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教案【6篇】》
香菱学诗,是曹雪芹著作《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被选入语文课本。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香菱学诗》教案【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思一思: 篇1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个片段?
★引导:
1、回顾红楼里香菱的故事。
2、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径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脂砚斋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明确:曹雪芹写香菱学诗的目的↓↓
v在《红楼梦》所描绘的诸位女子当中,香菱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v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v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她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香菱学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 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 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二课时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等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重点)
【情感目标】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导入一 一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引得四百余位痴男怨女纷纷登场,又都黯然离去。香菱——列副册首位的女子,是这幕人生大戏中公认出场最早、最孤苦无依、最薄命的一个。在第四十八回,曹雪芹通过写她“学诗”这一情节,给予这个女子一种怎样的诠释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香菱学诗》,细细地品读吧。
导入二 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1.《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社会现实。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2.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号雪芹,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产物,“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
3.字词积累:(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
仄声(zè) 庾信(yǔ) 胡诌(zhōu) 蘅芜苑(hénɡ)(wú)(yuàn)
三昧(mèi) 暧暧(ài)请柬(jiǎn) 颦(pín)
嘟哝(nonɡ) 姊妹(zǐ) 怔怔(zhènɡ) 暖香坞(wù)
画缯(zēnɡ) 鳏鳏(ɡuān) 阮(ruǎn) 鲍(bào)
4.词语解释:
造化:福气;运气。
腻烦:因次数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感到厌倦。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诌:编造言词。
鳏鳏: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
穿凿:非常牵强的解释,把没有某种意思的说成有某种意思。
地灵人杰: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
5.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为香菱指点学诗迷津,香菱谈读诗体会及苦心写诗的经过。
(2)概述香菱学诗的三个过程。
拜师:拜黛玉为师,黛玉指导她读诗。
论诗:香菱读诗后,与众人谈读诗体会。
写诗: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苦心作诗。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一)理解内容,分析人物
1.本文题为“香菱学诗”,香菱是怎样学诗的?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把“香菱________学诗”补充完整,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谈谈你的发现和见解。
示例:(1)香菱痴心学诗。
如:“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香菱先是向宝钗求师,被委婉拒绝后,又热切地向黛玉求师。
《香菱学诗》教案设计 篇4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
生:《红楼梦》。
师:对,是《红楼梦》。大家知道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作者是谁?
生1:《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
生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
生3: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现实。
师:不错,课文下面的注释中介绍了《红楼梦》的主题及作者的概况。一起读一读,记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老师补充介绍一下曹雪芹的有关情况。曹家从清代初年起至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祖上深得康熙帝的信任。到雍正初年,其父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职;一年后被抄家。待到乾隆即位,父亲被起用,家道稍稍复兴。到曹雪芹二十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就*卖画维持生活。在这期间,他花了十年时间写成巨著《红楼梦》。大家知道书中有哪些人物?
生1:有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
生2:有贾探春、惜春、李纨、香菱。
生3:有刘姥姥、晴雯、袭人。
师:《红楼梦》了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美丽的青年女子形象。课文里的主人公香菱只是书中一个次要人物,但作者也把她造得光彩照人。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人物,看课文注释。(生默读注释)
师:香菱是一个悲剧人物。她本出身于一个乡宦人家,在当地也算望族,但香菱幼年时遭拐卖,长大被人贩子一卖两家,后被呆霸王薛蟠生拉死拽弄到家里,成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这次恰巧薛蟠外出经商,香菱跟宝钗住进了大观园,终于得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课前大家已预习了这篇文章,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1:香菱学诗。(底下学生窃笑)
师:稍详些。
生1:香菱向林黛玉学作诗。
生2:香菱如痴如醉地学习作诗。
师:“如痴如醉”用得好。
生3:香菱写诗改了三次,终于成功了。
师:我发现大家忽略了文章的前一部分内容。
生4:文章写的是黛玉指导香菱读诗、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学作诗的经过。
师:概括得挺完整。正如大家所说,香菱学作诗三易其稿,第三稿写成后拿给黛玉看,众姐妹称赞说:“这首诗不但写得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见,香菱作诗成功了。那么,香菱作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边默读边用笔圈点。五分钟)
师:接下来将你的思考所得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小组内交流,气氛热烈)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看来我可以把黑板上的“?”改成(生插嘴:冒号)没错,冒号,希望等一下还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生会心地笑)展示一下交流所得吧。
生1:香菱学诗成功是因为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师:不错,很会抓重点词。她“苦志”表现在哪里?
