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最新8篇正文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最新8篇》

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为您整理了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最新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童趣》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表演《四季童趣》。

教学目标

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给音乐创作带来了无限生机,本课的几首作品反映了少年们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让我们热情地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

教学重点

通过表演歌曲,理解音乐的风格情趣。

教具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相问好。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冬季。

2.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一说你喜欢的季节,为什么?

(1)喜欢冬季: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2)喜欢夏季:游泳,穿漂亮的花裙子。放暑假旅游。

(3)喜欢春季:万物复苏,小树发芽了,草绿了,花开了。

(4)喜欢秋季: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各种蔬菜、水果大丰收,金色的秋天很美。

(三)学习歌曲。

1.聆听录音范唱。

2.请同学们说一说歌曲是怎样描绘四季的?

春天→放风筝。

夏天→小河湾,抓螃蟹。

秋天→长竹杆,打枣摘苹果。

冬天→雪撬板去滑雪。

3.再次聆听录音范唱,并说出歌曲的演唱速度和情绪。

4.学唱歌曲。

(1)用听唱法学习。

(2)逐句聆听教师的范唱,记住歌词,体会情绪。

(3)跟着教师的范唱完整的演唱歌曲。

(4)学生自主的完整的演唱全曲。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5.利用书上的插图做辅助,引导学生们用不同的情绪演唱不同的四个季节,并唱好此首歌曲。

(三)为歌曲编创表演。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春、夏、秋、冬”描绘不同季节的四幅图。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怎样用自己的形体动作,肢体语言来描绘这四个不同的季节。

3.分组展示他们创编的动作。

4.找出四组(按季节)表演贴切的组,随着音乐表演。

5.教师组织学生合作表演。

(1)四组同学表演四个不同的季节。

(2)教师和其它的同学们演唱歌曲。

(3)以《四季童趣》为主题A,组成回旋曲式。

A→春→A→夏→A→秋→A→冬

6.请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四)本节课的收获。

1.更深的了解了四季不同的特点。

2.学会了一首活泼,欢快情绪的歌曲《四季童趣》。

3.初步了解了回旋曲式,而且是在大家共同合作中学会的。

《童趣》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六)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七)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八)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①“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③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三)讨论。

问题1: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五)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童趣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定位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作品。课文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初中语文的起始阶段中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

2、课程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悟写作意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本课的要求是反复朗读,感知课文整体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部分字词含义,理解作者儿时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四、说教法

根据第一单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我将采用朗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朗读来品味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用讨论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五、说学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本课教学我将给学生以下指导:

1、教给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2、教给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读懂文言大意的方法。

3、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质疑,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六、说教学设想

教学本课,我采用“线索式”教学思路,即“一线串珠”式的整体阅读教学思路,这是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思路。用钱梦龙老师的话来讲,就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这个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探讨这个目标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关键问题就是“怎样理解文中的童真童趣。”我设计了如下步骤:

1、感知童趣: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教师范读进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观,训练学生感知文字的语感,初步感知童趣。

2、理解童趣:通过默读、质疑、讨论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理解童趣。

3、品味童趣:通过讨论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体验品味童趣,进行情感教育和感情熏陶。

七、说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展示媒体,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情境导入,激发共鸣。

(二)感知童趣 1、朗读并运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学会朗读。

3、学会表情朗读。 以趣激趣,教会朗读方法。

用好的朗读,诱发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理解童趣 进行分散性学习:

1、阅读、质疑、讨论。

2、理解字、词、句。

3、讨论,解疑。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品味童趣 进行集中性学习:

讨论三个问题:

(1)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独特的心灵感受呢?

(2)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么美丽而奇特呢?

(3)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体验吗? 这些问题的设计

1、帮助理清思路并理解“物外之趣”。

2、联系生活,引导体验并获得情感的熏陶。

3、同上

(五)课堂训练

1、 指导背诵。

2、检验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情况并积累词语。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达到朗读成诵。

检验学习成果,积累文言词语。

(六)课外延伸 以“童趣”为题,写一篇的短文,突出“童趣”。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的能力。

《童趣》教案 篇4

(建议安排2课时)

[学习导引]

《童趣》通过回忆童稚时代的几个趣事,表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告诉我们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它的态度,我们要善于感悟,从中获得物外之趣。

