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案优秀5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蜜蜂》教案优秀5篇。
《蜜蜂》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二、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三、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作者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难点: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昆虫吗?(喜欢)是啊,每一种小小的昆虫都有着他们特殊的本能。在昆虫的王国里,有许多奇妙而有趣的现象让我们聪明的人类都很羡慕,但又难以解释。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蜜蜂》(板书课题:蜜蜂)。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文中记录了他探寻蜜蜂是否能辨别方向的实验过程。
二、检查预习,
1. 出示字词和多音字:
试验证实 阻力 推测 包括 准确无误 沿途
陌生 超常(多种形式读)
闷了好久 几乎尽管(指读,并用不同的音组词)
2. 指读全文。
三。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作者做起了试验?
指名回答,师板书:听说 辨别方向
2、默读课文2-6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从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
3、交流作者实验的经过、结果、结论。老师板书:
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板书:捉放纸袋)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板书:做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板书:两里外放飞)
(4)、检查蜂窝。(板书:检查蜂窝)
结果:飞回来十七只(板书:十七只飞回来了)
结论: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板书:靠的不是记忆力,而是无法解释的本能)
4、自由组合或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为什么蜜蜂靠的不是记忆力?并从中领悟作者的优秀品质。
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教师点拨,把握要点:
1)、装进纸袋:纸不透明,蜜蜂看不见去时的路。
2)、 在两里外放飞:使蜜蜂认不得回家的路。
3)、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触到了地面:蜜蜂飞那么低,不可能看见回家的路。
师:这已经充分说明,蜜蜂能够回家,靠的不是记忆力。
从作者的做法里,可以看出作者做事怎样?
(周到,细致,严谨,善于观察)板书:严谨 善于观察
问:还可以从哪儿看出他做事严谨?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把握要点:
1)、捉自家花园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
2)、做白色记号,是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
3)、让小女孩在蜂窝旁等着,是为了准确记录蜜蜂飞回的时间。
4)、“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可以看出他精确计算时间。
5)、放飞二十只,先飞回来两只,后来又飞回来十五只。准确记录蜜蜂的数量。
师引导:作者“听说蜜蜂能辨别方向,就做试验”又看出什么?(敢于实践、敢于探索)
从这个实验确实能充分证实蜜蜂辨认方向不是靠记忆力,但靠的是什么呢?从这个实验能知道吗?(不能)这又看出什么呢?(求实)
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这种求实的态度?
(放飞二十只,飞回十七只,是试验真实的记录。)
四、 归纳小结:正是这种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使他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他用了一生的精力,一边观察,一边试验,一边记录,完成了长达十卷的科学著作《昆虫记》。
他的这种对待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来学习。
五、指名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我们学习法布尔边观察边试验的方法,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并记录下来。
《蜜蜂》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蜜蜂、检查”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多种形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2、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探究昆虫世界的奥秘。今天我们的探究对象是蜜蜂。(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读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圈画生字,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多种形式认读。(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2)学习生字。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亲自捉了二十只左右的蜜蜂,做了记号,放在纸袋里,带到四公里之外放飞,结果至少有十五只蜜蜂飞了回来。作者由此得出结论:蜜蜂能飞回来,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
(6)辨析:实验与试验的区别。(试验指为了解某物的性能或某事的结果而进行的尝试性活动;实验是设计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
3、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
4、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我想做个实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明他不盲信,讲究事实,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
5、过渡:作者是如何做这个实验的呢?实验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共同学习。
三、书写指导
1、(课件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你认为这些生字中有哪些是容易写错的?
