真谛。
祁黄羊教学反思 9
《祁黄羊》是一历史故事,讲的是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祁黄羊由于在多年征战中,腿脚落下毛病,无法担任“中军尉”一职,便向晋悼公请辞,推荐他的杀父仇人解狐接替他,但此人重病,不久就不治身亡了。祁再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接替他,表现了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的崇高品质。
我在教学这课文时,就有学生对此提出疑问,世上哪有如此巧事,祁黄羊推荐自己的杀父仇人担当重任,刚好这个人就去世了,是不是祁故意的呢?他的根本用意在于推荐自己的儿子,而不落人口舌?应对学生的疑问,我顿时愣住,一堂课便草草结束。课后,我向我们吴校长请教,才弄清楚故事的原委。
原先祁黄羊荐贤的故事并非如课文中所写。祁刚开始推荐解狐担任另一职位,解狐做得很好,“国人皆称善”,之后,祁黄羊再推荐祁午接替自己的中军尉一职,他也做得很好,为百姓所称颂,从而,祁黄羊荐贤成为千古美谈。而我们的课文却把这两个故事结合起来了,以至于学生对祁黄羊的人品产生了质疑。
透过这片课文的教学,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并不能就教材而论教材,而就应渗透教材、拓展教材。作为一名新教师,我需要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