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案设计(优秀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理想》教案设计(优秀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内容导航
《理想》教案设计 篇1《理想》教案 篇2《理想》教学设计 篇3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 篇4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5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6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7《理想》教学设计 篇8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篇9《理想》教案设计 篇1
6.理想
学习目标:
1. 多重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理,品尝诗味。
2. 能仿写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之类的句式。
3. 能切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并如何去去实现理想。
教学设想: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以朗读为主,从中悟得诗理,对其中的深奥含义不必作死抠式理解,允许学生见仁见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在山的那边》中里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海就是孩子心中的美好理想。谁能说出关于理想的名言。
二。自由朗读一遍,给生词注音,如缀连、洗濯、寂寥、玷污、诅咒(全班齐读,要求响亮、有力量。
三。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诗意,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的疑问可参看教参上有关分析。
四。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六。再读全诗,要求有情感。
七。作业 :仿写
例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友谊是 , ;友谊是 , ;
《理想》教案 篇2
一、案例描述
当代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赞美性的哲理诗。本诗借助一连串的比喻,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等不同角度阐述理想、赞美理想,使诗歌既富有鲜明形象,又饱含睿言誓语。对刚进入中学不久的初一学生来说,因诗人不平凡的遭遇、丰富的学识以及宏阔的眼光与学生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学生理解其文字及深层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在用例子和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理想”的之后,把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定为:朗读品味诗歌,找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句子、难以理解的句子等进行品味揣摩。
学生一个个朗诵自己所找的句子,老师也很到位地进行了指导,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到位。课堂气氛热烈,听课的我校语文顾问金老师也面带微笑,频频点头。
在离下课还有10多分钟的时候,爱发言的王祎楠又一次举了手:“‘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大写的人’是什么人?”
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容易,就请其他学生回答,有学生摇头。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料到的。我只能进行以下的引导──
教师: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摆出一个“大”字吧,(学生甲自告奋勇,摆的姿势很好)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写的人”就是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人。
教师:对。这里的大写并非与小写相对。外语字母往往有大写和小写两种。但这里所谓的“大写的人”实际只取大的含义。大者,巨大、堂堂正正之意。表示要作一个在人格方面光明正大的人,堂堂正正的人。你能联想到我们中国哪些人是“大写的人”?
学生乙:我看中央台正在播出《汉武大帝》,汉武帝雄韬伟略,使汉朝时期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汉武帝是大写的人。
学生丙:老师在开始说到周恩来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是大写的人。
学生:……
教师:历史长河中,屈原为国为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司马迁秉持公心,忍辱负重,写出了有名的《史记》;岳飞力主抗金,“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他们所考虑的不是一已私利,而是民族的大义,是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他们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当今时代,焦裕禄、孔繁森等,都是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中国人。……因此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学生点头赞同,我也为我的“知识丰富”而暗暗得意,认为自己的随机应变还是可以的。
课后,金老师大力肯定的同时,指出了我在解决“大写的人”的问题时引导不够到位。她说:“大写的人”,为什么只说伟人、他人呢?毕竟伟人、他人离学生实际有点远,就学生自己说,怎样做才能成为“大写的人”?如不作弊、尊敬老师、孝顺父母、同学关系和谐……
二、反思
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备课时,我认为“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等句子是重点句,因此在课堂上联系到了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学习生活。但为什么这一句就没有采用“体验式”学习法呢?教师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要学生一提出问题就联系学生的实际吗?经过半个学期的思考和学习,我对当时的两个问题看法如下:
1、要关注细节:
“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体验也能照亮语文的学习,也可以说,语文学习是在不断地内视、发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解读语文,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联相融,就能获得双倍的意义。”因为《理想》一诗饱含高度概括的哲理,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人生体验不同而导致理解和体验也丰富多样,所以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并辅之以典型事例,促使这份领悟抵达心灵最深之处并使之升华。
古人云:“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是的,于细微处见精神,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诗歌的一字一句,更要备学生:不要高看学生,也不要低就学生。而我是也高看学生了,没有欲设最简单的问题往往也是最难的问题;在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时,一下子又跳得太快,没有给学生搭台阶,说明教育机智的不足。
2、思维的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思维的训练,他说:“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理想》学习的整个课堂上,我还是比较关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法训练的: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问题,一直处在积极思考的状态。从这一点来说,可以有一两句不采用“体验式学习法”,教师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一提出问题就联系学生的实际,也就是没有必要每一句都做出细致的分析和理解。
但不能否认: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恰当估计并有具体设计,避免出现新问题时手足无措。因此,在解决“大写的人”的问题时引导不够到位是一个遗憾,这遗憾促使我思考:老师要珍惜课堂教学每一分钟,力争在每一分钟里都获取最真实、的教学效益。
《理想》教学设计 篇3
教 学 目 标
1.长大后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是我们四年级学生大家都应思考的问题——理想。本单元的四首音乐作品为你提供了几个侧面:有科技类《种太阳》;有航运类《小纸船的梦》,有教师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以及各行各业的英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他们为祖国,为“四化”流汗,是我们的榜样!你的理想是什么?
