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优秀29篇】》
《咏华山》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
内容导航
《咏华山》教学设计 1咏华山 2《咏华山》教学设计 3《咏华山》教学设计 4《咏华山》 5《咏华山》 6《咏华山》 7《咏华山》 8《咏华山》教学设计 9《咏华山》 10《咏华山》教学设计 11《咏华山》 12《咏华山》教学设计 13《咏华山》教学设计 14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教案 15《咏华山》教学设计 16《咏华山》 17《咏华山》 18《咏华山》 19《咏华山》 20《咏华山》 21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反思 22咏华山 23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教案 24《咏华山》教学设计 25《咏华山》教学设计 26《咏华山》 27《咏华山》 28《咏华山》 29《咏华山》教学设计 1
课时目标
1、学生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岁、齐、华”。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观赏华山风光,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描写华山高的句子,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简笔画(华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背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出示课件)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这个小孩儿就是,那年。
3、比我们还小呢!小小年纪就会写诗啦!瞧,这就是他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4、指名读。
5、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
二、创设情境,细读课文
过渡:看,这就是华山。(课件出示华山图)它是我国的一座名山,你们想看看吗?
1、捧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自由读。指名回答。
是啊!小寇准的感觉就和你们一样,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请小朋友在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读一读。
(1)自由读。(师行间巡视)
(2)生找句子。讨论:
(出示课件)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讨论)
你们想不想看看华山的美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录像,加解说语。)
看完了录像,再读读这两句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自由读一读。
(3)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指导朗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华山巍峨峻秀,高入云霄,你们想不想把这两句话背下来?生自由准备。
指名背。
齐背。(出示无字插图)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指名读。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 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三、借文悟诗读演内化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他写的诗。
1、出示诗句:
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指名读。
(2)你读懂这首诗了吗?其实,它的意思早就藏在课文中,赶快找一找吧。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举头”、“回首”的意思。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用老师教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一起好好地读读这首诗。
3、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练习。
(2)指名读。下面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谁再来读一读?(乐曲)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4)指名上台表演朗诵。
(5)站立齐读。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其实,描写山的诗还有很多很多,你们想读一读吗?
2、赶快拿出来读一读吧!好好练一练,待会选择一首你读得最棒的诗读给大家听听。
3、指名朗诵。
4、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哪,课后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搜集。我们生活会的时候,在班上交流。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小寇准7岁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这和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是分不开的。你们想不想和他比一比?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朋友。(出示)岁华齐
1、指名读。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5、小结,范写。
6、生描红,师巡视。
作业设计
必做题:
一、完成《习字册》“岁、华、齐”的临写。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用课文中的词填空。
(1)天上飘着。
(2)起雾了,的山都看不见了。
选做题:
一、熟读老师提供的三首古诗,并记住其中一首。
二、结合《阅读欣赏》中的课文《山》,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努力体现以下三点思想:
一、读中感悟,体会意境,培养语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从兴趣入手,以华山的画面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品位语言,如在指导“啊!华山真高啊!”一句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华山的高;在初步感知了华山顶上的风景后,通过换位朗读来体会华山的风景美;以读促悟,运用学生已有的的生活实践,来理解“情不自禁”,达到培养语感,形成积累的目的。
二、关注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培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学习古诗时,我让学生自己读读议议,在课文中找找有没有能帮你理解的句子。有了前阶段教学的铺垫,学生诗意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只要对个别字词进行的点拨,如:“举头”、“回首”。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吟读,切实的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句结构的奇妙,体会到古诗的意境。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有人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语文是一种载体,它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华山雄奇险峻,我采用让学生看“华山风光片”的办法,让学生在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想象画面与真实画面进行叠加、验证、筛选,从而感受到《咏华山》这一课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再如,学生在朗读古诗时,我为他们配上古筝乐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使之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教学中几点不足:
1、这篇课文诗好,意境美,不仅赞颂了华山的高峻雄奇,也赞扬了寇准的才华出众,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如果让学生演一演小寇准和先生,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教学效果会更佳。这样不仅能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能促进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交流更为充分。
2、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收放自如,在关注学生方面还需大大加强。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学生,才能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咏华山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跟老师写课题(师生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读熟了课文,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小朋友,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老师这里正好有一首诗是介绍华山的,你们想念念吗?
出示:《登华山》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一、出示多媒体
1、师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学生自由练读。(读出华山的高)。指名读。
3、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4、(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自己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分别读第一和第二句。(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这两句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练习背。指名背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指名说一说。
这首诗把华山的高和美都写了出来,我们应该怎样读好它,自己练练。
加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个小孩儿这首诗写的怎么样?谁来学学先生夸夸他。
2、谁能加上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3、我们一起学着先生夸夸小孩儿。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总结: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
3、分析字形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称:左右结构,教学“禾木旁”
4、描红、临写
● 上课背景
第一课时已完成: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重点阅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教学生字:华、路、自、己。
● 教学内容
1、理解第二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古诗;
2、教学剩下的生字:与、齐、称;
3、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
● 教学重难点
学习理解第二自然段。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对话激趣
1、继续学习第24课,齐读课题。
2、复习生词。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生:古时候有个小孩儿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去登华山)
【课堂上老师把学生看成朋友,学生也会把老师看成朋友,这样融洽的师生关� 】
二、欣赏风景、创设情境
1、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啊!你们现在最想干什么?(去看看华山)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寇准还有他的先生去游览这座驰名中外的华山吧!
2、课件播放录像。初步感悟华山的雄伟壮丽。
【此处欣赏录像,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可能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很急切的想知道其真面目。另外,也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及整节课的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初步感知华?quot;高"这一特点】
三、借助情境,欣赏品读
1、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美丽等等)板书:高
2、老师和你们的感觉一样。课件出示:华山真高。(指名读)
3、华山的最高峰有2160.5米,而我们熟悉的紫金山只有448米,就是说,要5座紫金山
加起来才能和华山相比。课件出示:华山真高哇!(再指名读)
4、华山这么高,爬到山顶容易吗?为什么?(可以从"高"和"山路崎岖"两个方面回答)理解"艰难"。(指名读词、句子)
5、登上山顶后,我们会看见什么呢?教师配乐范读三、四两句,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6、指名说看见了什么,相机板书。板书:蓝天、山、太阳、白云
7、自由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想想蓝天、山、太阳、白云在哪儿?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8、(指名读,指名说它们的位置)相机板书。板书:在头上、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
9、看到的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可以做动作)
10、你们读得真好!王老师比原来更喜爱这这雄伟的华山啦!我可以赞美它一下吗?(可以)师激qing朗读。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你们也学着王老师的样来赞美华山吧。(指名读、齐读)
11、把这几句连起来朗读。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12、小朋友们,站在华山顶上,小寇准和我们一样感受到了华山的雄伟、高大,他的心情十分激动,已经--"情不自禁"了。(出示词卡,指名读)
13、小寇准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课件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小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提出要求:先读,讨论意思,再有感情地读。
14、小组汇报。(简单说说古诗的意思,教师结合板书适机指导)小组读。(加上动作)齐读。
15、先生听到这首诗,有什么反应呢?齐读第三自然段。
16、小朋友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对华山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们喜欢华山吗?(配乐通读全文)
【此处着重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学习过程。同时,也注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这里没有使用太多的直观素材,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去感悟、去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四、赏识鼓励,教学生字
1、小寇准的诗得到了先生的赞扬,小朋友们,你们想和他一样吗?那么,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写字时最认真,王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2、看与、齐、称三个字的笔顺。
3、实物投影教学生字。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这个环节设计重点指导学生识字写字,但在写字前,教师特意将课文中的小寇准树立成学生心中的小榜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由于还是一年级的学生,所以写字的姿势应该要强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
1、同学们今天的收获很大,但好像游览得还不太过瘾,老师为大家推荐一个网站: 里面有更多的关于华山的资料,小朋友们课后可以了解一下。
2、课后练习: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摘抄至拓展练习本上。
3、写下自己对华山想要说的话或也作一首小诗来赞美华山。
【课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实在太小了。陶行知要推倒学校的围墙,地为床,天为被。我们也要打破语文教学的课堂局限。将学生有课堂引向课外。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走向书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走进网络世界,拓展知识面。】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光盘、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指名读课题——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二、借图初解:
1、好多小朋友都对寇准写的这首诗很感兴趣。现在就请大家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出示古诗)
2、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3、读了这么久,你都读懂了些什么?(交流)
4、现在就请大家到这幅画里去找找诗句的意思。(出示挂图)
5、交流:从画中你看明白了什么?
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紧紧围绕“高”生发开去)
6、我们已经在图中寻找了那么久,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明白了一点,把你对诗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篇课文很特别,这首诗的意思,不光图里有,课文里也有。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细心地把古诗的意思找出来。
(2)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
出示句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谁来读读第一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那句诗的意思?
(4)谁来读读第二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哪句诗的意思?
(5)师读诗句,生读出相应的解释,再换一下。
(6)现在你们一定对这首古诗游乐自己的认识,请把你们对在这首古诗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同桌说说诗的意思,师巡视)
(7)读到这里,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试着读出感情(指名——齐读)
(8)是的,华山真高!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躲躲白云。所以,寇准见了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9)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交流:“艰难”看出华山的特点:高大,险峻)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寇准的这一首诗,把华山的高大、险峻、神奇、美丽全道出来了,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2)先生都称赞了些什么?能加上先生的动作说说吗?
指名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3)如果你是先生,你还会称赞些什么?
3、演读课文:
(1)四人小组演读课文
(2)指名演读课文
(3)全班表演读
四、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⒉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去干什么?”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样写的?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方法。
⑷练说:你能用“什么时间, 谁跟谁去干什么”说句话吗?
⑸齐读第一自然段。
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两节课文。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
②设疑:爬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③指导朗读。
④此时,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惊叹?
