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评课稿【汇总31篇】》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通用31篇)
内容导航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3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4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5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6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7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8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9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0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1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2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3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4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5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6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7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8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9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0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1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2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3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4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5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6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7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8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9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30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31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家门前的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蒲公英的花瓣会合拢、张开,长满蒲公英的草地也随之变色——“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课文的语言清新活泼,比喻生动形象,充满童趣。
这篇课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教学本课,我把情感目标定位为“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首先,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欣赏到这样美丽的风景,学生一脸的惊喜与向往,纷纷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情感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课堂上,我用一个问题引领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学生读熟课文后,马上找到了:第一件事是兄弟两个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第二件事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孩子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学习第一件事时,我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首先把课文读熟,然后引导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之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两兄弟玩耍的情形表演出来,孩子们的表演不拘一格,但都相当精彩。在学习草地变化的原因时,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到文中写草地变化原因的句子“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然后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合拢、张开、包住”等,边做动作边进行朗读,体会蒲公英的有趣;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蒲公英花朵的特点,我又利用课件出示“展开的花朵”、“包住的花朵”,让学生通过图片更形象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出示填空练习,指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诵下来。这样进行教学虽然感觉有点老套,但效果却不错。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读中体验,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课堂上,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学起来就会兴趣盎然,教师就真正做到和孩子们同乐,教学相长。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
《金色的草地》是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一共4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中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构段的方式,引导孩子关注段的结构这非常重要。而这一段文字是比较中段课文中比较典型的语段,因此我们在引领孩子们在学习这段文字时,不仅要让孩子们读懂内容,知道草地是金色的原因,还因了解并掌握作者的写作顺序,前半段与后半段的内容是怎样连接的。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
张老师给我们提出了这样关注段式的教学思路
1、好好读读这段话,数数共有几句话。
2、再读这段话告诉我们几个意思,先告诉我们什么,又告诉我们什么。
3、引读,师读表示时间的词语,生读后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弄明白作者写草地的变化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写出草地的变化的
作者从早上写到中午,又写到晚上,写得多有顺序呀!让我们按这样的顺序再来读一读。
4、抓住连接句。读着读着,我们便要问,草地一会儿变成绿色,一会儿又变成黄色,这是为什么呢?文中的我是怎么弄懂这个原因的呢?
5、学习草地变化原因的句子。
读好“原来”。指名读,句子,读这个“原来”,你有什么感觉?当你带着好奇,带着疑问,在草地上看啊,想啊,想啊,看啊。终于弄明白草地变颜色的原因了。你会怎么读这个“原来”?你带着怎样的心情读的?
6、前后两部分是怎样连接的呢?
前面写草地变色,后一部分写草地变色的原因。同学们看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的呢?原来这个问句的作用这么大呀?可以分男女生读,老师读中间的问句。
也是三年级的内容,
课文第二节内容写的是秋天的雨,有一盒五颜六色的颜料。其中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句式是一样的。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处理这两句时可以采用对比读的办法。媒体出示这两句话,
1、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
2、师读第一句中的某部分,学生读第二句中和老师读的想对应的内容。
3、再学生这样反复对读
4、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字数相等、都是先说秋雨把什么颜色送给谁,再说什么想什么,最后说什么怎么样。)
5、出示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句子补充完整。学生把这两个句子基本上背出
6、仿照这样的句式说话。(仿说或仿写要在充分朗读、充分背诵的基础上)仿写目的不应该在说的内容上,而应该重点放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即这样的句式上
7、这段后面的内容可以用引读的方法,指导读出田野丰收的热闹景象和菊花的五彩缤纷。另外引导表达方法的不一样。
一节课不要面面俱到,要把一个句式,一个句型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就很成功了。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条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金色的草地》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文,特别是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使人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
我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兄弟俩在尽情玩耍的情景,深刻地体会童真童趣。我特意指导学生进行表演。“现在我想给大家创设一次当演员的机会,高兴吗?”同学们顿时雀跃起来。“首先应该明确,我们表演课本剧是不是为了痛快地玩一会儿?”同学们的头摇得像拨浪鼓。“我们表演为的是走进文中,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情感。要想当好演员,首先要记住台词……”于是我就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感知,使其对整个故事情节达到能复述的程度。然后让学生讨论两个孩子的情感变化,让学生认真地研读“剧本”,探究“角色”,让四个人小组合作,自主地选择角色、进行排练,要求学生能投入剧本,进入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理解、情感。
三年级的孩子还有些好动,很难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故意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玩的时机,给孩子一次玩的机会,也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当然,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分寸,要让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价值。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4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讲了两个小朋友的在乡下的一大片蒲公英花的草地上自由自在地玩耍并获得无穷快乐。