2、学生互相交流怎样写好这些字。(教师重点指导:“蜜蜂”不要写成“密峰”;注意“辨”与“辩、瓣、辫”的区别。)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请大家默读课文,说一说: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实验?这次实验是怎样进行的?结果如何?(自由举手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1、法布尔是怎么做实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做实验的句子。(捉蜜蜂、放纸袋、做记号、四公里外、放蜜蜂)
2、引导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实验过程,同桌互相补充。
3、质疑探究。
(1)法布尔为什么在放飞的蜜蜂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为了证实飞回来的蜜蜂是他放出去的)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些什么呢?(法布尔还让自己的女儿在蜂窝旁边等着,这样就可以准确的知道蜜蜂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
(2)从法布尔的做法中你想到了什么?(做实验应该考虑细致周到,这样才会得到科学的结论)
(3)法布尔来到陌生的地方放飞蜜蜂时,看见它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尔,看到这个情景,你会怎样推测?(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
(4)放飞了蜜蜂后,“我”的想法是什么?(“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同桌互相讨论)
(5)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4、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实验步骤任意去掉一个行吗?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细读感悟,探究结果
1、学习第3—4自然段。思考:实验的结果怎样?这些蜜蜂能回到它们的家吗?
(1)作者认为蜜蜂能回来吗?(不能)你从什么地方读出来的?(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我”想,它们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2)第一批回来了几只蜜蜂?(两只)这么长的路途,它们用了多少时间?(三刻钟,一刻钟是十五分钟)
(3)小女儿看见“我”回来了,她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如果此时你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3—4自然段。
2.学习第5—7自然段。思考:第二天,法布尔在检查蜂窝的时候,又发现了什么?(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至少有十五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了家。
(1)蜜蜂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飞回来的呢?(出示相关句子,教师总结:逆风而飞,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
(2)学生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体会作者对蜜蜂的赞叹)
3、学习第8自然段。默读课文。
(1)法布尔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学生讨论:法布尔证明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小结: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蜜蜂并不熟悉,而且它们被闷在纸袋里走了四公里路,也根本看不到周围的景物。
(2)思考:蜜蜂能辨认方向,靠的是什么呢?(生讨论,师总结:法布尔还不知道原因,所以说靠的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3)你们同意法布尔的这个结论吗?请结合他做实验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们要向法布尔学习什么?(学习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你认为将来这个“无法解释的本能”会有科学的解释吗?(师小结:相信法布尔和其他科学家一定会不断地去研究、观察,解开其中的秘密的。)
2、谁能说说从今天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做事严谨,实事求是)
五、拓展训练
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来解开谜团吧。
[教学板书]
14、蜜蜂
实验目的: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步骤:把二十只左右的蜜蜂闷在纸袋里带出四公里做上记号放出,让小女儿在蜂房旁等着。
实验结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归纳实验的几个步骤,从实验步骤的重要性来引导学生推论法布尔是一个细心、严谨的人。我在让学生了解了实验步骤后,又创设了一个开放型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独特思考,给出了有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答案。在这堂课上,我真实感受到了: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使课堂灵动起来。
小学语文《蜜蜂》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列宁由于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分析而找到了养蜂人;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2、继续练习一边默读一边想。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逐渐掌握一边默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具:
8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观察、果然
二、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边读边看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一边默读一边想:
①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②列宁找到养蜂的人了吗?
③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④各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3)默读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①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②他为什么要仔细观察?
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四人一组讨论: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自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边读边想:“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一句中“果然”表明了什么?
(4)朗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小结: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了养蜂的人。
(6)默读第四自然段。
读后回答:养蜂人为什么惊讶地说?
“惊讶”是什么意思?
提问:
①列宁为什么说:“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②课题为什么是“蜜蜂引路”?
