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8篇】正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8篇】》

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编辑给家人们整理的8篇《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理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目标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介绍孔子,背诵一两句孔子说过的话。

2、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并复述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见两小儿辩斗

(2)问其故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⑷及日中则如盘盂

(5)日初出沧沧凉凉

(6)孔子不能决也。

(7)孰为汝多知乎

(8)及其日中如探汤

2、一词多义:

⑴为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为:

②孰为汝多知乎为:

③化为邓林为:

⑵其

①问其故其: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其:

③弃其杖其: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孔子不能决也

⑵孰为汝多知乎

⑶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⑷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4、古今异义:

⑴日中如探汤汤:古义:今义: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古义:今义:

5、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6、《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__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7、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8、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9、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10、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2

一、 引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

选自《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一文属于传统经典篇目,但它出现在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统摄下的新教材中,教学设计就应该跳出传统教学的框子。

为此,在教授此课时,我尝试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力求达到“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本文寓意”的教学目标 ,力争在教法上有新的突破。

二、背景

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我校领导积极抓住这一契机,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于今年三月带领高、初中教师北上河北衡水、南下江苏洋思取经学习;他们还亲自驱车前往陕西师大拜访“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创始人张熊飞教授,把最新的教育理念传授给教师。至此,全校自上而下掀起了探究学习和课堂教学改革的高潮,在这种轰轰烈烈的教改氛围中,每位教师都深深地感到,改尚恐不及,不改则更无立身之处。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切实体会到:落实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关键在于课堂。为此,在教授经典古文《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我特意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为初一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适逢市教研员李亚红等 一行三位专家到我校检查新教材课改进展情况,听了我这节课;当时陪同听课的。还有我校教学副校长和语文组同仁,共计十位老师。

三、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疏通文义

怀着满腔的激情,迈着自信的步伐,我踏进了初一七班的教室。“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其中有一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生异口同声地随声附和。看到大家情绪高涨的样子,我很满意,接着讲下去:“这句话是讲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听其言而观其行’,即要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去判断他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所做是否如其所说呢?《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朗读《两小儿辩日》一文,并借助课下注释,也可以与同桌讨论,看谁能疏通一下这篇课文?”

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大家有的眉头紧蹙,认真思考;有的大声诵读,书声琅琅;有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几分钟后,一名男生勇敢地走上讲台,疏通课文。他话音刚落,马上有一学生站起来纠正说:“孔子东游中的‘游’不是‘旅游’的意思,而应为‘游学’。”我表示肯定后,又趁势问到:“‘汤’古意为‘热水’,哪个成语中有此义呢?”略作沉思之后,几位同学脱口而出:“‘赴汤蹈火’。”看到大家探究的兴趣已萌发, 我又因势利导:“两小儿辩日的焦点在哪里?为什么会有不同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如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热火朝天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两儿辨日的焦点在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一儿是用眼睛看到的,一儿是用体温感觉的,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我随即以简洁的词语板书:

日始 日午

一儿:近 车盖 远 盘盂 视觉 独立思考

一儿:远 苍凉 近 探汤 触觉 勇于置疑

这样,既紧扣课文内容,又使大家一目了然。

2.深入探究,研读赏析

然后,我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他们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中的韵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他同学也随之深深地融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

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提出新的问题:“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两三分钟沉静后,大家纷纷举手。

生1:“这是自豪的笑,两小儿认为他们的问题难倒了大思想家孔子,他们感到很自豪。”

生2:“这是嘲讽的笑,因为人们都认为孔子无所有知,无所不晓,但两小儿发现并非如如此。”

生3:“这是痛苦的笑,因为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天下还有谁能解答呢!”

…….

大家的争辩愈来愈激烈,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我归纳道:“每位同学的见解都很正确,只要大家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孔子不能决’一句呢?”