相机出示句二、句三:啊!华山真高哇!竞读齐读
⑤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相机出示句四、句五。
a 指名读句子。
b 质疑问难。(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理解)
c 设疑:从这两句话,你品味出华山的什么特点?
d 齐读句子。
⑥谈话:相机出示句六。点拨:“情不自禁”
⑦学习古诗:
a 指名读。
b 小组学习:要求: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并用划出。( 师巡视)
c 指名读句子,点评。
d 质疑问难:
e 诗文分组对照对应朗读。
f 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义。
g 竞读古诗。(评价)
⑶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点评),表演读。
②延伸:这首诗好在哪?这孩子是谁?当时几岁?
⒊齐读第四自然段。相机进行思想教育
三、课中休息。
四、齐读全文。看板书、总结课文。
五、课中巩固
⒈竞背古诗。
⒉课外延伸:
⑴多媒体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⑵收集有关华山的资料。
⒊指导书写生字:沿、顶、除
附板书:
22 咏华山
白云低
红日近
高 除了……都……
艰难地爬登
《咏华山》教学设计 3
课时目标
1、学生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岁、齐、华”。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观赏华山风光,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描写华山高的句子,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简笔画(华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背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出示课件)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这个小孩儿就是,那年。
3、比我们还小呢! 小小年纪就会写诗啦! 瞧,这就是他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4、指名读。
5、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
二、创设情境,细读课文
过渡:看,这就是华山。(课件出示华山图) 它是我国的一座名山,你们想看看吗?
1、捧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自由读。指名回答。
是啊! 小寇准的感觉就和你们一样,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啊! 华山真高哇!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 请小朋友在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读一读。
(1)自由读。(师行间巡视)
(2)生找句子。讨论:
(出示课件)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讨论)
你们想不想看看华山的美景?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录像,加解说语。)
看完了录像,再读读这两句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自由读一读。
(3)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指导朗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华山巍峨峻秀,高入云霄,你们想不想把这两句话背下来? 生自由准备。
指名背。
齐背。(出示无字插图)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指名读。
(2)(指黑板) 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 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
三、借文悟诗读演内化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他写的诗。
1、出示诗句:
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指名读。
(2)你读懂这首诗了吗? 其实,它的意思早就藏在课文中,赶快找一找吧。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举头”、“回首”的意思。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用老师教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一起好好地读读这首诗。
3、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练习。
(2)指名读。下面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谁再来读一读?(乐曲)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4)指名上台表演朗诵。
(5)站立齐读。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指课题) 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 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其实,描写山的诗还有很多很多,你们想读一读吗?
2、赶快拿出来读一读吧! 好好练一练,待会选择一首你读得最棒的诗读给大家听听。
3、指名朗诵。
4、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哪,课后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搜集。我们生活会的时候,在班上交流。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小寇准7岁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这和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是分不开的。你们想不想和他比一比?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朋友。 (出示) 岁华齐
1、指名读。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5、小结,范写。
6、生描红,师巡视。
作业设计
必做题:
一、完成《习字册》“岁、华、齐”的临写。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用课文中的词填空。
(1)天上飘着。
(2)起雾了,的山都看不见了。
选做题:
一、熟读老师提供的三首古诗,并记住其中一首。
二、结合《阅读欣赏》中的课文《山》,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咏华山》教学设计 4
教材解读: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文包诗”分“文”和“诗”两部分,编者旨在让学生借文悟诗,诗文联系,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还配有情境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已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明航向。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读不写。认识2个偏旁。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词。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山高水流》古筝磁带、图片、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本课共分2课时,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欣赏感悟;巧设关卡,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配乐范读,进入情境;朗读交流,感悟课文;背诵表演,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五岳”是指哪五座山,你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华山的美景。
2、出示华山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华山美景,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3、畅所欲言,说说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4、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咏华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想通过谈话、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巧设关卡,学习生字词。
想去华山细细游览吗?你们还必须闯过三关:第一字音关,第二字形关,第三写字关。我们比比看谁最先通过三关。
1、字音关
⑴出示生字卡片。
⑵自学生字。
⑶小组内过关,由小组长带领组员一一认读过关。
⑷集体朗读、正音。
2、字形关
⑴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⑵同桌交流学习方法。
⑶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3、写字关
⑴交流怎样才能写好这7个生字。
⑵老师友情帮助,在田字方格中范写、指导。
⑶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先通过“闯关”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再闯关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现在就走进课文,去领略华山的美景吧!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准,初步领略华山的雄伟。
2、指名朗读课文,及时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3、小结:今天许多小朋友靠着自己的聪明与努力来到了华山。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课文不读熟不开讲。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读,做到把课文读通读顺。)
四、朗读交流,感悟课文。
1、师在《高山流水》的古筝乐曲中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我想把自己最拿手的本领献给大家,我最拿手的本领就是美美地朗读课文,请小朋友们来当小评委,好吗?
2、学生评价:老师读得怎么样?
3、学着教师的样儿也美美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
4、把你读懂的告诉给同桌的小朋友。教师边巡视,边与学生交流感受。
5、全班交流。边说边读、贴、找,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
预设一:我读懂了华山真高哇!
⑴你真聪明,这么重要的内容一下子就读懂了。
⑵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⑶华山到底有多高呢?猜猜。
⑷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华山,他有五座山峰,其中南峰最高,大约20__ 多米,相当于700多层的楼房高。
⑸谁来读好这一句,让我们感受到华山很高很高。
⑹指名读,师生点评。
预设二:登上这么高的华山,看看周围的风景,一定很迷人。我们跟随他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华山的风景吧!
⑴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⑵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像:你们看到了什么?
⑶师生共同创作美丽的华山风景图。
教师先贴出“华山主峰”图,请学生贴出“太阳”、“白云”以及“远远近近的山”。边贴边讨论“太阳、白云、远远近近的山”应该贴在哪里最适当。教师引导学生边贴边读课文中相应的语句,以便来确定图所贴的位置。
⑷感情朗读这两句,读出华山的美与高。
预设三:我读懂了是寇准写的这首诗。
1、你从哪儿读懂的,读给大家听听。
2、还有谁想读好这句话?有感情朗读。
预设四:寇准写的这首诗,你们喜欢吗?
1、出示古诗《咏华山》。
2、指名朗读。
3、发现秘密,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这篇课文中藏着一个秘密呢?想发现它吗?读读这首诗,再读读这两句。(除了蓝天,……)你发现了什么?
4、同桌交流。
5、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这两句话说的内容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6、师生接对朗读,教师读描述的语言,学生接对古诗中的有关诗句。
(设计意图:首先与学生拉近乎,这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简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既能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感染了学生,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同时,学生们也受到了美的熏陶。优美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文本,感受到华山的高与美,也感受到寇准的聪明与才智。然后,让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本的意思。
这样的设计,看似散,实质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不是旁观者,他是引领者,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读中悟,贴中悟,并把所悟到的感受再通过朗读、交流表达出来。用发现秘密引领学生体会古诗的意思,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背诵表演,树立志向。
1、寇准写的这首诗好吗?先生是怎样夸奖他的?练习背诵课文,准备表演。
2、一生当先生,一生当小寇准,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
3、评议演得怎么样?
4、寇准写这首诗时多大呀?哟,比你们还小,想对他说点什么吗?
5、教师小结:如果我们把平常所看到、想到的及时写下来,你也
(设计意图:“表演”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通过表演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激发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六、拓展延伸,走向课外。
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我还带来了一件礼物送给大家。
1、到抽屉里找一找。
2、这是我喜欢的四首关于山的古诗,推荐给大家,挑一挑,选自己喜欢的读读。
3、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课后你们也可以去搜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使学生知道还可以从其他渠道学到古诗,语文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
《咏华山》 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437
《咏华山》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网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
执教人:张建刚
单位:常熟市颜港中心小学
学生:南京晓庄师范学院第一实验小学分校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齐读)
师:昨天,我们借助拼音学会了生字。这些生字,你还认识吗?(屏幕投影出示生字)谁来念一念?
生:华、华、齐、齐、......(每个生字读两遍)
师:第一个生字可以读“华”,想一想,在文中它念什么名字?
生:“华”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
师:真聪明!还有谁也能够正确地朗读出来?只读一遍。
生:华、天、只、......
师:读得非常正确。(强调“非常”)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读。
生:“华、与、天、......”(齐读)。
师:把生字放到词语和句子中,还能够读吗?(出示词语)谁来读?
生:华山、称赞、......(生不会读)
师:谁来帮帮他。
生:圣诞、七岁、生在、山高、更无山与齐。
师:很好!能够一口气读完,声音响亮,这就是勇气。还有谁来读?
生:华山、称赞、生在、七岁、山腰间、更无山与齐(一气读完,正确)
师:也不错,也能正确地读出来。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上节课,我们还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名字叫---
生:寇准!(齐答)
师:有一次,他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板书课题)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他们觉得华山怎么样啊?
生:真高啊!(齐答)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华山高呢?想一想,听老师读课文。打开书,小朋友们一边听,一边找句子,好吗?教师范读。
生:(听教师朗读,画出有关的句子。)
师:小朋友们,找到写华山高的句子了吗?
生:找到了!
师:你来说一说。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啊!”(读句子)
师:找准了!还有谁想说?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啊!”(读的是和前一名学生统一个句子)
师:还有和他们不同的句子吗?(有生举手)你来说。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都在自己脚下。”(生读错了)
师:看清楚了,读正确好吗?再读一遍。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这一句也是的,你也找准了。(还有学生举手)你还想说。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只看见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嗯,不错。你又帮他补充了一句。同学们,课文主要就是这些句子告诉我们华山很高,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边读课文,一边欣赏华山的美丽景色,好吗?
生:好!(齐答)
师:(出示句子)请大家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啊!华山真高啊!”(齐读)
师:华山有多高呢?有谁知道?(有生举手)你知道的?
生:就是很高很高的山。
师:不错。老师告诉你们,华山有两千两百多米高。小朋友们,抬头看看体育馆。高不高?
生:高!(齐答,声音较小)
师:华山比它高多了,大约有一百五十座这样的体育馆那么高。(学生露出惊讶的表情)你们说,华山高不高?
