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6篇)正文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6篇)》

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1

教学目标:

1、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尝试回答观察水循环课件演示,启发

动手实验叶片结构指到实验

探究气孔结构气孔结构引导实验分析

观察尝试回答气孔开闭机制课件演示

联系实际蒸腾作用与水循环范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观看,进入情境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2

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临沂刘店子中学史艳华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复习要点: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植物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动物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常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调查

1、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尝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归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复习要点:

一、生物圈

大气圈的底部

1、生物圈的范围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人类的活动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细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光、温度、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三种关系

捕食(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竞争(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合作(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方案要求:设计对照实验,

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蚯蚓疏松土壤;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产者──植物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真菌和细菌

3、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内,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时注意: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其中的“→”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所以有害物质也会沿食物链和食物....

网流动,而且营养级别越高,有害物质积累越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中有很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复习要点:

一、显微镜

1、结构

支持部分: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撑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分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转换器──上面安装物镜。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调节部分:※遮光器──在载物台下方,可以调节进光量。其上有大小不同的圆孔称

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光学部分:※反光镜──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它有两个

镜面,一面是平面,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光线弱时用。

※目镜──用眼观察的镜头。

※物镜──接近物体的镜头。

注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注2: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注3:带※的结构应重点掌握。

2、使用步骤

①取镜:右物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②安放:略偏向身体左侧,便于左眼向目镜观察。

③对光:先使用低倍物镜对光,左眼向目镜内观察,(右眼睁开)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对光时,若光线较强,应该使用小光圈和反光镜的平面;若光线太弱,应该使用大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

④观察:a.观察材料必须薄而透明。

b.左眼观察物像,右眼看着绘图。

c.调节焦距:先下降镜筒(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载玻片);再

向目镜内看,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时,改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

d.关于镜像:显微镜下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实物与镜像的位置、上下关系

刚好相反。如显微镜视野中右上角的一个“d”,那么实物其实是“p”(旋转

180°得到),位于左下角。

e.移动问题: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f.找污点:在三个部位找,即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转动目镜,如果污点

的像也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的像动,说明污点

在玻片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时污点的像都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g.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相反。

二、细胞

1、动物、植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①结构比较

②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很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质——液态可流动的物质,各项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叶绿体——使光能变成化学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线粒体——动力车间,把化学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液泡——内有细胞液,含多种物质

2、观察细胞实验

①常用玻片标本种类:切片、涂片、装片

②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盖六染七吸

a.一擦,用洁净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b.二滴,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c.三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一小块透明薄膜,浸入上述水滴中。d.四展,用镊子将薄膜展平。

e.五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接触水滴,然后轻轻放下,盖在材料上,这

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

f.六染,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

g.七吸,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另一侧吸引,让染液浸润全部。

③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盖六染七吸,与前述步骤基本相同

二滴:滴入的是0.9%的生理盐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三刮:用凉开水潄口,用牙签从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四涂:把牙签有碎屑一端在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复习要点:

一、细胞的构成物质

1、无机物(一般不易燃):水、无机盐、氧,都是小分子物质。

2、有机物(一般可燃):蛋白质、糖类、脂肪、核酸等,是大分子物质。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叶绿体将光能(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线粒体: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注意:植物一般有两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的非绿色部分的细胞一般不含叶绿体,如根尖细胞

动物一般仅有一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

四、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1、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3、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五、细胞分裂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生长

1、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

2、细胞分裂的过程

①细胞核一个分成两个

②细胞质分成两份

③每份细胞质含一个细胞核

④在原来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要形成细胞壁)

3、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

①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②染色体先加倍,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

③新细胞之间,以及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遗传物质也相同。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复习要点:

人体和多细胞动物的结构层次

1、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2、人和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和功能

①上皮组织: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②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③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④结缔组织: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骨组织、血液、脂肪组织)

3、人和动物的五级结构层次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上皮组织呼吸系统肌肉组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泌尿系统神经组织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4、植物体的四级结构层次

分生组织根、茎、叶

输导组织(营养器官)

细胞→组织保护组织→器官→→植物体

营养组织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3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

二、学生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仪器

五、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玻片标本的基本类型。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学习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4.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显微镜结构和如何使用显微镜,利用显微镜走进了微观。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装片去观察一下活的细胞呢?

(二)讲授新课

1.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在使用显微镜观察之前,我们先要进行对光,其目的是使外界光线通过反光镜的折射,穿过通光孔,到达物镜和目镜,最终我们才能看到放大的标本。

2.在学习完显微镜之后,我经常看到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手指放在载物台上,想看看自己放大的指纹。甚至有的同学从头上拔下一根头发来想看看头发的显微结构。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3.如果我们观察的材料太厚了,光路就无法通过了。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生物材料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呢?有的同学会说,实验材料一定要薄。那么要薄到什么程度?我们观察的生物材料一定要薄到透光才行,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所观察的实验材料进行处理。

