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数学教案(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高中高二数学教案(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数学高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125页,练习三十.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有关知识。
2.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整理和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计算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知识化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从而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2.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体验,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
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略)
(二)复习
1.这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
2.回忆并概括,板书
(1)用字母表示数
(2)解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先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为整理和复习做准备)。
(三)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每天跑步的米数用X表示。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一星期跑的米数7X。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现在每天跑步的米数x+2凹
(2)出示1(2),引导学生解答。
(把用字母表示数,按整理和复习的类型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
2.解简易方程
(1)方程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忆。
解方程的意义
出示练习三十二1题,进行反馈练习。
(2)整理和复习3题
①口述解题步骤
②使学生明确:根据加、减、乘、除运算关系进解答,这在以前解含有未知数尤的等式中已经掌握。
③出示练习三十三3、4题,部分题分组进行解答,订正,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边整理边反馈练习,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到充分体验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④引导学生总结,解方程应注意的问题。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
①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②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③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方程
④解答,检验与答答话。
(2)整理和复习4题
分组进行交流,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三十三4题,用方程解,独立计算。
(4)整理和复习5题
①先分组用不同方法解答
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使学生明确:
用方程解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
1.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勃口列式。
1.未知数不参加列式。
2。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
2.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间关系,引出含有未知数x的关系,引出含有末知数x的等式。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
注意:用方程解应用题,得数不注明单位名称;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得数要注明单位名称。
今后题目中除指定解题方法以外,自己选择解题方法。
(5)练习三十三6题
订正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七、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三3、4题部分题,7、8题。
八、板书设计(略)
高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坐标和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也能根据圆的标准方程熟练地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2)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之间的互化。
(3)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能够进行圆的普通方程与参数方程之间的互化,能应用圆的参数方程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4)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会求圆的切线。
(5)进一步理解曲线方程的概念、熟悉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圆的标准方程、一般方程、参数方程的推导,根据条件求圆的方程,用圆的方程解决相关问题。
②本节的难点是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以及圆方程的求解和应用。
教法建议
(1)圆是最简单的曲线。这节教材安排在学习了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之后,学习三大圆锥曲线之前,旨在熟悉曲线和方程的理论,为后继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有关圆的问题,特别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也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为圆锥曲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因此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使学生确实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和方法。
(2)在解决有关圆的问题的过程中多次用到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思想方法,教学中应多总结。
(()3)解决有关圆的问题,要经常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平面几何知识和前边学过的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复习、多运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简化运算过程的意识。
(4)有关圆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建议适当选择一些内容供学生研究。例如由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引申到切点弦方程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类似的还有圆系方程等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圆的一般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一般方程及其特点。
(2)能将圆的一般方程转化为圆的标准方程,从而求出圆心和半径。
(3)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求出圆的一般方程。
(4)通过本节课学习,进一步掌握配方法和待定系数法。
教学重点:(1)用配方法,把圆的一般方程转化成标准方程,求出圆心和半径。
(2)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教学难点:圆的一般方程特点的研究。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前边已经学过了圆的标准方程
把它展开得
任何圆的方程都可以通过展开化成形如
①
的方程
【问题1】
形如①的方程的曲线是否都是圆?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如果①表示圆,那么它一定是某个圆的标准方程展开整理得到的我们把它再写成原来的形式不就可以看出来了吗?运用配方法,得
②
显然②是不是圆方程与是什么样的数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1)当时,②表示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
(2)当时,②表示一个点;
(3)当时,②不表示任何曲线。
总结:任意形如①的方程可能表示一个圆,也可能表示一个点,还有可能什么也不表示。
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
当时,①表示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
此时①称作圆的一般方程。
即称形如的方程为圆的一般方程。
【问题2】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与圆的标准方程的异同。
(1)和的系数相同,都不为0.
(2)没有形如的二次项。
圆的一般方程与一般的二元二次方程
③
相比较,上述(1)、(2)两个条件仅是③表示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
圆的一般方程与圆的标准方程各有千秋:
(1)圆的标准方程带有明显的几何的影子,圆心和半径一目了然。
(2)圆的一般方程表现出明显的代数的形式与结构,更适合方程理论的运用。
【实例分析】
例1:下列方程各表示什么图形。
(1) ;
(2) ;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向量作为工具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知识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利用向量知识解决不等式、三角及物理问题,感悟向量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数学问题,使一些数学知识有机联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平面向量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
难点:向量的构造。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与回顾
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
(1)力(2)功(3)位移(4)力矩
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
[说明]复习数量积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例1(书中例5)
向量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物理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在数学学科中也有许多妙用!请看
例2(书中例3)
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二)向量法
[说明]本例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现(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例3(书中例4)
[说明]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
二、巩固练习
1、如图,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km/h.
(1)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 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 km/h.