生:高!(声音响亮地齐答)
师:谁来读读华山的高?(生举手)你来读。
生:“啊,华山真高啊!”
师:“真高”这两个字读得好。我想,你的头脑中一定出现了这高高的华山。是吗?
生:是。
师:一边读,一边想画面,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这样读书。谁也能这样读?(小手如林)你来读。
生:“啊,华山真高啊!”(强调读好‘真高’)
师:嗯,你让我看到了高高的华山。请坐。还有谁想读?你来。
生:“哇,华山真高啊!”(“啊”读成“哇”)
师:别着急,看清楚了再读好吗?
生:“啊,华山真高啊!“(读得准确)
师:我想,这华山肯定是出现在你的眼前了,对吗?大家一起读。
生:“啊,华山真高啊!”(读得到位)
师:这样高的华山,如果让你去爬,你会怎样呢?你会觉得---
生:我会觉得华山真是太高了,白云都在山的脚下,太阳离我们很近。
师:别的小朋友,这么高的山让你去爬,两千多米,你会觉得---
生:我会觉得华山,它很高,很有力量。
师:你能轻松地爬上去吗?
生:不能。
师:对,这么高的山,很不容易爬。这句话中就有个词,是说爬山不容易的,找找看,哪个词?(学生纷纷举手)一起说。
生:艰难。(齐答)
师:谁来读好这句话?(举手较少)自己先读读试试看。
生:学生练读。(又有一些学生举手)
师:你来。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没有读出“艰难”)
师:两千多米的华山很不容易爬,能读得再“艰难”一些吗?你再来。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强调读出“艰难”)
师:有进步了。还有谁想读?(又有一些学生举手)你来。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比前名学生读得更好一些)
师:我仿佛看到了你爬山时艰难的情景了。大家一起读。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生齐读)
师:华山很高,也很难爬,但爬上山顶以后就能看到不一般的景色。是什么景色呢?(投影出示句子)女生来读一读。
生:女生齐读。
师:这景色很美,我想来画一画。远远近近的山,我先来画一座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座山)。那么近处的山该画在那里呢?谁来指给老师看?(学生举手)好,你来指给我看。
生:是这座山。(生指一座远处的小山,未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师:这座山该画在哪里呢?听清楚老师的问题。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你再来试一试。你指给我看。
生:(生指在近处)
师:(师指在近处)近处的,同学们,在这儿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谁来帮帮他?(有生举手)你来帮帮他。
生:(该生所指在近处)
师:好,我就画在这儿。请回去。(师画好近处的高山)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山,有远也有近,有高也有低,一座连着一座,可真多啊。(投影出示句子)谁能读好这句话?谁来?(生举手)你来。
生:“远远近近的山,......”(读不下去)
师:别着急,慢慢读。
生:“远远近近的山”(读得较快)
师:这么多的山,这么快能把它看完吗?这样,张老师来读给你听。你的眼前,你的头脑里,就在想,啊,这么多的山。听!“远-远-近-近的山”有没有看到这些山啊?你再来试试看。
生:“远远近近的山”(读得有进步)
师:嗯,头脑中出现这些山了。谁还想读?你来。
生:“远远近近的山”(读得到位)
师:山,越来越多了。谁,还能读?你来。
生:“远远近近的山”(读得到位)
师:我想,这些山肯定出现在你们的头脑中了。一起读。
生:“远远近近的山”(读得到位)
师:学到这儿我有个问题,(指着黑板上远处的山)这些山原本也很高,可为什么到了这儿就变得矮小了呢?谁知道?(生举手)好,你来说。
生:因为华山比他们还要高。
师:对,华山太高了。所以这些山看上去就变矮了。这句话中,哪里告诉我们华山比所有的山都高?你来说。
生:是从“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对,“都在自己的脚下”就是说,这些山都没有华山高,华山是最高的,除了蓝天高高在上。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较少学生举手)自己先练习练习。
生:学生自己练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就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还有谁想读?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读得较快)
师:啊,读得这么快,我都来不及爬上去了。你能读得慢一点吗?再来。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读得稍慢,但还显快点)
师:还是有点快,你听老师读,好吗?爬山很难的,很慢的。“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教师示范朗读)听清楚了吗?你再来读,好吗?预备,开始,读。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读得很好)
师:小朋友们,读得好吗?
生:好!
师:这就是进步啊。还有谁想读?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哎呀。这些山,不但多,还很美呢!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读。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还能看到什么景色呢?(出示句子)请男同学来读。
男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这景色更美了。我也想来画一画。太阳该画在哪儿呢?这儿行吗?
生:不行。
师:这儿呢?
生:不行。
师:这里呢?
生:行。
师:那你们告诉我,为什么要画在这里呢?看看书上怎么说?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
师:好,谁来读好这句话?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
师:能再近些吗?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
师:更近了。好像就在我的头顶。你再来读读。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
师:不错。谁,还能让太阳再近些?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
师:更近了,越来越近了,好像我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读。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读得非常到位)
师:我还想画白云。白云该画在哪儿?一起说。
生:山腰间。
师:山腰间再哪儿?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腰,快摸给老师看一看。
生:(学生纷纷摸自己的腰)
师:嗯,在身体的中部。那山腰间它的位置就是---谁来指给我看。
生:(学生指在山的中部)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师指在半山腰)这儿就是山腰间。(并且画上一朵白云)画一朵云行吗?
生:不行。
师:两朵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啊?书上怎么说得?
生:朵朵白云。
师:是啊,这儿一朵,那儿一朵,这就叫朵朵白云。你们看,华山都已经在白云的上面了。它真是---
生:太高了。
师:谁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自己练习练习。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高高的华山,红红的太阳。还有谁想读,你来读。
生:“除了蓝天,...”(读错了)
师:哎-别着急,看清楚再读。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好,开始。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读得正确恰当)
师:我想问问你,你在读的时候,眼前仿佛看到什么景色啊?
生:看到了很美的景色。
师:好,你已经会边读边想画面了。请坐。还有谁能这样读?你来试试看。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读得不错,大家一起读。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齐读)
师:书上有一副插图,画的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景色。想不想欣赏欣赏?
生:想!
师:请看图画。(投影出示,教师讲述)站在山顶上,抬头望去,只见蓝蓝的天、红红的太阳,低头望去,远远近近的山,都变得矮小了,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一朵朵白云在轻轻飘荡,你觉得这景色怎么样啊?
生:很美!
师:那就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吧!
生:“远远近近的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的那么近,山腰间漂浮着朵朵白云。”
师:不看文字,只看图画,还能把这几句话说出来吗?我们一起来说。
生:“远远近近的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的那么近,山腰间漂浮着朵朵白云。”
师:多美的华山,多高的华山啊。难怪小寇准会激动得赞叹。
生: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读懂诗的内容。可张老师有些不太明白,你们会帮我吗?举头是什么意思?
生:把头抬起来。
师:那回首呢?
生:是低头的意思。
师:这下我明白了,听我读。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生鼓掌)
师:我吟诵得好吗?
生:好。
师:我为什么能吟诵得这么好?
生:因为你知道华山很高很高,所以你才读得很好。
师:是的,我在读的时候,心里想着一幅华山很高很高的画。你们能一边吟咏,一边想画面吗?
生:能。 (生齐读)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师:小寇准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7岁,难怪先生要连连点头称赞呢!谁能学着先生,来夸一夸他。
生:好诗,好诗!
师:他读得时候翘起了大拇指。
生读
师:他读的时候,摇头晃脑。
师:两位同学读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做出了动作,这就叫――
生:情不自禁。
师:我们一起学着诗人来夸夸他。这首诗好就好在写出了华山的高大,美丽,用诗来赞美,这就叫咏,一起来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学到这,我忍不住想和大家再一次来吟诵这首诗,好吗?
生:好。
师:吟诵的时候要边读边想画面好吗?
生:好
师:已经能背出来的,可以不看书。
生读诗。
师:好诗,好诗!
师:寇准这么小,就可以写出这么好的诗,大家一定要向他学习,我来看一看,谁最会学习,这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生字。
出示“与”。
学生说笔顺。
师:你怎么知道它的笔顺?
生:我自己想的。
师:无师自通!
生:只要把“写”的宝盖头去掉就可以了。
师:利用熟字,是个好办法。 来,我们一起书空。
师:“与”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
生:第一笔不要写得太长。
师:老师也想提醒大家,第二笔的竖折折钩的折要比第一笔宽些。
师范写,并述:第一笔不要写得太长,第二笔比第一笔稍宽些。第三笔不要写在“与”的肚子里,稍微写得外面一点,这样就写好了。
师:这个“齐”字,你准备怎么记呢?
生:我准备用部件法。上面是个文,下面是个撇和竖。
师:这个方法真科学。伸出手来,我们一起写。 (一起书空)。
师:要写好这个字,又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我要提醒大家,三四笔要写得舒展些。
师:说得好!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
生:下面两笔要注意位置。
师:老师还想提醒大家,下面两笔第一笔是撇,不是竖。(老师范写)注意,撇和捺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
师:请拿出习字册,先不急着写,要摆好姿势。
师:这个小朋友姿势很好。这个小男生也是好样的。有没有摆好姿势?姿势都正确了吗?