2.演唱《种太阳》,并进行编创表演,从该曲调学唱过程中,学习曲调的重复与相似部分,为进一步学习重复与模进手法作铺垫。
3.在学唱《小纸船的梦》中,顺带学习变音记号——降记号,并在唱结尾句曲调实践中把它唱准,以加强音乐的色彩变化,营造梦境的氛围。
4.从聆听的二首歌曲中,进一步巩固演唱形式分类的知识;听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乐句重复次数,并画图形谱。
教 学 内 容
聆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教学基本要求
1.教师的职业对学生来讲,既神气又神秘,因此有很多学生把当一名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女声独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就是赞美人民教师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托起了一代新人的社会责任感。
2.欣赏女声独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设问: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与情感?歌曲表现为什么采用女声独唱?(细腻、亲切)
3.复听:要求能记住歌曲标题“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曲调,并能模唱。用图形谱把它记录下来。
4.讲解:歌曲的音调富有民族风格,采用山东琴书的音调为素材,创作而成,旋律乡土气息浓郁。
5.用投影机打出歌谱,学生随着录音轻声跟唱。
聆听《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教学基本要求
1.我们即将完成小学四年级的学习,如果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将是怎样的你和我?
2.欣赏《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用投影机打出歌谱。
设问:歌曲的内容与情绪是怎样的?
3.复听歌曲,跟录音轻声哼唱。
歌曲提出了三个问题,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创造这奇迹要靠谁?举杯赞美谁,光荣属于谁?
4.师生讨论。
5.长大后,你希望成为怎样的人?
用诗、歌、画、舞来表达。
6.小结:美好理想必需通过自己的努力奋进,才能实现。
表演《种太阳》 教学基本要求
1.自然知识导人。
设问:在宇宙的星球中,有几个地球、太阳、月亮?回答是肯定的只有一个。为什么有白天、黑夜;有冬天、夏天?地球的两端北极与南极终年冰雪不化?如果按生物自然的规律,种什么收什么,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能否设想播种一颗太阳,能结出许多太阳来呢?
2.欣赏《种太阳》范唱。
设问:种出来的太阳,派什么用处?
“种太阳”是孩子们的什么想法?歌曲的含义是什么?
3.师生初步讨论歌曲的内容,适时还可以听范唱片段,以初步理解词义。
4.学唱曲调:
(1)听辨曲调中相同部分。
教师范唱第一乐段(第17小节)曲调,要求学生听出哪一部分(乐节)是相同的,出现几次,并唱出这一部分。
(2)学唱第一乐句。师生共同用4/4拍指挥图式划拍。板书该乐句,师生接唱,学生唱前2小节,教师接后2小节。
即(学生)
(老师)
交换接唱(后2小节切分节奏不必讲解,让学生在听教师接唱中模仿)。
(3)学唱第二乐句。
在第一乐句的下方,对齐板书第二乐句:
画出前2小节的图形:
引导学生了解相似模仿,并进行视谱唱准。
(4)在唱好第一、二乐句的基础上,自学第三、四乐句。
(5)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6)完整地、流畅地、富有天真童心地演唱曲调。
5.学唱歌曲:
(1)朗诵歌词,并进行初步学唱歌曲。
(2)分析讨论歌词的大胆理想,以及这种积极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设问:种太阳的目标在第二乐段中已阐明,你是怎样理解“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
(3)以纯朴地情感演唱歌曲《种太阳》。
6.表演歌曲:
(1)根据对歌曲理解,分组设计、编排表演唱。形式不拘,各组可充分发挥各组学生的想像及特长,如独唱与伴舞;小组表演唱,小品表演等等。
(2)各组展示交流,集体点评。
7.小结:有理想是“四有”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表演《小纸船的梦》 教学基本要求
1.基本训练:
以上两条练习均用慢速或中速,要求二声部和谐、均衡。注意x0 0x节奏。
2.理想谈话导入:长大后当一名船长,走遍全世界,这也许是很多人的理想;我们班上有那么一位小朋友,为了长大当上一名船长,他折小纸船,希望小纸船变成大船……请听范唱《小纸船的梦》。
设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由几部分组成?是几拍子的歌曲?速度怎样?