(2)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
三、课堂小结
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有机联系。
四、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课本P73,练习8.4 4
高二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
(2)能用文字语言表示算法,并能将算法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难点:用含有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算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用具:尺规作图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思路
(一)、问题引入 揭示课题
例1 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5等分点。
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
提问:用文字语言写出算法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到:显得冗长,不方便、不简洁。
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即流程图表示算法。
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
(二)、观察类比 理解课题
1、 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
符号 符号名称 功能说明终端框 算法开始与结束处理框 算法的各种处理操作判断框 算法的各种转移
输入输出框 输入输出操作指向线 指向另一操作
2、讲授顺序结构及选择结构的概念及流程图
(1)顺序结构
依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
流程图:
(2)选择结构
对条件进行判断来决定后面的步骤的结构
流程图:
3、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与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比较
(1)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 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面积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解:
算法(自然语言)
①把10赋与r
②用公式 求s
③输出s
流程图
(2) 已知函数 对于每输入一个X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并画流程图。
算法:(语言表示)
① 输入X值
②判断X的范围,若 ,用函数Y=x+1求函数值;否则用Y=2-x求函数值
③输出Y的值
流程图
小结:含有数学中需要分类讨论的或与分段函数有关的问题,均要用到选择结构。
学生观察、类比、说出流程图与自然语言对比有何特点?(直观、清楚、便于检查和交流)
(三)模仿操作 经历课题
1、用流程图表示确定线段A.B的一个16等分点
2、分析讲解例2;
分析:
思考:有多少个选择结构?相应的流程图应如何表示?
流程图:
(四)归纳小结 巩固课题
1、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模式是怎样的?
2、怎样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五)练习P99 2
(六)作业P99 1
数学高二教案 篇4
我们先看下面两个问题。
(l)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还可以乘轮船。一天中,火车有4班,汽车有 2班,轮船有 3班,问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因为一天中乘火车有4种走法,乘汽车有2种走法,乘轮船有3种走法,每一种走法都可以从甲地到达乙地,因此,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 4十2十3=9种不同的走法。
一般地,有如下原理:
加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十m2十十mn种不同的方法。
(2) 我们再看下面的问题:
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这里,从A村到B村有3种不同的走法,按这3种走法中的每一种走法到达B村后,再从B村到C村又有2种不同的走法。因此,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 3X2=6种不同的走法。
一般地,有如下原理:
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 m2mn种不同的方法。
例1 书架上层放有6本不同的数学书,下层放有5本不同的语文书。
1)从中任取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从中任取数学书与语文书各一本,有多少的取法?
解:(1)从书架上任取一本书,有两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从上层取数学书,可以从6本书中任取一本,有6种方法;第二类办法是从下层取语文书,可以从5本书中任取一本,有5种方法。根据加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的种数是6十5=11.
答:从书架L任取一本书,有11种不同的取法。
(2)从书架上任取数学书与语文书各一本,可以分成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取一本数学书,有6种方法;第二步取一本语文书,有5种方法。根据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的种数是 N=6X5=30.
答:从书架上取数学书与语文书各一本,有30种不同的方法。
练习: 一同学有4枚明朝不同古币和6枚清朝不同古币
1)从中任取一枚,有多少种不同取法? 2)从中任取明清古币各一枚,有多少种不同取法?
例2:(1)由数字l,2,3,4,5可以组成多少个数字允许重复三位数?
(2)由数字l,2,3,4,5可以组成多少个数字不允许重复三位数?
(3)由数字0,l,2,3,4,5可以组成多少个数字不允许重复三位数?
解:要组成一个三位数可以分成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确定百位上的数字,从5个数字中任选一个数字,共有5种选法;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由于数字允许重复,
这仍有5种选法,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同理,它也有5种选法。根据乘法原理,得到可以组成的三位数的个数是N=5X5X5=125.
答:可以组成125个三位数。
练习:
1、从甲地到乙地有2条陆路可走,从乙地到丙地有3条陆路可走,又从甲地不经过乙地到丙地有2条水路可走。
(1)从甲地经乙地到丙地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2)从甲地到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2.一名儿童做加法游戏。在一个红口袋中装着2O张分别标有数1、2、、19、20的红卡片,从中任抽一张,把上面的数作为被加数;在另一个黄口袋中装着10张分别标有数1、2、、9、1O的黄卡片,从中任抽一张,把上面的数作为加数。这名儿童一共可以列出多少个加法式子?
3.题2的变形
4.由0-9这10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
小结:要解决某个此类问题,首先要判断是分类,还是分步?分类时用加法,分步时用乘法
其次要注意怎样分类和分步,以后会进一步学习
练习
1.(口答)一件工作可以用两种方法完成。有 5人会用第一种方法完成,另有4人会用第二种方法完成。选出一个人来完成这件工作,共有多少种选法?