学生写字。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网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
老师巡视。纠正姿势。
下课。
《咏华山》 6
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中的。课文写的是宋代寇准7岁时随先生登上华山,即兴吟诵了一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在学生熟读、理解了课文之后,教师问学生:“读了课文,与寇准比起来,你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的回答很热烈,但中心意思都是大同小异:寇准7岁便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我们都8岁了却写不出来,我们真不如寇准呀!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种认为写诗高不可攀的无奈和我不如人的自卑。
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我们已经习惯了以一些优秀人物为榜样来激励学生。因此,在遇到写古今中外小神童之类的课文时,教师总不忘让学生与小神童们比一比,试图通过比较使学生有所触动,从而激发起他们刻苦用功、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用意是好的,但结果却不能让人满意,因为比来比去,学生只 偶尔为之,问题不大。要是长期这样,那就是在制造自卑者了。
每个人心灵里都有两扇大门,一扇叫“自卑”,一扇叫“自信”。走进了自卑的大门,� 国外就有一些心理学家跟踪调查了数百名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大致相同的少年。当这些被调查的对象步入显示成果的年龄时,彼此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成了事业上的佼佼者,有的却没有什么作为。最终的结果显示,那些自我肯定的内心倾向较稳定者,其成功率大都超过自我否定倾向较明显的人。可见,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
那么,决定学生是走进自卑,还是走进自信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关键因素是他们对自我形象的认识。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形象往往是通过与同龄伙伴的比较,并在他人的评价中再经过自我分析、判断,逐渐建立起来的。因此,让学生学会比较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一味地与强于自己的人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这样只能是越比越灰心,越比越泄气,以致越来越自卑。相反,如果以自己的长处比优秀者的短处,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处处不如优秀者,在某些方面甚至更胜一筹。当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心中便会充满自信,便会产生内在动力,便会把握住成功的基点。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只有促进学生消除自卑,增强自信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
而学生产生自卑的根源,就这节课来看,是因为教师提问的引导方式有误所致。其实,教师如果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这样来问:“寇准登上华山,即兴吟诵了一首诗。请你想象,现在你也登上了华山,你会怎样做呢?”如此一来,就不单单是引导学生与寇准比做诗了,而是引导学生向寇准学习,并适时发挥自己的特长。也许,有同学会像寇准一样也吟诵一首诗;也许,有同学会大笔一挥,绘就一幅美丽的图画;也许,有同学会高歌一曲,表达心中的快意……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肯定都是学生自己最拿手的,都是会受到大家啧啧称赞的,当然学生也就会随着自我的表现,将自信的种子播撒在心田。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小学,正是播种自信种子的最佳季节;课堂,正是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的最好场所。为人师者,要珍惜这美好的季节,充分利用这美好的场所,多为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让自信在他们成功的经验积累中不断巩固、不断增强;多对学生采用积极引导、欣赏赞扬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收获赞誉、收获自信、收获成功。
《咏华山》 7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 学习生字“华”
3. 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 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 范读课文
1. 范读课文。
2.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 学习生字词
1. 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 开火车读生字。
3.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 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 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 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认读。
2. 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 讲读课文
1. 学习第一段。
(1) 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 指名读。
(3) 小结。齐读。
2. 讲读第二、三段。
(1) 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 指导朗读。
(2) 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 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 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 指名读古诗。
b. 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6) 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 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 指导朗读。
(7) 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 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生字。
2. 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 朗读训练
1.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 同桌互读。
三。 指导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古诗。
2. 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 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 指名背诵。
四。 练习
1. 口头扩词。
顶齐
2. 写笔顺。
与 华
《咏华山》 8
上 课 教 案课 题24.咏华山第 1 教时教 学 目 标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禾”,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重 点难 点初读感知。以正确认读为主要任务。让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课文,务求读得正确连贯。读时注意重点字的正音和长句子、诗句的停顿。教 法谈话、指导、讲解学 法观察、讨论、练习教 具挂图 小黑板教 学 程 序一、揭题,释题1.板书:华(huà)山,领读“华”,第四声。2.简介华山:在陕西省的东部,华阴县城南,远远望去,它的样子好像花,所以叫华山。名胜很多,是游览的好地方。“华山自古一条路”,仅只南北一线,全程大约10千米。解放后,曾经对山路进行过多次整修,并且加固了铁索,增添了安全设施。3.板书:咏,释义。4.“咏华山“就是用诗词等来抒写华山。领读课题。二、初读指导过渡:谁咏华山?为什么要咏华山?他是怎么咏华山的?请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1.范读课文。2.提问:谁咏华山?为什么要咏华山?他是怎么咏华山的?告诉学生这首诗的题目是《登华山》。3.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词,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1)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登华山》在文章中是排成两行的,但字属于第二自然段的一部分,所以不另外计算自然段。(2)出示生字词:lù zì jǐ yǔ qí chéng zàn yán jiān nán dǐng qíng jīn yín song kòu 山 路 自 己 与 齐 称 赞 沿 着 艰 难 山 顶 情 不 自 禁 吟 诵 寇 准(3)各自拼读,找出平舌音和前鼻音的字。(4)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相机正音。(5)理解词义:①不用讲解的:山路、自己、艰难、沿着②举例讲解:称赞、情不自禁、吟诵③“与、齐”到精读训练时讲(6)开动脑筋记生字:华路自己与齐称①让学生各抒已见,然后教者小结:换一换、加一加、部件法、关键法②各自记生字。三、作业1.给括号中的拼音加上调号。华(hua)山 中华(hua)2.读读写写生字词3.朗读课文。板 书 设 计24.咏华山 (挂图) 课 题24.咏华山第 2 教时教 学 目 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懂得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重 点难 点细读课文,借文悟诗。课文第二段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段由“文”和“诗”两部分组成。教 法谈话、指导、讲解学 法观察、讨论、练习教 具挂图 小黑板教 学 程 序一、复习检查1.读拼音,写词语zì j ǐ shān lù huà shān kàn qí( )( )( )( )2.说说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更无 举头 山与齐 回首3.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程度,相机指导。二、精读训练1.默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内容。(相机板书)2.学习第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写了时间、人物和事情。齐读第一自然段。3. 学习第二自然段。(1)各自读课文,交流体会:读懂了什么?(2)学生发言后,教者侧重就以下几点与学生研究:①“啊!华山真高哇!”的朗读及两个感叹号的作用。②定华山高的句子。画出写华山高的句子。朗读。说说为什么这些句子表现了华山的“高”。记住写华山高的句子的顺序:天——山——太阳——白云③了解《登华山》的诗意。朗读《登华山》。理解“更、无、与、举、首”的意思。学生试讲《登华山》。(3)回顾整个自然段四句话的叙述顺序。4.学习第三自然段。(1)比较:“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好诗!”先生点头称赞。(上一句写出了先生非常高兴,“好诗!”不止说了一遍,点头不止一次。下一句先生的高兴是一般的。(2)朗读体会先生的高兴心情。5.学习第四自然段。(1)比较:①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②小鸡用小尖嘴啄蛋壳儿。它啄呀啄,啄了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两个句子里的“才”意思有什么不同?(2)讲宋代:朝代名。6.朗读全文,注意体会感情。三、作业1.给下面的句子点上标点符号。(1)啊 华山真高啊(2) 好诗 好诗 先生连连点头称赞2.背诵《登华山》。3.按课文内容填空。啊!华山真( )啊!除了蓝天,( )的( )都在( )的脚下。太阳显得( ),山腰间飘着( )。板 书 设 计24.咏华山登——咏——赞——点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更无山与齐。(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脚下)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 回首白云低。(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课 题24.咏华山第 3 教时教 学 目 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懂得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重 点难 点背诵、写字教 法谈话、指导、讲解学 法观察、讨论、练习教 具投影 小黑板教 学 程 序一、复习检查1.背诵《登华山》。2.按课文内容填空。啊!华山真( )啊!除了蓝天,( )的( )都在( )的脚下。太阳显得( ),山腰间飘着( )。二、写字指导1.出示本课生字:华 路 自 己 与 齐 称2.学生结合平时写字体会谈怎样写好上述生字。教者小结:(1)合体字如:华、路、齐、称等,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位置。“华”,上面的“化”大部分在横中线上,“十”在横中线之下。“齐”的“文”字大部分也在横中线之上。“路、称”在左边部分在竖中线的左边。(2)独体字“自、己、与”则要更多的注意确定关键笔画的位置,防止偏上偏下或偏左偏右的现象。“自”的第四笔“横”要落在横中线上。“已”的第二笔“横”也在横中线上。“与”的第二笔(竖折折钩)中“横”要与横中线重合。3.按笔顺描红。三、指导背诵1.默读课文,说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结合回答,完成板书。3.“咏”又写了哪些内容?4.通过上述板书引路,让学生自由练习背诵。5.指名试背。四、作业①按笔顺描红。②用自己的话说说寇准吟咏华山的那首诗的意思。③背诵课文。五、课外练习:1.组词己( ) 名( ) 自( ) 已( ) 多( ) 白( ) 2.用课文中的词填空。天上飘着______________。起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山都看不见了。板 书 设 计24.咏华山 登——咏——赞——点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更无山与齐。(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脚下)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回首白云低。(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咏华山》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学习生字“华”
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课堂小结。
《咏华山》 10
今天在学校上了一节《咏华山》的校内公开课,整节课下来,感觉还可以。
课上,我紧扣“高”字,帮助学生朗读、理解课文。先读第二段,说说华山给你什么印象;再读这一段,找出哪几句话来写华山的高。边理解边指导朗读,效果很好!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上我还画了简笔画,播放课件,课件的内容主要是展现华山高、美的图片,这些胜过教师的语言讲解。
学生一看到图片,立即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当他们看到登上华山后欣赏到的美景,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又及时帮助学生理解了“情不自禁”!当然,语文教学还不能忘记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课堂上,我多次启发学生想象、说话。如用“真!”说话;欣赏完图片,你想说什么;寇准七岁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他说什么……这些教学环节,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说话能力。
《咏华山》教学设计 11
咏华山(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 学会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本课新词。
3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华山的雄伟。
教学准备:
华山景色的录象、文字投影片、词语投影片、实物投影仪、录音磁带、
用于学生摆放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复习本课生词
华山 沿着 山顶 除了 更 与 齐
回首 七岁 艰难 显得 咏 登 山腰
情不自禁 吟诵 称赞 寇准
2 复习诗句,说说诗的意思。
3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的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山,他的名字叫华山。
4 教师板书:华山 (提醒学生注意“华”的写法)
5 学生描红:华
6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诗人用一首诗来吟诵华山,赞美华山,这就叫咏华山。教师板书:咏
7 欣赏华山录象,说说自己的感受、想法。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过渡:这么美的华山,不但我们喜欢,而且古时候的人也喜欢。(出示图片、文字)
2 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 过渡:华山那么高,这一老一小,爬山容易吗?那么,他们爬上山顶了吗?在山顶又看到了什么?