文章围绕蒲公英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讲兄弟两人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充满了童真童趣。第二件事讲了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通过自己仔细观察才找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感悟不仅可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火花,而且可以让孩子挥洒想象和才情,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当学生感受到草地的美并想在草地上玩耍的冲动时,让学生读读演演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随之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让学生看、读、想,将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之中,自然而然的走进了兄弟两人的快乐生活,让人流连忘返,感受到这一朵朵蒲公英,这一片金色的草地,更是这美丽的大自然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5
本次教学围绕《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展开,教学目标为: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场景。
2、明白草地会变色以及草地变色的原因,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3、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欢乐。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在本次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教学资料丰富充实,在第一段的教学中渗透了抓词理解句子的学习方法,经过抓住“一大片”“长满”“盛开”这几个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草地十分的大,草地上的蒲公英很多,激发学生对课文画面的想象,并且结合语文园地一中如何经过朗读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第一次场景。
在理解“一本正经”这个词语时,经过让学生表演来理解,学生也都体会到了“一本正经”是形容严肃认真的样貌。在理解“引人注目”时,由于这个词语我们在《邓小平爷爷》这篇课文里接触过,所以我先引导学生自我表达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借助上公开课这个情景,问学生:“你觉得此时在那里谁最引人注目?”请学生答,学生会说:“教师最引人注目。”我之后追问:“此时你起来回答问题,你也显得格外……”生齐答:“引人注目。”将词语的理解融入到当时当下的情境中,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第三段草地怎样变色和草地变色的原因时,没有采用先讲后做练习的方法,而是采用了让学生先做练习,后再讲评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的成就感。当学生完成练习之后,我再追根溯源学生的答案是从文中哪里找出来的,再去分析原文句子。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时,我牢牢抓住看见草地变色是第一次发现,找到草地变色的原因是作者仔细观察后的第二次发现。并让学生经过比较“看见”和“仔细观察”这两个词语的不一样来比较两次发现的不一样。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仔细观察是用心、细心、耐心、长时间地去看。在两次发现之间作者用了一个句子来连接,“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句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既是作者在写法上采用了过渡句,同时也代表作者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在进行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因为一次无意的“看见”,没有看过就走过,而是进行了“思考”,进行“思考”后,也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又一次真真切切地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
最终在拓展练习中,让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在大自然中变化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将自我的观察过程和观察所得仿照课文第三段的样貌写成一段话。既让学生体会学习了作者的仔细观察,也让学生模仿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在本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
在课文第二段的教学中,我经过让学生抓住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时的表情和动作来进行表演,在四人小组的合作表演中,有一部分同学并没有参与进来,也许是因为在平时课堂中这样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和表演训练都比较少,导致部分学生无所适从。
在课堂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学生没有太进入状态,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请了好几个孩子才回答出来,孩子们的胆量和表现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提问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比较难,我直接请了几个语文基础较好的孩子回答,没有做进一步的引导,怕课堂时间不够。如果在开场的前半部分孩子们的状态比较好的话,我想后半部分的提问和回答可能会更精彩。
这次教学一共经历了四次试讲,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收获和成长了不少,感觉自我慢慢地开始有了掌握课堂的节奏感和把握教材的细致感。对于我来说,这也要算作是一次小小的蜕变了。
金色的草地的评课稿9
这篇课文的文字和资料都比较浅显,只要引“读”到位,学生大体都能理解课文的资料。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本文虽然是以叙事为主,但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异常是文中描述“我”和弟弟互相往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描述生动,这部分的描述虽然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却充满了童真童趣。
成功之处
1、环节连贯清晰,水到渠成。
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并鼓励学生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不拘一格,多样变化,寓教于乐,赋于生命的课堂,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1、朗读不够到位,事先设计的几个环节在讲课中漏掉了,
2、自然段还应当有一个讲解完的巩固朗读环节,体会作者对蒲公英草地的喜爱赞美之情。
3、还有学生表演玩蒲公英环节,只关注了学生打哈欠的方向不对,没有对重点词语“假装一本正经、假装打哈欠”进行再次强调。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6
学期刚开始,学校就对新调入教师进行了解性听课,我选择了《金色的草地》这一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进行教学。课文描写了俄罗斯乡下的一对兄弟在一大片开满蒲公英花的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快乐成长的情景,表现了我们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朴实的乐趣。
在教学的时候,我非常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珍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读自己的书。力求使阅读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对话中,合作中,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要求学生精读深思,切己体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人物,分角色读描写哥哥(弟弟)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的语句,边读边想象情景,边读边体会句子中哪些词教会你如何骗过哥哥(弟弟)。接着,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本正经,使劲,假装打哈欠等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将生动有趣的玩耍情景再现于头脑中,并通过不同的表情,语气,动作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将自己独特的体验表达出来。
对于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通过学生默读思考,小组内生生交流,全班对话,师生合作,自己解决草地为什么会变色这一问题,并在合作探究中读懂课文,感受草地的有趣。
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着力让学生潜心品评,在多元解读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与文本对话。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在读中体会我把蒲公英当作人,当作自己的朋友,亲人,伙伴,姐妹……来爱。之后,再让学生动笔修改,创意阅读,把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这句话改一改(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你会怎样改从而真切体会到我对这片金色的草地朴实,真挚如同朋友般的爱,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关系。
非常可惜的是,我在这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能够突破繁琐的理性分析,导致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二,还是没有跳出文本的框框,只停留在对文本表面的感受和理解上。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只是让学生在读,演中体会文中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没能及时让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要是我们在这片草地上会怎么玩这片草地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动笔修改时,也还停留在文本中的蒲公英成了我们,如果能跳出文本,改成从那时起,(什么植物)成了我们,我也和(什么植物)一起,一起。那将会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多角度,有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在课文最后总结升华时,也只是停留在文中的我对这片草地的爱和草地给我带来的快乐,而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片草地的感觉。
三,对文本本身的钻研不够透彻,像为什么课题为’金色’的草地,而不是’绿色’的草地呢?