装片:将能透过光线的标本直接放在载玻片上制成。

切片:将标本切成薄而透明的切片。

涂片:将液体标本涂在玻片上制成涂片。

对于一些个体微小的生物我们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装片还可以按照保存时间分为永久装片和临时装片。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展示制作玻片标本的必备实验材料,载玻片、盖玻片、稀碘液等。

1.我们今天制作的临时装片名称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我们选择的实验材料是洋葱鳞片叶。所谓临时装片,就是现场制作,制作完成后马上可以进行观察的装片,不宜长久保存,它是相对于永久装片而言的。

2、同学阅读制作洋葱内表皮装片的步骤并用一个字概括每个步骤。教师再讲解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及操作原因

第一步:我们要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一手拿着载玻片的两端,另一只手用纱布沿着一个方向擦拭。在擦拭盖玻片时,因为其非常薄,所以要注意在擦拭的时候,手不要用力过猛,小心不要把它弄碎!擦拭的目的是为了后期在观察装片时能够更加清晰。

第二步: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当然,一定要注意“一滴水”的量,既不要太多,也不能太少。水太少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水过多实验材料容易漂浮移动,另外,水溢出会弄湿载物台,甚至会污染物镜。(滴水可以让细胞保持原有形态)

第三步:取材。我们今天选取的材料是洋葱鳞片叶。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制作临时装片的材料,紫色的一面为外表皮,另一面为内表皮。从它的内表皮上非常容易撕取薄而透光的一层表皮组织,我们用刀片在洋葱内表皮上划一个方形,边长大约5mm左右,用镊子从一角上把中间的一小块薄薄的内表皮撕下,这个就是我们要观察的内表皮细胞了。它只有薄薄一层细胞,非常便于观察。

第四步:把撕下的内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注意:因为洋葱内表皮表面有一层蜡质,为了防止产生气泡,一定将整个内表皮都浸润在水滴中,再用镊子把它展平,保证我们观察到的是一层细胞。(不展平可能使细胞重叠,不便于观察)

第五步: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加盖玻片呢?

因为我们的载玻片上有水,加盖玻片时候可以防止液体污染物镜,同时也可以使焦距聚焦在一个平面上。

第六步:用吸管吸取少量的稀碘液,滴加在盖玻片的一端。

第七步: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反复多次,直至标本被染色为止。用吸水纸另一侧吸引,可以使标本快速,均匀地被染色。(滴加的碘液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大家在制作装片时,记住擦、滴、撕、展、盖、染、吸这7个步骤,再注意操作时的一些细节,就可以制作装片了。

展示其他生物材料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对比洋葱和黄瓜表皮临时装片的不同,说明不同的材料制作装片的方法不同。

练习绘制细胞图

2.生物绘图的原则就是真实,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什么就要用笔记录下什么,要符合实际,在此基础上布局要美观、整洁。

3.首先要选位、勾轮廓图:依据显微镜下看到的实际情况,在绘图纸中央偏左侧的位置上,用铅笔轻轻勾画出细胞的轮廓。勾画轮廓的线条要一笔到位,不能来回的描画。图的大小要适中。各部分的比例要正确。

4.接下来绘图、注字:在勾好草图的基础上,用铅笔准确、清晰地绘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图。

5.绘图时细胞的明暗部位应用“铅笔点”的疏密表示,细胞核的颜色深,我们就用密集的“铅笔点”来表示。点点的时候,要让铅笔与绘图纸垂直,所点的点不能带“小尾巴”。图画好后要注字,字要尽量注在右侧,用尺子引出水平的指示线,字应尽量上下对齐,最后在图的下方注上所画图的名称。一张细胞结构图就绘制完成了。

同学练习绘画细胞结构图,老师及时纠错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展示各种植物细胞的显微图片,(番茄的果皮细胞,菠菜叶下表皮细胞)。科学家们发现植物细胞的形态还有很多种类,但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

通过观察植物细胞,我们知道了植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形态多样的细胞却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这些结构都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讲解各结构的特点(强调重点及考点,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清楚,细胞核染色最深等)

提问: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具有叶绿体吗?

讲解绿色的植物细胞具有叶绿体,非绿色部分不具有叶绿体。

(三)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让学生作为参照,从而发现自己制作的和老师制作的有什么不同,再进一步分析是哪儿出现了问题,原因是什么,以及怎样解决等。这个环节让部分学生说出发现的问题,大家一起分析,分析原因以及怎么解决。

(四)达标检测:

(五)作业布置:练习制作黄瓜临时装片

(六)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4

教学目标

1、熟悉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方法。

2、掌握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3、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

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细胞结构的观察。

学法指导

动手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比较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已经知道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和结构了,那么动物细胞是什么样子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明标自学

(一)师生认知目标

(二)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分组实验,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1、参照课本P55~56内容,完成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⑴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用生理盐水,用清水行不行?

⑵为什么要用稀碘液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

⑶人的口腔上皮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⑷针对人的口腔上皮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每一个步骤,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画一个你观察到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简图

学习任务二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比较动物细胞模式图与植物细胞模式图,完成下表。

相同点

不同点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各小组代表选择任务讲解,并对生成的个别问题进行简要讨论交流。

四、归纳提升

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处理课堂生成问题,进行知识归纳和能力提升。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

五、达标检测(认真检测一下自己,要求不看课本哟!)