3.先学合唱部分:
(1)教师分别范唱二个声部的曲调。
(2)学生分声部自学。用3/4拍指挥图比划拍视唱。
(3)分声部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二声部合成,并填上歌词。注意声音的和谐。
4.再学唱第一乐段。教师重点指导第四乐句的曲调:
这四句的节奏与音准都较难,尤其是七度大跳音程,教师可适当用琴带一下,帮助学生唱准,其他三乐句可让学生自学。
5.全曲合成,并填上第一段歌词。
6.讲解变化音降记号:
(1)复习升记号:演唱上学期第六课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复习音名与变音记号(详见第七册第六课)。
(2)出示降记号:听辨《小纸船的梦》前奏:
板书,并在键盘图上指出这三个音的位置。如有口风琴,可利用口风琴的键盘找到1=f(调)中的,并吹奏感受其音高。
(3)完成课本上的听辨练习。
(4)唱好歌曲中的结束句。
感受和声音程的变化效果。
7.完整地唱全歌。要充满向往的神情演唱。
8.表演歌曲:
(1)伴奏练习。重点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使用有固定音高的旋律乐器按谱练习。
(2)演出形式上可采用领唱与合唱。要注意伴奏声部的音量不能太大,要突出歌唱的声部,处理好唱与伴奏的关系。
(3)完整地、有感情地表演歌曲,抒发第一人称“我”的理想。
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唱《种太阳》;聆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第二课时:学唱《小纸船的梦》;聆听《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教 材 分 析
1.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这是一首献给教师的歌曲。歌曲赞美了人民教师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托起下一代新人的崇高责任感。深情的歌声将激起今天坐在课堂中的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并对他们明天的选择产生深刻的影响。
歌曲采用山东琴书的音调为素材,真挚、纯朴,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歌曲由两个乐段及一个尾声组成。前乐段包含四个乐句,第一乐句从高音盘旋下行,第二乐句作平稳的进行,第三、四乐句分别与第一、第二乐句相似。句首的
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的惊奇和赞叹的心情。后乐段也含四个乐句。第一、第三乐句也都在句首用高昂的音调表现出实现了崇高理想后的强烈的自豪感。第三、第四乐句,委婉深情,赞颂了教师的高尚情操。
结束部分取材于后乐段的第一乐句,这也是本首歌曲的主题所在,表达了人民教师甘为教育事业奉献一切的坚定信念。
2.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歌曲作于1980年夏。同年在北京“新星音乐会”上演唱后,受到人们尤其是青年的喜爱,广泛流行,后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歌曲的曲调爽朗、刚劲,节奏明快,简洁,歌词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词曲结合保持一字一音,使歌曲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欢乐的情绪。
歌曲采用主、副歌的形式。主歌部分为齐唱或领唱,句式短促,时而三拍子、时而二拍子,更还有四拍子、三种拍子交迭,使音乐富有变化和活力。副歌部分采用二声部合唱,音区提高,表现了青年们神采飞扬、无比自豪的风貌。“属于你,属于我”这一对舒展而又略带俏皮的问答短句,生动地表现了年轻人互相鼓励、互相竞赛的精神状态,增添了歌曲的情趣。
结束句运用三个长音
,高亢有力,将歌曲推向高潮。
3.歌曲《种太阳》
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富有童趣,深受广大孩子们喜爱的儿童歌曲。歌曲通过欢快跳跃的旋律,富有幻想的歌词,表达了少年儿童创造理想未来的天真美好的愿望。采用4/4拍,大调式,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曲中弱起小节及五度、六度的跳进,使曲调活泼跳跃,孩子天真的神情和充满幻想的欢乐情绪刻画得十分形象生动。第二部分是歌曲的副歌,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节奏紧凑,附点八分音符及十六分休止符的运用配以衬词“啦啦啦”,使曲调更加欢快活泼,表现了种太阳时的愉快的心情。紧接着两个乐句节奏宽松,舒展优美的旋律与前句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表达了少年儿童要使世界变得更加温暖、明亮的美好愿望。
