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精选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精选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篇1
一、上课伊始,我首先要明确的是《溶解的快与慢》这节课是什么类型的课,观察课?实验课?还是方案设计课?根据整册教材编排意图,我想可以确定这是一节方案设计指导课,确定教学总目标后再设计如何在各环节落实目标。
第二,导入环节目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顺势揭题。展开环节目标,三个实验分别的地位和作用的区别:①搅拌对比实验,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对比实验,目的观察验证之前的猜测,初步知道对比实验。②温度对比实验,指导学生哪些是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制定方案,指导中完成。③颗粒大小对比实验,教师放手让学生制定对比实验方案,然后交流方案。
第三,在进行第一个方法搅拌能否加快溶解讨论怎么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无法在教师多次的提问中提到要进行比较才能知道搅拌能“加快”溶解,最后直接提醒学生要作对比后才勉强开始讨论对比的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这个过程花时太多,,我想可以直接提问“要知道搅拌能不能加快溶解,那就要有了比较才能知道,搅拌和什么比较呢?”来减少费时的师生一问一答式的无效引导。
第四,在进行加热研究的相同条件讨论时,对于“都搅拌”和“都不搅拌”这两个条件,我个人认为学生无法做到也不可能做到在“都搅拌”中搅拌的速度、力度和时间是一样的,因此,我直接提出“都不搅拌”来控制这个不可控因素,来保证这个对比实验的科学性,另外,搅拌加快溶解的效果要比加热明显得多,在加热能否加快溶解的对比实验中“都搅拌”效果会不明显,不利于学生观察、对比,作判断。
第五,影响溶解速度的三个因素:搅拌、加热和粉碎的对比实验研究,是同一类型的实验,如何让教学设计如何能有层次感,这是需要探讨研究的课题。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2
新颁布的《《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与以往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科学课程标准》借鉴了国外关于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资料标准和实施推荐等做出一系列的规定,力图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强调这门学科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资料的整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自然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把科学的新理念贯穿于自然课堂教学中。“动手做”是科学课教学的灵魂。“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说明教材的作用。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是基本的方法。担任《科学》课的教学以来,每次上课,我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同以前从事的教学相比,《科学》课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以下是科学课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主角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给学生,最后将各部分知识组成整体,学生只需听、练、背,记住教材中的知识即可。教师的主角是教学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材资料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评判者。多年来,我们已习惯了这种主角,总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那么,当代教师的主角是什么呢?《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忙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小学科学教师就应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给予帮忙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系统知识。教师充当的主角应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齐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好处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
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这是自然课与科学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我们的教师在学习科学课标以后,把新的课程理念融入到自然课堂教学之中,用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指导着自己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在课堂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要经过一大段过程,没有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教师务必教会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他从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经历过程和运用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必须的技能,发展必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实现、要到达的目标。
三、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透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能够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够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资料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透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构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和结论;透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学生学习不仅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科学课标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十分重视学生们直接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去鼓励学生对科学问题的自我见解,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其独到的见解。根据课标的学习,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忙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计划。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资料,选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知识容量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度高,课堂研究兴趣浓厚,学生研究的时间充分,不仅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潜力,观察潜力,语言表达潜力,将科学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融入到自然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指导者,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而我们教师本人,也要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不断学习,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开发者。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篇3
教学内容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学生初学科学观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作为学生科学学习、科学观察的入门课,若能上好这一课,将为学生今后学习科学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教学的实践,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经过课后的反思,我有以下体会:
本课教材,近似于一个初学科学观察的孩子讲述自己一次学习科学观察的经历。教材仅只有几幅图片和几行文字,让学生进行观察,能看到的内容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我在教学设计中依次安排了三次观察活动:活动一,观察图片上的大树;活动二,回忆看到过的一棵真正的大树;活动三,实地观察一棵树。作为教师的我,角色也应该转变,应从传播者转为促进者、引导者,做学生探究成功的伙伴。所以在上课时不能放任自流,完全任由他们去独立探究。应从开放的时间、空间、材料、信息当中巧妙的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步让学生学会能自主合作地参与探究学习大树。
在活动一的观察活动中,学生所能看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有的学生只能回答“我看到了一棵大树”。对于这样的回答,其实不必在意。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科学观察的概念。在活动二中,让学生回忆看到过的一棵真正的大树,有的学生回答的也只是对树的一些零星感觉。但是,经过提示再去看一看,能看到更多的内容。有的学生这时候才明白自己还没有仔细地看过一棵大树,希望知道得更多的愿望也产生了,科学观察便从这里开始。在活动三中,我安排了进行实地观察的三个阶段:一、让学生感悟观察,明白观察就是有目的去看。二、讨论:我想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到更多内容?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观察是眼、耳、鼻、手(皮肤)等的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三、进行实地观察。通过这一系列有序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把感知从随意转化到有目的的状态上来,知道有目的地看是观察活动的基本要求,经历一次科学观察方法及其意义的体验过程。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篇4
四年级科学主要围绕“运动与变化”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本册围绕“变化”这一概念统整教学内容,共设计5个单元,25个课题。在教学中,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观察事物变化现象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中各种变化的奇妙。同时也在获取资料,设法记录各种变化的能力上得到了有效训练。通过教学,发现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既有成功之处,也有需改进的地方。首先,谈一谈我在本册教学时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还是学习过程。本册教材非常注重以科学探究为主,设计了“物质的状态”“有趣的变化”单元,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体验、游戏等各种活动,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设,分析试验数据,获得科学结论的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雨的形成》《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盐到哪里去了》这几课时注重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而在《固体 液体和气体》、《冰水和水蒸气》《盐到哪里去了》三课教学时,又注重学生对天平、酒精灯、量筒量杯、漏斗,过滤等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二、在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更爱学科学科学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活动数量多,活动类型全,活动可操作性强,而且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玩中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本册教材涉及50多个活动,其中还包括10多个拓展活动。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搜集天气资料”“养小鸡”,“种花”,“发布天气消息”等等。学生在这些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扮演着的不同角色,极大丰富了孩子们学习生活;在教年《水的三态变化》、《蒸发》、《小水珠从哪里来》、《固体、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混合》、《分离》、《混合的变化》、《燃烧》、《生锈》几课时我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象寻找材料,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学生非常喜欢。虽然收获很多,但是在教学内容多,容量大,课时少的情况下,怎样更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这一问题我处理的还不够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探索与学习,在理解理念,深挖教材上下功夫,为学生提供阔的探究空间。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新的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能力,试图更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学期的科学教学,摆在我们面前最大困难是“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尊重科学”。