生1:第1段中写“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可见她专心刻苦。
师:香菱“苦志学诗”的表现文中还有一些精彩的描述,再找找。
生2:第8段中写“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可看出她的苦心专心。
生3:第6段中也有,“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斜视。一时探春笑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嗽狭恕!彼驯鹑说乃祷岸嫉背闪耸希媸亲帕四я恕?br>
生4:第4段中写“茶饭无心,坐卧不安”。她已经废寝忘食了。
生5:第5段中有,“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上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只见她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
师:你为什么把宝钗的语言也读进去?
生5:这也可反映出香菱学诗的刻苦、专心。是侧面描写。
师:说得有理。这部分对香菱作了哪些方面的正面描写?
生5:有动作、神态描写。
师:能从动作神态中揣摩出人物的心理吗?
生6:“坐在山石上出神”,她可能在想如何写诗,神游其中;“抠土”,她正在苦苦思索;“皱一回眉”可能是想不出好词句;“含笑”是因为突然有所领悟了吧。
师:分析得真好。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香菱的苦心终于换来了成功。曹雪芹用细节将人物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你将精妙之处分析得细致入微。请大家继续探讨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生7:香菱很有学诗的热情,她兴趣浓厚。如开头写她的语言“我这一进来,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师:有道理。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自然地齐背本句)香菱正是达到了好之的境界,无怪乎她学习要成功了。
生8:香菱还很讲究学习方法。比如第2段香菱把自己的读书体会讲给黛玉听。
师:不错。香菱有所领悟后,就敢于把体会说出来。可平时老师让大家谈体会,有些同学就是紧闭金口,坚决不说。(有学生掩嘴而笑)下面一起来读香菱谈读诗体会这一处。
(生齐读“我看他《塞上》一首”至段末)
师:香菱读诗用了哪些方法?
生1:她把诗句和自己从前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理解很到位。
生2:她会运用想象。“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
师:联想,想象,这些都是读诗的好方法。香菱还注重对词的品味,抓住重点词去理解,有好词句就背下来,注重了积累。这与我们学语文是多么相象啊。香菱有学习兴趣——乐学,讲究学习方法——善学,有可贵的学习精神——苦学。还有另外的原因吗?
生:她有一位好老师——林黛玉。
师:这位老师好在哪里?
生1:黛玉善于鼓励,她开始就对香菱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可让香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生2:她让香菱多读,先读一百首王维的诗,再读一二百首杜甫、李白的诗。
师:多读确实是学诗的好方法,能用前人的话印证一下吗?
生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师:看来林黛玉真是位深谙教学方法的老师啊。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先读王维的诗,再读杜甫李白的呢?还有,为什么黛玉不赞成香菱读陆游的诗歌?陆游的诗不好吗?
师:问得好,挺会动脑筋嘛。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生陷入思索。片刻,无人作答)
师:看来这问题还把大家给难住了。我来解答吧。首先请大家看陆游这首诗的题目(生看注释)可知这是休闲之作,谈不上有什么深邃的意境。古人云: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对休闲之作,黛玉是瞧不上眼的。所以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生若有所悟)为什么要依次学三人的诗句呢?这跟他们的诗歌特点有关。王维的诗富有诗情画意,前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善写真景,抒真情;李白是(生接上来说:浪漫主义诗人,很有想象力。)
生:明白了。黛玉先让香菱感受诗歌意境,再让她明白要有真情实感,然后发挥想象力。
师:你的悟性不错。让我们继续探讨黛玉的为师之道吧。
生1:黛玉对香菱写的诗进行了评论,指出存在的不足。
生2:黛玉还让她重写了三……不,是两次,对学生的要求严格。
师:所谓“严师出高徒”嘛。
生3:黛玉在香菱读了诗后还与她“讲究讨论”,让香菱说自己的见解,这跟老师平时让我们说体会差不多。
师:大家眼光都很犀利,很善于发现!讨论到现在,香菱成功的原因已比较明确了,两个人物形象也渐渐鲜明了吧?请各用一句话评论香菱、黛玉。
生1:香菱是一个乐学、善学、苦学的人,黛玉是一个善于教导的人。
生2:香菱是一位勤奋用功的学生,黛玉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
生3:香菱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学生,黛玉是一位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老师。
师:评得到位。香菱写诗三易其稿,用我们的眼睛来发现一下,前两首弱在何处?