4.歌曲《小纸船的梦》
这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儿童抒情歌曲。它以优美委婉的旋律和质朴坦诚的语言,展示了一颗纯真的童心,寄寓了孩子美好的憧憬。歌曲分为主题与副歌。这两个部分在音乐上都有共同的特点:旋律线条在乐句之中和乐句之间不断有规律地上下流动,有如波浪的缓缓起伏。这一贯穿全曲的进行方式与3/4拍相结合,使人感觉到小纸船随波飘荡的韵律。主歌部分有四个乐句,各为4小节构成一个方整的乐段。第一乐句旋律先作上行,后作下行,第二乐句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只是在旋律上提高了音区。第三乐句句首和第一乐句相同。后半乐句在节奏上加密,增强了动感。第四乐句出现了分裂的节奏“x0 0x”,打破了前面三个乐句的平稳节奏,流露出殷切期待的心情。歌曲的副歌为二声部合唱。因歌词的需要,旋律句幅扩大为8小节。高声部的旋律取材于前乐段的第二乐句,音区的提高和八度大跳进行,使得感情变得比较激动。结束句的两声区从高音区作平行三度下行。和声上因运用了变化音而形成了大、小三度的色彩变化,使音乐显得柔和,朦胧,歌声载着孩子的梦想,飘向远方,飞向未来。
后记
本册教师用书仅供使用《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音乐教科书》第八册教材的音乐教师备课参考用。在备课时,望教师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每节课的课堂教学整体设计。请广大音乐教师在使用中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再版时进一步修订。
本册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建议”由郁文武编写,欣赏教材分析由伍崇焜编写,歌曲教材分析由刘德昌编写。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的综合。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5
教学步骤:
一、分角色朗读
1.检查课前预习,指点生字生词。
2.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中人物及其关系。
3.指导朗读,略举几例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交代朗读要领。
4.分角色朗读课文——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的妈,故事叙述者。读后教师及时评点。
5.准备课堂讨论。教师布置如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1)简要复述故事情节;(2)“我”与父母的这次矛盾分歧,究竟谁是谁非,请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6.组织课堂讨论,先小组议论,后全班交流。
二、分角度品读
1.品精巧的结构
(1)提问思考:文中写了哪三件事?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
(2)引导讨论:①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上星期。②送羚羊木雕,昨天。③逼“我”要回羚羊木雕,今天。
(3)提问思考:作者对这三件事的记叙,在布局上有何特点?
(4)引导讨论:文章以妈妈的追问开篇,一开始就显示出了紧张的气氛,抓住了读者。争辩结束,穿插上星期体育课发生的事情和昨天送羚羊的事情,使情节显得紧凑而又集中。
2.品寓含的褒贬
(1)提问思考:①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时,奶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褒贬倾向?②结尾句“这能全怪我吗”,言下之意是什么?③文中父母的话,尤其是妈妈的话,为什么句句都显得如此生硬?④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叙述“我”和万芳的友谊,着力渲染童心的美好?
