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本文是勤劳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优秀10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内容导航
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1山中避雨教案 篇2《山中避雨》教案 篇3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4教学目标 篇5课时 篇6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7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8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9《山中避雨》教案 篇10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1
第一单元长征组歌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学习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它的来龙去脉学习用不同的样式表现内容的一般方法,丰富写作技法。
3.反复诵读,继松、品位、积累、运用本单元富有表现力的词语30个左右,句子10个左右。
4.了解历史,不忘先烈,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积极投身伟大的时代生活,开始“新长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以不同的文学样式表现了红军长征这一重大题材,表现的主题思想基本相同。
《七律长征》是一首律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红军在长征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图。
《长征组歌》两首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合唱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过雪山草地》再现了红军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老山界》真实、生动的叙述了红军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险山”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草》是小说,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形象,传神的表现了周恩来信息战士生命安危的高尚人格和高瞻远瞩的领袖风范。
《〈长征〉节选》是电视文学剧本,用画面和对话渲染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展现了领袖人物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崇高、美好的内心世界。
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七律长征》2课时
《〈长征组歌〉两首》2课时
《老山界》2课时
《草》1课时
《〈长征〉节选》2课时
《诗人领袖》1课时
写作2课时
口语交际2课时
单元小结与测试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外查找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
2.上网查找《长征组歌》其他八首词。
3.查查关于长征的路线图。
4.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长征》(11——24集)
5.搜集一些关于毛泽东的资料。
6.将以上查找、搜集到的资料,编辑成一期手抄报。
山中避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 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 4
教法:"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
教具:课件,录音机,《梅花三弄》录音带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课前谈话,导入 新课:
话题设置:
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教师课件展示有关"作者介绍"的图文(教师用书 P35页)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 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 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投影到屏幕上,大家一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
4、 讨论问题: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2):
课件展示问题:
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 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六、设置情景,深入探究:
教师播放《梅花三弄》曲,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 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2、 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七、体验活动:
教师导入 :
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古代名曲, 然后谈谈你听曲时所产生的联想或感受。
教师播放曲子,学生听后发言交流。
八、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重申文章主题,再引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九、布置作业 :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板书设计 :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 主题 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 乐-- 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 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 欢喜 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 和-- 无比快乐
《山中避雨》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合唱的语段,仔细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这么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丰子恺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会怎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山中避雨》。
二、简介作者:
丰子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同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自由朗读、认读字词:
寂寥(liáo)嘈杂(cáo)冗(rǒng)长里弄(long)
工尺(chě)陶冶(yě)乐(yuè)以教和
四、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1、标号自然段序号;
2、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前天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两个女孩青年们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避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结果:乐以教和
3、作者游览避雨,引发什么感受?(学生思考)
五、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根据六要素,同桌互相讲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六、配合音乐,读课文。
根据音乐的快慢,调整语速,尽量跟音乐相协调。
七、小结:先由学生小结课文内容,教师再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
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单元的第一课,采用鲁迅先生的驳论文作品,拉开了本单元探索思想上求知之路的序幕。在篇目安排上,学生们已经接触过议论文,了解了立论文的特点。本文的出现,可以使学生们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对鲁迅先生的杂文风格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以来多是语文课本中的难点。其难度在于,一方面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他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鲁迅先生的杂文作品,虚实结合,褒贬结合,语言风格犀利,学生们无法准确把握其中深刻的内涵。所以,理解本篇驳论文就更有难度了。因此,讲清背景、加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感受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1.理解个别语句的深刻含义。
2.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1.时代背景赏析语句。
2.了解鲁迅先生幽默讽刺与热情颂扬相结合的语言风格。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环节一:课文导入
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有一部的杂文集,名字为《且介亭杂文》,大家知道这部作品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吗?这还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起。
学生活动:交流之前预习查找资料得出的介绍,了解名字的由来。
(二)环节二: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题目读起来是什么语气?题目有什么内涵?
学生活动:尝试读出疑惑、质疑的语气并讨论标题的内涵。
(三)环节三:寻找观点
教师引导:立论文构成要素为论点、论据和论证。那么驳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样式,由哪些要素构成呢?请从文章一二段中找出被驳斥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总结驳论文的要素并找到被驳斥的观点。
(四)环节四:研究驳论方式
教师引导:批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论据也可以针对论证过程,证明以上
两者为错误的,进而论点也站不住脚了。本文采用了什么批驳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是作者承认“事实”,但是论据只能证明失去了“他心力”而不是“自信力”。从而证明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五)环节五:分析语句
教师引导:分析第一段三个“事实”,在排列顺序上有什么讲究?
学生活动:由自夸地大物博到寄希望给国联,到求神拜佛,是由此及彼,由
实到虚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环节一:区分含义
教师引导:“自信力”“他信力”和“自欺力”分别是什么含义?
学生活动:自信力指信自己;他信力,即信别人,比如“国联”;自欺力指既不敢面对现实,又不自立自强,反而去求神拜佛,信神灵。
(二)环节二:明确观点
教师引导:作者认为“中国人到底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找出作者主张的观点。
(三)环节三:赏析重点语句
教师引导:作者认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指哪些人?他们的自信来
自哪里?