2.在读书活动中,一个学生要从 2本科技书、 2本政治书、 3本文艺书里任选一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3.乘积(a1+a2+a3)(b1+b2+b3+b4)(c1+c2+c3+c4+c5)展开后共有多少项?
4.从甲地到乙地有2条路可通,从乙地到丙地有3条路可通;从甲地到丁地有4条路可通,从丁地到丙地有2条路可通。从甲地到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5.一个口袋内装有5个小球,另一个口袋内装有4个小球,所有这些小球的颜色互不相同。
(1)从两个口袋内任取一个小球,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从两个口袋内各取一个小球,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作业:
排列
【复习基本原理】
1.加法原理 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类办法,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第二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第n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m1+m2+m3+mn
种不同的方法。
2.乘法原理 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 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m1m2m3mn
种不同的方法。
3.两个原理的区别:
【练习1】
1.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机票?
2.由数字1、2、3可以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二位数?请一一列出。
【基本概念】
1. 什么叫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个元素(这里的被取元素各不相同)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2. 什么叫不同的排列?元素和顺序至少有一个不同。
3. 什么叫相同的排列?元素和顺序都相同的排列。
4. 什么叫一个排列?
【例题与练习】
1. 由数字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
2.已知a、b、c、d四个元素,①写出每次取出3个元素的所有排列;②写出每次取出4个元素的所有排列。
【排列数】
1. 定义: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元素中取出m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 表示。
用符号表示上述各题中的排列数。
2. 排列数公式: =n(n-1)(n-2)(n-m+1)
; ; ; ;
计算: = ; = ; = ;
【课后检测】
1. 写出:
① 从五个元素a、b、c、d、e中任意取出两个、三个元素的所有排列;
② 由1、2、3、4组成的无重复数字的所有3位数。
③ 由0、1、2、3组成的无重复数字的所有3位数。
2. 计算:
① ② ③ ④ 排 列
一、复习:(引导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整理)
1.排列的定义,理解排列定义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2.排列数的定义,排列数的计算公式
或 (其中mn m,nZ)
3.全排列、阶乘的意义;规定 0!=1
4.分类、分步思想在排列问题中的应用。
二、新授:
例1:⑴ 7位同学站成一排,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解:问题可以看作:7个元素的全排列 =5040
⑵ 7位同学站成两排(前3后4),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解:根据分步计数原理:7654321=7!=5040
⑶ 7位同学站成一排,其中甲站在中间的位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解:问题可以看作:余下的6个元素的全排列 =720
⑷ 7位同学站成一排,甲、乙只能站在两端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解:根据分步计数原理:第一步 甲、乙站在两端有 种;第二步 余下的5名同学进行全排列有 种 则共有 =240种排列方法
⑸ 7位同学站成一排,甲、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解法一(直接法):第一步 从(除去甲、乙)其余的5位同学中选2位同学站在排头和排尾有 种方法;第二步 从余下的5位同学中选5位进行排列(全排列)有 种方法 所以一共有 =2400种排列方法。
解法二:(排除法)若甲站在排头有 种方法;若乙站在排尾有 种方法;若甲站在排头且乙站在排尾则有 种方法。所以甲不能站在排头,乙不能排在排尾的排法共有 - + =2400种。
小结一:对于在与不在的问题,常常使用直接法或排除法,对某些特殊元素可以优先考虑。
例2 : 7位同学站成一排。
⑴甲、乙两同学必须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解:先将甲、乙两位同学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与其余的5个元素(同学)一起进行全排列有 种方法;再将甲、乙两个同学松绑进行排列有 种方法。所以这样的排法一共有 =1440
⑵甲、乙和丙三个同学都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解:方法同上,一共有 =720种。
⑶甲、乙两同学必须相邻,而且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的排法有多少种?
解法一:将甲、乙两同学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此时一共有6个元素,因为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所以可以从其余的5个元素中选取2个元素放在排头和排尾,有 种方法;将剩下的4个元素进行全排列有 种方法;最后将甲、乙两个同学松绑进行排列有 种方法。所以这样的排法一共有 =960种方法。
解法二:将甲、乙两同学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此时一共有6个元素,若丙站在排头或排尾有2 种方法,所以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的排法有 种方法。
解法三:将甲、乙两同学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此时一共有6个元素,因为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所以可以从其余的四个位置选择共有 种方法,再将其余的5个元素进行全排列共有 种方法,最后将甲、乙两同学松绑,所以这样的排法一共有 =960种方法。
小结二:对于相邻问题,常用捆绑法(先捆后松).
例3: 7位同学站成一排。
⑴甲、乙两同学不能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解法一:(排除法) 解法二:(插空法)先将其余五个同学排好有 种方法,此时他们留下六个位置(就称为空吧),再将甲、乙同学分别插入这六个位置(空)有 种方法,所以一共有 种方法。
⑵甲、乙和丙三个同学都不能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解:先将其余四个同学排好有 种方法,此时他们留下五个空,再将甲、乙和丙三个同学分别插入这五个空有 种方法,所以一共有 =1440种。
小结三:对于不相邻问题,常用插空法(特殊元素后考虑).