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首先应扫清本课在读音上的障碍,给生字注音标调,将课文流利地朗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要能说出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学会借助注释、词典,联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换字的办法解释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如“张目对日”,张--张开,目--眼睛,对--向着……看,日--太阳。第三,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释其意义;要注意积累“之、其、而、于”等虚词的用法;要学会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本文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首先应扫清本课在读音上的障碍,给生字注音标调,将课文流利地朗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要能说出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学会借助注释、词典,联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换字的办法解释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如“张目对日”,张--张开,目--眼睛,对--向着……看,日--太阳。第三,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释其意义;要注意积累“之、其、而、于”等虚词的用法;要学会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本文中的“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等成语。

[典题例析]

例题:文言词的解释,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文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其中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明(      )察(       )秋毫          必(       )细(        )察其纹理    故(      )时有物外之趣(     )     私(      )拟作群鹤舞(     )于空中     则或(         )千或百        昂(       )首观(       )之

果(        )如鹤唳(         )云端

参考答案: 清楚    观察    一定    细心    所以    乐趣    私下   飞舞  有的   抬起    观看   果然   鸣叫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            》,作者是        代文学家          。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             ”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      )         (2)鹤唳(         )       (3)土砾(         )

(4)丘壑(      )         (5)癞蛤蟆(       )       (6)藐小(         )

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余忆童稚时(            )         (2)项为之强(        ) (        )

(3)果如鹤唳云端(      )(      ) (4)以丛草为林(       ) (       )

(5)方出神(       )             (6)兴正浓(          )

(7)驱之别院(        )           (8)则或千或百(         )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1、(         ) ----------------------------------------------------------

2、(         ) ----------------------------------------------------------

3、(         ) ----------------------------------------------------------

4、(         ) ----------------------------------------------------------

五、翻译下列句子。

5、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6、故时有物外之趣。

7、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8、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9、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训练二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以丛草为林(            )      心之所向(    )

二虫尽为所吞(                )   昂首观之(   )

项为之强(           )  物外之趣(    )

常蹲其身(        )      怡然称快(     )

必细察其纹理(       )       果然鹤也(          )

二、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5、(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6、一日,见二(             )虫斗(                 )草间。

7、常蹲其身,使(            )与台齐。

三、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8、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9、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

10、 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树”指的是:

四、简答。

11、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12、作者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五、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人名),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折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朝葛洪《西京杂记》)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邑(    )人大姓文不识           与其(     )佣作而不求偿

时人畏服之如是(          )     邑人曰:“穷〔     〕矣!”

14、解释文中画“——   ”线的句子。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先生留听,更理前论:

15、请概括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匡衡勤读的两件小事。

②                                                                           《童趣》训练一

一、填空  《闲情记趣》   清   沈复   鹤唳云端  庞然大物  二、(略)三、(1)我(2)脖子  同“僵”僵硬 (3)果然  鸣叫(4)把  当作(5)刚刚(6)兴致(7)驱赶(8)有的  四、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见鸟类新长出的羽毛。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十分满足的样子。3、庞然大物:非常庞大的东西。4、拔山倒树:使山动摇,使树倒下,形容气势极大。5—9(略)

《童趣》训练二

1、当作  被  因此  2、主谓之间、可不译  它,指蚊子  的   3、自己的  它的   4、的样子  是  5、我  6、只  于7、之  8、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9、丛草、虫蚊、土砾凸者、凹者  10、癞虾蟆  土砾凸者   丛草 11、略12、略  13、同乡  他、指文不识   如此、像这样  穷尽  14、(1)我希望能把主人的书全部通读一遍  (2)先生停下来听我说,请您再谈谈前面的观点  15、(1)勤学无烛,穿壁引光读书 (2)与人佣作不求偿,愿读遍主人书。

《童趣》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与本课主题“童趣”相关的音乐内容。感受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2 能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

3 能准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

教学重点:学唱《打花巴掌》《蜗牛与黄鹂鸟》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方法:动感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玩具交响曲》、聆听《出发》。

教学过程:

一、聆听《玩具交响曲》

1 导入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关于玩具的歌”[出示《玩具交响曲》音乐]

2 引导学生体会活泼有趣快乐的音乐情绪。

3 复听乐曲,试着让学生说出音乐中有哪些特殊的声音,在听到乐曲中模仿小鸟的声音用手势表示出来。

4、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或模仿敲击某种乐器。

二、聆听《出发》

1 导入

师: 看到小狗拉着雪橇你想到什么?[出示《出发》图文]

2 初听音乐

提示:音乐中描绘的小朋友是怎么出发的?