不足即是起点,我会以这些不足为起点,在教学中继续成长……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7
本节课,我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金色的草地》的第二课时。根据本节课的课堂效果以及学生教师的综合表现,特做如下反思: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情境渲染,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绿茵茵的草地,旨在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捕捉孩子兴趣的着力点,让学生快速地走进文本。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例如:指名读段落、教师引读、分角色读、多人次品读、默读重点段落等,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收获,如:扫清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并且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和主人公一同走进草地,去感受在草地上玩耍时的那份快乐和欢愉,以及对草地由衷的喜爱之情。揭示草地变化原因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带着疑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课文中去寻找案……边找边勾画出草地变化的原因,最后请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来,分别画出早晨、中午、傍晚的草地及蒲公英的花开放和合拢时的情景,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的权利回归给学生,同时我能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习氛围,着力培养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做到尊重学生,我始终用我的微笑来感染着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学生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这节课我至始至终与学生进行积极地互动,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去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同时我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更容易实现,从而去体会那份成功的喜悦。
当然了,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语言有些拖沓,还不够精练。教学环节之间过渡的还不够自然,有拼凑的痕迹。而且我还应该针对三年级的学生适时进行默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感悟……
当然这节课仍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但是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会进行锲而不舍的学习和实践,期待着有一天,语文课能因为我而多姿多彩,我也能因为语文课而魅力无限。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8
这篇课文的文字和资料都比较浅显,只要引“读”到位,学生大体都能理解课文的资料。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本文虽然是以叙事为主,但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异常是文中描述“我”和弟弟互相往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描述生动,这部分的描述虽然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却充满了童真童趣。
成功之处
1、环节连贯清晰,水到渠成。
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并鼓励学生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不拘一格,多样变化,寓教于乐,赋于生命的课堂,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1、朗读不够到位,事先设计的几个环节在讲课中漏掉了,
2、自然段还应当有一个讲解完的巩固朗读环节,体会作者对蒲公英草地的喜爱赞美之情。
3、还有学生表演玩蒲公英环节,只关注了学生打哈欠的方向不对,没有对重点词语“假装一本正经、假装打哈欠”进行再次强调。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9
11月19日,我到三(2)班听了周亚婷老师执教的《金色的草地》。周老师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堂常态课,这更有助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这节课给我的启发有以下几点:
一、紧扣单元目标
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在第16课的教学中,周老师围绕单元目标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在最后呈现的板书上,也明确了观察方法:“定向、持久、思考”,课堂达成度很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要充分利用好单元页,从教学总体要求着手,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对教学作出整体安排和统筹规划,合理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能从文本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二、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周亚婷老师的课堂上,当她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一个一个迫不及待地都举了手,周老师却让他们把手放下,让学生认真读完并思考后再去回答问题,她说我要的举手是你经过思考并且是认真思考后的结果,而不是凭感觉回答问题。反思我自己的课堂,当我问出问题后,有反应快的同学举手,我就会让他回答,却没有顾及到其他学生,可能他们完全没有来得及思考,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性不高。
三、明确朗读要求
在二班的黑板上,周老师明确写下了课堂朗读要求,朗读通顺,正确,不添字漏字,有感情等。在学生朗读完后,采用打分的形式师生评议。我上课时,也会让学生进行朗读评价,但没有明确要求,周老师这样将朗读要求明确,学生就有据可依,也知道自己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语文不外乎听、说、读、写。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课堂上出现学生结结巴巴的时候,我往往是用自己的语言来提示学生,请学生接着往下说,希望学生能说出我心里的答案,实现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目的。但是通过听周老师的课,我有了新的体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师不断的启发下逐步培养起来的。让学生把话说完整,学生自然会反思自己在表达时哪部分没有表达清楚,并努力地进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不断换词使整句话更加完整,这样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巧妙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语言精炼、指令明确
周老师的课堂给我的感觉就是干脆、利落,她的每一个要求都很明确,学生能够很快理解并及时行动起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我有时一个问题要重复多次,有时还会问一些价值不大的问题。当然,我认为学生一节课的表现是周老师长期培养结果的呈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不断修炼自己的课堂语言。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9
本次教学围绕《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展开,教学目标为: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场景。
2、明白草地会变色以及草地变色的原因,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3、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欢乐。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在本次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教学资料丰富充实,在第一段的教学中渗透了抓词理解句子的学习方法,经过抓住“一大片”“长满”“盛开”这几个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草地十分的大,草地上的蒲公英很多,激发学生对课文画面的想象,并且结合语文园地一中如何经过朗读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第一次场景。
在理解“一本正经”这个词语时,经过让学生表演来理解,学生也都体会到了“一本正经”是形容严肃认真的样貌。在理解“引人注目”时,由于这个词语我们在《邓小平爷爷》这篇课文里接触过,所以我先引导学生自我表达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借助上公开课这个情景,问学生:“你觉得此时在那里谁最引人注目?”请学生答,学生会说:“教师最引人注目。”我之后追问:“此时你起来回答问题,你也显得格外……”生齐答:“引人注目。”将词语的理解融入到当时当下的情境中,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第三段草地怎样变色和草地变色的原因时,没有采用先讲后做练习的方法,而是采用了让学生先做练习,后再讲评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的成就感。当学生完成练习之后,我再追根溯源学生的答案是从文中哪里找出来的,再去分析原文句子。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时,我牢牢抓住看见草地变色是第一次发现,找到草地变色的原因是作者仔细观察后的第二次发现。并让学生经过比较“看见”和“仔细观察”这两个词语的不一样来比较两次发现的不一样。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仔细观察是用心、细心、耐心、长时间地去看。在两次发现之间作者用了一个句子来连接,“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句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既是作者在写法上采用了过渡句,同时也代表作者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在进行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因为一次无意的`“看见”,没有看过就走过,而是进行了“思考”,进行“思考”后,也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又一次真真切切地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
最终在拓展练习中,让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在大自然中变化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将自我的观察过程和观察所得仿照课文第三段的样貌写成一段话。既让学生体会学习了作者的仔细观察,也让学生模仿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在本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
在课文第二段的教学中,我经过让学生抓住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时的表情和动作来进行表演,在四人小组的合作表演中,有一部分同学并没有参与进来,也许是因为在平时课堂中这样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和表演训练都比较少,导致部分学生无所适从。
在课堂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学生没有太进入状态,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请了好几个孩子才回答出来,孩子们的胆量和表现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提问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比较难,我直接请了几个语文基础较好的孩子回答,没有做进一步的引导,怕课堂时间不够。如果在开场的前半部分孩子们的状态比较好的话,我想后半部分的提问和回答可能会更精彩。
这次教学一共经历了四次试讲,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收获和成长了不少,感觉自我慢慢地开始有了掌握课堂的节奏感和把握教材的细致感。对于我来说,这也要算作是一次小小的蜕变了。
金色的草地的评课稿3
《金色的草地》讲的是一个趣味的故事,“我”家门前的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欢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蒲公英的花瓣会合拢、张开,长满蒲公英的草地也随之变色。“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趣味的蒲公英!“课文的语言清新活泼,比喻生动形象,充满童趣。
蒲公英又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植物,尤其为我们农村小朋友所熟悉,给孩子们增添了许多乐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抓住学生的那份好奇与喜爱展开深入的探讨。首先从草地出发,。的草地”你见过什么样的草地?展示课题——金色的草地,从而引出话题,你想明白些什么,学生的脑袋就会随之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这草地和我们此刻见到的是一样的吗?一些疑问出现后引导走进课文,初读课文后并检查生字词。在生字词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研究每个学生的基础,我们班级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故在此环节上所耗的时间较长。主要采取个人读,小组读,小教师领读,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编故事记住较难写的字在必须程度上收效较好。在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进行课文品读,学生哭仪采用大声朗读,一来能够检查刚才字词教学的效果,二来能够了解课文资料,明白金色的草地主要是在讲述蒲公英的变化。本文的重要线索是围绕着文章的最终一段“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趣味的蒲公英!”来写的。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草地的可爱,从哪里感受到蒲公英的趣味?经过抓重点词语来理解,并明白朗读,促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感情。在理解草地的可爱方面能够经过制作简单表格让学生来完成,增强学生的自主
