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下短文两篇教案(优秀1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编辑给大家收集的13篇第一次真好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
内容导航
次真好教案设计 篇1次真好教案设计 篇2下短文两篇教案 篇3下短文两篇教案 篇4下短文两篇教案 篇5次真好教案设计 篇6下短文两篇教案 篇7次真好教案设计 篇8下短文两篇教案 篇9下短文两篇教案 篇10次真好教案设计 篇11下短文两篇教案 篇12下短文两篇教案 篇13次真好教案设计 篇1
1、体会短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究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3、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过程
1教师设趣(略)
2这也许是你们第一次答错“1+1=?”这么简单的题目,针对这一次,你有何感想?(生谈)
3导入:是啊,第一次答错“1+1=?”,你们笑了。情不自禁地笑了。憨厚的笑了,莞然的笑了,你们感悟了。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参加比赛,第一次上网, 第一次旅游……无数的第一次,促使我们不断成长。那么,怎样才能获取更多宝贵的生命体验呢?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板书深题)
1生:齐读课文
2师:第一次真好,这标题也好,寓有概括力,阅读这样的,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去整体感知课文。我们可以追问作者:第一次真好,好在哪儿?
3生:自由读文,思考此问。 4生答;师随机板书。
1师: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课文应对自己难题之句找出来,去深思明辩,以求真知。
2生自由读文,质疑难句。 3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质疑,无法解答出来的全班一起商榷。学生疑问可能有: ① 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 ② “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 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④ 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 ⑤ 是不是“所有第一次”都能尝试?
1同学们也一定经历过无数第一次,请你们联系生活体验,讲述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得最感人,最精彩;
2小组内先讲;
3每一小组推荐1—2名同学在全班讲,讲得好的同学为自己本组获得商标。
从刚才几位同学的表情来看,我想他们“尝试” 第一次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尽管也有些不愉快,但是是令人回味的。 最后,我想借助作者在文中最后的寄语“愿你珍重第一次”来结束课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一颗新奇的童心,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丰富经验。记住,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这是作者对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学习这篇短文的重要收获。
次真好教案设计 篇2
1、理解文章的主旨,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立足点。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学会在经历“愉快”之后的思考和“不愉快”之后的反思,认识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重大意义。
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了解作者思想情趣。
难点:
1、对“愉快”或“不愉快”经历进行思考和反思。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抓住“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这个中心,把握“好”的真正含义。体味作者所说的“好”为什么值得珍重,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引导学生自发追问为什么一些坏事也值得珍重,从而达到反思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目的。当然,有些第一次不提倡经历。
一课时。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行道树》,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引发学生集体回答)赞美无私奉献者。很好。在现实社会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引发学生回答)有。那么比如发明电灯的科学家爱迪生能否算是其中一个?他为了给人类带来光明,在发明像我们现在这样性能稳定的电灯之前做了五千多次试验,这五千多次失败中的每一次对这项发明来说都是第一次(在黑板上书写“第一次”),那么这每个第一次有没有意义和价值?是否值得珍重?好不好?周素珊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等一下我们再做分析?
(上课前准备一只西红柿)同学们,这是什么?(拿到同学们中间,船给同学们观看辨识)(同学们回答)西红柿。是吗?谁敢尝尝?(让勇敢的学生品尝,如果没人品尝,由教师掰开给学生再一次确认)的确是西红柿。大家想一想人类第一次吃西红柿要不要勇气?那么这个第一次尝试好不好?(在黑板上书写“第一次”)(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简明地给同学们讲一讲第一次吃西红柿的故事。参见《安徽省普通话测试与训练》)周素珊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等一下我们再做分析?
作者:周素珊
选文:本文节选自《无言歌》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表现和语速。听读时在黑板上记下错读和误读的字词。
范读,纠正字音。
2、赏读课文:
出示简答题:
①作者认为第一次怎样?
②课文选取了几个第一次,哪几次是详写的?
③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作者所说的是哪一种?