1、使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若光线很强,应选用的光圈和反光镜依次是( )

A、较大的光圈,平面镜

B、较大的光圈,凹面镜

C、较小的光圈,平面镜

D、较小的光圈,凹面镜

2、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用于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 )

A、碘液、生理盐水、自来水

B、碘液、生理盐水、凉开水

C、碘液、自来水、生理盐水

D、凉开水、生理盐水、碘液

3、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具有,而人体细胞中没有的结构是( )

A、叶绿体和液泡

B、细胞壁和线粒体

C、细胞壁和液泡

D、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4、在用消毒牙签取口腔上皮细胞时,正确的做法是( )

A、应刮取口腔内侧壁,轻轻刮几下

B、应刮取口腔上颚内侧壁,用力刮几下

C、应刮取口腔牙龈内侧壁,轻轻刮几下

D、取口腔任何部位都可以,但要轻轻刮几下

5、鉴别一个细胞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应检查它有没有( )

A、细胞壁B、细胞核C、叶绿体D、液泡

六、反馈讲评

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一节。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而且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惟一家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有的影响还具有破坏性甚至毁灭性,所以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的迫切愿望,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份责任。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过生物学知识,但他们从小学的《自然》及生活中的电视节目中已了解了许多生物学的知识。他们能说出许多生物的名称、知道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没有构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的整体体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七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参与游戏,进行角色扮演,喜欢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等以表现他们的活力,针对此,教师可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出“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2、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

(二)能力

1、 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 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 尝试搜集和分析资料;

4、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五。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课题。

老师和学生亲切谈话,让学生说说每天从醒来睁开眼睛到现在坐在这里听老师讲课,都经历了哪些事,看到了哪些生物和哪些生物有接触,并让学生说说这些生物生活的“家”的`情况,然后引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家“生物圈”。

(二)学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做游戏、观察分析图片、亲身体验等实践活动,学习新知。

1.生物圈的范围

请同学通过讨论,说说地球上都有哪些地方有生物的生活,再让学生结合课本自己说出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问题拓展: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

问题转承: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地球上其他地方没有呢?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承开始上课话题,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一个学生扮演一种生物),介绍这些生物生活的“家”的情况,并告诉同学这个“家”给他的正常生活提供了哪些条件。

(2)学生观察书上六幅图片资料,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讨论题:①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

③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3)做游戏:在地上画两个大小一样的圈,请男生和女生分别站在这个圈内(脚不能站到圈外),圈内所站人数多而且所站时间长的组获胜。

(4)亲身体验:这里有盆花,来体验做园丁的感觉养花。

总结: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也正是由于地球上只有生物圈上才为所有生物的生活提供了这些基本条件,所以生物圈中有生物,而地球上其他地方没有。

(三)通过角色扮演、联系实际,拓展新知,巩固学生对所新知的理解并拓展学生思维。

1.问题拓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人类面正面临着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不足和能源短缺等危机问题,我们能不能再寻找一个类似生物圈的地方来缓解这些危机呢?我们是否可以到别的星球上寻找呢?

学生提供他们在课前收集的其他星球的一些资料,请几个同学分别扮演我们襄樊籍的航天飞行员聂海胜和其他星球。假定聂海胜现在想去这些星球旅行,请其他星球向地球人介绍他们星球的条件,然后让聂海胜来决定他的去否。

2.读一篇报道《白河怎么成了“吃人”河,十年夺走近百村民性命》。让同学谈感受。

3.让学生谈谈自己作为襄樊的小主人能为襄樊的环保做些什么贡献。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6

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重点、难点)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重点、难点)

4.知道保护森林和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课文内容。

(2)课前准备实验——茎的输导作用。(因为本地区已进入冬季,该实验需提前做好准备,即提前l一2d将冬青或其他木本植物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关于茎的输导作用和年轮等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带有不同种类芽的枝条,锯成小段的三年生的无花果枝条,枝芽的结构和茎的结构挂图。

(2)准备实验用具,如放大镜等。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于茎的输导作用和年轮等方面的资料。

(4)制作枝芽各部分发育过程和形成层使茎加粗过程的课件。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

(1)枝芽发育成茎

学生4人一组,自学第68页课文及图5—7枝芽的结构示意图。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与同学合作共同归纳枝芽的基本结构。要提出的问题有,主干和侧枝都是由什么发育而来?芽分为3种,各是什么?枝芽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将来的发育情况怎样?分析枝芽生长点的细胞特点是什么?按照经验它应该是什么组织?

引导学生观察枝叶展开过程的课件,利用动画形式表达芽的动态变化。

小组之间展开竞赛,每组提供枝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请学生将枝芽的各部分结构与发育成枝条的部分用线相应的联起来,计入过程评分。

(二)茎的基本结构

学生四人一组,参照第69页图5-8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观察三年生无花果枝条的小段。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木本植物茎不断加粗的过程,回答。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调查的资料,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4人一组,参考以下提示,进行第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1.本实验目的是什么?