学习的本事,并在其他学生补充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效能。在趣味的蒲公英的品读中,结合学生自身玩蒲公英的经验,提高其进取性,经过自身吹蒲公英的乐趣来感受小作者当时的心境,加深理解“多么趣味的蒲公英!”在讲述草地变化颜色的过程中,用手演示蒲公英张开、合拢,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学生也一齐用手演示着,原本平白的文字配上动作开始像舞蹈一样动人。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引导孩子用声音来传达感情,感受文章的那份乐趣,指导个性化朗读。
语文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的课堂,应多引导其多读多思多想,在本文的学习品读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蒲公英飞翔着,它似乎在许找自由,寻找梦想。”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情感积累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0
《金色的草地》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俩个小朋友的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哥俩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文章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
如何让孩子体会大自然带给人们的欢乐并进而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呢?我本来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当学生感受到草地的美时,让学生读读演演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最后再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和绒毛玩耍?
我以为这里需要花费更多的语言来引导呢,可是一说到草地上空的“白毛毛”,学生不由自主就想起了春天我们去后花园找柳絮的故事。课堂顿时活跃起来:“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绒毛一大团一大团的就像棉花糖,我真想吃一口。”“我抓住柳枝(蒲公英)轻轻摇,白绒毛就纷纷飞出来”……此时此刻,我轻轻一句问话“你能感受到兄弟俩的快乐,对吗?”就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从本课教学的意外成功,我切实感受到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语文学习中占至关重要的位置。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1
《金色的草地》是一篇充满了童真童趣的课文,特别是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使人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以及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本篇课文文字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围绕“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进行读书。这两件事分别是: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在阅读感悟第一件事时,我主要以多种形式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两兄弟,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体会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学生能体会了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
在阅读理解第二件事时,我主要围绕问题“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两次发现有哪些不同,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子进行自读感悟:
“我起得很早去钓鱼”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起得很早”呢?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到因为过去没有起这样早,所以一直误认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在这里有哪些含义呢?用上这个“并”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现在才这样认为,并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用手掌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
这样以来,学生在自读自悟的体验中,既享受了探究自然之乐,又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大自然。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2
《金色的草地》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观察发现草地的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课文语言意境优美、充满童趣。
本篇课文的生字有些难写,我把写字教学放到了后面集中识记。比如按结构进行分类指导,先整体观察,再注意各部分摆件的位置,其次生字的笔顺要注意。
对于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例如:教师引读、分角色读、默读重点段落等,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其次,揭示草地变化原因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带着疑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边找边勾画出草地变化的原因,最后请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来,分别画出早晨、中午、傍晚的草地及蒲公英的花开放和合拢时的情景,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会认真细致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必备的能力。通过本文作者仔细观察而使自己有了新发现,作者抓住时间的变化,描写了草地和蒲公英一天的变化,特别是对蒲公英花瓣的描写更是形象,文章写得很美,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又使学生真正懂得细致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这样就非常自然地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的兴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语言有些拖沓,还不够精练。教学环节之间过渡的还不够自然。而且我还应该针对三年级的学生适时进行默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感悟……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3
《金色的草地》一课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了作者讲述的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让学生经过读、演来和生活实践来理解难点词语一本正经绒毛,读作者和弟弟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体会出作者和弟弟玩得趣味。
第二件事情经过让学生找出我的两次发现,并找出两次发现的不一样之处,体会到了仔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最终一段是总结,作者有感而发,学生在读完后能体会到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它和我们一齐睡觉,和我们一齐起床。由于第三自然段的铺垫讲解,学生们能说出作者这样说的的原因。
朗读是语文外在的表现,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课堂中还应更注重让学生想象画面,经过抓住字词的训练让学生到达有感情的朗读。在生字教学的时候,我们不能单纯的去教学生识字认字,而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把识字教学穿插在阅读教学中。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4
《金色的草地》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俩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
课文语言平实,资料也比较简单。本组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一组课文。本课的重点就是通过对资料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加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那么在设计本课教学的时候,我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以朗读为线,读中想象为主要的教学策略,突出语文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资料的同时,充分感受草地的美,激起学生对草地、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我首先创设情景,揭示课题,让学生想象阳光普照,草地上将会是怎样的美景呢?同学们闭上眼睛尽情的想想吧!有的说:“绿绿的草地一片生机,好象大绿毯。”还有的说:“阳光一照,这绿毯还能发光,上面就象绿宝石一样。”那我就之后引导学生想象:“那阳光照到草地上呢?”学生说:“草地就象戴上了皇冠,就象穿上了黄灿灿、亮晶晶的衣裳。这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的了。“
学生通过读课文,大体上理解课文资料,我就用“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这个问题检查学生读课文的状况。在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件事情的时候,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俩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能够加进有关的对话,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能够不拘一格,能够多样化。通过表演,学生体会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金色的草地是蒲公英给草地带来的新装,因为有了蒲公英,草就有了神奇,美丽了,这是大自然美容师的功劳。怎样让学生走进草地尽情玩耍,找到发现的快乐呢?我抓住了教材的空白,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生活实际,尽情去领悟草地的金色之美。而学生的精彩语言远远超过平常之语。真可谓“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会给你多大的惊喜”。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读中体验,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想象永远是孩子们最乐意去做的,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就学来兴趣盎然,教师就真正做到和孩子们同乐,教学相长。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5
《金色的草地》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兄弟俩)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俩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作者先写这种带有调皮和开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俩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写“我”(哥哥)无意中发现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写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总结全文: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自然现象的喜悦。教学本课,重在让学生感受广阔的大自然的美丽可爱,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学习,学会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能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一、把准年段目标
以新课标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三年级教学课的识字写字作为重中重,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的内在要求。周老师在本课中多次使用字谜识字法。把字谜作为学生学习汉字的方法之一,是对学生学习汉字兴趣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更是对学生热爱祖国文字情感的熏陶。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6
《金色的草地》一课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了作者讲述的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让学生经过读、演来和生活实践来理解难点词语一本正经绒毛,读作者和弟弟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体会出作者和弟弟玩得趣味。
第二件事情经过让学生找出我的两次发现,并找出两次发现的不一样之处,体会到了仔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最终一段是总结,作者有感而发,学生在读完后能体会到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由于第三自然段的铺垫讲解,学生们能说出作者这样说的的原因。