学生活动: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谈,他们的自信来自于信仰及忧国忧民的
责任感。
(四)环节四:举例印证
教师活动:分别举例说出历苦干、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这组排
比讲究顺序么?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举出各类人物的事例并从这组排比的递进关系中体会内涵。
(五)环节五:赏析词句
教师活动:“状元宰相”和“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学生活动:分别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和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六)环节六:总结梳理
教师活动:总结驳论文的特点及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风格。
学生活动:分析、体会。
教学目标 篇5
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课时 篇6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 “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
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炼字艺术。
2、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鉴赏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并说说这些诗句分别体现的情感。提示:诗句有《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二、诵读与品味
1、学生自读体会
2、引导学生展示
3、诵读语调交流
三、品读鉴赏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四、课堂小结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8
教学思路
本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教学目标
①课文分析:本文写的是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教学本文,要让学生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意识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我们怎样看待友谊,怎样看待物质利益,怎样更好的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怎样消除我们与父辈之间的隔膜。
②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七(1)班学生语文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在朗读与发散思维能力方面尚有欠缺。希望通过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要领,能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并能根据教师引导,发现课文所要揭示和表达的深层次问题,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思考课文所要揭示和表达的深层次问题。
三、课前准备
学生
①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时就“金钱与友谊”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①对课文进行多次阅读,品味文章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②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现在我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些金银珠宝,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呢?(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有什么不要有病,没什么不能没钱。没有人认为金钱很重要,金钱是万能的吗?
(大屏幕投影出示学生的观点,请作者读一读)
“俗话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我看来,友谊是建起人类沟通的桥梁,友谊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友谊的重要性是金钱无法比拟的。”
——七(1)班吕芙蓉
“在人生当中,拥有几份真正的友谊,比拥有金钱更有意义。拥有友谊,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的朋友会来帮助你;拥有友谊,让你的生活更加快乐;拥有友谊,你的人生才会更加显现出自我价值。”
——七(1)班肖玉菲
“如果你没有了金钱,你可以得到真心朋友的帮助,马克思年轻时就是靠朋友救济才度过难关的,不是还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名言吗?但是如果你没有了友谊,就算有金钱,也会感到很孤单。”
——七(1)班江炜杰
“友谊和金钱对我都很重要。没有友谊,生活将失去色彩,孤独和寂寞将始终缠绕着自己;没有金钱,就失去了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没有生存,何谈享受。”
——七(1)班吕婷婷
的确,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这足以表现友情无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有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羚羊木雕》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好,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张之路的《羚羊木雕》。
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春教案2。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
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
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R>
㈠ 导语设计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教案《春教案2》。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
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面,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㈡ 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㈢ 朗读训练
1.听读:跟随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春江花月夜》,听老师范读来感受春天之美。
2.美读:伴随音乐的响起,学生用情品读,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3.赛读: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㈣ 听着大家优美的朗读,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那么本文分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板书)
说明:以读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是学习本文的写景技法和语言特点。
㈤学生自读逐图分析,用圈点勾画、旁批注释形式理解本分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感官技巧写景的方法。(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 春草图
⑴本文写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钻”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图运用了哪种感官技巧写景?
2.春花图
⑴作者从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争春的特点?
3. 春风图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⑵找出运用感官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说明写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4. 春雨图
⑴作者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及远,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哪些特点?
⑵“斜织”“薄雾”这两个词好在哪里?
5. 迎春图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颂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教师归纳总结:词语的准确生动和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本文增添了语言色彩。如:“偷偷”、“钻”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时,又写出了小草顽强生命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技巧,写出了春风的温柔、沉醉、和谐、动听,把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㈥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托物言志目的。
㈦ 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绿》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找两个朗读比较好的学生伴随着音乐朗读,在优美的意境中结束本课节的教学任务。
说明:此项设计为了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下节课练笔创设情境。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春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笔。
㈧ 课内练笔
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项,仿写《春》写作手法写一篇写景散文。(多媒体展示“春、秋、冬”风景画)
1.模仿《春》写“夏”。
2.模仿《春》写“秋”。
3.模仿《春》写“冬”。
㈨ 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课节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教案 篇10
一、认识字词
寂寥(liáo)嘈(cáo)杂冗(rǒng)长陶冶(táoyě)
乐(yuè)以教和(hé)和(hè)歌工尺(chě)
弄,①弄(lòng)堂;②捉弄(nòng)
和,①和(hé)平;②和(hè)歌③和(huò)药
乐,①乐(lè)趣②音乐(yuè)
二、文中线索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事情线索:
下雨————躲雨———借琴———拉琴————惜别
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孩:怨天尤人———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导入……
一、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凯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笔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进》等。
二、认识字词
正音:寂寥(liáo)嘈(cóo)杂冗(rǒng)长陶冶(táoyě)
乐(yuè)以教和(hé)和(hè)歌工尺(chě)
把需注音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给加点字注音,并引出多音字,如:弄,①弄(lòng)堂;②捉弄(nòng);和,①和(hé)平;②和(hè)歌③和(huò)药;乐,①乐(lè)趣②音乐(yuè);把词语的解释念给学生听,并让他们找到相应的词语。
释词: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