你仿佛听到什么?

3 复听时,学生随乐曲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打花巴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学习新课《打花巴掌》

1、出示节奏:×××× × │×× × │×。× ×× │×

2、学生自由讨论后读出节奏。

3、学唱《打花巴掌》

a、导入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玩过拍手游戏”

师:“北京的小朋友在玩拍手游戏时还能拍出各种各样的鲜花,你们听听”[出示《打花巴掌》音乐]

b、提问:他们都拍出什么花?

C、通过听唱法学唱歌曲。

d、歌曲基本学会后做拍手游戏。

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教师提示这首歌的儿歌部分两人一组互相击掌。儿歌部分即兴表演。

e、分组创作新歌词,相互演唱、评议。

4、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A、请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歌曲部分,边听边讨论(4组分别拿一件乐器)怎样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部分伴奏。

b、4个组分别用四件打击乐器伴奏后再合奏。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2、学习节奏0 x 0 x∣0 x x‖为歌曲伴奏。

3、 创编活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看见过蜗牛”[出示蜗牛图] 同学们见过黄鹂鸟吗?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黄鹂鸟的图片(出示图片课件),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发生在蜗牛和黄鹂鸟之间的故事:冬冬家门前有一棵葡萄树,春天葡萄树刚长出嫩绿的叶芽,一只蜗牛背着它那重重的壳就开始从树低下慢慢的往上爬,这时正好被站在树枝上的两只黄鹂鸟看见了,它们俩在那里嘻嘻哈哈的笑蜗牛,“蜗牛兄弟,葡萄成熟还早着呢,你这么急着就想吃葡萄了!哈哈……”蜗牛抬头看了看黄鹂鸟说:“这有什么好笑的呀,等我爬上葡萄架上的时候,葡萄不就成熟罗!”黄鹂鸟听了摇摇头飞走了。

二、学唱歌曲

有位叔叔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歌曲,歌名叫《蜗牛与黄鹂鸟》让我们来听听。(边听边带着学生摇摇身体,摆摆头,感受音乐的美感。)同学们一定觉得这首歌曲很好听吧!(生:是)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1、再次听唱,要求同学们带上表情来听唱(从学生中找出一个表情好的同学做示范。)

2、跟老师的钢琴唱,从学生的声音、音准、吐字、表情等方面出发,使学生能得到提高。

3、让同学们站起来声情并茂的演唱一次,同学们也可随着音乐做律动。

三、学习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1、老师这里有两个节奏型

1: o x o x | o x x ‖

2:xxxx x | xxxx x ‖

老师示范拍节奏

2、同学们讨论一下,哪条节奏型更象蜗牛爬行的样子,等一下我们就用它为歌曲伴奏(学生讨论并回答)。

3、练习节奏

听歌曲为歌曲伴奏两遍,同学们可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老师作指导。

四、 创编活动

师:这首歌曲不但内容有趣,旋律轻快、活泼,而且也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同学们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这首歌。比如,喜欢表演的同学们可以为这首歌曲设计舞蹈动作,或者邀上你的几个朋友,一起来创编这首歌曲的情境,如有的可以扮葡萄树,有的可以扮黄鹂鸟,还可以扮蜗牛,进行情景表演,你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需要头饰的同学到我这里来拿,现在大家开始动手吧!(老师巡视)。

1、鼓励他们活动,尽可能让大家都参与活动,

2、对学生进行指导,

3、学生展示

舞蹈和情景表演的同学谁先来表演给大家欣赏一下,同学们看完后说说他们的表演怎么样,有哪些精彩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如果你帮他改改,你会怎样改,发表一下你的宝贵意见

4、相互评价

五、 德育渗透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你能从蜗牛和黄鹂鸟身上分别学到一些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美妙动听的歌声,看到你们精彩的表演和非常富有创意的绘画,同时,通过学唱歌曲使我们懂得了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童趣》教案 篇6

《童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培养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

1、齐读李白的《长干里》思考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儿童的什么?