④课文的中心思想(中心句)是哪一句?
个人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认为第一次真好(在新课导入时书写的第一次后添写真好二字),课文总共选取了8个第一次。(板书8个第一次具体内容)其中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孵小鸟两件事。大家知道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的补充。第5自然段6个第一次之后有一个省略号说明第一次有很多很多次,作者在这里只选取两个第一次来重点描写,前者是植(静)物,后者是动物;前者感情没有什么变化,一直保持喜悦和新奇,后者先是惊奇,再是恶心,后来喜爱,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这说明这两次都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这种用个别对象代表普遍意义的写作方法就是“以小见大”。作者选取的第一次都是以有益身心为出发点的,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研讨与联系”,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
出示思考题,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是“一副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或风光画?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3、“我喜爱他们由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4、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在理解研讨探究4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1、任选两名同学讲述自己的“第一次”?
2、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第3问:不断开拓有益身心健康的新的生活领域。
由同学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由其他同学解决回答,解答不了的,有教师明确。(根据情况限时限量)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意思是第一次遇到的挫折会使你增长勇气和才干。“不愉快”的第一次如此,“愉快”的第一次更应如此。生活阅历越丰富,我们的生活就越多姿多彩。希望大家珍视你所经历的第一次,不断开拓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领域。
下短文两篇教案 篇3
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两篇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1.重视朗读,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时数。可用两课时,一课时朗读、疏通字词,一课时分析篇章;也可用三课时,把朗读、背诵单列成一课时,疏通字词、积累文言字词用一课时;也可用四课时,两篇课文的分析各用一课时。
一、请学生读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体裁,了解说和序的区别。
教师补充:
1 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奇巧而言辩。
2古代的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序恳切而意长。
二、朗读:
1.正音:
2.领读。(关键句的节奏、重点字词特别是几个食字的读音要强调)
3.自由读。
4.接龙读比赛(两篇课文共6段,给每个组指定任务,每组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朗读,读错者坐下,后面学生接着朗读,直至读完全组应读段落。所用人数最少的组获胜。此活动旨在调动学生纠错使其更准确的掌握字词读音和句子节奏)。
5.齐读。
三、疏通字词: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每人负责翻译几节,小组内依次发言,对有争议的或翻译不出的地方,要作好整理,准备提交全班共同解决)。
2.交流疑难,共同释疑(尽可能发动学生)。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下短文两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5、全-§ 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四、问题探讨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5、背诵课文。
下短文两篇教案 篇5
题目:“我心目中的春天”
参考资料:
关于春天的成语:
有关春天的诗歌:
1、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7、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9、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丰乐亭游春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1、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3、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4、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5、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6、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7、早春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8、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9、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次真好教案设计 篇6
1、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2、让学生辨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认识到珍视“第一次”,并不去尝试坏事的“第一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独立质疑和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辨证地理解“第一次”的含义,认识到珍视“第一次”,并不去尝试坏事的“第一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本文主要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朗读和字词教学,一方面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积累学习习惯;让学生独立质疑、思考,并与其他同学合作研讨解决问题;让学生说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联系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中心意思。
课文比较简单,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精神。加强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班上有多少位同学?请在这个数字后面加上一个“1”,从现开始,我就是你们中的一员。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课堂大赛,说实话在我见到你们之前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很紧张,但是自从我走进教室看到你们充满灵气的目光和热情之后,我相信我们今天的合作一定会很愉快,你们一定能够给老师带来惊喜。我说得对吗?你们有信心吗?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周素珊的文章《第一次真好》,让我们共同来体验第一次的美妙吧!
