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
内容导航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1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2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3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5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6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7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8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好停连,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对话、讨论、探究、启发等方法,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2、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作品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代诗歌四首》。我们先来看《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
预习时老师让大家把这几首古诗背下来。谁来背背这两首诗。
二、展示目标。
多媒体投影,个体朗读。
三、朗诵诗文。
1、教师范读。
2、指导节奏划分。
3、分组朗读。每组朗读一首。
四、理解诗意。
1、出示问题:如果请你给这两首诗歌插图的话,你打算选择哪些景物?你打算突出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2、学生默读诗歌,思考整理。
3、课堂展示,相互评价。
4、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5、提问:题目“观沧海”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沧”字是什么意思?“秋风萧瑟”里的“萧瑟”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投影:
沧:青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6、投影诗意,吟对诗句。
不按顺序投影《观沧海》诗意,学生分组,一组读诗意,一组吟对诗句。
银河星光灿烂,也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涌现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日月昼夜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7、提示:“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五、体悟情境。
1、“诗言志”。一位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他可能忧国忧民、壮志凌云,他也可能儿女情长、牵肠挂肚。老师把前者叫做“大美之情”,后者叫做“小美之情”;因此,他们写出来的诗呢,就有了“大美之境”和“小美之境”的区别。
投影:
“小美之情”:指情感是私人化的,没有直接和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
“大美之情”:和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的。
“大美之境”:笔势宏大,境界开阔,想象奇特,瑰丽雄伟。
“小美之境”:小处落笔,微妙细致,柔婉清丽,韵味深长,精巧细腻
2、自由诵读,体悟两首诗是“大美之情”还是“小美之情”,是“大美之境”还是“小美之境”,对比齐读,进一步体悟是怎样的情、怎样的境。
要求分别用一句较为凝练的话来表达。
投影: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胸怀天下,壮志凌云。三国名士许劭对他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年轻时热衷功名,但一直未能得志,困窘潦倒。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教师示例:《天净沙秋思》“小美之情”:孤独凄凉寂寞愁苦
3、课堂讨论。
4、教师总结、投影:
《天净沙秋思》“小美之情”:孤独凄凉、寂寞愁苦、
“小美之境”:苍凉浑远、肃杀凄凉、
《观沧海》“大美之情”:心怀天下、壮志凌云、
“大美之境”:波澜壮阔、气势雄伟、
5、读着《观沧海》,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硝烟弥漫的历史风云,感受到诗人主宰江山舍我其谁的气慨。这就是英雄!每次读曹操的这首诗,都会让老师想起另一位时代英雄——毛泽东。大手笔才能绘出大英雄,请同学们朗读拓展材料上的这首诗。
6、拓展诵读。
①投影:《沁园春·雪》上阙。
②学生齐读、体悟。
六、作业。
搜集摘抄自己喜欢的古诗词。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其实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他才回了这一句这位三国霸主,除了霸气侧漏,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奸雄”,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吧!
二、教师范读,把握字词和背景
1、字词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2、写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作品。
三、学生齐读,共解文意
重点讲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句意: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好像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中。
2、赏析:作者将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宏伟抱负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拓展: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四、教师作结,再次齐读
本诗通过登临碣石山所望及的沧海景色,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3
教学目标:
1、识记作者、作品;
2、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诗,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我们学习这些诗歌时候要注意多朗读,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和节奏,现在先学习第一首《观沧海》
二、检查预习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四言绝句)
三、作者简介(将课本下面注释有的划起来)
四、写作背景(PPT展现)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族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五、诗歌朗读(朗读指导)
1、听录音,把生字词标记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情感的变化。
2、生字词注音之后,全班齐读。
六、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1、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2、临:到达;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词,多么;
5、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6、竦峙:高耸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7、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让生回答,全班齐读)
译文:
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这广阔无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真是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感受吧。
(全班齐读译文)
七、诗歌品析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第一句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都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句主要写了“观海的地点和目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景的?哪些是想象?