资料:长干里 李白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猜疑。

“竹马”是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2、作者、作品介绍

课前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展示。

资料: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教师强调朗读要求,然后学生带问题读课文。

⑴这是一篇文言文。可能学生会在语言上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但要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上发音饱满。(字音)

⑵朗读要注意抑扬顿挫。(停顿)

⑶朗读还要读出感情。

2、学生齐读后,完成注音:

藐(miǎo) 项为之强 (jiāng) 唳 (lì) 怡 (yí)

凹凸 (āo tū) 壑 (hè) 癞 (lài) 虾蟆 (há ma)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a、自由朗读课文;

b、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c、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d、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

a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b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c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d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e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f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参与讨论,加以点拨。

四、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分小组分段落完成译文并完成以下题目。

项(脖子、颈项) 果 (果真) 林 (树林) 兴 (兴趣)

方出神 (正) 驱之别院 (赶、驱逐)

明察秋毫: 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 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 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五、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理清文章结构,背诵全文。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及时反馈。

二、提问预留的两个问题,明确答案。

①围绕“物外之趣”

②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三、合作学习,探究质疑。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a、自主思考,探究结果。

b、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c、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完成以下问题的探究。

①、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 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

②、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 ——观察的收获 )

③、阅读第2、3、4段,想一想: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④、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

⑤、“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是将它处死?

(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处置有度;不忍心。)

⑥、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⑦、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小组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

五、完成达标练习。

1.下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是( )

A稚zhì 唳lèi 拟ní 观guāng

B凸tū 藐miǎo 怡yí 蹲dūn

C砾lì 庞páng 凹āo 鹤hè

D壑hè 癞lài 察chá 帐zhàng

2.选出没有比喻义的句子( )。

A.夏蚊成雷。

B.果如鹤唳云端。

C.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D.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3.哪句中有通假字?( )

A.必细察其纹理。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作青云白鹤观。

D.凹者为壑。

4.没有直接写作者有物外之趣的句子是( )。

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B.怡然称快。

C.见二虫斗草间。

D.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闲情记趣》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文中所记之趣是特指________见藐小物必察其纹理_的_____________趣,例如:将_____________当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___当作_________________而怡然称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6.解释词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7.“蹲其身,使与台齐”句中“使”字后面省略了一个代词“之”,如果把它翻译出来,你觉得“之”应具体指代什么?( )

A.身子 B.眼睛

C.头部 D.下巴

8.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①项为之强( ) ( )

②鹤唳云端( )

③张目对日( )

④观之,兴正浓( )

⑤盖一癞虾蟆( )

⑥方出神( )

9、解释下面这些词的不同意义。

其 见藐小物,必细察其纹理( )

使其冲烟而飞鸣 ( )

蹲其身 ( )

为项为之强 ( )

以丛草为林(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体验反思 篇7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如:白云朵朵——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萤火虫——仙女的小灯笼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象,加之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童趣》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扮演《摇船调》,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

2.猜谜活动交流。

3.单元小结。

教学重难点:

1.由《猜调》导入:一问一答的歌曲上节课我们学了《猜调》,今天我们再唱一首这样的一问一答歌曲

2.聆听(录音)范唱。要求:能听出问什么?怎样回答?

3.再听范唱。要求:能感悟到“摇船”的感觉吗?如当你有感觉时,请用摇船的动作为歌曲随同律动

4.用投影或幻灯打出歌谱(也可抄成歌片),让同学边听录音边做摇船动作边看歌谱,反应快的同学可以随录音轻声哼

5.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分男女声(或小组)试唱歌曲。教师从中获取反馈,纠正个别乐句的错误,如第3、4小节的一字多音,和点节奏等

6.各人自学歌曲并设计扮演

7.各组排列成船形(四组4条船)教师手执口风琴到各组轮流伴奏(不带旋律,曲谱见课本),全班同学随教师的口风琴伴奏边唱边观察各组的扮演(即兴)。教师到哪一组中间,该组就边唱边扮演,各组唱一段歌词即间→答→问答。

8.同学学习口风琴伴奏:

(1)找到G音和G=1,并顺次找到“1235”四个音

(2)学奏伴奏谱8小节

(3)在教师弹奏钢琴的旋律下,同学吹伴奏

(4)学习最后4小节口风琴伴奏

9.两组为一歌队,一问一答(扮演、伴奏,均由队员自身承当)。

10.评价小结。

11.猜谜语活动

⑴各人把上节课后收集到的谜语进行交流

⑵修改收集到的谜语

⑶为《摇船调》编创新的歌词

⑷演唱创作新的歌词的《摇船调》,并进行扮演

⑸单元小结:音乐与人的关系给我们带来童趣、乐趣。

12.教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