[活动意图]
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活跃气氛,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
二、解读课文。
1、自由朗读
[教师活动]
(1)提出朗读要求:注意语速、感情。
(2)用多媒体展示要注意的词语。
[学生活动]
(1)读屏幕上的词语。
(2)任选一词造句。
2、齐读课文,并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2)课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3)作者围绕主题详细写了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3、再次读课文,质疑解疑,合作研讨。
(1)组织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的,可以是关于写作手法的,也可以是关于词语含义的,还可以是关于文章不足的地方的等等。再组织学生自行答疑。
(2)补充学生可能没有想到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自行答疑。(多媒体展示问题)
a.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b.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d.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
[活动意图]
培养学生独立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索你生活中的记忆,想一想,你的生活中经历了哪些难忘的第一次,选最精彩的告诉大家。然后用一句话来说明你的第一次好在哪里?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同学们的第一次真可谓多姿多彩,因为这些第一次,你们的生命也变得多姿多彩。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感想,那我们把它写出来怎么样?请大家也以《第一次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下短文两篇教案 篇7
教学《行道树》
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三、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四、整体感知
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3、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五、研讨与赏析
1、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
2、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是指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大大跌落了。)
(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
4、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采用了对比手法:
(1)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2)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5、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五、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1、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2、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
4、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六、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2、预习《第一次真好》。
次真好教案设计 篇8
抓住“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这个中心,把握“好”的真正含义。体味作者所说的“好”为什么值得珍重,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引导学生自发追问为什么一些坏事也值得珍重,从而达到反思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目的。当然,有些第一次不提倡经历。
一课时。
[新课导入]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行道树》,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引发学生集体回答)赞美无私奉献者。很好。在现实社会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引发学生回答)有。那么比如发明电灯的科学家爱迪生能否算是其中一个?他为了给人类带来光明,在发明像我们现在这样性能稳定的电灯之前做了五千多次试验,这五千多次失败中的每一次对这项发明来说都是第一次(在黑板上书写“第一次”),那么这每个第一次有没有意义和价值?是否值得珍重?好不好?周素珊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等一下我们再做分析?
[单堂授课导语](上课前准备一只西红柿)同学们,这是什么?(拿到同学们中间,船给同学们观看辨识)(同学们回答)西红柿。是吗?谁敢尝尝?(让勇敢的学生品尝,如果没人品尝,由教师掰开给学生再一次确认)的确是西红柿。大家想一想人类第一次吃西红柿要不要勇气?那么这个第一次尝试好不好?(在黑板上书写“第一次”)(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简明地给同学们讲一讲第一次吃西红柿的故事。参见《安徽省普通话测试与训练》)周素珊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等一下我们再做分析?
[文学常识]
作者:周素珊
选文:本文节选自《无言歌》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表现和语速。听读时在黑板上记下错读和误读的字词。
范读,纠正字音。
2.赏读课文:
出示简答题:
①作者认为第一次怎样?
②课文选取了几个第一次,哪几次是详写的?
③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作者所说的是哪一种?
④课文的中心思想(中心句)是哪一句?
个人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认为第一次真好(在新课导入时书写的第一次后添写真好二字),课文总共选取了8个第一次。(板书8个第一次具体内容)其中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孵小鸟两件事。大家知道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的补充。第5自然段6个第一次之后有一个省略号说明第一次有很多很多次,作者在这里只选取两个第一次来重点描写,前者是植(静)物,后者是动物;前者感情没有什么变化,一直保持喜悦和新奇,后者先是惊奇,再是恶心,后来喜爱,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这说明这两次都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这种用个别对象代表普遍意义的写作方法就是“以小见大”。作者选取的第一次都是以有益身心为出发点的,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研讨与探究]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研讨与联系”,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
出示思考题,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是“一副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或风光画?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3.“我喜爱他们由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4.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在理解研讨探究4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1.任选两名同学讲述自己的“第一次”?
