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三教案 > 最新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精选8篇】正文

《最新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精选8篇】》

时间:

教案总结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抓住这组课文的共同特点,以下是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最新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精选8篇】,仅供参考。

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探究,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通过点拨,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与背诵;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点拨法。如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五、合作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4.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5.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七、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板书设计】

︱ 鸟——诗人自己 ︱ ︱

︱第一节︱ 土地——祖国大地 ︱ ︱

︱ ︱ 河流、风——抗争精神 ︱意象朴实 ︱ 反抗侵略

我爱着土地 ︱ ︱黎明——光明、希望 ︱象征深远 ︱ 热爱祖国

︱ ︱常含泪水︱ 直抒胸臆 ︱ 至死不渝

︱第二节︱ ︱ ︱

︱深爱土地︱ 激情澎湃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篇2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流派——朦胧派。

2、理解诗歌借用意象抒情来揭示主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感悟,认识历史、现在、未来的祖国特征,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以及以建设祖国为己任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通过诗歌所借助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脉络。教学难点:疑难诗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提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今天我们就随着舒婷一起走进我们亲爱的祖国?看一看什么样的祖国竟让他如此深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体会。

1、学生掌握

隧洞 蜗行 淤滩 泊船

簇新 笑涡 喷薄 伤痕累累

2、走进作者

学生展示自己了解到的舒婷

3、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全诗,提醒注意节奏、语气等,其余同学侧耳倾听,尝试记住他们的朗读情况,根据老师提示加以对比。

爱则气徐声柔,恨则气足声硬,

悲则气沉声缓,喜则气满声高,

怒则气粗声重,急则气短声促,

疑则气细声黏,冷则气少声平,

惧则气提声凝,欲则气多声放。

三、再读诗歌,借助意象把握诗歌情感脉络,品味情感美。

提问:

1、诗中“我”是谁,“你”是谁,“我”与“你”是什么关系?

2、诗中反映了哪几个时期的祖国?

3、分析祖国在那个时期的特征并感受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请用“我从‘’这些意象中看出的祖国是(特征)的,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明确:

1、“我”是诗人,是千千万万对祖国有着深厚情感中国人;“你”是指祖国;“我”与“你”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为你牺牲一切亦在所不惜。

2、反映了历史的祖国、当今的祖国、未来的祖国。

3、“我从‘数百年纺着疲惫的歌的河边上的破旧的老水车、在历史的隧洞中蜗行摸索的熏黑的矿灯,’这些意象中看出历史的祖国是贫穷、落后、发展缓慢艰难(特征)的,抒发了诗人悲哀叹息的情感。”(第一节,百年贫穷——-悲哀;第二节,有希望从未实现——无奈;第三节,重获希望————激动兴奋;第四节,甘愿现身——坚定慷慨。)

(此处让同学在理解诗人情感后再读,分析前后读的变化,理解诗的朗读应带上感情。)

教师小结:不论是历史中贫穷落后的祖国,还是现时期崭新而充满希望的祖国,还是未来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不论是诗人的悲哀、无奈,还是兴奋激动、坚定要为祖国献身的意志,都包含了诗人对祖国无比深沉炽热的热爱之情,情感由低回叹息到激昂热烈,富有变化美,而诗人对祖国生死相依,甘愿现身的赤诚的情感更美。可在整首诗中,诗人并未出现一个“爱”字,这浓厚的情感又是如何传达出来的呢?(介绍朦胧诗)学生尝试分析。

四、赏析诗句

1、品诗句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2、补充诗句

我是干瘪的稻穗,

是失修的路基,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板书设计

第一节,百年贫穷——悲哀;

第二节,有希望从未实现——无奈

第三节,重获希望——激动兴奋 深沉诚挚的爱国情

第四节,甘愿现身——坚定慷慨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篇3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1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

2、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3、学习本文质朴又富于哲理的语言。

4、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学习她在事业上执著奋斗的精神。

资料袋:

回忆录是传记文的一种,是回忆性散文,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生活。回忆录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这篇回忆录以质朴、真诚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

学习过程

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报酬奢望估量尽量纯粹蹂躏猝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问心无愧:

致力:

专心致志:

盛名:

蹂躏:

逆来顺受:

自主理解

3、本文以“我的信念”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4、默读课文,请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理解探究

5、怎样理解:我们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6、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合作释疑

7、本文运用第一人称有何好处?