朗读是语文外在的表现,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课堂中还应更注重让学生想象画面,经过抓住字词的训练让学生到达有感情的朗读。在生字教学的时候,我们不能单纯的去教学生识字认字,而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把识字教学穿插在阅读教学中。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7
《金色的草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了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兄弟俩)经常在草地上玩耍,发现草地会变色及其变色的原因,并和蒲公英成了好朋友的故事,表现了大自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这一维度,教学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根据本节课的课堂效果以及学生教师的综合表现,特做如下反思: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初,我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首先设置疑问“我还发现草地会变颜色,这是为什么呢?”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学生兴趣高涨。
揭示“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并用手演示蒲公英张开、合拢,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学生也一起用手演示着,原本平白的文字配上动作像舞蹈一样动人。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引导孩子用声音来传达感情,感受文章的那份乐趣。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做到尊重学生,我始终用我的微笑来感染着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学生的机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这节课我自始至终与学生进行积极地互动,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去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同时我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更容易实现,从而去体会那份成功的喜悦。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读中体验,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含的美。想象永远是孩子们最乐意去做的,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学起来就兴趣盎然,教师就真正做到了和孩子们同乐,教学相长。
当然了,我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有些拖沓,教学环节之间有时过渡不够自然。但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会锲而不舍地学习和实践,让语文课能因为我而多姿多彩。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让我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金色的草地》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文,特别是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使人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愉悦的微笑。
栾老师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兄弟俩在草地上尽情玩耍的情景,深刻地体会这片草地为他们的童年带来的乐趣,栾老师充分抓住学生的那份好奇心展开深入的探讨。首先从草地出发,“样的草地”,你见过什么样的草地?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草地的样子,然后栾老师揭示课题——金色的草地,从而引出话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脑袋就会随之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这草地和我们现在见到的是一样的吗?.....一些疑问出现后启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初读课文后并检查生字词,学写5个生字。在生字词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基础,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学困生也较多,故在此环节上多花了一点时间,学习中主要运用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轮读、齐读等形式巩固字词,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怎样区分并记住这些字。在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进行课文品读,学生读时我采用大声朗读和学生轮读,一来可以检查刚才字词教学的效果,二来可以了解课文内容,明白金色的草地主要是在讲述蒲公英的变化。本文的重要线索是围绕着文章的最后一段“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来写的。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草地的可爱,从哪里感受到蒲公英的有趣?通过抓重点词语来理解,并知道朗读,促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感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其他学生补充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效能。在有趣的蒲公英的品读中,结合学生自身玩蒲公英的经验,通过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种植物,了解它的样子和特点,体会兄弟俩吹蒲公英时带来的乐趣,感受小作者当时的心情,加深理解“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在讲述草地变化颜色的过程中,用手演示蒲公英张开、合拢,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引导孩子以各种形式的读来传达感情,感受文章的那份乐趣,并指导个性化朗读。
三年级的孩子还有些好动,还很难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本课教学后,我感觉自己在如下几方面还应努力改进:
1、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再合理清晰些,做到层次清楚,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2、还应多留给学生一些朗读课文的时间,这样有助于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只有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能让孩子在课堂有兴趣说话、敢于说话。
3、三年级的字词教学虽然不再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但也应画龙点睛,该注意的地方在教学时,要确实起到给孩子一个提醒的作用,帮助他们记忆字词,尤其学困生,不能流于形式,一带而过,这样孩子还是没有记住。
4、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开始渗透有关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准确的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确实不容易,我在引导孩子归纳的时间还应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提示语言不宜过长,使孩子仍无从下手,归纳不到位。
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虚心向领导和教研员老师请教,使孩子们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能实实在在学到受益终身的语文知识,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19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孩子们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活力、才华时……我的心境灿烂无比,因为孩子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啊!我想这就是窦桂梅教师说过的:“学生的感悟本事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本事的高低决定他们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不仅仅能够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火花,并且能够让孩子挥洒想象和才情,体验学习语文的欢乐。”的真谛所在吧。
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出示课件,画面上蓝色的天空下,大片金黄色的蒲公英,色彩鲜艳,给学生以美的震撼,激发起学生对课文资料了解的欲望。第三自然段是本篇的重点段,在学习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聆听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触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引导学生经过看课件、动作表演将语言文字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扎扎实实的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理解和运用、深处的思维和情感、表层的肢体活动”都得以多元协调的发展。学生在感受到了发现后的惊喜后,和文中的“我”产生了共鸣,很自然的联系上下文又理解了“我”感情的变化,从“摘着玩”到“最喜爱”。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目观其形、耳闻其音、心通其义。
经过阅读,学生对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已完全掌握,学生理解课文资料并非最终目的,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实践精神的范例,所以设计了实践作业,让学生经过查阅资料或到自然中去留心观察他们所喜爱的花草,练习说说他们的新发现,享受发现的乐趣。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0
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一条线,小作者讲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让学生通过读、演、体会出玩得有趣,在这里与作文相结合,让学生体会作者又是怎么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把这么一件事描写得有趣生动,这个环节学生能够投入其中,在表演时学生的创造力没有激发出来,除了课文反映的情境,学生自行增加的不多。
第二件事小作者的发现,学生通过读两次不同的发现,体会到了仔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还提出大自然很奇妙,有很多趣事,最后一段是总结,有的学生说最后一段“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说明作者也和蒲公英之间发生了很多事,他们产生了感情,所以特别喜爱。
有的学生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说出了蒲公英的有趣,看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是进步了不少。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1
本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我在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时首先以“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展开读书让学生知道: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在阅读感悟第一件事中我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首先以多种形式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表演,学生能体会了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
在第二件事作的阅读指导中我抓以下几点展开理解感悟:
1、提问,“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两次发现有哪些不同,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2、抓住关键的字词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如:“我起得很早去钓鱼”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起得很早”呢?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到因为过去没有起这样早,所以一直误认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在这里有哪些含义呢?用上这个“并”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现在才这样认为,并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用手掌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感情和兴趣。
金色的草地听课评课稿(精选16篇)10
《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经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随之我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说:“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说:“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我的家了!”……“如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手“教师,我!我!”唯恐我不让他回答。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贴心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活力、才华……我的心境灿烂无比,原先孩子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啊!