2.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第3问:不断开拓有益身心健康的新的生活领域。
[拓展质疑]
由同学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由其他同学解决回答,解答不了的,有教师明确。(根据情况限时限量)
[课堂小结]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意思是第一次遇到的挫折会使你增长勇气和才干。“不愉快”的第一次如此,“愉快”的第一次更应如此。生活阅历越丰富,我们的生活就越多姿多彩。希望大家珍视你所经历的第一次,不断开拓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领域。
下短文两篇教案 篇9
教学《第一次真好》
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1、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2、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3、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一、谈话导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2)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4)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3、课堂集中讨论、解答: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1)“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2)“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4)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5)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三、研读与赏析
出示思考题:
1、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3、“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4、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四、体验与反思
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1、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2、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五、小结: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2、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下短文两篇教案 篇10
针对本次论坛主题“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本文教学意在探讨如何阅读西方随笔,如何从这类文章中汲取精华,学会理性的思考问题,理性的表达见解。
相对中国传统的散文而言,西方的随笔更富于理性,《短文三篇》所选的三篇: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富尔格姆的《信条》,都能体现这一特点。由于文章表达的都是作者对生命、生活等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内容学生并不难理解,而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此时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对此类文章也是有兴趣的,但他们阅读的思维习惯还不适应这种内在逻辑性很强的作品。因此本文教学主要抓住理解西方随笔的内在逻辑性这一方面,并试着运用这种逻辑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表达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方随笔的文体特点,以及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会分析西方随笔的说理思路,理解其内在逻辑性。
3.尝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表达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西方随笔富于理性的特点,尝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表达问题。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味中国传统随笔
1、教师导入: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些让我们或悲或喜、或怨或乐的事,尤其到了同学们爱思考,爱思想的年龄,这些事难免会引发我们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或浅或深的思考,但不知大家会不会乐于“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呢?(出示投影:“意之所之,随即记录”随笔简介:在我国,最早给随笔下定义的是南宋人洪迈。他所谓的“意之所之,随即记录”,“纵意而谈,涉笔成趣”准确地概括出了随笔的主要特点。洪迈在《容斋随笔》的卷首中说:“予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囚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随笔这一充满智性、自由、质朴的文体承载与传递着一个时代的思想,当我们捧读这些优秀的作品时,会给我们以人生的感悟与启迪。
2、回味中国传统随笔:
(1)教师出示《湖心亭看雪》,学生自由品读。
(2)教师提出问题:张岱“随即记录”这篇短文“意”在哪里呢?他是如何表“意”的?
这篇随笔(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白描手法,简练笔墨,勾勒了大雪后西湖美景。其意不在雪景,却在情致,排遣孤闷,一洗俗气。张岱不矫情,不做作,不勉强,率性而为,纵情山水,以此表达自己对生命、生活的思考,表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品质,遗世独立的个性趋向。
同样是对生命、生活的体验感悟,蒙田、帕斯卡尔、富尔格姆这三位西方作家又是如何来诠释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短文三篇》,读一读,谈一谈。(出示《短文三篇》)
二、品读课文感悟西方随笔特点
1、学生选出最有感悟的语句,读一读,谈一谈。
2、学生找出每篇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语句,谈谈理解。
教师明确:
《热爱生命》
“生之本质在于死。”“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著名人物都把个体的“小我”融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作者将“人”比作“苇草”,形象地指出人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这是就肉体、物质一面而言的)。接着作者转折一笔在“苇草”这个喻体前加了“能思想”的修饰语,强调由于有思想,人就比宇宙还高贵,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从而指出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
《信条》
“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滩中。”
“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是个容量很大的题目,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他举重若轻地以开列“信条”的方式来大题小做,见微知著。这些“信条”不仅适用于幼儿园,而且适用于家庭、社会;不仅适用于孩提时代,也适用于成年时期;人们在生活中,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在幼儿园里就学过的最基本的规则。作者诚恳地呼吁人们都来积极主动地实践这些充满人性光芒的忠告。
3、学生讨论分析这些语句如何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
(出示重要语句)板书:
板书:辨证
“度日”:死对比生:热爱
“苇草”:弱对比强:思想
比喻
“信条”:小引用大:践行
理性
教师总结:这些闪烁着理性的光芒的语句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当我们懂得了死与生的关系时,我们会更加热爱生命;当我们知晓了人如苇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们变得高贵而强大时,我们看到了思想对于生命的意义;当我们明白度过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些信条时,我们不禁感慨看似简单的信条中包含了多少永恒!这些都是由作者运用辨证统一的思想找到矛盾的对立统一点,从而在我们寻常所见中敏锐地捕捉到并加以挖掘出的!