生1:第一首措辞不雅,没什么感情。
生2:第二首变成写月色了。
生3:第二首也没融入自己的感情,只是在说月色很美。
师:第三首诗歌好在哪里?
(生自读,同桌讨论)
生:老师,“砧敲”“绿蓑”是什么意思?
师:“砧敲”是指妇人捣衣的声音,香菱此处化用了李白诗境,妇人月下捣衣,表达对远在边疆的丈夫的思念。“绿蓑”本指渔翁,此处指江上之人,秋夜闻笛,勾起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其他诗句理解还有疑问吗?
生:“半轮鸡唱五更残”“红袖夜倚栏”跟表达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生1:我理解是黎明时分送别亲人,所以写黎明还是写离别。
生2:“红袖”就是指女子吧,“倚栏”也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温庭筠不是写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吗?
师:现在能评论这首诗歌了吧?
生:这首诗句句写月,有句句写离别。感情很真挚,立意很好。
师:可以说,诗中抒发的正是香菱内心深处的蕴积已久的感情——对亲人的思念。有了这种感情,诗歌中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难怪大家评论说“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下面一起朗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香菱学诗取得了成功,我们的探讨也挺有收获。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生1:学习要像香菱那样刻苦,才能学好。
生2:学习要坚持不懈,一次不行,再做第二次,直到成功为止。
生3:学习应该有兴趣。像现在我们一说起学习就只会说很苦,自然就学不好了。
生4:学习还要讲究方法,一味死读书是不行的。
师:对我们学语文有启发吗?
生1:有,我认为学语文也要多读,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生2:学语文也要多积累,有好句就要背下来。像我平时就是不肯背,到用的时候觉得脑子里空空的。
生3:学语文要多写作文,放开胆子写。平时总因为怕作文,就不敢写,有时还偷懒。
生4:我认为还要有一位好老师,香菱学诗如果没有黛玉这位学识渊博,又善于教导的老师,进步不能这么快。
师:我正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希望不会让大家失望。(生会心地笑)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确实,曹雪芹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教给我们许多学语文做学问的好方法,真应该感谢他。课后请大家把心得写成一篇短文,题目就叫《从香菱学诗说起》。
教学反思:
《香菱学诗》的教学安排了两课时,回顾课堂,我有几点思考:
1、 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给老师很多惊喜。
2、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很重要。
3、 阅读中要注重阅读迁移。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让学生学有所得。能思考,会表达,同时得到一些对学习、人生的有益启示。
另外,也感到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够到位,有关宝钗及大观园几乎忽略。希望自己也能不断提高,做一个学生所期望的好老师吧。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 篇5
一、忆一忆:
1、在《红楼梦》里,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是谁倡议成立的?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成立的?诗社的名字叫什么?他们第一次诗赛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举行的?诗赛的题目是什么?谁取得了第一名?
2、大观园成立的这个诗社有几名成员,分别是谁?
☆参考答案:
1、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院夜拟菊花题(37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衡芜讽和螃蟹咏(38回)
2、海棠社成员名单:
稻香老农(李纨)、蕉下客(探春)、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菱洲(迎春)、藕榭(惜春) [7人]
二、说一说:
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
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
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
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
三、品一品:“香、黛论诗”
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
v “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名言)
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
v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名言)
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
v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v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v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
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吟月》之三 阅读题
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 ),字( ),号( ),又号( )、( )。
2、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4、《红楼梦》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v 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
v 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 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
v 的特点:切合自己的身世,借月咏怀,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才华虽难埋没,但一生孤苦、幽怨、寂寞、可悲可叹!)。
五、思一思: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个片段?
★引导:
1、回顾红楼里香菱的故事。
2、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径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脂砚斋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v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诸位女子当中,香菱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v 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v 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她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
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香菱学诗》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学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
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总结: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六、欣赏《叹香菱》。课后可试着分析一下林黛玉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