2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3 提问:他们爬上山顶了吗?从哪句话看出?
4 指名读第一句。
思考:爬山容易吗?从哪里看出来?
5 指导读词:艰难(读出艰难的感觉)
6 指导朗读第一句。
7 出示第二、三句话,指导朗读。
教师:华山高吗?小孩没想到华山有那么高,非常惊讶,所以这儿连续有两个感叹号。哪个小朋友用朗读来表现出那个小朋友的惊讶。
8 教师:站在高高的山上,小孩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文字,自由朗读)
9 说说读了这一段话,你明白了什么?
教师圈示:除了都在脚下
那么近 山腰间 朵朵白云
相机板画:(见课后板书)
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呢?板书:高
10再读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11齐读2—5句话。
12看板书练习背诵2—5句话。
13过渡:小朋友真聪明,不但读懂了课文中的句子,还读出了华山的高。接下来,老师想再来考考大家。
14巩固练习:拼图
教师:华山这么高,真是一座神奇的山。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图片,太阳、白云、华山等,请小朋友按课文所描述的情景来将它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15指名评价。说说拼得对不对?为什么?
16看图再背2—5句话。
17教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雄伟的华山,我要大声地喊:太美了!如果你在华山上,你会怎么做?
18教师:刚才,大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这样做,那样做,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词语:情不自禁 (齐读)
19教师: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华山来。(播放古诗录音)
20学生齐读古诗。
21比较诗句与第三、四句话,找出对应关系。
22师生对读这两段文字。
23理解“举头”“回首”指名用动作表演。
24组织朗诵表演。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能用动作来表示“举头”“回首”,我想你们还一定会用动作来表示整首诗,当一回“小诗人”。
先指名表演,再集体表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过渡: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不但你们喜欢,他的先生也喜欢。听,先生是怎样称赞他的?
2 播放录音。
3 教师:先生可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非常喜欢,你听出来了吗?
4 齐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过渡:诗好,写诗的人更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吧!
2 齐读。
3 教师:小朋友们,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想法?
4 教师总结:寇准年纪小小,就能做作出这么好的诗,这跟他平时认真学习是分不开的。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寇准那样,从小努力学习,将来有所成就。
六、布置作业
将古诗绘成一幅诗配画。
《咏华山》 12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读完以后,老师要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
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看来你们都觉得华山很高!是啊!小寇准和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后,他们的感觉就和你们的一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
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
师:你们读了这两句话能看到蓝天、很多山、太阳和朵朵白云。你们真会读书。
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
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
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板书:高)
师:小朋友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朋友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自己先试试。
师:第一句谁想读。
生读。
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
生读。
师:听了觉得怎么样。
生:听他这么读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对,像他这样读得轻一点,这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高,一起像他这样来读。
师:第二句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
师:读得真棒,一下子就把华山的高给读出来了,还有谁来。(指名读)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看投影)读了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顶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远远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华山多高多美呀!
师: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求小黑板。)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呀!
师:看到这么高的华山你们惊讶吗?这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怎么读?
生读。
师:你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吗?再轻点。
生再读。
师:华山是这么的高,具体写华山高的这两句话写得多美,多好呀!我们把它们背下来,好吗?
生:好
师:自己先练习背背。
生练习背。
师:谁试着背一背。
生背。
师: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背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还有谁会背?都会背了,一起来背好吗?
生齐背。
师:背得真棒,我们以后碰到像这样的好词好句就要把它背下来,好吗?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小朋友们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生自由读
师:读懂了吗?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是--
生:只有天高高在上,没有其它山与它一样齐。
师:“举头”就是--
生:抬头。
师:“回首”就是--
生:回头。
师:“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
生:抬头看,红日是那么近,回头看,白云是那么低。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联系上面的课文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读。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一样赞美了华山的高大,因此,这篇课文的课题是--
生:咏华山。
师: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想象自己就是小寇准来把华山的高、美读出来,自己先多练习几遍。
生自由读。
师:谁先来试一试。
生读。
师:练习背一背,好吗?
生练习背。
三、学习第三段
师:这首读写得太好了!小朋友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生:七岁。
师: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生:好诗!好诗!
师:这首读写得多好呀,老师想,小寇准的语文一定学得很好,很认真,小朋友们都要向他学习呀!看看现在谁学得最认真。
师: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看到华山真高、真美呀!回去以后,你们可以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好吗?
(下课)
《咏华山》说课稿
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 孙浩娟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 “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 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三、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 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 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3、4段
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又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本课时安排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
四、说板书设计
本文重点段第2自然段无论是写景写诗都紧扣一个“高”字,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只板书了一个“高”字,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咏华山》教学设计 13
教学要求:
1、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山的高与雄伟壮丽。
2、 学习文中的古诗,图文结合读懂诗意,练习背诵。
3、 随课文 理解生字词语。
教学准备:
1、自制。
2、文中小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
1、 小朋友,你们平时都爬过哪些山?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
2、 激趣:华山是座怎样的山?(板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登上山顶看一看。(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二、 细读品悟:
1、 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是座怎样的山?
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高”)
2、 小朋友真会读书,现在老师来读读,请你们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华山很高?
3、 交流:
A:啊!华山真高哇!
(1) 教师板画山(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行不行?(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呢?(板画高山)画这样高行了吧!
(2) 哇!真没想到华山这样高!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课文中连用了两个什么标点?(在原句中标出)怎样读才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B: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 华山周围有许多山,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帮老师在华山周围画些山?(请4—5名学生上台画)
(2) 小朋友画得真好!(边画边说)请看,这么多的山,有的离华山远,有的离华山近,这就是课文中说的“远远近近的山”。(在原句中加点)
(3)
师边画蓝天边述:站在华山顶上,只有蓝天比华山高,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这是怎么回事呀?华山真是——太高了!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4) 小朋友读得真好,听你们这样读,让人不由得想说:引……啊!华山……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
我们继续来画画(师画太阳,故意画远),老师把太阳画在这,对吗?为什么?(在原句中“那么近”加点)平时我们看太阳,总觉得离我们很远很远,现在为什么显得那么近?谁能把这个词读好?
(2) 读词:山腰间。山腰间是哪?谁上来在山腰间添上白云?(指名上台画)
(3) 平时白云都飘在哪?现在怎么只飘到了山腰间?(华山高)
(4) 指导朗读:华山太高了!太阳看起来离我们那么近,白云只飘到山腰间。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指名读,齐读)
(5) 引读:啊!华山……
4、 请小朋友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除了感受到华山的高,还感受到什么?(华山景色美)
5、 这么美的景色,只有站在华山顶上才能看见。让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一起感受一下华山的高,华山的美。
6、 小朋友读得真好!你能看着黑板上的画来介绍介绍华山吗?小朋友先准备一下,呆会我们来比一比,谁介绍的华山高,谁介绍的华山美。(指名上台介绍)
7、 你们介绍得真好。华山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游人。看,一个小孩和他的先生也爬上了华山,他们是怎样爬上山顶的?
板画山路:小朋友看,这就是华山的山路。爬这样的山,容易吗?怎么不容易?(华山高、险)
(出示词语:艰难)这么难就是——艰难。谁能把这个词读好?(指名读,齐读)
(指图)他们就是沿着这样的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的。(出示句子)谁能读好这句话?
8、 他们爬上山顶,看到了刚才小朋友介绍的美景。让我们看图一起说一说。(师引:啊!华山——除了蓝天——太阳——)
9、
如果你也跟他们爬上了华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或者想做些什么?(请生自由说)小朋友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读一读)这个小孩也忍不住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出示全诗)师配乐边做动作边吟诵。
(1)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小朋友自己读读,想一想。
(2) 告诉小朋友一个小秘密,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就藏在我们刚才学过的几句话中,请小朋友读读前面的句子,找一找。
(3) 哪位小朋友找到了?指名说。
(4) 小朋友真聪明,这首诗把爬上山顶看到的美景写了下来。我们做个游戏,老师读诗句,你们读相应的句子。
(5) 同桌互做游戏。
(6) 男女生互相考考对方。
(7) 小朋友已经弄懂了诗的意思,可小孩的先生对诗中的几个字不明白,你愿意帮助他吗?“齐”“回首”
(8) 谁愿意再把这首诗吟诵给先生听?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看图试背。指名上台背。
(9) 集体配乐吟诵:我们都站在华山顶上,看到华山的美景,小孩情不自禁吟诵起来……
10、 听了大家的吟诵,这位先生也情不自禁地称赞起来。(映示句子)请你读读想想,这位先生会怎样说?请生演演。
11、
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把爬上华山山顶看到的奇妙景色写了下来,也写出华山的高,小孩用这首诗来赞美华山的高,赞美华山的美,就叫做“咏华山”,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板书:咏)
12、 这个小孩是谁?那一年他几岁?
13、 读到这,你又想说什么?
三、 赏读全文:
华山高,华山美,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赞一赞华山的高,华山的美。(齐读课文)
四、 结语:
今天回家,小朋友也来画画华山,画完后,看图试着背背第二自然段。
《咏华山》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卡片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1、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3、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5、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
6、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4、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自由读,指名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引入
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四、质疑
五、小结
形式:开火车
1、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2、学习第2、3自然段。
3、画出讲华山高的句子。
4、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华山的样子。
5、指名读。
6、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来。
8、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7、吟诵诗句。
9、齐读第2、3自然段。
10、分角色朗读。
11、说说寇准为什么能作出好诗来?你受到什么启发?