三、小结:
1.对有约束条件的排列问题,应注意如下类型:
⑴某些元素不能在或必须排列在某一位置;
⑵某些元素要求连排(即必须相邻);
⑶某些元素要求分离(即不能相邻);
2.基本的解题方法:
⑴ 有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的排列问题,通常是先排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称为优先处理特殊元素(位置)法(优限法);
⑵ 某些元素要求必须相邻时,可以先将这些元素看作一个元素,与其他元素排列后,再考虑相邻元素的内部排列,这种方法称为捆绑法
⑶ 某些元素不相邻排列时,可以先排其他元素,再将这些不相邻元素插入空挡,这种方法称为插空法
⑷ 在处理排列问题时,一般可采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思维形式,从而寻求有效的解题途径,这是学好排列问题的根基。
四、作业:《课课练》之排列 课时13
课题:排列的简单应用(2)
目的:使学生切实学会用排列数公式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
过程:
一、复习:
1.排列、排列数的定义,排列数的两个计算公式;
2.常见的排队的三种题型:
⑴某些元素不能在或必须排列在某一位置优限法;
⑵某些元素要求连排(即必须相邻)捆绑法;
⑶某些元素要求分离(即不能相邻)插空法。
3.分类、分布思想的应用。
二、新授:
示例一: 从10个不同的文艺节目中选6个编成一个节目单,如果某女演员的独唱节目一定不能排在第二个节目的位置上,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解法一:(从特殊位置考虑) 解法二:(从特殊元素考虑)若选: 若不选:
则共有 + =136080
解法三:(间接法) 136080
示例二:
⑴ 八个人排成前后两排,每排四人,其中甲、乙要排在前排,丙要排在后排,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略解:甲、乙排在前排 ;丙排在后排 ;其余进行全排列 .
所以一共有 =5760种方法。
⑵ 不同的五种商品在货架上排成一排,其中a, b两种商品必须排在一起,而c, d两种商品不排在一起, 则不同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略解:(捆绑法和插空法的综合应用)a, b捆在一起与e进行排列有 ;
此时留下三个空,将c, d两种商品排进去一共有 ;最后将a, b松绑有 .所以一共有 =24种方法。
⑶ 6张同排连号的电影票,分给3名教师与3名学生,若要求师生相间而坐,则不同的坐法有多少种?
略解:(分类)若第一个为老师则有 ;若第一个为学生则有
所以一共有2 =72种方法。
示例三:
⑴ 由数字1,2,3,4,5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正整数?
略解: ⑵ 由数字1,2,3,4,5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并且比13 000大的正整数?
解法一:分成两类,一类是首位为1时,十位必须大于等于3有 种方法;另一类是首位不为1,有 种方法。所以一共有 个数比13 000大。
解法二:(排除法)比13 000小的正整数有 个,所以比13 000大的正整数有 =114个。
示例四: 用1,3,6,7,8,9组成无重复数字的四位数,由小到大排列。
⑴ 第114个数是多少? ⑵ 3 796是第几个数?
解:⑴ 因为千位数是1的四位数一共有 个,所以第114个数的千位数应该是3,十位数字是1即31开头的四位数有 个;同理,以36、37、38开头的数也分别有12个,所以第114个数的前两位数必然是39,而3 968排在第6个位置上,所以3 968 是第114个数。
⑵ 由上可知37开头的数的前面有60+12+12=84个,而3 796在37开头的四位数中排在第11个(倒数第二个),故3 796是第95个数。
示例五: 用0,1,2,3,4,5组成无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其中
⑴ 能被25整除的数有多少个?
⑵ 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的有多少个?
解: ⑴ 能被25整除的四位数的末两位只能为25,50两种,末尾为50的四位数有 个,末尾为25的有 个,所以一共有 + =21个。
注: 能被25整除的四位数的末两位只能为25,50,75,00四种情况。
⑵ 用0,1,2,3,4,5组成无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一共有 个。因为在这300个数中,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大小关系是等可能的,所以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的有 个。
三、小结:能够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排列方法,同时注意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此外能够借助一题多解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四、作业:3+X之 排列 练习
组 合 ⑴
课题:组合、组合数的概念
目的: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
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排列的有关内容:
定 义特 点相同排列公 式
排 列
以上由学生口答。
2.提出问题:
示例1: 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出2名去参加某天的一项活动,其中1名同学参加上午的活动,1名同学参加下午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示例2: 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出2名去参加一项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引导观察:示例1中不但要求选出2名同学,而且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示例2只要求选出2名同学,是与顺序无关的。
引出课题:组合问题。
二、新授:
1.组合的概念: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注:1.不同元素 2.只取不排无序性 3.相同组合:元素相同
判断下列问题哪个是排列问题哪个是组合问题:
⑴ 从A、B、C、D四个景点选出2个进行游览;(组合)
⑵ 从甲、乙、丙、丁四个学生中选出2个人担任班长和团支部书记。(排列)
2.组合数的概念: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 表示。
例如:示例2中从3个同学选出2名同学的组合可以为:甲乙,甲丙,乙丙。即有 种组合。
又如:从A、B、C、D四个景点选出2个进行游览的组合:AB,AC,AD,BC,BD,CD一共6种组合,即: 在讲解时一定要让学生去分析:要解决的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关键是看是否与顺序有关。那么又如何计算 呢?