8、默读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思考体会它的深意。(有些哲理性的语言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划出课文中自认为暂时难以理解其内涵的句子,然后交流。)

拓展迁移

9、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请给居里夫人写一段墓志铭。

课堂小结

10、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达标检测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要不要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在法国得到自由的代价。

11、从选文看,居里夫人是怎样对待财富的?

12、从选文看,居里夫人的愿望是什么?

13、“我坚信我们是对的”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类文赏析

悼念玛丽·居里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祥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参考答案:

1、略2、略

3、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看法,即只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具有自信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成就。信念的意思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以“我的信念”为题,一方面划定了文章的写作范围,另一方面强调了文章的中心。

4、坚韧不拔树立信心问心无愧尽己所能执着勤奋集中目标探讨真理献身科学生活简单保持安宁不图财富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5、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6、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__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7、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我”在文章中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只是做陪衬,甚至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本文中的“我”当然是主要人物,课文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令读者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8、①生活对于任何人并非易事。②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③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④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9、略10、略

11、对财富不感兴趣,抛弃了一笔财富,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12、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13、纯碎研究的观念。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2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③教师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四、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2、范读课文

3、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4、梳理信息

5、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勤奋集中目标献身科学探讨真理生活简单重大发现保持安宁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保持安宁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环境需求{追求自由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珍惜时间坚忍不拔执著勤奋

6、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新课标第一网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7、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8、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9、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3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笔下的山、水、城、人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

前一课学习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

课前准备:

①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②老舍是我国现代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__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2、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五、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__,品味语言。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位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三、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①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五、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1、写作练习:借鉴课文的写法,用你的笔描绘一副“校园秋景图”。

2、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七、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贯串全文

对济南的总感受:“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八、课后反思。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马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篇4

《马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3、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一、由“马”字成语导入(老马识途、驷马难追、马到成功、悬崖勒马、马革裹尸、指鹿为马、快马加鞭、车水马龙、害群之马、一马平川、千军万马、万马奔腾、厉兵秣马、马失前蹄、蛛丝马迹、鞍前马后、走马观花、兵荒马乱、马首是瞻、心猿意马、走马上任、五马分尸、塞翁失马,青梅竹马等)

二、检查预习作业、存疑问讨论

(一)又说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夸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唐宋八大家之首,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幼年早孤、由嫂抚养,二十五岁中进士,仕途坎坷,有才不受重用,痛感明主难遇,在这种心情下写下这篇《马说》。晚年曾任京兆尹。

(二)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注音

一食(shí)   食(sì)马  槽枥(cáo lì)   骈(pián)死    外见(xiàn)o(zhǐ)

(三)根据也学知识和注释思考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

(四)用注释理解实词、虚词

(1)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比喻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的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骈(一同)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喂)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策之(用鞭子打) 执策(马鞭子)  道(规律,方法,正确的方法)  尽其材(竭尽,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其真不知马也(识别)

(2)虚词:而伯乐(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虽(即使)   之手(助词,的)  或(有时)

安求其能(代词,千里马)     是马也(这种)

其能(能够)   千里之能(能力)  安(怎么)

(五)读顺文

1、师范读课文、学生试读、多读,尽可能流畅,说句读,至少读三遍

2、边读课文、边结合生活、用自己的话,说句子意思

3、再读课文,利用课堂主作业,说感受

(1)第一段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第一句话强调伯乐能识马。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2)第二段说明了(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食不饱,力不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是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3)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不是天下无马,而是不识马。表现统治者浅薄愚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以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E天下无马”。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

4、拓展提高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明确: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4)在韩愈年代,有千里马难遇伯乐,我们生活中有没有此现象?如果你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自己该怎么办?