在科学教学中,我认为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创造性思维教学,这样不仅让自己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样也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提高的程度如何,视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训练的程度而定。我觉得要上好科学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上课导入过程中,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上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适当的给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把自己作为一名参与者,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及时的和学生沟通,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它们已经发现了什么,还准备去怎样发现等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第四。在提问的方式方法上,我觉得要注意学生的知识范围,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不易太难。
第五。教师要不断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要及时的和学生沟通,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第六。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不断的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第七。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科学的学习中要懂得环保,积极的去宣传环保。
第八。教师在教学前准备一定要充分,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老师之间要共同合作,共同研究,要不断的开展研究性学习。
以上几点是我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随着科学研究性学习的逐步深入,对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加强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教师惟有不断的求知,才能始终保持学问的前瞻性,才能不断将最新的知识同学生分享。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形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做到教学相长。
在科学教学中,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够好,例如:
上课有时讲的太快,对于教学时间的控制上做的不够。
2、教学语言的连贯性上还有待提高。
3、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上还有待增强等等。我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经验,我相信,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不断反思、积累,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研究性学习将逐渐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一定要真正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教材中配有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如资料收集、设计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等,并附有鲜明的图片、表格,每章后还设有学习重点的归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学的趣味性、启发性、思考性,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乃至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促进其自主、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这种认识出发,根据新教材自身的特点,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研究的内容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本学期虽然没有结束,但是这学期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是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逐步的提高自己。通过和其他老师经常交流,共同合作,不断的完善自己。我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断的合作交流,科学的教学最终会迈上一个新的起点。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篇6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但往往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导致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
1、对教学过程中难点处理的反思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颇佳;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死板教条。如果及时记下当堂课的心得,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借鉴其经验,这样若干年后,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例如在上科学三年级下《水的三态变化》这课时,第一节课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学生说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换,但是仅仅用语言解释形态间的转换是受热还是受冷,学生很难接受,听了迷迷糊糊,就算当场记住了,过会就会忘记。我想如果继续这样教,其他学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时,我就先准备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盐和水。用常见的材料作为例子来说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快就理解了。将抽象变为直观,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节课的反思及时写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学时继续采用此方法,大大节约了备课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艺。
2、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小学科学课看起来每册每个单元是独立的,但是仔细一看,实际上有很多的联系。我们每次上课的导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复习来导入。利用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再加深新的知识。但备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
3、对教材中细节问题处理的反思
教材中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帮助。有时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想当然地认为有些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或早应该掌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教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时,我觉得学生应该根据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问,竟然连几个优秀的学生都不是很理解,这使我意识到先解释这几个名词是很有必要的。在讲清了这几个概念以后,学生在日食的模拟实验中,很快就可以模拟出了。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日食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解释天文现象,这着实让他们非常高兴。
二、科学课教学反思究竟该反思什么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研修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科学课上的更好。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7
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是上节课知识点的延续和拓展。本课有三个内容:
1、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
2、交流实验信息。认真听取做不同实验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3、种植绿豆芽。
运用前面所学改变“水”的方法,进行改变“空气”条件,改变“阳光”条件,对绿豆芽生长影响的实验。最后,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实验只能让绿豆种子发芽,如果让绿豆芽健康地茁壮成长,一定要将绿豆芽种植到泥土里。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8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了。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冥王星是矮行星,那有多少矮行星?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告诉学生有四个矮行星(冥王星,查龙星,齐娜星,谷神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搜索相关信息的兴趣。整个教学中,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的简单介绍,结合图片或视频媒体加以说明,就比较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了。对于太阳系成员更多的信息,让学生课外再搜集,待单元教学结束时进行小结交流,课堂上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了。
本课的一个重点活动就是建太阳系模型,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各行星的大小、距离远近排列,获得最直观形象的感知。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令学生惊讶万分的活动。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数据,按比例将太阳系八大行星缩小进行比较,学生对八大行星谁最大,谁最大,大小差异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