3.组合数公式的推导
⑴提问:从4个不同元素a,b,c,d中取出3个元素的组合数 是多少呢?
启发: 由于排列是先组合再排列,而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排列数 可以求得,故我们可以考察一下 和 的关系,如下:
组 合 排列
由此可知:每一个组合都对应着6个不同的排列,因此,求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排列数 ,可以分如下两步:① 考虑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组合,共有 个;② 对每一个组合的3个不同元素进行全排列,各有 种方法。由分步计数原理得: = ,所以: .
⑵ 推广: 一般地,求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 ,可以分如下两步:① 先求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 ;② 求每一个组合中m个元素全排列数 ,根据分布计数原理得: = ⑶ 组合数的公式:
或 ⑷ 巩固练习:
1.计算:⑴ ⑵ 2.求证: 3.设 求 的值。
解:由题意可得: 即:24
∵ x=2或3或4
当x=2时原式值为7;当x=3时原式值为7;当x=2时原式值为11.
所求值为4或7或11.
4.例题讲评
例1. 6本不同的书分给甲、乙、丙3同学,每人各得2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分
法?
略解: 例2.4名男生和6名女生组成至少有1个男生参加的三人实践活动小组,问组成方法共有多少种?
解法一:(直接法)小组构成有三种情形:3男,2男1女,1男2女,分别有 , , ,所以一共有 + + =100种方法。
解法二:(间接法) 5.学生练习:(课本99练习)
三、小结:
定 义特 点相同组合公 式
排 列
组 合
此外,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看是否与顺序有关,从而确定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必要时要利用分类和分步计数原理。
四、作业:课堂作业:教学与测试75课
课外作业:课课练 课时7和8
组 合 ⑵
课题:组合的简单应用及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目的:深刻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和联系,熟练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掌握组合数的两个性质,并且能够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复习排列和组合的有关内容:
强调:排列次序性;组合无序性。
2.练习一:
练习1:求证: . (本式也可变形为: )
练习2:计算:① 和 ; ② 与 ;③ 答案:① 120,120 ② 20,20 ③ 792
(此练习的目的为下面学习组合数的两个性质打好基础。)
3.练习二:
⑴ 平面内有10个点,以其中每2个点为端点的线段共有多少条?
⑵ 平面内有10个点,以其中每2个点为端点的有向线段共有多少条?
答案:⑴ (组合问题) ⑵ (排列问题)
二、新授:
1.组合数的 性质1: .
理解: 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后,剩下n - m个元素。因
为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每一个组合,与剩下的n - m个元素的每一个组合一一对应,所以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等于从这n个元素中取出n - m个元素的组合数,即: .在这里,我们主要体现:取法与剩法是一一对应的思想。
证明:∵ 又 注:1 我们规定 2 等式特点:等式两边下标同,上标之和等于下标。
3 此性质作用:当 时,计算 可变为计算 ,能够使运算简化。
例如: = = =2002.
4 或 2.示例一:(课本101例4)一个口袋内装有大小相同的7个白球和1个黑球。
⑴ 从口袋内取出3个球,共有多少种取法?
⑵ 从口袋内取出3个球,使其中含有1个黑球,有多少种取法?
⑶ 从口袋内取出3个球,使其中不含黑球,有多少种取法?
解:⑴ ⑵ ⑶ 引导学生发现: .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从口袋内的8个球中所取出的3个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含有1个黑球,一类不含有黑球。因此根据分类计数原理,上述等式成立。
一般地,从 这n+1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是 ,这些组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含有元素 ,一类不含有 .含有 的组合是从 这n个元素中取出m -1个元素与 组成的,共有 个;不含有 的组合是从 这n个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组成的,共有 个。根据分类计数原理,可以得到组合数的另一个性质。在这里,我们主要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含与不含其元素的分类思想。
3.组合数的 性质2: = + .
证明:
= + .