预设:要展示自己,创造机会;要心态平和,不管什么工作都要尽职尽责,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E (决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5,讲述“拍马屁”的由来,“露马脚”的起源,“马虎”的来历。

6,背诵课文

(六)板书:

马说

韩愈

伯乐决定千里马命运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怀才不遇

人才常有识才者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马马被埋没

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满腔悲愤          对统治者的控诉

意在谴责食马者无知                           怀才不遇的愤慨

食马者不懂怎样用马

残酷方式对待马              卒章显志

痛斥统治者摧残人才

教学反思

邹爱洪

语文上册《雪》初三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的表现技法,让学生近距离地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材运用大量图片和优秀中国画作品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又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并能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选择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画枝干和花瓣的基本要领,作为技能学习的内容,学习使用国画用具,尝试国画的表现技法,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国画中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兰、竹、菊等其他题材的欣赏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美术、音乐、生物、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进行探究性地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民族艺术的伟大。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梅花挺直坚硬、生机勃勃的造型特点,让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知识技能目标

1 .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的韵味。

2 .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3 .运用所学,尝试表现其他题材,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对梅花的学习活动中,尝试中国画工具和材料,体验作画的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中国画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感受、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 由赏梅——咏梅——画梅展开,体会梅花顽强、挺拔向上的精神,体会笔墨的韵味;第二课时,学生大胆尝试水墨技法,亲自感受中国传统画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等。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及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

涉及学科:生物、历史、地理、音乐、文学等。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图片、中国画材料等。

学具——课本、国画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引入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花的世界里,生活因为有花而美丽。同学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花呢 ?( 生答 )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最喜欢的花,大家猜猜是什么花呢 ?( 多媒体展示梅花图片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清新的、富有情意的意象,初步领会诗歌特有的内在美感,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作者奇特的艺术手法,感受语言魅力。

3.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位入木三分的评论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建筑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她就是中国现代历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提示】

导入时可播放相关的朗读视频,让诗歌本身的音韵美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关注。朗读视频素材见光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作者介绍、诗歌特点。

(1)林徽因是中国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方面,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领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与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2)“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的重要流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诗的形式格律化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林徽因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注重感觉的微妙、比喻的新奇、意象的渲染及情绪的回旋。她以其优雅芬芳、柔美细腻的写作特色显示了诗作独特的审美价值。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1)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重读的词语;(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提示】

本诗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进而把握诗歌的语言艺术及深刻内蕴。

3.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这首诗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句,欣赏诗人巧妙的意象捕捉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诗中描写的景物。

1.诗人描写了“四月天”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心中的“爱”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提示】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相交融而诞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其作用是能加深审美的愉悦,留出空白,增强诗的张力。

2.诗人笔下的爱有什么特点呢?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3.诗人通过不同的感官来描写“四月”所独有的景物,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结合诗人笔下的意象进行分析。

目标导学三:品读诗句,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探究:“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闻一多先生曾提出了“三美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本诗既是新格律诗的典范,它是否表现了“三美”原则?是如何表现的?

【教学提示】

教学过程中简要穿插新格律诗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对现代诗做整体性认识。

目标导学四:主旨把握,拓展延伸

主旨:“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因此这首诗极有可能是为孩子写的一首赞美诗。

延伸:请同学模仿诗作中对爱的描写,选择一种或几种景物,仿写一首小诗,表达对母亲的爱。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提示】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教师可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收集材料,对该诗主旨进行深入研讨。

三、板书设计

用美的意象→寄托情感→表达对儿子真挚的爱

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3、初反复朗诵,感知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联想想像法。

3、评析欣赏法。

4、探究学习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教学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禁锢(jìn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襁(qiǎng)褓(bǎo)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语)。

五、作业布置

模仿本文,以“的述说”为题,写一首诗歌。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学习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用人民大会堂里的巨画《江山如此多娇》引入。

2、介绍写作背景。

3、范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4、读准下列词语

莽莽 妖娆 折腰 红装素裹 稍逊 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

5、学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请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内容。

二、质疑赏析

(一)赏析文段一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开头三小句写了什么内容?在写作上起到什么作用?

②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③请你简单概括一下作者描绘意境的特点,且用课文中的一小句来概括祖国河山的特点。

(二)赏析文段二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第一大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诗人是如何评价这五位历史人物的?

③“惜“字包含了哪些意义?

④请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

1、齐读

2、教师点评

3、听配乐朗读

4、个人朗读,学生点评

5、齐读

四、巩固迁移

1、小结

2、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

3、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积累写雪的诗句

③《导学导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