3、通读全文。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阅读的方法就是:一边默读一边想。
四、巩固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
(1)列宁想找养蜂人()怎样养蜂,可是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去找。
(2)养蜂的人看见列宁,()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3)列宁笑着说:“我有(),是您的()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用“观察”写一句话。
①说说观察的意思。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②练习用观察说一句话。
例:小明仔细观察蚂蚁是怎样觅食的。
夜晚,我仔细观察天空中的星星,终于找到了北极星。
春天来了,我仔细观察柳树是怎样发芽的。
③把说的句子写下来。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蜜蜂、引路、哪里、谈天、惊讶、一所、派
当地、观察、往常、向导、果然、敲
2、、背诵第三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8、蜜蜂引路
花丛
列宁、亲自找、边走边看、观察
蜜蜂
养蜂的人、房子
七、课后小记。
《蜜蜂》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昆虫并知道它们的运动方式。
2.在学习儿歌的基础上能大胆创编儿歌。
3.能积极参与活动,在语言游戏中体验互动的快乐。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活动重点:能将找到的"朋友"与动词相匹配。
活动难点:能根据自己找到的昆虫朋友创编儿歌。
活动准备:
1.花丛场地,各种"昆虫"。
2.幼儿对部分常见昆虫有所了解。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起幼儿兴趣
1.师幼扮演蜜蜂入场。
师:蜜蜂宝宝们,今天天气真好,蜜蜂妈妈带你们一起到花丛中去玩!准备好了吗?(听音乐《蜜蜂做工》入场)师:蜜蜂宝宝们都到了吗?你们猜猜看,花丛里除了我们蜜蜂宝宝,还有哪些朋友?(蜻蜓、蝴蝶……)师:还有吗?
师:蜜蜂妈妈现在就来找一个好朋友出来,仔细看看,我找到了谁。"(听音乐《找朋友》)师:我找到的朋友是谁啊?(蚱蜢)师:和小蚱蜢打个招呼。(小蚱蜢,你好)蜜蜂宝宝你们好!
师:小蚱蜢要念一首很好听的儿歌,仔细听哦。
儿歌:一只小蜜蜂呀,飞进花丛中呀,东飞飞,西飞飞,找到一只蚱蜢,跳呀,跳呀。
师:小蚱蜢是怎样运动的呀?(跳)是跳呀,跳呀。来我们一起说说看,跳呀,跳呀。
师:想跟小蚱蜢一起念这首儿歌吗?
2.学习儿歌。
师:蜜蜂宝宝们,请你们赶快找个空地方站站好,我们一起念儿歌。(幼儿跟随教师念儿歌2遍)师:你们念得真好,老师真喜欢你们,为自己的表现鼓鼓掌!请蜜蜂宝宝们赶快坐下来。
二、到花丛中找朋友,尝试创编儿歌1.在音乐中去找朋友。
师:刚才蜜蜂妈妈从花丛里找到了好朋友蚱蜢,花丛中还藏了很多朋友呢,你们想不想去找一找?
师:那请你们一边唱着《找朋友》的歌曲,一边去花丛里找朋友吧。
2.说说找到的朋友。
师:蜜蜂宝宝们,你们找到了哪些朋友呀?(蜻蜓)师:蜻蜒是怎样运动的啊?(飞的)是飞呀,飞呀。
幼:我找到了蜗牛。
师: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呀?(爬呀,爬呀)师:还有谁找到了不一样的好朋友?(蟋蟀)师:蟋蟀是怎样运动的啊?(跳呀,跳呀)3.创编儿歌。
师:蜜蜂妈妈找到了蚂蚁,我要把找到的朋友编到儿歌里。
师: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东飞飞,西飞飞,找到一只蚂蚁,爬呀,爬呀。(教师示范)师:谁来试一试把你的朋友编到我们的儿歌里?
4.请幼儿编儿歌。
先请一名幼儿表演(如蝴蝶飞)。
师:还有哪些宝宝找到蝴蝶的?一起来试试看。
师:那刚才是一只小蜜蜂,现在有这么多的小蜜蜂,应该怎么说?(一群小蜜蜂呀)师:你们念得真好,现在请找到蚂蚁的宝宝来把你的朋友遍进儿歌里。
师:还有谁找到不一样的朋友?