生1:“说明了孔子一是一,二是二,很诚实。”

生2:“孔子那么有学问的人还有不懂的知识,说明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3:“说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生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生5:“应该学习两儿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完成板书: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

这次的发言毫不逊色于前次的辩论,大家各抒已见,争先恐后,听课的老师也都微笑颔首,课堂气氛达到了意想不到的高潮。

3.延伸迁移,创新拓展

我又趁热打铁,顺理成章地把教学引入到“拓展、迁移”环节:“假如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小儿说些什么?让我们共同表演一出《新两小儿辩日》。”顿时,课堂沸腾了起来,大家踊跃举手,有的同学急得甚至站了起来。我把讲桌搬到教室一侧,空出地方做临时舞台。三位同学初生牛犊不畏虎,落落大方地走到前台表演起来:

生1:“今天早上我上学时看到太阳像车篷那么大,中午放学时太阳却像个小盘子,你说,太阳不是早上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吗?”

生2:“不对不对,今天早上我上学时还穿着毛衣,中午放学时我只穿了件衬衣还觉得热,应该说太阳早上离我们远而中午近才对呢”。

“不对不对!……”

正当“两小儿”唇枪舌剑的时候,扮演孔子的生3摆出一副智者的样子,慢悠悠地走了过来:

“你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其实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看太阳就显得大些;而中午云气散去,太阳自然就会显得小些,这是我们视觉上的一个错觉。再者,太阳早上斜射,我们自然就会感到凉些;而中午直射,我们就感到热些。其实,太阳不论早上还是中午,离我们地球的平均距离都是14960万公里。”

“哇——”教室中发出一片惊讶声,大家都为这位睿智的“小孔子”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所折服。

生2立刻做鞠躬致敬状:“孔子就是孔子,不愧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佩服佩服!”

课堂上立刻爆发出一阵笑声,随即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整节课在听课老师的颔首默许中结束。

四、教学反思

1、一位哲人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在设计本课时,我巧妙地让三千多年前的孔子灌输进现代科学知识,配以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使大思想家栩栩如生,鲜活地走到我们面。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童稚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之多彩多姿。从他们流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协调的动作上,我可以参透到他们预习是多么的认真,体验到他们成功后又是多么快乐;也深切感受到换一种教法﹑放手让学生尽情去展示自我的妙处。只要给他们一把钥匙,智慧的大门就会敞开在他们面前。

2.再老的课文,只要肯花心思,总能找出新的角度,上出新意。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自己对教学有没有更高的追求。

3. 再新的设计,如果脱离了双基的落实,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不能算是好的设计。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新的想法冲昏头脑,而导致课堂流于形式。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利用课后注释和的方式疏通文意,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和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学法引导:

读熟课文,看注释理解句意,不懂得意思教师点拨,体会课文内容,两儿争辩的是什么内容,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结合资料,用科学知识回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做学问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教法:

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题、释题。

1.两个辛字中间加上什么分别可构成一个怎样的字?

2.区分分辩和分辨的意思,引出课题,生读课题,释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课前预习课文。能说一说读古文的感觉吗?

2.想听老师读读吗?师范读,提出倾听要求(课件出示原文)

3.听懂些什么吗?(从读法上)

4.教师领读,(课件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

5.学生自由练读,选择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全班大声齐读课文。

6.读通顺后,解决刚才学生读古文时困难中难读这一点,学生提出解决办法老师并相机板书

三、质疑,指导学法。

1.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会怎样?而通过刚才咱们那么几遍的读,你知道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你是怎么读懂的?

2.让学生区分文言文和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

3.让学生总结出完成学习目标所要采用的方法,更进一步指明如何学习文言文。

四、精读课文,解疑全文。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①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②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3.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4.合作学习三、四小节。

(1)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2)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

(3)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课件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4)课件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句话。让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果。

5.学习最后一小节。

①这时候两小孩子问孔子,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古文怎么说

②解释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③学生试背这两句话,并提出两小儿说这句话时态度怎么样?

五、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1.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

(1)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堂概括。

(2)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行评价。

(3)师生互动后课件出示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回答不出其实就体现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

(4)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并指导朗读。

2.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六、交流学法,诵读全文。

1.同学们我们初读古文收获就如此之大,从这篇古文中,让我们认识到学古文其实要做到的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过论交流明道理(课件出示)

2.生读课件内容。

3.师小结后,全班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一儿

近(大)

远(小)

一儿

远(凉)

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 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 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

1、诱导: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两小儿辩日》一文是一篇古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文《学弈》一文。想必你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谁想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介绍给大家?(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借鉴

2、熟读

(1)刚才大家介绍的方法都很好现在请大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把课文认真地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待会儿我们交流,看谁能读得流利,读得富有节奏,读出古文的味道。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第一小节:

谁愿意读这个小节?

