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正文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

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说出相反数的意义

2.使学生能求出已知数的相反数

3.使学生能根据相反数的意思进行化简

【学习过程】

【情景创设】

回忆上节课的情境,小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大街走了0.5千米,在数轴上表示出他的位置。点A,点B即是小明到达的位置。

观察A,B两点位置及共到原点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吗?

《数轴》专题练习

1.(4)班在一次联欢活动中,把全班分成5个队参加活动,游戏结束后,5个队的得分如下:

A队:-50分;B队:150分;C队:-300分;D队:0分;E队:100分。

(1)将5个队按由低分到高分的顺序排序;

(2)把每个队的得分标在数轴上,并标上代表该队的字母;

(3)从数轴上看A队与B队相差多少分?C队与E队呢?

《2.4数轴》同步测试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个正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B.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

C.一个负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D.任何数的绝对值都不是负数

22017·海安县期中绝对值大于2且不大于5的整数有________个。

3某检修小组乘坐一辆汽车沿公路检修供电线路,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他们从出发到收工返回时,走过的路程记录如下(单位:km):+5,-3,+7,-1,-4,+8,-12.求他们从出发到收工返回时,总共行驶的路程。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2、能说明整式加、减中每一步运算的算理,逐步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述的能力、

重、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操作:

(1)准备三张如下图所示的卡片

(2)思考:

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拼成的四边形的周长、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

1、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步骤?

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整式的加减》同步测试

1、三个小队植树,第一队种x棵,第二队种的树比第一队种的树的2倍还多8棵,第三队种的树比第二队种的树的一半少6棵,三队共种树________棵、

2、甲仓库有煤1500吨,乙仓库有煤800吨,从甲仓库每天运出煤5吨,从乙仓库每天运出煤2吨,求m天后,甲、乙两仓库一共还有多少吨煤,并求出当m=30时,甲、乙两仓库一共存煤的数量?

3、6整式的加减:测试

1、已知三角形的第一边长为2a+b,第二边比第一边长a-b,第三边比第二边短a,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某同学做了一道数学题:“已知两个多项式为A,B,B=3x﹣2y,求A﹣B的值、”他误将“A﹣B”看成了“A+B”,结果求出的答案是x﹣y,那么原来的A﹣B的值应该是( )

A、4x﹣3y B、﹣5x+3y C、﹣2x+y D、2x﹣y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二、教法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三、正数与负数概念的理解

1﹒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

2﹒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奇数和偶数的外延也由自然数扩大为整数,整数也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如…—6,—4,—2,0,2,4,6…,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如…—5,—4,—2,1,3,5…

3﹒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细分有五类: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但研究问题时,通常把有理数分为三类:正数、0、负数,进行讨论。

4﹒通常把正数和0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0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0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非正整数。

四、有理数的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1)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2)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但为了研究方便,本章中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3)注意概念中所用“统称”二字,它与说“整数和分数是有理数”的意思不大一样。前者回避了分数是否包括整数的问题,即使把整数包括在分数范围内,说“统称”还是不错,而用后一种说法就欠妥了。

4)分数和小数的区别:

分数(既约分数)都可表示成小数,但不是所有的小数都能表示成分数的。

5)到目前为止,所学过的数(除π外)都是有理数。

初一的数学上册教案 篇4

【对话探索设计】

〖复习

我们知道,所有的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有限小数5.32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吗?所有的有限小数都是分数吗?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吗?是不是分数?

结论:所有的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是分数。

〖探索1

小学时所指的整数包括正整数和零,学了负整数以后,今后我们所指的整数与小学时所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

结论: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整数。

〖探索2

下列负数哪些是负分数?

-12, ,-0.33, ,-12.03, 。

〖探索3

所有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请把下列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大括号里:

1, 0.0708, -700, -, -3.88, 0, , 3.14159265, , 。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

(注意:大括号内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探索4

为什么不是分数?如果说所有的分数都是小数,对吗?反过来,所有的小数都是分数,对吗?

结论: (1)小数可以分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两类,而无限小数又可分为(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两类;

(2)分数一定是小数,小数不一定是分数。

〖探索5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在数-100, 70.8, -7, , -3.8, 0, , ,中,不是分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小数的是_____________;不是有理数的是__________.

(友情提示:,都是小数,但都不是分数,自然也都不是有理数。你答对了吗?)

〖练习

P10.练习

【作业】

P18.习题1.

【补充作业】

1、列出竖式,把分数化为小数。(体会分数不可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2、把下列小数化为分数:3.14159, 。

【备选素材】

1、判断:

(1)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2)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3)一个有理数,是分数,就一定是小数;

(4)一个无限小数,如果不循环,就不是有理数;

(5)小数就是分数;

(6)有理数只能分成两类。

(7)负分数不是负数。

2、按符号分,整数可以分为正整数、______和______三类,而分数则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共两类。

3、分数可以分为有限小数和________________两类。

4、满足什么条件的小数才是有理数?

5、(1)列出竖式,把分数化为小数;(体会分数不可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2)有的小数不是分数,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3)说明为什么0.3是分数,而却不是。

6、有理数可以分为整数和分数两类,还可以按符号分为正有理数﹑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7、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里:

-|-3|, -(-0.072), , -3.88, , 3.14, , 。

初一的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