幼:我找到了蟋蟀。
师:那我们请找到蟋蟀的宝宝来把蟋蟀编到儿歌里。
5.在游戏中复习儿歌。
师:蜜蜂宝宝们真能干,把找到的朋友都编进儿歌了,想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吗?
师:那我们赶快走到圆圈上来!
师:我们先请找到蚂蚁朋友的蜜蜂宝宝到中间来,现在我们先一起唱找朋友的歌曲,然后把蚂蚁朋友编进儿歌里,呆会我们再交换,好吗?
师:蜜蜂宝宝们,我们一边唱找朋友的歌曲,一边绕着这个方向走哦!(再次游戏复习儿歌。)师:蜜蜂宝宝们,你们还想找到哪个好朋友呀?(蟋蟀)师:那请小蟋蟀到中间来。
师:你们念得真好!还有哪些宝宝没到中间来呀?
师:我们请找到蚂蚁朋友的宝宝到中间来。
5、结束部分,送"朋友"回家师:蜜蜂宝宝们,游戏好玩吗?我们先坐下来休息一会。
师:玩了这么久了,我们的朋友都累了,要把它们送回家休息,这里是会飞的朋友的家,这里是会爬的'朋友的家,这里是会跳的朋友的家,你们愿意把它们送回家吗?
师:送的时候不要忘记说"好朋友,我把你送回家"。
师:送完的宝宝到妈妈身边来吧,我们也要回家休息了。("蜜蜂妈妈"带"蜜蜂宝宝"回家)
活动反思:
首先在课的内容上我并没有实行“拿来”主义,而是对原有内容进行了提炼。音乐方面的取舍。我舍弃了原来的音乐,重新剪辑了一首新的节奏显明的音乐,更有利于孩子掌握小碎步的练习。
课的具体环节是:图片小蜜蜂的导入——知道小蜜蜂长什么样,初步体会小蜜蜂的勤劳精神——学习蜜蜂采蜜的动作——创编采蜜动作——花园采蜜——品尝蜂蜜。
在课的导入时由于我的问题问的不是很规范,导致幼儿一直重复回答一个问题,是语言的引导不到位而引起的混乱。我没有明确提出小蜜蜂长什么样子?而是他们来看。而只是说了你在图片上看见了什么。所以我觉得在调整后的教案里我应该在图片出示时,直接提出:“小蜜蜂长什么样子?”这个问题。能通过幼儿看到图片表达出蜜蜂的形态及主要特点。
在模仿蜜蜂采蜜环节时,在这一环节,孩子们结合着以往的生活经验,了解蜜蜂的基本形态和活动规律,引发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探索的同时,幼儿通过演一演,个个跃跃欲试,热情高涨。并且在最后一个环节品尝蜂蜜时,老师指导语是“请你们常常你们自己采的蜂蜜”,带动了课堂的气氛,幼儿的情绪更加高涨。
小蜜蜂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练习用小水桶拎半桶水并送到目的地,不洒水。
2、遵守游戏规则,努力完成任务。
重点难点:
练习用小水桶拎半桶水并送到目的地,不洒水。
活动准备:
盛有半桶水的小水桶4只。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到室外场地,请幼儿围坐一圈。教师示范拎水进行的动作,请幼儿掌握动作要领:握住桶把,手臂与身体自然隔开,身体稍稍倾斜,稳步前进。
二、幼儿继续围坐一圈,教师创设游戏情境,一起玩小蜜蜂送蜂蜜的游戏:幼儿扮演小蜜蜂,水桶里的水作为蜂蜜。先由一名幼儿从自己的位置出发,拎着“蜂蜜”去找一个朋友,把“蜂蜜”送给他,然后两人交换位置,由被送到“蜂蜜”的小朋友出发去找自己的朋友,以次类推。请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观察、练习拎水的动作,努力做到不洒水。
三、幼儿学会了拎水的动作后,课题再将他们分成4组,排成4个纵队,进行比赛。看一看哪一组能最快完成送“花蜜”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