谁愿意和他比一比?

你们喜欢谁的朗读?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小节

你们谁有把握读好?

读得怎么样?

第三小节

这一小节是人物对话,谁想试一试?

第四小节

这一小节与前面的呼应,你们认为怎样读才好?

就按大家的提议,我们把这段话读一读

第五小节

3、巧解

(1)读好段落显示我们的实力,如果能够进一步把全文读好,才能见大家的水平。

(2)分角色朗读

(3)用什么方法翻译现代文

(4)学生交流

二、互动合作

1、发现问题:孔子不能发现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2、读取信息,受科学技术的限制,孔子没法解决的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拿出搜集的资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三、互动对话

1、尽管我们已经获得了有关说服两小儿的信心,如果你没有雄辩的口才,很难使两小儿心服口服,现在你扮演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见两小儿辩论会说什么?小组练习。

2、学生表演

3、他们表演的怎么样,有什么想法建议。

四、延伸拓展

1、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2、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可是无法解决两小儿的问题,你还敬仰他吗?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打算要怎样做?

五、作业设计:

搜集孔子的信息。阅读适合自己程度的古文。

板书设计:

早晨远凉近大

正午近热远小

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教学思路: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整合课内外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实践中,解读顾问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品味古文的特质。并且学习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古代的人物。

教学评析:

先“熟读”,后“巧解”,并在互动合作和表演体验中破译“两小儿辩日”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再作“超越时空”与“现代”链接的拓展,既为解读古文放平了坡度,又体现了古为今用,实现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古文教学,如何在现代文化因素的吸引与冲击下重建格局,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探索。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上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记叙了两个小孩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的问题,各执一词,连圣人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探究精神,也说明世间万物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法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学过一些文言文,但积累不够,所以单独的理解一篇课文还存在困难,并且觉得难,所以存在不喜欢学文言文的情绪。所以事先先让同学读熟该篇文章,并质疑。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三、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为教学主线,学生质疑来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四、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的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文章,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故、及、汤、孰”等词的含义。

3、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究真理而大胆质疑的精神,以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课激疑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辩”字入手,教师故意写错字,从而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学习此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朗读课文

由于学生初学古文,所以困惑重重,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了解古文的朗读节奏。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读懂文意

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有问题质疑,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文意。

(四)理解主题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

(五)总结方法

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自主学习,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给父母听一听这故事,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对“辩”质疑,初知大意

1.师: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问题:a、两小儿是怎么争辩的?b、他们争辩的结果怎样?)

2.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a、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b、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c、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d、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课文(略)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e、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d、检查读课文

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3、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师: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根据注释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意。

三、明“辩”字义,初步理解

1。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2.师:找八名学生分别读写“日”的句子

3.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

师:很好,根据课文再说说“辩”是什么意思?

生1:争论。

生2:辩论。

生3: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

师:如果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

生3: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

生(齐):辩斗。

四、演“辩”经过,感受氛围

师:怎么才是 “辩斗”呢?联系生活,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同桌辩斗。)

师:请了两名学生辩斗

大家点评

师点评后,再请两小儿辩斗。

师生再点评。

师生合作朗读,师的语速不断加快,字字清晰、坚定,又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

五、品“辩”内涵,悟儿品质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学生从中感悟两小儿聪明、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品德。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

(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六、解“辩”之谜,获得新知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学生发表见解。

师:我们来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其中知识幻灯片

七、揭“辩”之果,悟子品质

师:这个知识难吗?

生:不难。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1:孔子不能决也。

生2:孔子不能决也。

师:辩斗的结果究竟如何?

(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师: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在两小儿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

师:什么是“知”?

生1:知道。

生2:知识。

生3:学问。

八、为子续“辩”,学无止境

1.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2.(学生练笔。)

3.交流共享

师:好,孔子们写好了吗?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1: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凡夫俗子”)

生2: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

生3:哎,知之……(结结巴巴说不下去。)

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4: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生写下“愧矣”)

生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生写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7: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

4.师结束语:

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

(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

九、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感受古文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难点: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交流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出 日中

一儿 近(车盖) 远(盘盂)

26 两小儿辩日 孔子 不能决也

一儿 远(沧凉) 近(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