注:1 公式特征:下标相同而上标差1的两个组合数之和,等于下标比原下标多1而上标与高的相同的一个组合数。
2 此性质的作用:恒等变形,简化运算。在今后学习二项式定理时,我们会看到它的主要应用。
4.示例二:
⑴ 计算: ⑵ 求证: = + + ⑶ 解方程: ⑷ 解方程: ⑸ 计算: 和 推广: 5.组合数性质的简单应用:
证明下列等式成立:
⑴ (讲解) ⑵ (练习) ⑶ 6.处理《教学与测试》76课例题
三、小结:1.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2.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
四、作业: 课堂作业:《教学与测试》76课
课外作业:课本习题10.3;课课练课时9
组 合 ⑶
课题:组合、组合数的综合应用⑴
目的:进一步巩固组合、组合数的概念及其性质,能够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组合应用问题,提高合理选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
一、知识复习:
1.复习排列和组合的有关内容:
依然强调:排列次序性;组合无序性。
2.排列数、组合数的公式及有关性质
性质1: 性质2: = + 常用的等式: 3.练习:处理《教学与测试》76课例题
二、例题评讲:
例1.100件产品中有合格品90件,次品10件,现从中抽取4件检查。
⑴ 都不是次品的取法有多少种?
⑵ 至少有1件次品的取法有多少种?
⑶ 不都是次品的取法有多少种?
解:⑴ ;
⑵ ;
⑶ .
例2.从编号为1,2,3,,10,11的共11个球中,取出5个球,使得这5个球的编号之和为奇数,则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解:分为三类:1奇4偶有 ;3奇2偶有 ;5奇1偶有 所以一共有 + + .
例3.现有8名青年,其中有5名能胜任英语翻译工作;有4名青年能胜任德语翻
译工作(其中有1名青年两项工作都能胜任),现在要从中挑选5名青年承担一项任务,其中3名从事英语翻译工作,2名从事德语翻译工作,则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解:我们可以分为三类:
① 让两项工作都能担任的青年从事英语翻译工作,有 ;
② 让两项工作都能担任的青年从事德语翻译工作,有 ;
③ 让两项工作都能担任的青年不从事任何工作,有 .
所以一共有 + + =42种方法。
例4.甲、乙、丙三人值周,从周一至周六,每人值两天,但甲不值周一,乙不值周六,问可以排出多少种不同的值周表 ?
解法一:(排除法) 解法二:分为两类:一类为甲不值周一,也不值周六,有 ;另一类为甲不值周一,但值周六,有 .所以一共有 + =42种方法。
例5.6本不同的书全部送给5人,每人至少1本,有多少种不同的送书方法?
解:第一步从6本不同的书中任取2本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有 种方法;第二步将5个不同元素(书)分给5个人有 种方法。根据分步计数原理,一共有 =1800种方法。
变题1:6本不同的书全部送给5人,有多少种不同的送书方法?
变题2: 5本不同的书全部送给6人,每人至多1本,有多少种不同的送书方法?
变题3: 5本相同的书全部送给6人,每人至多1本,有多少种不同的送书方法?
答案:1. ; 2. ; 3. .
三、小结:1.组合的定义,组合数的公式及其两个性质;
2.组合的应用:分清是否要排序。
四、作业:《3+X》 组合基础训练
《课课练》课时10 组合四
组 合 ⑷
课题:组合、组合数的综合应用⑵
目的:对排列组合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掌握排列组合一些常见的题型及解题方法,能够运用两个原理及排列组合概念解决排列组合问题。
过程:
一、知识复习:
1.两个基本原理;
2.排列和组合的有关概念及相关性质。
二、例题评讲:
例1.6本不同的书,按下列要求各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⑴ 分给甲、乙、丙三人,每人两本;
⑵ 分为三份,每份两本;
⑶ 分为三份,一份一本,一份两本,一份三本;
⑷ 分给甲、乙、丙三人,一人一本,一人两本,一人三本;
⑸ 分给甲、乙、丙三人,每人至少一本。
解:⑴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 种。
⑵ 分给甲、乙、丙三人,每人两本有 种方法,这个过程可以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分为三份,每份两本,设有x种方法;第二步再将这三份分给甲、乙、丙三名同学有 种方法。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可得: ,所以 .因此分为三份,每份两本一共有15种方法。
注:本题是分组中的均匀分组问题。
⑶ 这是不均匀分组问题,一共有 种方法。
⑷ 在⑶的基础上在进行全排列,所以一共有 种方法。
⑸ 可以分为三类情况:①2、2、2型即⑴中的分配情况,有 种方法;②1、2、3型即⑷中的分配情况,有 种方法;③1、1、4型,有 种方法。所以一共有90+360+90=540种方法。
例2.身高互不相同的7名运动员站成一排,甲、乙、丙三人自左向右从高到矮排列且互不相邻的排法有多少种?
解:(插空法)现将其余4个同学进行全排列一共有 种方法,再将甲、乙、丙三名同学插入5个空位置中(但无需要进行排列)有 种方法。根据分步计数原理,一共有 =240种方法。
例3.⑴ 四个不同的小球放入四个不同的盒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
⑵ 四个不同的小球放入四个不同的盒中且恰有一个空盒的放法有多少种?