2.本实验器材有哪些?

3.实验中木本植物枝条如何处理?

4.从茎的横切面上看到染成红色的是什么形状?是茎的哪一部分?其中有什么结构?

5.从茎的纵切面上看到红色的是什么?

6.叶脉变红色,说明了什么问题?

7.该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观察部位,切割方向,组织讨论,鼓励与同学合作得出结论。

教师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请有经验的学生介绍瘤状物形成的过程,分组讨论枝条形成瘤状物的原因,枝条产生瘤状物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小故事:明明的小表哥家有一片苹果园。秋天,他去苹果园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右图)苹果树干的树皮上都被切了一刀,这是怎么回事?明明去问小表哥,小表哥说了一席话,明明听得直点头,说:“科学种田真重要啊!”问在上面的故事里,小表哥怎样解释的?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枝芽的结构——茎的输导作用与爱护树木的感情。

四、作业

搜集有关植物茎具有支持、贮藏和生殖等功能的资料。

课后反思

本教案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突出了两点。

一是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实物、图片、小资料、小故事等等。学生在每个学习单元中,乐此不疲,积极主动地思考、动手,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

二是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认识自然、爱护森林、保护环境和科学种田的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7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8

教材分析

本节是生物与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课,认识了环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还可以通过收集其他的资料,让学生对生物生存 的环境有个系统的认识。

指导思想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观察是科学 探究一种基本方法,是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在观察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爱护一草一木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事实,并尝 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

2. 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初步具有收集和有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开始。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

难点:对学生观察能力、 收集资料的能力的培养。

本节关键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企鹅,珊瑚虫,雪莲的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对生物学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进入这门科目的学习。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生活在哪里?

师:不了解吗?是因为“身在庐山”吧?从太空遥看地球,地球是一颗披着蓝色“面纱”的美丽行星。然而,地球上真正美妙动人之处,却是蓝色面纱下绚丽多彩的生物圈,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 下生物生存的环境。

2.学案之一: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我们常听说 “鱼儿离不开水”,是说鱼儿要生活在中。那么其 他是生物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几幅彩图。

师:看过影片《帝企鹅日记》的人,都惊叹帝企鹅的美丽,黑色的背部,白肚皮,颈下一抹温暖的鹅黄,泛着迷人的光泽。

师:那么企鹅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生:寒冷……

生:恶劣……

师:法国导演吕克亚盖展现的《帝企鹅日记》,帝企鹅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甚至近于残酷:产后重返大海的雌企鹅,会在觅食中被海豹吃掉, 再也见不到自己未来的宝宝 ;千辛万苦孵化出来的幼雏,眼睁睁被冻死在雄企鹅的脚下;终于可以满地跑了,小企鹅却转瞬间成了鹰隼的盘中物;当未来的希望彻底破灭时,悲痛欲绝的企鹅妈妈会发疯似的去抢别家企鹅的 宝宝……

师:大家有谁知道海底有没有花园的?

生:可能有

师:是什么呢?

师:珊瑚就是海底的花园。看看彩图,多么漂亮的珊瑚,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鹿角,构成了海 底的花园。那么珊瑚是植物还是动物?

生:动物。

师:大家的课外知识很丰富啊 。

师:珊瑚虫是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我们平常看到的珊瑚, 是珊瑚早死亡后钙化形成的 ,大量珊瑚虫不断繁殖、死亡,尸体钙化 堆,最终生成珊瑚礁。目前,全世界已查明的隶属珊瑚纲的动物 有6100余种,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在青岛水族馆中饲养的珊瑚虫有纽扣珊瑚、大榔头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气泡珊瑚、粉丝珊瑚、水螅珊瑚、太阳花珊瑚、柳珊瑚、草菇珊瑚、气泡珊瑚、粉丝珊瑚、水螅珊、太阳花珊瑚、石芝珊瑚、宝石花珊瑚、千手佛珊瑚和脑一同瑚。

师:大家观察一下它们生活的环境怎么样?

生:珊瑚虫是一种非常娇气的海洋动物,它对生活环境有着严格的。选择性。珊瑚虫生存的水温不 能低于18℃,不能高于36 ℃;水质要清澈透明,以保证光照充足。青岛市水族馆于1995年开始试验引进珊瑚虫,当时只引进了脑珊瑚和太阳花珊瑚,由于水池小以及水流、水质、水温、光照等原因没有试养成功。但是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并未放弃,在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后,逐渐掌握了珊瑚虫的习性,于1997年开始正式大量引进珊瑚虫。

师:珊瑚虽然美丽,它 毕竟对环境的要求也苛刻了一些。我们来看一种其实并不是很美丽的花,

师:雪莲为菊科草本,是西藏雪山三宝之一(其他两宝是雪鸡和雪豹)。雪莲生长在海拔4800米一5800米高原的 碎石之间。雪莲种子在0℃发芽,3-5摄氏度生长,幼苗能经受—21℃严寒。雪莲虽要5 年才能开花,但实际生 长天数只有8个月。这在生物学上是相当独特的。雪莲非常耐寒,它叶上长有众多的“小空室”,白天吸收太阳热量,夜晚用于自我保温,能使结冰点降低。雪莲形态娇艳,它根黑、叶绿、苞白。雪莲秋天开花,花蕊呈紫红色绒球状。雪莲是西藏特有的药材,味辛、微苦、性大热。用它制作的药品或药酒,对治疗妇科病、肺寒咳嗽、 男子阳萎、肾虚腰痛等病很有疗效。

师:看看书上的图,那个小动物叫什么么?