4、师生共同朗读重要语句,再次感受西方随笔的理性。
三、拓展延伸理性演绎“湖心亭看雪”
1、对比中西方随笔特点,借鉴西方随笔的理性思维。
学生对比《短文三篇》与《湖心亭看雪》,比较中西方随笔的不同。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明确:(出示投影)
中国传统随笔大多篇幅短小,抒写自由,一般借景、借事抒情议论,含蓄隽永,质朴自然。西方作家的个性张扬外露,因而随笔更敢于坦露作者的内心,更注重表达作者的个性,相比较中国传统随笔,他们较少描写、叙述,而注重说理、议论、思辨、哲理,主要功能是启人心智,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2、运用理性的思维方式,以《湖心亭看雪》为题材,写一篇小短文。
教师引导: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感性,如果我们能学习并试着运用西方理性的思维方式,是否可以更丰富我们的阅读和表达呢?(出示投影:理性演绎“湖心亭看雪”)
例:“粟米”:渺小对比伟大
比喻
《人是一粒痴情的粟米》
“痴”:寂寥对比美丽
《美丽常在寂寥中》
四、课堂总结阅读更多经典随笔
1、学生小结课堂学习的收获。
蒙田《随笔集》和《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师总结:思想是人类意识的沉潜与澄滤,她以穿越时空的魅力,承传、延续、酝酿着人类的文明进程。今天的文明与进步,是人类历史无数思想者智慧与成果的结晶。
次真好教案设计 篇11
“第一次”是那么令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次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与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1、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2、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
“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大家讨论。
思考题:
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比不说“风景画”、“风光画”?
“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找出本文带有议论性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问题。
问题组:
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作文。
下短文两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了解“板块结构”“大灭绝”“撞击说”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4.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意。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2.涵泳品味法。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5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
遗骸褶皱劫难致密天衣无缝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多媒体显示:
篇目 项目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写作思路)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填写上表。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地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一天某个星球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激三层浪而举一反三。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习了本文,同学们懂得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下短文两篇教案 篇13
《敬畏生命》一文通过写作者看到树本飘送种子的现象,受到震撼、折服,赞扬了那种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同时也告诉人们面对生活要勇于奋斗,重要的是奋斗的历程,而非最后的结果。
《热爱生命》一文通过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告诉我们应当热爱生活,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两篇短文一重抒情,一重说理,然而主旨是相通的,都是谈的有关生命的问题,语言内涵丰富。
尽量使内容具体化
以前所学的课文内容比较实际,这两篇课文谈的都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之具体化,不要泛泛空谈。
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切入课文
一是反复朗读,通过朗读,熟悉课文,熟悉语句,并在朗读中体味文'章中蕴含着的作者感情和说理力量。
二是从文章标题入手,理解从“敬畏生命”到“热爱生命”的含义。“敬畏”的本义是又敬重又害怕,本文“敬畏”所表达的是一种敬重、折服、赞叹的感情,“敬畏生命”是为生命的力量和精神所折服,并发出由衷的感慨和赞美。“热爱”的意思是热烈地爱,因为作者深刻地认识到生的本质,所以他才会热烈地爱着生命,全身心地投入生命,创造生命。
三是抓住重要语句,结合上下文的意思,通过思考、讨论,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或者在老师的点拨下,用自己的话说出句子的含义。
可以围绕争论进行教学
这两篇课文有些内容可能引起争论,如生命“不计成本的投资”“生的本质在于死”“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可以围绕这些争论进行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生命意识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 折服 奢侈 蔚然 哲人 丰盈 惊心动魄 躁动不安 稍纵即逝
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来的智慧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共同学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二)疑点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引用引自哪里?
(三)解决办法
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