解:⑴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一共有 种方法。
⑵(捆绑法)第一步从四个不同的小球中任取两个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元素有 种方法,第二步从四个不同的盒取其中的三个将球放入有 种方法。所以一共有 =144种方法。
例4.马路上有编号为1,2,3,,10的十盏路灯,为节约用电又不影响照明,可以把其中3盏灯关掉,但不可以同时关掉相邻的两盏或三盏,在两端的灯都不能关掉的情况下,有多少种不同的关灯方法?
解:(插空法)本题等价于在7只亮着的路灯之间的6个空档中插入3只熄掉的灯,故所求方法总数为 种方法。
例5.九张卡片分别写着数字0,1,2,,8,从中取出三张排成一排组成一个三位数,如果6可以当作9使用,问可以组成多少个三位数?
解:可以分为两类情况:① 若取出6,则有 种方法;②若不取6,则有 种方法。根据分类计数原理,一共有 + =602种方法。
三、小结:
高二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②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三、教法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求新
引例:写出求 的值的一个算法,并用框图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学生动手完成,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共同点评。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求创。
设计引例的目的是复习顺序结构,提出递推求和的方法,导入新课。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讲授新课
1、循序渐进,理解知识
【1】选择“累加器”作为载体,借助“累加器”使学生经历把“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过程,同时经历初始化变量,确定循环体,设置循环终止条件3个构造循环结构的关键步骤。
(1)将“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缘由及转化的方法和途径
引例“求 的值”这个问题的自然求和过程可以表示为:
用递推公式表示为:
直接利用这个递推公式构造算法在步骤 中使用了 共100个变量,计算机执行这样的算法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为了节省变量,充分体现计算机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的优势,需要从上述递推求和的步骤 中提取出共同的结构,即第n步的结果=第(n-1)步的结果+n。若引进一个变量 来表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则第n步可以表示为赋值过程 。
(2)“ ”的含义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计算机中累加器的工作原理,借助形象直观对知识点进行强调说明① 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 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 。
②赋值号“=”右边的变量“ ”表示前一步累加所得的和,赋值号“=”左边的“ ”表示该步累加所得的和,含义不同。
③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在数学中是不成立的。
借助“累加器”既突破了难点,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 中 的变化和 的含义。
(3)初始化变量,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由 的初始值为0, 的值由1增加到100,可以初始化循环变量和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2】循环结构的概念
根据指定条件决定是否重复执行一条或多条指令的控制结构称为循环结构。
教师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引例的框图表示,并由此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循环结构的概念。这样讲解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使学生体会了问题的抽象过程和算法的构建过程。还体现了我们研究问题常用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2、类比探究,掌握知识
例1:改造引例的程序框图表示①求 的值
②求 的值
③求 的值
④求 的值
此例可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师生共同点评完成。
通过对引例框图的反复改造逐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循环结构,体会用循环结构表达算法,关键要做好三点:①确定循环变量和初始值②确定循环体③确定循环终止条件。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5 篇6
高中数学菱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 ,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引入新课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实)
证实时让学生注重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 ,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重:(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例4 已知: 的对角钱 的垂直平分线与边 、 分别交于 、 ,如图。
求证:四边形 是菱形(按教材讲解)。
总结、扩展
1、小结:
(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
(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思考题:已知:如图4△ 中, , 平分 , , , 交 于 。
求证:四边形 为菱形。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9中9、10、11、13(2)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3中1、2、3
高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5.通过让中国学习联盟胆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 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难点是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关键是掌握建立坐标系与根式化简的方法.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教材整体来看是两大块内容:一是椭圆的定义;二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是圆锥曲线这一章所要研究的三种圆锥曲线中首先遇到的,所以教材把对椭圆的`研究放在了重点,在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教学中巩固和应用.先讲椭圆也与第七章的圆的方程衔接自然.学好椭圆对于学生学好圆锥曲线是非常重要的.
(1)对于椭圆的定义的理解,要抓住椭圆上的点所要满足的条件,即椭圆上点的几何性质,可以对比圆的定义来理解.
另外要注意到定义中对“常数”的限定即常数要大于 .这样规定是为了避免出现两种特殊情况,即:“当常数等于 时轨迹是一条线段;当常数小于 时无轨迹”.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进一步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但讲解椭圆的定义时注意不要忽略这两种特殊情况,以保证对椭圆定义的准确性.
(2)根据椭圆的定义求标准方程,应注意下面几点:
①曲线的方程依赖于坐标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是求曲线方程首先应该注意的地方.应让学生观察椭圆的图形或根据椭圆的定义进行推理,发现椭圆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对称轴,以这两条对称轴作为坐标系的两轴,不但可以使方程的推导过程变得简单,而且也可以使最终得出的方程形式整齐和简洁.