生:西瓜虫。

生:潮虫。

生:鼠妇。

师:同学们的说法都是对的,它有三个名称,这涉及到我们生物学的分类知识,以后我们将会学到。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的生活环境。

生:潮湿、温暖、有遮蔽的地方……

师:素有“沙漠之舟”的骆驼生活在……?

生:干旱的沙漠。

师:亚洲象的生活环境?

生:热带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

3.学案之二:观察校园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我们可以在课后继续观察一下生物生存的环境,比如我们校园植物的生活环境。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这些生物生存的环境,可以参考前面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一张表格。

4.课堂小结

师:总之,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 色,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不管是幽深的海洋、好汉的沙漠、辽阔的天空,还是冰冻的极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土壤中,都存在着千姿百态的生命 。

作业布置

完成观察校园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并记录。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生存的环境

1.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几乎到处都有生物的存在。每一种生物都必须从生活的环境中获取所需的食物、水、 和其他物质,以满足维持生存、生长和繁殖后代的需要。

2.生物生存的环境

3.察校园植 物的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后反思

1.对图片的观察不够,要引导 学生观察的方法和锻炼学生观察的能力。

2.教师应该提示学生的观察角度,寻找更佳的观察角度以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图片的深度挖掘是教学的能力。

4.教师应努力学习这些“小常识”性的知识,这样才能应对新课程,减少工作的繁重,同时,在课堂上不至于被学生问倒。日常是生物学知识尤其应该注意,大意不得。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9

教学目标:

1、 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间制约和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能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小组讨论

你能说出丸花蜂生存的生物因素?

二、课堂展示:

三、合作探究:

(一)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存产生的。影响。

选择你感兴趣的图片,说一说 在自然界中,同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物因素:指影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他种的生物,例如病毒、天敌、害 虫等。

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1、种间关系

①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②寄 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一方有利,一方 有害

学生阅读资料后全班讨论

花三分钟时间看图思考

同种生物间有什么关系?

不同种生物间有什么关系?

③竞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相互争夺资源、空间

④捕食 :一生物以另一生物为食物

2、种内关系

①种内互助

② 种内斗 争

讨论:

① 关系

②举例,说明某生物还受哪些生物影响

③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有何不同

四、质疑反馈

1、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 知。”这句诗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之间的什么样的关系( )

A、捕食 B、合作 C、竞争 D、寄生

3、下列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狐狸与野兔 B、工蜂与蜂王

C、水稻与稗草 D、跳蚤与小狗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6篇)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P47方法步骤,总结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四、布置作业:

生物实验报告册P10、13、16

五、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精神。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3、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4、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收集和分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2)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

细胞凋亡的含义以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老年人的特征

以老年人的衰老特征提问,引出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二、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1、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衰老或死亡。

2、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三、细胞衰老的特征

细胞衰老的特征:一大(细胞核)

一小(细胞体积)

一多(色素含量)

四低(代谢速率、酶活性、呼吸速率、运输速率)

四、细胞凋亡

1、细胞凋亡的概念

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2、细胞凋亡举例

蝌蚪尾的消失、胎儿手的发育

3、细胞凋亡的特征

有益、主动

4、细胞凋亡的意义

完成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五、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1、细胞坏死的概念

种种不利因素下,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2、细胞坏死举例

割伤、烫伤的细胞

3、细胞坏死的特征

有害、被动

4、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区别

凋亡强调主动、有益,坏死强调被动、有害。

六、课堂练习

书后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13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图示:学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

胚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种皮、胚

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作出计划4、实施计划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

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 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练习

书本P92: 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结论: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外界条件;

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小组讨论

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 1、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消化的概念

2、知道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

3、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

4、知道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5、能说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明确三个问题:第一、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第三、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

2、事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

1、小肠与消化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法建议:

建议授课3课时:第1课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第2课时学习消化食物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第3课时通过实验探讨食物消化的过程。

关于“食物为什么需要消化”的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能进一步被细胞利用。建议教师演示“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先让学会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再演示。

在了解了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的基础上,很自然就会想到“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怎样才能转变为小分子物质呢?”引出——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可让学生看图自己说出。并结合自身实际指出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自然位置。关于牙齿的教学,可以利用模型简单介绍,建议把牙齿保健的内容放到第四节讲解,让学生先收集一些资料。关于胃的结构的教学,建议先利用挂图明确胃壁的四层结构,并指出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都与其相似;再结合录像或实物,让学生对胃壁内表面有皱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由于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在关于小肠的教学中应注意明确: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看出);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演示实物或看录像)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相对长,消化更充分。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于大肠的教学,可结合挂图进行讲述,要让学生明确平时易混淆的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关系。关于消化腺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见下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胃和小肠的结构特点,重在突出“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2、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难在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3、“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重在实验的设计、实验的现象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