明确:全诗共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观海地点和目的,直陈其事,“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涌起):描写了大海的景象和山岛景象。——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大海和山岛的景象;
(2)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句“山岛竦峙”展开的;
(3)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惊涛拍岸。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体现了作者的气概。——虚景。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八、诗意理解,写作特点
1、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九、复习总结
《次北固山下》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字词的释义。
3、品味鉴赏诗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4、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小常识
1、按内容:
送别诗、抒情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战争诗、叙事诗
2、按形式: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格律诗分为绝句(每首四句)和律诗(每首八句),字数有五言和七言。律诗注重格律,对偶工整。每一首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部分。
③词
④曲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他这次途径北固山去游吴中,“江春入旧年”,快到除夕的时节,虽然江南山水如画,但时近年关,远离家亲人,旅次北固山下,船下江水东逝,头顶南雁北归,不能不催人乡关何处之思,于是写下了这首传 世佳作。这首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三、朗读:停顿按意义单位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理解诗词大意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游客在青山之外,航船在绿水中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平缓,两岸之间江面宽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褪去,江面上已散发出春天的气息。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乡的音讯什么时候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五、简要概括诗中四句话的内容。
1、首联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的景色。
2、颔联写春潮涌张、江水浩渺,波平浪静、视野开阔的景色。
3、颈联写在江上行舟即天亮时的景色。
4、尾联用“鸿雁传书”集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
六、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湖水平缓,两岸之间江面宽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写景名句,以大景传小景之神。)
赏析:"平”、“阔”、“正”、“悬”四个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这四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阔大和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七、“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择一角度,作简要赏析。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八、用自己的话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展现的画面。
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九、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句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思念故乡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十、请从内容和感情的角度,谈谈你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乡愁。
十一、主旨
本诗写诗人泊船北固山下时所见江南的景色及感受,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
十二、写作手法
1、寓情于景,即景生情。诗人善于借用景物特征表达情思。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字,抓住了江湖这一景物特征;“生残夜“入旧年”中的“生”与“入”,写拂晓日出,突出表现江南早春的特征,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写法生动、传神。
2、景中出情,景中出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但“日”“春”却具有新生美好事物的品质。作者本意说理,但写景抒情的句子里却蕴含理趣,妙不可言。
3、语言清新,意境开阔。诗人用淡雅的文字描述了途中大江两岸的青山绿水,为读者勾画出一幅江南舟行图,表现出江南风光壮美的一面。
十三、作业。
十四、板书设计:
首联:青山绿水难掩旅途的抑郁之情
颔联:写景名句,以大景传小景之神。
颈联:哲理名句,时序变迁,季节更替
尾联:主旨句,思乡之情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5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 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 新授内容
1、 师范读,生跟读。
2、 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 生齐读。
4、 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 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 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主题;
2、进一步了解边塞诗,包括诗歌意象、主旨等;
3、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边塞诗歌主旨,能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诗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曲《出塞曲》导入
二、《从军行(其一)》鉴赏
(一)回顾所学边塞诗
(二)王昌龄简介
“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江宁”
(三)学生朗读诗歌
评价学生朗读
(四)找感情基调
“愁”
(五)如何写“愁”
“黄昏”、“独”、“秋”、“羌笛”、“关山月”
(六)曲笔
作者表现征人思乡怀人的感情 ,不直接写出,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作者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就全篇而言,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七)主旨
表现征人思乡怀人
三、总结边塞诗
1、意象: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常见意象还有: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
(5)“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思妇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3、边塞诗歌意境
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深刻体味,才可能准确领会边塞诗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四、诗歌鉴赏
高考回放(04年江苏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7
【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学时就已经接触了古诗这一题材,我们也都知道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那你们知道古诗的作用有多大吗?(讲述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从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诗联所产生的一种语言魅力,使我们所无法抗拒的。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感受诗歌别致的美。(板书课题)
Ⅰ《观沧海》
一。简介曹操及其作品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
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作品风格
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情调为慷慨悲凉为特色
3、《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
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4、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听录音)
1.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碣()石澹()竦()峙()萧瑟()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
石,以观/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与远大的政治抱负的性格特点。
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讲解: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
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
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4、。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5、“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
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三。本首诗小结
作者曹操是通过诗来向我们展示自己的雄心壮志,那是不是诗歌都只是表达志向呢?(生答:不是)对了,下面我将要学到的这首诗不管是在主题还是语言方面都会给我们不一样的体会。(板书诗题)
Ⅱ《次北固山下》
一。简介王湾
1.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2、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
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3、听录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在,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
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
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
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
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些字用得妙?
“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妙。“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涵的普遍含义是什么?
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7.尾联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采用了什么写法?
尾联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乡之情。运用典故,作者见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想借“雁足传书”来慰藉家人,使得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课堂小结
诗的语言是凝练的,短短几行,可以明志;寥寥几字,亦可抒情,同样是诗,却各有意境。既然诗歌有这么优美的语言,那我们又何必吝啬我们朗读。请同学们大声的诵读吧。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dàn):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cāng):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sǒngzhì):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sè):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
(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感。
(2)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3)“日月之行”四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4)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诗。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知诗人(查阅资料)
1、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2、创作背景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言绝句。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天宝初年,李白在都城长安供奉翰林时,二人便有密切的交往。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从天宝三年就离京漫游的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深感不平和悲伤,便写下了此诗,从远道寄给他,表达对王昌龄的同情和关切。(二)、解诗题
1、闻:听说。
2、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3、左迁:降职。
4、龙标:诗中有两处。
①诗题中指地名,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蛮荒之地。
②诗句中指代王昌龄。
解题:
体裁: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听说王昌龄降职为龙标县尉,写下了此诗,从远道寄给他。
(三)、诵诗句
1、范读或者听录音。
2、划分并读准节奏——诗句节奏,可从音节(完整词语)或者意义上(意思不可分割)把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四)懂诗意
1、杨花:柳絮。
2、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啼声哀婉凄切。
3、龙标:指代王昌龄
4、与:给译文: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暮春时节,我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县尉,已过五溪。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到夜郎西吧。
(五)悟诗情
1句:写景,为什么专写杨花和子规啼叫?点出闻讯的时节正值暮春,“杨花”落尽,“子规”哀啼,创设了飘零离恨之感。
2句:“闻道”,表达了一种闻知朋友讯息(不平和悲伤)的心情。“过五溪”,足见迁谪之(远),道路之(艰),说明被贬的地方是蛮荒之地。
明确:1、2句未写悲痛之情,但已显示悲痛之情。这是诗句背后的东西,是读出来的。3、4句:抒情。寄情明月,随风传送。以奇特的想象,表达深邃的意境,抒发对朋友真挚思念和关切。
四、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