12、记一记本自然段的生字。
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教案 15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段。
教学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 学习生字“华”
3. 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 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1. 范读课文。
2.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 学习生字词
1. 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 开火车读生字。
3.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 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 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 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认读。
2. 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讲读课文
1. 学习第一段。
(1) 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 指名读。
(3) 小结。齐读。
2. 讲读第二、三段。
(1) 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 指导朗读。
(2) 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 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 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 指名读古诗。
b. 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6) 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 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 指导朗读。
(7) 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听写生字。
2. 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朗读训练
1.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 同桌互读。
三、指导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古诗。
2. 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 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 指名背诵。
四、练习
1. 口头扩词。
顶()()()齐()()()
2. 写笔顺。
与 华
《咏华山》教学设计 16
作者:佚名 转贴自:后巷中心小学 点击数:291
《咏 华 山》教案
(第二课时)
后巷中心小学
吴娟
【教材说明】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
本课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了先生的夸奖。第四自然段交待了孩子的姓名和年龄。课文的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插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 (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
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词语
3、 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板书:蔻准)
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 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
(4)
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 (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寇准说些什么?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配乐朗读全文)
四、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学习生字
1、出示:齐 与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
【教后反思】:
这一堂课,我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过程中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纵观这堂课的过程,我有以下四点感受:
一、 尊重学生
教师不仅要把孩子看成是受教育的对象,更应该把孩子看成是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个体。本堂课中,我用平和的态度积极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当学生表现出色时,真诚的表扬让他们心花怒放,如“你也读出来了,老师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殷切的鼓励使他们信心倍增,“你能再试一试吗?”
、“你很含蓄,要是声音再响一点,那就更好了!”他自始至终的微笑和恰如其分的赞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他尊重孩子们享受平等的权利、需要表达的权利,甚至犯错误的权利。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已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在这样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尊重是教育者对学生崇高而理智的爱,因此,让尊重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吧,不要让呵斥与冷脸扼杀了学生思维的萌芽,要知道,戴着镣铐的双脚永远也跳不出优美的舞蹈!
二、 正面引导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很多时,我们重视了“主”而忽视了“导”。“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学生在学习时,必定要将学与思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学有所得。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启发、诱导,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思考,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主动参与
在这堂课中,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共同讨论如何画画,一起学习朗读课文,不仅评价同学的朗读,也大胆评价老师的吟诵,最后主动实践边读边想的朗读方法。所有的这些都表明,在和谐课堂中,学生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个性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
《咏华山》 17
课题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 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卡片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1、 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 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3、 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5、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
6、 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1、 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 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4、 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自由读,指名读。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生字引入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四、质疑
五、小结
形式:开火车2、 学习第2、3自然段。
5、 指名读。
6、 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来。
8、 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11、 说说寇准为什么能作出好诗来?你受到什么启发?
1、 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3、 画出讲华山高的句子。4、 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华山的样子。
7、 吟诵诗句。9、 齐读第2、3自然段。
10、 分角色朗读。
12、 记一记本自然段的生字。
《咏华山》 1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光盘、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1、指名读课题——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二、借图初解:
1、好多小朋友都对寇准写的这首诗很感兴趣。现在就请大家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出示古诗)
2、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3、读了这么久,你都读懂了些什么?(交流)
4、现在就请大家到这幅画里去找找诗句的意思。(出示挂图)
5、交流:从画中你看明白了什么?
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紧紧围绕“高”生发开去)
6、我们已经在图中寻找了那么久,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明白了一点,把你对诗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篇课文很特别,这首诗的意思,不光图里有,课文里也有。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细心地把古诗的意思找出来。
(2)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
出示句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谁来读读第一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那句诗的意思?
(4)谁来读读第二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哪句诗的意思?
(5)师读诗句,生读出相应的解释,再换一下。
(6)现在你们一定对这首古诗游乐自己的认识,请把你们对在这首古诗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同桌说说诗的意思,师巡视)
(7)读到这里,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试着读出感情(指名——齐读)
(8)是的,华山真高!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躲躲白云。所以,寇准见了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9)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交流:“艰难”看出华山的特点:高大,险峻)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寇准的这一首诗,把华山的高大、险峻、神奇、美丽全道出来了,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2)先生都称赞了些什么?能加上先生的动作说说吗?
指名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3)如果你是先生,你还会称赞些什么?
3、演读课文:
(1)四人小组演读课文
(2)指名演读课文
(3)全班表演读
四、作业 :
背诵课文
《咏华山》 19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我能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双绿线中的11个字,认识2个偏旁。我能利用上下文或通过查字典、上网等方法或途径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优美的书写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我能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4、我能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为古诗配画。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我通过朗读联系上文,找到文中与各句诗相对应的句子,并借助文中优美的文字体会诗的意境。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
我能利用资源(如:图片、文字等)了解华山及寇准的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搜集资料。
华山:
寇准:
利用“加、减、换、编儿歌、猜字谜等方法记忆,比一比看谁记得生字多。
2、预习要求:一读、二圈、三标、四问。
我会读——为汉字注音。(你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生字读音吗?请在该字的下面点上“·”。)
①
咏沿艰难
顶禁吟诵
赞宋寇
②
华间与齐
称代岁
我会写——识记字形。
华:
间:
与:
齐:
称:(偏旁:)
代:
岁:(偏旁:)、
请根据课文中读音给生字组词。(注意“华、间、称”在文中的读音!)
huà
华
huá
我会用:汉字开花。
华间
与齐
称代
岁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初读课文。
①我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情:
②我知道文中的“小孩儿”是代的,吟诵《咏华山》时,他才岁。
③我会吟诵《咏华山》这首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④我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请教:
精读课文。
①引导学习:
我理解“艰难”、“情不自禁”的意思
我能说出对华山的印象。
②小组合作学习: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我能找到与文中对应的诗句。
文诗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③全班交流反馈。
练习检测与问题延伸:
我为古诗来配画
课后反思:
1、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利用导学案,把生字的学习放在课前,由学生主动识记生字,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前,教师检查各个层次学生导学案学习单完成情况,有选择地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2、本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文中有诗,课文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写诗背景、诗意等。因为有了课前导学环节,扫除了生字词障碍,这样有较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品读诗句,理解诗意。诗文对应的教学,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这样组员在讨论中共同提高。最后,学生在音乐中进行诗配画,让孩子们感受到诗中有画。
《咏华山》 20
教学目标 :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⒉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课前谈话。
二、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听配乐朗诵。
三、读讲课文,品味华山的高。
⒈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多媒体出示图一,指导看图,引导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去干什么?”句式说图意,课文是怎样写的?
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⑶了解叙事方法。
⑷练说:你能用“什么时间, 谁跟谁去干什么”说句话吗?
⑸齐读第一自然段。
⒉精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自由读这两节课文。
⑵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
②设疑:爬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③指导朗读。
④此时,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惊叹?
相机出示句二、句三:啊!华山真高哇!竞读齐读
⑤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相机出示句四、句五。
a 指名读句子。
b 质疑问难。(多媒体出示图二,指导看图理解)
c 设疑:从这两句话,你品味出华山的什么特点?
d 齐读句子。
⑥谈话:相机出示句六。点拨:“情不自禁”
⑦学习古诗:
a 指名读。
b 小组学习:要求: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请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并用划出。( 师巡视)
c 指名读句子,点评。
d 质疑问难:
e 诗文分组对照对应朗读。
f 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义。
g 竞读古诗。(评价)
⑶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点评),表演读。
②延伸:这首诗好在哪?这孩子是谁?当时几岁?