第1课时:

》第二节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食物,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人体的加工才能被利用。那么营养物质为什么需要加工?要经过怎样的加工?又是由我们身体的哪些结构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呢?这就是我们在第二节要学习的内容。

》本课时内容引入》: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不是都能进入细胞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自己设计实验)

在甲乙两个大烧杯内装入清水,玻璃管下端用玻璃纸(相当于细胞膜,也可以用鸡蛋的卵壳膜代替)包紧,玻璃管内是待透过细胞膜的溶液。甲装置里装的是淀粉液,乙装置里装的是葡萄糖溶液(课前准备好)。

一段时间后,往烧杯和玻璃管内分别加几滴碘液来检验,可见到烧杯中的液体不变蓝,而玻璃管中的液体颜色变蓝了。

再取乙装置中的玻璃管内和烧杯中的液体各取5毫升,分别放入A、B两试管中,再各加入5毫升本氏液后隔水加热来检验,可见到玻璃管中的溶液和烧杯中的溶液颜色都变成了砖红色。

这个实验可以表明像葡萄糖那样的小分子物质是能透过细胞膜的,而淀粉那样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细胞膜。

所以食物中那些淀粉、蛋白质、脂肪类的大分子物质必须要经过加工(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食物消化的过程),转变为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人体所利用。这就是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

补充:如本课时时间富裕,可将消化系统的组成提前到这节课学习。

教学设计示例

第2课时:

》本课时内容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通常都是以很复杂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须先经消化,由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后,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而这一切过程是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行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让学生看消化系统挂图或模型,自己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1.消化道

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肛门组成。

(1)口腔:口腔内有舌和牙齿。

①牙齿: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可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A、结构:

牙根:牙槽里的部分。

牙颈:稍细的部分,外包牙龈(口腔粘膜的一部分)。

牙冠:表面覆盖着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

B、功能:其中门齿可咬切食物,犬齿负责撕裂食物,臼齿负责研磨食物。

C、其他:人的一生有两副牙。一是乳牙, 20个;二是32个恒牙,28~32个。

②舌:是口腔中一块肌肉质的结构,主要的功能是搅拌食物、辅助吞咽,此外还与发音和辨别食物的味道有关。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道:

食道位于咽与胃之间,长约25厘米,可以依靠肌肉的蠕动,将食物推入胃。

(4)胃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壁的结构可以分为四层(借助挂图讲解),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胃壁的平滑肌十分发达,从而使胃的收缩强而有力。胃上端与食道相接的部分,称为pen 门,胃下段与小肠相� 在幽门部的管壁内,有一圈特别发达括约肌,能控制食物通过。

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并初步消化食物。不同食物在胃里的储存时间各不相同,混合性食物一般4~5小时。空腹时,胃壁肌肉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故每5小时左右进食一次。

(5)小肠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大约有5~6米,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小肠起始部相当于十二手指并列的长度,故称十二指肠(结合挂图见讲解),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除了长度的原因,还有其它一些适应性特点,后面会学习到。

(6)大肠

大肠较小肠粗大,长度约1.5米,可分为盲肠,结肠与直肠三部分(利用挂图讲解)。

在大肠的起始端(与小肠相连接处),有一向下突出的盲囊,称为盲肠,其盲端又有一指状的突起,即阑尾。盲肠和阑尾在人体都是退化的器官。大肠有一定的吸收功能。

(7)肛门

是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通道。

2.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脏、肝脏、胃脏和肠腺。均可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1)唾液腺

有三对,分别是腮上腺、颌下腺、舌下腺,均有导管将所分泌的唾液输入口腔。成人每天分泌1~1.5升,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另外,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2)胃腺

胃腺是胃壁粘膜内陷形成的,可以分泌胃液(主要由盐酸和胃蛋白酶构成),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

肠腺是小肠粘膜中的微小腺体,分泌肠液,呈碱性,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成年人每日分泌肠液约1~3升。

(4)胰腺

位于胃的后方,是一条狭长而扁平的腺体,靠近胃与十二指肠。分泌的胰液,经胰管注入十二指肠。胰液呈碱性,含消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酶。

(5)肝脏

肝脏是人体的消化腺,位于膈肌之下,腹腔的上方偏右,成人肝脏重1.5千克。肝脏能分泌胆汁,呈碱性,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可帮助脂肪的乳化,使脂肪变成脂肪微粒。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均先运到胆囊中暂存,待有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胆囊的收缩,把胆汁挤压出来,经总胆管注入十二指肠总胆管的末端与胰管合并而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该处也有括约肌的控制,平时紧缩,在进食时才会舒张而打开,使胆汁和胰液经此流入小肠。