我在这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能够突破繁琐的理性分析,导致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二、还是没有跳出文本的框框,只停留在对文本表面的感受和理解上。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只是让学生在读、演中体会文中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没能及时让文本与自我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要是我们在这片草地上会怎样玩?这片草地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整堂课,还只是停留在文中的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和草地给“我们”带来的欢乐,而没有让学生谈谈自我对这片草地的感受。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2
第一自然段写了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小兄弟俩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那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写了窗前的草地上有许多蒲公英,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就变成了金黄色,大家都夸“金色的草地太美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蒲公英早晚是合拢的,只有中午才张开黄色的花瓣,草地因此而变成金色。
从那时起,“我们”更加喜爱这种花,意识到草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课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学生通过读课文,大体上理解课文内容,我就用“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这个问题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在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件事情的时候,指导学生边读边进行表演,我鼓励学生在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
通过表演,学生体会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但略有遗憾的是,在这个环节里,因为学生好动的孩子居多,导致表演过程中时间上有点拖长。课文中第三自然段描写蒲公英开放的时候,草地一片金黄,大家都夸金色的草地太美了。读着这个内容,看着孩子空洞的表情,我明白,这草地到底有多美?由于距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是他们想象不到的。
课堂第一步,我运用课件的演示,引入情景。于是,我借助课件演示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一片片金色的草地……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了这一情景,当孩子们亲眼看到金色的草地时,不时发出惊讶声、赞叹声:“太美了!”“哇,好棒哦!”……接着让他们在美的情境的烘托下,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并说说自己最想在草地上做什么?孩子们个个神情激动,跃跃欲试:“我想在草地上打滚儿,睡觉。”“我想在草地上和爸爸、妈妈照相。”“我想和老师、同学们在草地上做游戏”……恰当地使用课件,不但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而且帮助他们很好地感悟了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孩子们想在草地上玩耍的冲动,又让他们通过读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到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这种直观手段的运用,激起了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学生的精彩语言远远超过平常之语。真可谓“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会给你多大的惊喜”。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读中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的某些想象有了具体的展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学来兴趣盎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3
11月19日,我到三(2)班听了周亚婷老师执教的《金色的草地》。周老师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堂常态课,这更有助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这节课给我的启发有以下几点:
一、紧扣单元目标
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在第16课的教学中,周老师围绕单元目标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在最后呈现的板书上,也明确了观察方法:“定向、持久、思考”,课堂达成度很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要充分利用好单元页,从教学总体要求着手,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对教学作出整体安排和统筹规划,合理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能从文本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二、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周亚婷老师的课堂上,当她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一个一个迫不及待地都举了手,周老师却让他们把手放下,让学生认真读完并思考后再去回答问题,她说我要的举手是你经过思考并且是认真思考后的结果,而不是凭感觉回答问题。反思我自己的课堂,当我问出问题后,有反应快的同学举手,我就会让他回答,却没有顾及到其他学生,可能他们完全没有来得及思考,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性不高。
三、明确朗读要求
在二班的黑板上,周老师明确写下了课堂朗读要求,朗读通顺,正确,不添字漏字,有感情等。在学生朗读完后,采用打分的形式师生评议。我上课时,也会让学生进行朗读评价,但没有明确要求,周老师这样将朗读要求明确,学生就有据可依,也知道自己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语文不外乎听、说、读、写。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课堂上出现学生结结巴巴的时候,我往往是用自己的语言来提示学生,请学生接着往下说,希望学生能说出我心里的答案,实现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目的.。但是通过听周老师的课,我有了新的体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师不断的启发下逐步培养起来的。让学生把话说完整,学生自然会反思自己在表达时哪部分没有表达清楚,并努力地进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不断换词使整句话更加完整,这样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巧妙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语言精炼、指令明确
周老师的课堂给我的感觉就是干脆、利落,她的每一个要求都很明确,学生能够很快理解并及时行动起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我有时一个问题要重复多次,有时还会问一些价值不大的问题。当然,我认为学生一节课的表现是周老师长期培养结果的呈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不断修炼自己的课堂语言。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7
本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我在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时首先以“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展开读书让学生知道: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在阅读感悟第一件事中我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首先以多种形式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表演,学生能体会了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
在第二件事作的阅读指导中我抓以下几点展开理解感悟:
1、提问,“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两次发现有哪些不同,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2、抓住关键的字词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如:“我起得很早去钓鱼”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起得很早”呢?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到因为过去没有起这样早,所以一直误认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在这里有哪些含义呢?用上这个“并”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现在才这样认为,并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用手掌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感情和兴趣。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4
《金色的草地》是三年级上册的教材,渴望呢工4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中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构段的方式,引导孩子关注段的结构这非常重要。而这一段文字是比较中段课文中比较典型的语段,因此我们在引领孩子们在学习这段文字时,不仅要让孩子们读懂内容,知道草地是金色的原因,还因了解并掌握作者的写作顺序,前半段与后半段的内容是怎样连接的。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
张老师给我们提出了这样关注段式的教学思路
1好好读读这段话,数数共有几句话。
2、再读这段话告诉我们几个意思,先告诉我们什么,又告诉我们什么。
3、引读,师读表示时间的词语,生读后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弄明白作者写草地的变化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写出草地的变化的
作者从早上写到中午,又写到晚上,写得多有顺序呀!让我们按这样的顺序再来读一读。
4、抓住连接句。读着读着,我们便要问,草地一会儿变成绿色,一会儿又变成黄色,这是为什么呢?文中的我是怎么弄懂这个原因的呢?