(2)按同桌、小组、全班三个层次展开讨论和交流。
(3)教师归纳点拨:作者的感情倾向寓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即儿童心灵无比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童心无价,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愚蠢的。
3.品简练的语言
(1)品词:用词精当,如开篇“妈妈突然问我”的“突然”,“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的“盯”等,或烘托紧张气氛,或传达人物性格,均起到了很好的表达作用。请同学们从文中略举几例,作点简析。
(2)品句:许多句子写得简洁明了,如“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就把裤子和万芳换了”“月亮出来了,冷冷的”等,既简洁又明白。请同学们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三、分论题说读
1.教师布置下列讨论题目,请同学们从中任选其一,表达自己的看法:①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②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③怎样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先小组议,后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寻机点拨,或作如下提示:①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彼此都有欠缺,都要做得周到一点。②要看看父母的做法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如使女儿伤心之至。③作者的倾向主要是批评父母,但从“我”这方面看,也有教训可以吸取。一方面要从小学会思考、有主见,但有些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不能自以为是,擅作主张。
3.教学小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6
知识目标:理解、积累“贪婪、堕落、点缀、冉冉、雏形、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具体而微”等词语。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辩证地理解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体会“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的含义。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的名言。
能力目标: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情感目标: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则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两篇短文有叙有议。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并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反复朗读《行道树》,把握短文点睛之笔、扣题抓尾,引导探究,理解篇目主旨。联系人生体验,融会贯通,获取生命体验。
行道树
张晓风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设计:同学们,我们共同来欣赏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画面的内容(学生发言,明确:城市双线道的马路边奉献浓荫的行道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文题、作者)看看为人们所赞扬的行道树的形象和精神是怎样的。
二、资料助读(投影:)张晓风散文创作
为了使读者对她的全部散文艺术创作有一个横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将张晓风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展开,互有渗透交叉,不断扩大其涟漪和波浪的“反馈圈”: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城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穿她整个创作生涯中每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
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摘自《张晓风散文论》,《文学评论》1994·7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并简要陈说理由。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最喜欢的语段:(1)第2自然段写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及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2)第3段写行道树的痛苦;(3)第4段中写行道树清晨迎接太阳及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4)第5段中写行道树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
四、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寻找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
让同学思考两分钟。对于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将文中你认为关键的句子画出来,对比各句,看看哪个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句出现在第三段:“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痛苦”“深沉”是把握课文内容的三个关键词。
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把握课文精神实质。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2、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1、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的襟怀,美的精神。
3、一切神圣的事业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同学回答明确: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五、品味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语言你理解起来有难度?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六、课内练习: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红花草
也许因为我在江南农村长期生活过的缘故,我特别难忘那朴实无华的红花草。
红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种植区里,遍野都有她的足迹。还在早春时节,歇冬的农田仍无生机,倔强的红花草就从隔年的稻茬周围,争先恐后地萌发出来。她那葱绿的羽叶,浅倚着冻土,嫩茎上开着一朵带霜缀露的小红花,恰如举着一支小火把,把大地喂得像红玛瑙,真美。
然而,我对红花草的喜爱,还不单因为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于那朴实、崇高的情怀。
数九隆冬,万物萧疏,红花草却冲风冒雪地生长着,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暖花开,百花争艳,红花草又无意争春,默默无闻地扎根成长,她的品格何等谦逊!暮春将临,落英缤纷,红花草更到了全盛时期;这时,她的花蕊深蕴着醇香,香气弥漫,空气好像渗进了糖丝,使无数蜜蜂为之癫狂,终日绕着她采蜜。驰誉中外的“紫云英蜜”,就从这时开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节,红花草又慷慨地被翻进土里,泡入水中,变成了好的绿肥,为迎接更大的丰收牺牲自己。
红花草,活着,敢斗残冬,无意争春,一心为美好的生活酿蜜;死时,默默无怨,死得其所,给永恒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红花草不名贵,不浓艳,也难入观赏之林。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极少贡献殊多的无私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____________。
2、红花草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质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
A.由远及近时间顺序 B.由外到里空间顺序
C.由近及远时间顺序 D.由里到外逻辑顺序
3、红花草的一些品德与人类的哪些崇高品格相似?完成下列表格,字数不要超过方格范围。
红花草
人类的崇高品格
①敢斗残冬
②无意争春 一心酿蜜
③死得其所 给土增肥
4、在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
参考答案:
1、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A
3、①勇敢 ②默默奉献 ③舍己为人
4、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极少贡献殊多的无私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七、教师小结:课文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发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八、作业 1:
注音(9):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牙龈 ,自豪
解词(8):
堕落:①(思想、行为)往坏里变;②沦落、流落(多用于早期白话)。堕,落、掉。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繁弦急管:多种多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贪婪:①贪得无厌(含贬义);②不知满足。
冉冉:慢慢地。
苦熬:忍受着痛苦度(日子)。
作业 2:在作业 本上发挥想像用画笔创造性地勾画行道树的形象,解说自己的构思。
九、板书设计 :
行道树
张晓风
关键词:神圣、痛苦、深沉
行道树---------原始森林的同伴
---------沉浸在夜生活欢乐中的市民
(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第2课时:指导自读《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教学过程 :
一、学生朗读课文,思考:“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作者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那么文中详细叙写了哪两次“第一次”的人生经历?请加以概括。
回答明确:短文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和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两次人生经历。
“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第一次的体验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二、合作探讨:本文中有哪些词语你认为难以理解或很有意义?小组交流。
1、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钻研这类问题,可以查查工具书,词语即使不陌生,查查还是有好处。“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可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2、文中写十姊妹孵出的小鸟时选用的“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在词语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细一些,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但是,无论愉快不愉快,感觉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读者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一颗新奇的童心,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以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相反,如果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小圈子,就会孤陋寡闻。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
三、自由发言:
1、 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尝试?