⒊齐读第四自然段。相机进行思想教育
三、课中休息。
四、齐读全文。看板书、总结课文。
五、课中巩固
⒈竞背古诗。
⒉课外延伸:
⑴多媒体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⑵收集有关华山的资料。
⒊指导书写生字:沿、顶、除
附板书:
22 咏华山
白云低
红日近
高 除了……都……
艰难地爬登
《咏华山》 21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三、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3、4段
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又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本课时安排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
四、说板书设计
本文重点段第2自然段无论是写景写诗都紧扣一个“高”字,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只板书了一个“高”字,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一、解读教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古诗《华山》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现代中。“诗”是“文”的话题开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也是本文的一个最显著的写作特色。文章妙在作者先点孩子随同先生登山,末点孩子姓名和年龄,重点放在登山吟诗上,以此表现少年寇准的才华出众。针对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从课文中体会华山的高大、壮美。3、了解诗文的联系,掌握学习的方法。4、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对课文第二自然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二、把握教法
(一)经验交流,引入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应从创设情境入手,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过程,达到“扣开心扉”的程度。因为无锡的小朋友大多数有爬锡山、惠山的经验,所以我在开头设计了情境引入的办法,欣赏祖国山河之后,让小朋友来谈一谈爬山的感受,特别让他们有条理地说说向山下看到的景色,从他们的记忆中挖掘出登山观景的美丽画面。以上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为下文的重点内容作了一个小小的铺垫。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求知。
古诗是全文的中心、话题,教师要避开繁琐的零碎知识,直接将学生引入课文中心。结合本文“文包诗”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第一层次:从诗到文
a、出示古诗,学生质疑——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对这首古诗提出自己的疑问。
b、带着问题读课文。——教师有意突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这个问题。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主要阅读目的,自己在文中寻找与诗有关联的句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c、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求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 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课件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例如;让学生摆放一下云朵的位置,通过摆放,理解了“山腰间”这个词语的意思,并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摆在山腰间。
这一环节注重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理性认识——动手操作——感性认识”的认识过程,自己领悟出华山的高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个层次,从文到诗。
本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诗句。教完重点句后,要引导学生回到古诗上。其实,前文的句子已为学习古诗打好基础。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与诗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哪句诗?”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再反复诵读,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受到中国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的求知欲望。
第三层次:从诗到法。
我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主要体现在学法指导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诗后,引导学生就“我们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师从中点拨,让学生产生顿悟,找到文与诗的联系,“读懂诗先读懂文,读懂文即读懂诗”。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从“学会”转向“会学”的乐趣。学会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三)、采用多层次的朗读方式。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贯穿有自由读、小组读、师生对读、指读、古诗与句子分角色读,表演朗读,齐读等。这些形式能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参与面广。这样既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了练习的机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培养、积蓄了情感,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表演读能激起学生在表演中学习的浓厚兴趣。我想让学生来当一当小寇准,让他们在轻松的背景音乐中表演朗读,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感受阅读的乐趣。并且在反复诵读中,完成了背诵课文的教学目标。
(四)、注重写字教学。
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它的笔顺应该怎样,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解决笔顺和部首时,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称”字时,学生跟着课件一笔一划书空,掌握了正确的笔顺。
在板书设计上,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板书不能多而杂,所以我想只需突出一个“高”字就可以了。
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反思 22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它有着一种全新的课型——文包诗,即把一首古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里,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阐发。
本课教学要求主要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同时认识1个偏旁。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4)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这才具备了阅读的基本条件,先要跨进门槛,而后才能登堂入室。所以识字、写字、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要时也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在新课伊始,就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爬过哪些山,留下什么印象或感觉,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华山风光镜头,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7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呢!这样,学生便可带者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进入阅读。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成为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写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紧扣一个“高”字依次展开,先以“艰难地爬”暗示华山的陡峭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以具体描写展现华山的陡峭高峻。华山巍巍,耸入云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华山如此的壮观非凡?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如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学生观察那悬崖峭壁上那条飘带似的山道,学生自然能体会到爬山之艰难。让学生欣赏那美丽的山顶景观,随机飘出相对应的语言文字。让课文语言在孩子头脑中变成美丽的风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同时助以表情动作来看蓝天,看群山,看太阳,看白云,体会文中人物观察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最真切的体验。
人们说:情动于中而发于外。面对如此峻峭雄奇、壮观非凡的华山,孩子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赞。“情不自禁”这一成语十分切合此时、此境、此情。但这词很难说清,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当自己获得成功时,情不自禁地说……
咏华山 23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咏华山》,它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根据课文叙述寇准跟老师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我为本课制定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从而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我这堂课的教学也注意到这一点: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华山挂图来创设情境,让生首先对华山有感性的认识,再激发学生去爬山的欲望,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这样,学生便会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而去自发性进入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利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去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水平。
三、循文明像,体情悟道,突破“文包诗”难点。
“文包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诗文联系,借文悟诗。因此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品描写华山高、雄伟壮丽的句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贴图的形式,理解华山高耸入云的壮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华山巍巍,耸入云霄的特点后,出示诗句,让生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诗文对应,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我设计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2、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座非常值得去游览的名山,叫华山,
请大家看这座山(指图)-这就是华山
2.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是呀,我也觉得华山雄伟壮丽,高耸入云。看到这么高的山,老师情不自禁的想吟诵一首诗来赞美它(只要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3.喜欢这首诗吗?这首诗是古代一个7岁小孩写的。
4.你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为什么写这首诗,
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24课《咏华山》,读了以后,你就懂了(板书)
请大家翻开书p135页,自己读读课文,不会读的先拼拼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二。初读课文。
1.自读。
2.同桌相互检查
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可真高(像这位、这位同学读得可认真了,他们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反反复复的读,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认为难读的地方,读给同桌听。如果还有读不准的词,就请他教你)(生互相练习)
3.检查。
我瞧瞧,哪位小老师教了同桌(请生回答)你教了哪些词呀?(学说,师板词。板后齐读)
4.生第一次读课文
我们把难读的词语读会了,现在试试读读课文
5.生边读,师边板词
老师还发现,有几个词语也很难读,谁能来教教老师读。(齐读词语)
6.再读课文。这回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得比上次好。
三。品读。
1.导语。
刚才大家看了华山,都觉得华山非常高,如果让你去爬这么高的山你会觉得怎么样?(生答)
我们课文里的老先生和小孩跟你们一样,也爬得好辛苦好困难。课文里用哪个词形容他们爬山困难呢?
2.引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等他们满头大汉,喘着大气爬到山顶,他们会觉得这山怎么样呀?(出示句子)他们的感觉和你们一样
3.品读句子。
a自由练习好,大家自己先练一练,看谁能把华山读得最高。指名读
你们读得都很高,我们一起来把华山读得高高的。齐读
4.品后两句。
华山到底有多高呢?让我们一起跟小孩(帖小人)到山顶去看一看(出示句型)
a自己读。同学们,先好好的读读这两句,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b生答:a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跑到我们脚下去了呢?
b太阳为什么显得这么近呢?说明什么?
c白云不在天上,干嘛跑到山腰去了?
c结束语。我们看到的这些景色都说明了什么?
d分组合作练读。我们分组练一练,练习读这些句子。争取每个人都能把华山的高读出来。
e检查反馈。那一小组先来,比一比哪组读得最高(指黑板读)
f师范读。讲朗读的方法。要读得好,有个小窍门,就是一边读一边想。
g生齐读。好,照老师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把华山读得高到太阳那去。
5.品古诗
导语:你们把华山读得真高呀,假如你就是那小孩,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红日那么近,白云那么低,多美呀!你的心情怎么样?
a、说说自己的心情
b、引诗
对,那小孩的心情-开心了,激动了,幸福极了,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快乐。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板诗)让生看手势跟读
c、练习读诗
a自读。
b诗文对应这些诗与这些句子是有联系的,你们能把他们对应起来吗?
1、讨论交流
2、提问�
男女赛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四。品第三、四段
你们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写得好吗?
1.课文中老先生怎样夸他(好诗好诗)
2.生夸“我们一起也来夸夸他!
3.他是谁?(寇准)我们一起把最后一段读一读。他今年几岁?(7岁)用手指表示出来!
他和谁一般大呀?”
4.总结。(再读全文)
五、总结结束。
1、华山的雄伟、壮丽
2、小寇准的聪明、能干
3、鼓励
小学一年级语文《咏华山》教案 24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谈话:
小朋友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妈妈,还记得这座大山叫什么吗?
板:华山
2、 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板:(简笔画)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
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 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 山路远 远近 近山 腰间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3、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精读全文
1、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一:
(1)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
(2)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师引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2、第二自然段:
(1)老师有首诗就是介绍了华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自由读,指读,齐读
(2)师边画边述:
(3)小孩儿跟先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爬上山顶的。
(4)爬这样的山路感觉怎么样?
①理解:“艰难”
指名读,读出“山高路险”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5)为什么爬华山如此艰难?(高)
(6)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7)出示图二:
让我们一起跟他们到华山顶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8)学习第四、五句
(9)指名读
(10)说一说句子意思
(11)动手比划一下“山腰间”
(12)与小朋友一起将句子用间笔画来体现
(13)讨论:
①白云不是在天上,这儿为什么写在山腰间?
②白云画在山的什么位置?
(14)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用一句什么话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齐读
(15)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什么?做什么?
(16)小朋友们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读
(17)这个小孩儿跟你们一样也情不自禁了,吟诵起了一首小诗
板:(完整课题)咏
读题
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8)交流
(19)出示相应的两句句子
(20)师读诗,生接句
(21)指名读诗
(22)点拨
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23)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3、第三自然段:
(1)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2)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
边读边配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4、第四自然段:
(1) 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 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22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 给生字找朋友
3、 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 描红、临写
(六)课外练习:
设计意图:
《咏华山》是“文藏诗”的一篇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1、围绕诗展开讨论。学习。
古诗是全文内容所在,先出示古诗设疑,围绕古诗学习课文,展开讨论。
2、借助文来解诗。
诗句蕴藏的意境就在文中,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笔画,简明。形象化古诗。
《咏华山》教学设计 2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10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下面要求只识不写的有4个。认识1个偏旁(门字框)。理解本课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背诵古诗。
3、识字,写字。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磁带,投影片,大黑板上画上背景图。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齐读)24、yong咏华hua山指读两个生字、正音。
2、你读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提出疑问:"咏"是什么意思?"华山"在哪里,有多高呢?
"咏华山"是什么意思?
谁在用诗赞美华山?这是一首怎样的诗?
为什么这个孩子能写出咏华山的好诗?
这个孩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几岁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正音。
1、借助拼音自由轻声地读一读田字格里面、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抽读生字,纠正字音。
2、出示:(除生字外都注上音节)
登华山艰难爬上山顶没着山路吟诵情不自禁
远远近近寇准古时候朵朵白云连连称赞山腰间
a自己练读,看谁读得准、记得快。
b擦掉音节,同桌练读,指读。
3、把词语放到课文中,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4、标自然段序号。
5、分段指名读,评读:他是否达到老师的要求了?哪个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刚才,小朋友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来讨论讨论这些问题。
1、华山在哪里?
师介绍:华山在我国陕西省,自古就是以高和险出名的,登上华上要花六小时左右,华山真(高啊)!
2、"咏华山"是什么意思?
(生交流)师述:"咏华山"就是吟诗赞美华山。
3、谁在吟诗赞美华山?(寇准)
寇准是什么时候的人?当时几岁?(生交流)
师述:寇准是北宋时候的人,家乡在陕西省渭南。从小聪明好学,长大后当了大官,一直做到宰相,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4、课文讲的是寇准七岁时的什么事?(生交流)
齐读第一自然段。
5、寇准写了一首什么诗?(生交流)
师引导学生看投影片:寇准和先生艰难地爬上山顶,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师:我们一起跟着他们爬上山顶,那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太阳离我们那么远,爬上山顶却觉得--(近了),在山下看白云觉得那么高,现在却只在--(山腰间)。华山真--(高啊)!华山如此高大,小孩心情非常激动,他想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都说出来,就做了一首诗随口念了出来。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6、寇准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诗?
(是华山的雄伟壮丽感染了他。)(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
7、听配乐录音课文。齐读课文。
8、今天,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四、学写生字。
看书,在田字格中找出独体字读一读:与、更
1、看书在田字格里找出上下结构的字读一读:岁、华、齐、首。
2、学习部首:山(山字头)、文(文字头)。
怎样记四个上下结构的字?(指名分析字形)
3、看书上笔顺书空,书上描红一遍。
4、逐个分析怎么写好?(说说主要写好哪几个笔画,如起笔、走之儿、门字框)
范写,生描红1个,仿写1个,临写1个。
5、学生再描红1个,仿写1个,临写1个。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读题。
2、师生接说:课文主要写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这个小孩儿名叫--寇准,那年--才七岁。
3、过渡: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跟着他们一起登华山,细细领略华山的雄伟高大。
二、细读课文第二段。
1、师:(指黑板上背景图)我们到了华山脚下,眼前的就是华山,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师:华山自古就是以高和险出名的,登上华上要花六小时左右,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2、自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哪个词语说明登华山非常不容易。(生找出"艰难")
"艰难"懂吗?(困难,很难)
读第1句时,读出因为华山高峻而十分难爬。(自由读、指读、齐读)。
3、登上山顶后,看到了周围的景物,又有什么感觉?往下读课文,"啊!……白云。"
生答板书:高
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1)自已读,体会一下。
(2)这时连用了两个什么标点符号?