5、学习草地变化原因的句子。
读好“原来”。指名读,句子,读这个“原来”,你有什么感觉?当你带着好奇,带着疑问,在草地上看啊,想啊,想啊,看啊。终于弄明白草地变颜色的原因了。你会怎么读这个“原来”?你带着怎样的心情读的?
6、前后两部分是怎样连接的呢?
前面写草地变色,后一部分写草地变色的原因。同学们看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的呢?原来这个问句的作用这么大呀?可以分男女生读,老师读中间的问句。
也是三年级的内容,
课文第二节内容写的是秋天的雨,有一盒五颜六色的颜料。其中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句式是一样的。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处理这两句时可以采用对比读的办法。媒体出示这两句话,
1、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
2、师读第一句中的某部分,学生读第二句中和老师读的想对应的内容。
3、再学生这样反复对读
4、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字数相等、都是先说秋雨把什么颜色送给谁,再说什么想什么,最后说什么怎么样。)
5、出示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句子补充完整。学生把这两个句子基本上背出
6、仿照这样的句式说话。(仿说或仿写要在充分朗读、充分背诵的基础上)仿写目的不应该在说的内容上,而应该重点放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即这样的句式上
7、这段后面的内容可以用引读的方法,指导读出田野丰收的热闹景象和菊花的五彩缤纷。另外引导表达方法的不一样。
一节课不要面面俱到,要把一个句式,一个句型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就很成功了。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5
这篇课文的文字和资料都比较浅显,只要引“读”到位,学生大体都能理解课文的资料。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文本,本文虽然是以叙事为主,但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异常是文中描述“我”和弟弟互相往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描述生动,这部分的描述虽然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却充满了童真童趣。
成功之处
1、环节连贯清晰,水到渠成。
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并鼓励学生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不拘一格,多样变化,寓教于乐,赋于生命的课堂,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1、朗读不够到位,事先设计的几个环节在讲课中漏掉了,
2、自然段还应当有一个讲解完的巩固朗读环节,体会作者对蒲公英草地的喜爱赞美之情。
3、还有学生表演玩蒲公英环节,只关注了学生打哈欠的方向不对,没有对重点词语“假装一本正经、假装打哈欠”进行再次强调。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6
《金色的草地》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先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接着写了“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到了晚上又变回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通过这篇课文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意识。我抓住两个问题来重点学习,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以及解释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一、谜语引入“小小绒毛轻又轻,随风飞舞像伞兵。飞到西来飞到东,到处安家忙不停”和有关于蒲公英的图片来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表演促读。教学中,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时的快乐心情,我请了两位同学生上台来分别扮演哥哥和弟弟。我让学生表演俩兄弟玩耍的情景。抓住词语“装着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朝我脸上吹”重点理解,动词的运用也很形象,学生把俩兄弟的开心、快乐表演得淋漓尽致。这样既给予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也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兄弟俩快乐的心情。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解释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这是理解课文的难点,课下我让学生充分查阅蒲公英的资料,了解蒲公英的生长特点及性质。孩子们对蒲公英的认识并不陌生,现在正是蒲公英快开花的时节,课前我让学生回家请教家长,并找了些。这个过程学生本身就感到有趣,因此也乐于完成。孩子们都知道蒲公英可以做药,味苦可以清热解毒,学生算是对蒲公英有了些了解。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就把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把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出来。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让我的课堂成为孩子们研究的乐园。《金色的草地》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文,特别是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使人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愉悦的微笑。
三年级的孩子还有些好动,还很难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研究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自主研究、学会研究。
本课教学后,我感觉自己在如下几方面还应努力改进:1、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再合理清晰些,做到层次清楚,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
2、还应多留给学生一些朗读课文的时间,这样有助于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只有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才能让孩子在课堂有兴趣说话、敢于说话。
3、三年级的字词教学虽然不再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但也应画龙点睛,该注意的地方在教学时,要确实起到给孩子一个提醒的作用,帮助他们记忆字词,尤其学困生,不能流于形式,一带而过,这样孩子还是没有记住。
4、三教学中开始渗透有关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准确的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确实不容易,我在引导孩子归纳的时间还应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提示语言不宜过长,使孩子仍无从下手,归纳不到位。
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虚心向领导和教研员老师请教,使孩子们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能实实在在学到受益终身的语文知识,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8
我认为课堂40分钟是非常宝贵的,如何让这40分钟的教学,产生最大的效益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
今天,我观看《金色的草地》一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好:
一.精心设计导语,桥妙导入。
老师刚开课,就检查学生对文中三个容易写错的生字词的书写情况,发现学生写得漂亮,并奖励神秘的礼物——蒲公英,让他们尽情吹蒲公英感受快乐。接着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文中写的兄弟俩玩蒲公英也很快乐,让我们学习这一课和他们俩分享快乐。这样设计非常巧妙,既能进行识字教学,又很自然地过渡本课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亲自感受到蒲公英的有趣,产生喜欢之情,又能点燃学文的欲望。
二.以读为经,以读代讲。
课堂里书声琅琅。比如,在精读文中第二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找文中写兄弟俩玩蒲公英快乐的语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男女比赛读,分角色读”,通过朗读,感悟到兄弟俩的活泼,淘气,蒲公英的有趣。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教师也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来品味,理解蒲公英变色的原因。