另外,肝脏还能在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能解毒等等。

板书:

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

(一) 消化道

1、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1)口腔:牙齿咀嚼;舌搅拌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管:

(4)胃:暂存食物,初步消化

(5)小肠:长5~6米,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6)大肠:长1。5米,有一定吸收功能

(7)肛门:排出食物残渣

2、消化腺

消化腺

开口

所分泌的消化液

含有的消化酶

唾液腺

口腔

唾液

消化淀粉的酶

胃腺

胃腔

胃液

消化蛋白质的酶

小肠腺

小肠腔

肠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肝脏

小肠腔

胆汁

不含酶

胰腺

小肠腔

胰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教学设计示例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①有明确的目的;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习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明睾丸产生精子和卵巢产生卵子。

难点:说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学准备:

1、男、女生殖系统的挂图。

2、FLASH: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3、视频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4、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访问: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朗读]:书P1页的绪言。

[讲述]:人类只有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可能真正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提问]:课前让大家做了两个访问题(1)人是怎样形成的?(2)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你们对父母的访问结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认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饶有兴趣地发言。

结合已有的认知,说出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知道自己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人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讲述]:大家说得很地,人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预示着新一代生命的诞生,由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人体,需经历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

[提问]: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带着问题先来认识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统。

[讲述]:男女生殖系统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组成的,在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过程。

[观察]: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认识生殖系统分别是怎样组成的?说出产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填表]: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表。

名称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组成

产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线

主要器官

[提问]:为什么�

[播放视频]: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观察、讨论,并用笔在图上画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线。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填写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

回答:因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观看,进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产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们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布置课后访问]:同学们对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及组成已经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个访问,

(1)你们的母亲在怀你们时,身体有什么感受?

(2)当母亲怀孕时,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阅读]:课外阅读“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

第一章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一、重点难点:

1.认识显微镜的部分名称;

2.如何在低倍镜下调焦并找到要看的物体;

3.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4.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二、知识点

1.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光线用来调节光

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称粗调):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又称细调)。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3.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4.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5.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一手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玻片的边缘,另一只手拿纱布将玻片放在两层纱布之间,用食指和拇指夹住轻轻擦拭,用力要均匀。

6.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水要适量,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影响观察,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7.细胞壁只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动的,而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则是生活着的。

8.植物体是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植物体从小到大是体内细胞增多和增大的结果,而不是水和养料堆积增多使植物体长大的。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一、重点难点:

1.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2.植物体、动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3.细胞的分化。

4.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知识点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几种组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能够完成多种功能的结构才能够满足植物体某一方面生命活动的需要,这样的结构叫做器官。

3.植物体基本结构的层次: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整体。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5.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6.动物或人体内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了系统。

7.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第二部分形形色色的植物

第一章种子植物

一、重点难点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2.采集植物和制作腊叶标本。

3.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5.松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

二、知识点

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种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

2.采集和制作实验标本需要注意的问题:⑴要清楚采集不同植物的方法:高大的乔木、灌木需采集有花或果实的带叶枝条;小的草本植物需采集带花或果实的植株,连根掘起,并清除泥土和杂质。⑵整理采集到的植物时,要展平枝叶(少数叶、花的背面朝上),平铺在吸水纸上。⑶压制标本时,要勤换纸,放在通风处阴干。⑷固定标本时对于比较细的部分,可直接用胶水固定,但一定不能太多;对于比较粗大的部分,可用刀片沿标本较粗的部位在台纸上切出一对对的小纵口,分别将小纸条从台纸的正面切口处穿入,将标本缚紧,并在台纸的背面将纸条两头粘紧。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根、茎、叶都很发达;种子是落露的,没有果皮包着。

4.松树的根系十分发达;茎杆高大、粗壮,这样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叶呈针状就尽可能的减少了松树体内水分的散失。所以能适应干旱、贫瘠的陆生环境的特点。

5.裸子植物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和减轻噪声污染等具有的重要意义。

6.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是应用广泛的建筑材料;可以供工业和医药上使用。

第二章孢子植物

一、重点难点

1.铁线蕨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

2.铁线蕨的生殖过程。

3.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

4.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5.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6.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二、知识点

1.蕨类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茎,而是它的复叶;地下部分是地下茎和根。

2.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铁线蕨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

4.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

5.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6.苔藓植物的植物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有茎、叶的分化,但茎很细小,叶又小又薄,如葫芦藓、墙藓;另一种没有茎、叶的分化,植物体只是扁平的叶状体,如地钱。

7.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8.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9.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10.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11.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

12.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三部分被子植物的生活

第一章种子的萌发

一、重点难点

1.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技能。

3.探究种子的成分。

4.对探究种子的成分的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地分析。

5.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6.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

二、知识点

1..胚的各部分将生长发育成植物体的哪些器官。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3.有完好胚且外界条件适宜的种子才能萌发,而即使是外界条件充足,种子本身的胚被破坏了,种子也不能萌发,这说明种子的内部条件也是必需的。