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毁了自己。课文讲的“第一次”,不言而喻,都指好事。做什么事情之前要有分辨力。明辨是非。
2、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看谁讲述精彩。
四、课内练习1:
请学生熟读短文两篇,仿照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完整的句子。
(1)当夜幕降临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______硕大的_________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种点缀。
(4)__________________值得低回品味。
(5)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____,但觉__________________。
(6)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给_________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课内练习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1、下面是选文1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C.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 D.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是____________:
2、课文开头既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1、CBAD 2、不矛盾。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见得很美,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幅秋日风情画。(意思答对即可)
②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选文2段中描述“第一次”经历和感受时,交织着千丝万缕的母爱,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孟郊千古传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子吟》)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七、课堂小结:
生命是美好的,属于人们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因为它蕴蓄着深沉;行道树的形象是感人的,因为它是无私奉献者的写照。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是这样说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请同学们诵读体会这句格言的意义,品味充满理想与信念的人生境界。
八、布置作业 :1、2必做,3、4选做。
1、熟练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
2、注音:
雏形,丰硕,稀疏,珍重,累累,沉甸甸,眼巴巴,玲珑剔透,多姿多彩,十姊妹
解释词语:雏形(chú):未定型前最初的形式。
丰硕(shuò):(果实)又多又大(多虚用)。
稀疏(shū):(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
低回:留恋。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朽。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不可磨灭:形容印象、功绩等不会因历时久远而消失。
回味无穷:吃过好东西后余味不尽,比喻事后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
俗子:鄙俗的人。
3、时至今日,你肯定有许多有意义的“第一次”经历,请你选择最精彩的“第一次”,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话。
4、《行道树》中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的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为市民健康而忧愁。现如今,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请同学们借行道树的视角,写出城市蓝天秀水,草绿花红的变化。
九、板书设计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十姊妹孵出小鸟
柚子树结实累累 惊 ┃
喜 ┃新 喜 ┃
悦 ┃奇 ↓
↓----------------------------------------------新鲜刺激,回味无穷
第一次
十、教学反思:《第一次真好》切入点的设计,能使学生很快通过把握重点词语,来理解作者的表达的思想,把握主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 篇7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
2.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和学习理想的重要意义,树立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
[重点与难点]
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手法。
[课前准备]
预习,排除语言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理想是什么?是不是想要看到山那边的海呀?为了见到山那边的海,你不畏艰险,奋勇向前!那海就是你的理想。理想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看看流沙河的《理想》
朗读感悟:
范读(听录音理想原文),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理想》形近字、多音字辨析
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比较长的诗,为了便于理解,请大家思考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具体内容请查看《理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一文。)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理想》4—7节理解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五:理想给人力量。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不幸”指哪些?“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这最后一节诗,前两句说明什么问题?(理想的实现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说了什么问题?
(当下正是好形势,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最好时间)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小结:我们知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理想》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6理想(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
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6理想(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范读
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9正音、正字、释词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理想的意义(1)历史意义(2、3)人格意义(4、5、6、7)人生意义(8、9、10、11)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 篇9
一、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学习重难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板书: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五、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二、自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2、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5、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三、信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