三.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由交流,课堂简直成为学生的快乐驿站。教师让学生无拘无束的交谈自己的见解。这是给学生很好的语言实践机会,训练学生理解,概括,表达能力。
但是,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一些遗憾,也给了我对有效教学的思考有了很多启发。
一.有效教学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金色的草地》写俩件事,其中一件事是:吹蒲公英玩。在讲授课文时,老师只让学生读,要读出有趣的感觉,但再这样读,学生似乎没很好体会到“有趣”。我发现,其实课文中就画了这件事,老师如果让学生看插图尽情想象,兄弟俩在草地上如何吹蒲公英玩耍的情景,再让学生表演。这样,学生就如临其境,更亲自体验到快乐。
二.有效教学需要老师点拨。看得出来,老师非常注重以生为本,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自己说。学生读得不够好,说得不够通顺,简练,教师没有相机引导点拨。
三.有效教学需要合作。新课标中,明文提倡合作学习。我认为采用“合作探究”形式,还是不能忽略。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29
《金色的草地》讲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蒲公英又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植物,尤其为我们农村小朋友所熟悉,给孩子们增添了许多乐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抓住学生的那份好奇与喜爱展开深入的探讨。首先从草地出发,“……的草地”你见过什么样的草地?展示课题——金色的草地,从而引出话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脑袋就会随之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这草地和我们现在见到的是一样的吗?一些疑问出现后引导走进课文,初读课文后并检查生字词。在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进行课文品读主要采取个人读,小组读,小老师领读,学生大声朗读,一来可以检查刚才字词教学的效果,二来可以了解课文内容,明白金色的草地主要是在讲述蒲公英的变化。本文的重要线索是围绕着文章的最后一段“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来写的。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草地的可爱,从哪里感受到蒲公英的有趣?
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应多引导其多读多思多想,在本文的学习品读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蒲公英飞翔着,它似乎在许找自由,寻找梦想……”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情感积累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30
《金色的草地》讲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家门前的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蒲公英的花瓣会合拢、张开,长满蒲公英的草地也随之变色。“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课文的语言清新活泼,比喻生动形象,充满童趣。蒲公英又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植物,给孩子们增添了许多乐趣。
在老师好声音结束后,开始了今天的课堂。出示图片,让同学们说一说平常草地的颜色,再引入本课课题——金色的草地。从本文讲的两件事依次入手。一是两兄弟玩耍,而是发现草地变色及原因。
首先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里面充满了哥俩的对话和他们有趣的神情、动作。“装着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等重点短语体会互相吹绒毛的有趣。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再鼓励几个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一格地朗读一下课文当中的这段内容。读出欢乐活泼好动的感觉。让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学习变得有乐趣。
教学本课,小男孩发现草地变色,是最为神奇的部分,也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教学时,由于三年级学生缺乏细致观察,对于蒲公英的花瓣缺乏了解,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草地变色的原因,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演示蒲公英开放的情景,并让学生美读“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这一句再用课件出示金色草地和绿色草地的对比图,同时,让学生做课后填空练习。这样在欣赏对比读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明白草地神奇的奥妙,从而感受发现的乐趣。同行老师们对于我而言是亦师亦友,他们认真地听课、记笔记,能够给予我许多中肯的意见,非常感谢!
讲课完成以后,三级部语文老师们在一起进行评课,各抒己见。好的教学灵感总是会在激烈的讨论争辩中迸发。通过本次评课,我收获了很多。评课结束以后,各位老师也给我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比如:要重点把握好课文的重点,有层次的进行引导;要重视课文的朗读指导,这些意见都让我非常受用。我深知自己在教学经验方面的不足。通过本次开课,我也进行了反思: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设计很少有趣味性、挑战性,不能激发大部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以后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改进。
金色的草地评课稿 篇31
11月19日,我到三(2)班听了x老师执教的《金色的草地》。周老师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堂常态课,这更有助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这节课给我的启发有以下几点:
一、紧扣单元目标
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在第16课的教学中,周老师围绕单元目标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在最后呈现的板书上,也明确了观察方法:“定向、持久、思考”,课堂达成度很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要充分利用好单元页,从教学总体要求着手,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对教学作出整体安排和统筹规划,合理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能从文本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二、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x老师的课堂上,当她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一个一个迫不及待地都举了手,周老师却让他们把手放下,让学生认真读完并思考后再去回答问题,她说我要的举手是你经过思考并且是认真思考后的结果,而不是凭感觉回答问题。反思我自己的课堂,当我问出问题后,有反应快的同学举手,我就会让他回答,却没有顾及到其他学生,可能他们完全没有来得及思考,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性不高。
三、明确朗读要求
在二班的黑板上,周老师明确写下了课堂朗读要求,朗读通顺,正确,不添字漏字,有感情等。在学生朗读完后,采用打分的形式师生评议。我上课时,也会让学生进行朗读评价,但没有明确要求,周老师这样将朗读要求明确,学生就有据可依,也知道自己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语文不外乎听、说、读、写。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课堂上出现学生结结巴巴的时候,我往往是用自己的语言来提示学生,请学生接着往下说,希望学生能说出我心里的答案,实现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目的。但是通过听周老师的课,我有了新的体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师不断的启发下逐步培养起来的。让学生把话说完整,学生自然会反思自己在表达时哪部分没有表达清楚,并努力地进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不断换词使整句话更加完整,这样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巧妙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语言精炼、指令明确
周老师的课堂给我的感觉就是干脆、利落,她的每一个要求都很明确,学生能够很快理解并及时行动起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我有时一个问题要重复多次,有时还会问一些价值不大的问题。当然,我认为学生一节课的表现是周老师长期培养结果的呈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不断修炼自己的课堂语言。