表示爬上山顶后什么心情?(惊讶、惊叹、激动)
(3)范读,生注意师的表情。
自己读,指名读,做出表情。
4、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1)看图指名说:你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看到了什么,会有什么感觉?
(2)书上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华山很高很高找出来读一读?
(3)出示第1句: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A男读
B指名上台指出蓝天、远山、近山
远远近近:写出了山的不同位置,不同距离,有远有近,也写出了山的多。
这些山看上去怎么样(那么低,那么小),哪座山最高?(华山)
C"除了……"意思是:只有在我们的,都在我们的,周围没有哪一座山能和华山。
指3个说自由说师:华山真高啊!
D再读上一句话:指2(评读:读出了华山高),齐读。
(4)出示第2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指读
b、看图: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太阳),我们平时看太阳感觉那么(远),站在华山顶上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间飘着一朵又一朵(白云)。指名指出"山腰间"?我们平时看到白云总是高高地飘在蓝天上,现在只到华山的山腰间。对太阳和白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c、填空;一抬头,太阳。一回头,看到。(指3,齐)。
d、读出来
(5)读两句话(书上)
a、师生接读
b、指2,齐
(6)看板书练背。
5、我们站在华山顶上,感觉到华山如此雄伟、高大,小孩心情非常激动,简直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了。他想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都说出来,就做了一首诗随口念了起来。
请小朋友往下读课文。齐读。
(1)出示:情不自禁什么样的感情不有控制?("情不自禁"是指自己的感情自己不能控制。)
(2)听老师吟诵这首诗。指名吟诵。
(3)出示图、听诗意、生读诗。(出示有关诗句,有意颠倒排列诗句。)
a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周围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只有天在上
b没有一座山能和华山一样高。--更无山与齐
找一找哪个字说"一样高"?(齐)
c一抬头,太阳离我们很近很近。--举头红日近
哪个字表示"抬起"的意思?(举)没有?(无)
d回过头来,看到白云很低,只在山腰间。--回首白云低
哪个字是"头"的意思?
(4)这首诗有问题吗,谁来纠正?(学生按顺序排列诗句)
(5)做动作朗读诗,体会诗的意思。指名读,齐读。
6、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孩子的先生听了--连连称赞真是一首好诗!大家竖起大拇指一同来称?quot;好诗!好诗!"一个刚七岁的孩子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么好的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读书时边读边起,用心体会。我们也应该努力学好语文,少壮不努力--(齐说)老大徒伤悲,我今方少年,理当展翅飞。)
7、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自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加动作)。
8、表演、朗读第二段。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现在要请一位小朋友来扮演小孩,做动作吟育古诗,谁有这个本领。老师表演先生。其他的话由全体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爬山的艰难,想象爬上山顶后的感觉。
(二)小结:今天,我们去登了华山,还学会了一首写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
请小朋友完整读课文,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三、学写生字。
1、在书上田字格中找出左右结构的字:顶、除、沿
2、学"页字旁"。
3、怎么记?分析结构,偏旁。
4、看笔顺图,指说书空
5、范写讲解关键笔画的写法。
6、学生描1、仿1、临1。
7、教师根据巡视情况评析。
8、学生继续练写、教师巡视。
《咏华山》教学设计 26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17个生字,会写“真、间、与、首”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
3.读写绘结合的方式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
教学难点:
读写绘结合的方式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准备:
课件、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自己 真高 山间 云朵
2.复习古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二、诗文对对碰
1.课文有些句子和古诗的意思一样,你能找出来吗?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
3.这些的说明了华山的——高。
4.读好这句话:华山真高啊!
学习生字“真”
用真啊!说句子。体会感叹号的用法。
三、我也来描绘
1.华山怎么高呢?说一说。
2.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用图画画出来吗?再配上几个句子。
3.自由完成绘画。
4.展示并介绍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随机教学“间”
5.我们只是读文看插图就都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小寇准身临其境更有自己深刻地体验了。我们一起来跟着小寇准来吟诵这华山的高吧。
四、学写生字“与”“首”。
《咏华山》 27
教学目标 :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22
爬山艰难
感叹
红日近
白云低 高
作业 安排和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1. 板书课题:22。(齐读)
2. 学习生字"华"
3. 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 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 范读课文
1. 范读课文。
2.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 学习生字词
1. 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 开火车读生字。
3.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 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 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 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认读。
2. 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 讲读课文
1. 学习第一段。
(1) 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 指名读。
(3) 小结。齐读。
2. 讲读第二、三段。
(1) 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 指导朗读。
(2) 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 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 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 指名读古诗。
b. 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6) 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 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 指导朗读。
(7) 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 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生字。
2. 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 朗读训练
1.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 同桌互读。
三。 指导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古诗。
2. 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 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 指名背诵。
四。 练习
1. 口头扩词。
顶( )( )( ) 齐( )( )( )
2. 写笔顺。
与 华
《咏华山》 28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 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 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 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3、 课件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4、 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5、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自由读,指名读。
6、 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二类字比较难认。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引入
形式:开火车
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1、 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2、 学习第2、3自然段。
3、 画出讲华山高的句子。
4、 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华山的样子。
5、 指名读。
6、 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来。
7、 吟诵诗句。
8、 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9、 齐读第2、3自然段。
10、 分角色朗读。
11、 说说寇准为什么能作出好诗来?你受到什么启发?
12、 记一记本自然段的生字。
四、质疑
五、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能从学习课文从中去学习诗,更容易让他们理解诗的大意。
《咏华山》 29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 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一、 谈话导入:
1、 谈话:
小朋友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妈妈,还记得这座大山叫什么吗?
板:华山
2、 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板:(简笔画)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
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 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 山路远 远近 近山 腰间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3、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 精读全文
(一) 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一:
1、 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
2、 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 师引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二) 第二自然段:
1、 老师有首诗就是介绍了华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自由读,指读,齐读
2、 师边画边述:
1)小孩儿跟先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爬上山顶的。
2)爬这样的山路感觉怎么样?
①理解:“艰难”
指名读,读出“山高路险”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3、 为什么爬华山如此艰难?(高)
4、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5、 出示图二:
让我们一起跟他们到华山顶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6、 学习第四、五句
1)指名读
2)说一说句子意思
3)动手比划一下“山腰间”
4)与小朋友一起将句子用间笔画来体现
5)讨论:
①白云不是在天上,这儿为什么写在山腰间?
②白云画在山的什么位置?
7、 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用一句什么话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齐读
8、 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什么?做什么?
9、 小朋友们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读
10、 这个小孩儿跟你们一样也情不自禁了,吟诵起了一首小诗
板:(完整课题)咏
读题
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1、 交流
1)出示相应的两句句子
2)师读诗,生接句
3)指名读诗
4)点拨
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5)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 第三自然段:
1、 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2、 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
边读边配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 第四自然段:
1、 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 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 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 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 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四、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22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 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 给生字找朋友
3、 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 描红、临写
六、 课外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咏华山》是“文藏诗”的一篇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1、围绕诗展开讨论。学习。
古诗是全文内容所在,先出示古诗设疑,围绕古诗学习课文,展开讨论。
2、借助文来解诗。
诗句蕴藏的意境就在文中,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笔画,简明。形象化古诗。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努力体现以下四点设想:
1、处理识字教学时,以阅读为主线,寓识字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把识字的要求分步实现,逐步加深: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检测时,侧重纠正生字的读音。
细读课文——侧重在字词的意思的理解上,主要引导学生把字词的意思带入课文语境中,在语言环境中自读自悟。
复习阶段——重点在字形的记忆上,主要采用学生自己教自己的方法。
以上三步对识字的分步处理,目的是想保证阅读教学的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入境悟情,借文学诗,抓重点词句的理解,领悟文和诗中对华山“高”的描述。
(1)、揭题阶段——鼓励学生对课题质疑。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华山在哪里”、“华山怎么样”、“谁咏华山”等问题。课伊始,疑已生,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被点燃,所以教师顺生疑、顺生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
(2)、初读阶段——为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读了课文,你觉得华山怎么样?目的是为了获得轮廓式的鸟瞰效果。
(3)、细读阶段——我没有顺文章的写路去教,而是顺生疑:你觉得华山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华山的“高”呢?抓住学生找出来的句子,进行重点点拨、理解。如“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一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平时你们怎么看太阳和云?什么感觉?现在在华山顶上怎么看?什么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简笔画既创设了语言情境,又帮助了学生更好地领悟语言文字,同时还能让学生有个性地进行朗读、体会。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出现古诗,由于前面的理解、朗读,学生很快能联系前文自己解释诗句的意思了。又例“情不自禁”一词很难说清,教师先把工夫放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山顶景观”上,当学生获得这种体验后,对该词的理解、领悟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最后再安排学生整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领悟文章的写路。
3、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努力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充分发挥教师“为学而教”的主导作用。
在研究性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从研究点的选择、确定,有关句子的收集、分析,整个过程都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体验得到了尊重,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营造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好氛围,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如:整节课上都在营造“入境悟情”的语言环境,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借文学诗,以情促情,实现“为学而教”。
4、实现多媒体的效用性。
如:课件中的“华山远景图”,为创设情境服务;写字指导阶段的“笔顺图”,可让学生对照,应证自己的识记方法,同时巩固记忆字形;第二段课文学完后让学生看“华山风光片”,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想象画面与真实画面进行叠加、验证、筛选;第二个目的是引起学生搜集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