4.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根据种子里子叶的数目的不同来区分的。有无胚乳并不是区别这两个概念的标准,具有胚乳的双子叶植物(如蓖麻、番茄等)和一些无胚乳的单子植物(如慈菇、泽泻等)。

5.在烘烤干燥的小麦种子时,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方法: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四分之一处;手持试管夹的长柄;试管口应略微向上倾斜且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别人;试管壁要均匀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当管壁出现水珠时,应将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免因水滴流到试管底部而引起试管爆裂。

6.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清洗掉。

7.在做淀粉的浆液遇碘变蓝的实验时,一定要把淀粉浆液加热,因为淀粉中包括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直链淀粉容易溶解在热水中,当其形成粘性较低的溶液时,遇碘才呈现蓝色,加温的目的是使直链淀粉能够更好地溶于水,从而使显色反应的效果明显。

8.影响种子萌发的外因,即温度、水分和空气。

9.低温使种子内的物质转化处于停顿状态;缺水则使种子内的营养无法被胚所利用;空气太少影响了种子的呼吸,从而不能提供给种子足够的能量。

第二章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一、重点难点

1.根的组成和根系的概念及根系的种类。

2.须根系与不定根的关系。

3.根尖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4.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

5.根尖的生长、发育与根生长的关系。

6.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7.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

8.合理施肥原理和无土栽培技术。

二、知识点

1.根主要是有主根、侧根和不定根之分的。这三种类型的根,主要是从其发生部位来划分的。

2.主根是由胚根生长发育而成根;侧根是在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在主根上生出的许多的分枝根。这种根与主根一般呈一定的角度生长。侧根可以再生侧根,反复分枝,如菜豆幼苗的根。还有一类根可以在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这种根叫不定根。如:小麦的根系绝大多数是由不定根组成的。

3.主根比较长而粗,侧根比较短而细,主根与侧根有明显的区别,这样的根系就叫做直根系。一般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

4.根系主根不发达,主根生出以后不久就不再继续生长了,另在原来胚轴的部位和茎的基部生出许多不定根。像这样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做须根系。须根系中,主根与不定根在粗细、长短和大小上是没有区别的。一般单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是须根系。

5.植物的根系有向地生长的特性——向地性;还有向水性和向肥性。根系地下分布的深度甚至可以超过地上主茎的高度。

6.根尖分成四部分,即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7.根冠是由许多薄壁细胞组成。它的外层细胞因为当根在土壤中生长时不断地受到磨擦损伤而脱落,在根冠附近的生长点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分裂,来补充因磨擦而损伤的根冠,使根冠始终保持一定的形状和厚度。

8.分生区一般全长约1~2毫米,大部分被根冠包围着,是产生新细胞的主要地方。属于分生组织,能使根尖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细胞排列紧密,壁薄、核大、质稠。

9.伸长区:位于生长点和根毛区之间,长度约为几毫米。伸长区细胞逐渐伸长,细胞中液泡开始加大,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被液泡挤到细胞边缘。

10.根毛区:根毛区也叫成熟区。因为此区的细胞已停止生长,属于成熟的细胞。根毛是由一个表皮细胞形成的。

11.导管是由死细胞构成的,它与茎、叶中的导管是相通的。这样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就可以沿着导管输送到植物体各部。

12.植物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

13.根毛细胞吸水以后,水分逐步渗入到根表皮以内的每层细胞,最后进入导管,再由导管输送到茎和其他器官。

14.不同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随着生长期的不同,对无机盐的需要量也不同。

15.无土栽培是指不要用土壤或用其他物质(如砂石)代替土壤,根据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b.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过本节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

a.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说明绿叶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时还释放出氧气。

c.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

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二)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实验指导:

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

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响实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师:为什么变为白颜色呢?

回答:略。

师:由于酒精溶解了叶绿素,从而去除了叶片中的绿色。

回答3:加碘液后,叶片四周变为了蓝色,而被纸片遮住的地方颜色没变,从这可以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师: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我们判断淀粉存在的有力证据。那为什么有上面现象产生呢?

回答:因为叶片被黑纸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进行光合作用了产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显蓝色,而中间不显蓝色。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师:很好,从今天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回答: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师:淀粉是一种贮藏大量能量的有机物,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四)引深探究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呢?

回答:

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样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产生其它有机物?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去思考,并查找有关资料去探究。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16

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

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

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CAI展示课题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二)新课讲授:

芽:就是未展开的枝或花

一、枝芽发育成茎

1.芽的种类

按芽着生位置

顶芽(位于枝条的顶端)

侧芽(位于枝条的侧面)

按芽发育类型

枝芽:指将来发育成枝条(枝和叶)的芽。

花芽:指将来发育成花的芽。

混合芽:指将来既可发育枝条,又可发育成花的芽。

2.枝芽的结构

3.枝芽发育成茎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二、茎的基本结构

CAI展示木本植物茎结构横切图

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

自主学习:

1、木本植物的茎有几个部分组成?

2每部分有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CAI展示年轮图,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学生明确实验器材。目的等。

CAI展示实验视频“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师生讨论:得出茎的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AI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内容。

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