②设椭圆的焦距为 ,椭圆上任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为 ,令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简化推导过程和最后得到的方程形式整齐、简洁,要让学生认真领会.
③在方程的推导过程中遇到了无理方程的化简,这既是我们今后在求轨迹方程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又是学生的难点.要注意说明这类方程的化简方法:①方程中只有一个根式时,需将它单独留在方程的一侧,把其他项移至另一侧;②方程中有两个根式时,需将它们分别放在方程的两侧,并使其中一侧只有一项.
④教科书上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实际上只给出了“椭圆上点的坐标都适合方程 “而没有证明,”方程 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椭圆上”.这实际上是方程的同解变形问题,难度较大,对同学们不作要求.
(3)两种标准方程的椭圆异同点
中心在原点、焦点分别在 轴上, 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分别为: , .它们的相同点是:形状相同、大小相同,都有 , .不同点是:两种椭圆相对于坐标系的位置不同,它们的焦点坐标也不同.
椭圆的焦点在 轴上 标准方程中 项的分母较大;
椭圆的焦点在 轴上 标准方程中 项的分母较大.
另外,形如 中,只要 , , 同号,就是椭圆方程,它可以化为 .
(4)教科书上通过例3介绍了另一种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中间变量法.例3有三个作用:第一是教给学生利用中间变量求点的轨迹的方法;第二是向学生说明,如果求得的点的轨迹的方程形式与椭圆的标准方程相同,那么这个轨迹是椭圆;第三是使学生知道,一个圆按某一个方向作伸缩变换可以得到椭圆.
教法建议
(1)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激发学生学习圆锥曲线的兴趣,体会圆锥曲线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提出圆锥曲线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可以启发学生寻找身边与圆锥曲线有关的例子。
例如,我们生活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在环绕太阳的轨道——椭圆上运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也如此,太阳则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如果这些行星运动的速度增大到某种程度,它们就会沿抛物线或双曲线运行.人类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或人造行星就要遵循这个原理.相对于一个物体,按万有引力定律受它吸引的另一个物体的运动,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轨道.因而,圆锥曲线在这种意义上讲,它构成了我们宇宙的基本形式,另外,工厂通气塔的外形线、探照灯反光镜的轴截面曲线,都和圆锥曲线有关,圆锥曲线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是很高的.
(2)安排学生课下切割圆锥形的事物,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名称的来历
为了让学生了解圆锥曲线名称的来历,但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教学时应安排让学生课后亲自动手切割圆锥形的萝卜、胶泥等,以加深对圆锥曲线的认识.
(3)对椭圆的定义的引入,要注意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模型或教具,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
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先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4)将提出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借助多媒体课件来体现椭圆的定义的实质
在教学时,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使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利用多媒体,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椭圆的定义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一定是椭圆吗”,让学生通过课件演示“改变焦距或定值”,观察轨迹的形状,从而挖掘出定义的内涵,这样就使得学生对椭圆的定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注意椭圆的定义与椭圆的标准方程的联系
在讲解椭圆的定义时,就要启发学生注意椭圆的图形特征,一般学生比较容易发现椭圆的对称性,这样在建立坐标系时,学生就比较容易选择适当的坐标系了,即使焦点在坐标轴上,对称中心是原点(此时不要过多的研究几何性质).虽然这时学生并不一定能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择坐标系,但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讲解选择适当坐标系的一般原则,学生就较为容易接受,也向学生逐步渗透了坐标法.
(6)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教师要注意化解难点,适时地补充根式化简的方法.
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由于列出的方程为两个跟式的和等于一个非零常数,化简时要进行两次平方,方程中字母超过三个,且次数高、项数多,教学时要注意化解难点,尽量不要把跟式化简的困难影响学生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的整体认识.通过具体的例子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解决带跟式的方程的化简,即:(1)方程中只有一个跟式时,需将它单独留在方程的一边,把其他各项移至另一边;(2)方程中有两个跟式时,需将它们放在方程的两边,并使其中一边只有一项.(为了避免二次平方运算)
(7)讲解了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研究焦点在y轴上的标准方程,然后鼓励学生探索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的异同点,加深对椭圆的认识.
(8)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要巩固旧知识
椭圆也是一种曲线,所以第七章所讲的曲线和方程的知识仍然使用,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中要注意进一步巩固曲线和方程的概念.对于教材上在推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后,并没有证明所求得的方程确是椭圆的方程,要注意向学生说明并不与前面所讲的曲线和方程的概念矛盾,而是由于椭圆方程的化简过程是等价变形,而证明过程较繁,所以教材没有要求也没有给出证明过程,但学生要注意并不是以后都不需要证明,注意只有方程的化简是等价变形的才可以不用证明,而实际上学生在遇到一些具体的题目时,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上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由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猜想,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证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